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圈球的秘密-发力与磨擦
弧圈球技巧

想学习拉弧圈的朋友先下功夫把脚上的蹬地发力,膝盖的曲伸发力及转腰发力动作练好,这样你的弧圈球就成功一半了。
脚、膝及腰的发力动作实际上是控制身体重心运动的迎球动作,即前面所说的打,用它来实现拍子的迎球吃球,把球挤压进海绵里,为下一步的发力摩擦创造必要条件,而下面要说的手臂上的动作则是实现摩擦球的动作了。
要想实现摩擦球,用力方向必须是球的切线方向,即拍面角度的控制至关重要,要严格控制拍面角度,使用力方向与拍面保证合适的角度,进行有效地摩擦球,一般情况下,拉前冲时要大胆压拍,而拉加转时则拍面稍前倾即可。
在拉球时要保持好拍面的角度,不要有翻腕动作,以保证稳定的吃球角度。
再有,只有把拍面压下来才能实现收缩前臂摩擦球的动作,即只有压下拍来,肘尖才能指向后下方,收前臂的方向才是前上方,否则如果拍面太竖,肘尖会朝下,收前臂方向会向上,而且极容易出现拍面外翻动作,这就业余爱好者经常出现的错误习惯动作。
以上动作就是拉弧圈球动作,难点有几个方面,一是膝盖上的动作,要有明显的曲伸,来实现重心的升降,保证拉球向上的力量;二是拍面角度,需要用心控制压拍动作,否则极易把拍面竖起来,导致不能很好收缩前臂摩擦球;三是引拍位置,要低于来球,否则也难以实现拉球时重心的提升,而且如果引拍位置偏高,也不敢把拍面压下来,否则一定是往网上打;四是引拍时一定要把手臂伸开,接近伸直,否则难以保证击球时收缩前臂的动作。
整个手臂挥动平面与地面形成的夹角,决定了是向上拉还是向前冲。
一般与地面成70到80度角时为向上拉(即高吊弧圈);与地面成40到50度角为向前拉(即前冲弧圈)。
但由于很多前冲弧圈是打磨结合的,有了打的撞击力,球脱拍较快(这是相对于纯粹摩擦的前冲弧圈),所以,50到60度的前倾角击球也是可行的。
2、向左、向右和向中:向左方拉时,在起动时适度向内钩腕;向右方拉时,在起动时适度向外伸腕;向中间拉时,在起动时保持直腕。
弧圈击球点和击球时机:1、击球点:右腰侧上方与腰的距离约一肘半,与身体所在的平面约成45度角处为最佳。
浅谈弧圈球发力

浅谈弧圈球发力正手弧圈球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我在体校当教练的时候觉得最难教的就是正手的弧圈球(加转和前冲)正手弧圈球是对付下旋最好的方式,也是进攻的一种有利手段那么正手弧圈球怎样发力?动作就是人体肌肉运动的一种表现,力量是从肌肉的收缩上来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吧。
那么肌肉如何收缩才能产生很大的力量呢?-------放松后迅速的收缩就会产生很大的力量,就像弹簧的原理一样。
我的运动员最多的就是发死力的一种类型。
现在简单的说一下正手的弧圈发力的原理和动作:先谈下放松。
因为力量来源于放松首先,要放,不是把你的手臂放下去,而是身体像你的后下方引拍。
其次,要放松,放松你手臂的肌肉(在击球以前)只有放松以后才能快速的收缩--------这就是力量的来源。
顺便提一下拉完球后要随势挥拍,这段时间也是放松的,这会使你的还原更快。
再次,就是你的用力方向,很多小孩子都是向前上方挥拍,可是大一点的就向上比较多,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向上了才能把球带起来,其实,业余选手就是由于这种想当然的想法才把球打到动作变形,发力不好的方面上去的。
弧圈球的速度是由于向前的打和向上的摩擦力产生的,前冲则是由于快速有力的摩擦产生的。
因此,大家的用力方向需要向前。
腰要发力:你需要考虑的是你发的力有多少转化成了“有用功”?其实没有转化成为有用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发力不足造成的。
你需要找到点内在的感觉。
因为感觉提高了你的技术水平才真真的有所提高。
或者说有了质的飞跃。
我们看到很多视频都讲发力。
但是我们学会发力的还是很少。
那天我的武术老师看到我拉球的时候说:这有点像太极中的四两拨千斤。
开始的时候动作很慢,在快要触及物体(球)的时候开始快速的挥动手臂,把刚刚蓄积的所有能力在一个点(击球点)向一个方向(发力方向)瞬间全部做完(集中了力量)。
这样物体所受到的力恰好是你力量的90%以上,但是由于发力的位置只是一点。
所以力量就会成倍的增长。
就好像你用你全身的力量撞大大象的身上一样,他不会感觉到丝毫的痛。
弧圈球的练习方法

