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静结合和以动衬静的区别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讲解学习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讲解学习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诗歌鉴赏动静结合动静手法指的就是在一首诗中既写动态,又写静态。

从考察角度看,常见如下几种: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④以动衬静: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⑤以静衬动: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⑥以动衬动: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⑦动静互衬: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

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

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 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例如: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贾岛
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 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的环 境寂静。
以静衬动 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几盏昏黄的灯照着静静的站台,就像人昏睡的眼。一切好像进入了 梦乡。“呜——”一声长鸣打破了夜的沉寂,火车进站了,慢慢地, 车停了,人们说说笑笑地走下火车。
感谢观看
静态描写: 指像画家画静物写生似地描写对象(景物或人物)在 静止中的状态。 动态描写: 指描写对象(景物或人物)在运动中的状态。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 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动态描写
有的地方稀稀疏疏,有的地方聚成一堆,远远望去,整个一条路 是一片金黄,仿佛是一匹金黄色的绸缎。 静态描写
动静结合 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 得益彰,相映成趣。
荷花真是开了不少,有的含苞待放,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 早已展露妩媚的笑脸;还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微风吹过,它们都 舒展优雅的身姿,摆动起绿色的纱裙,欢乐地跳起舞来。
化静为动
例如: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 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 形象,活灵活现。
球场上热闹非凡,突然一号球员凌空跃起来了,一个高空扣篮的 优美动作,顿时球场一片寂静,一点儿声音都没有,过了好一会 儿,人们欢声雷动,疯狂鼓掌、高喊。
以静衬动 例如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 稀。”

动——静在词义关系方面的异同

动——静在词义关系方面的异同

动——静在词义关系方面的异同
动与静是文学艺术辩证规律的一个术语。

由情节、内容或描写所表轧出来的动态与静态。

这两种状态,在日常生活与自然界中,是无处不在的。

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相对的,两者既矛盾对立,又和谐统一。

这种辩证关系,在文学艺术中被广泛运用。

静与动是两个对立的名词,没有动哪来的静,没有静哪来的动,动与静只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真理。

静与动表现了自然界物理现象中的两种对立状态。

是指人们活动与静止、行动与休息的两种状态。

在修佛的道路上,“动”与“静”都不是究竟之法,佛法所讲的“道”在一动一静之间,也可以说是在“动”与“静”之中。

人们都认为“一动不如一静”,“静”便是正道,或者究竟,或者彻底,其实不然!虽然“静”不是正道,但也不是邪道,只是一种无念的状态,“静”只是相对来讲的,不是绝对的。

“静”的相对是“动”,“静”和“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想透彻地认识这两个概念,必要明白静与动、清净和求静、安静和欲静这三个概念,不可以混淆而谈。

“静”是修道的妙用法之一。

涅槃寂静的“静”和这里所讲的“静”是有所区别的。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识判分析例谈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识判分析例谈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识判分析例谈说到表现手法,不得不提的是表达技巧。

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是没什么区别的。

但严格区别,表达技巧还包括表达方式、抒情方式、修辞手法等内容,也就是说,在表达技巧的范畴内,除以上几类,其他的表达技巧可以明确地称之为表现手法。

下面分别谈一谈几种比较典型的表现手法的特征和答题要点。

一、动与静动静结合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内容。

主要特征形式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达到更好地为主题服务的效果。

1. 实例解析。

以静写动的情况相对少一些,如,谢�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将流动的江水比作静止的白练。

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将流动变成静止,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整体感,给人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更多的诗词中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方式。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虽然清泉流于石上淙淙有声,但在偌大的森林中只听见这水声,可见环境的清幽静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等等都是以动衬静的典范。

2. 解题示范。

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答: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这首诗,“出”的主体是“山”,而它偏偏是个动词,自然是以“出”的动来写“山”的静,使山的清瘦的形象更加突出,从而突出了作者人格清高独立的形象。

3. 思路指津。

判断以动衬静,自然要找到诗中比较特别的“动”“静”来,答题时也要抓住主题,注重“动”的“静”的关系,最后补充说明表达效果和作用。

诗词描写方法之动静结合与虚实结合

诗词描写方法之动静结合与虚实结合

诗词描写方法之动静结合与虚实结合诗词描写方法(一)动静结合动、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境。

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前者属于烘托手法。

例1、兰溪棹歌(唐)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9年湖北卷)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4分)答: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照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二)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

1、实——眼前之景“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就是所写的眼前之中,诗词中所写景物大部分都是实景。

