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与朱元思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与朱元思书》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属于话剧体裁。
本篇课文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讲述了康有为与朱元思在英国深夜长时间的对话,展示了康有为的智慧才情和反思能力,以及对国家疾苦的关注。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话剧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时期康有为的思想与贡献。
(2)通过对话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媒体展示康有为与朱元思的对话,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入了解文本情境。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身份与责任,关心国家大事。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国情怀。
三、教具与教材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课本3. 学生本4. 小组活动资料5. 板书设计:《与朱元思书》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观看一段演出剧照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话剧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话剧了解多少?你们最喜欢的话剧是哪个?为什么?Step 2 预习设计(5分钟)让学生打开课本第XX页,观察课文标题,并读一读。
Step 3 观看课文视频(10分钟)播放课文视频,让学生跟随课文视频朗读课文。
Step 4 理解课文(40分钟)1. 合作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进行合作阅读,学生根据自己角色的性格特点、语气反应,演绎出角色的语言和动作。
2. 理解课文① 针对性问题: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康有为在英国忍受了哪些困苦?2. 为什么康有为要写信给朱元思?3. 康有为为什么要劝告朱元思回国?4. 康有为在写信的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请大家谈谈你们对康有为的看法。
② 开放性问题: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1. 为什么康有为要劝告朱元思回国?2. 康有为给朱元思的信中表达了哪些对国家疾苦的关切?3. 康有为的思考和行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Step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自己在课堂上的不足之处,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一等奖说课稿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一等奖说课稿1、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属山水小品,文章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
本文是一篇美文,课文中有大量的美资源,如语言美、结构美、景点美和情感美。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使人读后有悠然神往之感。
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是不可多得的一篇优秀骈文。
二、说教法《语文课程标准》对学习文言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而在课前对学生所作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主要原因是文言文语言过于拗口,不同于现代文来得平白。
根据以上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定位在吟诵上,力图让学生通过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让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规范和习惯,从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同时,也是自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过渡实践,力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一定方法,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生活中运用语文。
因此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主要安排吟诵课文、品析美文加上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课文的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语设计本文属山水小品,类似于上学期学过的郦道元的《三峡》和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因此,我由陶弘景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导入,诱发学生对过去所学的写山水的诗句回忆,激发学生阅读课文、走进富春江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吟诵课文,赏美丽风光在学生兴趣被激发之后,适时地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在此环节中,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听课文范读的形式,并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辨文言文的句读和重音。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放声自读,体验朗读的'乐趣,然后再一次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同学个别朗读------在经过多次的接触文本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感知课文,为后面的语言品味垫定扎实的基础。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一、说理念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要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依靠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达到知识目标,依靠科学训练达到能力目标,依靠潜移默化达到情意目标。
新课标还要求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我将在以下的课程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些思想。
二、说教材《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
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三、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一年多的初中学习生活,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以及有了一定系统的掌握,在整个七年级以及八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同学们已经多次接触了浅易的文言文,对于文言文显然已经不陌生,并且在之前的教学中,老师也已经有意识有步骤的向学生传授过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而且通过之前的积累,学生对文言文的一般语法习惯以及一些实词和虚词的理解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说为本课的教学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说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了《与朱元思书》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准确熟练朗读全文,基本达到熟读背诵(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感知文章内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体会古人通过自然怡情养性的志趣五、说重难点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
难点: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感受作者思想情趣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15篇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15篇《与朱元思书》说课稿1一、说教材《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意,无不渗透着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对奇特生活和抱负人格的追求。
作为本单元第一篇选文,可见其在本单元及本册的地位。
《与朱元思书》是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亮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
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动身,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
文章骈散相间,清爽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育学生阅读古文的力气,品尝文章的秀丽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宠爱。
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根本内容,背诵确定数量的名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存、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尝和审美情趣”等要求,依据单元学习要求和课后练习安排。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看解释后积存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把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解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到达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构造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养成宠爱大自然,宠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安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习。
教学重点是:积存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
谈谈文中流露出的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说学情我任教的对象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厌学,缺少学习热忱,尤其是对语文科,而对于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兴趣。
