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工程课程设计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界面设计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界面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使学生了解人因工程在界面设计中的应用,掌握界面设计中的关键因素;3. 帮助学生掌握界面设计的相关评价标准,提高对人因工程界面设计的认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人因工程原则进行界面设计的实际操作能力;2. 提高学生分析界面设计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学会在团队中共同完成界面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人因工程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热情;2. 培养学生关注用户体验,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对界面设计工作的敬业精神。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人因工程课程性质,以实用性为导向,旨在提高学生对界面设计理论与实践的认识。
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实际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人因工程原则进行界面设计,提高界面设计的质量和用户体验。
二、教学内容1. 人因工程基本概念:介绍人因工程定义、发展历程和主要研究领域,让学生对人因工程有整体的认识。
教材章节:第一章 人因工程概述2. 界面设计原则:讲解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如一致性、简洁性、易用性等,并分析其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界面设计原则与方法3. 界面设计方法:介绍界面设计的方法,如用户调研、原型设计、用户测试等,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教材章节:第三章 界面设计原则与方法4. 界面设计关键因素:分析影响界面设计的关键因素,如用户需求、界面布局、色彩、字体等,并举例说明。
教材章节:第四章 界面设计关键因素5. 界面设计评价标准:讲解界面设计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如可用性测试、用户满意度调查等,帮助学生掌握评价界面设计质量的方法。
教材章节:第五章 界面设计评价6. 实践案例分析与讨论: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界面设计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总结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总结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领域,掌握人-机-环境系统的交互作用及优化方法。
2. 使学生掌握人因工程在设计、评估和改进产品、工作场所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人因工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针对具体案例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
2.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能力,能够开展人因工程相关的实践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人因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人类工效学领域的积极性。
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人本意识和环保意识,使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环境保护。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1.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教授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2.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和工程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教学要求:结合实际案例,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项目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1. 知识层面:掌握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了解人-机-环境系统的交互作用。
2. 技能层面: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开展人因工程相关的实践活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安全意识、人本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人因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包括人因工程定义、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人-机-环境系统的基本构成和相互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人因工程概述2. 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介绍人的生理结构、感知特性、认知过程、心理特征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3. 人因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产品、工作场所、人机界面等设计领域中人因工程的应用方法及案例。
教材章节:第三章 人因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4. 人因工程评估与优化:讲解人因工程评估方法、工具和流程,以及如何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优化改进。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

