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基本不等式求三角函数中边长问题

合集下载

利用正余弦定理、基本不等式解决三角形面积的最值问题

利用正余弦定理、基本不等式解决三角形面积的最值问题

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面积的范围/最值问题题型一:已知一角和对边例1、△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已知A=π3, a=2,求△ABC面积的取值范围.解法一:利用正弦定理、两角和的正弦公式、二倍角公式及辅助角公式,转化为三角函数求范围/最值.因为S=12bcsinA=√34bc=√34(asinA)2sinBsinC=4√33sinBsinC =4√3sinBsin(π+B)=4√3(√3sinBcosB+1sin2B) =sin2B−√3cos2B+√3=2√3sin (2B−π6)+√3又∵A=π3∴B∈(0,2π3) ∴2B−π6∈(−π6,7π6) ∴sin (2B−π6)∈(−12,1]因此,S∈(0,√3].解法二:利用余弦定理和基本不等式,进而求范围/最值.因为S=12bcsinA=√34bc由余弦定理cosA=b 2+c2−a22bc=12得b2+c2−a2=bc又b2+c2≥2bc(当且仅当b=c时取等号),故b2+c2−a2=bc≥2bc−a2,即bc≤a2=4故S=√34bc≤√3. 又S>0, 从而S∈(0,√3].解法三:借助三角形的外接圆进行观察,进而求范围/最值.A'由左图可知,在A靠近B、C的过程中,S逐渐变小;A 当A趋近B、C时,S趋近于0;当A运动到A'位置时,S取最大值.B C (此时△ABC为等边三角形)变式:锐角△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已知A=π3, a=2,求△ABC面积的取值范围.解法一:由例1知S=2√33sin (2B−π6)+√33又∵A =π3且△ABC 为锐角三角形 ∴B ∈(π6,π2) ∴2B −π∈(π6,5π6)∴sin (2B −π6)∈(12,1] 因此,S ∈(2√33,√3]. 解法二:借助三角形的外接圆进行观察,进而求范围/最值. A ' 如图,AC ⊥BC 时AC =2√33,S=12×2×2√33=2√33;A 当A 运动到A '位置时,S 取最大值√3.(此时△ABC 为等边三角形)B DC 因此,S ∈(2√33,√3]. 题型二:已知一角和邻边例2、 锐角△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 已知A =π3, b =2,求△ABC 面积 的取值范围.解法一:利用正弦定理及两角和的正弦公式,转化为三角函数求范围/最值.因为S =12bcsinA =√32c =√32bsinBsinC =√3sinCsinB =√3sin(π3+B)sinB=3√32+12sinB sinB =√3(√32tanB +12)=32tanB +√32又∵A =π3且△ABC 为锐角三角形 ∴B ∈(π6,π2) ∴tanB ∈(√33,+∞], 1tanB ∈(0,√3) 因此,S ∈(√32,2√3).解法二:寻找临界位置(直角三角形)C 如图, 当点B 在B 1位置时∠CB 1A =90°,AB 1=1,S =√32; 当点B 在B 2位置时∠ACB 2=90°,B 2C=2√3,S =2√3;A B 1 B B 2 显然点B 位于B 1与B 2之间, 故S ∈(√32,2√3).巩固练习1、△ABC 中,角A,B,C 的对边分别为a,b,c ,且sin 2B−C 2+sinBsinC =34.(1)求角A ;(2)若a =4,且△ABC 为锐角三角形,求△ABC 面积的取值范围; (3)若c =4,且△ABC 为锐角三角形,求△ABC 面积的取值范围.2、△ABC 中,角A,B,C 的对边分别为a,b,c .且√3asinAcosB −bcos 2A +b =0. (1)求角B ;(2)若b =6,求BA ⃗⃗⃗⃗⃗ ·BC ⃗⃗⃗⃗⃗ 的最小值; (3)若b =2√3,求△ABC 面积的最大值. 3、设双曲线x 2−y 23=1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若点P 在双曲线上,且△F 1PF 2为锐角三角形,则|PF 1|+|PF 2|的取值范围是 4、锐角△ABC 的内角A,B,C 的对边分别为a,b,c .已知sin A+C 5=bsinA a, BA ⃗⃗⃗⃗⃗ ·BC⃗⃗⃗⃗⃗ +AB ⃗⃗⃗⃗⃗ ·AC⃗⃗⃗⃗⃗ =2√2c , 则△ABC 面积的取值范围是( ) A.(13,43) B.(√3,4√33) C.(√3,2√3) D.(1,2)参考答案 1. (1)A =π3;(2) (8√33,4√3];(3)( 2√3,8√3)2. (1)B =2π3;(2)﹣6;(3) √33. (2√7,8)4. B。

