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例眩晕患者辨证施护护理体会
45例眩晕患者的中医辩证施护体会 覃颖

45例眩晕患者的中医辩证施护体会覃颖发表时间:2017-12-05T15:50:22.2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9期作者:覃颖[导读] 眩晕是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或平衡感觉障碍,以头晕眼花为主的一种病症。
(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二病区广西柳州 545006)【摘要】目的:了解眩晕的证型,探讨眩晕患者的辨证施护方法。
方法:对45例眩晕患者进行辩证施护及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饮食、情志和康复护理。
结果:45例患者眩晕症状明显缓解,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出院。
结论:对眩晕患者根据不同的证型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更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促使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眩晕;辨证施护【中图分类号】R473.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9-0237-02眩晕是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或平衡感觉障碍,以头晕眼花为主的一种病症。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眩晕不定,不能站立。
眩晕症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为十分常见的症状,发生率5‰[1],眩晕症不仅发生率高,且伴随症状和体征多样,病因复杂,涵盖临床多个学科,多见于美尼尔氏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等。
本文通过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45例眩晕症的患者实施多种护理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45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34例,年龄22~78岁。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执行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诊断为眩晕[2],临床常见证候有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
在辨证施治口服中药汤剂、针灸等治疗的同时,配合辩证施护、情志护理、康复指导等综合性中医护理措施,45例患者病情趋于好转出院。
2.护理2.1 辩证施护2.1.1风痰上扰证①症状: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吐、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浅谈眩晕中医特色护理体会

浅谈眩晕中医特色护理体会祖国医学有“无虚不作眩”之说[1],眩晕是因风阳上扰、痰瘀内阻使脑髓不充所致。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为在肝、肾、脾。
临床辩证常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四型。
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本病除了药物治疗以外,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我院在临床实践中,针对眩晕进行中医特色护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针对该病发病的病因病机。
根据不同的症型,从生活起居、饮食、情志、用药及针刺等方面进行中医特色护理。
标签:眩晕;护理;中医特色1 肝阳上亢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加重,面色潮红,性情急躁易怒,肋痛,口苦,舌红苔黄,脉数。
护理原则: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护理措施:(1)病室应凉润通风,光线柔和,避免噪音刺激。
(2)保持情绪稳定,使其心情舒畅。
与病人保持良好沟通,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使其了解自我控制情绪的重要性。
(3)饮食宜清淡为主,低盐低脂,禁食辛辣、刺激、油腻及过咸之品。
有条件者可适当食用清蒸甲鱼以滋阴潜阳,平时可多吃新鲜蔬菜,如芹菜、萝卜、海带、海参等。
食療方:菊花粥、芹菜凉拌海带。
(4)遵医嘱可行针刺、按摩,可针刺风池、太冲、合谷、肝俞等穴,予以重刺激,以平肝潜阳、疏肝活络。
头昏脑胀者,可予以冷毛巾外敷额头,或每晚用温水泡足30~60 min,以助安睡。
(5)汤药宜早晨空腹时稍凉服。
2 痰浊中阻症见眩晕耳鸣,头昏如裹,甚至视物旋转欲倒,胸脘痞闷,哎恶痰涎,食少多寐。
舌苔白腻,脉濡滑。
护理原则:去湿化痰。
护理措施(1)痰湿较盛的患者应居住在宽敞明亮、通风、干燥、温度适宜的房间。
症状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呕吐严重者应取侧卧位。
素体肥胖者应适当控制饮食。
(2)畅情志,多用正面例子,解除病人负面、焦虑,紧张的情绪,从而调动病人的积极情绪。
(3)饮食宜清淡化痰健脾利湿、少食肥甘厚腻、生冷荤腥之品、可薏苡仁、赤小豆、山楂、黄瓜等燥湿化痰之品;高血压患者饮食不宜过饱,急性发作期呕吐剧烈者暂时禁食。
41例眩晕患者辨证施护的护理体会

41例眩晕患者辨证施护的护理体会作者:王玉荣孙晓平王艳艳沙影丽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8期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高血压、贫血等病症[1]。
