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堡病毒研究进展
宠物人兽共患病马尔堡出血热的诊治要点

宠物人兽共患病马尔堡出血热的诊治要点马尔堡出血热(MHF),又称马尔堡病毒病、青猴病、非洲出血热,是由马尔堡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
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并伴有严重出血症状,该病发病急、进展迅速,病死率可高达90%。
1967年,由于7名欧洲科学家在研究青猴的过程中死亡使马尔堡病毒成为报纸的头条;20世纪80年代,马尔堡出血热再次在南非暴发,25%的感染者死亡;随后的90年代末、2004年、2005年、2007年、2008年均有该病的报告;该病最近的一次暴发是2012年10月在乌干达,截至2012年10月31日共报告了18例病例和9例死亡。
马尔堡病毒(MBV),又称绿猴病毒、绿猴因子、马堡病毒,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丝状病毒,由于能在人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中引发高死亡率的出血热,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可被用作潜在的生物恐怖武器或生物战剂使用,马尔堡病毒的出现促成了CDC(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按照最高等级标准建造了一个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
一、病原(一)分类地位马尔堡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丝状病毒属,为单股负链不分节段的RNA病毒。
基因组全长约19.Ikb,分子量3.86×106U,共编码7种结构蛋白,是目前已知最大的负链RNA病毒。
马尔堡病毒没有亚型,但目前发现的分离株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基因谱系,谱系一包括联邦德国Popp株(1967)、RatayCZak 株(1967)、南斯拉夫VOege株(1967)、津巴布韦OZo1in株(1975)和肯尼亚MUSoke株(1980)等;谱系二为肯尼亚RaVn 分离株(1987)。
两个谱系间氨基酸同源性为77%〜79%。
(-)形态学及基本特征马尔堡病毒粒子呈圆柱状,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卷曲成“6”字形、蚯蚓状、蹄铁形或一端弯曲成手杖形等多种形态,外周有囊膜,表面有长约IOnm的突起。
病毒粒子长130〜2600nm,直径75~80nm o(三)培养特性马尔堡病毒可在多种细胞中生长,包括恒河猴肾细胞、绿猴肾细胞、人羊膜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豚鼠成纤维细胞等原代细胞,人宫颈癌细胞系细胞(He1a细胞)、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幼地鼠肾异倍体细胞、人肝1细胞系细胞等传代细胞。
马尔堡病毒

马尔堡病毒马尔堡病毒是马尔堡病毒病的致病菌。
这是一种病死率高达88%的疾病,但如果医治得当,病死率会低得多。
马尔堡病毒病最初于1967年在德国的马尔堡和法兰克福以及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同时出现疫情后检出。
马尔堡和埃博拉病毒均属于丝状病毒科(filovirus)。
虽然由不同的病毒引起,但这两种疾病在临床上较为相似。
二者均属罕见病,并且可以引起致死率很高的疫情。
1967年,在德国马尔堡和法兰克福以及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同时发生了两起大型疫情,由此人们对此病有了初步认识。
这次疫情与使用从乌干达引进的非洲绿猴(Cercopithecus aethiops)的实验室工作有关。
随后,在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肯尼亚、南非(近期具有前往津巴布韦旅行史的一名人员)和乌干达报告发生了疫情和散发病例。
2008年,在前往乌干达具有北非果蝠群落栖息的一处洞穴参观的旅行者中报告出现了两例独立病例。
传播起初,人类感染缘于长期接触有北非果蝠群落栖息的矿山或者洞穴。
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密切接触到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和其它体液或通过直接接触已被这些体液污染的表面和材料(例如床单被褥和衣物等),即会造成人际传播。
卫生保健工经常在治疗马尔堡病毒病疑似或确诊病人期间受到感染。
