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新型车站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侧式车站的设计浅析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侧式车站的设计浅析一、前言时至今日,地面交通拥堵不堪的情况困扰着我国各大城市。
给城市的经济建设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出行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而城市轨道交通的出现成为了解决这一交通难题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各大城市均争相修建城市轨道交通的今天,怎么样合理的设计车站以提高车站内部客流运转,进而提高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输效率是一个值得研究考虑的问题。
由于重庆市区地势复杂,且得名“山城”。
故重庆轨道交通各类形式的高架车站齐全,数量众多。
所以本文针对重庆轨道交通高架侧式车站站厅至站台电扶梯、步梯的布置形式进行调查、研究。
二、布置形式及比较分析目前重庆市轨道交通高架侧式车站站厅至站台电扶梯、步梯布置的样式较多,现根据电扶梯、步梯设置的设计要求,结合车站运营实际情况,对布置样式进行分析如下:(一)、布置样式1、单侧2组顺向布置该样式构成:1组为上、下行电扶梯各1部,1组为1部上行电扶梯搭配1坡步梯,代表车站有重庆轨道交通一号线磁器口、石井坡、陈家桥、微电园。
2、单侧2组倒八字布置该样式构成:1组为上、下行电扶梯各1部,1组为1部上行电扶梯搭配1坡步梯,代表车站有二号线新山村、杨家坪,三号线鸳鸯、二塘,六号线大竹林、康庄。
3、单侧3组顺向布置该样式构成:2组为上、下行电扶梯各1部,1组为宽步梯,代表车站:一号线大学城。
(二)比较分析1.两组顺向布置与两组倒八字布置的比较选用一号线磁器口与六号线大竹林进行比较。
(1)站台疏散地铁设计规范中,要求人行楼梯和自动扶梯的总量布置除应满足上、下乘客的需求外,还应按站台层的事故疏散时间不大于6min进行验算。
经分析,事故疏散时间验算公式仅与乘客数量、电扶梯及楼梯疏散条件相关,与布置样式无关。
因此,2种布置样式的事故计算疏散能力相同。
但就车站运营情况而言,实际疏散效果存在差别。
无论是日常客流组织,或是事故疏散,乘客一般会遵循就近原则。
假定一列地铁B型6编组列车满载紧急清客(地铁B型6编组列车定员1468人、车门24扇),顺向布置中,15扇车门的乘客即917人将从靠近站台中部的梯组(简称中间梯组)疏散,其余9扇车门的乘客即551人将从靠近站台端头的梯组(简称端头梯组)疏散,比例为5比3;而布置对称的倒八字布置两组梯组可分别疏散734人,比例为1比1。
国外典型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设计实例剖析

3、公共设施的布置: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布置公共设施,如商 业设施、休闲设施、卫生设施等,以便于乘客出行和生活。
4、城市规划的角度:综合交通枢纽的布局规划应与城市规划相协调,既要 满足当前的城市发展需求,又要考虑未来的城市发展潜力。
5、可持续发展的考虑:综合交通枢纽的布局规划应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注重环保和节能减排,以建设绿色低碳的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
在综合交通枢纽的运营管理方面,国外典型案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 安检为例,国外综合交通枢纽通常采用智能化的安检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检 测出乘客随身携带的物品,有效提高了安检效率。此外,在换乘方面,国外综合 交通枢纽注重提供便捷的换乘服务,使乘客能够方便地在不同交通工具之间切换。 例如,新加坡的樟宜机场就设置了便捷的换乘通道,乘客只需步行或乘坐电梯即 可轻松到达下一个交通工具的站点。
在系统工程方面,研究者们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综合考虑交通、环境、经济 等多方面因素,为综合换乘枢纽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和数理分析等。实地调研 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实际情况,为研究提供真实数据。问卷调查可以掌握公 众对综合换乘枢纽的需求和意见,为优化设计提供参考。文献研究可以对既往研 究进行梳理和评价,发现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数理分析可以利用数学模型 对综合换乘枢纽的交通流量、建筑设计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为优化决策提供科 学依据。
在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规划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协调原则:综合考虑各种交通方式的特性,以整体协调的方式安排 交通线路,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顺畅换乘。
2、高效利用原则: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交通枢纽的运输效率,减少交 通拥堵和浪费。
3、公共便利原则:以人为本,合理布置公共设施,方便乘客的出行和换乘。
初探分离岛式地铁车站建筑设计

