压簧设计计算

合集下载

拉压扭簧计算公式

拉压扭簧计算公式

拉压扭簧计算公式簧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弹性元件,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仪器仪表、汽车、家电等领域。

它可以对外界施加的拉力、压力和扭矩做出反应,并产生弹性变形。

对于设计和计算簧的力学性能,我们需要考虑三个重要的参数,即簧常数、簧刚度和簧的最大变形量。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拉簧、压簧和扭簧的计算公式。

一、拉簧的计算公式:对于拉簧,它受到的力是拉力,并且在拉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

当拉力被去除时,拉簧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拉簧的计算公式可以通过胡克定律来得到。

1.胡克定律:胡克定律可以表示为F=kx,其中F是拉簧的力,k是拉簧的刚度,x是拉簧的变形量。

2.拉簧刚度公式:拉簧的刚度是指单位变形量所产生的力。

刚度公式可以表示为k=F/x,其中F是拉簧的力,x是拉簧的变形量,k是拉簧的刚度。

3.最大变形量公式:拉簧的最大变形量是指拉簧在受力作用下的最大弹性变形量。

最大变形量公式可以表示为x=F/k,其中F是拉簧的力,k是拉簧的刚度,x是拉簧的最大变形量。

二、压簧的计算公式:对于压簧,它受到的力是压力,并且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

压簧的计算公式同样可以通过胡克定律来得到。

1.压簧刚度公式:压簧的刚度公式可以表示为k=F/x,其中F是压簧的力,x是压簧的变形量,k是压簧的刚度。

2.最大变形量公式:压簧的最大变形量公式可以表示为x=F/k,其中F是压簧的力,k是压簧的刚度,x是压簧的最大变形量。

三、扭簧的计算公式:对于扭簧,它受到的力是扭矩,并且在扭矩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

扭簧的计算公式可以通过扭力和弯矩来得到。

1.扭矩公式:扭矩公式可以表示为T=kθ,其中T是扭簧的扭矩,k是扭簧的刚度,θ是扭簧的角度。

2.弯矩公式:弯矩公式可以表示为M=F×r,其中M是扭簧的弯矩,F是扭簧的力,r是扭簧的半径。

通过以上公式,我们可以计算拉簧、压簧和扭簧的力学性能。

对于具体的应用场景,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簧的材料、尺寸和形状。

压簧弹力计算公式

压簧弹力计算公式

压簧弹力计算公式压簧,这玩意儿在咱们生活中可不罕见。

从小小的玩具车,到大型的机械装置,都可能有它的身影。

那咱们今儿就来聊聊压簧弹力的计算公式。

先来说说啥是压簧。

压簧啊,就是那像个卷起来的蚊香似的金属弹簧,一压它,它就会产生弹力,想要恢复原来的形状。

那这压簧弹力咋算呢?一般来说,压簧的弹力可以用这个公式来计算:F = k × x 。

这里的“F”就是弹力,“k”呢是弹簧的劲度系数,“x”则是弹簧的压缩量。

给您举个例子啊。

就说我上次去修自行车,那车座下面的减震弹簧出了点问题。

我仔细一瞧,发现就是弹簧的弹力不够了。

我就琢磨着,得算算这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压缩量,才能知道咋修好它。

我拿着尺子量了量弹簧压缩的长度,又根据弹簧的材质和规格,查了查资料,估算出了劲度系数。

这劲度系数“k”可不好弄,它跟弹簧的材质、线径、圈数都有关系。

材质好的弹簧,“k”值一般就大,弹力也就更强。

线径粗的呢,同样“k”值也会大。

圈数少的话,“k”值也会跟着上去。

再说这压缩量“x”,就是弹簧被压缩的长度。

压缩得越多,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但也得注意,别超过弹簧的极限,不然它就回不去啦。

在实际应用中,算压簧弹力可重要了。

比如说汽车的悬挂系统,要是弹簧弹力没算好,那开起来能舒服嘛!还有那些精密仪器,一点点弹力的偏差都可能影响整个设备的性能。

咱再回到开头说的那自行车,我算好了弹簧的弹力,找到了合适的替代品,把车修好了。

骑上去那叫一个稳当,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总之,压簧弹力的计算公式虽然看起来简单,可实际运用中得考虑好多因素。

只有算准了,才能让压簧在各种设备里发挥出最好的作用。

您要是在生活中碰到和压簧有关的问题,别慌,用这个公式好好算算,说不定就能解决啦!。

弹簧计算公式(压簧、拉簧、扭簧弹力)