他们在治疗时,由于没有采用严格的感染控制防护措施而与病人发生密切接触,进而受到感染。
通过受污染的注射器械或者通过针头扎伤传播,与发生重症、迅速恶化以及可能出现较高病死率存有关联。
在葬礼上与死者尸体直接接触也会助长马尔堡病毒病的传播。
被感染者只要血液含有此病毒,就一直具有传染性。
马尔堡病毒 2疾病潜伏期(从受到感染到出现症状的时间间隔)从2天到21天不等。
由马尔堡病毒引起的疾病起病急,伴有高烧、剧烈头痛以及严重不适。
肌肉疼痛属于常见特征。
可在第三天开始出现严重水样腹泻、腹痛和抽筋、恶心及呕吐。
腹泻可持续一周。
处于这一阶段的患者外表被描述为“魔鬼样”特征,眼窝深陷,面无表情,并且极度嗜睡。
云南省蝙蝠携带重要人兽共患病相关病毒病原的研究进展

云南省蝙蝠携带重要人兽共患病相关病毒病原的研究进展张海林;张富强;胡挺松;余静;范泉水【摘要】Bat is nature reservoir hosts of some important viruses.It has been confirmed that bats were infected by many viruses in nature in Yunnan Province,China during 2010-2015,such as SARS-like coronavirus and another coronaviruses (Alphacoronavirus and Betacoronavirus) as well as novelreovirus,rotavirus,orthohepadnavirus,filovirus,paramyxovirus,adenovirus,bo cavirus and circovirus.This paper presents a review about natural infection of bat with zoonosis-related viral pathogens in Yunnan Province,China,and its public health importance.%蝙蝠是一些重要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2010-2015年调查研究表明,云南省蝙蝠中广泛存在SARS样冠状病毒(SARS-like CoV)和其它多种类型冠状病毒(α-CoV和β-CoV)的自然感染,还从蝙蝠中分离或检测到新的呼肠孤病毒(Reovirus)、轮状病毒(Rotavirus)、肝炎病毒(Orthohepadnavirus)、丝状病毒(Filovirus)、副粘病毒(Paramyxovirus)、腺病毒(Adeno virus)、博卡病毒(Bocavirus)和圆形病毒(Circovirus).本文对云南省自然界蝙蝠携带重要人兽共患病相关病毒病原的研究进展及其公共卫生意义做一综述.【期刊名称】《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年(卷),期】2017(033)009【总页数】7页(P821-827)【关键词】蝙蝠;病毒;新发病毒;储存宿主【作者】张海林;张富强;胡挺松;余静;范泉水【作者单位】成都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医学研究所,昆明650118;成都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医学研究所,昆明650118;成都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医学研究所,昆明650118;成都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医学研究所,昆明650118;成都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医学研究所,昆明6501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3蝙蝠在动物分类上属于翼手目(Chiroptera),并分为大翼手亚目(Megachiroptera)和小翼手亚目(Microchiroptera),前者仅有狐蝠科,包含42个属166种,主要为食果蝠;后者包括16科135属759种,主要为食虫蝠。
马尔堡病毒如何传播【健康小知识】

马尔堡病毒如何传播
文章导读
马尔堡病毒是一种经常出现在非洲地区的病毒,危害性非常之大,时常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身上。
从临床来看此病毒的传播途径大多是接触性传染,一般情况下先是非人灵长类动物和免疫力较差的病人被传染,之后就会通过唾液、排泄物等传染给和自己接触的大人或医护人员。
一、马尔堡病毒易感人群
马尔堡病毒最容易感染儿童,在非洲,有75%的病例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成人感染者大多为与受感染儿童接触密切的亲属和医护人员。