主要原因为凤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
而由痰浊中阻引起者占相当大的比例[2]。
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头重如裹,如坐舟车,胸闷,脘痞,常伴有恶心,呕吐或呕吐痰涎,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厚或厚腻,脉濡滑。
眩晕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异常。
可分为两类:一为旋转性眩晕,多由前庭神经系统及小脑的功能障碍所致,以倾倒的感觉为主,感到自身晃动或景物旋转。
二为一般性眩晕,多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以头昏的感觉为主,感到头重脚轻[3]。
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眩晕病患者临床常见,我们对41例作了辨证施护,现将其方法与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1例眩晕患者中,其中男18例、女23例,年龄25~79岁,均有典型的眩晕症状,自身有旋转或晃动感,目眩或视物有旋转感,自觉头晕,昏沉或昏胀不适,且有反复发作史。
41例中属高血压病眩晕者10例、中枢性眩晕3例、内耳性眩晕3例、低血压性眩晕3例、神经功能症眩晕7例与外伤性眩晕15例;病情最短2d,最长24d。
2 一般护理①避免声、光刺激,急性期病人应严格卧床休息,并保持室内安静。
②做好心理护理,安慰病人,以减轻其恐惧心理,必要时报告医师给予镇静剂。
③做好生活护理,病人出现恶心、呕吐时,应尽快清除呕吐物,注意观察并记录呕吐物的颜色、性质及量。
④眩晕缓解起床活动,改变体位时动作应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弯腰等动作,外出时注意安全,防止跌倒等。
⑤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恶心呕吐较重者准确记录出入量,输入液体时适当控制入量。
⑥做好饮食护理,恶心呕吐症状好转时,病人进清淡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⑦做好卫生宣教,指导病人康复后的注意事项,如戒烟酒,心情舒畅,夜间不要进食过量脂肪食物以防复发,注意饮食调养,肥胖者应节食。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体会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体会摘要:目的运用中医护理方案改善眩晕病患者临床症状。
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予以一般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运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
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运用中医护理方案减轻了患者临床症状,效果显著。
关键词:眩晕;中医护理;中医护理技术眩晕病是因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所致,根据祖国医学同病异护的原则,在50例眩晕病患者护理实践中,运用《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为主导,辨证施护,现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将我科2014年8月-2014年12月100例眩晕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50例,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34~84岁;病程3个月~24年。
实验组50例,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31~82岁,病程2个月~26年。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运用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辩证护理。
连续15天为一个疗程。
1.3对照组病人常规护理方法指导患者避免深低头、迅速转头等大幅度动作;保持病室安静,光线柔和,监测血压,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随症状;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做好心理护理等。
1.4实验组病人辩证施护方法,具体如下:1.4.1一般护理1.4.1.1饮食调摄肾气亏虚者选用核桃、木耳等滋阴益肾之品。
痰瘀互结者选用萝卜、冬瓜等豁痰散结之品。
肝火亢盛者选用绿豆汤、芹菜等清肝泻火之品。
阴虚阳亢者选用银耳、蜂蜜等滋阴潜阳之品。
1.4.1.2生活起居阴虚阳亢、肝火亢盛型患者喜凉怕热,宜选安静凉爽、光线不宜过强的病室。
肾气亏虚、痰瘀互结型患者宜安排温暖、光线柔和的病室。
1.4.1.3 用药护理眩晕伴有呕吐者宜姜汁滴舌后少量频服。
呕吐甚者可在服药前口含鲜生姜片。
肾气亏虚者中药汤剂宜温服,肝火亢盛者宜凉服。
眩晕症的辩证施护

眩晕症的辩证施护发表时间:2011-11-22T13:41:50.3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9期供稿作者:唐娟[导读] 眩晕的病变虽主要在肝,但亦可涉及肾和心脾,而且患者的情志失调、饮食偏嗜、虚体劳欲等因素常常影响到治疗效果。
唐娟【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9-0288-02 【关键词】眩晕症辩证施护眩晕是是患者自觉头昏眼花。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短时可止,重者如座舟车,旋转不定,伴有恶心呕吐,必须静卧闭目,不能起立,是临床常见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美尼尔氏综合征、动脉硬化、贫血、高血压病、内耳迷路病及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眩晕的病变虽主要在肝,但亦可涉及肾和心脾,而且患者的情志失调、饮食偏嗜、虚体劳欲等因素常常影响到治疗效果。