弧圈球的练习方法2011-6-21 20:07:00来源: 体坛ABC作者:管理员进入论坛浏览量:1315弧圈球,一向被乒乓达人们津津乐道,弧圈球,已经成为专业与业余球界在进攻中的利器,是所有乒乓球爱好者都想掌握的高级技术。
那么,什么是弧圈球中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呢?!我的回答是:如何把力量转化为旋转是学会弧圈球的最关键因素!理由如下:弧圈球的它是一种强烈的上旋球,特点是既有强大的攻击力又有很强的稳定性。
看完弧圈球的定义就明白了,强烈的上旋球,有强大的攻击力又很稳定。
因为有了强烈的上旋,再加上非常快的速度,想攻击力不强大都不中~~~~因为有了强烈的上旋,想不稳定都难!结论自然就出来了,强烈的上旋是弧圈球的本质特征。
见过很多的球友打球,包括世界一流的球员打球,有的人并没有完全做到将自己的力量转化成旋转。
例如,日本选手水谷隼,他的弧圈球,自身发力一般,引拍时,小臂没有完全打开,拉球时,小臂发力自然不好,虽然他手感一流,但毕竟不会主动发力,仅凭手感好,借力与对方周旋,经常在下降后期兜着球拉,即使是主动进攻,也因为发力不畅,没有爆板,因此始终不能跨入世界超一流选手的行列。
波尔虽然也是小臂没有完全打开,但他比水谷打开的稍大,并且自身发力条件比水要强出许多,并且其拉球更多的是讲究落点与多回合技术,再加上其他技术非常先进,因此,波尔进入了世界超一流的行列。
但其正手终因没有将小臂打开并且双脚站位太平,所以,力量并不是最强悍的!正手发力好的代表人物有,王励勤陈屺柳承敏等。
其实,在转化成旋转的这个关键因素中,力量是前提,你光会转换,但力量先天不足,会也没有用。
所以,你得先学会发力,具体方法,精英网中,有许许多多的贴子是谈发力的,大家可以去详细看看。
下面,我就来谈谈如何转化的问题。
大力,一定要在大力的情况下谈转化,否则,这个转化是没有用的。
你得将你全身的力量全部使出来,不留一点,就是留,也只能留到能控制好身型和完成迅速还原的力量就行了。
弧圈球之技术

怎样拉弧圈球之快速入门很多打球少的朋友每每看到别人拉弧圈球就很羡慕,希望自己在很短的时间内也能拉上两板过一下瘾,但是苦于找不到很快掌握拉弧圈球的方法。
因此,我根据自己练球和指导一些初学者的经验,在这里给初学者介绍一些弧圈球快速入门的办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拉弧圈球的原理就是摩擦:这是首先要了解的,必须把摩擦和撞击分开,攻球是对乒乓球的撞击,而拉球是对球的摩擦,敢于压拍,就是前倾球拍击球才能拉球。
有很多人不敢压拍,怕把球打下网,这是不正确的,不敢压拍而想制造足够的摩擦的后果就是发力方向偏上,而向前的力量比较少,弧圈球的前冲力小。
当然,球拍也不要完全水平起来去摩擦,那样也容易漏球,或者打到拍边上。
2,先学着挂球:这种挂球是指不要收小臂,先用腰部转动带动手腕把球挂起来,就是把球摩擦着回击到对方桌面,你会通过这种方式体会摩擦,做出真正拉球的铺垫。
这一步骤对初学者非常重要,希望您多加体会挂球的感觉,这也许就是您拉球的良好开端呢。
3,转动身体收臂拉球:等到能挂住球了,就可以增大幅度,转动身体,利用重心转移,把手臂包括大臂和小臂展开,在来球到达身前的时候迅速蹬地转腰收臂快速摩擦球,发力方向尽量向前,至少是百分之七十的摩擦才能制造足够的旋转。
总结:明白原理,学会挂球,快速摩擦,拉弧圈球就是如此简单易学,快快来练练看吧。
祝您早日练成弧圈球。
正手弧圈球易犯的错误及纠正方法有很多乒乓球爱好者常常抱怨为什么拉不出高质量的弧圈球或是拉弧圈球时老是漏球,殊不知他们在拉球时的动作或多或少的存在很多错误,建议有条件的乒乓球爱好者可以随身携带着录像机,把自己拉球时的动作录制下来,对照一下是否犯了以下几种常犯的错误。
常见错误及其纠正方法:错误1:在引拍过程中,前臂和上臂在肘关节处的夹角没有打开,而是靠拉肘向后引拍,影响拉球的发力。
纠正方法:在训练中有意识地把前臂放下来,配合脚部的转动和重心移动,练习引拍动作。
错误2:击球前腰部向后转动过大,形成掷铁饼式的准备姿势,影响向前发力。
弧圈球打法的技术关键

弧圈球打法的技术关键以前总是认为,拉球动作的小臂加速跟重心转移几乎是同时发生的,……拉高质量弧圈时,重心转移,左腿吃力,也有煞车作用……但是最近的领悟已经有了不同的层次,所以拿来跟各位讨论看看。
大力弧圈,不论是高质量的加转还是前冲……左腿并非单纯煞车用。
大家都知道,腿腰发力是以腿带腰,以腰带手。
整个发力顺序是-> 腿先发力,腰才发力转,然后小臂才发力收缩,磨球瞬间是,手腕、手指发力。
