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论文--人类生活与地球资源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人类生活与地球资源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人类生活与地球资源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题目:人类生活与地球资源

院系:建工学院土木工程

姓名:巢文

学号:100107010119

序号:

老师:褚庆忠

人类生活与地球资源

学习了地球科学概论,我了解了地球科学对人类的的重要意义以及深远影响。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如人们要靠山川大地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要从地球中开采矿物资源制造生产和生活工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便发展生产,要与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那么我就在查询资料后针对地球科学对人类认识自然以及处理人际事物关系方面提出我自己的观点。

地球是人类居住的星球,诗人们常常亲切地把大地比做自己的母亲。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这样写到的,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一位伟大的母亲,披着一件白色的水衣,戴着绿色的草帽,撑着一把淡蓝的伞,淡淡的蓝,淡淡的存在。母亲有三个儿子,天空,海洋,陆地。她勤劳地养育着他们,看着他们一个个一天天长大。母亲赐予了陆地和海洋生命,给蓝天增添了白云,和儿子们一起过着平静的日子。时光飞逝,一眨眼间,母亲的第四个儿子——人类诞生了。母亲赐予他智慧与创造力,精心呵护他,用希望将他撑起。

的确,地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太密切了。地球不仅以它无尽的宝藏养育着我们,为我们提供生息的环境,而且可以说连人类本身也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正因为这样,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在辛勤地探索着地球的奥秘。

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类一方面不断地利用自然条件,创造适于自己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要维持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不断地消耗生产资料,满足生理和精神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加,人类向环境索取的范围、强度和速度不断扩大,但我们的家园———地球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加之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给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污染严重、生态遭破坏,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

首先,地球形成至今已有数十亿年。全球变化按照其自然发展变化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由无生物的太古代到有原始生物的元古代,再到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遵循着由量变的积累达到质变,也即沿着渐变与突变相互交替变化发展着。地质科学证明,在如此漫长的发展变化中,地球经历了三次气候变冷的大冰期。它们是震旦纪大冰期、晚古生代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因为人类是在第四纪大冰期中由类人猿在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斗争中,逐步学会制造工具与使用工具而转变为猿人、古人、新人、现代人的,所以第四纪大冰期的全球变化研究对人类便显得更为重要。加之人类从自然中诞生以后,在利用自然过程中便对自然加以干扰,甚至破坏,全球变化也就更加复杂化了。环境与资源问题由来已久。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运用自己的智慧,从环境中索取资源,并把这些资源通过自己的劳动变为财富,供自己享用。但由于早期人类认识能力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改造环境和过度消耗资源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意料不到的后果,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浪费。好在那时人口尚少,生产力水平尚低,造成的破坏还是局部的,尚未达到全球性的规模。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城市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尤其是到产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使发达的城市和工业区、工矿企业排出的废弃物污染环境事件不断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力突飞猛进,社会财富增加,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许多工业发达国家普遍产生现代工业发展带来的范围更大、情况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与资源问题已发展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

目前,全球已有50%湿地被毁,50%河流遭污染,人均淡水供应量比25年前减少30%,荒漠化影响100多个国家近10亿人口,森林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消亡,每年6000万人口死于腹泻等胃肠疾病。也就是长期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所致。更为严峻的是出

现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所谓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就是对全球都有影响的问题。目前我们人类的消费模式、增长模式不尽合理,对环境造成了冲击,以至于产生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20世纪的最后10年,环境保护进入实施和行动阶段,从而拉开了21世纪环保时代的序幕。人类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工业革命之后,开始重新反思和审视人类与自然、与地球的关系。一场可能在数十年内完成的环境革命将会给人类的观念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又一次大的变革。

人类在创造辉煌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同时,对发展的内涵却步入了认识的误区,一味滥用赖以支撑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地球资源过度消耗,生态急剧破坏,环境日趋恶化,社会实际福利水平下降,同时,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也与日俱增,人类正受到某些资源短缺和耗竭的严重挑战。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空前紧张的程度。

我们从我们的地球母亲那里获得了无尽的财富,而与此同时带来的也有无数的灾难。地球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现阶段人类还没有能力离开地球到其他的星球上去生存。所以我们必须保护好我们的家园,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一)、世界其它国家矿产资源状况

一些矿产资源大国,其矿业部门或资源工业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突出的作用。在澳大利亚,矿产及石油工业是使国家财富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其矿产及石油部门出口产值达365亿美元,占商品出口总数的60%。在南非,国家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保证矿业具有更大的国际竞争力。

在美国,矿产在国民经济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固体矿产矿业对1995年美国国民经济收入做出5240亿美元的直接和间接双重贡献。“如果没有矿业,美国国民经济满足人民需要和保持

(二)、可持续和谐发展

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由来已久,丰收不忘歉收,勤俭治国,细水长流。绝不能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寅吃卯粮。但作为当代明确提出的科学术语,是在1980年发表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WCS),其目的在于把资源保护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不再是单纯的为保护而保护。尤其是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所通过的世界《21世纪议程》,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三)、资源安全战略

从以上几种主要资源观之,要保证其可持续供给以及可持续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和严峻挑战,各类资源的“人均短缺”将普遍存在,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有序、有偿、科学开发、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缓解经济增长和资源不足的矛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2)努力寻求各种替代资源,认知、发现、开发和利用非传统资源。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发挥科技创新对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推动作用,向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拓展,开拓资源环境领域。

