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溶解度1
初中化学9.2溶解度第1课时课件

我们在说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 液时,一定要强调“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 溶剂里”这两个条件
讨论2:为什么必须说明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即为什么必须指明溶质是什么?) 硝酸钾饱和溶液 加入少量 高锰酸钾 再加硝酸钾 说明: 1.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能 继续溶解高锰酸钾
2.此液为硝酸钾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通常情况)
增加溶质、降低温度、恒温蒸发溶剂
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饱和溶液
温馨提示: “升温”和“降温”两种方法适合大多数固态溶质的 溶液,对极少数固体(如:氢氧化钙)来说恰好相反. 注意: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溶剂 里”,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高锰酸钾不饱和溶液
必须说明是“哪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要指明溶质是什么?)
讨论3:如何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呢?
一般地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要看在一定 温度下,该溶液中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 存在,若存在未溶解的溶质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那 么这种溶液就是该温度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方法: 在一定温度时,向溶液中加入少量同种溶质, 如果不再溶解,则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继续 溶解,则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二、自学指导
自学内容
1分钟
P33-35
饱和溶液
自学方法 仔细阅读,并标记重点 自学要求 独立完成思考题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4分钟)
1.在一定温度 、一定量的溶剂里,可以继续溶解某种 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溶液;不能继 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溶 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对大多数溶 质来说: )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 ( )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五四学制)全一册1.3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溶解度)优秀教学案例

3.提出问题:“什么是溶解度?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溶解度?”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展开做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溶解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2.通过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作用,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3.分析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溶剂性质和溶质性质,并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讲解。
4.运用图表、案例等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溶解度的相关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4.多元化教学评价: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2.利用溶解度曲线,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
3.设计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交流与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学以致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继续探索化学知识的热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小组合作
1.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组织小组实验,让学生共同探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开展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自主总结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篇1设计思想: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
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答:不同。
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
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2《溶解度》-课件

4、“在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 硝酸钾固体,发现硝酸钾固体消失,则说 明原氯化钠溶液不饱和。”这句话是否正 确? 错误
问:“相同溶质、相同温度:饱 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所含溶
质多”这句话对不对? 错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稀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
间可相互转化
D、在提到某种物质的溶解度时,一定要指明 温度
二、溶解度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的能力 思考:如何判断糖和食盐的溶解性?
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较大吗? 不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较小吗?
5、浓溶液与稀溶液
在同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较多的溶液——浓溶液;
含溶质较少的溶液——稀溶液 不同的溶质: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 溶液。
相同溶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 溶液浓。
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3)影响因素
(2)
四
一定温度 100g溶剂(一般指水)
温度
要 素
达到饱和
溶质、溶剂 本身的性质
单位: 克
讨论:
20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 的含义
温度 溶质的 质量
溶剂的 饱和溶液
质量
的质量
200c 31.6g
100g
131.6g
九年级化学下册的听课笔记:第九单元溶液《溶解度》