2005年1月~2009年1月,笔者充分发挥中医特色护理,利用中医的辩证观,采用辩证施护方法护理眩晕症患者49例,疗效显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两组98例均为2005年1月~2009年1月住院患者。
将其按随机数字表发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歌49例。
其中观察组49例,男性18例,女性31例;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38±1.5)岁;病程0.6~12年,平均(6±0.5)年。
对照组49例,男性17例,女性32例,年龄19~84年,平均(40±1.0);病程0.8~13年,平均(6±1.0)年。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根据《中医内科学》眩晕症诊断标准。
2 护理方法 2.1 观察组在采用传统的治疗、护理方法的基础上,按照中医的辨证分型给予护理 2.1.1 肝阳上亢型: 2.1.1.1 证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账,每因烦劳或恼怒二头晕头痛加剧,面色潮红,烦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效果体会报告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管翔(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脑病科 266500)一、基本情况2013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眩晕”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3年7月至12月,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在脑病科实施“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46例,其中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的46 例,患者平均住院日为12.04天。
全部病例均符合“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的辩证分型,统计如下:肝火亢盛证28例,肾气亏虚证12例,痰淤互结证11例,阴虚阳亢证4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体位护理、血压监测护理、情志护理、辨证饮食指导、活动指导、排便指导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1.穴位贴敷2耳穴贴压。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贴压,其次是穴位贴敷。
分析其原因:1.耳穴贴压主要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
2.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
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贴压、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
2.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上述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贴压。
分析其原因:它能减轻眩晕患者眩晕加重等不适症状,配合其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43人(93%);②一般:3人(7%);不满意:0人。
分析其原因:1.《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
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加强了护患沟通,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统一,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浅谈眩晕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

浅谈眩晕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摘要】目的通过护理与观察消除眩晕症病人的急躁、焦虑情绪,减少并发症和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方法对32例患者的病因、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率进行分析。
结果发生恶心、呕吐6例,占19%,无1例跌倒事件发生,经治疗和护理后,全部好转出院。
结论对眩晕症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和细心的观察,可以消除病人的急躁、焦虑情绪,减少并发症和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品质。
【关键词】眩晕护理观察眩晕是对空间定向的一种运动错觉,轻者自觉外界物体呈上下颠动,左右摇摆;重者则感觉自身或四周物体旋转,并失去平衡,有倾倒感,不敢张目,睁眼则旋转加剧,甚至恶心、呕吐、冒冷汗等自律神经失调的症状,但患者神志清楚。
现对32例眩晕症发生时,我们的护理与观察内容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内科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32例眩晕症进行分析: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在27-81岁之间,其中35-51岁15例,美尼尔综合症眩晕15例,低血糖性眩晕8例,脑血管性眩晕5例,心血管性眩晕4例,发生恶心呕吐6例,无1例发生跌倒,持续时间最短的十分钟,最长的20天。
经治疗及护理后全部好转出院。