弹簧计算公式(压簧、拉簧、扭簧弹力)

压簧、拉簧、扭簧弹力计算公式压力弹簧压力弹簧的设计数据,除弹簧尺寸外,更需要计算出最大负荷及变位尺寸的负荷;·弹簧常数:以k表示,当弹簧被压缩时,每增加1mm距离的负荷(kgf/mm);·弹簧常数公式(单位:kgf/mm):G=线材的钢性模数:琴钢丝G=8000,不锈钢丝G=7300,磷青铜线G=4500 ,黄铜线G=3500d=线径Do=OD=外径Di=ID=内径Dm=MD=中径=Do-dN=总圈数Nc=有效圈数=N-2弹簧常数计算范例:线径=2.0mm , 外径=22mm , 总圈数=5.5圈 ,钢丝材质=琴钢丝拉力弹簧的 k值与压力弹簧的计算公式相同·拉力弹簧的初张力:初张力等于适足拉开互相紧贴的弹簧并圈所需的力,初张力在弹簧卷制成形后发生。

拉力弹簧在制作时,因钢丝材质、线径、弹簧指数、静电、润滑油脂、热处理、电镀等不同,使得每个拉力弹簧初始拉力产生不平均的现象。

所以安装各规格的拉力弹簧时,应预拉至各并圈之间稍为分开一些间距所需的力称为初张力。

·初张力=P-(k×F1)=最大负荷-(弹簧常数×拉伸长度)·弹簧常数:以 k 表示,当弹簧被扭转时,每增加1°扭转角的负荷 (kgf/mm).·弹簧常数公式(单位:kgf/mm):E=线材之钢性模数:琴钢丝E=21000 ,不锈钢丝E=19400 ,磷青铜线E=11200 ,黄铜线E=11200d=线径Do=OD=外径Di=ID=内径Dm=MD=中径=Do-dN=总圈数R=负荷作用的力臂p=3.1416。

压簧及拉簧扭簧弹力计算公式

压簧及拉簧扭簧弹力计算公式

压簧及拉簧扭簧弹力计算公式压簧、拉簧和扭簧都是常见的弹簧形式,用于不同的应用中。

它们的弹力可以通过一些基本的计算公式来估算。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介绍压簧、拉簧和扭簧的弹力计算公式。

一、压簧的弹力计算公式:压簧是一种受力在压缩状态下工作的弹簧。

它的弹力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F=k×ΔL其中,F是弹力,k是弹簧的弹性系数,ΔL是弹簧的压缩量。

弹性系数k(也称为刚度)取决于弹簧的材料和几何尺寸。

可以根据弹簧的材料和几何参数使用手册或进行实验来确定k的值。

ΔL可以通过测量或计算得到。

二、拉簧的弹力计算公式:拉簧是一种受力在拉伸状态下工作的弹簧。

它的弹力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F=k×ΔL其中,F是弹力,k是弹簧的弹性系数,ΔL是弹簧的拉伸量。

与压簧类似,弹性系数k取决于弹簧的材料和几何尺寸。

ΔL也可以通过测量或计算得到。

三、扭簧的弹力计算公式:扭簧是一种受力在扭曲状态下工作的弹簧。

它的弹力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F=k×θ其中,F是弹力,k是扭簧的弹性系数,θ是弹簧的扭曲角度。

与压簧和拉簧类似,弹性系数k取决于弹簧的材料和几何尺寸。

扭曲角度θ可以通过测量或计算得到。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公式仅适用于理想的线性弹簧行为,在弹簧的弹性应变范围内有效。

当受力超过弹簧的材料弹性极限时,弹力计算公式可能不再准确。

在实际应用中,弹簧的弹力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初始张力、簧片数、簧片的宽度等。

因此,对于特定的应用,最好进行实际测试或使用基于实验数据的更详细的经验公式来计算弹簧的弹力。

总结:压簧、拉簧和扭簧的弹力可以通过一些基本的计算公式估算,分别为F=k×ΔL、F=k×ΔL和F=k×θ。

这些公式适用于理想的线性弹簧行为,并且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压簧及拉簧扭簧弹力计算公式

