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高三6—10次月考作文详解及范文1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6—10次月考作文详解及范文1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6—10次月考作文详解及范文1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六次月考作文“禁补令”

(一)试题回放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湖南省教育厅于2O1O年12月21日发出通知,明确要求从2010-2011学年寒假起,全省任何普通高中学校不得组织三年级学生成建制补课或变相补课,也不得为各种社会机构举办的复习班、辅导班等提供场地和条件。将高中毕业班也纳入禁止补课范围,这是目前全国下达的最严“禁补令”。

对这一最严“禁补令”,社会各界反应不一.有人强烈反对,有人极力支持,也有人持怀疑态度。对这一“禁补令”,你的观点态度是什么?请联系现实,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 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讲真话,写真情,有真见;不得套作或抄袭。

(二)审题指导

本次月考作文要求针对具体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评价,降低了审题难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现象加以关注、分析、思考,进行恰如其分的评说。针对具体的社会现象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要求学生要有一定思维广度和深度,要求学生具备对此问题的探讨展开能力。社会现象评论型材料作文不同于传统的材料作文,这种类型的作文已经把问题或现象摆出来了,“是什么”已经确定,要求学生首先要对材料中的现象做出肯定与否定、是与非、对与错、赞扬与批判的判定,进而确定评说的角度,然后直接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评说,重点探讨“为什么”和“怎么办”。或者写成记叙文,通过对形象的塑造来反映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与观点。

本次作文主要有如下优点:1.绝大部分学生基本做到了讲真话,写真情,有真见,比如结合自己所见所闻各抒己见,基本没有空话大话假话。2.有部分同学能深入挖掘,直击问题核心:比如补课涉及到教育公平问题,教育使命问题,“禁补”体现了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育真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迈进的理念和决心,也有利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之所以补课主要是因为心态问题,以及之前的不学习等等情,有真见,比如结合自己所见所闻各抒己见,基本没有空话大话假话。3.不少同学在具体分析时,语言鲜活、犀利,行文流畅,这也许这得益于讲真话的原因。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1.很多同学没能深入思考,只着眼于自己一亩三分地,观点偏激、浅陋,不能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还有不少同学只在高考的圈子里绕弯弯。比如,“你禁补,我高考还考啥?”“禁补令下了,你倒是快活了,却毁了我的一生。”“学习就是为了高考。”“禁补令好,学生们终于可以在游戏的天空里自由翱翔了。”等2.平时不关注社会人生,不关注身边的生活,所以无话可写,行文颠三倒四,翻来覆去总是那几句话。3.写成议论文的时候,行文空洞,光顾着歇斯底里呐喊,而不能有针对性地论证。4.错别字多,病句多,还有不写标题的。等等

以下是年级部分学生在作文中的观点:

1.“禁补”并不是“禁学”,对于学习能力强自觉性强的学生而言,“禁补”实际上可以转化为更有效的“进补”。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合理地分配寒假里的学习时间,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有所侧重,查漏补缺,系统连贯地扬长避短。

2.“导学案”专题练习有利于改变传统复习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高中生而言自我“消化”能力非常必要。

3.“禁补令”有利于“终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用长远眼光来看好处多多。

4.补课当然有好处,但弊端有二:一则老师灌得多,自己想得少;二则老师是面向全班,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人。“禁补令”实际上给了我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5.“禁补令”调节了学生的学习节奏,缓解了长期以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以使得劳逸结合,有张有弛,为一百天以后的高考冲刺做好调试蓄力的准备。

会学习的同学绝对受益颇多。

6.“禁补令”能够使学生在寒假里有更多时间真正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实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全面发展提供一方良好的平台。

7.“禁补令”是一项强制措施,有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

8.少补课有利于教师平时教学方式的改进和课堂效率的提高。

9.“禁补令”要求教师从高一开始就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特别是自觉性的养成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拟得好的标题:《“禁补”不如“进补”》《辩证看待“禁补令”》

《莫非“真是好心做坏事”?》《禁补不禁学》《禁补令:想说爱你不容易》

《禁补令得大于失》《禁补令:还学生自由空间》

(三)佳作欣赏

1.为“禁补令”喝彩

当“禁补令”一道惊雷,响彻湖湘大地之时,全省教育界已然沸腾,纷纷开始了全民大讨论,余既为高三学子,感受自深,现述之如下:

“禁补令”初下之时,各界情态,或喜或怒,或惊或悲,不一而足,众生相颇有可观之处。高一高二学生闻之,如蒙天恩,无不欢呼雀跃;各补课学校的校长们闻之,则如丧考妣,悲愤不能自已,唯高三的师生闻之,喜忧参半。长假漫漫,安然于家中休养自是快意,然而高考在即,又不能不有所作为。在我看来,“禁补令”当为今年第一快意人心之事,诸君何必忧愁!“禁补”非“禁学”,于高考有所希冀者,在家中自可努力,学问之事,并非困于一室间方有所得。

有道是“治乱世,用重典”。“禁补令”正是针对当今补课学校层出不穷,教育市场兵荒马乱的现状而下的一剂“猛药”。当高考已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各学校无不加班加点,求那独木桥上的生机。于是学生疲于奔命,整日于墨卷间辗转,素质教育遂成了一纸空文。当补课已如军备竞赛般愈演愈烈,如此的“教育公平化”已让学生身心皆苦。“禁补令”针对此而生,无疑是对广大师生的一次“解放”,只有大家都不补课了,于同一起跑线的那种竞争,方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其实湖南的禁补令并非全国之先河,昔日山东就曾初试牛刀,无奈只改其一点,反倒是养肥了一大批培训学校。而湖南则汲取了教训,对于培训机构一视同仁,狠狠地煞了它们的气焰。随“补课”而生的众培训学校,若“新东方”、“马思特”,几年间为地方GDP做出了重大贡献,可学生们究竟从他们插科打诨的课堂氛围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中收获了什么?只是大多数家长的血汗钱如流水般汇集到了少数人的腰包中。这样的机构是中国教育之痛,而禁补令恰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为百姓割去这些滋生物,让高中教育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十年之计树木,百年之计树人。教育是国家大计,不可不慎。改革之道,牵一发而动全身,固然会有阵痛。昔商鞅变法,虽初有不便,然秦皇行之,秦故雄于六国;而荆公变法,几次废主,功败垂成,宋固有靖康之耻。前史当为鉴。禁补令的下达,是为了让高中教育在一个良性的土壤上生长,培育出栋梁之才。如能一直推行,教育补课之风必有好转。

如果在起点就己迷失了路,或许脚下就会踩满孤独。我们的父辈也曾年轻过,可他们的世界里并没有这么繁重的课业,只有蓝天碧海,山花烂漫,他们最终不也成了参天大树?禁补之后,我们,或许也能一样。