求解三角不等式

求解三角不等式

求解三角不等式不等式是数学中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用来表示两个或多个数的大小关系。

而三角不等式则是一类特殊的不等式,涉及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大小关系。

三角不等式可以分为两种情况讨论:一种是涉及到正弦函数(sin)的不等式,另一种是涉及到余弦函数(cos)的不等式。

下面将详细讨论这两种情况。

一、涉及到正弦函数的不等式对于三角函数sin(x),我们知道它的取值范围是[-1, 1],即-1≤sin(x)≤1。

基于这一性质,我们可以得出一系列的三角不等式。

1. sin(x)≤1这是最基本的三角不等式之一。

由于sin(x)的取值范围不能超过1,所以当x为任意实数时,sin(x)≤1始终成立。

2. sin(x)≥-1与上一个不等式类似,sin(x)的取值范围不能小于-1,所以当x为任意实数时,sin(x)≥-1恒成立。

3. -1≤sin(x)≤1这是sin(x)函数的取值范围,也是最常见的三角不等式之一。

根据定义,对于任何实数x,都有-1≤sin(x)≤1。

4. sin(x)≥sin(y)当x > y时,sin(x) ≥ sin(y)。

这是由于对于角度而言,正弦函数是单调递增的。

5. sin(x)≤sin(y)当x < y时,sin(x)≤sin(y)。

同样地,因为正弦函数是单调递增的,当x < y时,sin(x) ≤ sin(y)。

二、涉及到余弦函数的不等式对于三角函数cos(x),也有类似的不等式规则。

1. cos(x)≤1余弦函数cos(x)的取值范围不能超过1,所以对于任意实数x,cos(x)≤1。

2. cos(x)≥-1同样地,余弦函数cos(x)的取值范围不能小于-1,所以对于任意实数x,cos(x)≥-1。

3. -1≤cos(x)≤1与正弦函数类似,余弦函数cos(x)的取值范围也是-1≤cos(x)≤1。

4. cos(x)≥cos(y)当x > y时,cos(x) ≥ cos(y)。

三角函数的综合应用+课件-2025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三角函数的综合应用+课件-2025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

(2)由题意,得 f(A)=2sin 2A-π3- 3=0,即 sin 2A-π3= 23,
∵A∈0,π2, 则 2A-π3∈-π3,23π, ∴2A-π3=π3,∴A=π3.
在△ABC 中, 由 a2=b2+c2-2bc cos A=42+32-2×4×3×12=13, 可得 a= 13, 又∵12bc sin A=12AD×a,即12×4×3× 23=21AD× 13, ∴AD=61339,故 BC 边上的高 AD 的长为61339.
(2)根据正弦定理得sina A=sinc C=sinb
B=
4 =8 3
3
3,
2
所以
a=8
3
3 sin
A,c=8
3
3 sin
C.
所以
a+c=8
3
3 (sin
A+sin
C).
因为 A+B+C=π,B=π3,所以 A+C=23π,
所以 a+c=8
3
3 sin
A+sin
23π-A=8
3
33 2sin
A+
23cos
A
=8sin A+π6.
因为 0<A<23π,
所以 A+π6∈π6,56π,所以 sin A+π6∈12,1,则 a+c∈(4,8].
所以 a+c 的取值范围是(4,8].
【反思感悟】已知三角形一边及其对角,求取值范围的问题 的解法
(1)(不妨设已知 a 与 sin A 的值)根据 2R=sina A求出三角形外接
∴a2+c2 b2=sin2Asi+n2Csin2B=cos22sCin+2Ccos2C =(1-2sin2Cs)in2+2C(1-sin2C)=2+4sins4iCn2-C 5sin2C