压簧及拉簧扭簧弹力计算公式

压簧及拉簧扭簧弹力计算公式压簧、拉簧和扭簧都是弹簧的一种,它们都具有弹性变形的特性。

在机械设计中,我们常常需要计算弹簧的弹力,以便能够正确选择和设计合适的弹簧。

下面我们将逐个介绍压簧、拉簧和扭簧的弹力计算公式。

压簧是一种常见的弹簧,它通常是用来承受压力负荷的。

在设计压簧时,我们常常需要计算其弹力。

压簧的弹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k*s其中,F表示压簧的弹力,k表示压簧的刚度系数,s表示压缩量。

刚度系数k可以通过其它参数计算得到,最常用的计算公式如下:k=G*(D^4-d^4)/(8*D^3*d)其中,G表示材料的剪切模量,D表示簧片直径,d表示内径或外径。

拉簧是一种用来承受拉力负荷的弹簧。

在设计拉簧时,我们常常需要计算其弹力。

拉簧的弹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k*δl其中,F表示拉簧的弹力,k表示拉簧的刚度系数,δl表示拉伸量。

刚度系数k可以通过其它参数计算得到,最常用的计算公式如下:k=G*(π*(D^4-d^4))/(64*D^3*d)其中,G表示材料的剪切模量,D表示簧片直径,d表示内径或外径。

扭簧是一种用来承受转矩负荷的弹簧。

在设计扭簧时,我们常常需要计算其弹力。

扭簧的弹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k*θ其中,F表示扭簧的弹力,k表示扭簧的刚度系数,θ表示扭转角度。

刚度系数k可以通过其它参数计算得到,最常用的计算公式如下:k=(G*d^4)/(16*n*D^3)其中,G表示材料的剪切模量,d表示簧片直径,D表示簧片直径,n表示簧片数目。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上述计算公式可能还需要考虑一些修正系数,例如应力修正系数和簧片末端修正系数等,具体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以上就是压簧、拉簧和扭簧的弹力计算公式,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和弹簧类型,选取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以得到所需的弹簧弹力。

压缩弹簧设计计算公式

压缩弹簧设计计算公式

压缩弹簧设计计算公式
常见的弹簧刚度计算公式有以下几种:
1. Hooke定律:
弹簧刚度(K)=受力(F)/变形量(ΔL)
弹簧刚度也可以表示成:K=Gd^4/8ND^3,其中G为弹簧材料的剪切模量,d为弹簧线径,D为弹簧的均衡直径,N为弹簧的圈数。

2.圈数公式:
弹簧刚度(K)=Gd^4/8ND^3
弹簧圈数(N)=(Gd^4/8KD^3)+1
弹簧线径(d)=(8NKD^3)/(G)
3.线径公式:
弹簧刚度(K)=Gd^4/8ND^3
弹簧线径(d)=((8NKF)/(πG))^0.25
弹簧圈数(N)=(Gd^4/8KD^3)+1
以上的公式是根据Hooke定律和圈数公式、线径公式推导得出的。

其中,G为弹簧材料的剪切模量,d为弹簧线径,D为弹簧的均衡直径,N为弹簧的圈数,K为弹簧刚度,F为受力,ΔL为变形量。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和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同时,由于弹簧经常在循环载荷下工作,还需考虑弹簧的疲劳寿命等因素,以保证弹簧的使用安全和可靠性。

因此,在进行压缩弹簧
设计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和经验进行综合考虑,并且需要进行相关的试验和验证。

此外,弹簧设计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预缩量、自由长度、受力方式等。

因此,以上给出的公式只是设计中的一部分,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修改。

总结起来,压缩弹簧设计计算公式主要包括Hooke定律、圈数公式和线径公式,这些公式基于弹簧刚度的定义,用于计算弹簧的物理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修改适合的公式,并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设计。

压力弹簧力度计算器及计算公式

压力弹簧力度计算器及计算公式

压力弹簧力度计算器及计算公式
k=(Gd^4)/(8nD^3)
其中,k为弹簧力度(N/m),G为剪切模量(Pa),d为线径(m),n为有效圈数(个),D为直径(m)。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使用压力弹簧力度的计算器来方便快速地计算压
力弹簧的力度。