(3)重视资源储备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资源开发的民营化和外资比例。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更广阔的视野看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解决日益突出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实现工业化的矛盾,是新世纪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不能像少数国家那样奢侈地消费地球上的资源,也不能因为资源问题而影响我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根本出路就是转变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

保护地球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我们可以为我们的地球做许许多多的事情。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节约电能,随手关灯,使用节能灯具。据美国的能源部门估计,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就能避免四亿吨二氧化碳被释放。除了电灯,在使用其它电器方面也要注意,尽量选择低消耗节能产品,不用电器时要切断或关掉电源,尤其是电脑。夏季天气不算十分炎热时,最好用扇子或电风扇代替空调。使用空调时,不要把温度调得太低,26℃左右就行了。再入节约水资源。许多废水都可以循环使用。洗脸、洗手、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冲厕所、拖地等。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废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家用电器可以送到专门的厂家进行分解回收。家里可以准备不同的垃圾袋,分别收集废纸、塑料、包装盒等,每天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尽量做到“变废为宝”。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做到节约用纸。纸张的循环再利用,可以避免从垃圾填埋地释放出来的沼气,还能少砍伐树木。据统计,回收一吨废纸能产生800千克的再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环境。减少废气排放。交通废气和工业废气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我们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出租车,或者可以骑自行车。

让我们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用我们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珍惜地球上宝贵的资源,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是为我们的自己的生活着想,同时也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和所有生存在地球上的生命着想。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动摇,细心的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我相信,我们的母亲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丽!

河海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参考书目

河海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主要参考书目 007 中国文化概 论 《中国文化概论》宋开芝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 008 社会保障基 金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新论》殷俊、赵伟著,武汉 大学出版社,2006年。 011 西方政治制 度 《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修订版)唐晓、王为、 王春英等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012 社会调查原 理与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风笑天主编,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013 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050 地球科学概 论 《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051 大陆岩石圈 动力学 《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车自成,科学 出版社,2002 243 日语(二外) 《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中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光村图书株式会社 244 德语请参考相应的本科专业通用教材 245 法语(二外) 《法语》第一、二、三册的前八课马晓宏等编(92年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46 法语请参考相应的本科专业通用教材 610 法学综合 (1)(含法 理学、行政 法学,不含 行政诉讼法 学) 《法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张文显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最新版。 《行政法学》(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胡建淼 著,法律出版社,最新版。 611 马克思主义 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赵家祥主编,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3年 834 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教程》(第二版),王思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社会思想名家》,刘易斯·A .科塞(美),石人译,上海人民出版

资源植物学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 课程资源植物学 题目龙眼的开发与利用 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 11级生物科学B班

龙眼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龙眼,又称桂圆,果实营养价值高,供生食或加工成干制品,肉、核、皮及根均可作药用,是著名的食药兼用的热带特色果树。原产于中国南部及西南部,世界上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栽培龙眼。中国龙眼种植历史悠久, 是世界龙眼的主要生产国。龙眼树木质坚硬,纹理细致优美,是制作高级家具的原料,又可雕刻成各种精巧工艺品。龙眼花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龙眼蜜是蜂蜜中的上等蜜。龙眼营养丰富,是珍贵的滋养强化剂,果实除鲜食外,还可制成罐头、酒、膏、酱等,亦可加工成桂圆干肉等。此外龙眼的叶、花、根、核均可入药。龙眼的药用价值很高,有壮阳益气、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龙眼全身是宝,有极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关键词:龙眼;开发利用;药用价值;营养价值;保护 一、前言 龙眼属于无患子科( Sapindaceae)龙眼属(D imocarpus Lour. )。该属中的栽培种龙眼(D imocarpus longanaLour. )具有约2000年的栽培历史。据不完全统计,龙眼有400多个品种,分布在我国的西南部、南部、东南部、印度、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等地方。我国是龙眼的原产地之一,中国龙眼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龙眼栽培业的首位。其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一直声誉卓著。中国拥有丰富的龙眼遗传资源,种类多,分布广, 野生、半野生变种多。在我国的云南和海南分布有野生龙眼。云南是野生龙眼的自然分布区,西南部南起孟连县南垒河流域及其分支水系, 北到施甸县波多河流域。已发现野生龙眼大树7万多株, 其中孟连县约2万多株,临沧县澜沧江流域约3万多株,耿马县、镇康县各约1万多株, 施甸县、永德县共约5000株。海南野生龙眼分布在岛中部、南部、西南部的五指山区、尖峰岭、万盖岭、坝王岭等的热带半落叶季雨林中[ 1 ]。 二、龙眼的形态特征及其相关概述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地球科学概论》作业 自然灾害小议 姓名: 学号: 专业: 第1页共6页

日本里氏9.0级地震的风波还未平息,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的警钟还在回响,就在此刻,在我国广阔的南方严酷的旱情已持续数月,再放眼大洋彼岸,呼啸的龙卷风袭击了密苏里州,留下了断壁残垣。追根溯源,人类近万年的文明史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一部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直至今日,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依然无法完全预防自然灾害,地震的预测,旱灾的预防等等难题一直悬而未决。但是千年来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依然让人类学到了许多,我在接触这门课以后,通过阅读书籍和查阅相关资料,对自然灾害的形成、作用、预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形成了一些个人的看法,这也是本篇论文所想要表达的。 1.自然灾害简述 自然灾害在地球科学概论的书本上有着明确的定义,它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覆盖很广,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其中我想要重点讨论的是我国多发的自然灾害,同时会重点分析地震灾害。 在世界范围内较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等。而在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也相当繁多,地震、台风、洪水、干旱、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冰雹、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给我国经济文化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阻碍。 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在我国,自然灾害被详细地分为七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近40年来,据相关部门统计,每年由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此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态恶化,尤其是灾害高风险区内人口、资产密度迅速提高,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在增长,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如汶川地震、暴雪、青海地震、舟曲泥石流、长江沿线各省重大洪涝灾害,面对这些如此频繁且重大的灾害,在世界上来说都是相当少见的。 2.我国的自然灾害成因

