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过马路”行为分析

合集下载

(完整word)中国式过马路的本质及原因

(完整word)中国式过马路的本质及原因

(完整word)中国式过马路的本质及原因中国式过马路的本质及原因中国式过马路,就是集体无意识闯红灯过马路。

这现象的存在,对社会秩序、交通安全、城市管理造成不小的困扰。

经分析,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从众心理.看大家都这么一窝蜂式过马路,就顺着众人一起走,未思考其对与错。

人是群居动物,如果大家都这么过马路,自已一个人不过,就会被旁人冷嘲热讽,骂傻冒一个,冷落孤立,所以就跟着一起过,充分体现个人的没主见、没原则性。

2、侥幸心理。

大家都这么过,法不责众,这么多人都这样过马路谁会管呀,要管也不会只管我一个人吧.都这样跟着过马路好多几回了,有谁管呀,谁会管呀。

等有人管理再说吧,先这么过吧。

3、急燥心理。

怎么绿灯还没亮呀,急死人了,还有事要办呀.没有耐心等待区区十几秒,就匆匆忙忙跟着众人过马路.4、意识淡薄。

集体闯红灯过马路者多半没有法律意识,没有安全意识,漠视安全规则盲目行事,对法律、对生命没有敬畏之心,一旦出事就后悔不及,可谓不见棺材不流泪。

5、制度设计缺陷.交通设计制度上的不合理性,造成对人的困扰,未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6、监管缺失。

在“中国式过马路”未报道前就没听说、也没见有人治理这种现象,法律上虽有对闯红灯的处罚措施,但有谁执行,谁去管。

因为没有人管,所以才有人这么干。

7、墨守成规。

多少年了,大家都这么过马路,没人想着这有什么不对,没人想着去改变这种不良现象,好像这挺正常的,习惯成自然。

8、文化缺失.当习惯成自然,就会视为公认的理念,就会有这种不良文化产生,如没有正确的文化引导,正确文化的填补,这种现象还会持续下去。

“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存在,说到底是人们普遍的认知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国民素质教育与法制教育还任重道远。

综合分析——谈谈对中国式过马路的看法

综合分析——谈谈对中国式过马路的看法

综合分析——谈谈对中国式过马路的看法1.2012年10月10日遨游哈哈用户“中正平和”发表笑话:“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央视2012年10月14日《新闻直播间》节目播出“中国式过马路:十字路口1小时600人闯红灯”,记者在“文明天下行”的媒体行动推出之后,专门进行了一小时文明观察。

在石家庄的一个十字路头,观察采访一小时的时间,发现路口的红绿灯基本上是形同虚设的。

2.对于当前走红的“中国式过马路问题”,网上众说纷纭:网友A:中国人从内心至今对法治观念淡薄。

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天生有一种从众心理,即便违法也心怀骁幸,别人不遭自己也不会遭。

法治伦理未融入自己内心,缺乏国民素质的基本认识和认同,只希望别人做到对自己则网开一面。

网友B: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心里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一傻帽,就这样每个人抱着这同一想法就造成了红绿灯虚设的情景。

很多中国人本来就喜欢从众,而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中国人的公民素质亟需提高。

网友C:小则看是国民素质太低,大则看是国家法制没有落实,也很难落实所造成.长此以往人民不相信法制,自然心中就没有法制。

而且这种行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网友D:我不认为“中国式过马路”的观点,这只是少部分人或地区的观点和存在现象,我们应该看到现代的中国人素质正在逐步提高,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网友E:人走得慢,车走得快,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你得站在旁边吃灰尘和尾气;而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你得小跑步才得过去(年岁大的人是很难的)。

况且,过街横道线要三四百米远才能有,天桥或地道有长长的上下梯步。

这是公共交通资源上,强势、弱势的分配不公。

网友F:“中国式过马路”是一种交通意识的缺乏。

可以在红灯人行道口增添“语音提示”行人,既提示、又做到了警告行人的作用。

毋庸讳言,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还有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