三角函数ω的取值范围及解三角形中的范围与最值问题(学生版)-高中数学

三角函数ω的取值范围及解三角形中的范围与最值问题(学生版)-高中数学

三角函数ω的取值范围及解三角形中的范围与最值问题命题预测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是每年高考常考内容,在选择、填空题中考查较多,有时会出现在选择题、填空题的压轴小题位置,综合考查以解答题为主,中等难度.高频考法(1)ω取值与范围问题(2)面积与周长的最值与范围问题(3)长度的范围与最值问题01ω取值与范围问题1、f (x )=A sin (ωx +φ)在f (x )=A sin (ωx +φ)区间(a ,b )内没有零点⇒b -a ≤T2k π≤aω+ϕ<π+k πk π<bω+ϕ≤π+k π⇒b -a ≤T2a ≥k π-ϕωb ≤π+k π-ϕω同理,f (x )=A sin (ωx +φ)在区间[a ,b ]内没有零点⇒b -a ≤T2k π<aω+ϕ<π+k πk π<bω+ϕ<π+k π ⇒b -a <T2a >k π-ϕωb <π+k π-ϕω2、f (x )=A sin (ωx +φ)在区间(a ,b )内有3个零点⇒T <b -a ≤2T k π≤aω+ϕ<π+k π3π+k π<bω+ϕ≤4π+k π⇒T <b -a ≤2T k π-φω≤a <(k +1)π-φω(k +3)π-φω<b ≤(k +4)π-φω同理f (x )=A sin (ωx +φ)在区间[a ,b ]内有2个零点⇒T2≤b -a <3T2k π<aω+ϕ≤π+k π2π+k π≤bω+ϕ<3π+k π ⇒T 2≤b -a <3T2k π-φω<a ≤k π+π-φω(k +2)π-φω≤b <(k +3)π-φω 3、f (x )=A sin (ωx +φ)在区间(a ,b )内有n 个零点⇒(n-1)T2≤b-a<(n+1)T2kπ-φω≤a<kπ+π-φω(k+n)π-φω<b≤(k+n+1)π-φω同理f(x)=A sin(ωx+φ)在区间[a,b]内有n个零点⇒(n-1)T2≤b-a<(n+1)T2kπ-φω<a≤kπ+π-φω(k+n)π-φω≤b<(k+n+1)π-φω4、已知一条对称轴和一个对称中心,由于对称轴和对称中心的水平距离为2n+14T,则2n+14T=(2n+1)π2ω=b-a .5、已知单调区间(a,b),则a-b≤T 2.1(2024·江苏南通·二模)已知函数y=3sinωx+cosωx(ω>0)在区间-π4,2π3上单调递增,则ω的最大值为()A.14B.12C.1211D.832(2024·四川泸州·三模)已知函数f x =sinωx-2π3(ω>0)在0,π 有且仅有三个零点,则ω的取值范围是()A.83,11 3B.83,113C.53,83D.53,833(2024·四川德阳·二模)已知函数f x =sinωx+φ(ω>0,φ∈R)在区间7π12,5π6上单调,且满足f7π12=-f3π4 .给出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①f2π3=0;②若f5π6-x=f x ,则函数f x 的最小正周期为π;③关于x的方程f x =1在区间0,2π上最多有3个不相等的实数解;④若函数f x 在区间2π3,13π6上恰有5个零点,则ω的取值范围为83,103.A.1B.2C.3D.44(2024·江苏泰州·模拟预测)设函数f x =2sinωx-π6-1ω>0在π,2π上至少有两个不同零点,则实数ω的取值范围是()A.32,+∞B.32,73∪52,+∞C.136,3 ∪196,+∞ D.12,+∞ 02面积与周长的最值与范围问题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求解三角形周长或面积最值问题的杀手锏,要牢牢掌握并灵活运用.利用三角公式化简三角恒等式,并结合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实现边角互化,再结合角的范围、辅助角公式、基本不等式等求其最值.1(2024·青海·模拟预测)已知△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2a cos 2B +2b cos A cos B =c .(1)求B ;(2)若b =4,△ABC 的面积为S .周长为L ,求SL的最大值.2(2024·陕西汉中·二模)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请从下列条件中选择一个条件作答:(注:如果选择条件①和条件②分别作答,按第一个解答计分.)①记△ABC 的面积为S ,且3AB ⋅AC =2S ;②已知a sin B =b cos A -π6 .(1)求角A 的大小;(2)若△ABC 为锐角三角形,且a =6,求△ABC 周长的取值范围.3(2024·宁夏银川·二模)已知平面四边形ABCD中,∠A+∠C=180°,BC=3.(1)若AB=6,AD=3,CD=4,求BD;(2)若∠ABC=120°,△ABC的面积为932,求四边形ABCD周长的取值范围.4(2024·四川德阳·二模)△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sin B=23cos2A+C 2.(1)求B;(2)若△ABC为锐角三角形,且c=1,求△ABC面积的取值范围.03长度的范围与最值问题对于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中的最值与范围问题,主要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得最大值或最小值;二是将所求式转化为只含有三角形某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形式,结合角的范围,确定所求式的范围.1(2024·贵州遵义·一模)记△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3b-a sin C=3a cos C.(1)求A;(2)若△ABC为锐角三角形,c=2,求b的取值范围.2(2024·宁夏固原·一模)在锐角△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且2sin B sin C+cos2C= 1+cos2A-cos2B.(1)求证:B+C=2A;(2)求c-ba的取值范围.3(2024·河北衡水·一模)在△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三角形面积为S ,若D 为AC 边上一点,满足AB ⊥BD ,BD =2,且a 2=-233S +ab cos C .(1)求角B ;(2)求2AD+1CD 的取值范围.4(2024·陕西安康·模拟预测)已知锐角△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其中a =8,ac =1+sin 2A -sin 2C sin 2B ,且a ≠c .