地理信息系统结课论文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结课论文题目:地理信息系统结课论文 学院建筑学院 专业班级城市规划一班 学生姓名刘溪 学号 20080940111 任课教师赵姗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or Geo-Information system, GIS)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geo-information system " o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System. " It is a very important space for a particular information system. It is in the computer hardware and software system support, on the whole or part of the Earth's surface (including the atmosphere) in the relevant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space data acquisition, storage, management, operations, analysis, display and description of the technical system.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 [大纲]一,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一),GIS的基本概念: (二),地理信息系统分类: 二,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一),城市规划业务及GIS新技术 1,OfficeGIS与城市规划 2,虚拟现实及多媒体网络技术与城市规划 3,嵌入式GIS与城市规划 4,GIS与遥感技术结合 5,其它应用 (二),区域城市规划、城乡规划及GIS技术 (三),问题与展望 三,我国GIS发展面临的问题 四,结语 [正文]

新能源概论论文

新能源的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 (姓名:安璞学号:2011115292)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推进,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但是那些我们正在大量使用的不可再生的很好用的化石能源却在直线下降。与此同时,化石能源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的环境问题也一天比一天严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新能源大都具有清洁无污染、可再生、资源量大、分布广泛等优点,这对我们使用它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我简要介绍一下在未来有望被我们广泛利用的新能源及它们的一些特点。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太阳能。我觉得太阳能是所有能源之母,我们在使用及开发的能源全部都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于太阳的能量。太阳的能量是巨大的,虽然它也在无时无刻进行着核反应,据科学家们研究,它现在正处于壮年,也有衰老消逝的那一天,但是相对于我们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它的能量可视为无穷无尽的。单单每年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就有1.8×1014t标准煤,为目前全世界所消费的各种能量综合的1万倍。它还有普遍、无害、长久、巨大等优点,很值得我们人类去研究利用它,为我们人类的发展做贡献。目前,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有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制冷与太阳能热泵技术等。我觉得要解决能源问题,我们必须以太阳能作为突破口,继续加大对太阳能的研究开发利用,以更好的使用太阳能这笔巨大的财富。

核能。核能是20世纪人类的一项伟大发现,并已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1942年12月2日,著名科学家费米领导几十位科学家,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启动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了核能时代。在这之前,人类利用的能源只涉及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当核能进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后,一种通过原子核变化而产生的新能源从此诞生。 核能的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资源利用率低。 第二,反应后产生的核废料成为危害生物圈的潜在因素,其最终处理技术尚未完全解决。 第三,反应堆的安全问题尚需不断监控及改进。 第四,核不扩散要求的约束,即核电站反应堆中生成的钚一239受控制。 第五,核电建设的投资费用仍比常规能源发电高,投资风险较大。目前,我们人类所利用的核能仅局限于核裂变,它的资源比较有限,而核聚变也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且核聚变的原料大量存在于海水中,基本可视为无穷无尽的。 海洋能。海洋能系指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海洋通过各种物理过程接收、储存和散发能量,这些能量以潮汐、波浪、温度差、盐度梯度、海流等形式存在于海洋之中。潮汐与潮流能来源于月球、太阳引力,其他海洋能均来源于太阳辐射。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

武汉大学地球科学导论复习要点

莫霍面:地壳与地幔间的界面 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界面 1)密度:地表岩石密度:2.6~2.8g/cm3 ,一般取2.67g/cm3 2)压力:地球内总压力是指在不同深度处单位面积上的静岩压力(即压强) 3)温度:地球深部的温度高于地球表层温度,一般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增高。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 所升高的温度 重力:地球上一点受到的地球总体引力(不包括地球以外天体的引力作用)与因地球自转产的离心力之合力。1Gal=1cm/s2 地面一点的重力随点位不同而异,影响一点重力大小的因素可有:(1)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和地形起伏变化; (2)地面点离地心距离的差异; (3)地面点与地球自转轴的距离不同受到的惯性离心力不同,位于赤道的点离心力最大,南北两极离心力为零。 基本磁场由假想的地球内部等效大磁棒产生的磁场变化磁场: 变化磁场是起源于地球外部并叠加在磁场上的各种短期变化磁场。磁异常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 第五章 1、地质作用:自然界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

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可根据能量来源和发生部位分为表层地质作用和内 部地质作用两大类。 3、表层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外部的能源引起的,发生在地球 表层的地质作用。 4、表层地质作用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 用和成岩作用。 5、搬运作用有机械、化学和生物搬运3种方式。 6、沉积作用也具有机械、化学和生物沉积作用3种方式。 7、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地质作用。 8、内部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 9、变质作用形成新的岩石称变质岩。 10.构造运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 动。常以岩石变形、变位、地表形态的变化等形式表现出来。按物质的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11.确定岩石的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通常是依靠下述三条准则:(一) 地层层序律;(二)化石层序律;(三)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 12. 生物演化律,即生物演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以往出现过的生物类型,在以后的演化过程中绝不会重复出现。 13. 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法:放射性元素在自然界中自动放射出粒 子、电子、电磁辐射量子射线,而蜕变成另外一种新元素,并且