这些可能很多人都能倒背如流……第一问题是,腿如何先发力?如何发力?重心是哪一个发力阶段来移转呢?右脚往左发力之后,左脚脚跟何时要发力踩地?转腰同时?小臂收缩前?小臂收缩同时?另一个问题是,拉球时,重心转移方向要配合击球方向,使身体往击球方向迎。
那身体是怎么样往击球方向迎?何时前迎?最近在苦练如何拉半出台的加转下旋球。
这种球大都人不敢太用力往前拉,就算拉得过,也未必够转,位置不好,就会被轻易挡回,甚至被吊。
尤其是光用大臂拉球的人,更是费力、失误率高。
而我也怕拉不过而不经意地抬肘,结果拉得费力,也不够转。
发现乱用身体的蛮力一点用都没有。
然而在高手指点下,多次用多球练习,竟然突破了。
答案就在上面那两个问题之中。
突破这个之后,再回头拉一般的弧圈,才发现质量也跟着提高了。
强力弧圈离我不远了。
大力弧圈,腿应该如何先发力?我研究的结论是,在转腰的同时,小臂发力之前,身体重心的移转,就必须先行完成!也就是说,右脚往左脚瞪去,腰转了之后,左脚脚跟发力踩地的时间,比收缩小臂的动作还要来得早!当左脚发力踩地时,腿腰也就已经带动身体往击球方向前迎,之后才是小臂发力。
这样的腿腰发力方式,除了转肩的动作,还会把“右肩”先往击球方向迎去,右肩带动着手臂往左前甩(此时小臂、手腕是放松的),小臂再跟着发力加速收缩……我发现,这样所产生的爆发力是很惊人的!技术关键:以前脚掌支撑, 脚跟发力把身体往击球方向带动. 击球时, 注重的是发力顺序跟时机, 脚跟踩到地的时间不是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脚的发力比腰手的发力早一些. 腿腰的爆发力量使的出来, 小臂自然会被带动收缩, 也就是小臂的收缩是被动的.请注意几要点1. 本技术关键着重在于发力顺序以及身体的前迎以及两腿的发力变化.2. 整个过程肩膀大臂放松, 不需要紧绷, 更不能抬肘. 大臂先用力就完了! 失去甩臂的力道.3. 转腰引拍时, 重心先往右脚移转时, 左脚脚跟要离地, 右肩稍沉,放鬆大臂.4. 小臂在右肩前迎之前一定要放松! 不可紧绷或提早发力. 小臂发力收缩之前, 建议小臂微弯即可不用打直, 可增加摆速, 也利于放松大臂.5. 还不会用腰带手拉球的人请先从正手攻球正手拉球等基本技术练起 .6. 想藉腿腰发力来提高弧圈球质量的前提是,你已经对拉球技术中球拍的"咬球"动作(小臂手腕手指发力) 已经很熟悉.7. 不管是前冲或者高吊, 腿腰的动作都相同, 差别只在引拍高度跟发力方向还有摩擦球的部位不同(这三点已经决定拍型, 请不需要再去思考拍型) .8. 引拍记得一定要转腰身体重心往右后移动, 右脚必须感觉吃力, 切勿只靠手臂后拉来引拍. 引拍姿势一错, 后面就别谈什么腿腰发力了, 而且手臂后拉的引拍方式, 大臂肩膀都已经紧绷僵硬, 如何放松呢?9. 尽管腿腰发力,讲求身体前迎, 注意收拍位置仍然要停留在眉心前方或者偏右, 如果挥拍过左耳肯定是动了大臂, 不信回家照镜子试试. 小臂手腕手指等"咬球" 动作的练习改天再提.弧圈球打法的技术关键: 引拍方式一般业余球迷,练习了老半天, 一上球台, 怎么打都觉得别扭,发不出力,无法维持练习时的姿势, 感觉起来总而言之就是一个"怪"字. 原因出在哪?大部分的人,满脑子拉球的时候只想着手臂如何发力, 如何一板打死对方, 转死对方... 程度好一点的人, 想着如何用腰力, 用腿力l来击球... 一直想着"如何击球" "如何打磨" "如合加转" , 想着拍型要如何如何.... , 却忘了拉弧圈球很关键的一个动作- 引拍. 我能肯定的说, 一旦引拍方式错误, 击球再怎么强调腿腰手的力量, 也是白费.引拍的正确与否, 将严重影响整个拉球的后续动作. 但是引拍动作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重要细节.以下是我大约整理的项目, 给大家参考.1. 忘了引拍-- 有些人击球前, 整个人正对着球台, 只是稍微把手后拉就想发力击球, 压根儿根本没什么引拍动作. 没引拍, 用哪发力阿? 肯定是甩大臂再用身体往左甩, 手腕翻拍, 抬肘胡乱发力...2. 引拍高度不对-- 明明想打前冲, 引拍时手放太低. 想打加转, 手肘却提的太高.3. 转腰不足-- 有些人知道要转腰引拍, 用腰带手, 却转的不够. 球跟拍子的距离不足, 没有预留适当的距离来加速发力. 这可能造成被球追身无法发力的后果, 或者是为了转腰击球击球点变的离身体太远.3. 手臂提早发力僵硬-- 有些人用大臂后拉来引拍, 一开始肌肉就紧绷发力, 手肘抬起僵硬, 让小臂失去收缩的弹性. 