初探分离岛式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摘要: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使得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交通出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铁作为缓减城市交通压力的主要工具,地铁车站结构形式多种多样。
分离式地铁车站是一种全新的车站形式,在疏导乘客、运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么,为了有效建设地铁车站,本文结合实例对分离式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一些内容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分离岛式;地铁车站;建筑设计1.地铁交通的含义地铁是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一种形式,对该词有两种理解:指在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即“地下铁道”或“地下铁”(美subway;英tube,underground)的简称;许多此类系统为了配合修筑的环境,并考量建造及营运成本,可能会在城市中心以外地区转成地面或高架路段。
指涵盖了都会地区各种地下与地上的路权专有、高密度、高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Metro),台湾则称为“捷运”(Rapidtransit),香港称为“大运量通勤铁路”(MassTransitRailway)。
地铁是沿着地面铁路系统的形式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用电力牵引的快速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模式,其线路通常敷设在地下隧道内,有的在城市中心以外,从地下转到地面或高架桥上敷设方式。
除了上述的地下铁以外,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也可以敷设于高架桥和地面。
因此,地铁是路权专有的,无平交,这也是地铁建设的特殊标志。
2.我国城市地铁的历史发展中国第一条地铁线路始建于1965年7月1日,1969年10月1日建成通车,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
1965年7月,北京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开工标志着我国地铁交通发展的起步,1969年10月,北京地铁1号线一期建成完工,成为我国第一条投入运营的地铁线路。
我国地铁交通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起步阶段(1965-1997年):城市化率处于较低水平,国家经济实力有限,地铁建设基本限于核心城市北京和上海,除此之外仅天津建成地铁1号线,截至1997年7月,全国共建成运营线路4条。
火车站设计图文并茂

过去的几年,是中国铁路建设迎来跨越式发展的几年。
铁路客运专线的修建,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升,使铁路站房的内涵发生着显著变化。
随着城市交通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铁路站房由过去单一的铁路客运站逐步演变为集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公交、长途汽车等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传统的“等候式车站”正在向“通过式车站”演变。
站房形式的变化带来了站房室内空间的变化:换乘空间的“复杂化”,候车空间的“集约化”,旅客流线与空间组合方式的“机场化”……。
总之,影响铁路车站的各种因素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设计思想被广泛运用于站房建筑中,产生了多样化的建筑形式和内部空间形态。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强化,建筑师的注意力必然会从车站外观造型,转移到站房内部空间:即建筑师在设计中应关注旅客在室内的活动规律,关注内部空间的塑造,为旅客提供舒适方便的室内环境。
室内空间的表现将成为建筑师、结构工程师甚至是机电工程师真正的舞台。
一.铁路客站室内空间特征铁路客站作为大量旅客汇集的一个场所,其交通功能是建筑设计的第一要素。
客站内部空间设计必须将旅客的行为模式和心里状态作为设计的重要因素,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1.方位感和易识别性(进站广厅、出站厅和候车厅)在老一代铁路客站中,客流拥挤的现象贯穿在旅客进出站流线的始终,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分析,旅客在旅行中的“拥挤”是一种消极的、不愉快的状态,容易使人产生焦虑或紧张情绪。
避免旅客在站房内的拥挤现象,使站内旅客能迅速聚集和疏散,站房内部空间中明确的方位感和易识别性是必需的。
环境的易识别性主要是指人对所处环境形成认知地图或心理表征的容易程度,在站房室内空间中,主要体现在进站广厅、出站厅和候车厅。
新长沙站站房波浪起伏般的巨大屋顶,是对长沙这座“山水洲城”独特环境的共生,同时屋顶曲线走向与旅客流线一致,将人流从入口平台自然的引领到进站广厅、基本站台候车厅、高架候车厅等公共空间,交通流线方向非常明确。
国内外新型车站设计

未来派巴士站这个外形极具未来派气质的巴士车站更是实用的代表。
它保暖设施良好,可以在很远的地方看到自想乘坐的公交车。
现在1100辆公交车每天停靠12500站,为130万人提供效劳,乘坐人数是20年前人数的50倍。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车站也大有“蹊跷〞:它是一个圆柱形的透明玻璃构造,距离地面有一定的距离,还装备有十字转门,以及轮椅升降机,旅客们在进入候车站时就需要付费。
而候车站的玻璃门与经过加宽的巴士车门直接对接,不仅免去人们拥挤的烦恼,也提高了上下车效率,据测算,使用这个巴士站,乘客上下车时间可以控制在15到19秒之内。