校园植物资源与利用论文

高 级 植 物 分 类 学 作 业 西华师大新区一期 种子植物资源与利用调查论文年级:2014级

小组成员: 西华师范大学新区一期种子植物资源及利用调查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西华师范大学新区一期共有140种种子植物,隶属于61科126种;优势科(种类数大于等于5的科)为菊科、禾本科、木兰科、蔷薇科、桑科、棕榈科、豆科、百合科;各生活型种子植物的比例为:乔木:灌木:木质藤本:草本=25:40:4:71,草本类种子植物最多,木质藤本类植物最少;对于各类种子植物在园林中的利用情况,彩叶树和绿篱植物较欠缺。通过以上研究,为西华师范大学种子植物的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种子植物;资源利用;调查;西华师范大学 Abstract: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here are 140 kinds of seed plants belonging to 61 families and 126 genera . The dominant families (the number of special is more than or equal to 5 ) are Compositae, Gramineae, Magnoliaceae, Rosaceae , Moraceae, Palmaceae, Leguminosae, Liliaceae; The ratio of arbor: shrub: woody climber: herb =25:40:4:71 .The herb is the most and the woody climber at least . According to the use of seed plant in the garden , there is short of colorful tree and hedge plant . The above research provides a reliable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seed plants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地球科学概论课后感想

不知不觉中一个学期已接近尾声,就学习本门课程方面我说不上有什么可贵的经验,只能说学习中有一些心得不大家一起共分享吧。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方法。如英语就得多看,多读,多记;数学就得多想,多练。不同的课程,根据自己基础的不同,投入的精力也不同。不擅长的科目自然需要花更多的心力,培养自己这些方面的思维能力;占有优势的科目可以花相对少的时间,但却要保证质量,保持甚至扩大优势。 我对于学习地球概论的方法一些看法和观点: 一、我们一定要夯实基础。我们都知道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经常忽视基础,建设“空中楼阁”,所以我们应该思考怎样做才能夯实基础。首先,我个人认为要仔仔细细地阅读网络课件,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在阅读时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做:阅读标题,明了所讲的主干知识,在心中构建最基本的框架;再阅读正文,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然后参照图示,让它们来帮劣我们理解课文。其次,在必要时我们可以参考资料,帮劣我们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但是,课件是“本”,资料是“末”,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一切资料都是为了课程服务的。此外,学习地球概论一定不能离开图片资料,我们应当把它作为支架。 二、学习地球概论要积极思考,着重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我们在区域空间定位时,这两种能力不可戒缺。比如说, 面对一个经度和纬度,我们首先该确定它在哪个大洲、哪个区域,然后我们可以展开来联想这片区域的一些特征如自然条件、气候等等。如果时间充裕我们还可以继续发散,想想这些区域地域的比较不发散,以增强记忆。 三、学习地球概论需要做一定量的习题。我们不是经常说“熟能生巧”嘛。我们要通过练习巩固我们学到的知识,另外,练习有劣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很快地找到入手途径。练习对题目一定要有选择性,绝大多数时间我们要拿来攻克基础。 学习地球概论和学习其它科目一样,没有捷径。我们要花费时间以及气力,全身心地投入。不管怎么样,我们都需要刻苦劤力,因为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 从这门课程中我学习到的有益的知识: 一、对于地球有了新的更深一层的认识 《地球概论》这门课程一共分为6章,分别是地理坐标不天体坐标,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运劢,地球运劢的地理意义,地球和月球,地球的物理性质。从这6个方面,深入介绍了地球的研究方法,从内而外,从宏观到微观,面面俱到的,为我们展示了我们的生活居住环境。 二、对目标有了新的认识 提高了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生存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了探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解读生命 摘要:学习了生命科学导论,本就对生物充满好奇的我更加的对生命充满好奇,生命科学导论中,我认识到了更多关于生命的秘密,生命中有许多难以相信的巧合,生命是复杂的的,到现在我们仍不能制造一个新的大自然从未有过的生命,生命是那么的精巧,充满神奇!我在本片论文中将探讨生命的含义及生命的结构,有我对生命的理解,和什么是生命的一点见解。 关键词:生命、生命的定义、DNA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历史悠久,从人类思考我是谁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历史上有许多答案,但大多都是带有情感色彩的哲学答案,到了近代,生物科学有了初步的发展,对生命的理解才有了一个笼统的定义,定义分为五个点: 第一、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 第二、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是生命的本能。 第三、生命通过繁殖而延续,DNA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 第四、生物具有个体发育和进化的历史。 第五、生物对环境具有适应性。 生命的定义就是:具有以上共同特征的物质存在形式是生命。 生命的定义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不断的更新,在当今,生命不再有所谓的绝对定义,变成了一个泛泛的概念,如有这样的概念:生命泛指有机物和水构成的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能够稳定地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热量排放到外界)、能回应刺激、能进行自我复制(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生命个体通常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和死亡。生命种群则在一代代经过自然选择发生进化以适应环境。病毒在有寄主可寄生的时候,会表现出生命现象;但在没有寄主可寄生的时候不会表现生命现象,所以病毒是介于生命与无生命之间的一种奇妙的生物。 总得来说生命就是物质系统。目前主要分为二大类:一是无机生命如一粒光子、一台电脑、一颗星;二是有机生命如细胞、动物、植物。有机生命是地球这样的星体环境中所特有的,以水为载体组成的具有自行吐故纳新、精度复制、温和分裂等能力,不可逆转但总是持续不停地重复着或延续着这些能力的物质系统。根据人类的约定俗成,有机生命简称为生命。 从生命物质微观构成的共性来概括生命定义。根据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人们对构成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生命体的形状、大小和结构可以千差万别,但他们都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为骨架构成的 DNA是由四种不同的叫做脱氧核苷酸的小分子(单体)按一定排列次序组成的一条非常长的分子链。列如大肠杆菌的 DNA就是有约两万个脱氧核苷酸分子组成的长链。在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体中,DNA相当于同样的字母写出的长短不同、排列次序不同、因而意义也不同的书。RNA也是有四种不同的叫做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单体连接而成的分子链。其情况与DNA相似,