或者, 引拍时还很放松, 快击球时就提早紧绷, 小臂太快发力收缩, 等碰到球时力量已经消耗大半无法集中发力.4. 引拍时重心没有事先右移-- 许多人以为打球的时候重心有左移就行, 想想看如果重心没有事先右移, 击球时才往左移不就整个人往左倒去? 这样如何还原?5. 引拍时手腕僵硬-- 初学弧圈球者手腕要放松相对固定, 不要管什么内收外撇.... 胡乱发力.6. 引拍时机-- 许多人球都来了才开始引拍... 来不及引拍的情况下被迫回击... 这样是无法充分发力的.7. 徒手练习时没有想像击球点-- 徒手练习姿势十足, 一上台打不到球找不到击球点, 就是如此. 练习时应该要假想一个击球点来发力, 光有姿势是不够的.8. 用手追球引拍-- 脚步站的太死, 用手追球. 引拍动作进行时脚步要配合移动, 用身体来控制球跟身体的相对位置而不是用手追球.9. 重心后坐身体太过僵直-- 引拍时, 身体僵直. 身体注意要前倾, 含胸收腹, 两脚稍弯保持弹性.. 气势要有如一只蓄势待发的老虎就要扑向敌人般的凶猛.... 准备动作有了, 击球时配合重心转移身体往击球方向主动前迎, 可以更好发力.弧圈球打法的技术关键三: 谈腕部微调与咬球摩擦咬球基本上就是增加摩擦时间来加强球的旋转, 这也是弧圈球的基本要求... 前冲弧圈也是需要足够的咬球才能称之弧圈. 磨擦要好, 必须让球停留在拍子上多那麼一点时间然后充分摩擦.击球时拍子有往前力量跟往上力量两个分力, 往上力量很好理解就是往上摩擦. 往前力量就是撞击. 如果撞击太多, 球一碰拍子就马上弹开... 再怎麼往上摩擦也无用这就叫做咬球不够...咬球的动作就是在往上摩擦的过程顶住球而不让球太早离开拍面. 所以在击球的瞬间, 腕部就必须控制好拍型先让球拍顶住球而不弹开而又能同时往上摩擦. 而往上摩擦的过程又要兼顾前迎顶球,,,,, 所以摩擦的动作不是单纯的往上... 还要让拍子往前顶住球, 同时往上往前发力. 往上多点就是高吊, 往前多点就是前冲.也有人说, 咬球是要让球吃透拍子... 让球陷入胶皮中来產生正压力..再往上拉动產生强烈摩擦... 这也是说明咬球就要兼顾往前跟往上两个分力来合作摩擦... 但是真正的关键就是不能让球一碰到球拍就立即弹开.... 也有人说这个动作就是包球.....直拍术语裡面的"抽球" ,强调的是快速.. 磨擦只有一瞬间,比较像"撇" . 而拉球的术语,强调的是"磨擦时间"要够长.想像击球时, 拍子包著球来转动拍型. 先磨球的中部, 再磨中上部... 包球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 目的就是要让球撞击球拍拍面后不要那麼快"脱板". 当然要在击球瞬间做到包球的动作, 并不容易... 小臂跟腕部要合作来发力.拉球的"拉" 字, 强调的就是球碰球拍的时间要拉长, 不是瞬间撞击. 拍子碰到球之后要顺著击球方向顺势贴著球的中上部再往前迎送, 这才是拉球. 腕部有调节作用, 但不是拉球的主要力量来源. 过分强调手腕反而忽略了身体的力量传递, 手腕发太过... 开初阶段看起来有那麼点弧圈味道但遇到高手之后却是不堪一击....特别要再提醒, 腕部是为了控制拍型跟微调来咬球跟包球, 并非靠腕部发力来击球浅谈拉球练习时的自我调整一下子掛网一下子拉出界..这是大部分业余球友容易遇到的困扰. 这要分三种情况来解析.1. 假设你拉球动作中的咬球摩擦的好爆发力都足够. 如果下网, 代表你要往上摩擦多点. 如果打高, 就是要往前摩擦多点. 但这要先判断好来球的旋转是不是都相同, 才不至于搞迷糊.2. 假设是咬球摩擦出了问题, 拉下旋球时怎么往上摩擦都挂网, 那就要练习咬球包球的动作.3. 再来就是击球点问题. 拉下旋球时, 球还在上升期就往上拉容易吃转挂网. 拉上旋球时, 球都已经弹高落下, 这样拉球势必摩擦到球的中部或中上部, 容易吃转打高出界.... 也可以说是击球点也影响了发力方向.重心转移时双腿的动作重心转移练习时注意前脚掌脚跟的动作. (手臂放鬆不动集中注意力在腰跟腿)预备动作: 两脚微弯保持弹性, 身体稍為前倾(不是驼著背腰要前弯)引拍转腰时: 重心右移, 左脚虚右脚实->左脚跟离地左脚往右内屈, 左脚脚尖随腰转动微向右转转腰击球时: 重心左移->左脚实右脚虚->右脚跟离地, 右脚往左内屈,左脚尖转正脚跟踩地发力, 转腰发力时右脚放鬆自然可随腰手发力而前移.弧圈球打法的技术关键拉球节奏球的节奏跟正手攻或者推挡的节奏有所不同. 近台正手攻以快为主, 强调藉力还击, 越早出手球越是强劲. 拉球则必须寻找最佳击球点. 拉球的节奏必须先练慢求稳, 先放松手臂, 腿腰发力为主, 先讲求摩擦, 再讲求速度. 够稳了都不会拉漏了自然就可以控制击球点的提前来拉冲. 所以, 引拍等待到发力击球期间的停顿越长越好. 你的脚步越快引拍到发力击球的等待时间越充足能拉冲的机会更大, 发力更完全..... 不是故意要等, 而是脚步要快到可以让你等. 脚步一慢, 一引拍球就贴身了还没准备好你也只好一口气拉回去, 这种拉球不够冲也不够转.. 随便调你就死了....拉漏的原因-- 有可能就是等待时间不足来不及准备想前冲球以经往下掉或者贴身, 或者.. 本来想拉加转高吊发力向上, 但是来不及准备, 球还没弹到最高点就已经贴近身体被迫起拍或者节奏不对太早起拍击球------- 引拍发力击球点这三个不协调就容易拉漏.。
