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治疗眩晕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颈椎病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2021年版)

(依据重点专科检查要点修改,按照公文字体排版)针灸推拿科颈椎病(颈椎病)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2021年版)一、基本情况颈椎病(颈椎病)是我科优势病种之一,2021年我科采用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辨证论治,收治颈椎病(颈椎病)患者539人,进入临床路径管理499例,入径率92.58%。
从风寒湿袭型、气滞血瘀型、痰湿阻络、肝肾亏虚型、气血亏虚型五型论治。
均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
中医参与治疗率100%,平均住院天数9天,平均住院日与2020年持平。
平均住院费用约3346.47元,较2020年3633.38元减少286.91元。
实施临床路径进行验证可降低人均住院费用,相对节约医疗成本、提高临床疗效,整体上获得患者的较高评价。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电针、颈椎病推拿、拔罐、雷火灸、穴位贴敷治疗及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西药物、运动训练以及其他中医外治法治疗等。
二、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诊疗方案的539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电针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三、应用情况分析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牵引、中频药物导入治疗、艾灸、拔罐等。
依从性差的治疗方法有:运动训练及口服中药汤剂。
1、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应用较好;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2、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牵引只适合体质较好的患者;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
推拿手法配合穴位注射加静滴香丹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

推拿手法配合穴位注射加静滴香丹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陈吉娣王德亚郭君(江苏省扬中市中医院扬中212200)摘要:通过临床运用推拿手法配合穴位注射加静滴香丹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具体阐述该治疗方法的操作步骤及作用机理,并得出该方法在颈性眩晕的治疗上能取得良好的临床作用。
关键词:颈性眩晕穴位注射香丹注射液推拿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退变、颈部软组织劳损、外伤、炎症等因素刺激和压迫颈部神经和血管,出现以眩晕、头昏、颈部疼痛不适为主症的一类综合征。
近年来,笔者采用推拿手法配合穴位注射加静滴香丹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8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本组86例均为推拿科门诊及住院患者,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并排除耳源性、眼源性眩晕,脑部占位性病变及未能按实验标准完成实验者。
其中男32例,女54例,年龄34-74岁,平均年龄54岁,病程2d-1年。
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眩晕、头昏、颈项疼痛、颈部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者伴有恶心呕吐或猝倒发作。
其中伴有持续性或阵发性头痛者21例;以单侧为主,伴眼胀、视物模糊、耳鸣者24例。
压痛多见于(C2、3、4)颈椎横突、肩胛内上角,伴颈椎棘突偏歪者31例;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者53例,少数病例出现上肢深反射亢进、霍夫曼征阳性,部分病例出现霍纳氏征。
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例均摄颈椎正侧位片、寰柩关节张口位片,并作颈颅彩色多谱勒(TCD)检查。
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者49例,椎间隙变窄者25例,椎体边缘骨质增生者20例,张口位齿突偏于一侧者21例。