地质学基础地球科学导论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地球科学导论》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海洋潮汐现象主要是由哪个天体的摄引作用引起的?()( ) A.地球 B.月球 C.太阳 D.火星 2、三角洲是属于()地貌类型。( ) A.冰川 B.海洋 C.风沙 D.河流 3、土壤的本质是具有()。( ) A.肥力 B.生命力 C.无机质 D.有机质 4、固体地球最外部的圈层是()。( ) A.岩石圈 B.地幔 C.地壳 D.水圈 5、下面哪种作用不属于岩浆作用?()。( ) A.侵入作用 B.火山活动 C.上升作用 D.喷出作用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

6、下面的岩石中不是组成岩石圈的岩石的是()。() A.陨石 B.浮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7、下面的现象不属于太阳活动的是()。() A.黑子 B.耀斑 C.日蚀 D.日饵 8、下列不属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A.黄赤交角 B.地方时 C.昼夜更替 D.南半球自赤道向极地运动的物体发生向左偏转 9、地壳中按元素的原子克拉克值(原子数)前五种元素依次为()() A.O>Si>Fe>Ca>Al B.O>Si>Al>Fe>Ca C.Si>O>Fe>>AlCa D.O>Ca>Si>Fe>Al 10、日本富士山是属于下列哪种喷发类型()。() A.中心式喷发 B.裂隙式喷发 11、地球上已知最老的岩石是()。() A.锆石 B.石英岩 C.叠石层 D.燧石 12、地球上最古老生命的记录()。()

地球科学概论(部分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课件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地球系统:地球由固体地圈(地核、地幔、岩石圈)、流体地圈(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生物圈(含人类圈)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地球表层:指的是和人最直接有关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交替、渗透的部分)。 二、论述题 1)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⑴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 ⑵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资源严重短缺固体矿产,能源,水资源,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⑶人们从改造地球表层正反两方面的收益与教训中逐渐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要受到地球表层的遏制。人类无限制的发展,只能带来灾难,人类只有与地球表层环境相协调,才能持续发展。人类要向生物学习,顺应地球表层自然演变规律,与地球表层协同进化。 ⑷21世纪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地球观从整体上来认识地球并关注当前资源、环境热点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将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为政府实现人类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宏观决策中(发展规划与法规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2)地球科学的特点? 全球性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首先在固体地球研究中建立了全球观概念。全球监测与国际合作调查研究的时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调查研究的空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现实主义类比研究方法 第1章宇宙中的行星地球 一、名词解释 太阳系: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心约27000光年,距银河系边缘23000光年。约2亿年环绕银心一周太阳系以海王星的轨道为界。包括:1颗恒星,8颗行星,66颗卫星,一些小行星,彗星,星际物质等。 彗星:彗星也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天体。不过它们质量很小,是一种云雾状小天体,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是十分扁长的椭圆。距离太阳近的时候,从彗核蒸发出大量物质抛洒在远离太阳的方向,形成光带,称为彗尾。在太阳系中,现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大多数彗星是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但也有逆向公转的。哈雷彗星是最著名的一颗彗星,它绕太阳运行一圈是76年 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有数量众多的、用肉眼看不见的小天体,也和八大行星一样绕太阳运行,科学家称之为小行星带。 太阳黑子:名为黑子其实不黑,仅温度比周围光球低1000oC±, 在明亮光球反衬下呈暗黑色。黑子是太阳表面剧烈活动所激起的气旋涡。黑子数量和分布范围出现较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称为黑子周期。黑子周期平均长度为11.1年。 地球的地轴:由于地球存在绕轴自转运动,人们定义地球旋转轴为地轴 地球的纬线:所有与地轴相垂直的面与地表相交而成不同大小的圆,称为纬线。 地球的经线: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同样大小的圆,称为经线圈。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1]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人类与环境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要: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梦想接连被实现,但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人类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探索探索一种发展方式使人类社会与地球环境协调发展,经过探索,人们开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人们坚信这就是人类与地球环境的未来之路。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类、环境与生态系统;当代资源和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施;环境伦理观;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本文的特点是它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一体;涉及了科学知识和思想意识;既揭露了问题,总结了教训,又论述了人类对这些问题进行严肃思考的结论,阐明了解决问题、寻求光明前景的战略和措施,本文将自始至终地贯穿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这条线索,对人类及其环境这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试图定量地说明环境的各个要素及其整体究竟有多大的容量,人类在其生存斗争中怎样地影响了环境,而环境又如何反过来制约了人类的发展,甚至对人类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报复,总的目的是唤醒人们的可是徐发展意识,探索一条解决人类发展与环境矛盾的途径。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生态危机 人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一、人类与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这种组成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非常特殊。组成地球大气的多种成分可分为稳定组分和不稳定组分。前者包括氮、氧、氩、氦、氪、甲烷、氢、氙等,这些气体之间的比例,从地表到90km的高度范围内都是稳定的。大气的不稳定组分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臭氧和水汽等。此外,大气中还含有一些固态和液态杂质,主要是火山、地震、岩石风化、森林火灾和人为活动产生的烟尘、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地球各圈层,尤其是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目前下层大气中氧气的浓度为21%,这是亿万年来生物圈进化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30亿年前,大气圈中氧浓度只有现在的千分之一,原始的生命为了躲避紫外线致命的伤害,只能存在于水下10m深处。到距今6亿年时,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百分之一,出现了臭氧的保护,生命开始出现在水面上,成为生命史的第一个关键浓度。到4亿多年前,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十分之一,臭氧的浓度进一步增加,生命才能从海洋登上陆地,这是生命史上的第二个关键浓度。 如果大气中氧浓度下降,则不仅生活在低海拔的人会经受高山反应之苦,而且氧化反应受到抑制,燃料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将积累在大气圈。相反,如果大气中氧浓度增高,譬如从现有的21%增高至25%,则雷电就能把嫩枝和草地点燃,造成连绵不断的火灾,使全球植被遭到破坏。 目前还没有观测到大气氧浓度的这种戏剧性变化。然而,作为大气微量组分的一些气体浓度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CO2和O3等气体浓度的变化。 20~30亿年以前,大气圈中CO2的浓度很高,约为今天CO2浓度的10倍。到16亿年前,随着含氧大气圈的形成,大气CO2的浓度逐渐下降到今天的水平。一定浓度CO2的存在,对地表温度的调节至为重要。因为CO2和某些气体具有能让太阳辐射中的短波辐射通过而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从而使地表增温的效应,即所谓“温室效应”,此类气体称为“温室气体”。若无这些温室气体的存在,有关计算推断地球的年平均温度应为-18℃,而不是现在的13~15℃。就是说,天然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温度上升了31~33℃。 综上所述,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二、人类与水圈 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它包括江河湖海中一切淡水、咸水、土壤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以及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北京交通大学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题目: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该如何利用自然?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时间:________________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该如何利用自然? 摘要 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梦想接连被实现,但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人类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探索一种发展方式使人类社会与地球环境协调发展,经过探索,人们开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人们坚信这就是人类与地球环境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 人和环境资源危机生态平衡可持续性发展 正文 自46亿年前地球诞生以来,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人类的孕育逐步奠定了基础。人类是地球表层环境发展、演化、分异的产物,是地球表层环境的一部分。在人类产生的过程中,环境的改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人与地球环境互不可分的关系