二、马尔堡病毒传播途径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和病人是主要传染源。
通常先由被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绿猴) 将病毒传染给人,然后再由病人传染给其他健康人。
马尔堡病毒的传染性极强,症状越重的患者传染性越强,潜伏期患者的传染性弱。
人不是病毒自然循环中的一部分,只是偶然被感染。
本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储存宿主尚不清楚。
主要经密切接触传播,即接触病死动物和病人的尸体,以及感染动物和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飞沫等,经粘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播。
在非洲疫区,因葬礼时接触病人尸体,曾多次发生本病暴发。
通过密切接触也可以造成医院感染和实验室感染。
此外,通过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等可造成医源性传播。
有报道,病人在临床康复3月内,仍可在精液中检出马尔堡病毒,因此,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
通过含本病毒的气溶胶感染实验动物也有报道。
非洲马瘟研究进展

非洲马瘟研究进展非洲马瘟,又称非洲马疫,是一种由非洲马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危害马匹。
该病毒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致命性,给马匹养殖和马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非洲马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环病毒科的反转录病毒,能够感染马科动物,引起发热、出血、器官损伤等严重症状,有时甚至会导致马匹的死亡。
尽管非洲马瘟病毒主要危害马匹,但也可感染驴等其它马科动物。
目前,世界各地的马业界对非洲马瘟病毒的研究进展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对非洲马瘟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非洲马瘟病毒的传播与疫情形势非洲马瘟病毒主要通过叮咬昆虫传播,如马蝇、蚊子等昆虫可能成为非洲马瘟病毒的传播媒介。
感染了非洲马瘟病毒的马匹也可以通过唾液、粪便等途径传播病毒。
在疫情暴发时,马匹之间的密切接触往往会导致病毒的迅速传播。
非洲马瘟病毒的传播途径复杂,因此对疫情的监测和控制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非洲马瘟病毒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尽管非洲马瘟病毒主要流行于非洲地区,但近年来也在欧洲和亚洲等地区出现了疫情暴发。
特别是在亚洲地区,由于马匹的贸易和运输活动频繁,非洲马瘟病毒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给当地的马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各国对非洲马瘟病毒的疫情形势都非常重视,纷纷加强了疫情防控和监测工作。
二、非洲马瘟病毒的病理学和免疫学研究针对非洲马瘟病毒的病理学和免疫学研究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
病理学研究主要侧重于病毒在马体内的感染和传播过程,以及病毒对马匹器官和组织的损害程度。
免疫学研究则主要侧重于马匹对病毒的免疫应答和抗体产生过程。
通过对病理学和免疫学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非洲马瘟病毒对马匹的危害机制,为疫情防控和疫苗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在病理学研究方面,已有研究表明,非洲马瘟病毒主要通过侵入马匹的血液循环系统,引起全身性感染。
病毒在马体内主要感染睾丸、肝脏、脾脏、淋巴结等器官和组织,引起这些器官和组织的炎症和损害。
2021埃博拉疫苗与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范文3

2021埃博拉疫苗与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范文 1埃博拉病毒的简介 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纤维状“U”、“6”字形缠绕、成环或分枝,病毒粒子的长度一般在800纳米左右,不过有部分种类的长度可达1000纳米甚至更高[1].该科有两个重要的属即马尔堡病病毒属(Marburgvirus)和埃博拉病毒属(Ebolavirus)。