(1)求证:B =2C ;(2)已知点M 在线段AC 上,且∠ABM =∠CBM ,求BM 的取值范围.1在锐角△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3,A =60°,则b 的取值范围是()A.0,6B.0,23C.3,23D.3,62已知函数f (x )=sin (ωx +φ)(ω>0),现有如下说法:①若φ=π3,函数f (x )在π6,π3 上有最小值,无最大值,且f π6 =f π3,则ω=5;②若直线x =π4为函数f (x )图象的一条对称轴,5π3,0 为函数f (x )图象的一个对称中心,且f (x )在π4,5π6 上单调递减,则ω的最大值为1817;③若f (x )=12在x ∈π4,3π4 上至少有2个解,至多有3个解,则ω∈4,163 ;则正确的个数为()A.0B.1C.2D.33设函数f x =sin 2ωx -cos 2ωx +23sin ωx cos ωx ω>0 ,当x ∈0,π2时,方程f x =2有且只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则ω的取值范围是()A.73,133B.73,133C.83,143D.83,1434将函数f x =sin ωx -cos ωx (ω>0)的图象向左平移π4个单位长度后,再把横坐标缩短为原来的一半,得到函数g x 的图象.若点π2,0是g x 图象的一个对称中心,则ω的最小值是()A.45B.12C.15D.565已知函数f (x )=sin ωx +π6 (ω>0),若将f (x )的图象向左平移π3个单位后所得的函数图象与曲线y =f (x )关于x =π3对称,则ω的最小值为() A.23B.13C.1D.126(多选题)△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S 为△ABC 的面积,且a =2,AB ⋅AC=23S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A =π6B.若b =2,则△ABC 只有一解C.若△ABC 为锐角三角形,则b 取值范围是23,4D.若D 为BC 边上的中点,则AD 的最大值为2+37已知函数f x =12+3sin ωx cos ωx -cos 2ωx ω>0 ,若f x 的图象在0,π 上有且仅有两条对称轴,则ω的取值范围是.8已知函数f x =sin ωx ω>0 ,若∃x 1,x 2∈π3,π,f x 1 =-1,f x 2 =1,则实数ω的取值范围是.9已知函数f x =sin ωx +φ ω>0 满足f x ≥f π12,且f x 在区间-π3,π3 上恰有两个最值,则实数ω的取值范围为.10已知函数f (x )=-sin ωx -π4(ω>0)在区间π3,π 上单调递减,则ω的取值范围是.11若函数f x =cos ωx -π6ω>0 在区间π3,2π3 内单调递减,则ω的最大值为.12已知函数f (x )=4sin ωx ,g (x )=4cos ωx -π3+b (ω>0),且∀x 1,x 2∈R ,|f (x 1)-g (x 2)|≤8,将f (x )=4sin ωx 的图象向右平移π3ω个单位长度后,与函数g (x )的图象相邻的三个交点依次为A ,B ,C ,且BA ⋅BC<0,则ω的取值范围是.13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ABC =2π3,∠ABC 的平分线交AC 于点D ,且BD =2,则a +4c 的最小值为.14在锐角△ABC 中,角A 、B 、C 所对边的边长分别为a 、b 、c ,且2b sin A -3a =0.(1)求角B ;(2)求sin A +sin C 的取值范围.15在锐角△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2b sin A -3a =0.(1)求角B 的大小;(2)求cos A +cos C 的取值范围.16已知锐角△ABC的三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且b2+c2-(b⋅cos C+c⋅cos B)2=bc,(1)求角A的大小;(2)如果该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为3,求bc的取值范围.17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cos2B-sin2B=-1 2.(1)求角B,并计算sin B+π6的值;(2)若b=3,且△ABC是锐角三角形,求a+2c的最大值.18在△ABC中,D为BC边上一点,DC=CA=1,且△ACD面积是△ABD面积的2倍.(1)若AB=2AD,求AB的长;(2)求sin∠ADBsin B的取值范围.19记锐角△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2sin B sin C +cos2C =1+cos2A -cos2B .(1)证明:B +C =2A ;(2)求cb的取值范围.20记△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b +c a +b -c =3,且△ABC 的面积为334.(1)求角C ;(2)若AD =2DB ,求CD 的最小值.21已知函数f x =12-sin 2ωx +32sin2ωx ω>0 的最小正周期为4π.(1)求f x 在0,π 上的单调递增区间;(2)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2a -c cos B =b ⋅cos C ,求f A 的取值范围.22已知在△ABC 中,1-cos A 2-sin A =0,(1)求A ;(2)若点D 是边BC 上一点,BD =2DC ,△ABC 的面积为3,求AD 的最小值.23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满足2sin A +C cos A -sin C cos A =sin A cos C .(1)求角A ;(2)若点D 在线段BC 上,且满足BD =3DC ,AD =3,求△ABC 面积的最大值.24已知△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向量m =a +b ,c ,n =sin A -sin C ,sin A -sin B ,且m ⎳n.(1)求B ;(2)求b 2a 2+c 2的最小值.25已知△ABC为钝角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sin2C=sin2B+sinπ3+Bcosπ6+B,a<c,b<c.(1)求tan(A+B)的值;(2)若△ABC的面积为123,求c的最小值.。