乒乓球比赛中拉弧圈球时收小臂发力的技术原理性

乒乓球比赛中拉弧圈球时收小臂发力的技术原理性乒乓球比赛中拉弧圈球时收小臂发力的技术原理性乒乓球比赛中,对于技术战略方法,在乎于对方的弱点进攻法。
因此,在拉弧圈球时,从开始找位置、引拍到蹬地转髋之后就是准备发力,这时候手臂开始在肩部的带动下由后向前运动。
接下来就是小臂开始收缩并接触球击球,送球之后开始还原,完成一次击球,准备下一次击球。
乒乓爱好者拉弧圈球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过早的收小臂,也就是在球拍接触球之前就开始收缩了,接触球之后几乎没有收缩,这样就失去了小臂收缩对球的加速作用,拉出来的弧圈球就不转。
当然拉弧圈球时人体腰部的用力也很重要,这里我们只谈一下小臂动作。
方法/步骤1.正确的收小臂动作:2.在身体重心转移到持拍手侧的脚上后,判断击球点之后开始往回蹬转,重心开始转移,这时候手臂很放松,腿和腰部收紧,放松的手臂在肩部带动下往前挥动,具有了一定的速度,当将要接触球的一瞬间小臂开始加速收缩,摩擦着球往前走,直到把球拍挥动到额头前方,放松还原。
专业的拉球选手认为:拉出球的旋转程度主要依赖于是否快速的在接触球后收小臂,所以如果我们拉的弧圈球不转,可以在这方面多找原因,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提前收臂,而不是接触球的瞬间才开始收臂的。
如果小臂收的不好,建议多练习正手攻球,尽量少动大臂,利用腰部和收小臂的力量击球,把这个动作完全可以用到拉弧圈球上,只是由撞击为主变为摩擦为主。
3.技术原理:收小臂相当于给球拍的二次加速,是为了给乒乓球一个更大的加速度,而不是最直接的撞击力,撞击的力量大了只是传递了一定的动量,但是没有加速度。
撞击多了那就变成了攻球,球的旋转没有了,就不能叫弧圈球。
因为乒乓球除了使自身每个部位都处在一个灵敏而又轻捷的快节奏下,它还将在技术上得到更加快的速度去完成。
如果你的速度快到足以让对方分不出来时,相信占在上风的就会是你了。
这就是乒乓球运动的一种韵。
如何能练习好拉弧圈球?这10个要点,缺一不可!

如何能练习好拉弧圈球?这10个要点,缺一不可!1、快收前臂:拉球必须收前臂。
无论是业余的弧圈高手,或者是专业队的学生,都强调拉球要在触球时'快收前臂',对于'拉球瞬间要快收臂'这回事还有疑虑的。
初练时,建议先把触球前的速度放慢,先把球挂起来,感觉球停在球拍上久一点,拍子跟球一起走一段距离的感觉,然后再慢慢的加上快收前臂的动作。
要注意收前臂的时机越晚越好,力量越能集中。
'球要转靠前臂,球要冲靠腰腿' 如果小臂用的不好,怎么练拉球都不可能练的好的。
小臂绝对是基础中的基础。
2、摩擦旋转的掌握:无论你要拉的多冲多爆,一定要保有强烈的上旋。
3、发力方向的掌握:每次球拉的太软,可以往前多些。
每次球拉下网或者不够转,往上摩擦多些。
4、上肢的放松:每个老师都强调要放松,但如何做到放松,真的是不容易。
蹬腿用腰与否的问题对于上肢的放松影响很大。
腿腰发力没用上,你想怎么放松上肢都是空想。
真的想练好弧圈球的朋友们不要再怀疑了,也不要再去研究'手上功夫'因为那真的是缘木求鱼的作法。
只要用腿腰,手都不动就要能打到到球,如果打不到,你的腿腰就是不及格也代表上肢还不够放松'。
5、还原与引拍:引拍没到位,身体力量用不上,上肢非僵起来不可,这样怎么可能练好弧圈呢? 所以挥拍击球结束,手不要停在空中做造型,重心也不要停在左脚不动,从挥拍击球,收拍还原要一气喝成,不只是手要还原,重心更要还原,把重心回到两腿之间(可以在还原过程加个垫步,两脚稍为腾空再一起落下)6、引拍高低:再者,很多人引拍都过低了,重心也下座,怎么拉都爆不起来。
要想想,引拍过低,怎么拉都是往上摩擦的多,往上发力多,怕拉飞只好磨的更薄,不敢主动去迎球。
重心下座,重心动不了,如何迎前发力?反过来,很多人就是掌握不好起下旋,时常下网,越是用力下网的越厉害,自己都没发觉,引拍时拍子根本没有往下放,往前发力过多,越是用力越惨。
