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与阴阳五行
中国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22
⑨ 境 优雅的宴饮环境,有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两者相结合的 环境等等。
⑩ 趣 愉快的情趣和高雅的格调,是物质享受同时的精神享受, 在中国古代整个筵宴过程总是要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唱吟、歌 舞、丝竹、博戏、雅谈、书画等等,从而使饮食过程变成了一种 综合性的文化活动。
第一章
23
第二节 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
第一章
2
① 中国饮食文化建立在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与“阳刚阴柔”学 说基础之上,以“天地人和”为根本,以“滋阴补阳”为目的。 离开“滋阴补阳”,饮食就成了“饥不择食”;离开天地自然, 就丧失了饮食之源。北宋大文豪欧阳修诗云:“大哉沧海何茫茫, 天地百宝皆中藏”。
第一章
3
② 中国饮食文化起源于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农家”。农家以农为本, 奉神农氏为始祖。主张“民以食为天”。
第一章
25
五行和人体的对应关 系
•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不 要理解具体的某种东西。五是个普遍的数字,五指、五官、五脏、 五味。有很多事物可以分为五类。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 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 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
③ 中国人的饮食生活属于文化人类学的范畴,特别注重其文化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是宗法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中国诗文化 与饮食美学的结合。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与人格化的特点。
第一章
4
④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与民俗化。饮食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 人而异。《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谓,东方之民食鱼而嗜咸, 西方之民华食而脂肥,北方之民乐野处而乳食,中央者,其民杂 食。
第一章
15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
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注重色、香、味、意、形的中国菜特点;在与外域的友好交流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饮食文化,并深深影响着东亚地区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
在人们对吃的孜孜追求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也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成为世界三大美食国之一。
一、先秦时期四大菜系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异渐显,北方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再与南夷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苏菜的雏形。
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国”吸引了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
相比之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册封为越南王时,利用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里饮食比较发达,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二、秦汉的饮食文化——传统饮食文化形成时期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整个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此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品种。
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据史料《本草纲目》的记载是刘姓嫡亲淮南王刘安首创。
另外,我现在常用的酱油、豉、醋等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东汉的豆豉应经开始大量产生,人工酿造的食醋也是在汉代产生的,当时称为“酢”。
酱油则称之为清酱。
餐饮礼仪也随之建立起来了,比如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
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识

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识
1. 历史渊源:中国的烹饪技艺可追溯至远古时代,从生食向熟食的转变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膳食文化已有雏形,并随着历史的推进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方菜系。
2. 地域特色与物产: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物产资源的差异,各地菜肴风味迥异,形成了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及其它区域特色鲜明的地方美食,如赣菜等。
3. 烹饪技法与哲学思想:中国烹饪技术精湛,讲究色香味形俱全,同时融入了阴阳五行、儒家伦理、中医养生等传统哲学思想,体现出和谐共生的理念。
例如注重季节变化下的食材选择与搭配,提倡“不时不食”。
4. 饮食民俗与礼仪:饮食民俗丰富多彩,包括主食、菜肴、饮料及其食用方式,涉及饮食姿式、用具选择、餐桌礼仪等。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宴席礼仪更是繁复而庄重,如酒令、座次排列等都有严格规定。
5. 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国饮食文化不仅在国内各地区间交流互动,也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途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使得中华美食影响深远,同时也吸收了外来饮食文化的元素。
6. 饮食与生活哲学:中国饮食中寓含着深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儒家主张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体现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道
家倡导的顺应自然则体现在季节性饮食上。
7. 食品多样性和层次消费: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因此在食品种类、制作工艺、餐饮服务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
不同的消费层次也有各自的饮食习惯和需求。
中国饮食文化与阴阳五行

