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各种泻心汤
中医治病中医方剂-心下痞(五个泻心汤)

心下痞---急性胃炎:(五个泻心汤)发热或没到发热的程度,胀满痞疼,呕吐,舌苔厚黄,手脚不热,有时是凉的。
因为是胃里的东西发热或产生气体,也可用干姜附子,有的还非用不可,黄连黄芩往下走,制止内容物发酵,干姜让肠胃蠕动减慢(注意与小结胸汤的区别)
1、心下痞满,按之软,脉浮,发热,一般大便秘,白苔,厚腻,不吃东西,三黄泻心汤:
大黄15黄连20黄芩30(全碎,水渍)
2、心下痞,体温高,就是觉得背有点冷(有时不发热但恶寒),
呕吐,附子泻心汤:
泡附子一枚(另煮汁)大黄黄连黄芩(全碎,水渍)
(此症要与旋复代赭汤方区别:旋复花30代赭石20党参30半夏20生姜15甘草15大枣15个,无热,小便清滑)3、心下痞硬、干噫、腹中雷鸣(胃里有水气)、下痢,有热,脉浮或滑,生姜泻心汤:(呕得最厉害)
生姜56黄连14黄芩42党参42半夏100毫升干姜14甘草42大枣12枚,2000毫升煮至600,三服
4、心下痞硬,下痢日数十行,谷不化,干呕心烦,甘草泻
心汤:
甘草56黄芩42干姜42人参42半夏100毫升黄连14大枣12
5、心下痞,呕(可有实际内容物)而下痢,半夏泻心汤:(与
小柴胡汤区别)
半夏100毫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42黄连14大枣12 病例:
1、女,3岁,腹胀发热(心下痞)
川黄连20克捣川大黄10克黄芩30克1剂开水渍一小时,取汁分四次服。
2、男,2个月半,心下痞
川大黄6克黄芩15克黄连10克打
沸水渍一小时,每次服1/4。
五个泻心汤

五个泻心汤仲景五个泻心汤的临床运用孤云独闲按:《伤寒论》中有五个泻心汤,作用各不相同。
最近看了一些泻心汤的案例,再对照原文,想到以下几个问题:1、外感病中,仲景主要遵循,或者说是严格遵守六经辩证的原则。
“六经”是统领外感疾病的纲领,简单地说,仲景把外感疾病的各种症状归属于“六经”,这样非常清晰。
其次,六经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阐述了外感疾病的传变规律,即沿着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的顺序发展。
当然,我说的是“通常”情况,如果是因为病人体质、旧病,特别是误治导致的“变证”就难说了,没有太多的规律,只有常见的情况。
为什么要先谈一下“六经”的问题呢?是因为:五个泻心汤反映的病症,究竟属于哪一经?“心”的位置指什么?是表是里,还是半表半里?2、五个泻心汤的主症,就一个字:痞。
究竟什么是“痞”?《伤寒论》在说到五个泻心汤的条文中有如下描述:若心下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胃中不和,心下痞鞕。
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
把上面概括一下,痞的特点是:心下痞,按之濡,有时会见到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鞕)。
简单地说,痞证没有食积、瘀血等硬物积聚。
3、为什么用“泻”治心下痞?根据上面的分析,痞不是实积。
既然如此,为什么仲景都冠以“泻”字呢?特别是甘草泻心汤明明指出胃中虚,有几方中都用了人参、甘草、大枣以补中气,为什么仲景还要“泻”?究竟把什么东西泻掉?后代医家在评论泻心汤时,都用了“辛开苦降”这个说法,难道这就是仲景名以“泻”的真实含义吗?对于上述三个问题,我给不出答案。
只能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别人的案例,谈点个人看法。
1、痞,不属于六经中的某一经,但可以看作是从太阳经往少阳、阳明传变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状态。
2、泻心汤证中的“痞”,是热气结于心下,不是实积,所以按之濡,不痛。
因为主因是热气痞结,所以五个泻心汤中均使用了黄连、黄芩两味药。
3、为什么称为“泻”?因为热气是外邪,要泻去;又热气是阳热亢盛,亢则泻之。
泻心汤原文,组成,立方意义,治疗范围