如何做好拉弧圈球的协调发力

如何做好拉弧圈球的协调发力拉弧圈的发力是一种典型的动量传递过程,其基本原理是:由大肌肉群向小肌肉群传递,由较大的关节向较小的关节传递,由身体的右后下方向前上方传递,从而形成所谓的鞭打式效果。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如何做好拉弧圈球的协调发力,欢迎阅读。
如何做好拉弧圈球的协调发力弧圈球已经成为现代乒乓球运动中的最主流进攻技术,随着其旋转和速度的不断融合发展,已成为几乎所有打法运动员所必须掌握的技术。
即使作为业余乒乓球爱好者,拉弧圈球也成为一种比较稳妥和积极的处理接发球和下旋球的技术,随着乒乓球水平的提高,很多初学者也认识到了这一重要性,有很多球友进入了弧圈热爱者的行列。
但是,如各位朋友的体会,拉出既转又快的弧圈球是不容易的,期间不经历几个月甚至到几年?的困惑,是比较难达到较高水平的。
其中,关于弧圈球的发力的讨论也成为核心问题,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给大家做些介绍:拉弧圈的发力是一种典型的动量传递过程,其基本原理是:由大肌肉群向小肌肉群传递,由较大的关节向较小的关节传递,由身体的右后下方向前上方传递,从而形成所谓的鞭打式效果。
下面具体来说:迎球时,从右脚蹬地向左前方发力开始,身体重心逐渐升高并顺着发力方向前迎,力量由小腿、大腿、髋关节、腰、肩、肘、手腕、手指,最后作用于球拍触球的瞬间。
发力过程中要注意的具体问题我进行了总结,一是髋关节要适当前转,就通常所说的顶髋,顶髋是转腰的基础;二是转体时用腰部发力带动挥臂,同时腰腹收紧使发力集中,单纯挥动大臂带动小臂的发力是完全错误的,另外大臂挥动是被动的,小臂发力是主动的;三是注意蹬地转腰发力是同时的,否则蹬完地再转腰,力量就没了。
以上问题是初学者易犯的错误,当然主要与练习者的协调性有关,我们在练习过程中要记住并加以运用才能慢慢把口头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技术动作。
最后补充:挥拍的路径,是一条从右后下方到左前上方的内弧线。
另外,强调前臂和手腕在即将触球时迅速内收,手指在触球刹那间突然抓紧球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创]拉弧圈球的唯一秘密--发力与磨擦许多人用了全身力气拉球还是拉不转, 可能就是没能体会拉球的"拉"字. 学会近台快攻, 之后的变化, 会是先是学会"抽打", 那个还不算是拉球.我个人认为, 很多业余球友都把快攻的发力抽打看成是前冲弧圈. 其实是两回事! 那种抽打方式以撞击为主, 摩擦为辅, 上旋不强, 球的飞行轨迹没什么弧度控制不好就容易打飞或挂网, 但是速度很快, 很爆. 真正的弧圈球就是要打出弧线, 速度与旋转兼俱.近台的不转球球够高, 直接用快攻方式发力抽打有时比弧圈好用. 近台拉弧圈大都用在拉下旋球较多 .用抽打的方式来拉球, 即使是有明显拉球的动作, 但由于小臂太早发力加速, 不利于咬球摩擦,拉的球会不够转.许多弧圈球文章都强调, 拉球要转就必须让球在球拍上停留久一点时间才脱板磨擦的时间要够, 也就是咬球要完全 --- 这些理论大家都知道, 只是太抽象了, 知易行难.换一种说法, 也许会有不同的领悟. 各位试试看.--------------------------------------------------------------------------------大家谈了那么多有关弧圈球的技术, 其实绕来绕去就是发力跟摩擦这两件事情. 大家也都知道, 如何正确发力并且摩擦充分产生强烈上旋, 就是弧圈球的重大关键.问题是, 怎样做到发力集中 ? 怎样做到摩擦充分 ? 怎样让球碰到拍子之后停留久一点而不会立刻脱板? 怎样做到打磨结合 ? 如何做好咬球(吃球) , 包球的动作? 怎样做到先松后紧的拉球方式? 我想初学弧圈的人一定听的满头雾水吧....最近正好在思考, 怎么样跟我的学生说明白拉球跟抽打的差别...后来想到了一个比较简单易懂解释方式...抽打式拉球--- 小臂先发力加速 , 在拍子运行最高速的时候磨擦球. 因为拍子提高速度后才击球,球碰到拍子立刻弹开, 摩擦时间短暂, 无法充分摩擦 ,但是击球的速度快.摩擦式拉球--- 手臂先放松蓄力待发, 腿腰发力以腰带手"迎前", 迎前的过程手控拍子先对准球而小臂不发力, 拍子在接触球的瞬间小臂才收缩发力, 这就是所谓的发力集中来磨擦球. (正确的拉球动作, 还得靠腿腰手的力量传递并非只靠手臂发力)一个是高速摩擦, 一个是发力加速磨擦. 