从生物性来看,在与地球各部分的相互作用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如今这种形式。 1.人类与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各圈层,尤其是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30亿年前,大气圈中氧浓度只有现在的千分之一,原始的生命为了躲避紫外线致命的伤害,只能存在于水下10m深处。到距今6亿年时,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百分之一,出现了臭氧的保护,生命开始出现在水面上,成为生命史的第一个关键浓度。到4亿多年前,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十分之一,臭氧的浓度进一步增加,生命才能从海洋登上陆地,这是生命史上的第二个关键浓度。可以看见,氧浓度对生命的出现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下层大气中氧气的浓度为21%,这是亿万年来生物圈进化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还没有观测到大气氧浓度变化。然而,作为大气微量组分的一些气体浓度已 经发生实质性变化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CO 2和O 3 等气体浓度的变 化。 20~30亿年以前,大气圈中CO 2的浓度很高,约为今天CO 2 浓度的10倍。到16 亿年前,随着含氧大气圈的形成,大气CO 2 的浓度逐渐下降到今天的水平。一定浓度 CO 2的存在,对地表温度的调节至为重要。因为CO 2 和某些气体具有能让太阳辐射中的 短波辐射通过而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从而使地表增温的效应,即所谓“温室效应”,此类气体称为“温室气体”。若无这些温室气体的存在,有关计算推断地球的年平均温度应为-18℃,而不是现在的13~15℃。就是说,天然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温度上升了约31~33℃。 综上所述,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

植物论文

植物造景研究进展 ——由上海世博会法国馆的垂直花园引发的思考 随着物质环境的日益发达,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城市范围内的贫苦大面积消失,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俗话说“饱暖思淫欲”,高楼林立曾经是城市的骄傲,而如今却冠以“水泥森林”来表示不满。不满足于“经济、实用”而越来越强调“美观”,并且愈发重视低碳、生态、环保等,人们迫切需要绿色来点亮这个城市,以使之更环境友好。这些都催发着园林植物学的发展。 21世纪开端的今天,信息时代悄然而至,后知后觉发现生活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整个世界被拉平了,差异化越来越小,人的思维、审美、观念等都在大范围的相互影响下剧变(提高),自我需要更充分的表达,个性也空前突出。在这样一个如此“嘈杂”时代,植物造景如何去满足人们的需求并且表达这个时代的特征呢?我国园林工程建设是在近几十年才开始快速的发展,并且逐渐成为城市和乡镇整体规划建设方案中的重点内容和建设项目之一。在现代园林工程建设中,对植物造景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要求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传统的植物造景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代园林建设的要求。代表着国际各领域发展前沿的世博会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下来到上海,而其中法国馆的垂直花园无疑代表着植物造景发展的一种先进理念。本文也将就此展开思考。 一、植物造景的现状以及其局限性 植物造景:以自然乔、灌、藤、草本植物群落的种类、结构,层次和外貌为基础,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其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进行创作,形成山水—植物、建筑—植物、街道—植物等综合景观,让人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摘自百度百科) 植物造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具有久远的历史,各个国家、各个文明都发展处拥有自己各自特点的园林。如今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区域的植物造景方面也不断交流发展,在我国的很多小区、公园,你可以看到不同风格的园林景观,而植栽技术的发展带动下,气候、环境的差异也愈发减小,热带的植物也可以种在北方,这也大大丰富了植物造景的题材。大大小小的植物景观深入都市空间,点缀其间,同时在视觉与生态上改善着城市,城市的主人——人们也在日常的活动感受着它们的同时也享受着它们的好处。 植物造景在当下更多是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上,虽然也渐渐开始尝试走进建筑内部,例如屋顶花园,但还不够。而公共空间的植物造景也更多停留在平面上或者半立体上,我称之为2D或者2.5D。而这样一种现状则有个重大的局限就是花了大代价却不一定使人的感受得到等价。比如,我曾经看到一幅图片,是荷兰的郁金香种植园的航拍图,不同品种的郁金香在人为种植下呈现彩条状,像一张自然的地毯一样,非常美丽。而当以人在地面的视觉,是否还能看到这些“彩条”?就像平时做设计时一味强调平面的构图并不很有意义一样,而现实的城市空间中更加难有如此大的面积给予呈现,则更难把其铺向城市空间。当然,这是2D造景比较极端的一种体现。而鉴于面积的限制,城市空间的植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题目矿物岩石与人类生活 姓名甘庆良 学号 3110104273 指导教师杨树锋 年级与专业大三汽车工程所在学院能源工程学系