【点评】本文观点鲜明,论述有力,“‘禁补’非‘禁学’”,启人思考。由不同年级的学生反映谈到自己的观点,由补课之弊谈到改革之痛,最后比较于父辈的教育状况,层次清楚,留有余韵。能从社会角度进行思考,语言简洁、流畅、圆熟、老到。“禁补”的意义何在,宜有正面的思考和表达。对于培训机构,教育厅似无力掌控。(

2.治标不治本

去年湖南省教育厅下达了一道严厉的“禁补令”,有人反对,有人支持,也有人持怀疑态度……可在我看来,这招是“治标不治本”。

教育厅的立场固然是好的。首先,寒假相比较而言较短,一个学期下来,是需要给师生们一个调节身心的时段;其次,寒假期间有中国人最在意的春节,一些琐事是免不了的;其次,教育厅也希望给学生减负,而不是各校为了升学率,使出浑身解数,十八般武艺地比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禁补令”是针对寒假补课提出的,而为什么大家都热衷于寒假补课呢?

根本的根本,还与我国的现行教育制度有关。虽为素质教育,可高考,依旧是压在学生心头的“过不去的坎”。身为毕业班学生,我尤感如此。莫说教室里挂的大横幅,大标语,每天来到教室,大家都能看到“距离高考还有××天”……大家心里都急啊,在这“一考定终生”的压力之下,同学们都是挑灯夜战,搞题海战术……从小在父母“学习才有出路”的教育之下,父母、老师总是盼望着再多学一点,再多学一点。似乎学多一些,就会比别人更胜一筹,在高考中比别人多出几分。

怪不得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都是为了子女将来有个好出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现行的教育制度告诉我们,只有考个好大学,才会有好工作、好生活。要想考个好大学,就要比别人更用功。所以从小,寒假暑假总是免不了补课。高考是最终的压力所在,我们都是现代的范进啊。

这便是为什么有人抨击教育厅“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原因。教育厅的政策体现了教育厅只看到了问题,而未看到问题的来源。要想改变假期补课层出不穷的局面,首先要改变现行的教育制度。“学历决定一切”只能使更多人陷入泥潭,培养各方面人才,给其公正、公平、平等的待遇,不仅会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还有利于国家各方面的建设。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例子:美国的一个小孩对父母说他长大后想当烤面包师,他的父母很高兴地答应了,并许诺将来送他去厨师学习;而在中国,一个小孩也这样对父母说后,父母“叭叭”就是两耳光,说:“你这个没出息的!”为什么现代建设缺乏那么多高级技工而这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也许他们便是这个模式下的牺牲品吧。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若是一味地“治标不治本”,再严厉的“禁补令“下,大家为了升学,为了自己的未来,也会使其漏洞百出……

【点评】本文观点鲜明,能做辩证分析,能探讨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联系社会状况进行思考,比较论证较有说服力。说真话,讲真情而又不乏理性,运笔从容而流畅。

3.我看“禁补令”

2010年12月,湖南省教育厅下达最严“禁补令”。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反应不一。拿联系最密切的两大群体来说吧:学校面临着政策、名声、升学率三大重压;学生又喜又恼——不补课自由了,不补课又担心成绩落后了。有改变必然有不适应。

在我看来,“禁补令”是教育厅贯彻“减负”政策的又一举措,出发点是好的。但高三年级面临高考,压力可想而知。一经禁补,心情必定忐忑。

但各人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政策不可违背,我们可以寻求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案为寒假打基础。

禁补通知出台,意味着学生们有了更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告别统一课程安排,各人可以根据自身薄弱环节重点复习。学习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喜欢安静的同学可以独立学习;认为小组学习效率高的同学可以相约一起学习。虽然时间、地点、形式与上课有异,但只要找到了最佳方案,学习效果别无二致。

同时,充裕的假期给了我们自主安排学习生活的机会。不拘泥与课堂教学,学习方法中穿插有益的休息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早晨自主阅读前可以慢跑十五分钟使自己身心放松,伏案时间长了可以下楼观赏红花绿树,用餐时可以听听喜爱的音乐赶走疲劳。只要善于分配时间,合理休息,假期不补课也可以很充实!

因此,在我看来,“禁补令”并不是想像中苛刻、让人为难。相反,只要我们用平和心态去看待,锻炼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适当调节学习与休息的节奏,充分利用假期,没有补课的假期同样达到补课的效果,不必为政策如何调整而忧心忡忡。

面临高考的压力,我们自然是紧张不已,一些稍微的变动都能触动我们敏感的神经。但生活就是如此难以预料,只有时刻准备好改变,准备好适应变化,才能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同样,只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困难也可以克服,调整也不再令人为难。拥有一颗自信面对高考的心,一份坦然应对改变的态度,一种善于管理自己、克制自己惰性的能力,“禁补令”也就只是普通的教育政策而已。

【点评】本文侧重阐述根据变化来调整行动方针的观点,体现面对人生的理性态度,颇为可贵。这种态度也可造就作者美好幸福的人生。层次清楚,语言简洁流畅。(4.有限放松,无限收获

顾城说:“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当我在一月份的尾巴上读到这句诗,完全抛弃了诗人繁杂善感的心境,看到的只是那四个被疲倦与渴望无限放大的字——应当休息。

在这个号称千年极寒的冬天,教育厅的“禁补令”成为内心温暖的强大来源。殷殷切切地掰着手指倒计时,欢欢喜喜地给家人打电话,久违的笑容终于给沉闷的教室注入了生机,不知多少人在心底悄悄地喊了一句“禁得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家长和老师们的忧心忡忡。担心孩子没有自制力,放纵这么十几二十天,斗志全无直接影响高考,前路再无光明……

然而,他们却忘记,或者选择性忽视了“寒假”这个字眼。什么是寒假?五个月的朝六晚五换来一个月的有限放松,150天几乎见不到家人的日子换来二十多天的亲近。何况,这之中还有小年夜、除夕夜、元宵节,一家人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吃着元宵的场景难道不好过父母望着餐桌上那个空位的冷落?

而有关自制力的质疑声,我认为更是没有必要。临近十八岁,少年都长成青年,心智也基本成熟。如果在这个时候,明知前有高考还在假期内无限放纵的人,即使没有假期,他也无心学习。窗外的鸟,门外的人甚至只是自己的一根手指头也能分散了他的注意力,让他无所事事。又何必为了这些不会成器的学生,让其他苦苦耕耘期待放松的学生失望呢?