TCD:单侧或双侧椎动脉血流减慢。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61例。
一、推拿治疗基本手法:患者坐位,术者立其身后,施四指推法于颈夹脊、肩胛内角、肩胛脊柱缘,自上而下,往返数遍,以舒筋解痉,如触及条索状物,可施以弹拨、点揉法。
然后用拇指螺纹面按柔百会、风府、太阳,每穴各1分钟,以酸胀得气为佳。
拿五经、风池、肩井各10次以宣通气血。
再用拇食指扫散法作用于头部两侧,以疏通少阳经络。
怎样用按摩手法治疗颈椎病

{怎样用按摩手法治疗颈椎病按摩治疗颈椎病属于患者可以接受,具有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滑利关节、整复错缝等作用,对神经根型的效果较为明显,对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也有一定的疗效。
对脊髓型颈椎病,按摩疗法应慎用。
(1)患者正坐,医者站在背后施按揉法于风府、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能舒筋通络,使颈肩部痉挛的肌肉得以放松。
再用法于颈肩部,以斜方肌为重点,施法3〜5分钟后,医者一手扶头顶,一手施法于颈胸椎部,在的同时,配合颈椎屈伸被动运动3〜5次。
接着颈及患侧肩部,配合颈椎侧屈被动运动3〜5次。
最后医者一手托住健侧下颌,一手颈肩部,配合颈椎旋转被动运动。
本法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手法,其功能为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使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消除神经根炎症和水肿,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改善病灶部的缺氧状态。
(2)坐位,医者立于患者后方,施拿法于风池、风府、肩井部以舒筋通络,进一步缓解痉挛的肌肉,能经通络而行气血,使颈肩部僵硬痉挛的肌肉逐渐趋于柔软。
(3)坐位,医者立于患者侧方,一手虎口托住患者枕部,一手以肘部托住其下颌,手掌环抱其头部向上牵引,利用患者的体重对抗,使椎间隙增宽,椎间孔扩大。
(4)坐位,医者一手扶住头顶,一手托住患者下颌作抱球势,徐徐摇动颈椎,待患者肌肉放松后,突然作颈椎伸位斜扳法,往往可听到弹响声。
本法功能为滑利关节,整复错缝,扳法拉开椎间隙,突发性动作可纠正后关节错缝,增加颈椎的活动范围,同时能改变骨赘和神经根的相对位置,以减少刺激和压迫,从而缓解和消除临床症状。
{推拿对治疗颈椎病的利弊有哪些推拿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治疗时不用吃药和打针,仅凭推拿医生的双手和简单器械在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沿经络循行的路线、气血运行的方向,施以不同的手法,达到治疗的目的。
由于推拿痛苦小,简便易行,疗效有时立竿见影,深受病人的欢迎。
推拿对颈椎病的治疗作用有以下几方面:①疏筋通络,缓解疼痛和麻木。
浅谈不同类型颈性眩晕推拿手法

・
2 1 年 1 月下 第 2 00 2 卷 第 3 期 6
De e e 2 0 V0 . No 3 c mb r 01 1 2 .6
33 ・ 4
Ju n l fC naT a io a ieeMe iieIfr to o r a hi rdt n Chn s den omain o i l n
①制备 尽可能大 的腹膜后 腔 ;② 附着在腰 方肌 上 的
G rt筋膜 的中间部分较疏松 ,可 以沿着腰方肌和膈脚切 eo a
开( )③处理完。 9; 肾上腺静脉后再离断对肾上腺有悬 吊作用
的肾上腺上 动脉条带 f — 1; 肾上腺结核组 织质地 脆 、 l 1)④ 0 易破碎 , 避免直接钳夹 , 以免 出血 、 瘤细胞种植 、 血压巨大波 动 ; 于肾上腺结核的治疗 , 关 有资料显示正规 、 足量 、 长期 的 抗结核治疗虽 然可 以缩小 肾上腺 结核体积 ,少部分病例 临 床症状有所缓解 ,但是抗结核治疗对其肾上腺 功能 的改善
血管造影 ) 检查 : 椎动脉硬化呈断续不显影改变。 1 推 拿 方 法 :采 用 颈 部 五 线 五 区 加 特 定 穴 定 向点 穴 推 . 2 拿。 五线 : 颈后线( ) 1风府一 大椎 ; 椎旁线( ) 2 风池一 颈根 ( 大 椎旁开 1 . 5寸) 枕下 三角 区 ; , 颈旁线( ) 2 乳突一颈臂穴 。五 区 : 胛 带 区 大 椎 一 肩 峰 ( 上 肌 区域 )肩 胛 背 区 天宗 穴 ; 肩 冈 ; 肩胛骨背区( 斜方肌 )肩胛问区两肩胛 骨之 间。特定穴 : A dsn病 的 症 状 和 体 征 ( ) 6 . 0 3  ̄ di o 7 。 97 %
3 后腹腔镜 肾上腺结核切 除术 临床应用价值 . 3 后腹膜腹腔镜 肾上腺结核切除术视野清晰,能充分分 离暴露 肾上腺组织 ,尤其是处理 肾上腺之前就可 以控制 肾 上腺静脉 , 优势更加明显。 过去认为腹腔镜 肾上腺切 除术是