前卫巴士站维特拉设计博物馆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设计的博物馆之一,从1989年以来,这座博物馆就对于设计的历史研究与推动现代设计不遗余力。
而位于柏林的新馆主要展览新式艺术与设计作品,其中主要收藏品就是“椅子〞,因此又被称为“椅子博物馆〞。
这个车站以曲线的形态。
专为维特拉设计博物馆设计的巴士车站显然也有着强烈的艺术气质,而且连椅子都是艺术品巴士站地点:西班牙特色:气质西班牙是一个富有人文气息的国度,所以他们的公交车站也华美得如同雕塑。
这个座落于西班牙卡萨尔卡塞雷斯的巴士站,虽然名字很拗口,但是不可否认很艺术化。
这座车站是建筑设计师Justo Garcia Rubio设计的,它就像一X白纸折叠而成,石灰色的外观在阳光下非常有形。
科技性的巴士站童趣巴士站地点:希腊特色:童趣这个位于雅典的校车停靠站,也是一个非常棒的创意。
不仅在马路边十分显眼,更增加了许多童趣。
能让人在烦忙的都市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片刻悠闲,使人心情愉悦,放松。
XX省政协常委 X政奎本文结合东北区域交通开展现状,在分析经济一体化对交通提出的需求根底上,提出今后交通开展的规划设想和应采取的措施,仅供参考。
一、东北区域交通开展现状1、国道主干线:东北区域国道主干线规划里程为3500多公里,目前东北区域国道主干线主要路段已按规划的高速公路标准建成,正在发挥交通运输主动脉的作用。
环境友好的客运站建筑设计案例分析

环境友好的客运站建筑设计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于建筑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客运站这样的公共建筑。
环境友好的客运站建筑设计案例日益受到关注,它们以最小化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乘客舒适度和减少能源消耗为目标。
本文将介绍几个环境友好的客运站建筑设计案例,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以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为例。
该火车站是荷兰最重要的交通枢纽,设计师们将环境友好和创新性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成功的案例。
这座客运站引入了大量的自然光线,通过玻璃幕墙和明亮的天窗,让室内空间充满自然光线,减少了人工照明的需求。
此外,建筑采用了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电池板和地热能,将能源消耗降到了最低。
火车站的外部还设置了大量的绿植和雨水收集系统,实现了雨水的再利用,减少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其次,以芝加哥联合车站为例。
这座客运站原本是一座老旧的建筑,通过改造和翻新,将其变成了一个环境友好的交通枢纽。
设计师们使用了大量的可持续建筑材料,如再生木材和回收金属,减少了资源的消耗。
此外,车站采用了节能灯具和高效水龙头,以减少能源和水资源的浪费。
建筑外部设置了大面积的绿化带,改善了周边空气质量,为乘客提供了一个宜人的等候环境。
再次,以新加坡樟宜机场客运站为例。
该客运站是一座地下建筑,为乘客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连接。
设计师们充分利用建筑位置,采用了地热能和太阳能电池板来满足能源需求。
此外,机场设置了高效的空调系统和节水设备,以确保能源的最大利用和水资源的节约。
建筑采用了自然通风系统,并结合了绿化墙体和宽敞的露天花园,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待客区域,让乘客感受到大自然的氛围。
最后,以北京南站为例。
作为中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北京南站在设计上注重了环境友好和节能减排的目标。
建筑外立面覆盖了大面积的太阳能光伏板,通过吸收光线并转化为能源,减少了对传统电网的依赖。
车站内部设置了智能照明系统和能源管理系统,实现了能源的智能控制和合理分配。
国外典型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设计实例剖析

国外典型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设计实例剖析一、概述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综合交通枢纽在连接城市、区域乃至国际间的人员流动和物资运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综合交通枢纽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衡量一个城市交通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
其布局设计的合理性、便捷性和高效性直接关系到城市交通的流畅性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典型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设计实例的剖析,总结其设计理念和经验教训,为我国综合交通枢纽的布局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我们将从枢纽的选址、功能定位、交通组织、空间布局、换乘设施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成功背后的设计逻辑和实践策略。