矿物岩石与人类生活 摘要: 矿物和岩石陪着人类经历了很长的历史直至今日。从石器时代到如今的信息时代,近万年的人类文明史,我们从来都离不开这两样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珍宝。本文主要从它们的物理化学特性出发,了解它们的性质,并从中可以明白为何它们能够始终在历史舞台上大放异彩。 关键词: 矿物岩石理化特性生产应用 正文: 紫金港的留学生宿舍还在建造,玉泉北门外的西溪路也在赶工,在现代的建筑领域,岩石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珠宝店里,各式各样的奇珍异宝绽放着亮丽的光彩,我国古代著名的和氏璧更是价值连城,有着金银都难以比拟的价格,可想而知,岩石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扮演着一个清新文艺的角色。可是这些千奇百怪、形貌各异且色彩大相径庭的岩石又是有不一样的矿物组合而来,所以了解矿物和岩石的构成及由来对我们的生活是很大的帮助,其意义是明显的。 矿物概念的形成是人类在漫长的生活、采矿生产和科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古时候,人们将由矿山采掘出来且未经提炼加工的金属或非金属的天然石块,即岩石和矿石统称为矿物。随着人们对自然对社会认识的不断加深,才将矿物、岩石和矿石这几个概念区分开来。 矿物是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内相对稳定的天然结晶态单质或化合物,是岩石和矿石的基本组成单位。 作为天然生产的物质,矿物大多以晶体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以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中包括: 1.矿物的光学性质指矿物对光的反射、折射以及光通过矿物体过程中的吸收和透过 的程度和性质,例如矿物的透明度、光泽、颜色等。一想到那闪闪发亮的宝石, 这里面的美妙之处也就不言而喻了。另外,现代科学技术中,最早是利用方解石、 石英、萤石作为光学仪器上的棱镜,随后又发现许多矿物有特性的光学特性。 1960年发现宝石(刚玉)可作为激光发射材料产生激光的关键材料。硫镉矿单晶 具有特殊的光弹性可用于雷达上。彩钼铅矿具有声光效应在声波作用下可以产生 光的衍射。白钨、全绿宝石有光色作用,百钨在日光下呈白色,在紫外线下呈紫 色,全绿宝石在日光下呈绿色在灯光下呈红色,可用于激光全息记录和存储。闪 锌矿的单晶体用作紫外半导体激光材料。 2.矿物的力学性质指矿物在外力作用下表现的各种物理性质,例如硬度。韧度、解 理等。就拿矿物的硬度来说,在那次实验课上参观地质博物馆的时候,才知道它 的鉴定指标为摩氏硬度,从最低级到最高级依次是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 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而我们在生活中,做豆腐需要用 到的石膏大家都不会陌生,石膏粉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钙,在制作豆腐的过程中, 起的作用是使豆浆中的大豆蛋白凝结,从而制作成豆腐。当然,石膏的硬度低, 易于磨粉且对人体无害,也是它有这样大的用处的一方面的原因。 3.矿物的磁性指在外磁场作用下,矿物被磁化时呈现出能被外磁场吸引、排斥以及 被排斥的矿物对外界产生磁场的性质等。