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人因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领域;2. 掌握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工程设计和产品设计的影响;3. 了解人因工程学在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安全、提升舒适度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人因工程学原理,分析和评估现有产品的易用性、舒适性和安全性;2. 培养学生运用人因工程学知识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学会运用人因工程学方法,针对特定用户群体进行产品优化和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人因工程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探索、主动学习的态度;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与他人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人因工程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人因工程学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人因工程学的基本观念,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本课程面向初中生,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但对人因工程学的了解较少,需要通过课程学习来拓展知识面。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内容应注重实用性、趣味性和启发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人因工程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介绍人因工程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核心原理;- 分析人因工程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 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生理特点:讲解人的生理结构、功能及其在工程设计和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心理特点:分析人的感知、认知、情绪等心理因素对产品设计和使用的影响。
3. 人因工程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工作效率:介绍人因工程学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的具体应用,如办公家具、工具设计;- 安全保障:分析人因工程学在保障安全方面的作用,如交通工具、警示标志设计;- 舒适度:探讨人因工程学在提升产品舒适度方面的应用,如家居、电子产品设计。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宿舍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宿舍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宿舍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对宿舍进行设计和优化,提高居住的舒适性和效率。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宿舍设计的基本原则、掌握宿舍布局和设施的优化方法,以及了解宿舍环境对居住者行为和健康的影响。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进行宿舍设计的基本计算和分析,能够运用人因工程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宿舍环境和居住者的关注,提高他们对人因工程的认识和重视。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宿舍设计的基本原则、宿舍布局和设施的优化方法、宿舍环境对居住者行为和健康的影响等方面。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宿舍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宿舍的功能分区、交通、空间利用等方面的基本原则。
2.宿舍布局和设施的优化方法:包括宿舍的房间布局、家具配置、照明、通风等方面的优化方法。
3.宿舍环境对居住者行为和健康的影响:包括宿舍的噪音、空气质量、温度、湿度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将引导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了解宿舍人因工程的知识和方法。
具体来说:1.讲授法:通过讲解宿舍设计的基本原则和优化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实验法:通过实验室的实验,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宿舍环境对居住者行为和健康的影响。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与人因工程相关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宿舍设计和人因工程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宿舍人因工程的知识。
4.实验设备:准备宿舍环境模拟实验设备,供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取多种评估方式。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

人因工程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如人体测量学、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等。
2. 使学生理解人因工程在设计和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及保障人体健康方面的应用。
3. 帮助学生了解人因工程在不同行业中的实际案例,如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人因工程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能力,以便在项目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人因工程的作用。