聚焦“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剖析“中国式”之价值所在

聚焦“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剖析“中国式”之价值所在
个座位大 打出手 以致头破血流 漠。
称为 “ 中 国式 抢 座 ” ,将 紧贴
o “ 中 国 式 过 马 路 ” 的
o这是一种交通 意识的缺 乏。可 以在红灯人行道 口增添
“ 语 音 提 示 ” ,既 提 示 行 人注
前面人 身体以防有人随便插队 形 成 ,与 “ 中国 式 ” 讨 巧 心 理 意安 全 ,又 做 到 了警 告 行 人 的
既可 以有鲁迅式的投枪 匕首 ,
也可 以有暖如春风的教导 。多

o “ 中 国 式 过 马 路 ” 是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 “ 惯 ” 出来 的 ,是 整 个 社 会 环 究 ” ,别 无他 法 。 o “ 中 国 式 过 马 路 ” 折
些 自省 ,多一些包容 ,才不 境使 然 。
真正价值所在。
自己内心 ,缺乏国民素质 的基 质 不 会 从 天 降 ,空洞 说 教 亦 枉
人 生 在 世 ,态 度 为 先 。 本 认识和 认同 ,只希望别人做 然 ,矫 正 排解 “ 中 国式 过 马 对于一些不 良社会现象 ,我们 到 , 对 自己则网开一面 。
路”沉疴 ,除了 “ 有法可依 ,
红灯时长超 过行人忍耐限度有
关 ,不 能 归 责于 行 人 素 质 ,更
◎创 新论 点 :
出人性的真假 、善恶 、美丑 ,
o 中 国 人 法 制 治 观 念 淡 深层的是行 人与机动车马路权
引发人们对某种社会现 象的认 薄。一人不敢行事 ,人多 了就 益 的 问题 。
识和更深的思考 ,警示 自己在 天生有一种从众心理 ,即便违
o 活 中不 断 地 纠 正 自己 的 法也心怀侥 幸 ,别人没事 自己 质 是 法 治 刚 性 规 范 的 问题 ,而 错 误 。这 无 疑 是 “ 中 国 式 ” 的 也不会 有事 。法治伦理未 融入 不 是 柔 性 文 明 规 范 的 问题 。素

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式过马路的调查报告篇一:“中国式过马路”调研报告“中国式过马路”调研报告“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个网络调侃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人们分分表示“描述太形象了”、“确有同感”,而且还有许多人表示自己也是“闯灯大军”中的一员。

行人闯红灯,是行人交通违章中最普遍、最明显、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种交通违法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对交通违法者本人人身存在极大危险而且有碍保持道路畅通。

4月15日起秘书工作市交管部门针对“中国式过马路”问题,展开集中管理整治专项工作。

秘书工作市秘书工作局、秘书工作市政府民意调查中心针对秘书工作市行人遵守通状况进行了电话调查,调查共计完成有效问卷1002份。

调查显示:一、“中国式过马路”知晓率为%调查中,在问及受访者“您是否知道‘中国式过马路’这一说法”时,%的受访者表示在电视和报纸上听说过;%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但通过访问员的耐心解释后,受访者们基本都认可日常出行中确实存在这种交通陋习。

二、九成受访者会改变习惯、遵守交通规则“中国式过马路”问题一经提出,有%的受访者表示会改变“中国式过马路”的习惯,注意遵守交通规则;有%的受访者表示不会改变。

受访者坦言:不遵守交通规则,只会给自己增加风险,文明过马路,要注重习惯的养成,更要长时间地坚持下去,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本应各行其道、遵章守纪,才能改善交通秩序,减少事故隐患,实现道路安全畅通。

三、逾六成市民认为身边“中国式过马路”普遍存在调查中,有%的被访者表示身边“中国式过马路”现象随处可见;有%被访者表示身边人都遵守交通规则,这种现象不多;有%被访者表示没有具体留意、不好说。