通过对这些国外典型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优秀的综合交通枢纽往往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地理位置优越,能够有效连接城市内外交通二是功能定位明确,能够满足不同出行需求的多样化服务三是交通组织有序,能够实现各类交通方式的顺畅衔接四是空间布局合理,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空间使用效率五是换乘设施便捷,能够为乘客提供快速、舒适的换乘体验。
1. 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性综合交通枢纽在现代城市交通系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区域的交通集结点,更是连接不同交通方式、实现交通流转换的关键节点。
综合交通枢纽的布局设计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的顺畅与否,以及城市空间的高效利用。
综合交通枢纽是城市交通系统的核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出行难等问题日益凸显。
一个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能够集散大量的客流和货流,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快速转换,从而有效缓解交通压力,提升城市交通的整体效率。
综合交通枢纽的布局设计对于城市空间的高效利用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布局设计,可以优化城市交通网络结构,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城市的重要节点,其设计和建设往往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空间的优化和拓展。
综合交通枢纽还是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
客运站与周边城市景观融合的创意设计案例展示

客运站与周边城市景观融合的创意设计案例展示引言:城市客运站是城市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量乘客的到达、出发和转换,因此客运站的设计与周边城市景观的融合至关重要。
本文将展示一些具有创意的客运站与周边城市景观融合的设计案例,旨在提供灵感和设计思路,以实现城市交通与城市美学的和谐统一。
1. 德国柏林中央车站(Berlin Central Station)柏林中央车站是柏林市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中心,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传统的火车站建筑风格,采用了玻璃和钢铁等现代材料。
与周边城市景观的融合是该项目的设计重点之一。
设计师将车站与周边城市公园连接起来,并在车站屋顶营造了一个公共城市花园。
该设计不仅提供了一个宜人的休憩场所,还使交通枢纽与城市生活空间相融合,形成了一个宜人的城市景观。
2. 日本东京站(Tokyo Station)东京站是东京市最大的火车站,也是象征东京的重要地标之一。
在该项目中,设计师巧妙地将周边城市景观与客运站的设计相融合,以打造一个综合性的交通枢纽。
通过使用玻璃幕墙和透明天窗,房屋的外观与周围的高楼大厦相呼应。
此外,设计师还在车站的屋顶设置了一个公共花园,并通过步行和自行车道路将车站与周边环境连接起来。
这种融合设计形成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空间,提供了一个宜人的交通和生活体验。
3. 中国上海虹桥火车站(Shanghai Hongqiao Railway Station)上海虹桥火车站是中国现代化城市交通枢纽的典型代表,其设计旨在提供现代化和便利的乘客体验。
在这个项目中,设计师将景观元素融入到车站建筑中,以打造一个与周边城市景观融合的交通枢纽。
例如,屋顶上的太阳能板被设计成类似绿化植物的形状,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协调。
此外,车站周边的公园和绿化带也与火车站的设计相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景观。
4. 美国纽约大中央车站(Grand Central Terminal)纽约大中央车站是美国最著名的火车站之一,也是纽约市的地标性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来派巴士站
这个外形极具未来派气质的巴士车站更是实用的代表。
它保暖设施良好,可以在很远的地方看到自想乘坐的公交车。
现在1100辆公交车每天停靠12500站,为130万人提供服务,乘坐人数是20年前人数的50倍。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车站也大有“蹊跷”:它是一个圆柱形的透明玻璃结构,距离地面有一定的距离,还装备有十字转门,以及轮椅升降机,旅客们在进入候车站时就需要付费。
而候车站的玻璃门与经过加宽的巴士车门直接对接,不仅免去人们拥挤的烦恼,也提高了上下车效率,据测算,使用这个巴士站,乘客上下车时间可以控制在15到19秒之内。
前卫巴士站
维特拉设计博物馆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设计的博物馆之一,从1989年以来,这座博物馆就对于设计的历史研究与推动现代设计不遗余力。
而位于柏林的新馆主要展览新式艺术与设计作品,其中主要收藏品就是“椅子”,因此又被称为“椅子博物馆”。
这个车站以曲线的形态。
专为维特拉设计博物馆设计的巴士车站显然也有着强烈的艺术气质,而且连椅子都是
艺术品巴士站
地点:西班牙特色:气质
西班牙是一个富有人文气息的国度,所以他们的公交车站也华丽得如同雕塑。
这个座落于西班牙卡萨尔卡塞雷斯的巴士站,虽然名字很拗口,但是不可否认很艺术化。
这座车站是建筑设计师Justo Garcia Rubio设计的,它就像一张白纸折叠而成,石灰色的外观在阳光下非常有形。
科技性的巴士站
童趣巴士站
地点:希腊特色:童趣
这个位于雅典的校车停靠站,也是一个非常棒的创意。
不仅在马路边十分显眼,更增加了许多童趣。