马尔堡病毒被分成单独的一类,而埃博拉病毒目前为止至少可以分为5亚型,分别是扎伊尔埃博拉病毒(1976)、苏丹埃博拉病毒(1976)、雷斯顿埃博拉病毒(1989)、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1994)和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2007),其中扎伊尔型、苏丹型和本迪布焦型对人类有高度致病性,科特迪瓦型因记载只有一位感染者而且康复所以没有计算致病性,雷斯顿型对人无致病性。
马尔堡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埃博拉几乎一样,但是两者的抗原抗体反应不同,作为一种结构相近的病毒,通常将他们放在一起研究[1.4].埃博拉病毒是单股负链非节段RNA病毒,其基因组含有七个基因,编码1种包膜表面糖蛋白GP,2种基质蛋白VP24和VP40,4种核衣壳蛋白NP、VP35、VP30和RNA聚合酶(L)[2].病毒的基因组结构是3′.NP.VP35.VP40.GP.VP30.VP24.L.5′,每一种蛋白由单独的mRNA编码,基因两末端序列具有高度保守型和高度互补性,含有五聚体3′.UAAUU.5′,多数基因被非保守的基因间隔开。
病毒GP蛋白在介导病毒接触进入宿主细胞以及之后会引起宿主凝血障碍,因此GP蛋白序列成为了埃博拉疫苗设计的靶标。
自从上世纪70年代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5],历史上已报道数十次疫情暴发,2014年暴发于西非的疫情[6,7]是最凶猛的一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12月22日,8个国家共报告了接近19340例病例,其中有7518人死亡,尽管有一些维持性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疫情,但埃博拉致死率仍达40%之高[8]. 2埃博拉疫苗研究进展 埃博拉病毒发现至今已经38年,然而仍然没有有效疫苗上市。
利用亲和质谱技术从中药材提取物中筛选马尔堡病毒核蛋白的小分子配体

抗病毒的靶点 ] , 在传统的抗病毒药物 中寻找新的药物机制以得到新的抗病毒药物 . 自1 9 6 4 年荷兰报道甘草提取物治疗胃溃疡有较好效果后 , 国内外有关研究人员对甘草给予了高度重 视, 并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 . 数千年来 , 甘草作为 中药不仅治疗咽喉肿痛 、 咳嗽 、 支
第4 2 0 9 1 鲞 6 年1 第星 0 月 期
Ac t a S c i e 。 n 。 t i a r u m Na t 。 u r a l i “ m 。 。
南 开 大 学 学 报( 自 然科学版) k a i e n s i s
Vo 1 . 4 9 №5 oc t . 2 0 1 6
确认甘草查尔酮A单体对核蛋白靶标的结合作用, 进而通过一系列生化实验发现该单体对马尔堡核蛋白热稳定
性 和构 象均能产生功能性 影响 . 实验发展 的亲和质谱技术 为从 中草药提取物 中直接筛选新 型抗病毒药物分子提
供 了简便 高效 的新方 法 . 关键 词 :马尔堡 核蛋白 ; 甘 草粗 提物 ; 亲和质谱 ; 配体筛选
通讯作 者 : 水雯箐( 1 9 9 0 一 ) , 女, 副教授 , 研究方 向: 生物质谱技术和蛋 白质组学 . E m a i h a n g e l s h u i @ n a n k a i . e d u . c n
马尔堡病毒研究进展

马尔堡病毒研究进展摘要:马尔堡病毒自发现以来已经在世界各地流行了多次,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
笔者从马尔堡病毒的发现过程、结构特点、传播途径、流行因素、预防措施等方面加以概述。
关键词:马尔堡病毒出血热预防措施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MbV),也称绿猴病毒,形状象长丝、有时候盘绕成奇怪形状的粒子,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丝状病毒属病毒,与1976年发现的埃博拉病毒同宗,归属于丝状病毒科。
MbV引发的疾病称为马尔堡出血热,是一种以急性发热伴有严重出血为主要表现的高致命性传染病,病死率为23%~90%。
目前对这种传染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
尽管延续几年涉及检测数百种动物、昆虫和植物的强化调查,但是尚未查明该病毒的动物宿主或其它环境源[1]。
猴子易于受到感染,但未被认为是可生存的有效宿主,因为几乎所有受到感染动物死亡太快以至于不能维持该病毒的生存。
1 马尔堡病毒概况1.1 病毒的发现1967年首次发现于德国马尔堡市的一家实验室中发生传染而得名。