同时,班级人数多,且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只有极少一局部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大局部学生则习惯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与朱元思书》是我们初三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属山水小品(山水游记),文章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
本单元的主题为“学会读书”,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是要学生学会分析某某某思考。
教学本文,除让学生读懂字句,疏通文意,背诵默写,更要学生学会从字里行间欣赏祖国山河之美,学会如何有层次的写景方法,学会描写景物。
2、教材处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背诵课文,关键句段能够默写;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会准确翻译课文。
3、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抓住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寓情于景的写法。
4、抓关键句子理解文章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解难。
3、辅以多媒体手段,增强直观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疏通文字:掌握关键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3、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
教学难点:二、说教法和学法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分组教学法,点拨法。
多媒体直观形象,印象深刻;分组教学是此次课改的教学模式,加上本课较短,理解难度不是很大,适宜合作探究,要适当指导探究方式方法;对难点问题教师适度点拨。
学法: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提高。
组长要指导组员如何看课文才能很好的很快的探究出较正确的结果来(哪些问题粗读,哪些问题细品;什么问题适宜看篇首,什么问题适宜读主体);展示交流、点评提高注意方法的指导。
三、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鉴于本文属山水小品,类似于七年级上学期学过的郦道元的《三峡》,因此,我运用多媒体展示“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然后导入: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
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用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走进富春江的`兴趣。
与朱元思书教案五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五篇与朱元思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2、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作者寄情于奇山异水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可教授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记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寥寥百余字,将富春江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
__语言精练生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背诵、通过联想与想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学设计】一、恰当导入1、可以由美景图片导入,也可以播放富春江山水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可以放《高山流水》等古筝曲,让学生想像,音乐为我们创设了怎样一幅图画。
同学们,你到过富春江吗?它位于浙江省境内,是全国闻名的胜景之一。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撰文盛赞过它,其中最有名的是古代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在文中,作者给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赞誉。
这篇与一般书信不同的写景小品文,向我们展示了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
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饱览一下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目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二、整体感知1、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缥碧甚箭轩邈泠泠千转直视无碍千百成峰鸢飞唳天望峰息心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有条件的可利用课件或投影出示字词,学生识记)2、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要掌握合理的方法与步骤。
(方法适当也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熟读全文,把握大意,识记词语,揣摩句意。
与朱元思书教案《与朱元思书》教学教案优秀7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与朱元思书》教学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爱岗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学教案优秀7篇,欢迎阅读。
与朱元思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一、引入课文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
南朝人)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
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
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二、分析课文(一)、朗读课文1、明确读音和句读轻声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提出。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朗读:学生全文朗读。
(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
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
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材料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属山水小品。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
南朝梁代着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词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
全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积累字词,理解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背诵课文,领会文中表现的自然之美及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
(3)品味文章哲理精妙的语言,培养审美能力。
目标的制定,既考虑了基础知识的积累,又考虑到情感的体验,能力的培养,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中语言优美,情景交融,因此领会文中感情,品味文中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外,文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为了描绘出富春江的的奇山异水,作者借助多种修辞、各种手法来写景,这些应是学习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
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教法设想“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
再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所以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认为,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
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
四、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东光县第三中学王娟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与朱元思书》,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说说我这篇课文的设计及理念。
一、说教材分析教材:《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与其说《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倒不如说它是是一篇清新隽永的山水小品。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培养学生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本单元属于古诗文单元,学生在理解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要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能力和习惯。
我教学的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具有执著的探索精神和协作精神。
平时上课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敢说敢做,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这些学生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特别反感,对运用多媒体教学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对声、情、图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更是情有独钟。
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学习任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体现了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开放性等特征。
说教学目标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和课后练习安排。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读通大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景方法的探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会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对功名的蔑视和寄情于山水的情怀,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主旨。