3.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人体测量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人因工程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人因工程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方面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理解人因工程在提升生活品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人因工程的学科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应用人因工程知识,为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1. 人因工程基本概念:包括人因工程定义、发展历程、研究领域及方法。
教材章节:第一章 人因工程概述2. 人体测量学:介绍人体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如人体尺寸、人体力学参数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人体测量学3. 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分析人在工作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如感知、认知、疲劳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4. 人因工程应用:介绍人因工程在制造业、交通运输、办公环境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教材章节:第四章 人因工程应用5. 设计原则与方法:讲解人因工程在设计中的原则和方法,如人机界面设计、作业空间设计等。
教材章节:第五章 设计原则与方法6. 项目实践:分组进行项目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洗漱室

人因工程课程设计洗漱室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洗漱室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设计和评价方法。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了解洗漱室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设计原则和评价方法;掌握洗漱室人因工程的相关术语和概念。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洗漱室进行人因工程设计和评价;能够分析洗漱室人因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对洗漱室人因工程设计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洗漱室人因工程基本概念:介绍洗漱室人因工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2.洗漱室人因工程设计原则:讲解洗漱室人因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如人性化、合理布局、安全舒适等。
3.洗漱室人因工程评价方法:介绍洗漱室人因工程评价的方法和指标,如使用频率、满意度、实用性等。
4.洗漱室人因工程设计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洗漱室人因工程设计的具体操作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洗漱室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和评价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洗漱室人因工程设计的具体操作和应用。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人因工程设计的理解和看法。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洗漱室人因工程设计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实验设备:准备洗漱室人因工程设计实验所需的设备,如测量工具、模型等。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商场人因工程课程设计

商场人因工程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商场人因工程,使学生掌握商场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商场内部布局、人流物流、照明、声学、 thermo comfort 等因素对顾客购物体验的影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1.掌握商场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了解商场内部布局、人流物流、照明、声学、 thermo comfort 等因素对顾客购物体验的影响。
3.熟悉商场人因工程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商场设计方案的制定和评价。
5.具备分析实际工程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6.能够进行商场人因工程的咨询和指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商场人因工程的热情和兴趣。
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商场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和方法,商场内部布局、人流物流、照明、声学、 thermo comfort 等因素对顾客购物体验的影响,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具体安排如下:1.绪论:介绍商场人因工程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2.商场设计原则和方法:讲述商场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功能分区、人流物流、尺度与比例、界面处理等。
3.商场内部布局:分析商场内部布局对顾客购物体验的影响,包括业态组合、品牌配置、动线设计等。
4.人流物流:讲解人流物流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关设施和设备的选择。
5.照明与声学:介绍商场照明和声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提高顾客购物体验。
6.thermo comfort:探讨商场室内温度、湿度和通风对顾客购物体验的影响及设计方法。
