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材分析】本课教材通过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战役,从两个角度突出体现了“血肉筑长城”这一主题:一、中国军人在战场上英勇献身,用中国军人的血肉之躯筑成抵御外来侵略的长城;二、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军队在敌后战场,国共两党联合抗战,用中华民族的血肉之脉筑成抵御外来侵略的长城。

中共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光明前途,召开了“七大”,会议起到了承抗战胜利之果、启建立新国家之端的作用。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的情况下,美、苏、中联合对日打击,迫使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知识梳理】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三次重要战役(1)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东侧伏击,歼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大批物资。

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2)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日军分两路进攻徐州。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同日军展开激战,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3)百团大战: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2、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3、中共七大(1)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

(2)背景:抗战胜利前夕。

(3)内容:①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4)历史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抗日战争的胜利(1)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出兵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在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包括西汉的建立背景、汉高祖刘邦的崛起、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比较感兴趣,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知道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背景和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时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促进学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教案: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和内容。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

4.练习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会被推翻?西汉的建立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2.呈现(10分钟)介绍汉高祖刘邦的崛起,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3.操练(10分钟)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第9课秦统一中国》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分析秦朝统一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理解还较为肤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提高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教学难点: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分析,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直观展示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秦朝版图,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的疆域范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秦朝统一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讲解,突出秦朝统一的重要性;5.互动环节:提问学生关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秦朝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原因:诸侯争霸,民不聊生2.过程:兼并六国,统一中国3.影响: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历史知识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秦朝统一中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共60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共60张PPT)

问题探究
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是为什么呢?
读故事 阅读教材 中两人斗 富的故事
解历史
这个故事 反映了当 时怎样的 社会风气?
大臣石崇、国舅王恺斗富
290年6月12日 (农历榴月十八),石崇与王恺斗富。 石崇,西晋渤海南皮人,字季伦,官至荆州刺史。 王恺,西晋东海郊县人,字君夫,官至后军将军。
二、结合单元特点选择学习方式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叙述的是中国古代一段 四百年的政权分立、民族交融的历史,时间跨度 大,政权更替频繁。这其中既有分裂的史实,又 有统一的趋势;既有战争对社会发展带来的破坏, 又有局部相对稳定带来的社会发展。在指导学生 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四百年历史发 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趋势,可以借助教材丰富 的学习材料加以展开。
观察下列两幅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说说自己看到的信息。
问题探究 图片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
胡床
椅子
方凳
概括总结
民族交融,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丰 富了各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
3.材料研读:提供学生学习材料,并提出问 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
(1)课文中现有的: 问题思考: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 讨论。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指导中,要关注两个基 本问题:一是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历史趋 势,即使在政权分裂时期,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二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加强了交流、交往、交融, 各民族共同开发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 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立德树人
第16课叙述的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也是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程。公元220年, 曹丕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 正式开始。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 263年,曹魏灭蜀汉。265司马炎废魏元帝 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 西晋灭东吴,至此三国时期结束,历时60年。

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研说人:田茂利各位老师,上午好,我研说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内容。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探讨一下我对本册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课标《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中国古代史有九大学习主题。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三、统一国家的建立;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八、科学技术;九、思想文化。

前七个主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相一致,组成七个单元;第八、第九两个主题分别归至各自相关的单元中。

新版教科书将这七个单元分布在两册书中,由此构成上册四个单元,下册三个单元。

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说教材(一)、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编者意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编者把历史教科书编成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全册书按课程标准分为3个单元22课。

4节活动课,分别穿插在有关内容的课后。

(二)、说教材的结构特点1、教材的结构主要由写给同学们(前言)、目录、主体课文、主题活动、附录构成。

其中“写给同学们”主要简介一下编者的意图。

主体课文实际上也就是每单元的课标要点。

主题活动即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教科书后面,除列有大事年表外,还附录了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和探索。