中国饮食文化与阴阳五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食品文化中“五味”产生的理论根据。
中国食品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食品文化讲究阴阳五行、调味,崇尚朴素自然,追求精美。
中国食品文化包括包含饮食观念、饮食习俗、烹饪作品、饮食器皿等,并由此而派生出烹饪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鱼文化、乳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食品文化中“五味”产生的理论根据。
人体以生理结构为基础,“依合阴阳,调节饮食”,李时珍的“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五味合五脏原则,详细地阐明了阴阳五行饮食对人体的影响。
五味的调和是食品烹饪的最高标准,是哲学与美学的结合。
中国食品文化中的调和,使食品不仅供人充饥,美味佳肴也是人类的美的享受,从而造就了中国食品“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五味调成百味鲜的特色。
中国食品崇尚朴素自然,讲究原物、原味、原形、原质、原汤,形成了以自然食品为主,以素食为主。
中国食品文化中的精正刀工、精心烹饪、精雕细刻、精致食具真是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境地。
俗有“包恶不食,臭恶不食,割不正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火候不到不食,不得其味不食”的饮食习俗。
论阴阳五行在中医饮食养生中的应用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中医依据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木、火、土、金、水比喻为人的五脏,认为肝主木,心主火,脾主土,肺主金,肾主水,并且它们之间相生相克循环往复,同时用阴阳来表达人体的平衡关系。
作为中医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和说理工具,阴阳五行的思想也被应用到中医饮食养生之中。
1阴阳思想在饮食养生中的应用中医主张“医食同源”,食物的摄入与人的身体健康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中医饮食养生主要以调理体内的阴阳为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即通过饮食调整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使其变化趋于动态的平衡。
对由于阴阳偏衰,表现为正气虚的虚证患者,食养应以“补其不足”为原则,如阳虚畏寒者,宜食韭菜、煨姜炖狗肉、羊肉等温补壮阳的食物;阴虚火旺者,建议吃木耳、龙眼肉炖甲鱼等滋阴润燥的食物。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社会交往方式。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饮食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饮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重要联系。
中国人注重饮食的平衡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比如,中医养生理论中强调“饮食起居,有常无常”,即要根据季节、气候、个体差异等因素来调节饮食,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平衡。
二、饮食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饮食文化。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抽象概括,包括五行(金、木、水、火、土)和阴阳(阴性和阳性)。
中国人认为,饮食应该与阴阳五行相协调,以达到身体健康和平衡。
比如,夏天多吃寒凉食物可以降暑,冬天多吃温热食物可以御寒。
三、饮食与季节的变化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季节性的变化。
中国人认为,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选择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可以达到营养平衡和身体健康。
比如,夏天多吃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西瓜、黄瓜,冬天多吃温热补益的食物如鸡汤、羊肉。
四、饮食与社交文化的融合中国饮食文化与社交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人认为,饮食是社交的一种方式,通过共同进餐可以增进感情、加强交流。
在中国,人们常常通过聚餐来庆祝节日、庆贺喜事,或者与亲朋好友团聚。
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和规矩也是社交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宴席上的敬酒、宴客的次序等。
五、饮食与道德伦理的关联中国饮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
中国人认为,饮食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要,更是一种修养和道德追求。
比如,中国人崇尚节俭和勤劳,反对浪费和贪婪,这种道德观念也反映在饮食文化中。
中国的宴席中,主人会精心安排菜肴的数量和品种,以显示自己的节俭和对客人的尊重。
六、饮食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阴阳五行哲学观念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

( 四川师范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四川成都
6 13 ) 14 3
【 摘
要 】 阴阳五行哲 学观念是理解 中国传统饮食 文化的一条主线 , 实现 天地人 和谐统一 的关键 点。本文笔者就 阴阳五行哲学观念 是
对传统饮食文化 中“ 四五” 饮食模式、 和五味 , 于阴阳、 谨 长 养生食忌等方面的影响 , 分别进行 了相应的论述和探讨 , 这对提 高我们 的生存 生活 质量, 具有 深 刻 的 启 迪 意 义 。
阴阳五行哲学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 的唯物 论和辩证 法思想 , 它认
相互资生 、 相互制约 , 处于不 断的运 动变 化之中。《 系辞下传 》 一阴 生气通天论》 :阳之所生 , 云。 载 “ 本在五味 , 阴之五宫 , 伤在五味。是故谨和 阳之谓道 《 , 洪范》 “ 五行 : 日水 , 日火 , 日木 , 日金 , 云 ~ 一 二 三 四 五 五味 , 长有天命” 。也就是说 饮食五味 过犹不及 , 味太过对人体 均造 五
一
日土。水 日润下 , 日炎 上 , 日曲直 , 火 木 金日从 革 , 土爰 稼穑。润 下作 成有害影响 , 这些饮食措施对 于提高饮食质量具有极好的借鉴价值。
咸, 炎上作苦 , 曲直作酸 , 从革作辛 , 稼穑 作甘。 正是对此 的深刻 说明。 ” 阴阳五行学说后来被秦汉道 家、 儒家和神仙方士 以及后世 道教所吸取。
土 生 金 , 生水 , 生 木 ; 行 相 克 是 指 , 克 土 , 克 水 , 克 火 , 克 金 水 五 木 土 水 火
参 照世界 范围 内其它饮食模 式 , 这种饮食 方式无疑对 当代人 的饮食习 就没有相生 , 这种生中有克 , 克中有生 , 相反相成 , 互相 为用的关系推动 惯有重要 的启迪意义。 和维持事物的正常 生长 、 发展和变化。老子云 万物负阴而抱 阳” 中医 , 4 阴阳五行观念影响的养生思想 、
中国饮食特点

中国饮食特点中国饮食特点【一】中国饮食特点第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第五,食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二】中华饮食特点饮食结构合理。
色、香、味、形俱佳,烹调手法多样,注意食补,中华饮食丰富多样各有特色。
中国饮食特点1 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
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
2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
3食观念比较注重“味”4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合餐制。
5食具方面,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
中国养生之道