当年8月马尔堡、法兰克福和贝尔格莱德的几所医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中同时暴发马尔堡出血热,有31人发病,其中7人死亡,这些患者大都接触过一批从乌干达运来的非洲长尾青猴,科学家们对患者的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了培养,分离出一种以前没有见到过的病毒,因此马尔堡出血热也称为青猴病。
马尔堡出血热的自然流行至今仅局限于一些非洲国家,无明显的季节性[2]。
1.2 有关背景资料MbV的出现促成CDC(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按照最高等级标准建造了一个四级实验室[3]加以研究,该病毒随后消失,直至1975年2月,一名之前有前往津巴布韦旅行史的急性发病男子在南非一所医院住院治疗。
感染从该名男子扩散至他的旅行同伴和医院一名护士。
该男子死亡,但其它2例痊愈。
1980年在肯尼亚发生2例,其中1例死亡。
1987年在肯尼亚又发生1例致命病例。
1998年至2000年的刚果民主共和国,MbV造成了149人感染,123人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尔堡病毒研究进展摘要:马尔堡病毒自发现以来已经在世界各地流行了多次,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
笔者从马尔堡病毒的发现过程、结构特点、传播途径、流行因素、预防措施等方面加以概述。
关键词:马尔堡病毒;出血热;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2一、马尔堡病毒概况(一)病毒的发现1967年首次发现于德国马尔堡市的一家实验室中发生传染而得名。
当年8月马尔堡、法兰克福和贝尔格莱德的几所医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中同时暴发马尔堡出血热,有31人发病,其中7人死亡,这些患者大都接触过一批从乌干达运来的非洲长尾青猴,科学家们对患者的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了培养,分离出一种以前没有见到过的病毒,因此马尔堡出血热也称为青猴病。
马尔堡出血热的自然流行至今仅局限于一些非洲国家,无明显的季节性[2]。
(二)有关背景资料马尔堡病毒的出现促成cdc(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按照最高等级标准建造了一个四级实验室[3]加以研究,该病毒随后消失,直至1975年2月,一名之前有前往津巴布韦旅行史的急性发病男子在南非一所医院住院治疗。
感染从该名男子扩散至他的旅行同伴和医院一名护士。
该男子死亡,但其它2例痊愈。
1980年在肯尼亚发生2例,其中1例死亡。
1987年在肯尼亚又发生1例致命病例。
1998年至2000年的刚果民主共和国,马尔堡病毒造成了149人感染,123人死亡。
2004年10月至2005年发生于安哥拉,在安哥拉爆发的马尔堡病毒疫情,累计报告病例374例,其中死亡329例,这是最严重的一次疫情。
最近的一次马尔堡出血热疫情在2007年7月至10月发生于乌干达,在同一个矿区先后有3人感染马尔堡病毒,其中1人死亡。
二、马尔堡出血热的症状马尔堡病毒会引起宿主全身性出血,感染后期甚至会造成全身内脏的溶解,所以死亡率极高。
这种疾病最容易感染儿童,在非洲,有75%的病例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成人感染者大多为与受感染儿童接触密切的亲属和医护人员。
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薄弱,目前患病的大部分死者是五岁以下儿童。
马尔堡出血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9天,长的可超过2周,病程为14~16天,最初两天的症状,就是发热(发热极期体温可达40℃以上)、肌肉痛、关节痛、全身不舒服,没有特异性。
接着,就会出现疟疾症状,腹泻、腹痛、恶心、呕吐、便血等。
之后,就会出现严重的出血症状,呕血、流鼻血等。
可以影响到胃肠道和肺部,并伴随有皮疹。
晚期常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昏迷等。
症状呈渐进性发生,出现多脏器累及症状,如肝功能损伤,胰腺炎症及神志失常、颤动等神经系统症状,继而肝衰竭、弥散性出血和多器官衰竭。
严重者可发生休克,约1/4的患者死亡。
幸存病例完全恢复大约需要5周时间,恢复期并发症有睾丸炎、复发性肝炎、骨髓炎、眼炎、腮腺炎等。
实验室检测,患者发病早期有蛋白尿、转氨酶升高、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显着减少、伴有反常的血小板凝聚现象。
三、马尔堡病毒的结构和特点马尔堡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rna病毒。
病毒体呈圆柱状,卷曲成“6”字形、蚯蚓状、蹄铁形或一端弯曲成手杖形。