分析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分析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浅析采用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选择在近年来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治疗时间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实行针灸治疗,实验组在实行针灸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推拿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5%(P<0.05);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针对发病率较高的颈椎病,采用针灸推拿治疗效果比较显著,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颈椎病;临床效果;针灸推拿颈椎病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由于机体供血不足造成,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活动不便、疼痛等,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较多,如:手术治疗、中医治疗等,但是,这些方法治疗后患者会出现多种并发症,且治疗效果也不尽人意。
近年来,针灸推拿在颈椎病患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1]。
为了探讨颈椎病患者中采用针灸推拿治疗的临床效果。
对近年来在我院诊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来我院诊断、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治疗时间顺序分为两组。
调研中,男57例,女43例,其年龄在39-84岁,平均年龄为49.5±1.5岁。
患者入院时,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患者均得到确诊,符合颈椎病临床诊断标准。
两组入院时间、年龄等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主穴取颈夹脊和风池穴。
(2)配穴根据临床不良症状取穴。
有上肢酸痛麻木症状患者,取肩井穴、肩外俞、天宗、曲池和外关穴;有下肢酸痛麻木症状患者,取殷门穴、环跳穴、昆仑穴、委中穴、阳陵泉和足三里,根据受累神经部位和程度辩证加取相应的经脉穴位。
(3)主穴针刺手法:针尖向主穴斜刺,刺入深度约为1-1.5寸,患者有强烈针感和放射感为宜[2]。
名老中医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经验撷萃

·文献综述·名老中医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经验撷萃安成飞,宁静,黄 肶,边明真,李华南,谭涛(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手法生物效应三级实验室,天津 300000) 摘要:颈源性眩晕在中医上属“眩晕”、“项痹”、“头痛”等范畴,我国当代名老中医手法治疗此病经验丰富,笔者以国家级、省市级名中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相关经验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名中医针对此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手法治疗原则、特色手法操作等学术思想,以期为今后临床上手法治疗此病进行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颈源性眩晕;推拿;手法;名中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4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34(2024)01-0345-03 DOI:10.3969/j.issn.1005 7234.2024.01.031收稿日期:2022-10-03;修订日期:2022-10-27基金项目:2023年国家优势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推拿学(编号:2023ZDXK002);区域中医(推拿专科)诊疗中心(编号:96304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项目(编号:885022);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编号:202276)作者简介:安成飞(1996-),男,博士研究生通信作者:谭涛 颈性眩晕(cervicogenicdizziness,CD)是指排除其他因素,由颈椎及周围软组织异常改变所导致的以眩晕为主的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眩晕、平衡失常、颈肩头痛、体位改变而症状加重等[1-2]。