7.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讲解与商场人因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以确保商场设计的合规性。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商场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郑航人因工程课程设计

郑航人因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人因工程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人因工程参数对航空航天器设计和操作的影响。
3. 学生能够运用人因工程原理,分析并解决实际航空航天器设计中的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人因工程方法,对航空航天器内部环境进行评估和优化。
2. 学生能够利用人因工程知识,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航空航天器操作界面。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协作,开展航空航天人因工程项目的研究与实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航空航天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激发学生投身于相关领域研究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关注人的因素,注重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人本主义精神。
3. 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人因工程知识解决航空航天领域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航空航天基础知识,对人因工程有一定了解,但尚缺乏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人因工程基本原理:介绍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2. 航空航天人因工程:分析航空航天环境中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探讨人因工程在航空航天器设计中的应用。
3. 人体工程学:讲解人体测量学、生物力学、生理学等基础知识,分析航空航天器内部空间布局和操作界面设计。
4. 人因工程评价方法:介绍航空航天人因工程评价的方法和指标,如工作效率、舒适度、疲劳等。
5. 航空航天器人因工程设计:结合实际案例,讲解航空航天器内部环境设计、操作界面设计、座椅设计等。
6. 人因工程在航空航天安全中的应用:分析航空航天事故中的人因因素,提出改善措施,提高航空航天安全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工大学《人因工程学》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基于人因工程学的公交车扶手分析、改善、评价专业:工业工程班级111040802小组成员:指导老师:时间:2014.6.16—62014.6.20课程设计任务书班级111040802 姓名一、课程设计的题目基于人因工程学的公交车扶手分析、改善、评价二、课程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1)公交车扶手高度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2)公交车扶手紧缺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3)公交车扶手抓握不舒适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三、课程设计相关附件(如:表格、图纸、软件等)(1)公交车扶手的问题分析以及改善(2)关于公交车扶手的问题的调查问卷(3)应用软件:auto CAD2007、WPS、VISIO 四、课程设计主要参考资料(1)郭伏,省三《人因工程学》(2)焱,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城市公交车设计法研究(3)《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数据统计五、任务发出日期:2014.6.16 完成日期:2014.6.20指导教师签字: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的评语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目录1. 引言 (3)2. 研究背景 (3)3. 公交车扶手的问题 (4)3.1 问题一:扶手高高在上,乘客无可奈 (4)3.2 问题二:无地儿可扶,扶手紧缺 (5)3.3 问题三:扶手设计不合理,抓握不舒适 (6)4.分析与改善 (7)4.1针对扶手高度问题 (9)4.1.1扶手高度数据分析 (9)4.1.2改善案 (11)4.2 针对无地儿可扶,扶手紧缺问题 (12)4.3 针对扶手设计不合理,抓握不舒适问题 (13)5. 改进案的综合评价分析 (16)6. 设计体会 (16)参考文献 (17)公交车扶手改善的设计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大部分城市市区人口密集,城市以公共交通为主体。
人们对公交车的性能、技术水平、乘座舒适性、车装置、环保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就目前而言,公交车的设计还没有让人们感到满意,特别是在车扶手这一面。
公交车乘客经常要保持站姿,站立的乘客要抓住扶手或者横杆。
目前,我国常有关于公交车扶手横杆高度不当给乘客带来不便的报道。
本文主要以公交车扶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人因工程学的理论和法,分析了目前的公交车扶手,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各种新改善案。
关键词:城市公交车、扶手、人因工程学、改善、人性化1、引言随着城市化进展,越来越多的市民坐公交车出行,而公交车环境缺少人机设计,由此带来了很多问题,扶手设计是比较明显的一面。
公交车扶手的设计需要考虑两面问题:1.高个子不碰头,矮个子够得着;2.舒适抓握。
很多市民都有体会,交通高峰时公交车几乎车车爆满,坐公交车简直就是苦行修炼,其中体会最深的是抓不到扶手,没有扶手可抓,所以有必要探讨下公交车扶手如设计才能更好的为市民服务。
本文通过分析人因工程学中人体相关尺寸及乘客使用扶手的习惯,本次课程设计采用问卷调查式,了解到目前公交车扶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公交车扶手的人因工程学分析和改善。
2、研究背景目前,我国西南地区常有关于公交车扶手横杆偏高给乘员带来不便和安全隐患的报道。
出现乘员无法够到扶手或拉扶手时人体处于极度拉伸的现象,尤其是女性乘员。