泻心汤原文,组成,立方意义,治疗范围[组成]大黄4.6克,黄芩、黄连各2.4克。
上挫细,以水一合,煎五勺,去渣,顿服。
如以沸汤一合,渍之,绞去渣服,亦可。
[症状表现]原文: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按:《千金方》:引此文,“不足”作“不定”宜从之。
补充:当有心下痞,大便秘结,心膈烦躁,小便赤涩,或惊痫,发狂,面及眼目有赤色,或肿,脉数急而实等证。
[立方意义]本方证由心胃肝胆之火,骈集胸中,迫血上行,乃有烦悸,吐衄急迫之状。
为用黄连以清心胃之火;黄芩以清肝胆之火,其热虽可暂消,吐衄亦可暂止,仍不能弭其复发,故必须以泄热通利之大黄为主将,领导芩、连,迫使心胃肝胆之火,同时下降,始能绝其复燃之患,此其所以为热性吐衄之剂欤?[治疗范围]以心下痞而烦悸不定,大便秘而上气为主。
[诸家经验谈]《芳翁医谈》:江洲多罗尾先侯,患失精数年,与人并坐,自不知其漏泄,诸医尽力,不得治。
故延师,师至,将诊之,侯因问曰:寡人之病,可治乎?曰:可治,侯乃屈一指,寻又问如初,师曰:可治。
侯又如是不已,至十指,抱剑去,师曰:痫也,以三黄泻心汤而痊愈。
侯大悦服,且从师学医三年。
《建殊录》:泉庐伊兵卫,年二十余,积年患吐血,每旬必一发,丙午秋,大吐,吐已,气息顿绝,迎众医救之,皆以为不可为矣,于是家人环注,谋葬事。
先生后至,视之,似未定为死者,因以丝着鼻间,犹能蠕蠕动,乃按其腹,有微动,盖气未尽也,急作三黄泻心汤,每帖重十五钱,须臾,腹中雷鸣,下利数行,即醒,出入二十余日许,痊愈,十余年不复发。
方舆輗:往年新街之酒家,茨才屋其之下婢,患逆经,起时吐衄,后至眼、目、耳、十指头皆出血,形体麻木,手足亦至于强直,余投泻心汤,十日血止,后与回生汤调理复旧。
《方伎杂志》:数年前,京师之壮长,笹屋利助,循常例,往幕府贺岁,冬秒,下江户,在途中下血,至府后,即请诊治,周身面色青白,爪、甲、舌亦无血色而干燥,脉沉弱,胸动亢,息强切,饮食不进,大便昼夜有数次,检其大便,皆血也,且有数血块,日日如是(中略)。
甘草泻心汤---补中益气,消痞降逆

甘草泻心汤---补中益气,消痞降逆甘草泻心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12g 黄芩9g 干姜9g 半夏9g 黄连3g 人参9g 大枣12枚上7味,以水2000m1,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温服200ml,每日3次。
注:赵开美本《伤寒论》中,本方无人参。
林亿等认为:。
其方必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据《金匮要略》、《千金方》、<<外台秘要》本方均有人参。
再者,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均有人参,故本方应有人参。
(功效)补中益气,消痞降逆。
(主治) .主证:心下痞满而硬,按之濡软,腹中雷鸣,下利频作,完谷不化,干呕心烦.副证:苔白或黄滑腻,脉濡或弦,亦与半夏泻心汤相似。
(临证加减}1。
本方甘草之用量:一般多为15g以上,若用其治疗溃疡病,或兼有便秘者,可用至30~45g。
2。
甘草泻心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症见反复发作的腹痛,尤以左下腹、脐周痛为多见,伴腹胀、肠鸣、泄泻,泄泻多在餐后出现,部分患者泄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检查无特殊发现,均排除器质病变。
药用炙甘草、法半夏各12g,干姜、大枣各 10g,黄连5g,党参、白芍各20g。
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服 4~6周。
[新中医,1994,t9,:25]3。
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药用炙甘草9—15g,半夏12g,干姜、黄连各6g,黄芩、党参各9g,大枣5枚。
每日l 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连服3—7剂。
4。
甘草泻心汤合重剂板蓝根治疗狐惑病远期疗效:病情反复发作7—20余次。
①急性发作期:肌肉注射100%板蓝根注射液4ml,或口服板蓝根冲剂lO--20g,均每日2次,5-10日为1 个疗程;甘草泻心汤(用生甘草)随证化裁。
肌肤糜烂、溃疡者,先用板蓝根30一lOOg煎水冲洗患处,再撒溃疡粉(黄芩、黄柏各lOg,冰片、硼砂各3g,外阴糜烂加苦参)外敷。
②缓解期:每间隔10-20日或出现急性发作征兆时口服板蓝根冲剂10 —20g,每日2次,3—5日为1个疗程;或用板蓝根30~60g煎水代茶饮。
三黄泻心汤泄心火,也是治脾胃