以下是一个步骤简单的压力弹簧力度计算器的设计示例:
1.接收输入数据
-输入弹簧的剪切模量G、线径d、有效圈数n和直径D的数值。

-验证输入数据的有效性,例如检查是否为非负数、是否满足一定的
范围条件等。

2.进行计算
-根据上述公式,利用输入的数值计算弹簧力度k的值。

-注意在计算过程中要进行单位换算,确保输入和输出的单位一致。

3.显示结果
-将计算得到的弹簧力度k的值以合适的格式显示给用户。

-可以选择显示在计算器界面上,或者输出到外部设备。

4.提供重置功能
-可以为计算器添加一个重置按钮,使用户可以清空上一次计算的数据,重新输入新的数据进行计算。

这样设计的压力弹簧力度计算器可以方便快速地进行压力弹簧力度的计算,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压力弹簧力度的计算公式只适用于满足一定条件的弹簧,例如线材直径与弹簧直径之比要在一定范围内。

对于复杂的形状或材质特殊的压力弹簧,可能需要借助专业软件或进行试验测定力度。

总结起来,压力弹簧力度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弹簧的变形特性和力学行为。

通过使用压力弹簧力度计算器和计算公式,我们可以便捷地计算压力弹簧的力度,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拉 压簧计算公式

拉 压簧计算公式

拉压簧计算公式拉压簧计算公式。

拉压簧是一种常见的弹簧,用于各种机械设备中,常用于各种机械设备中,用于承受拉力或压力。

在设计和制造拉压簧时,需要准确计算其弹性系数和弹簧常数,以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正常工作。

本文将介绍拉压簧的计算公式以及相关参数的计算方法。

拉压簧的计算公式主要包括弹性系数和弹簧常数的计算。

弹性系数是指单位长度内所受拉力或压力与变形量的比值,通常用符号“k”表示。

弹簧常数是指单位长度内所受拉力或压力与变形量的比值,通常用符号“C”表示。

下面将分别介绍弹性系数和弹簧常数的计算方法。

弹性系数的计算方法如下:1. 计算拉压簧的刚度系数(k):k = Gd^4 / (8D^3n)。

其中,G为材料的剪切模量,d为弹簧线径,D为弹簧的平均直径,n为弹簧的有效圈数。

2. 计算弹簧的弹性系数(k):k = Gd^4 / (8D^3n)。

弹性系数(k)是指单位长度内所受拉力或压力与变形量的比值,通常用N/m表示。

弹簧常数的计算方法如下:1. 计算弹簧的刚度系数(k):k = Gd^4 / (8D^3n)。

其中,G为材料的剪切模量,d为弹簧线径,D为弹簧的平均直径,n为弹簧的有效圈数。

2. 计算弹簧的弹簧常数(C):C = d^4 / (8D^3n)。

弹簧常数(C)是指单位长度内所受拉力或压力与变形量的比值,通常用N/m表示。

以上就是拉压簧的计算公式以及相关参数的计算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拉压簧参数和要求来确定具体的计算公式和参数数值。

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了解拉压簧的计算方法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测P-13安全阀打开数据: 0.73 0.74 0.86 0.78 0.8 0.76 0.8 0.72 0.7 0.82 0.8 0.78 0.78 0.78 0.8 0.75 0.77 0.8 0.8 0.8 0.78 0.84 0.8 0.8 0.8 0.8 0.8
0.74 0.82