事实上,成长并不是靠外力的束缚,“捧在手里,含在嘴里”的生活最终的结果也不过是摔碎与融化。我们须在自我独处中成长。正如博尔赫斯所说:“虽然生命是由几千个时刻与日子组成的,这许多的时候与日子都可以缩短为一天的时光,这就是我们独自面对自我的时候。”日常三点一线倒头便睡的生活剥夺了我们与自我独处的权利。也是只有在假期,我们才有机会好好地,静静地与自己相处,反思过去,展望未来,实现思维的飞跃与成长的蜕变。成长不仅是年龄上的,更是心灵上的。

借着“禁补令”的东风,我们在毕业前过了一个真正意义的寒假,这有限的放松必将带来无限的收获。在百日的冲刺里,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勇敢地证明自己!

简评:文章从心灵的放松与收获这一角度为“禁补令”叫好。着眼独到,着力集中,着笔轻灵,两处引用,展现了考生的文明品位和文化积累,难得!但标题是“有限放松,无限收获”,文中在“收获”上还着力不够。原评:25+25+10=60

湖南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第七次月考作文“成熟与低头”

(一)试题回放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作文。(60分)

断句

邵燕祥

走在

秋天的田野上

我问老托尔斯泰:

一切

成熟了的

都必须低垂着头么?

请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二)审题指导

“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么?”反问还是询问?无须追究。问题在,命题要求你“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写文章,换言之,你要作出回答。不管你怎样立意,都一定要有“成熟”与“低头”的关联。

显然,这里不是要你作“庄稼(秋天的田野)成熟是否必须低垂着头”的自然属性分析论断,而是“联系生活实际”,取其寓意,论证人的成熟与低垂着头的关联。

成熟:成熟是理性、智慧、纯真与道德的统一。成熟不是世故与圆滑,不是庸俗与市侩。成熟的人能客观认识自我,尊重他人,懂得宽容,重视简单,信守道义……

关于立意:无外乎三个角度:

成熟者更谦和、虚心;

期末考试5篇作文范文

范文1:Directions: For this part, you are allowed 30 minutes to write a short essay entitled Students’ Rating of Their Teachers. 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 120 words following the outline given below. 1. 学生给老师打分已经普遍; 2. 人们对其持不同态度; 3. 我的看法。 Students’ Rating of Their Teachers Nowadays, it has become as comm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students to grade teachers as for teachers to grade students. In some universities students’ rating has even become the only source of information 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is, however, has caused great controversy. Some are in favor of the rating system. They hold that since students attend the teachers’ classes every day, they should have their opinion about their teachers’ effectiveness. Others, on the contrary, are strongly against it. They believe that there is much more to teaching than what is shown on students’ rating forms. Students should not be expected to judge whether the materials they use are up to date or how well the teacher knows about the subject. These ju dgments requir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hich is best left for the teachers’ colleagues. I think students’ rating of their teachers is necessary, but it should be conducted in a way that can really shed meaningful light on teachers’ performance. Instead of rating the teachers’ knowledge on the subject, students should be asked to estimat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a course, and to report on such things as a teacher’s 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students, his or her relationship with students, and his or her ability to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e subject. 范文2:Directions: For this part, you are allowed 30 minutes to write a short essay entitled Attend Your Classes Regularly. 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 120 words following the outline given below. 1.现在大学校园里,迟到、早退、旷课是常见的现象;

2019年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语文试题

2019年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言官监督与朝政兴衰 黄振萍 传统中国有一套发达的监督系统。传统中国既要求官员具备技术型官僚的职能(所谓“钱粮刑名”),又要求官员充当万民的表率,即所谓“青天大老爷”,具有公私领域杂糅的特点。传统中国的官员具有“道德一政治”两重功能,那么对官员的监督也就有了两个维度。除外在的法律监督外,还从道德角度进行监督,即对官员进行风宪纠弹的言官系统。言官系统的制度化及其效用的发挥,以明代最为典型。 言官选任尤为严格。言官的职能主要是进行谏诤和封驳,纠举百官,肃清吏治。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言官要起到肃清吏治的作用,由谁来担任言官就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了。朱元璋要求由“贤良方正”之人来充任言官,内存忠厚之心,外振正直之气,政治上一定要忠君爱国。明成祖朱棣则进一步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器识远大,学问赅博。不仅如此,明代还要求言官有实际的仕途经历,不是仅凭借书本上的抽象理念来行事,而是能真正切入实务,不务空言。由于言官的道德劝谏职能,就必然对言官任职资格提出了专业技能之外的更多要求,首先是任职回避。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父兄现任在京三品大臣,其子弟为科道言事官者,俱改任别衙门,照例循资外补。”其次对言官出身有责资格限制。明代规定,不能选用胥吏出身者为言官,如果曾犯“奸贪罪名”,也失去获选资格。总之,言宫的选任在官员选任体系中属于最为严格的范围。 在选任程序上,一般有荐举和考选两种途径,在洪武之后,通过科举的考选成为主流。但是,通过科举之后的任命程序。言宫比起其他普通官员要严格复杂很多,先要进行察访,调查舆论民情,然后,“或策以时务,或试以幸疏,议论正人”,最后拟出名单,供皇帝批准。考核程序也远较普通官员复杂,考核的标准主要有除革奸弊、审理冤枉、扬清激浊等,非常完备。 言官尽职尽责,对皇帝也不放过。对言官体系的任职资格、选任与考核均如此严格,使得明代的吏治在经历了洪武的严刑峻法之后走向常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体而言,因为能出现像海瑞这样抬棺死谏的言官,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使得明代吏治的清明程度比其他王朝要好。由于明王朝非常强调从道德情操角度来培养士风,士气高扬,言官尽职尽责,哪怕是对皇帝也不放