三黄泻心汤泄心火,也是治脾胃三黄泻心汤泄心火,也是治脾胃如果有人跟你说,中药的寒热温凉是杜撰的,根本不存在,那么我建议让他在夏日炎炎的时候服用一下三黄泻心汤,分分钟让人领略所谓的中药的寒凉之剂。
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治疗人体热证经典方中药的寒热温凉是有现实依据的,如果怕冷,服用大量的桂枝、附子、生姜,人的身体马上就会变暖;如果怕热,那么可以服用黄连、黄芩、大黄、石膏,人体的温度也可以马上降低,这就是中医所谓的中药药性寒热。
三黄泻心汤其实就是一个治疗人体热象明显的经典方剂。
一般来说热象的出现都是三阳病中的阳明病,出现时一般会有手足心热、脸部灼热、心烦、口渴等症状;如果是气分之热,一般还有胃口特别大,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使用白虎汤;如果是血分之热,一般还有心下痞、心烦的现象,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三黄泻心汤。
《金匮要略》中说“心气不定,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其实这只是从侧面说了三黄泻心汤治疗的是血分热。
而《伤寒论》中的“心下痞,寸口脉浮者,泻心汤主之”,才是真正指明了三黄泻心汤所主之部位和疾病的性质。
三黄泻心汤方解三黄泻心汤的主要药物组成为黄芩、黄连、大黄,都是苦寒的药物,且各有各的优势,黄芩是去全身三焦之火,特别是胆火和肺火,所以出血的情况都需要用到黄芩;而黄连主要针对的是中焦湿热,因为苦寒可以燥湿。
可以清热,黄连兼而有之,所以中焦因为有湿热会出现发高热,非用黄连不可;大黄其实是针对中焦有实热的情况,如果中焦没有实热,使用大黄的时候需要视情况而定。
三者的共同作用则是去相火,除湿热,去实热,而这些火从哪里去呢,主要还是从两便排出,一直吃到大便溏泻,或者小便清长,一般人体的热气就可以排出了。
三黄泻心汤的拓展应用三黄泻心汤的泄热作用很强,同时“火气即是气”,所以在泄火的同时也是泄气的,如果气虚的患者,还是不要泄得太过。
对于现代很多的“富贵病”来说,其实都是因为补得太过,气太旺了,所以“三高”患者如果适当泄一泄,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简谈半夏泻心汤

