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 中位数和众数1 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意义。

2. 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3. 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辨析。

2. 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一组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

二、探究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15分钟)1.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三、学习求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20分钟)1.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找出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四、练习求众数和中位数(15分钟)1. 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求出众数和中位数。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讨论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五、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5分钟)1. 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 让学生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强调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同时,通过练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众数和中位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中位数与众数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两种统计量,它们能够反映出数据的一些不同特点。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需要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和意义,也有一定的数据分析基础。

但是,对于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中位数与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位数与众数的含义,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与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中位数与众数的含义和求法。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中位数与众数的定义、求法、实例等。

2.数据材料,用于引导学生探究中位数与众数。

3.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数据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哪些统计量来描述?进而引出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中位数与众数的定义,并通过PPT展示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位数与众数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组数据,计算其中位数与众数,并解释其含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执教人:中坪中学乾坤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八章《数据的代表》中,第二节的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学习者分析: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结合具体问题解释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分清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区别,根据实际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中位数、众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实际情景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分析数据信息并作出决策。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看课件)招聘启事因本广告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员工若干名,我公司员工人均月收入为2000元,有意者欢迎加盟!XX广告公司人事部提出问题:1、观察表中的数据计算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根据计算的结果,你认为老板是否说话不算数?2、该公司员的的月平均工资是2000元,用这个数据能否合理的表示员工的一般工资水平?为什么?3、学生讨论与交流4、引出课题。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中位数和众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3.2《中位数和众数》一节,主要介绍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能够反映数据的中心位置;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能够反映数据的最常见特征。

这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一次深化,也是对数据处理能力的一次提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对数据处理有一定的基础。

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法较为抽象,需要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去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数据处理还不够敏感,需要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2.难点: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中位数和众数,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数据。

2.准备课件,进行图文并茂的讲解。

3.准备练习题,进行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班级考试成绩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到这组数据的中间成绩?如何找到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成绩?从而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通过PPT展示相关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一组数据,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交流讨论。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中位数和众数?如何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6.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求法以及实际应用进行回顾。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流程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沿着创设情境,引入中位数、众数——探索、理解中位数、众数定义——应用中位数、众数——分析、决策——解决身边实际问题这样的主线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辅以学生小组活动,探索实践.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属中位数与众数第一课时,由一首含1、2、3、4的诗启示出生活中点点滴滴若留意,时时处处有数学,从而引入实际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发现平均数在有些
情况下很难反映问题真实的一面,进而思考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有利的.为了让学生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这一重点,本节设计了通过学生讨论、探索、尝试归纳的活动,然后教师适时适度引导,加深了学生对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
为了让学生达到能够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并做出决策,且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会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特选取了两个生活实例,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发现、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同时还让学生留心生活,列举了一些身边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是可以用本节所学知识来解决的,使学生体会到本节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课后生活点悟这一环节,既举出众数在生活中的另一个应用实例,又给学生一些生活启迪,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味到数学与艺术的联系,从而自主学习数学.。

教案:中位数和众数

教案:中位数和众数

教案:中位数和众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的含义和求法2. 众数的含义和求法3.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以及在中位数和众数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解决。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练习题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并通过PPT展示相关例题,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操作,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拓展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小结与作业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课后实践题目,考察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演示求解方法。

2. 第3-4课时:练习与讨论,应用拓展。

3. 第5课时:小结与作业布置。

九、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练习题及答案3. 实际问题案例十、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掌握众数与中位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二、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讲义、课件、实例2.学生:预习教材,掌握初步概念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引入教师将常见的数据统计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去计算数据的中心趋势值。

2.概念讲解教师介绍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解释这两个值对数据有何作用。

(1)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值称为众数(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3.计算方法教师介绍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众数和中位数的计算:(1)众数的计算方法: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每一组数据必须进行排列。

(2)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若数据的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若数据的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中间位置两个数的平均值。

4.应用实例教师通过实例进行应用练习,以帮助学生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一所学校的年级总人数为200人,各班级的人数如下:50,90,30,10,20,其中的众数是多少?(2)某班学生的数学分数如下:76,55,89,66,90,70,87,72,86,64。

请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5.归纳总结教师让学生自行总结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6.拓展延伸教师提供更多的问题和练习,让学生继续掌握和熟练运用众数与中位数。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检测2.对学生针对性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认知升华3.对教学过程中的实例和讲义进行定期评价,完善教材素材五、教学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现学生的掌握程度及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同时,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看法和建议,为下一次教学改进和提升提供充足的保障。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中位数和众数》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求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能够反映数据的最常出现的值。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求法,并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对数据的集中趋势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求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如何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例题和练习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求法。

2.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3.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求法,通过例题和练习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练习题。

3.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导入本节课的学习:某班有50名学生,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成绩分布在60-100分之间,其中有20人的成绩在80分以上,问这个班级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直接计算这50名学生的平均成绩,可能会受到极端值的影响,因此需要寻找一种能够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求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如果数据个数是偶数,则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00、510、250、250、210、250、210、210、150、210、150、120、120、210、150
求这15个销售员该月销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定额定为320件,你认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2、某商店
3、4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销售台数如表所示:
1匹 1.2匹 1.5匹2匹
3月12台20台8台4台
4月16台30台14台8台
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商店出售的各种规格空调中,众数是多少?
假如你是经理,现要进货,6月份在有限的资金下进货单位将如何决定?
答案:1. (1)210件、210件(2)不合理。

因为15人中有13人的销售额达不到320件(320虽是原始数据的平均数,却不能反映营销人员的一般水平),销售额定为210件合适,因为它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大部分人能达到的额定。

2. (1)1.2匹(2)通过观察可知1.2匹的销售最大,所以要多进1.2匹,由于资金有限就要少进2匹空调。

答案:1. 9;2. 22; 3.B;4.C; 5.(1)15. (2)约97天
练习与思考练习P117 P118
作业:P121、习题2,P122,5
课后反思
台数
规格月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