中国养生之道
中国传统养生,重视保健、预防和调理身体,注重平衡身体的阴阳、五行、气血、脏腑和经络。
以下是一些养生之道:
1.饮食养生:中国饮食文化悠久,佳肴美食独具特色。
在饮食方面,养生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味为调”,并且需要吃得有规律,烹调方式清淡,少吃辛辣和刺激性食品。
2. 运动养生:中国古代的健身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五禽戏、八段锦等,这些运动通过柔和的身体动作、呼吸和心态调节,达到身
心健康的目的。
3. 中药养生:中国中药的历史悠久,它的特点是提倡对症治疗,注重中和调理身体,使身体恢复自身的平衡。
4. 睡眠养生:中国人重视良好的睡眠习惯,早睡早起,保持足
够的睡眠时间和质量,使身体和心理状态达到最佳状态。
总之,中国古代的养生之道通过调理身体内部平衡,注重身体健康、心理平衡,才能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食品文化中“五味”产生的理论根据。
中国食品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食品文化讲究阴阳五行、调味,崇尚朴素自然,追求精美。
中国食品文化包括包含饮食观念、饮食习俗、烹饪作品、饮食器皿等,并由此而派生出烹饪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鱼文化、乳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食品文化中“五味”产生的理论根据。
人体以生理结构为基础,“依合阴阳,调节饮食”,李时珍的“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五味合五脏原则,详细地阐明了阴阳五行饮食对人体的影响。
五味的调和是食品烹饪的最高标准,是哲学与美学的结合。
中国食品文化中的调和,使食品不仅供人充饥,美味佳肴也是人类的美的享受,从而造就了中国食品“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五味调成百味鲜的特色。
中国食品崇尚朴素自然,讲究原物、原味、原形、原质、原汤,形成了以自然食品为主,以素食为主。
中国食品文化中的精正刀工、精心烹饪、精雕细刻、精致食具真是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境地。
俗有“包恶不食,臭恶不食,割不正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火候不到不食,不得其味不食”的饮食习俗。
论阴阳五行在中医饮食养生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中医依据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木、火、土、金、水比喻为人的五脏,认为肝主木,心主火,脾主土,肺主金,肾主水,并且它们之间相生相克循环往复,同时用阴阳来表达人体的平衡关系。
作为中医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和说理工具,阴阳五行的思想也被应用到中医饮食养生之中。
1阴阳思想在饮食养生中的应用
中医主张“医食同源”,食物的摄入与人的身体健康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中医饮食养生主要以调理体内的阴阳为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即通过饮食调整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使其变化趋于动态的平衡。
对由于阴阳偏衰,表现为正气虚的虚证患者,食养应以“补其不足”为原则,如阳虚畏寒者,宜食韭菜、煨姜炖狗肉、羊肉等温补壮阳的食物;阴虚火旺者,建议吃木耳、龙眼肉炖甲鱼等滋阴润燥的食物。
而对由于阴阳偏盛,表现为邪盛的实证患者,食养则是“泻其有余”,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原则,即用寒性食物助阳热偏盛的人清泄阳热,用温热食物助阴寒偏盛之人温散阴寒。
另外,阴阳相对平衡的思想也要求在饮食搭配上注意“和于阴阳”。
对饮食的宜与忌,中医也是从阴阳平衡方面做为出发点的,有利于阴平阳和则为宜,反之则为忌。
2五行学说在饮食养生中的应用
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五味表现亦各有侧重,“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密切关系,中医要求人们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与五味相配,适时调节饮食。
按中医的观点,秋季饮食应注意适当多食用些酸味的食物,如杨梅、山楂、葡萄等,有助于减少秋燥对人体的影响。
也正因为五行的相克关系,中医十分重视食禁,如《灵枢•五味》指出:“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因为辛属金,金克木,多食辛味食物会抑制肝气的疏发;咸属水,水克火,盐吃得过多则抑制心火;酸属木,木克土,饮食过酸则影响脾胃的运化。
中医的食禁其理论根据就是五行的生克关系。
可见,中医正是借助五行学说使人们了解到人体与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主张通过食物的属性来调节人体的平衡。
总之,中医认为人类生命的变化是按照阴阳的对立统一、五行的生克制化原则进行的。
自然界的变化、一切事物的变化,包括饮食调摄都不能越出阴阳五行的原理。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夫五运(即五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始本,神明之府也。
”我们研究中医的饮食养生文化时应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本。
我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其内涵极为丰富,有的颇具科学道理与哲理。
就拿中国的“养食”来说吧,“补养”理论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道的“国粹”。
药食同源是中国的传统观点。
神农尝百草与其说是找药,还不如说是找食。
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很多药物同时又是食物。
史书《周礼》,就把专门掌管王室饮食调配人员称为“食医”。
《食神》中的赵十两,其实也是乾隆皇帝的“食医”。
这种把生病既不排除治疗,又把吃药与吃饭巧妙地结合起来,堪称中国一绝。
我国很早就把阴阳五行说引用到饮食文化中来,为“养食”设计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说的内容为:以臊、焦、香、腥、腐“五气”为阳;以甘、酸、辛、苦、咸“五味”为阴。
阴养阳、阳调阴、阴阳平衡,人体健康。
五味五气从何而来?古人为此拟构了一个营养系统框架:即以五谷(粮食类)为“养”,作为基础部分;以五果(瓜果类)为“助”,作为辅助部分;以五畜(动物类)为“益”,作为增益部分;以五菜(蔬菜类)为“充”,作为补充部分。
这样合理搭配,营养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