简谈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也称为半夏瀉心湯),是一种中医方剂,由唐代医学家张仲景创立。
该方剂主治胸腹烦满,心中不宁,呕吐暴利,口干咽燥等症状,因此被列为中医常用药方之一。
方剂组成
半夏泻心汤由以下几种药物组成:
•半夏:有宽中化滞、降逆御呕、止汗、化痰定喘的功效。
•黄连:有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的作用。
•黄芩:能够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止泻等。
•生姜:有温中散寒,解表散寒,辟秽去邪的功效。
•大枣:能够益中补虚、补气生津、养阴润燥等。
适应症
半夏泻心汤适用于以下病症和症状:
•伤寒、温病初起、暴发性心悸
•早期冠心病、心绞痛、心前区疼痛及不适
•胃痛、呕吐、消化不良等肠胃道疾病
•焦虑、失眠等神经心理疾病
半夏泻心汤的服法为口服,每日3次,一次10克。
注意事项
半夏泻心汤是一种具有副作用的药方,应该在医生的建议之下使用。
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如果服用后出现过敏、副作用等情况,应该及时向医生反映。
•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该避免使用该药方。
•半夏泻心汤禁用于胸暴、腹中实热、痰湿阻滞等情况。
半夏泻心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应用范围。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另外,在使用中药时,应该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切勿盲目自用。
《伤寒论》肠胃病神方——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肠胃病神方——生姜泻心汤图为半夏24肠鸣下利——易巨荪医案龙津桥梁女,癸已六月患下利,日十余行,完谷不化,甚似脏寒。
医者多用参、术,下利愈甚。
夜则齘齿有声,或心烦不得眠。
延余诊,察其神色,不甚怠倦,举动如常人,惟胃口稍减,形貌略瘦。
每下利,腹中沥沥有声。
余曰:腹中雷鸣下利,谷不化,仲景责之水气。
拟以生姜泻心汤。
一服利止,复进黄连阿胶汤,是夜能熟睡。
无复齘齿。
《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
论:这个生姜泻心汤,是脾胃虚寒,水气不化之症。
这个黄连阿胶汤,是皮毛外感,其胃腑燥热证,燥土伤水,伤及手少阴之心液。
此二方一虚一实,复进黄连汤善后,此当是错误之用。
半夏25痞闷下利——刘志杰医案张某,男,46岁。
初诊日期:2010年4月18日。
主诉:腹胀便溏近1年。
刻诊:腹中雷鸣胀满而便溏,心下痞满,气冲胸胁,心悸,口渴多饮,项强微恶风,腰酸凉沉重,尿频,舌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而剥。
左脉沉弦,右脉弦大有力。
这个病例简单,你们分析一下?衰超明:厥明病。
生姜泻心汤,肾着汤。
俞坤琴:厥阴中风,太阴阳明,生姜泻心汤加柴胡桂枝干姜汤。
许家栋:太阴阳明为主,兼有表证,属厥阴。
生姜泻心汤加甘姜苓术汤。
禤宝子:生姜泻心汤加肾着汤、真武汤呵呵,水平还行,都很接近,疗效肯定也会很好。
王芳平:太阴阳明合病,半夏泻心汤加真武汤。
王荣生:宿饮,阳明太阴,生姜泻心汤加肾着汤、葛根。
你就认定葛根了?你们目前的问题,就是方证还求得不够精确。
主症的方子选对了,疗效就会满意的。
这个病,主症,就是痞证,是生姜泻心汤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注意真武汤,里面有芍药,下焦虚寒,还是久利,要慎用芍药。
病人没有四逆,要慎用附子。
心下痞闷,气冲胸胁,心悸”,这个,更符合苓桂术甘汤证。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也可以解决水逆心悸。
《伤寒论》类方整理——6、泻心汤类方

《伤寒论》类方整理——6、泻心汤类方六、泻心汤类方目录1、半夏泻心汤2、生姜泻心汤3、甘草泻心汤4、大黄黄连泻心汤5、附子泻心汤6、黄连汤7、黄芩汤8、黄芩加半夏生姜汤9、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10、旋覆代赭汤1、半夏泻心汤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前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歌诀: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辛开苦降消虚痞,和胃降逆此方珍。
功效:辛开苦降,散结除痞。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
临床运用:本方运用广泛,可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等属上述病机者,如溃疡病、急慢性胃炎、肠炎、胆囊炎、非特异性肠炎、顽固性腹胀、美尼尔综合症、妊娠呕吐、口腔粘膜溃疡、小儿久泻等。
本方合失笑散、厚朴、石菖蒲、丹参等治疗浅表性胃炎;合蒲公英、丹参、白芍治疗萎缩性胃炎;合蒲公英、红藤等治疗糜烂性胃炎;合枳实、公英、生大黄、砂仁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合生大黄治疗幽门不完全梗阻;合花蕊石、藕节、白芨治疗消化道出血;合茯苓、生姜治疗妊娠呕吐;合葛根、茯苓、焦三仙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合龙胆草、川楝子、石菖蒲治疗耳鸣耳聋等。
2、生姜泻心汤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歌诀:干姜减量生姜配,水热互结消痞灵。
功效:和胃降逆,散水除痞。
主治:水气痞证。
临床运用:本方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胃肠功能紊乱、幽门梗阻、慢性结肠炎、心下痞、冠心病、胃扭转、长期低热不退等属上述证机者。
加蒲公英、黄芪并随症加减治疗急性糜烂性胃炎、偏热加大蒲公英、黄芩、黄连用量,气虚偏重加大黄芪、党参、甘草用量。
3、甘草泻心汤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热病,面赤,口烂,心中痛,欲呕,脉洪而数,此热邪干心也,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
黄连三两黄芩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大者,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而复恶寒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
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半夏泻心汤方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大陷胸汤见前)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 黄
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生姜泻心汤方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四两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
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泻心汤方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
两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