数据显示,我市“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

四、七成受访者支持以惩罚措施解决中国式过马路在问及受访者您是否支持利用罚款措施来处理和解决“中国式过马路”者时,有%受访者表示“支持,且应该加大惩罚力度”;有%的受访者表示“支持,但稍微惩罚一下就好”;有%的受访者表示“不支持,教育一下就好”;有%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

“中国式过马路”行为分析论文

“中国式过马路”行为分析论文

“中国式过马路”行为分析论文由美国心理学家亨特提出,他的观点认为,心理学已由争论心理学是什么和是怎样的思辨时代进入了实验时代,心理学已走上了客观地研究人类行为的道路。

心理学应当努力地描述和解释、预测和控制有机体对外在的,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外显行为。

他同其他的行为主义者一样,力求避免应用带有心灵色彩的术语。

以下是今天店铺就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式过马路”行为分析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阅读:“中国式过马路”行为分析全文如下:【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过马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过马路遵守交通规则与否则成为衡量国民素质的一个基本标准。

过马路不仅仅能折射一个国家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而且能折射出一国社会文化底蕴的浓厚程度,而“中国式过马路”这一名词的出现则揭示了中国人过马路时闯红灯现象严重的社会现实。

本文拟在结合“中国式过马路”的现状、原因对其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并与国外作对比,浅谈中国如何摆脱这一现状。

【关键词】“中国式过马路” 闯红灯忍耐限度路权分配对策。

1.“中国式过马路”及其现状。

“中国式过马路”是近期活跃在网络上的名词,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1]而本文认为“中国式过马路”是指扰乱交通秩序、给交通安全带来威胁的一系列行为,主要表现为行人闯红灯、越线、行人与机动车互不相让、不走斑马线、违规翻越马路中间的隔离栏等。

其中,闯红灯作为“中国式过马路”最重要的表现更是受到社会关注。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里,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前10个月,全国因闯红灯肇事造成死亡798人;因违反道路标志线肇事造成死亡26154人;因机动车未礼让行人肇事造成429人死亡;因违法占用应急车道肇事造成161人死亡。

平均每天2.6人死于“闯灯”、86人死于“越线”、1.4人死于“不让”、0.5人死于“强占”。

[2]具体情况如下:通过数据以及图表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严重,其中越线已经成为破坏社会安全中的重要因素,这一现状亟待解决。

中国式过马路行为问题分析及对策

中国式过马路行为问题分析及对策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式过马路行为问题分析及对策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专业:行政管理年级:18春学校:宁波广播电视大学2020年10月目录引言 (1)1 “中国式过马路”问题分析 (1)1.1 路人自身存在的问题 (1)1.1.1路人存在侥幸者心理 (1)1.1.2公民意识较为薄弱 (2)1.2 交管部门存在的问题 (2)1.2.1执法力度不够 (2)1.2.2交通管理混乱 (2)1.3 城建规划存在的问题 (3)1.3.1城市规划不合理 (3)1.3.2道路基本设施不足 (3)1.4 当前社会环境存在的问题 (3)2 从行政管理角度提出治理对策 (3)2.1 地方政府部门从宏观角度考虑 (3)2.1.1 强化治理主体建设 (3)2.1.2 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4)2.2 地方政府从现实角度考虑 (4)2.2.1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4)2.2.2 加大执法力度 (4)2.3 宣传部门加大对于守法意识的宣传 (5)2.3.1 开展事故案例宣传教育 (5)2.3.2 提升社会民众的素质教育 (5)2.4 发挥社会群众的监督作用 (5)3 结论 (6)参考文献 (6)【摘要】“中国式过马路”问题作为一个极为常见的社会问题,如今已经给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而路人又做为交通路上的弱势群体,发生意外轻则受伤重则致死。

本文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分析探讨该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进而提出适当的解决对策,为政府加强道路交通管理,防范意外发生做出一定参考。

本文认为:在对该现象进行行政治理时,政府部门首先要从宏观角度考虑,强化自身建设并出台完善相应法律法规。

其次要从现实角度出发,加强城建规划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管部门的执法权力及执法力度。