例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2、虚——想像之景诗词中的“虚”:包括四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例2、《梦游天姥吟留别》“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3)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3、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4、柳永《雨霖铃》:“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想象中的对应之景之境:诗人在描写眼前之实景时,通过想像描写与实景对应的虚景,这在抒发思念之情的诗词中很常见。

诗歌鉴赏手法之动静

诗歌鉴赏手法之动静

动感,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景物什么特点。 ③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以动衬静 ①运用以动(声)衬静的手法。 ②说明什么动(声)反衬哪儿的静
4、练习1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请就动静的角度对诗歌三、四句进行赏析。
备考答案: 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第三句燕子翩飞是 动态描绘,第四句鸳鸯慵睡是静态写照。 一动一 静,相映成趣,描绘了一幅春天的祥和宁谧的画面, 流露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练习2
楚江怀古 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 除对仗外,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赏析。 备考答案: 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广泽即广阔的 洞庭湖面,苍山即苍茫的青山,二者是静的;明月 冉冉升起,江水滔滔流淌是动的。 两句动静结合, 描绘出了一幅阔大苍凉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烘托了 作者楚江怀古孤寂悲凉的心情。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3、答题模板: ①运用以动写静,化静为动的手法。 ②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一个“ ”字,赋予描 写对象以动感,活灵活现地描写出景物什么特点。 ③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备考答案: 运用以动写静,化静为动的手法。描绘出雨后嵩 山高耸如云的景象,一个“出”字赋予山峰以动感, 活灵活现地描写出嵩山的清秀高挺,表现了对雨后嵩 山的赞叹与喜爱以及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 气质。(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柳 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请就动静的角度对诗歌中间两联进行赏析。 3、答题模板: ①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②哪句是静景,哪句是动景。 ③二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 面,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备考答案: 中间两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颔联描绘出十里 柳堤环笼晴苑、千条柳枝遮蔽旧时营垒的繁茂景象, 是静景;颈联描绘晓燕急飞、雨香花落的盎然景象, 是动景。 二者相映成趣,描绘出柳堤之上春意正浓 画面,体现出作者之于柳堤的喜爱之情。

动静结合初三语文景物描写方法

动静结合初三语文景物描写方法

动静结合初三语文景物描写方法在初三语文的学习中,景物描写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而动静结合作为一种有效的描写方法,能够让我们所描绘的景物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动”与“静”。

“静”,就是指景物处于静止的状态,比如高山、大树、古老的建筑等等,它们在一段时间内形态相对固定。

而“动”呢,则是指景物处于运动变化的状态,像流淌的小溪、飘动的云彩、飞翔的鸟儿等。

那么,为什么要在景物描写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呢?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描写静止的景物,虽然能展现出它们的形态和特征,但整个画面可能会显得呆板、缺乏生气。

而如果只是一味地描绘动态的景物,又会让人觉得眼花缭乱,抓不住重点。

但当我们把“动”与“静”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意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比如,我们写一个公园的场景。

如果只是说“公园里有一片湖水,湖边有几棵柳树”,这样的描写是不是很平淡?但如果我们这样写:“平静的湖水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岸边低垂的柳树。

微风拂过,柳枝轻轻摇曳,在水面上划出一道道细细的波纹,原本平静的湖面顿时变得波光粼粼。

”在这里,湖水是“静”的,柳枝和波纹是“动”的,动静结合,是不是让这个公园的画面一下子就生动起来了?再比如,描写秋天的树林。

“金黄的树叶静静地挂在枝头,偶尔有一片两片落叶悠悠地飘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树叶挂在枝头是“静”,落叶飘落是“动”,这样一写,秋天树林的那种静谧又略带一丝萧瑟的感觉就出来了。

接下来,我们谈谈如何在实际写作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

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先静后动。

先描绘出静态的景物,给读者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再引入动态的元素,让画面活起来。

比如,“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在夕阳的余晖下,仿佛蒙上了一层金色的纱巾。

忽然,一群归巢的鸟儿划过天空,打破了这份宁静,给山峦增添了几分生机。

”还有先动后静的方式。

先描写动态的景物,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然后再展现静态的部分,形成对比和衬托。

15种诗歌的表现手法

15种诗歌的表现手法

15种诗歌的表现手法15种诗歌的表现手法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歌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5种诗歌的表现手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静结合和以动衬静的区别
以静衬动
• 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 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化静为动
• 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 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 群山万壑赴荆门。 •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化动为静
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 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前川” 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 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 “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 灵活现。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