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均会出现颈性眩晕,研究显示,颈性眩晕在颈椎病中占9 4%~18%[3]。
随着如今手机等电子设备对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可能会呈逐渐增高及年轻化趋势。
本病在中医上属“眩晕”、“项痹”、“头痛”等范畴,西医针对此病尚无特效药,推拿手法以其绿色安全、价廉有效的特点,在治疗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13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130例临床观察颈性眩晕系指由于某些病因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而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其中最常见的是颈椎病导致椎动脉受压或痉挛而发病。
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构成趋于年轻化。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30例,男68例,女62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5岁,平均43岁,病程10天—30年。
病史:长期从事低头工作者84例,习惯高枕者32例,有头颈部外伤史者12例,不明原因2例,130例均有不同程度眩晕,视物旋转,颈部不适,并在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眩晕加重,其中有15例病倒史,87例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16例伴眼花、眼胀、复视,7例伴失眠、多梦,5例伴上肢疼痛麻木。
1.2影像学检查本组病例均拍摄颈椎正侧位片,张口正位片。
结果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曲度变直、消失或反向中断、成角)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68例,椎间孔变形26例,钩椎关节增生18例,韧带钙化10例,环齿间隙不对称8例。
70例ct扫描,48例mri检查,结果显示椎间盘退变91例,椎间盘膨出28例,椎间盘突出11例,本组病例均做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3 诊断依据眩晕常因头颈部活动及体位改变等因素诱发,颈部活动时突发眩晕,随着颈部位置复原,眩晕可逐渐消失,发作时头颈活动受限,向健侧转颈时更易出现眩晕,伴头痛、恶心欲呕、视力障碍、耳鸣、耳聋、猝倒,并无意识丧失、行走无力,还可伴有颈椎病的一般临床表现。
体检可见:椎动扭曲试验阳性(颈部后伸然后分别向左右旋转颈部,出现眩晕者为阳性)。
颈部触诊均见患病椎体棘突偏歪,椎旁有压痛,关节囊肿胀,压痛,排除其它疾病引起的眩晕如耳源性、眼源性、药源性、颅内肿瘤性眩晕,并排除颈椎肿瘤、结核、感染及严重骨质疏松。
1.4 治疗方法1.4.1手法治疗患者端坐于方凳上,先采用推法、揉法、滚法、点按等。
手法治疗6—10分钟,使颈部肌肉韧带放松,然后对颈部施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保持正坐姿势,术者站于患者后面,先用单拇指触诊法查清偏歪棘突,然后术者一手拇指放在偏歪棘突旁,其余四指扶持颈部,另一手前臂掌面紧贴下颌体,手掌心抱住后枕部,向上牵提同时向棘突偏歪侧旋转头颅,与此同时,另手拇指向对侧顶椎偏歪棘突,多可听到一弹响声,手术完毕,旋转角度要适度,力量不宜过大,必须做到“稳、准、轻、巧”不可急躁,忌用暴力、猛力、片面追求弹响,防止发生意外,1周手法治疗2次,部分患者在手法治疗后感到头脑清醒,双目视物清楚。
推拿手法联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颈椎病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推拿手法联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颈椎病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手法推拿联合静脉滴注刺五加注射液治疗颈椎病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08年6月在我院推拿科门诊和住院治疗的患者共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2例),均采用推拿手法方案作为基础治疗,观察组加以静脉滴注刺五加注射液进行辅助治疗。