最后要通过党委宣传部门及政府各委办局的宣传科室对事故案例进行宣传教育,在对社会民众的素质教育进行一个提升。

当然从根源处讲,若是想要根除中国式过马路这种社会现象,必须要从我国国民的意识形态着手,加强道德建设,提升国民素质。

试论“中国式过马路”成因及应对措施

试论“中国式过马路”成因及应对措施

试论“中国式过马路”成因及应对措施试论“中国式过马路”成因及应对措施“`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跟红绿灯是没有关系的,只看人不看灯。

”近日,“中国式过马路”走红网络,引发热议。

反思现状,集体闯红灯现象在中国确实屡见不鲜进一步说,“中国式”的集体违规行为,在其他地方也不少见地上垃圾多,自己也会扔有一人坐在养护的草坪上,大家也会上去坐坐踩踩……不讲规矩,只言利害,理直气壮地挑战着社会公德。

“中国式过马路”表面看来是城市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它却与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践踏草坪、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诸多“小事”一起,透视出当代中国社会正在遭遇的道德问题的冰山一角。

是什么造成了“中国式过马路”不道德现象发生与存在,究其原因,不外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客观方面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道路的发展跟不上车辆的增长速度,使得各条道路上都车满为患。

道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行人只得见缝插针地跟机动车抢道了。

不少城市在道路规划中缺乏超前意识,存在忽视和漠视行人通行权利的倾向,一些路段的红绿灯设计得不合理,行人通行的信号灯时间太短,转弯的车辆又多,而且根本没有礼让行人的意识。

一百多秒的等待只换来十来秒的通行时间,个别人耐不住性子,看准时机,“挺身而出”,后面的人赶紧尾随而上,很快“凑齐了一撮人”。

行人乱穿马路是造成交通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却很少有人反思城市交通设施是否周到方便。

国外城市交通研究表明,人行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的最佳间隔距离是150 米,否则就超出了人的忍耐极限,可能造成行人乱穿马路。

但是,中国城市规划者闭门造车,常让行人兜大圈。

主观方面,还是国人的素质问题,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不强所致。

从道德层面来讲,一些人缺乏遵守社会公道的意识,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马路上的红绿灯,是衡量我们人性的一个尺标。

面对闪烁的红灯,太多的人总是急不可耐,好像是去赶火车似的,分秒耽搁不得。

有时我们也抱怨社会风气不好,但在抱怨的同时自己又没做好诸如讲诚信、讲礼貌,不乱扔垃圾、不乱写乱画等一些“小事”。

浅谈“中国式过马路”

浅谈“中国式过马路”

浅谈“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其产生的原因。

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原因。

(一)盲目从众盲目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行为的心理现象。

大家所看到的行人闯红灯,一般都是一群人一起闯的,这就是因为人们有盲目从众的心理。

根据调查,有网友表示:“有时候大家都过,自己站那儿等反而会觉得傻乎乎的”,“别人都闯,自己不闯,好像显得很清高似的,别扭”。

盲目从众会使人变得没有主见,淡化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导致闯红灯变成一种潮流。

(二)侥幸心理侥幸心理,就是无视事物本身的性质,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违反那些为了维护事物发展而制定的规则,想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好恶来行事就能使事物按着自己的愿望发展,直至取得自己希望的结果。

很多人闯红灯就是抱着侥幸心理。

他们觉得:“没事,我怎么会碰上事故”,“大家都这样过来了,会有啥事”,“我们没事,是你多管闲事”“只要我们大家一起过马路,就没有车敢撞我们”。

侥幸心理,是一种信念的迷失,缺少坚持,是对事件把握控制力上的懒散,若形成习惯,则为成很严重的问题。

(三)红绿灯设置不合理很多路段的红绿灯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一些马路太宽,而绿灯时间太短,往往才走到一半,就亮起了红灯。