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得出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人男子(18—60岁),女子(18—55岁)的身高均值分别大致为1671.5mm,1565.2mm,西南地区身高均值分别低于全国标准为24.5mm,19.2mm.若再考虑西南地区同我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较慢的差异,现今,这一身高差距将大于上述的24.5mm,19.2mm.我国现行的公交车扶手高度设计多以全国均值为标准,这种设计显然不适宜西南地区乘员对乘坐舒适性与安全性的要求。
寻求适用于西南地区的公交车扶手设计具有其可行性和实用性。
扶手是公交车饰主要部件,不仅因为其数量多占用车空问大,更是因为大多数站立的乘客需要抓住扶手,以保持稳定的站姿。
而根据人因工程学分析,扶手设计主要考虑人体立姿垂直手握高度,立姿侧向手握距离和手臂平伸手握距离,以及车辆运行的平均时速等等一系列问题,由于涉及到伸手够东西的问题,如果采用高百分位的数据就不能适应小个子人,所以设计出发点应该基于适应小个子人,这样也同样能适应大个子人。
人因工程学3、公交车扶手的问题本小组成员通过对城市公交车扶手进行了调研,对乘客针对城市公交车扶手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大量数据的收集发现城市公交车扶手主要存在以下几面的不足:3.1 问题一:扶手高高在上,乘客无可奈“扶手有点高,矮个子的人要抓住的话,有点难。
”近日,不少乘客反映,乘坐公交车的时候,发现车横杆扶手有点高,人多无座时又找不到其他好扶的地。
这些车上的扶手高度都在1.7米左右。
站着的乘客,高一点的抓着车顶的扶手,但大多数尤其是女性乘客,都只能抓住车的竖杆,或是座位靠椅。
另一类:吊环类扶手,也存在着同样的高度问题,其上端是不固定,车辆剧烈摇晃时人们会跟着摆动,并且吊环顶部的固定并不是很紧,这就存在了对乘客安全的隐患。
1700太高了够不着图(1)横杆、吊环扶手过高3.2问题二:无地儿可扶,扶手紧缺大部分乘客表示,每次坐公交车的时候,基本不会抓横杆扶手,虽然能够抓到,但是还是有点费力。
这也是我们平时经常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期,乘车的人太多,根本就没地可扶,当遇到司机急刹车时,很容易摔跤。
扶哪儿呢?找个位置真难图(2)扶手紧缺3.3问题三:扶手设计不合理,抓握不舒适公交车扶手的一些设计不合理,乘客表示抓握不舒适,手臂很容易疲劳,不抓吧,站不稳;抓吧,简直就是活受罪(图(3)所示)。
想一想,冬天冰冷的立式扶杆,令人难以抓握。
以后再定制公交车辆的时候,就应本着人性化的原则,考虑全一些,多注重些细节上的改进,让乘客更舒适一些(图(4)所示)。
图(3)扶手设计不合理图(4)冰凉的扶杆4、分析与改善4.1针对扶手高度问题4.1.1扶手高度数据分析1、高个子、不碰头不碰头即要求扶手高度应高于大多数人身高,所以取男性身高的99百分位为1814mm(男女共用,应能满足大多数人群的需求,而男性身高普遍高于女性身高,因此取男性身高99百分位)。
表1 人体身高数据X:取99百分位身高为X=1814mmY:男性的穿鞋修正量,取Y=30mmZ:公交车扶手横杆半径Z=30mm(具体半径视设计要求决定)A:身高增长修正量A=14mm所以满足高个子乘客不碰头,要求横杆中心距离车地板高度为h≥X+Y+Z=1814+30+30+14=1888mm。
扶手中心距离车地板高度为H≥X+Y=1814+30+14=1858mm。
2、矮个子,够得着扶手杆属男女通用的产品尺寸设计,舒适抓握即要求扶手应保证被大多数人抓得到且舒服抓握,所以取女性的5百分位(满足大多数人群的需求,而女性身高普遍低于男性,所以取女性的5百分位)。
表2 立姿双手举起时的高度X:女性立姿双手功能上举高5百分位X=1741Y:女子的穿鞋修正量:Y=30mmZ:人体身高增长修正量Z=14mmA:人体上举功能高与人体舒适抓握扶手高度相差量。
(同样2个在使用扶手杆的人体模型,自然状态姿势比立姿双手功能上举高姿势要更舒服。
)取A=150mm所以满足乘客抓的到,要求扶手中心距离车地板高度为:H≤1741+30+14-150=1635mm3、综上结论:本着人因工程学的基本原理,从数理统计中95%的概率置信度出发,得出:适用于公交车扶手横杆中心高度为1 800 mm,吊带手环的中心高度为1 600 mm,才能尽大限度的满足乘客对乘坐舒适性与安全性的要求。
4、同样,在满足高个子不碰头的基础上,我们设计扶手的目的就是用来抓,故而抓得到同样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公交车出事故,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因为有的乘客个子小,抓不到扶手,而导致在公交车开停时立姿不稳,摔倒或压在其他乘客的身上,从而引起了受伤事件的发生。
下图(4)所示为公交车扶手的位置围。
图(4)扶手位置围4.1.2改善案案一:在公交车应该适当多增加一些竖直的扶手,取消吊环或者减少其数量,将顶盖扶手的高度设置为1800mm,现在年轻人一般个头都在1米8左右,这样高的年青人可以抓顶盖扶手,个矮的人则可以扶竖直扶手。
由于扶手都是固定的,可以减少来自车体的摆动,如图(5)所示。
图(5)横竖杆结合案二:西南地区公交车扶手采用横杆加吊带手环设计,两者的中心设计高度分别为1800mm,1600mm,该设计能达到满足西南地区成人中95%的乘员对扶手高度要求的目标。
由上文分析的扶手高度数据可得到吊环最适宜的高度,设计出高低相间的吊环。
从横杆一端开始每隔0.5m,按“低低高”的顺序配置扶手,即每三个扶手中有两个是距地面高度为1600mm的扶手,一个距地面高度为1860mm的扶手。
这里做出的修正主要考虑的是,大多数人的身高较低,故而低扶手与高扶手的配备比为2:1。
如图(6)所示。
图(6)高低拉环4.2针对无地儿可扶,扶手紧缺问题案一:在车门处的扶手上应该加一些三杆弯状的扶手,以便人们上下车可以扶,而且能增加可以扶的人数,如图(7)所示。
图(7)案二:在公交车增加图(8)这些不同形状、高度的扶手,它不仅可以满足不同身高,年龄的乘客,而且可以增加可扶的人数,这样即便是在上下班高峰期,也不用担心没地儿可扶了。
图(8)各种形状的扶手4.3针对扶手设计不合理,抓握不舒适问题在人机设计中,人体舒适度也是一种必需考虑的因子。
公交车扶手设计不合理,抓握时由于局部静态施力,容易引起疲劳,导致手臂肌肉酸疼。
定制公交车辆的时候,应本着人性化的原则,考虑全一些,多注重些细节上的改进,让乘客更舒适一些。
案一:横杆采用螺旋形设计(如下图(9)所示),同以前的普通直横杆相比,这样的横杆设计增加了立姿稳定性,让乘客感觉更舒适。
改善前—直杆改善后—螺旋杆图(9)螺旋形公交扶手案二:冬天光滑的立式扶杆很冷,摸起来不舒服,采用塑料的又担心扶杆的材料可承受的负荷不够,加上布质又怕夏天时,手闷热。
故而可采用在原来的铁杆上加上可拆卸式的防滑布(为了安全采用单杆布置),如图(10)所示,或将手握取得那一部分光滑的立式扶杆改用质感舒适的材质,图(11)。
可装卸式防滑布图(10)可拆卸式的防滑布图(11)质感舒适的材质案三:对于扶手,由于长期抓握,故而对其舒适度要求也较高,可以采用较粗的带透气的塑料圆环,如下图(12)所示。
图(12)圆环吊环5、改进案的综合分析通过对各个改进案的综合分析,我们得出最后结果如下:1、采用横竖杆结合的式,立式扶杆采用单杆布置,材质为带凹凸的铁柱,配备可拆卸防滑布,在冬天套上。
2、适用于公交车扶手横杆中心高度为1 800 mm,吊带手环的中心高度为1 600 mm,才能尽大限度的满足乘客对乘坐舒适性与安全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