这就是最大的差别!!!拉球, 可以想像把球先停在拍子上然后用力磨擦. 这跟 "把球甩出去的感觉" 是相近的说法.注意以下几点:1. 球拍接触球之前小臂不可先加速收缩, 球触板的瞬间才发力磨擦-- 用力不等于快速 .2. 拉球的击球时机, 一定要比快攻晚些, 不可在上升期就击球, 节奏要对.拉球的时机在球的高点到下降前期之间. 太晚也不好拉, 太早容易撞板不容易控制弧线.3. 小臂发力之前的前迎力量主要来自身体--腿的重心转移加上转腰力量. 如果用小臂去前迎往上的摩擦力量就会被分散掉不够集中.4. 前冲弧圈是往前摩擦多些(不是往前撞击多), 加转弧圈是往上摩擦多些 --这是最基本的定义.5. 理解如何做好球拍"咬球"动作手腕自然会为了咬球而转动. 特意去转腕来作好咬球, 反而容易走歪路, 发力错误绕远路.以上的发力摩擦方式体会的好, 呵呵.. 什么咬球吃球包球什么先松后紧什么打磨结合又打又磨.. 大概就都能迎刃而解!--------------------------------------------------------------------------------图解随便画画不够精确请见谅. 图解只是配合文章说明摩擦发力的基本动作, 对于弧圈的最佳击球时间击球点还有加转跟发力冲的差别不是我要说明的重点请不要挑我毛病而失去焦点 ,, 呵呵我想初学拉球的人, 第一步应该体会磨擦的基本原则, 打出转来. 然后慢慢运用腿腰力量, 结合起来 , 才能打出弧圈. 一开始就梦想爆冲, 是本末倒置的学习方法.再次强调 !!!!前冲弧圈还是拉球的演变, 还是要充分摩擦, 让球产咬球的细节简单来说就是 1. 磨擦不能太薄, 要让球吃进胶皮中的海绵,增大摩擦力 2. 小臂不能太早加速. 3. 触球瞬间, 微调拍型让球在球拍停留较久时间(把球往前往上甩出去的感觉)第一点是腿腰发力带动拍子的前迎速度,还有拍型不能过于前倾. 第二点谈的是, 小臂不能在触球前的前迎阶段就提早收缩, 应该蓄力待发, 集中力量在触球时的加速摩擦. 通常前两点做不到的人第三点就没办法体会的到.一般人拉球会拉空拉漏的原因也大都跟这两点有关 1. 磨擦方式过薄 (拍型) 2. 小臂提早发力 . (击球点击球时机也是因素之一)要练习第一点的腿腰发力带动拍子前迎, 比较难. 从第二点下手会容易许多. 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咬球动作不好, 胡乱发力撞击... 反而错上加错. 第三点的微调, 是运用腕部. 这里谈的腕部控制, 并不是要你用腕部去加转. 初学者多运用腿腰小臂等力量就够了. 运用腕部加转是以后的事情.可以参考录像影片感觉一下腿腰带动拍子先前迎,小臂触球才收缩加速的动作. 可以注意到不管是内弧外弧 , 前冲加转, 这些基本原则都是相同的.孔令輝示範有许多人都在谈先打后磨, 谈到后来, 连他们都自己觉得理论怪怪的吧呵呵... 我很好奇这名词是谁发明的... 我担心会害死不少业余球友 . 用球棍先生的"厚摩擦" 理论呵呵简单易懂多啦!最近两天都在指导球友拉球.. 有了新的感受..我的社团里, 很多人都自己为真的会拉球了, 但实际呢? 那还是抽打. 为了跟他们解释磨擦咬球的真谛, 我就做个简单的试验.我用发球机调出削球高手削回来的加转下旋球, 弧度又低又平略带速度 ,然后我让那些人上场拉球.结果是, 用撞板式抽打式, 先打后磨的打法的人通通挂网(失误率几乎百分之百) ...阿.. 应该说连网子都碰不到就下坠触地了.... 他们用尽了全身力量暴力蛮力.. 呵呵怎么拉(应该说"打"吧)也拉不过... 那些人平时都以为自己会拉球呢... 稍后我上场示范给他们看, 我连小臂都还没怎么发力加转, 用腰带大臂的方式, 轻轻一拉就过网, 这让他们了解,拉球的关键不在蛮力, 而在咬球摩擦的方法.(当然发力方向也是关键之一). 昨天因此教会了一个球友正确的咬球动作, 真正的做到先前迎再收小臂的拉球方式, 这结果彼此都很开心.先"打"后磨? 这个打字容易造成误解阿....大家可以用左手张开五指右手握拳, 然后用左手掌快速摩擦右拳(右手请放松不出力抵抗), 试试看怎么撞击可以不弹开还能先打后磨 ? 呵呵比试到后来你会发现 .. 就是磨擦的厚薄之分阿... 只要先产生撞击就很难再摩擦的击球瞬间是那么的短暂, 无法分出打磨的先后... 打磨同时发生就是厚摩擦!学会近台快攻, 之后的变化, 会是先是学会"抽打", 那个还不算是拉球.我个人认为, 很多业余球友都把快攻的发力抽打看成是前冲弧圈. 其实是两回事! 那种抽打方式以撞击为主, 摩擦为辅, 上旋不强, 球的飞行轨迹没什么弧度控制不好就容易打飞或挂网, 但是速度很快, 很爆. 真正的弧圈球就是要打出弧线, 速度与旋转兼俱.近台的不转球球够高, 直接用快攻方式发力抽打有时比弧圈好用. 近台拉弧圈大都用在拉下旋球较多 .体会德先生这个帖子,个人体会:抽击是小臂离球稍远发力,触球时处于高速匀速状态;拉弧是小臂离球近发力,触球时处于加速状态。