2020届湖南师大附中高考语文模拟卷(2)(有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高考模拟卷(二)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司法权可否分割?翻阅有关宋代的史书或许可以找到答案。《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七《慎刑》,就记载着宋朝统治者注重司法权分割一事,其将由法官一人享有的审判权分割为审理权与判决权,在中央分别由断司与议司执掌,在地方分别由鞫司与谳司执掌。换言之,断司或鞫司负责审讯与调查事实,议司或谳司负责检索和适用法律。不仅如此,最终如何判决还得由儒生出身的行政长官来决定。更有甚者,宋代统治者还强调断司(鞫司)与议司(谳司)之间应当各自独立行动,不得互通声气甚或协调处理。 从表面上看,宋代这种有关司法权分割的设计非常缜密,但是宋代统治者恰恰忘了,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的后果之一是,前面的事实审法官和法律审法官都无法做到真正独立,因为他们在审与判时都在揣摸着那个拥有最后决断权的行政长官的心思。 而且,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还违反了司法审判的亲历性要求,让没有参与审理的人来决定审理的结果,其后果可想而知。事实上,从审判监督的基本原理看,审、判本身是一个连续性的任务,并不适合于分割或分立。将审判权人为分割会导致审者不判、判者不断的“审判碎片化”和随之而来的“监督碎片化”,最终决断者和监督者都缺失一种全面而系统的个案知识,其作出的决断或监督自然也是残缺的、失真的和武断的。 更为致命的是,虽然宋代统治者重视行政长官的法律素养,但是大多数官员仍不是学法律出身的专业人士,而是一群从四书五经中找出一书(经)加以钻研的文科偏材,对于法律专业只能说是粗知一二。他们只知以儒家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对于前述鞫司或谳司基于专业技能采取的法律行为自然难以理解,对于鞫司、谳司基于专业技能的玩法弄权行为也难以觉察。在“外行指导内行”的局面下,不仅司法无法独立,而且司法腐败也难以防止,司法权的分割及监督也就自然失灵。 从形式上看,宋代统治者人为地将审判这一行为纵向分割、隔离、分立为审与判之后,似乎使审判权更加易于为旁观者所监督。但是,广大民众并不享有审判监督权,而享有审判监督权的官吏却基于“官官相

湖南师大附中月考5作文评点8篇

湖南师大附中月考5作文评点8篇 №01 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湖南师大附中高0806班向芮锐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是享誉全球的知名学府,无数学子英才都梦想着进入这所社会资源优厚的大学。然而日前,宾夕法尼亚大学却拒绝了一名奥数尖子生,只因在交谈中这名学生表露出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挣钱、旅游和买房,说到底,其价值观只是停留在自我享受上,而完全没有享受了优厚社会资源后应该回馈社会、造福人类的意识。 宾大果断拒绝心中只有自我的尖子学生,不由得让我们也扪心自问起来: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问题看似那么地简单。我们一生下来,匆匆走过婴幼儿时期,便被送进幼儿园,开始了我们浩荡漫长的读书之旅。一本本教材从厚读薄又从薄读厚,日子一天天过,我们越走越远,却常常一不小心丢失了出发时的梦。现在一到周末放假各种补习课培优班都人满为患,学生们挤破脑袋誓要考上一所好大学。那考上大学之后呢?人们常想都不想就脱口问出:“找份好工作,多挣点钱。” 好好读书,以求获得好的发展,过上更好的生活,这自是不错的,但我想,说起为什么读书,目的应还是为提升自己,将来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才理应是正经。 抛开目的谈学习是无意义的,学习说到底是一种手段与工具,所以读书若是没有明确的目标,随着大流一路苦读,只怕即便读得“满腹经纶”,人心也是空洞不安的。2010年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北大炫证女”许多人还记得,那厮天生头脑好用,一路过关斩将考入北大,又在大学期间利用各种时间攻读了各类专业证件,然后将自己所得的证件铺满一床,用相机记录下来向世人炫耀自己的“学识”。这既令人赞叹,却更为可悲,这也许就反映了我国一些知识分子的现状:内心空怀满腔学识,却内心空虚不安,没有明确的目标,只知一路考试——拿证,拿证,似乎就成了读书的代名词。 但试想,若我们人人心中读书的终点都只是拿证来敲开好工作、好房好车的大门,那我们的社会只怕真会变成一个物欲横流、精神匮乏的社会,人们读书若都只想着自己如何过得更好,却不想为他人为社会做点什么,那我们的明天将何去何从?想改善生活有更好的明天这值得提倡,但并不止步于此。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也许不是我们人人都能企及的,但把视野放宽,让你晶亮的眸子里不只有好大学好房好车,更有一个进步和谐的大家社会。 问问自己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努力提升自我、丰富心灵,在回馈社会、造福人类中实现自我价值,做一个能对社会进步有所贡献的人,这才是我们读书的应有之义。 简评:本文由宾大拒收奥数尖子的原由引发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的思考,得出“努力提升自我、丰富心灵,在回馈社会、造福人类中实现自我价值,做一个能对社会进步有所贡献的人”的结论。切合题意,中心明确。文章层次清楚,首尾圆合,说理实在,语言流畅,用词准确。在内在逻辑更为严密、语言更为精炼方面还有待提升。

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卷试题(二)

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考模拟(二) 语文测试 本试卷共7道大题,21道小题(2道选做题任选1小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组是 () A.赝.品哽咽.笑靥.如花恹.恹欲睡 B.巷.道伉.俪引吭.高歌沆.瀣一气 C.恐吓.喝.彩褐.衣蔬菜曲高和.寡 D.绯.闻斐.然缠绵悱.恻蜚.短流长 2.下列词语中没有 ..错别字的一组是() A.诀窍晤淡功亏一溃立身处世 B.惊蛰涵养胸无城府光风雾月 C.挤兑揶揄靡靡之音峨冠博带 D.珐琅撕杀崭露头角惠质兰心 3.下列各句中,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 () A.西安某一博物馆展出了一件胎体轻薄如纸、釉质莹润如玉的明朝成化时期烧制的鸡缸杯,具有极高的观赏和保存价值。 B.“毒胶囊”事件再次引发世人优虑:食品里究竟有没有违法添加的工业明胶?这一点毋庸置疑,权责部门应彻查严打。 C.湖南高校等教育倡导现代技术应用性理念,地方特色鲜明,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升。 D.为了最大限度地压缩电信诈骗的活动空间,某城市公安局公布六条注意事项,提醒群众增强保密意识,以免上当受骗。 4.依次填入下面画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自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设想,香港、澳门归属问题得以妥善解决,捐弃前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呼声愈来愈高,而张学良将军不会是永无归期。 “”,将军回归,中华一统,山欢水笑庆团聚的日子不会太远了!思想及此,李商隐殷切盼望与亲友重逢的诗句,清淅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 A.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B.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C.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D. 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第三次月考作文导写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第三次月考作文导写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①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盐铁论》) 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 ③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 ④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对于以上言论,你有怎样的感想?请选择其中两句立意,体现彼此的某种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备课组:温剑鹏老师) 这是一道名言组合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由四句名言组成。首先,要理解名言内涵:第①句。解读:出自汉代桓宽的著作《盐铁论》(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 “知”通“智”。聪明人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策略,有智慧的人会按照世事变化的情况而制定法则。注意“变”与“制”仍是倾向有为,比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相对比“与世浮沉”“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更积极。 此句强调了“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张与时俱进,审时度势,明智变通,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地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做出适当调整,反对因循守旧,讲究因时因世而为。 第②句。解读:出自《论语》: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意思是: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也可以看到孔