最小力与最大力。
圆柱螺旋压缩弹簧设计
一、工作参数: 最大工作负荷Pn= 4N 最小工作负荷P1= 3.8 N 弹簧在阀腔内安装高度h= 8.6 mm 由最小工作负荷P1到最大工作负荷Pn时,可调的工作行程h= 0.3 mm 说明:工作行程h即是安全阀打开区间F1--Fn之间的行程。F1--Fn为安全阀打开的最小力与最大力。 二、选材: 不锈钢: Ni42CrTi 计算时按Ⅱ类弹簧考虑。 查表11-1-2,得: [τ p]= 412 Mpa= 412 N/mm2 G= 61 Gpa= 61000 N/mm2 *通过P-13安全阀弹簧实际测量计算,G调整取:61,理论值为:65.6 三、查表6-1,初选旋绕比C= 6 曲度系数K=(4*C-1)/(4*C-4)+(0.615/C)= 1.25 四、计算簧丝直径: d≥1.6*(((Pn*K*C)/[τ p])^(1/2))= 0.432 mm 调整取d= 0.4 mm 五、中径: 内径= 2.6 mm 外径= D2=C*d= 2.4 mm 调整取D2= 3 mm 六、工作圈数: 初算最大工作负荷下的变形Fn'=Pn/P''= 6 mm 初算n'=(G*d^4*Fn')/(8*Pn*D2^3)= 10.8 圈 七、有关几何参数: 初算节距t=d+(Fn/n)= 1 mm,一般取t=(D/3~D/2) 端部并紧不磨平,取支承圈n2= 1圈 调整取n= 调整取t= 10.5 mm 1.23 mm
3.4 mm
推荐n≥(3~4圈) *****
度,推荐a=(6~9度)
N,与Pb'接近,符合要求。
形量λ b′按近,符合要求。 5.5 mm
刚度接近,符合要求。
N/mm
6N 4N 3.8 N
8
9
10
即为了使弹簧受力后变形均匀,弹簧两端尖端处最好错位180度,推荐n0以0.5为尾数. 总圈数n1=n+2*n2= 12.5 圈 自由高度H0=n*t+3*d= 并紧高度Hb=(n+3)*d= 14.1 mm 5.4 mm 0.13 弧度= 7.45 度,推荐a=(6~9度) 118.7 mm
螺旋角α =arctag(t/(3.14*D2))=
6 5 4 3 2 1 0
0.69 N/mm 895.7 N/mm2
P′>=P′′与要求刚度接近,符合要求。
515 N/mm2,所以τ j<=τ s值基本满足要求。
弹簧工作图数据
8.7 mm 5.8 mm 5.51 mm 5.4 mm 8.3 mm 8.6 mm 8.6 mm 0.3 mm 0.3 mm 端部并紧不磨平
工作极限负荷(并紧时)Pj=Fj*P'=
弹簧刚度P′=
0.69
最大工作负荷Pn= 最小工作负荷P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m 9.3 8.62
N 1 1.5
0
1
2
3
4
5 mm
6
7
7.84 7.19 6.6 5.98 5.49 5.09 4.71
2 2.5 3 3.5 4 4.5 5
P-13实际用安全阀弹簧: 实测3只弹簧:压8.6为:3.8/3.66/3.8 要求:压8.6为3.6-3.8N 总圈数n1= 12.5 圈 有效圈数n= 10.5 圈 簧丝直径d= 0.4 mm 弹簧中径D2= 3 mm 节距t= 1.23 mm 自由高度H0= 14.1 mm
6 N,与Pb'接近,符合
8.715 mm,与初算并紧变形量λ b′按近,符合要
5.8 mm,由原始输入安装高度计算出λ =
弹簧校核
Pn'=((3.14*d^3)/(8*K*D2))*[τ p]= 2.76 N>Pn,基本满足要求。 二、材料工作极限负荷Pj: Pj'=((3.14*d^3)/(8*K*D2))*τ s= 3.45 N>>Pn,基本满足要求。 三、弹簧刚度: 弹簧要求刚度P′′=(Pn-P1)/h= 0.666667 N/mm 弹簧理论刚度P′=((G*d^4)/(8*D2^3*n))= 四、校核计算工作极限和压并应力: τ j=τ b=K*((8*Pb*D2)/(3.14*(d^3)))= 按Ⅱ类弹簧考虑时,τ s<=1.25*[τ p]Ⅱ= 工作极限负荷Pj下(并紧时)的变形Fj=H0-Hb= 最大工作负荷Pn下的变形Fn=Pn/P′= 最小工作负荷P1下的变形F1=P1/P′= 工作极限负荷Pj下(并紧时)的高度Hj=H0-Fj= 最大工作负荷Pn下的高度Hn=H0-Fn= 最小工作负荷P1下的高度H1=H0-F1= 调整以上各可调参数使之相同,校核H1= 校核工作行程h'=Hn-H1= 工作行程h= 展开长度L= 118.7 mm 总圈数n1= 12.5 圈 有效圈数n= 10.5 圈 簧丝直径d= 0.4 mm 弹簧中径D2= 3 mm 节距t= 1.23 mm 自由高度H0= 14.1 mm
展开长度L=l*n1=(((3.14*D2)^2+t^2)^(1/2))*n1= 八、验算稳定性: 高径比b=H0/D2= 4.7 <5.3故稳定(两端固定)。 九、校核最大工作负荷Pn下的变形量: 初算并紧载荷Pb′=Pn/0.8= 5 N,工作极限负荷(并紧时)Pj= 初算并紧变形量λ b′=Fn/0.8= 7.5 mm 工作极限负荷Pj下(并紧时)的变形量λ b=n*(t-d)= 最大工作负荷Pn下的变形量λ =Fn=Pn/P′= 一、校核最大工作负荷Pn:(取Ⅱ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