2 眩晕的原因2.1 贫血老人如有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的表现,应去医院检查一下,看是否贫血。
老年人如果不注意营养保健,很容易患贫血。
此外,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以及慢性炎症疾病的老年患者均可继发贫血[5]。
2.2 血粘度高高血脂、血小板增多症等均可使血黏度高,血流缓慢,造成脑部供血不足,发生容易疲倦、头晕、乏力等症状。
其中造成高血脂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平时饮食结构的不合理[5]。
2.3 动脉硬化患者自觉头晕,且经常失眠、耳鸣、情绪不稳、健忘、四肢发麻。
脑动脉硬化使血管内径变小,脑内血流下降,产生脑供血、供氧不足,引起头晕[1]。
2.4 颈椎病常出现颈部发紧、灵活度受限、偶有疼痛、手指发麻、发凉,有沉重感。
浅谈眩晕的辨证施护体会

浅谈眩晕的辨证施护体会
张玉萍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年(卷),期】2004(025)003
【摘要】护理人员服务要主动热情,及时解决病人所需,尽快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信任感。
病室环境安静,避免噪音,光线柔和,空气新鲜,床铺平整,舒适,眩晕发作时,需卧床休息,避免摔伤。
护理操作时应做到“三轻”即走路轻、讲话轻、动作轻,以免加重病人不适感,症状缓解后,方可下床活动。
【总页数】1页(P37)
【作者】张玉萍
【作者单位】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8.1
【相关文献】
1.辨证施护配合中医特色治疗眩晕的体会 [J], 李忠兰
2.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护体会 [J], 陈莉;张娴君;管文倩
3.眩晕的辨证施护与体会 [J], 周晓云
4.对眩晕患者辨证施护60例体会 [J], 周云芬
5.中医辨证施护眩晕症的体会 [J], 田艳霞;王燕;周淑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例眩晕患者辨证施护的护理体会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高血压、贫血等病症[1]。
主要原因为凤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
而由痰浊中阻引起者占相当大的比例[2]。
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头重如裹,如坐舟车,胸闷,脘痞,常伴有恶心,呕吐或呕吐痰涎,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厚或厚腻,脉濡滑。
眩晕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异常。
可分为两类:一为旋转性眩晕,多由前庭神经系统及小脑的功能障碍所致,以倾倒的感觉为主,感到自身晃动或景物旋转。
二为一般性眩晕,多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以头昏的感觉为主,感到头重脚轻[3]。
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眩晕病患者临床常见,我们对41例作了辨证施护,现将其方法与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1例眩晕患者中,其中男18例、女23例,年龄25~79岁,均有典型的眩晕症状,自身有旋转或晃动感,目眩或视物有旋转感,自觉头晕,昏沉或昏胀不适,且有反复发作史。
41例中属高血压病眩晕者10例、中枢性眩晕3例、内耳性眩晕3例、低血压性眩晕3例、神经功能症眩晕7例与外伤性眩晕15例;病情最短2d,最长24d。
2 一般护理
①避免声、光刺激,急性期病人应严格卧床休息,并保持室内安静。
②做好心理护理,安慰病人,以减轻其恐惧心理,必要时报告
医师给予镇静剂。
③做好生活护理,病人出现恶心、呕吐时,应尽快清除呕吐物,注意观察并记录呕吐物的颜色、性质及量。
④眩晕缓解起床活动,改变体位时动作应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弯腰等动作,外出时注意安全,防止跌倒等。
⑤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恶心呕吐较重者准确记录出入量,输入液体时适当控制入量。
⑥做好饮食护理,恶心呕吐症状好转时,病人进清淡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⑦做好卫生宣教,指导病人康复后的注意事项,如戒烟酒,心情舒畅,夜间不要进食过量脂肪食物以防复发,注意饮食调养,肥胖者应节食。
⑧定期监测血压情况,做好记录。
⑨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舌苔、脉象的变化,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变化应及早治疗。
⑩注意情志调理,保持精神愉悦,选择适当体育锻炼方法[4]。
3 辨证施护方法
3.1 肝阳上亢型本组该型有10例,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恼怒或烦劳而加剧,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少寝多梦,口苦,舌红,苔黄与脉弦。
施护:(1)重视心理护理,用安慰、诱导方法劝导病人少生气动怒,保持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解除忧虑,消除悲观情绪,避免外界不良刺激,以免“七情”影响使疾病反复发作或加重[5];(2)注意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眩晕症状的轻重,以及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等变化;(3)平时可用麦冬菊花煮水饮以消口干苦;(4)针刺:风池、太阳、肝俞,阳陵泉等穴位。
3.2 痰浊中阻型本组该型有11例,表现为眩晕头重,胸闷腹胀,
恶心欲吐,纳呆多寝,舌苔白腻与脉濡滑。
施护:(1)病者需卧床休息,避免旋转弯腰动作,以免诱发加重眩晕。