应用基本不等式,破解三角形最值

应用基本不等式,破解三角形最值

2024年3月上半月㊀学习指导㊀㊀㊀㊀应用基本不等式,破解三角形最值◉河南省固始县高级中学㊀沈玉洁㊀㊀利用基本不等式破解三角形中的角㊁边㊁周长㊁面积以及相应代数式等的最值及其综合应用问题,一直是高考命题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交汇点多,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灵活多样,备受各方关注.本文中结合实例,合理通过基本不等式的巧妙放缩,得以确定相应的最值.1角的最值问题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三角形中角的最值问题,是高考的一个考点.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利用正㊁余弦定理及基本不等式求出三角形中相应内角的某一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或进一步利用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求出角的最值等.例1㊀在әA B C 中,已知0<A <π2,0<B <π2,2s i n A =c o s (A +B )s i n B ,则t a n A 的最大值为.解析:由2s i n A =c o s (A +B )s i n B =-c o s C s i n B 及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可得2a =-a 2+b 2-c22a bˑb ,化简可得5a 2+b 2=c 2.而t a n 2A =s i n 2A c o s 2A =1c o s 2A-1,又A 为锐角,可得c o s A >0,t a n A >0,因此只要求出c o s A 的最小值,就可求得t a n A 的最大值.结合基本不等式,利用余弦定理有c o s A =b 2+c 2-a 22b c =3b 2+2c 25b c ȡ23b 2ˑ2c 25b c =265,当且仅当3b 2=2c2,即c =62b 时等号成立,所以t a n 2A =1c o s 2A -1ɤ1(265)2-1=124,解得t a n A ɤ612,则t a n A 的最大值为612.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正弦定理㊁余弦定理化角为边的关系式,并结合基本不等式与余弦定理求出角A 的余弦值的取值范围,然后利用三角关系式的变形与转化,以及不等式的性质来确定角A 的正切值的平方的最值,进而获解.2边的最值问题求解三角形中边(或对应的线段长度等)的最值问题是高考的一个基本考点,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利用余弦定理表示出所要求的边,然后利用基本不等式或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等条件求出边的最值.例2㊀在әA B 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已知3a c o s C -a s i n C =3b .(1)求角A 的大小;(2)若D 为B C 的中点,且A D =2,求a 的最大值.解析:(1)由3a c o s C -a s i n C =3b ,结合正弦定理,可得3s i n A c o s C -s i n A s i n C =3s i n B =3s i n (A +C ),整理可得-s i n A s i n C =3c o s A s i n C ,即t a n A =-3.又A ɪ(0,π),所以A =2π3.(2)由于D 为B C 的中点,可得2A D ң=A B ң+A C ң,式子两边同时平方,有4A D ң2=AB ң2+2A Bң A C ң+A C ң2,又A D =2,所以16=c 2+b 2+2b c c o s A =c 2+b 2-b c ,即b 2+c 2=16+b c .而结合余弦定理,可得a 2=b 2+c 2-2b c c o s A =b 2+c 2+b c =16+2b c .由基本不等式,可得2b c ɤb 2+c 2=16+b c ,解得b c ɤ16,当且仅当b =c 时等号成立,所以2b c +16ɤ48,即a 2=16+2b c ɤ48,解得a ɤ43,当且仅当b =c ,即әA B C为等腰三角形时,等号成立.所以a 的最大值为43.点评:利用平面向量的线性关系的两边平方处理以及余弦定理的应用,用b 2+c 2及b c 的线性关系式表示出a 2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同时注意利用基本不等式来合理放缩b 2+c 2与b c 之间的不等关系,为确定边的最值奠定基础.3三角形周长的最值问题三角形周长的最值问题是高考的一个热点与常见题型,这类问题一般可以求出一条边(或已知一边),然后利用余弦定理表示出另两条边满足的关系式,最后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出周长的最值.例3㊀在әA B 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已知c o s B a b +c o s C a c +2c o s Ab c=0.54学习指导2024年3月上半月㊀㊀㊀(1)求A ;(2)若a =23,求әA B C 周长的取值范围.