2、历史新教材几个突出特点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注重教材的启发性注重减轻学生的负担尊重传统史学,内容整合更合理(三)、说教材内容分析说教材内容分析及处理七年级下册三个单元,对应了课程标准中的三个主题及其内容标准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精选5篇每一个老师在教学工作中都不可避免的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篇1)大统一的汉朝[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汉武帝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历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2、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

教材内容包括: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学生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人物事迹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时期的建立、统治、起义、乱世、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难点: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黄巾起义的原因和意义、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过程、人物事迹等。

2.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深入了解历史真相。

3.讨论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4.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发展趋势。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3.史料:与东汉时期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4.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5.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东汉时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史料,了解东汉时期的建立、统治、起义、乱世、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

重点介绍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1-14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1-14课)
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教学活动建议】 (1)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
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比较古今异 同。
(2)举办故事会,讲述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等历史故事。
(八)科学技术 【内容标准】 (5)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
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6)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活动建议】 (1)设计表格,列出秦始皇、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
过。 (2)以文成公主入藏等故事为题材,编演历史短剧。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内容标准】 (1)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4)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隋朝经济
时间 人口 垦田 粮仓
隋初
隋盛时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结论 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_ <<贞观政要>>
探究问题:

上述材料表明了隋朝经济( 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请探究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知识树
宋词元曲
活字印刷指 忽必烈与 南针火药 元朝
成吉思汗 统一蒙古
司马光《资治通鉴》
节日
瓦子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明太祖措施 靖难之役
衣食住行 南方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研说人:田茂利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研说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内容。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探讨一下我对本册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课标
《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中国古代史有九大学习主题。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三、统一国家的建立;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八、科学技术;九、思想文化。

前七个主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相一致,组成七个单元;第八、第九两个主题分别归至各自相关的单元中。

新版教科书将这七个单元分布在两册书中,由此构成上册四个单元,下册三个单元。

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说教材
(一)、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
编者意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编者把历史教科书编成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全册书按课程标准分为3个单元22课。

4节活动课,分别穿插在有关内容的课后。

(二)、说教材的结构特点
1、教材的结构主要由写给同学们(前言)、目录、主体课文、主题活动、附录构成。

其中“写给同学们”主要简介一下编者的意图。

主体课文实际上也就是每单元的课标要点。

主题活动即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教科书后面,除列有大事年表外,还附录了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和探索。

2、历史新教材几个突出特点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注重教材的启发性
注重减轻学生的负担
尊重传统史学,内容整合更合理
(三)、说教材内容分析
说教材内容分析及处理
七年级下册三个单元,对应了课程标准中的三个主题及其内容标准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繁荣”表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开放”主要体现在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

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朝与周边的民族关系和中印、中日交往以及隋唐时期所创造的辉煌文明。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

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
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

联系上册学过的民族融合与江南开发,了解从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居到元朝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现新的民族----回族;掌握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南方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经济重心南移、民族融合、发展以及宋元时期科技文化成就。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一方面突出明清时期对我国历史主要贡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如明清加强专制,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

同时又突出明清时期社会危机,如抗击外来侵略、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

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明清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以及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事迹和明清
时期文化成就。

三、说建议
1、教学建议
为了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知识专题,可以对教材适度整合。

如历代王朝的更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对外交往;科技、思想文化;民族融合等。

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历史学科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能力。

历史教材、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料、蕴涵着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等,都属于历史课程的资源。

它们是保证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

3、理想课堂:
一堂理想的课堂,一是要保证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全员参与(不是个别尖子学生的参与)、全程参与(不是暂时片刻的参与)和有效参与(不是形式主义的参与)。

二是亲合度。

理想的课堂,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

三是自由度。

理想的课堂充满着自由轻松的氛围。

四是整合度。

理想的课堂,切忌过度的“分析主义”,学生得到的只是肢解的知识,而不是真正的整合知识的智慧。

五是练习度。

理想的课堂,不在于它的有条不紊,不在于它的流畅顺达,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孩子练习和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

六是延展度。

理想的课堂,能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