有时候绿灯亮了,还是有车不遵守交通规则,与人同行,时间长了,人们就司空见惯了,慢慢的,对红绿灯的意识就薄弱了。

有些路段的红灯等待时间过长,超出行人的忍耐范围,甚至一些路段的红灯等待时间在100秒以上。

很多人抱怨:“我们行人也赶时间呀,这么多红灯,要是一个个等,上班肯定要迟到。

”事实上,红绿灯在设置条件上不合理,这也是人们闯红绿灯的原因之一。

(四)执法力度弱行人“闯红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违法成本”太低了。

大多数城市对闯红灯的行人处以警告或罚款10元。

虽然我们的法律对行人闯红灯有处罚规定,可是却没有办法真正落实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过马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过马路遵守交通规则与否则成为衡量国民素质的一个基本标准。

过马路不仅仅能折射一个国家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而且能折射出一国社会文化底蕴的浓厚程度,而中国式过马路这一名词的出现则揭示了中国人过马路时闯红灯现象严重的社会现实。

本文拟在结合中国式过马路的现状、原因对其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并与国外作对比,浅谈中国如何摆脱这一现状。

【关键词】中国式过马路闯红灯忍耐限度路权分配对策。

1.中国式过马路及其现状。

通过数据以及图表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严重,其中越线已经成为破坏社会安全中的重要因素,这一现状亟待解决。

2.中国式过马路的原因。

在中国,很多人都崇尚美国以及西欧发达国家公民的社会公德,认为他们很少存在闯红灯的行为。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之所以称之为中国式过马路,其中的原因要复杂的多,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2.1行人素质。

红灯停绿灯行这是我们熟知的交通规则,所以更多的人把中国式过马路的原因归结于中国的人口素质偏低,法律、安全意识淡薄不无道理。

就文化素质而言,虽然近年来我国国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但是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每个城市里都有一定比例的农民工,这些人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存在对交通法规认识不足的问题。

就道德素质而言,我国社会整体道德素质在提高,但是总有一部分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交通法规铤而走险,给自己、社会和他人带来危害。

就法律素质而言,整体来说我国公民法律意识不够,很多行人没有摆正心态,对于过马路的行为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把遵守交通规则作为一种义务,导致中国式过马路的产生。

2.2心理因素。

到底是什么心理诱导行人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选择闯红灯呢?为此,我在芜湖市步行街展开了简单的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是围绕行人闯红灯时的心理状态。

调查结果如下:
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闯红灯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行人确实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存在安全风险。

这种心理引导行人闯红灯,认为自己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极低,同时节省时间。

另一方面,从众心理诱导大多数行人随大流,中国式过马路的人群因此而不断壮大。

同时,法不责众,闯红灯的行人认为违反交通法规的又不是个人,群众共同违章也会消除自身的内疚感、罪责感。

2.3交通压力。

现如今城市化发展迅猛,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车数量与日俱增,交通压力较大。

尤其对于一些一线城市来说,堵车成为大家每日不得不面对的事。

12月7日,在首都北京一辆急救车因交通拥堵,车内病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遗憾丧生。

在舆论的反思声中,社会车辆不让道领受了大部分指责,而无道可让,却是另一重无奈现实。

[3]交通压力给行人带来的不仅仅是不便,更是危害到了人们的生命安全。

2.4对行人要求宽松,法律不完善。

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交通管理自然不易。

我国城市化进程较快,公民的素质还没有得到相同比例的提高,交通管理部门对行人的要求也较为宽松。

一直以来,我国都没有对行人制定专门的过马路的惩治标准,也没有针对中国式过马路
制定统一的治理措施。

宣传上,交通法规的宣传流于形式,宣传形式过于单一;惩治量上,
1986年制定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过马路闯红灯者罚款五元,这一规定一直实施至今,对行人基本上没有约束作用。