症状缓解后应适当活动,如打太极拳、气功等对预防和治疗眩晕有良好作用;(2)注意患者情绪变化,了解胸中郁闷,并进行耐心开导,解除忧郁;(3)宜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体肥胖者,适当控制饮食),忌食寒凉之物,免伤脾胃;(4)如患者呕吐时,以侧卧为宜,中药宜少量多次温服,并配合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位,以止吐定眩晕。
3.3 气血亏虚型本组该型有5例,表现为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即发,面色白光白,唇甲少华,心悸少寝,神疲乏力,纳呆便溏,舌淡,脉细弱。
施护:()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给予一个整洁、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眩晕发作时要闭目养神休息,避免突然强力的主动或被动的头部运动,少做或不做转身、弯腰动作,以免诱发加重眩晕;(1)充足的睡眠,睡眠欠佳者睡前可进食适当牛奶,睡前避免情绪激动或剧烈运动;(2)饮食有节,虚则补之,指导进营养丰富饮食,如瘦肉、鱼类、蛋、气血虚者可吃甲鱼等补肾之物;(3)气血虚者可针刺三阴交,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位。
3.4 瘀血阻络型本组该型有13例,表现为眩晕耳鸣或头痛、痛如针刺、失眠多梦(多有头部外伤史)、精神萎靡、舌质暗红或有瘀斑与脉沉弦或弦涩。
施护:(1)重视心理护理,使病人保持心神安定,解除忧虑,恐惧心理;(2)适当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指导病人起居得当;(3)加强饮食调节,宜清淡,多食水果、蔬菜、瘦肉、鱼类等;(4)避免过剧烈的主动或被动的头部运动,
以诱发头晕加重。
3.5肾精不足型本组该型有3例,表现为眩晕且精神萎靡、少寝多梦、健忘、腰膝酸软、耳鸣或五心烦热、四肢不温、舌质暗红与脉细数或沉细无力。
施护:(1)鼓励病者多活动筋骨,使血脉流通,养气生精,如做保健操,打太极拳等,适当做头部运动,注意劳逸结合;(2)饮食宜补肾、助阳、滋阴之品;(3)可选针刺肾俞、肝俞、脾俞、三阴交等穴,灸百会、关元、风要进行精神调养
眩晕症病人的精神调养也是不容忽视的。
忧郁恼怒等精神刺激可致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而诱发眩晕[6]。
因此,眩晕病人应胸怀宽广,精神乐观,心情舒畅,情绪稳定,这对预防眩晕症发作和减轻发作次数十分重要。
要注意休息起居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为眩晕症的诱发因素之一。
不论眩晕发作时或发作后都应注意休息。
在眩晕症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
如椎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站立时症状会加重,卧床时症状可减轻。
卧床休息还能防止因晕倒而造成的身体伤害。
眩晕症病人保证充足的睡眠甚为重要。
在充足睡眠后,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
临床统计显示,失眠引起的眩晕患者比率约为65%,对于该类型的患者群体,在医学上面,采用纯中药制剂养心益脑宁神剂西药谷维素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得较为
显著理想的疗效[7]。
4 施护结果
肝阳上亢型12例患者在入院前均有情绪容易激动,未能控制而眩晕反复出现,以做好心理护理为重点,使其保持心境平静,情绪
安定,12例中有7例住院1周后眩晕症状消失,5例明显好转;痰浊中阻型11例患者通过饮食调理,控制肥腻之品及安静休息,疏通气机减少痰浊内生,不扰清窍,7例患者头晕明显减轻,4例自觉好转;气血亏虚型5例以指导患者起居得当,饮食调补,使气血充盛,濡养清窍,2周后头晕全部消失;瘀血阻络型13例患者均有外伤史,通过卧床休息,安定情绪,理疗、按摩等,疏通脉络,使气血运行通畅,1周内眩晕明显改善者8例,另外5例也有不同程度减轻;肾精不足型3例患者为年事已高,精血不足,脑髓空虚,指导患者根据身体情况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加强饮食调补,疏通血脉,化生精血,濡养清窍,通过1个月的调理,临床症状头晕、耳鸣不同程度好转。
5 体会
在护理41例眩晕患者中,除内服中药,针刺等治疗外,还应加强情志、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做适当的体育功能锻炼,笔者认为:肝阳上亢型患者症状反复出现,主要是情绪容易激动,恼怒、情志不舒,则肝阳上扰清窍出现眩晕,如安定情志,心绪平静则肝气舒畅,阴阳平衡,眩晕不作;痰浊中阻型往往是患者饮食不节,内伤脾胃,湿浊内生,影响脾胃升清降浊功能,造成痰浊上扰清空所致,如调节好饮食使脾胃健运,可使水谷化生气血濡养清窍,减少痰浊内生而上扰脑窍从而使眩晕减少或消失;气血亏虚型主要是清窍失养而眩晕,若加强补充营养,填补髓海,脑窍充实则无眩晕出现;瘀血阻络型因清窍被震荡使血脉阻塞不通,气机不畅,清阳不升所
致,若安静休息,配合适当按摩,使血脉循行通畅,清静之阳气上升,使脑窍恢复正常而眩晕消失;肾精不足型多为年事已高,精血亏损,不能濡养清窍所致,如加强营养和适当体育功能锻炼,血脉运行畅通,补充的营养化生精血通过顺畅和血脉运行而上供髓海,脑窍盛实则眩晕症状得到改善或消失。
根据不同的证型,施以合理的护理措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春花眩晕的辩证护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7)
[2] 黎倩平老年眩晕的辨证施护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23)
[3] 倪素华林韶冰吴金珠眩晕病人的现代中医整体综合护理光明中医 2009,(6)
[4] 余伙群眩晕的辨证施护河北中医 2004,(4)
[5] 韦审罗芬廖美英辨证施护在眩晕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现
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4)
[6] 肖菊芳眩晕患者的辨证施护中国中医急症 2009,(3)
[7] 李雪梅马素霞郭淑丽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的护理体会
山西中医 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