能让人在烦忙的都市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片刻悠闲,使人心情愉悦,放松。
辽宁省政协常委刘政奎
本文结合东北区域交通发展现状,在分析经济一体化对交通提出的需求基础上,提出今后交通发展的规划构想和应采取的措施,仅供参考。
一、东北区域交通发展现状
1、国道主干线:东北区域国道主干线规划里程为3500多公里,目前东北区域国道主干线主要路段已按规划的高速公路标准建成,正在发挥交通运输主动脉的作用。
2、骨架公路网:辽宁省形成了“一网五射两环”的骨架路网格局,已在全国率先
实现省会到所有地市通高速公路;吉林省8个地州市中有7个市与省会实现了高速或一
级公路相连;黑龙江省规划的“OK”型公路主骨架和“一环五射”高速公路通道已基本贯通。
3、农村公路:东北区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农村公路建设历来受到特别重视,三省的农村公路发展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4、沿海港口:辽宁省沿海港口是东北地区的海上门户,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岸线资源,在地区综合交通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并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东北区域的公路交通事业与振兴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需要相比,交通基础设施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1、公路总量不足,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偏低
2、高速公路尚未形成网络,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和服务水平不高
3、沿海港口总体能力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功能单
一,集疏运体系不完善
二、东北区域交通发展需求分析
1、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必将产生大量的交通运输需求,要求公路水路交通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整体运输能力
2、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要求进一步强化地区间交通联系,提高运输效率
3、东北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建立起高效的一体化交通体系
4、东北地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有赖于公路水路交通提供基础条件
5、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提高公路水路运输安全性、舒适性和便捷性
6、解决“三农”问题,要求全面改善农村交通条件
7、公路水路交通发展必须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东北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
1、东北区域骨架公路网
东北区域骨架公路网布局可归纳为“五纵、八横、两环、十联”。
2、普通公路
重点加强干线公路超期服役老油路改造和连接县际间的公路大修改造,同时结合大修对省际间和连接商品粮基地的公路进行建设与改造。
3、农村公路改造
要继续加强农村公路的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路网,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乡村通沥青(水泥)路目标。
在加强建设的同时,还将采取倾斜政策努力实现村村通客运班车,真正改善农民出行条件。
4、沿海港口建设
在港口布局上,形成以大连和营口为主枢纽港,丹东和锦州为地区性重要港口,其它中小港口为补充的沿海港口分层次布局。
在建设重点上,加强集装箱码头的建设,加快大型专业化原油、铁矿石码头的建设以及出海深水航道的建设。
四、措施和建议
(一)关于公路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1、稳定现有投融资政策。
2、简化审批程序。
3、政府应给与优惠的土地政策。
4、积极拓展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来源。
5、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二)关于港口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1、加快建立和完善统一的规划管理体系
2、以市场化为手段加快沿海港口的发展步伐
3、加大国家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4、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的规划和建设
5、扩大主要集装箱港区保税功能,推进国际集装箱中转业务
6、积极促进沿海产业带和大型工业产业基地的形成
7、大力推进港口资源整合,提升辽宁港口群整体竞争力。
五、结束语
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国家支持政策的实施,东北区域乃至整个东北亚地
区经济将会呈现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同时,必将产生巨大的客、货运输需求量,对交通的需求也将会越来越强,为此,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东北区域交通发展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