病毒颗粒直径75-80nm,长度为130-2600nm。
在20nm厚的由脂蛋白构成的包膜内有一个直径为60.6nm内部结构,为核衣壳,在其内部有一个直径20.7nm的中心轴和一个轴距为5.3nm的螺旋。
病毒颗粒有类脂包膜,包膜上有大的凸起,包绕的螺旋状的核衣壳。
可在多种组织细胞中生长,包括恒河猴肾细胞、人羊膜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等原代细胞,人宫颈癌细胞系细胞(hela细胞)、绿猴肾细胞(vero 细胞)、幼地鼠肾异倍体细胞、人肝l细胞系细胞等传代细胞。
四、马尔堡病毒损害的机理(一)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导致细胞的直接损伤病毒和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复制,通过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导致细胞凋亡。
(二)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细胞的间接损伤1、病毒由入侵部位扩散至各系统,从而抑制机体固有免疫应答,包括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对干扰素-?%z的应答;2、由于病毒感染,影响了体液的免疫反应;3、在整个感染过程中产生大量淋巴细胞凋亡,导致免疫抑制;4、受感染的巨噬细胞产生多种介质,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导致血管功能失调、低血压。
研究表明,病毒侵害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系统的巨嗜细胞和肝细胞。
有研究者认为这些细胞的损害导致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倒流入外周器官,从而造成循环系统的崩溃并使人快速死亡。
在马尔堡病毒损害中,内皮通透性增加及毛细血管的受损看来是病理损伤的关键。
(三)诊断与治疗马尔堡出血热的初期症状与疟疾、sars、流感或黄热病等相似,晚期症状与埃博拉出血热、拉沙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等相似,确诊较为困难。
诊断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对来自疫区、与感染者或感染动物有接触史或接触过新输入的非洲灵长类动物的人员,出现突然发病,发热,有全身肌肉疼痛、头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皮疹及出血症状,化验可见蛋白尿、转氨酶升高、淋巴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使用抗生素和抗疟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应高度怀疑为马尔堡出血热。
确诊应依据特异性诊断方法,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到igm抗体或恢复期血清igg抗体呈4倍以上增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ifa 检测到血液、血清、组织匀浆或肝细胞中的病毒抗原;电镜检查或病毒分离检测到病毒颗粒或抗原。
如发现马尔堡病毒的n蛋白抗原阳性,病毒rna阳性,以及从病人的标本中分离出病毒,即可诊断为马尔堡出血热。
目前对马尔堡出血热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依靠早期发现、早期隔离、对症治疗以及积极的支持治疗:1、对症治疗:包括退热、镇静、供氧、止血、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2、支持治疗:液体疗法、营养支持、补充凝血因子、补充新鲜血浆和白蛋白、维持血压,治疗各种并发症。
抗凝药物肝素的应用尚有争议;3、使用恢复期患者血清及动物免疫血清球蛋白治疗早期患者可能有效,但目前争议较多。
体内病毒量高,肝、肾、肺、心脏等主要脏器功能损害严重者预后较差。
五、马尔堡病毒的传播途径马尔堡病毒引发的出血热疾病的传染源是青猴。
虽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种病毒的天然宿主尚不清楚,据信非洲绿猴并非马尔堡病毒的天然宿主。
有人认为很可能在热带雨林藏匿着某种人类还不知道的马尔堡病毒的天然存储库。
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和欧洲都曾派出科学家小组到肯尼亚和乌干达搜寻这种动物,他们捕捉并测试了成千上万只猴子、猩猩、啮齿类动物、蚊、蜱、蝙蝠和猫等。
不幸的是,这样一种动物——马尔堡病毒在它们身上自然生长,两者又相安无事——一直没有发现。