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治愈34例(65.38%)、显效8例(15.38%)、好转8例(15.38%)、无效2例(3.85%)、总有效率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性眩晕有一定疗效,联合刺五加注射液能够明显提高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推拿;眩晕,颈性本研究分析了2006年6月—2008年6月104例在我院治疗的颈椎病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推拿手法联合静脉滴注刺五加注射液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6月—2008年6月在我院推拿科门诊和住院治疗的颈椎病性眩晕患者共104例,患者均符合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排除眼源性与耳源性眩晕,脑部占位性病变和未完成标准实验者。
患者中男46例,女58例,年龄32~73岁,平均(51.6±2.34)岁,病程3d~11个月。
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2例),两组患者均进行推拿手法治疗,方案为:(1)以痛为俞:患者端坐于方凳上,医者站于患者背后,用拇指端在颈椎棘突两旁及背部寻找压痛点,采取压、揉、拨等手法,每个压痛点施治20~30s,以患者枕部或肩臂部产生胀热感为度,可疏通经络,松解软组织。
(2)旋转正骨:患者头向前微屈,医者用双手拇指依次由上而下触摸,查出偏歪的棘突或棘突旁压痛点,然后使患者颈部前屈45°,医者以一拇指顶住偏歪的棘突,一手托住患者下颌,将其头向棘突偏歪侧旋转,听到“喀嗒”响声表示整复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拿手法治疗眩晕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8-03-07T13:44:55.9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8期作者:常东亮
[导读] 眩晕型颈椎病是指颈椎及其周围的软组织(肌肉、韧带、筋膜、血管和神经)因损伤或受到不良刺激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的症候群。
河北省残疾人联合会河北石家庄 050061
摘要:颈椎病引起的眩晕症是临床头晕的常见病症之一,其常易“脑动脉硬化,”“植物神经紊乱症”等疾病相混淆,因而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鄙人近5年采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引起的眩晕症几十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总结近几年来用此法推拿治疗颈椎病引起的眩晕症患者95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关键词:推拿;颈椎病;眩晕症
眩晕型颈椎病是指颈椎及其周围的软组织(肌肉、韧带、筋膜、血管和神经)因损伤或受到不良刺激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的症候群。
多由于生活或工作中的不良姿势日积月累导致颈椎的解剖结构发生改变,造成颈椎椎间盘、椎体、椎间关节的退行性改变,特别是颈背部软组织损害性改变所产生的异常应力导致颈椎力学平衡结构破坏,进而引起颈椎阶段性失稳,尤其是中、上段颈椎失稳,使颈交感神经及椎交感丛突然或持久受到刺激而发生椎动脉痉挛变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量及内听动脉收缩,最终导致前庭迷路缺血,产生眩晕症状。
支配心脏交感神经丛时常受刺激,反射性地导致了心率增快,出现阵发性心动过速。
1临床资料
本组95例,男:35例,女:60例;年龄在22——55岁,病史1天-3年。
钩椎关节增生的72例,颈椎前后缘增生的23例。
所有患者均进行X光片和ct及脑彩超检查。
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
①具有颈椎蜕变的一般临床表现:颈部疼痛、僵硬、颈椎活动受限、颈肌痉挛或压痛;
②具有颈性眩症典型的临床表现:眩晕、头痛、视听障碍,甚至猝倒,旋转试验阳性;
③颈颅多普勒(TCD) 显示一侧或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紊乱;
④排除脑源性、眼源性、外伤性及神经官能症、颅内肿瘤等所致眩晕;
⑤CT或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钩椎关节增生、颈椎节段不稳、寰枢关节紊乱、椎间隙狭窄、椎间盘突出等影像学显示。
3推拿手法
颈椎病的治疗是以疏通经络、祛风散寒、益气升阳为主治,头为诸阳之会,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为上头。
(1)患者取侧卧位,充分放松,颈下垫枕,头呈轻度屈曲,采用指揉法充分放松颈项部及肩胛部软组织,然后换另一侧放松,一般放松时间为15-20分钟,在头面部用开天门、拿五经、推乔功、按肩井、点风池,再进一步在肩背部做揉、拨、理筋等手法。
(2)复位点穴:①压颌反牵复位法:放松完成后患者取俯卧位,胸前垫一薄枕,使颈椎呈轻度屈曲位,将头先偏向不晕的一侧,术者一手固定患者枕颌部,另一手用掌推法沿颈根部向肩峰部缓慢推移,当至肩峰部时突然发力,即可感到颈椎的下颈段小关节复位感,并可听到咔哒的复位声。
患者在将头转向对侧同上法施术。
该手法主要解决下颈段小关节紊乱。