当然前提都是重心转移带动手臂。
希望德先生继续研究下去。
感谢德先生为此付出的努力。
我想请教德瑞克先生一个细节。
拍子在接触球的瞬间,小臂才收缩发力。
这个击球瞬间是指持拍手的手指感觉到来球的压力,小臂才收缩发力。
这样发力会不会太迟啊?还是离球十公分、二十公分小臂加速收缩发力呢?蓝色迷幻先生心思很细密很快就发现这个问题呵呵.. 我本来要补充这点的, 我会回过头再修饰文章谢谢您的细心.确实碰到拍子才发力是有点迟的. 所以要稍微提早.. 要多早? 这就是难度. 但是有件事情是肯定的, 就是小臂要先蓄力待发-- 手指抓紧球拍准备发力磨擦.一般人拉球拉不转因为手臂太早发力, 提早僵硬, 发力分散无法集中来摩擦. 但是太慢发力球碰到拍子了也是太迟. 应该离球多远就发力收缩呢? 答案是越近越好. 这没有个准头, 所以你可以发现大部分的文章都写"击球瞬间" .建议您, 先慢后快.迎前阶段, 球跟球拍都有速度两者要先会合才发力不是那么容易, 要控制小臂发力的时间不是那么容易. 所以要慢慢来, 不能一开始练就很用力的拉球. 先放松点, 先拉慢点, 体会那个最佳击球时机.话说回来, 当你能抓准那个最佳击球时机之后, 体会了如何充分咬球摩擦, 加转打的出来(第二弧线要比第一弧线低) , 再开始拉冲. 拉冲除了往前发力多点, 还可以提早收缩小臂(不能提早太多因为不利于咬球摩擦) , 这样就会更爆.前迎阶段- 要作到腿腰发力而小臂不发力蓄力待发, 这是第一个关卡.挥拍时机 - 球跟球拍会合的瞬间小臂发力收缩的时机是第二个关卡.咬球摩擦 - 小臂跟腕部微调拍型做好咬球摩擦的动作不让球太早脱板是第三个关卡.我今天特地为这个问题再揣摩一下一般的拉球动作. (先不管前冲或高吊)我的动作是, 拉球的两脚站位左右脚之间的直线与球桌夹脚为 40~45度.以人正对桌子,正北来当作 12 点钟的方向, 右脚位置在 4 点钟多的方向. 左脚在10点钟多的方向.引拍时转腰带动拍子拍子跟右肩的位置在 6点钟方向. 左肩朝12点钟方向 .运拍前迎的终点也就是小臂接着要发力摩擦的起点, 在4点钟方向. 所以引拍前迎的距离, 是从 7点钟方向到四点钟方向逆时针旋转了90度之多. 在这四分之一半圆的圆周距离, 靠的是腿腰力量还有两腿重心转移的力量, 手臂是不发力的.手臂发力起点也就是拍子的触球点, 约在右脚上方也就是4点钟方向.击球完毕的收拍位置, 左肩朝9点钟方向, 右肩朝3点钟方向. 拍子停在右眉前方. 所以小臂收缩后, 拍子的的水平移动距离, 是从4点钟方向往3点钟方向(约30度的距离) . 所以前进的距离不多, 大都是垂直向上的发力为主.小臂收缩的垂直距离, 是从髋骨的高度(因为右肩下沉引拍) 到右眉的高度.请比对孔令辉拉高吊的示范差不多如此.欧洲选手摩擦的成分多一些,亚洲选手击打成分多一些吧。
这样说好了. 只要是弧圈球(选手打的是快攻抽打还是拉球 ? 要看定义) , 小臂一定以摩擦为主不是击打.那为何有时选手拉的弧圈有撞板声 ? 关键在前迎的力量... 上面的讨论提过, 拉球有两部分的力量, 一个是腿腰带拍子先前迎触球瞬间小臂后发力摩擦. 前迎的时候力量很大时, 球拍会给球一个正面的压力, 呵呵.. "听"起来是击打其实还是摩擦为主的拉球. 前迎速度快小臂跟腕部微调也要快因为不能让球一碰拍子就弹开,否则无法充分摩擦,这就是难度, 这就是前冲的旋转不如高吊弧圈的原因.我不懂什么21世纪新弧圈技术... 但我认为拉球定义就是以摩擦为主, 抽打就是以撞击为主, 随后的发展都是建立在这两种基础之上.还有一个练习方法可以尝试. 很管用, 但是不容易练.练成了保证您会有收获.1. 人靠近球台边缘, 右手持拍左手抓一颗球2. 在球台边缘右下角上方10CM 把球轻轻放下(必须比网子低). 注意! 只能自由落体.3. 等球垂直弹至最高点时, 立刻用小臂挥拍拉球. 尝试把球拉进台.因为球很低所以不拉球铁定挂网. 一但撞击过多也会打飞或者挂网. 你尝试拉出弧线, 拉出旋转. 旋转越强弧线会越低. 咬球越好, 拉进台球的落点会越靠近网. 那么您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