目前所知,马尔堡病毒只通过直接接触传染,如体液、血液、呕吐物、排泄物等,以及被病人血液或体液污染的物品,比如与病人共用注射器、性交等。
至于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会不会传播,还不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人与人之间,动物和人直接接触也会传播。
世卫组织公告称,此前对病例进行分析后发现,病毒可通过与感染者体液的亲密接触加以传播,而这种情况在治疗感染病人或者掩埋死者时有可能发生。
六、流行因素——生态破坏加剧传染病传播在自然界中,许多致病细菌、病毒、寄生虫生活在动物体内,称为动物病原体。
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越来越多的动物病原体“跳”过“种间屏障”进入到人群中,给人类带来了一些致命的疾病,而人类滥食野生动物、滥砍乱伐森林,更加剧了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类的流行病传播速度和广度在迅速扩大。
工业文明以前,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才会出现一种新的严重的流行性疾病。
而现在一种新型的流行病出现间隔为十几年甚至几年的时间。
生态破坏造成动物远离其固有的栖息地,动物和人的地理隔离消失,接触更频繁,所携带的病原体可通过变异跨越种间障碍,使人成为新的宿主,导致新的流行病爆发。
对热带雨林等原始森林的破坏,可能使大量禁锢在密林中的不明病菌和病毒从中释放出来,成为“新兴病毒”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在那些讲究生吃野生动物的地区,野生动物的捕获、贩运、饲养、屠宰及食用更加速了病原体从动物到人体的传播,缩短了流行病爆发的间隔时间。
七、预防措施(一)控制传染源对来自疫区的人员和灵长类野生动物严格实施检疫,避免与可疑病人接触,发现疑似病人应立即在专业机构进行严格隔离和消毒,所有与患者发病后3周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应进行密切监测。
实验用动物一旦发生疑似病例,应全部捕杀和焚毁,有关房舍及用具必须彻底消毒;在疫区就诊时,应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医疗器具;尽可能携带口罩、手套、眼镜、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具。
(二)切断传播途径1、尽量避免与动物零距离接触目前,饲养宠物已成为一种时尚,除猫、狗,甚至还有不为人类所熟悉的蜥蜴、猴子等野生动物。
家庭成员与宠物之间几乎亲密无间:同桌吃饭、同床就寝的情况比比皆是,尤其应注意的是,亲吻宠物会直接造成病从口入。
2、拒食野生动物野生动物,由于其不在食品卫生监管范围,安全性无法保证;不生吃动物食品,因为大多数细菌、病毒必须经高温才能杀死,生食肉类及血液存在健康隐患。
3、配备有效的防护设施疫区工作人员、实验室人员和医务人员应接受防护知识培训,配备有效的个人防护设施,在接触受感染动物或患者时,对所有的感染动物和感染者的呕吐物、排泄物、尸体以及可疑污染场所和物品等要进行严格彻底的终末消毒,防止医源性感染和实验室感染。
开展相关实验研究的实验室应达到p4级标准。
(三)保护易感人群恢复期患者要禁止性交3个月,或直到体液内检查无病毒。
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多食蔬菜、菌类、药食同源的中国传统食品,如小葱、大蒜、萝卜生食,具有诱生人体干扰素,增强免疫力的功效等等。
目前,尚无马尔堡出血热疫苗上市,但已有不少研究机构正在开展相关研究。
2005年6月,由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科学家首次报告,马尔堡出血热疫苗在模式动物猕猴体内试验成功,该疫苗经注射后能够保护病例组实验动物不受病毒侵害。
认为该疫苗经过改进后,有望用于人类临床研究。
2006年4月,德国一个科研组织报告说,他们找到了一种马尔堡病毒候选疫苗,该疫苗注射后既能对灵长类实验动物产生预防性保护,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但该疫苗还没有进行人类临床试验。
我国还没有发现马尔堡病毒感染的病例,也没有关于开展马尔堡病毒研究的报道。
卫生部已于2005年7月推出了《马尔堡出血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商务部2006年7月已将马尔堡病毒列入《生物两用品及相关设备和技术出口管制清单》中。
虽然马尔堡出血热的自然流行仅发生在非洲,但由于人口流动,科学实验和养猴业的发展等有可能造成马尔堡病毒的侵入,而且该病毒存在成为生物恐怖袭击或战争手段的可能。
因此,必须密切关注马尔堡病毒,防止将该病毒传入国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