解析:(1)由c o s B a b +c o s C a c +2c o s Ab c=0及正弦定理,可得c o s B s i n A s i n B +c o s C s i n A s i n C +2c o s A s i n B s i n C=0.整理得s i n C c o s B +s i n B c o s C +2s i n A c o s A =0,即s i n (B +C )=-2s i n A c o s A .在әA B C 中,s i n (B +C )=s i n A ʂ0,所以可得c o s A =-12,而A ɪ(0,π),可得A =2π3.(2)由(1)及余弦定理可得a 2=b 2+c 2-2b c c o s A =(b +c )2-2b c +b c =(b +c )2-b c ,合理变形并结合基本不等式,可得(b +c )2=a 2+b c ɤa 2+(b +c2)2,当且仅当b =c 时等号成立,所以(b +c )2ɤ43a 2=43ˑ(23)2=16,解得b +c ɤ4.又利用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有b +c >a =23,即b +c ɪ(23,4].所以әA B C 周长的取值范围为(43,4+23].点评:涉及三角形周长的最值问题,经常在已知或已求得其中一边的基础上,通过另外两边之和的最值转化来综合,而这时往往需要借助基本不等式来合理放缩与应用,同时也离不开三角形的基本性质等.4三角形面积的最值问题三角形面积的最值问题一直是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出两边(这两边的夹角往往已知或可求)之积满足的不等关系式,借助基本不等式合理放缩,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问题.例4㊀在әA B C 中,D ,E 分别是线段A C ,B D 的中点,øB A C =120ʎ,A E =4,则әA B C 面积的最大值为.(323)解析:略.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余弦定理,或利用平面向量中的线性运算,或利用坐标运算等表示出b ,c 满足的关系式,然后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出b c 满足的不等关系,最后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问题.5涉及角或边的代数式的最值问题关于三角形中的边长或角的代数式的最值问题是新课标高考的一个新趋向,创新新颖,变化多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消元 消边或消角,对元素进行统一化处理,然后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出最值即可.例5㊀记әA B 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c o s A 1+s i n A =s i n 2B1+c o s 2B.(1)若C =2π3,求B ;(2)求a 2+b 2c2的最小值.解析:(1)利用二倍角公式,可得c o s A1+s i n A=s i n 2B 1+c o s 2B =2s i n B c o s B 2c o s 2B =s i n Bc o s B ,则有s i n B =c o s A c o s B -s i n A s i n B =c o s (A +B )=-c o s C =-c o s 2π3=12,而0<B <π3,所以B =π6.(2)由(1)可得-c o s C =s i n B >0,则知c o s C <0,则有C ɪ(π2,π),于是有B =C -π2,可得s i n A =s i n (B +C )=s i n (2C -π2)=-c o s 2C .结合基本不等式,利用正弦定理可得㊀㊀㊀㊀a 2+b 2c 2=s i n 2A +s i n 2Bs i n 2C=c o s 22C +c o s 2C s i n 2C=(1-2s i n 2C )2+(1-s i n 2C )s i n 2C=4s i n 4C -5s i n 2C +2s i n 2C=4s i n 2C +2s i n 2C-5ȡ24s i n 2C ˑ2s i n 2C -5=42-5,当且仅当4s i n 2C =2s i n 2C ,即s i n C =142时,等号成立.所以a 2+b 2c 2的最小值为42-5.点评:解决本题中涉及边的代数式的最值问题的关键在于利用正弦定理化边为角,结合诱导公式与二倍角公式的转化,综合三角关系式的恒等变形,利用基本不等式来确定相应的最值问题.当然,除了巧妙利用基本不等式的放缩来确定三角形中的角㊁边㊁周长㊁面积以及相应的代数式等的最值及其综合应用,还可以利用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性质㊁三角函数的有界性㊁函数与方程的基本性质以及导数等相关知识来解决.而这当中基本不等式的放缩与应用是最简单有效的一种方法,也是最常见的,要结合问题的实质加以合理转化,巧妙构建 一正㊁二定㊁三相等 的条件,为利用基本不等式来处理三角形最值问题提供条件.Z64。