植物学论文

植物与人类关系 自远古以来,人类就与植物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人对植物的依赖是人人皆知的,植物作为第一生产者,吸收大地的养份、太阳的光辉、环境中的二氧化碳,经雨露滋润,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氧气,制造出碳水化合物,生产出各种食物、营养物质、药品和木材。植物是人类呼吸中的需要的氧气来源。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氧气,净化环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备条件。 一.食品作物 有人把水稻、小麦、大麦、玉米、高粱、大豆、豆类、甜菜、甘蔗、花生、马铃薯、薯芋、木薯、椰子、香蕉列为世界15种重要食用植物,也有人把水稻、小麦、大麦、高粱、玉米作为谷类粮食作物的5大台柱。 (一)禾谷类粮食作物 禾谷类粮食作物出自禾本科植物,这个科包括约660多个属,近10000种,我国有225个属,约1200个种 1.稻:在禾谷类和所有粮食作物中,稻谷的栽培面积和消耗量首屈一指。全世界人口的60%用水稻当粮食,摄取的能源中有30%直接来自水稻。由于长期栽培和选育的结果,稻的品种已发展到7000多个。稻分为陆稻、水稻两大类。普通的稻米含有水分12%,纤维素0.2%,蛋白质7.5%,脂肪0.5%,无机盐0.4%,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含79%,其他的还含有微量的硫胺素、核黄素和尼克酸。2.麦类:特别是小麦是水稻以外被人来食用最多的禾谷类植物。麦类植物包括小麦、大麦、燕麦等三个不同属的植物。小麦属植物约有15个种,最主要的是普通小麦;大麦属植物约有16-20种,最主要的是普通大麦;燕麦属植物约有50种,最常见的是普通燕麦。 (二)非禾本科植物 属于非禾本科植物的粮食作物,可以列出一张长的名单,其中主要有豆科植物中的大豆、蚕豆、豌豆、扁豆、豇豆、菜豆、花生,茄科中的马铃薯,大戟科中的木薯,旋花科中的甘薯,薯芋科中的山药,芭蕉科中的香蕉等等,也已成为世界人民不可少的粮食作物。 浓缩油植物 在整个植物界中,从菌藻植物、苔藓植物一直到种子植物,都含有植物油。从现在世界上的产量来看,占重要地位的食用油植物为大豆、花生、棉、椰子、向日葵、油棕、油菜、芝麻、玉米、油橄榄。根据植物学形态特征和农艺性状,可将油菜分为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及埃塞俄比亚芥菜四大类,后者种植面积少,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只种植前三种类型的油菜。 2.蔬菜植物 研究发现,蔬菜中有许多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以及相关的植物化学物质、酶等都是有效抗氧化剂,所以蔬菜不仅是低糖、低盐、低脂的健康食物,同时还能有效的减轻环境污染对人体的损害,同时蔬菜还对各种疾病起预防作用。十字花科甘蓝类蔬菜:如青花菜、花菜、甘蓝、叶甘蓝、芥兰等含有吲哚类萝卜硫素、异硫氰酸盐、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对防治肿瘤、心血管病有较好的作用,特别是青花菜。豆类中,如大豆、毛豆、黑豆等所含的类黄酮、异黄酮、蛋白酶抑制剂、肌醇、大豆皂苷、维生素B,对降低血胆固醇调节血糖,减低癌症发病及防治心血管、糖尿病有良好作用。芦笋含有丰富的谷胱甘肽、叶酸,对防止新生儿脑神经管缺损,防肿瘤有良好作用。

地球科学概论——板块构造学说

板 块 构 造 学 说 浅 析 ————地球科学概论 学院:环境与测绘学院 班级:环境工程08-4班 姓名:耿彪 学号:07083265

背景材料: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930)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极为相似。此后经研究、推断,他在1912年发表《大陆的生成》,1915年发表《海陆的起源》,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该学说认为在古生代后期(约三亿年前)地球上存在一个“泛大陆”,相应地也存在一个“泛大洋”。后来,在地球自转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泛大陆的花岗岩层分离并在分布于整个地壳中的玄武岩层之上发生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海陆分布。 该学说成功解释了许多地理现象,如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问题;非洲与南美洲发现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及现代生物的亲缘问题;南极洲、非洲、澳大利亚发现相同的冰碛物;南极洲发现温暖条件下形成的煤层等等。但它有一个致命弱点:动力。根据魏格纳的说法,当时的物理学家立刻开始计算,利用大陆的体积、密度计算陆地的质量。再根据硅铝质岩石(花岗岩层)与硅镁质岩石(玄武岩层)摩擦力的状况,算出要让大陆运动,需要多么大的力量。物理学家发现,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实在是太小了,根本无法推动广袤的大陆。因此,大陆漂移学说在兴盛了十几年后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海洋探测的发展证实海底岩层薄而年轻(最多二、三亿年,而陆地有数十亿年的岩石);另1956年开始的海底磁化强度测量发现大洋中脊两侧的地磁异常是对称的。据此,美国学者赫斯(H.H.Hess)提出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地幔软流层物质的对流上升使海岭地区形成新岩石,并推动整个海底向两侧扩张,最后在海沟地区俯冲沉入大陆地壳下方。 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据physorg网站2007年11月21日报道,太阳系外发现的巨大类地行星被命名为“超级地球”。“超级地球”引发科学家们研究他们在哪些方面可能像地球的浓厚兴趣。最近,哈佛大学科学家们指出,这些类地行星也适用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地球固态外壳的巨大板块的运动学说。板块运动常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质事件。从本质上来讲,板块决定了地球的地质历史。地球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个适合板块构造学说的行星。地球板块运动被认为是生命进化的必要条件。 然而,哈佛行星科学家黛安娜.巴伦西亚和她的同事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预测,“超级地球”(其质量是地球的一倍至十倍大)同样也会通过板块构造来提供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之一。 该论文的作者巴伦西亚告诉本网站称,“这些超级地球中的一些可能在他们的太阳系中也处于…可居住区域?,这就是说他们离他们的母恒星的距离恰好合适,有液态水存在,因此会有生命。尽管最终只有这些行星的热和化学进化能够决定是否他们适合居住,但是这些热和化学特性却极其依赖于板块构造学说。” 通过全面模拟这些具有大片陆地的超级地球的内部结构,巴伦西亚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超级地球”的质量与其板块与板块应力值之间的存在的联系。这些应力值,部分是很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