4月18日周考“高空抛物”优秀作文选2017.4.20

洋溢着人性光辉的判决 三峡高中1401班杜肖晓 一名两岁多的小女孩被小区楼上扔下的酸奶瓶砸伤后,由于找不到肇事者,其家属把整栋楼的居民告上法庭,法庭判决住户分摊16万多损失。看似“昏庸无理”的判决,背后洋溢着的是人性的光辉。 首先,人性的光辉体现在法庭对于“人”的尊重。以人为本,凸显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个人心渐冷的世界,小悦悦事件,“扶不扶”问题此起彼伏,该判决无疑如一涓清流,缓缓流入人们心间,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善念;又如一道闪电,惊醒人们的良知,驱散人们长久麻木的冷漠,让人性的光辉重现,挽回人们最后一点尊严,让生命得到应有的尊重。 其次,人性的光辉体现在法庭正确的是非观上。“正义”向来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观念之一,“邪不胜正”一直人们的信念。我们支持正义,我们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层扔瓶”谓之恶,谓之非道义,是为人所不耻的。因此,法庭站在正义的一方,为无辜小女孩申冤,维护世间正义,符合了我们心中的对正义的支持,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古有包公明察秋毫,世人皆道他正义,除了他对法的坚守,亦有他对黎民百姓的人文关怀与悲悯。 人性的光辉不仅体现在法官的判决上,多名被告对于判决结果的包容和理解,亦是该事件不可或缺的一处闪光点。若是有部分被告不满判决结果,为了一己之私与法官争论或在法庭上大闹一通,此事终会以闹剧收场,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亦会湮灭。被告居民们对判决结果能够接受源自他们闪闪发光的“人性”——善良,包容和正义。 也正是因为此判决,可能会使那名真正的“肇事者”深感愧疚,也许在心理负担的驱使下,终会站出来承认错误并进行应有的赔偿,当然这是最好的结果。若那名“肇事者”继续执迷不悟,以为暂时逃过了法律责任而逍遥法外,也无人得知,但至少让社会的氛围更有人情味,让人们更尊重生命,让善念洋溢,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流于形式而得到真正践行,让社会被“爱”与“善”缠绕。 当然,法院判决的掌控仍需是有度的,若是拿捏得好,可如同此案,受万民称赞,使社会和谐,若是拿捏的不好,便会使秩序混乱,灾祸泛滥。 作为公民亦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在不违背法律的情况下安守本分,当我们受害时,终会享受到法律对我们的关怀。 为多名被告的“接受”点赞 三峡高中1402班张俊弦 一名两岁女童在小区内被楼上扔下的酸奶瓶砸中深受重伤,家长因找不到肇事者将整栋居民告上法庭,居民每户被要求补偿360元,而多名居民表示接受判决。我为这多名居民的接受点赞,因为他们向社会传递了爱心与正能量。 女童家长因觅不到肇事者将所有居民告上法庭,而多名被告却不因被无辜牵连恼怒,反而慷慨接受360元补偿,为女童一家送去爱心。表面上这些居民只是遵循了法院的判决,但实质上他们是在用这种补偿的方式展现对受害者的关怀与爱心,用不计较被牵连的态度彰显了他们的宽容与理智。而这不正是社会需要倡导的正能量吗? 360元,钱虽少却足以帮助女童一家渡过难关。我想,女童一家若不是家中困难想必也不会出此下策,将整栋居民都告上法庭。16万元,于一个家庭而言,的确不菲。但均分之下,360元,对普通家庭当不是困难。多名被告接受360元的补偿要求,用小小的360元来能拯救一个如花的