2.5红绿灯设计不合理。

很多人行道上的红绿灯存在着红灯时间过长绿灯时间过短的状况,没有考虑到人流量在增多、道路过宽、人的步伐频率问题,更没有考虑到道路日后的变迁问题。

此前同济大学课题组曾对中国人的忍耐限度做过调研,得出中国人最长忍耐时间为90秒的结论,也就是说中国人在红灯面前最多坚持等待90秒,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出现闯红灯的倾向。

而与国外的相关数据比较,我们发现我国行人忍耐限度则与其有着明显的差异。

如图四所示,德国、英国、美国的忍耐限度分别为60秒、45秒、40秒,[4]与国外相比,中国的行人是耐心有余的,而信号灯的设置不合理才是更多的中国人选择闯红灯的重要原因。

2.6中国式路权分配,过分偏向机动车。

在机动车与行人冲突的背景下,中国往往将权力更多的下放给机动车,而行人则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

机动车右转不受到限制,肆意穿越人行道,给行人带来不便,同时也为行人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隐患。

但是,同等背景下国外法律则更多的是更加维护行人的利益,保护行人的生命安全,如美国在人流量大时采用禁止机动车在红灯时右拐的方案,而德国则利用最小时间间隔的方法避免右拐的机动车与行人发生冲突。

3. 实施对策缓解甚至杜绝中国式过马路。

3.1提高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

一是从小对孩子加强交通法规常识的普及,小学安排相关的课程,以正规的课堂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

成年人更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家长遵守交通规则并正确指导孩子。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将交通法规的基本内容、公民遵守交通法规的职责、我国交通事故带来的危害传递到群众中去,以宣传册、社区黑板报等形式落实到每一个居民区,让每一个人真正意识到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并且做到遵守交通规则。

3.2加大惩罚力度。

我国的交通法规惩罚方式应当多样化,包括增加罚款费用、记录在案、情节严重者刑事拘留等,摒弃以往的小惩小戒,使之有较强的威慑作用,让大家把遵守交通的决心放在一定的高度。

近日以来各地陆续出台了新的交通法规细则集中整治行人过马路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

以东部发达城市为表率带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将严惩作为一种手段,久而久之,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必将有所改善。

3.3调整交通信号灯红灯时间。

机动车红灯右拐的法规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

各地区有关部门应该通过对本地交通路口市场调查获得相关可靠地数据,了解当地主要交通路口的人流量、高峰期、行人过马路的行走速度以及对于等待红灯的忍耐限度,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制定恰当的方案,合理的延长或缩短红灯的时间。

3.4调整交通压力过大的路段。

对于长期处于交通拥挤状态的路段,有关部门应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拓宽马路,提供更大的空间用于通行。

同时也可以通过建设地下通道、天桥等其他交通设施分散人流量。

3.5加大文明执法,将规劝与严惩相结合交通信号灯应该设置自动提示系统,红灯提示行人等一等,绿灯提醒行人安全通行。

对于不懂法的行人,交通警察应该耐心的讲解交通法规,规劝行人文明通行。

对于规劝不听,任意闯红灯者,交警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

总结。

目前中国式过马路的治理在各大城市已经陆续展开,也初见成效。

但是,仅仅从加大惩罚力度方面入手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依据行人闯红灯的心理以及红绿灯设计、路权分配因素等制
定全民行动的方案,只有多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闯红灯行为。

通过对中国式过马路初步的了解与研究,发现中国式过马路严峻的形势已经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改善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势在必行。

虽然本人的看法还比较浅显,但是希望通过对于中国式过马路的分析以及制定的相应的对策能够真正对中国的交通的治理有所帮助。

本人也深刻意识到作为社会的个体对于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在以后的生活中严于律己,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 陆超,姚萍。

如何改变中国式过马路[n]。

道路交通管理,2013-01.
[2] 综合。

今年前十月798人死于闯红灯[n]。

南方周末,2012-12-03.
[3] 王梦婕。

北京交通拥堵:道少车多公交反成拥堵源[n]。

中国青年报,2012-12-18.
[4] 王晓婧。

隐藏在『红灯行』背后的文化逻辑[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