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寄情于山水的情怀。
三、说教法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品味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篇好文章如果按十分计算的话,那么朗读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应该占到七分。
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学习文言文,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
”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因此,在本科的教学中,我不但重视“讲前读”、更重视“讲后读”、“悟后读”,读出文章的韵味,还课堂以琅琅书声。
自主合作探究法:“被动的接受老师的智慧,对于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
新课标也提倡“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体验与探究学习中把握课文。
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本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目标。
四、说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朗读法、预习法、合作探究法。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预习的方法。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吴均的生活,理解作者的志向和情怀。
五、说教学流程本课教学流程我设计了五个环节:走进吴均、与“均”相知、与“均”共读、与“均”共赏、与“均”同游。
第一步:走进吴均,走近文本,导入伴随《高山流水》的音乐,播放一组富春江的风光图片。
教师导入文本。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图片的欣赏,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吴均知多少(介绍作者)。
用多媒体展示(请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介绍作者)教师适当补充与均共读(进入朗读环节)1、朗读,感其韵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种朗读形式:听配乐朗读、自由读、齐读引导学生诵读课文。
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
(设计意图:诵读是古诗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也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是古诗文教学的关键,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本节课要充分引领学生诵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与思想内涵,突出教学重点中的“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2、细读,知其意这一环节分3步:第一步同桌合作,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第二步指名学生疏通文意(1、2段)教师点评;第三步由老师来译第3段,但译文中会设置3处错误,请同学们认真听并提出来改正。
这一设计环节,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积累并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常用词及一词多义,古今异议的现象,并且在师生的互动中对较难的、易错的地方加强记忆。
与均共赏学习一篇课文,找到了作者的思路,也就找到了学习文章的捷径,因此,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1、默读课文回答:①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②文中哪句话点明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两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2、同桌交流。
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使同学们明确本文的描写对象“奇山”、“异水”,那么,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山的“奇”水的“异”?这个问题便自然而然引出。
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应让学生交流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随机点拨。
3、面对这样青翠的山、清丽的水,我们都不禁文思涌动,更何况是作者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便是他此果的心态的真实写照,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可以探寻到吴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归隐山林的倾向。
让同学们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根据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要求设定的。
4、诵读回味。
当学生的情感沉浸在文中无法自拔时,诵读回味这一环节的设置便让学生水到渠成的把心中的感情流泻到朗读中,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
与均同游课文的赏析毕竟不是真实的游历,假如穿越时空隧道,当日你与作者吴均同游,你眼中的富春江又是怎样的呢?发挥你的想象去描绘,请你做“导游”引起我们这些即将前往的游客的兴趣吧!(这一环节是根据新课标“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定的观点”这一要求设定的,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板书“奇异”二字既是景物的特点,又是对全文的总领,本文的一个重要写法是抓住特点写景。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本文作者吴均徜徉于山水之间留连忘返,以象形字的改变方向的山组合而成的“归”字则恰好体现了其归隐山林的情趣。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处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风景名胜,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风景的特征,这一作业的布置使学习不再停留在课内,做到学以致用。
结束语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清新隽永,音韵和谐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明朗洒脱、清丽淡雅,愿大家在古诗文的海洋里,采撷一份属于你的诗意!第二步: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检查课前预习第一部分1、朗读课文本文是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在一课时内力求达到背诵,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
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本文各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让一两位学生概括回答。
(2)听教师范读课文,这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时语速、停顿、重音、节拍方面的指导。
(3)学生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1)、先检查导学案中第一部分。
(课前组长检查课代表汇报)(2)、学生就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问,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
(3)、学生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这一步是完成学习重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理念,让学生先预习,课上解决疑难问题,我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实现和谐的师生互动。
第三步:理解内容,欣赏课文,检查预习第二部分通过以上学习,学生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
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
我适当引导学生从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课文,去欣赏课文的美。
我设计下面问题加以引导:1、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结构美)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意境美)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志趣美)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语言美)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得到了解决,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也随着清晰地展示了出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把握。
此环节还采用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
第四步:探究描写,口语复述抛出问题: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1、写景的方法。
2、多种修辞手法。
3、详略得当。
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各派一代表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让学生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
第五步: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我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
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
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
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
我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鉴赏。
六、完成导学案中第三部分。
当场训练体现了教改的新理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内容。
七、说板书本板书反映的是本文的结构内容和主旨,力求体现板书设计的简洁性、直观性原则,旨在更好的落实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课时的设计,我以“先学后教,及时训练”的理念贯穿始终,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学、质疑、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