2019-2020年湖南师大附中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2019-2020年湖南师大附中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卷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 C[A.贮蓄(zhù)朗润B.徘徊(huái) 翻来覆去D.荫蔽(yīn) 取决] 2. A(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3. B(A.句式杂糅,去掉“因为”; C.成分残缺,“愉悦”后加“的心情”: D.双重否定不当,去掉“不”。) 4. D(①③是一个句群,②④⑤是-一个句群,由标点符号也可判断两个句群的先后。④⑤有顺承关系,位置不宜颠倒。) 5. B(“敝”,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敝帚自珍”喻自己的东西虽然不好,却非常珍爱。) 6.综合运用(共7分) (1)“朋",表示志趣相投的同类。(答到彼此联结、相互支持即可得全分) (2)①③④(每选对1个则得I分,多选或错选不能得满分。) (3)参考:朋友是一盏茶,氤氲生活的诗意(比喻修辞1分,前后语意吻合1分) 7. 默写(7分) (1)山岛竦峙(2)随君直到夜郎西(3)择其善者而从之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名著阅读(共6分) (1)D (2)示例:阿长为“我"买《山海经》,满足了幼时“我”的心愿,滕野先生给“我"改讲义,给了“我”平等的尊重;“朝花”表明过往的这些人和事是带来过美好的,如今“夕拾”,对比现实的严酷,更现怀念之情,寄托理想之意。(书中内容2分,书名寓意2分,意思相近皆可。) 二、阅读(共40分) (一)古诗阅读(共9分) 9. CD(C. “东风”句运用的是拟人修辞: D. “万叶千花”并非眼前所见实景,而是想象。)(选对一项得3分,选对两项得5分) 10.示例①:“一”字重读,表明春天的红花绿叶都是春风的精心裁剪,充满了对春风造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月考六作文审题指导及考场佳作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月考六作文审题指导及考场佳作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英国某家报纸曾给读者出了个讨论题:这个世界的问题出在哪里?最简短的是作家切斯 特顿平静的回答——亲爱的先生们,在我。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请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指导】 这道作文题有两个关键词:“世界的问题”和“在我”。它们之间存在二元关系。 “世界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对“世界”的解释:①地球上所有地方;②指社会 的形势、风气。“世界的问题”可以指整个世界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大到第三世界的贫困、 粮食安全问题、恐怖主义、全球气候变暖,小到高铁霸座、酒驾醉驾、乱扔垃圾、网络语言 暴力以及各类不文明现象。 “在我”:“我”既可实指“我自己”,也可泛指每一个“社会个体”;“在我”意即世界问题与“我”有关系,“我”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思考的重心应当是如下几点: ①为什么世界出了问题,“我”有责任? ②世界出了问题,“我”应该怎么办? 【立意角度】 1、个人与社会紧密相关(个人对社会有一定影响和作用)。 “我”是个体(细胞、毛细血管之于肌体,齿轮、螺丝钉之于机器,水滴之于洪流,雪 花之于雪山),千千万万个“我”构成了世界的整体。社会出了问题,一定是社会个体出了 问题;我们做了坏事,使世界环境更加恶化;面对坏事而不作为,社会问题会趋向严重;我 们做得不够好,使社会更为糟糕。我们尽力做最好的自己,这个世界就会因我们的努力而有 所改变。 可以写:“个体与世界”,“‘我’与社会”,“完善自我,改良时代”,“做好自己,改造社会”,“改变自己,改变世界”,“个人修身与国家治理”。 2、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当社会出了问题,人们会习惯性地觉得与我无关,是他人的过错,或回避错误,掩盖过失,推卸责任。作家切斯特顿为我们做了榜样,他主动地承揽了问题的责任,这是勇于承担 社会责任的表现。只有人人敢于喊出“在我”,才会去面对、思考、解决世界问题。敢于承 担社会责任是一种优秀品质。 可以写:“担当社会责任”,“面对问题,不找借口”,“遇事莫怨天尤人”。 3.贵在自省反思。 当世界出现问题时,不应该只是怨怪社会,指责他人,还应勇于和善于自省、反思。有 些社会问题看似与己无关,其实关联每个个体。自省、反思是一个人成熟理性的标志,是一个优秀公民遇到社会问题应有的素质。当社会有问题、世界不够好时,很多人缺乏社会公民的角色意识,不去反思自己应负的责任和存在的问题。 可写:“静坐常思己过”,“公民应有自省力”,“人人都需三省吾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主要问题】 ①忽视二元关系。 罔顾“世界存在问题”的前提,而只是泛谈人的“担责”“改过”“自省”“文明”“公德”等。 ②写作重心偏移。 比如写“讨论世界有没有问题”,“不能只看到问题还要看到世界美好”,“世界有问题,是因为我们想多了”。 ③反弹琵琶不妥。 比如认为“世界出问题与我无关”,比如“切斯特顿的观点是无稽之谈”,都难以站不住脚。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考语文模拟卷(2)(有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考模拟卷(二)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司法权可否分割?翻阅有关宋代的史书或许可以找到答案。《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七《慎刑》,就记载着宋朝统治者注重司法权分割一事,其将由法官一人享有的审判权分割为审理权与判决权,在中央分别由断司与议司执掌,在地方分别由鞫司与谳司执掌。换言之,断司或鞫司负责审讯与调查事实,议司或谳司负责检索和适用法律。不仅如此,最终如何判决还得由儒生出身的行政长官来决定。更有甚者,宋代统治者还强调断司(鞫司)与议司(谳司)之间应当各自独立行动,不得互通声气甚或协调处理。 从表面上看,宋代这种有关司法权分割的设计非常缜密,但是宋代统治者恰恰忘了,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的后果之一是,前面的事实审法官和法律审法官都无法做到真正独立,因为他们在审与判时都在揣摸着那个拥有最后决断权的行政长官的心思。 而且,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还违反了司法审判的亲历性要求,让没有参与审理的人来决定审理的结果,其后果可想而知。事实上,从审判监督的基本原理看,审、判本身是一个连续性的任务,并不适合于分割或分立。将审判权人为分割会导致审者不判、判者不断的“审判碎片化”和随之而来的“监督碎片化”,最终决断者和监督者都缺失一种全面而系统的个案知识,其作出的决断或监督自然也是残缺的、失真的和武断的。 更为致命的是,虽然宋代统治者重视行政长官的法律素养,但是大多数官员仍不是学法律出身的专业人士,而是一群从四书五经中找出一书(经)加以钻研的文科偏材,对于法律专业只能说是粗知一二。他们只知以儒家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对于前述鞫司或谳司基于专业技能采取的法律行为自然难以理解,对于鞫司、谳司基于专业技能的玩法弄权行为也难以觉察。在“外行指导内行”的局面下,不仅司法无法独立,而且司法腐败也难以防止,司法权的分割及监督也就自然失灵。 从形式上看,宋代统治者人为地将审判这一行为纵向分割、隔离、分立为审与判之后,似乎使审判权更加易于为旁观者所监督。但是,广大民众并不享有审判监督权,而享有审判监督权的官吏却基于“官官

高三周考优秀作文:用心一也,方成大事

高三周考优秀作文:用心一也,方成大事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电影《一九四二》原作者、著名作家刘震云在谈及他最初接触知识的时候,提到了两位他心中的大“知识分子”。他们是他的两位舅舅。大舅不识字,在村里赶马车,赶得特别好。“我13岁那年,他跟我有一次特别深刻的谈话。他说‘你觉得你聪明吗?’我说:‘不太聪明。’他又问我:‘你笨不笨?’我说‘我也不笨’他说‘像你这种既不聪明又不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最难混。’我问他:‘那我的一生应该怎么规划?’他说:‘你记住我的话,不聪明也不笨的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千万不要再干第二件事。’”“小舅是个小木匠,方圆几十里,他的木活做得是最好的,为什么呢?别人打一张桌子花3天时间,他花10天。小舅也说:‘舅舅教你一招,就是做事情要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用心一也,方成大事 XX届1班巫楠 荀子曰:“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此句是荀子用来说学习的,但拿来说人生,也未尝不可。人的一生,只有用心专一,才可成就大事。

烛之武,虽说是郑国的一位三朝元老,但却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圉正。而且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仍没有得到过重用。谁还会想象的到在这样一位老人身上,有着无可匹敌的力量?但历史有时就是如此的不可思议。有一日,晋秦围攻郑国,郑国无人可挡,于是才想到了烛之武。然后,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被用绳子吊下城去,他借着茫茫的月色,走入煞气逼人的秦国军队中去。尽管时隔二千多年,我们仍能体会到当时那明亮的光焰,那喷薄的智慧。他那精粹的言辞,如金石一般,掷地有声。最终秦晋退兵,郑国得以保全。我们在惊叹于烛老先生的智慧时,又不得不感叹于他的专注。这场华丽的表演是他七十余载的积淀,七十年的准备,只为这一次呐喊。他的一生,也只需要这么一次,因为这一次便足以让他青史留名,万世不朽。他在屈辱中成长,然后如平地一声惊雷般离去。 再者如司马迁,他的一生也只做了一件事,便是撰写《史记》。从青年开始,他便四处云游,之后又跟随汉武帝巡游天下,搜集史料。他穷其半生丈量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河流,于当时所能到达的中国的所有地方进行搜集与考究,为《史记》的撰写做好了最坚实的基础。而在这期间,虽身受腐刑,他仍没有放弃,永远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最终,他撰成了《史记》这部最伟大的史书。《史记》的价值不仅在于史,更在于他对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作用。它以个人为历