三角方程与三角不等式的解法

三角方程与三角不等式的解法

三角方程与三角不等式的解法三角方程和三角不等式是在三角函数的基础上建立的方程和不等式,它们在数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三角方程和三角不等式的解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一、三角方程的解法三角方程是含有三角函数的方程,常见的三角方程类型包括:sinθ=a、cosθ=b、tanθ=c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几种常见三角方程的解法。

1. sinθ=a的解法:当a的取值范围在[-1,1]时,可以利用反三角函数来求解。

即令θ= arcsin(a) + 2kπ 或θ = π - arcsin(a) + k2π,其中k为整数。

2. cosθ=b的解法:当b的取值范围在[-1,1]时,可以利用反三角函数来求解。

即令θ= arccos(b) + 2kπ 或θ = -arccos(b) + k2π,其中k为整数。

3. tanθ=c的解法:当c没有限制时,可以利用反三角函数来求解。

即令θ = arctan(c) +kπ,其中k为整数。

二、三角不等式的解法三角不等式是关于三角函数的不等式,常见形式如:sinθ < a、cosθ > b、tanθ ≠ c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三角不等式的解法。

1. sinθ < a的解法:首先求解基本解,即sinθ = a的解法,然后根据sinθ的周期性,再根据周期性解得sinθ < a的解。

2. cosθ > b的解法:首先求解基本解,即cosθ = b的解法,然后根据cosθ的周期性,再根据周期性解得cosθ > b的解。

3. tanθ ≠ c的解法:tanθ ≠ c可以转化为tanθ < c或tanθ > c的形式,再利用反三角函数求解。

三、三角方程与三角不等式的应用三角方程与三角不等式在实际问题和计算中有广泛应用。

以下是几个例子:1. 三角方程的应用:在物理学和工程学领域中,三角方程常被用来描述交流电流、振动系统等的周期性和波动性质。

三角函数的不等式与最值

三角函数的不等式与最值

三角函数的不等式与最值三角函数是数学中重要的一类函数,它们在不等式求解和最值问题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三角函数的不等式求解方法以及如何找到三角函数的最值。

1. 正弦函数的不等式与最值1.1 不等式求解方法对于不等式sin(x)>0,我们需要找到使得正弦函数大于零的x的取值范围。

由于正弦函数在单位圆上的坐标表示sin(x)=y,因此正弦函数大于零的范围可以表示为y>0。

在单位圆上,y>0对应着角度在0到π之间的位置。

因此,不等式sin(x)>0的解集为x∈(0, π)。

1.2 最值求解方法最值问题通常需要找到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对于正弦函数sin(x),它的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1。