②定位旋转牵引复位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一手托患者头部,另一手沿着患者颈椎棘突两侧检查患者的颈椎,如果发现偏歪的棘突并有明显的痛感则给予定点复位。
③醒神开窍法:患者平卧位颈下垫薄枕,医者采用指点法,点揉晴明、攒竹、丝竹空、率谷、百会、四神聪等穴,并开四关(双合谷、太冲),合并耳鸣的点耳门、听宫、听会等,以达醒神开窍,聪耳明目的功效。
(3)扶正培根舒筋通络:
①扶正培根法:患者取坐位,双手交叉置于头后,术者立于患者身后,从前胸顶住患者后背,双手绕过患者肩周,向后扩患者胸部,并向上提双肩,此时能听到患者上胸段小关节的复位声。
在上提过程中嘱患者仰头、吸气。
此手法是纠正因颈椎失稳而引起的上胸段小关节紊乱,达到扶正培根,根固干稳的目的。
②舒筋通络法:患者取坐位,术者采用泻法快速点拨患者的双侧足太阳经的天柱、玉枕、络却、通天等穴,对合并偏头痛的点拨丝竹空、太阳、率谷并用指透针泻进行丝竹空透率谷1-2分钟,用拿法拿双侧肩井,轻拍后背结束手法。
操作上述手法时应注意稳、透、准三个要点
③整套手法大约30分钟,术毕患者即感头轻眼亮,轻松舒畅。
病史短者一般1——3次即可,病史长者以1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为1——3个疗程即可达到临床冶愈的疗效,同时指导所有患者配合颈部的功能锻炼。
4治疗结果
(1)疗效评定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优:原有病症头晕、头痛消失,颈部功能活动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
良:头晕、头痛等明显减轻,颈部活动基本恢复正常,但劳累后病情则易加重。
好转:原有病症头晕、头痛等减轻,颈部功能改善。
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2)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1个月-半年。
根据患者治疗后的感觉、体征及随访结果综合评定:优:65例,良18例,好转12例,无效0例。
优良率87.37%。
高俊领运用手法治疗颈型眩晕56例,观察到治愈37例,占66%;显效14例占25%;有效5例,占9%;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谭洛等按摩配合点穴治疗颈型眩晕65例经1个~2个疗程治疗后,治愈25例,显效18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38%,。
随访半年无复发。
王振全等通过综合手法治疗分组对比显示治疗后,治疗组55例病人显效54例(98.18%),有效1例,显效率98.18%;对照组55例病人中显效42例(76.36%),有效13例(23.64%),无效0例,显效率76.36%。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5讨论
颈椎病引起的眩晕症原因可分为三种:
(1)颈椎退变继发失稳,小关节错位或增生,刺激颈椎椎体前外侧的植物神经链或脊膜上的交感神经或走行横突孔中的椎动脉引起反射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痉挛引起眩晕中枢血流障碍而产生的眩晕症状。
(2)寰枕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其痉挛和寰枕筋膜痉挛对从其穿出的枕小神经、枕大神经的无菌性刺激引起眩晕。
(3)颈背部的筋膜、肌肉内的感受器,接受了因组织病变内压增高所产生的压力变化的异常刺激或炎症刺激,通过颈脊神经后支传入中枢引起小脑和皮下中枢的前庭神经核等组织兴奋,通过反射产生机体平衡和定向功能障碍,导致了眩晕的发作。
6该套手法特点
软组织松解彻底,尤其是以枕下三角,环枕筋膜部,起到缓解肌肉痉挛,减轻对血管、神经的刺激,改善微循环,消除炎症刺激作用。
颈椎小关节整复安全、彻底,在对下颈段的整复中采用压颌反牵法,靠推肩的反牵引力,促使小关节复位。
在俯卧位牵引下的复位,只要掌握颈椎角度,对颈椎管的狭窄的患者也适合,手法的适应症拓宽;对上颈段进行平卧位下定位旋转牵引微调手法,复位准确、彻底,且对椎动脉的刺激小,避免损伤及诱发头晕;由于多数病史长的颈椎病患者多伴有上颈段胸椎小关节的紊乱及项背肌的劳损,考虑到脊柱的整体性,也对上位胸椎小关节进行调整,达到根固干稳的效果。
手法中注重整体调节与局部整复,把软组织的松解与经络疏通,重建颈椎关节的稳定性及项背肌的功能做为解决矛盾的重点,做到了“筋骨并重”,起了事办功倍的效果。
该套手法集治疗与保健为一体,安全、舒适、流畅,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高俊领《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体会》[B]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3):445— 446
[2]王振全潘贵超《综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观察》[B]吉林中医药2011·31(6):557
[3]谭洛李巍李晋海《按摩配合点穴治疗颈性眩晕症65例》[D]中医外治杂志2012·21:42—43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