语文高考作文备考: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年级月考作文 导写

语文高考作文备考: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年级月考作文导写 原题再现【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年级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某大学一位讲古诗的教授成了“网红”。网友们赞誉他用“接地气”的幽默为诗歌讲解增加了许多不寻常的现场感。该教授深受网友喜爱与他独特的讲课风格分不开。他生活化、个性化的“另类解读”常常与诗人在大众心目中的固有形象形成巨大反转,再加上口音浓重的“麻辣普通话”和激情澎湃的现场表现,造就了这些授课视频巨大的影响力。 但随着授课视频被大量转发,该教授的讲课方式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批评和质疑。有人指出该教授讲课中的幽默感裹挟着一些错误的认识,误导了不少文本的理解向度,甚至消解了诗歌本身的美。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虽然这道题没有像其他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那样有明确的外在形式,比如说演讲稿、公众号投稿、书信等等。 但这是一则争议性社会新闻材料,考生需要选择一个立场态度,或赞成,或反对,或其他看法,并围绕这则材料,就事论事地展开论述。无论是从材料形式还是行文思路出发,都符合任务驱动材料作文的一般套路。 在立意的时候,可以赞成教授“接地气”的讲授方式,可以持质疑态度,也可以辩证看待。近几年自媒体蓬勃发展,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自己对经典作品的另类解读越来越方便,作为受众也更容易接触到作品的多元解读。相信这道作文题无论选择哪个角度,考生应该都有话可说。 如果想要让论证更有张力,在写论证段落的时候可以采取驳论的方式。驳论段一般格式是: 对方观点+让步词(如“诚然“)+对方优势(合理之处)+转折词+(抓住漏洞)进行反驳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6—10次月考作文详解及范文1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6—10次月考作文详解及范文1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6—10次月考作文详解及范文1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六次月考作文“禁补令” (一)试题回放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湖南省教育厅于2O1O年12月21日发出通知,明确要求从2010-2011学年寒假起,全省任何普通高中学校不得组织三年级学生成建制补课或变相补课,也不得为各种社会机构举办的复习班、辅导班等提供场地和条件。将高中毕业班也纳入禁止补课范围,这是目前全国下达的最严“禁补令”。 对这一最严“禁补令”,社会各界反应不一.有人强烈反对,有人极力支持,也有人持怀疑态度。对这一“禁补令”,你的观点态度是什么?请联系现实,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 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讲真话,写真情,有真见;不得套作或抄袭。 (二)审题指导 本次月考作文要求针对具体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评价,降低了审题难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现象加以关注、分析、思考,进行恰如其分的评说。针对具体的社会现象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要求学生要有一定思维广度和深度,要求学生具备对此问题的探讨展开能力。社会现象评论型材料作文不同于传统的材料作文,这种类型的作文已经把问题或现象摆出来了,“是什么”已经确定,要求学生首先要对材料中的现象做出肯定与否定、是与非、对与错、赞扬与批判的判定,进而确定评说的角度,然后直接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评说,重点探讨“为什么”和“怎么办”。或者写成记叙文,通过对形象的塑造来反映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与观点。 本次作文主要有如下优点:1.绝大部分学生基本做到了讲真话,写真情,有真见,比如结合自己所见所闻各抒己见,基本没有空话大话假话。2.有部分同学能深入挖掘,直击问题核心:比如补课涉及到教育公平问题,教育使命问题,“禁补”体现了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育真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迈进的理念和决心,也有利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之所以补课主要是因为心态问题,以及之前的不学习等等情,有真见,比如结合自己所见所闻各抒己见,基本没有空话大话假话。3.不少同学在具体分析时,语言鲜活、犀利,行文流畅,这也许这得益于讲真话的原因。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1.很多同学没能深入思考,只着眼于自己一亩三分地,观点偏激、浅陋,不能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还有不少同学只在高考的圈子里绕弯弯。比如,“你禁补,我高考还考啥?”“禁补令下了,你倒是快活了,却毁了我的一生。”“学习就是为了高考。”“禁补令好,学生们终于可以在游戏的天空里自由翱翔了。”等2.平时不关注社会人生,不关注身边的生活,所以无话可写,行文颠三倒四,翻来覆去总是那几句话。3.写成议论文的时候,行文空洞,光顾着歇斯底里呐喊,而不能有针对性地论证。4.错别字多,病句多,还有不写标题的。等等 以下是年级部分学生在作文中的观点: 1.“禁补”并不是“禁学”,对于学习能力强自觉性强的学生而言,“禁补”实际上可以转化为更有效的“进补”。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合理地分配寒假里的学习时间,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有所侧重,查漏补缺,系统连贯地扬长避短。 2.“导学案”专题练习有利于改变传统复习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高中生而言自我“消化”能力非常必要。 3.“禁补令”有利于“终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用长远眼光来看好处多多。 4.补课当然有好处,但弊端有二:一则老师灌得多,自己想得少;二则老师是面向全班,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人。“禁补令”实际上给了我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5.“禁补令”调节了学生的学习节奏,缓解了长期以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以使得劳逸结合,有张有弛,为一百天以后的高考冲刺做好调试蓄力的准备。 会学习的同学绝对受益颇多。

湖南师大附中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湖南师大附中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时量:120分钟满分:150 分 命题人:湖南师大附中高一语文备课组审题人:教科室备课组长:欧阳昱北 卷Ⅰ 一、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 脑髓.(suǐ)给.予 (jǐ ) 乞骸.骨(hái)遥岑.远目 (cén) B. 奢侈.(chǐ)离间. (jiān) 酹.江月(lèi)前合后偃.(yǎn) C. 孱.头 (càn) 惩.罚(chénɡ)弄玄.虚(xuán)羽扇纶.巾(ɡuān) D. 专横. (hènɡ) 喟.然(kuì)辟.公府(bì)户盈罗绮.(qǐ) 1.B离间. (jiàn) 2.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国粹瑕疵冠冕堂黄急功进利 B. 垂暮端祥肝脑涂地残羹冷灸 C. 帷幄惋惜礼尚往来休戚相关 D. 演译隐匿完璧归赵一愁莫展 2.C/ A冠冕堂黄(皇)急功进(近)利; C端祥(详)残羹冷灸(炙) D演译(绎)一 愁(筹)莫展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过早地把感情寄托在异性上,易形成早恋,如歌的青春是不该青涩果子的。 ②近期,国家多项调控房价举措相继出台,这说明政府房价的态度相当坚决。 ③提出问题很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都源于“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A. 品尝抑制质疑 B. 品评控制置疑 C. 品尝抑制置疑 D. 品评控制质疑 3.A/品尝:尝试滋味。品评:评论高下。与下文“果子”搭配,用“品尝”。抑制:压下去。 控制: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语境不涉及“活动”和“范围”,用“抑制”。质疑:提出问题。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这里是提出问题,用“质疑”。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全运会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告诉我们,每一届全运会不仅仅是简单的体育赛事,而且举办 城市乃至全国都给它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B. 正式通过实施的国家新《食品安全法》赋予受损害消费者十倍索赔。日前,某区人民法 院就以法庭判决的方式支持了一位市民的索赔请求。