这是因为正弦函数在单位圆上的y坐标的范围是[-1, 1]。

因此,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1。

2. 余弦函数的不等式与最值2.1 不等式求解方法对于不等式cos(x)<0,我们需要找到使得余弦函数小于零的x的取值范围。

由于余弦函数在单位圆上的坐标表示cos(x)=x,因此余弦函数小于零的范围可以表示为x<0。

在单位圆上,x<0对应着角度在π/2到3π/2之间的位置。

因此,不等式cos(x)<0的解集为x∈(π/2, 3π/2)。

2.2 最值求解方法对于余弦函数cos(x),它的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1。

这是因为余弦函数在单位圆上的x坐标的范围是[-1, 1]。

因此,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1。

3. 正切函数的不等式与最值3.1 不等式求解方法对于不等式tan(x)>0,我们需要找到使得正切函数大于零的x的取值范围。

正切函数可表示为tan(x)=sin(x)/cos(x)。

根据正切函数的性质,当sin(x)和cos(x)的符号相同时,tan(x)大于零;当它们的符号不同时,tan(x)小于零。

因此,正切函数大于零的范围可以表示为sin(x)和cos(x)同号。

在单位圆上,sin(x)>0且cos(x)>0的范围对应着角度在0到π/2之间和角度在2π到5π/2之间的位置。

不等式与三角函数综合应用

不等式与三角函数综合应用

不等式与三角函数综合应用在数学中,不等式和三角函数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不等式是数学中用来描述数之间大小关系的表达式,而三角函数则是用来描述角度和边长之间关系的函数。

本文将探讨不等式与三角函数的综合应用,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法不等式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关系表达式,它可以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常见的不等式有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等符号。

解不等式的方法主要有图像法、代数法和递推法等。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不等式的解法。

例子:解不等式2x + 3 > 5。

解法:我们首先将不等式转化为等价的形式,得到2x > 2。

然后通过除以2的方式得到x > 1。

因此不等式2x + 3 > 5的解集为{x | x > 1}。

二、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和公式三角函数是数学中用来描述角度和边长之间关系的函数。

常见的三角函数有正弦函数(sin)、余弦函数(cos)、正切函数(tan)等。

三角函数的取值范围一般是[-1, 1],并且它们之间存在一些重要的性质和公式。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三角函数的应用。

例子:已知一个角的正弦值为0.6,求这个角的余弦值和正切值。

解法: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可以得到sinθ = 0.6。

由此可以得到θ ≈ 36.87°。

然后根据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定义,可以得到cosθ ≈ 0.8,tanθ ≈ 0.75。

因此这个角的余弦值为0.8,正切值为0.75。

三、不等式与三角函数的综合应用不等式与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常常需要综合应用,通过建立不等式和利用三角函数的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不等式与三角函数的综合应用。

例子:已知一座山峰的斜率为k,角度为θ,山顶距离地面的垂直高度为h。

如果山顶处禁止爬升的角度不超过α度,那么k和h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解法:我们可以首先利用三角函数的性质,得到tanθ = h / k。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三角函数中边长问题
一.解答题(共3小题)
1.在△ABC中,a,b,c分别是角A,B,C的对边,且8sin2.
(I)求角A的大小;
(II)若a=,b+c=3,求b和c的值.
2.△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a(sinA﹣sinB)=(c﹣b)(sinC+sinB)(Ⅰ)求角C;
(Ⅱ)若c=,△ABC的面积为,求△ABC的周长.
3.在锐角△ABC中,=
(1)求角A;
(2)若a=,求bc的最大值
4.在△ABC 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cosA=.
①求的值.
②若,求△ABC的面积S的最大值.
【解答】解:(I)在△ABC中有B+C=π﹣A,由条件可得:4[1﹣cos(B+C)]﹣4cos2A+2=7,(1分)
又∵cos(B+C)=﹣cosA,∴4cos2A﹣4cosA+1=0.(4分)
解得,∴.(6分)
(II)由.(8分)
又.(10分)
由.(12分)
2【解答】解:(Ⅰ)由已知a(sinA﹣sinB)=(c﹣b)(sinC+sinB)
由正弦定理,得a(a﹣b)=(c﹣b)(c+b),(2分)
即a2+b2﹣c2=ab.(3分)
所以cosC==,(5分)
又C∈(0,π),所以C=.(6分)
(Ⅱ)由(Ⅰ)知a2+b2﹣c2=ab.所以(a+b)2﹣3ab=c2=7,(8分)
又S=sinC=ab=,
所以ab=6,(9分)
所以(a+b)2=7+3ab=25,即a+b=5.(11分)
所以△ABC周长为a+b+c=5+.(12分)
3.【解答】解:(1)由余弦定理可得:a2+c2﹣b2=2accosB,

∴sin2A=1且,
(2)2
4.【解答】解:①∵cosA=,

=
=;
②,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