2021年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三)语文试题

2021年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三)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福文化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自古就有崇福、尚福、祈福、盼福的传统,对福文化有着高度的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从现有资料看,中国人的福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逐渐形成并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尚书·洪范》提出了五福的概念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后人关于福的观念,基本上是在五福基础上发展和丰富起来的,福文化的内涵主要有衣食、长寿、平安、多子孙、修德、和谐等。 儒家文化是封建社会正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化有着至远至深的影响,对儒家的福文化考察可以看出中国福文化的本质。周代福文化是儒家福文化的源头。周人认为上天是福祉的赐予者,天子和诸侯谨慎修德,通过祭祀和民众的呼声将天子之德上达于天,上天就会赐予百姓福祉但周人又认为,上天赐予福祉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周人的“明德慎罚,敬天保民”思想。周人认为福主要表现为寿考、多子嗣、家族显耀等。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对人们的精神观念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儒家福文化在继承周人寿考、多子嗣、家族显耀等观念的基础上,将忠君、孝道等联系起来。《礼记.祭统》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可以看出,儒家在福文化内涵中增加了顺、备的含义。儒家认为只要做到上顺于天,外顺于君王,内顺于父母,就会受到福的眷佑,就会一顺百顺。同时,福与顺又是在儒家定义的“亲亲尊尊” 等级秩序框架内得到实现的。 民间福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在各种民俗中都有表现。民间福文化大多与普通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表达着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民间福文化主要有:一是丰收.民以食为天,对丰收的渴望和丰收后喜悦的表达是民间福文化的最直接的表现。如《诗经》中《小雅?楚茨》云:“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二是婚恋。婚恋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成为人们借以表达幸福感的一种形式。《周礼》记载昏仪六礼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这些流程虽然烦琐,但无不体现了人们对于婚姻的美好祝福。三是节日仪式。民间福文化还体现在一些具有仪式感的节日中,如春

湖南师大附中第一次月考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月考题 数 学 (考试用时12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设函数)2 5 ,2(,1)(则过点x x x f +=处的切线的斜率是 ( ) A . 45 B .43 C .25 29 D .25 21 2.下列四个函数中,在区间(0,1)上为增函数的是 ( ) A .x y 2log -= B .x y sin = C .x y )2 1(= D .2 1-=x y 3.βα,是两个不重合的平面,在下列条件中,可判定平面βα和平行的是 ( ) A .ββα//,//,,n m n m 且内两条直线是 B .βα,都垂直于平面γ C .α内不共线三点到β的距离都相等 D .αββα//,//,,,,n m n m n m 且是两条异面直线?? 4.若0为平行四边形ABCD 的中心,122123,6,4e e e BC e AB -==则等于 ( ) A .AO B .BO

C . D . 5.在等比数列的值是则中2625161565,),0(,}{a a b a a a a a a a n +=+≠=+ ( ) A .a b B .22a b C .a b 2 D . 2a b 6.已知集合,8,|{* * ∈-∈=N x N x x M 且则M 中只含二个元素的子集的个数为( ) A .3 B .15 C .21 D .42 7.函数x x y 2 cos 22sin -=的最大值是 ( ) A .12- B .12+ C .3 D .2 8.若一个圆的圆心在抛物线x y 42 =的焦点处,且此圆与直线01=++y x 相切,则这个圆 的方程是 ( ) A .0122 2 =--+x y x B .0122 2 =+++x y x C .0122 2 =+-+y y x D .0122 2 =+++y y x 9.已知),2 ,2(0)(),,(0)(,)(),(22 b a x g b a x f x g x f 的解集为的解集为奇函数>>则不等式 的解集是0)()(>x g x f ( ) A .)2 ,2(2b a B .),(2 2a b -- C .),2 ()2,(2 2 a b b a --? D .)2 ,2(2b a ?),(2 2a b -- 10.某人制定了一项旅游计划,从7个旅游城市中选择5个进行游览。如果A 、B 为必选城 市,并且在游览过程中必须按先A 后B 的次序经过A 、B 两城市(A 、B 两城市可以不相邻),则有不同的游览线路( )

(新人教)湖南省2007届高三模拟考试课标卷(湖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新人教)湖南省2007届高三模拟考试课标卷(湖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湖南省2007届高三模拟考试课标卷 命题:湖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备课组审核:湖南师大附中语文教研组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忖(cǔn)度炽(zhì)烈抑扬顿挫(cuò)不谙(ān)水性 B.哂(xī)笑采(cài)邑心宽体胖(pán)安土重(zhòng)迁 C.畸(jī)形泡(pāo)桐飞来横(hèng)祸散(sàn)兵游勇 D.侪(chái)辈眼睑(jiǎn)溘(kè)然长逝暴戾恣睢(suī) 2.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闲遐虚与委蛇赴汤蹈 火敏于事而纳于言 B.宴请脍炙人口义愤填 赝无事不登三宝店 C.斡旋众口铄金谈笑风 生出头的椽子先烂

D.竞标英雄倍出蔚然成风口慧而实不至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越秀区有政协委员建议,北京路作为全市惟一的全天候步行街,应尽早导游导购指示牌。 (2)社会广义新农村建议不是对城市的“克隆”,它了对农村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尊重,对自然生存的尊重。 (3)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不容回避,中国在处理这一“历史问题”上,的方针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A.树立包涵向 来B.树立包含历来C.竖立包含历 来D.竖立包涵向来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必须确定重点发展区域,重点发展区域应为沿长江经济带、沿京广线经济带和六省确定的城市。

B.德瓦提出采取激励措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与新型合作医疗以及建立对农村老人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关于农村发展的建议。 C.国家三令五申关停私人小煤窑,以杜绝相关煤矿事故的发生;但某些地方部门对私人小煤窑不加限制,导致煤坑坍塌,大量矿工死亡的特大事故。 D.人们放弃使用自己的弱势语言,选择使用符合自己需要的强势语言,是为了融入更广泛的社会,实现人生的价值,更好地扩展个人的生存空间。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丰裕中的贫困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无论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还是就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都存在着这样一个普遍的趋势:在经济增长的推动下,当一些国家、地区和社会阶层经济发展、福利水平提高的同时,另一些国家、地区和社会阶层的贫困状况不但没有好转,甚至更加恶化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原本是为了减少贫困的经济增长却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