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听课笔记:第九单元溶液《溶解度》一、教师行为1.1 导入•引入话题: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糖在水中溶解得更慢?”或“为什么海水能够溶解大量的盐分?”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提出问题:教师明确提问:“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质的溶解量是否有限度?如何定量描述这种限度?”以此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1.2 教学过程•讲解溶解度定义:•教师详细解释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强调溶解度与温度、溶剂量及饱和状态的关系。
•举例说明,如“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6g”。
•绘制溶解度曲线:•教师展示几种常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如“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氢氧化钙等少数物质则相反”。
•强调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如预测温度变化对溶解度的影响,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等。
•实验演示与讨论:•进行实验,如观察不同温度下KNO3和Ca(OH)2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让学生直观感受溶解度的变化。
•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等。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演示如何通过改变温度、增加溶剂或减少溶质等方法实现两者之间的转化。
板书设计(提纲式)1.溶解度定义•定义•单位•影响因素(温度、溶质与溶剂性质)2.溶解度曲线•绘制方法•曲线意义(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应用(预测溶解度、比较不同物质溶解度)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定义•判断方法•转化方法(加热、冷却、增加溶剂、减少溶质)4.实验观察•实验内容(KNO3、Ca(OH)2溶解实验)•实验现象•结论分析二、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参与溶解度定义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观察记录:在实验演示过程中,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分析原因。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根据物质在20℃时溶解度的大小不同,把物质的溶解性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概念粗略地来描述.(2)固体的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在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时,要抓住五个要点:①“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每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有一个对应的定值,但这定值是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给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指出在什么温度下的溶解度才有意义.②“在100g溶剂里”:溶剂质量有规定的值,统一为100g,但并不是100g 溶液,在未指明溶剂时,一般是指水.③“饱和状态”:所谓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的溶解达到了最大值.④“所溶解的质量”:表明溶解度是有单位的,这个单位既不是度数(°),也不是质量分数(%),而是质量单位“g”.⑤“在这种溶剂里”:就是说必须指明在哪种溶剂里,不能泛泛地谈溶剂.因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度是不相同的.(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温度的高低也是影响溶解度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4)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计算a根据:温度一定时,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与饱和溶液质量成正比.。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作业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1)作业设计1.要想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宜采取的方法是()A.蒸发溶剂的方法B.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C.倒掉部分溶液的方法D.升高温度的方法【答案】A【质量水平】2.现有一接近饱和的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使之成为饱和溶液的是()①蒸发溶剂,②增加溶质,③降低温度,④加热升温A.只有①②B.只有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A【质量水平】3.能证明某KCl溶液在20 ℃时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方法是()A.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结果溶液变稀B.取少量该溶液,降温至10 ℃时,有KCl晶体析出C.取少量该溶液升温,无KCl晶体析出D.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KCl晶体,晶体质量不再改变【答案】D【质量水平】4.根据图所示实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不能溶解其他溶质B .20 mL 水中溶解氯化钠的最大质量是定值C .加热后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增加D .加热后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C 【质量水平】5.下列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的是( ) A .饱和石灰水降温B .饱和石灰水表面结了一层膜C .室温下的饱和硝酸钾溶液放进冰箱D .向饱和蔗糖水里加水 【答案】C 【质量水平】考点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solo 质量水平考查要求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溶液的特征 理解掌握B2 M L2 综合性 温度对物质溶解能力影响认识记忆B1 U L1 基础性 硝酸钾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认识记忆B1UL1基础性饱和溶液的判断理解掌握B2 M L2 综合性6.在研究物质溶解性的实验中,小明将5 g硝酸钾加入10 g水中,充分振荡后静置,现象如图甲所示。
(1)小明认为图甲试管中的溶液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判断的依据是。
(2)对该试管进行加热,得到如图乙所示的溶液,小明认为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请对小明的判断作出评价:。
(3)晓龙通过实验对该溶液是否饱和作出了正确判断,他的做法是。
化学九年级溶解度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溶解度知识点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能够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它是研究溶液中溶质溶解程度的重要指标。
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溶解度相关的知识。
下面将介绍一些化学九年级中涉及的溶解度知识点。
一、溶解度的影响因素1. 温度: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这是因为在热的条件下,溶质和溶剂的分子活动增强,相互作用力减弱,溶质更容易与溶剂发生相互作用而溶解。
2. 压力:固体溶解度受压力的影响较小,而气体溶解度受压力的影响较大。
常见的例子就是汽水中的二氧化碳,当瓶子封闭时,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形成气泡;而当瓶子被打开时,压力降低,二氧化碳逸出,气泡消失。
3. 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态:通常来说,溶质和溶剂的相态相同的情况下,溶解度较大。
例如,固体溶质通常在液态溶剂中溶解度较大。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 饱和溶液:当在一定温度下继续向溶剂中加入溶质,溶质不再溶解,溶液中含有最大溶质量时,称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的溶解度可以用单位体积溶液所能溶解的最大溶质质量来计量。
2.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剂可以继续溶解更多的溶质,此时称为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的溶解度小于饱和溶液的溶解度。
三、饱和溶液的稳定性饱和溶液的稳定性可以通过溶解度来判断。
当溶剂中溶质的质量小于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时,可以继续向溶剂中加入溶质来制备饱和溶液;当溶剂中溶质的质量等于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时,饱和溶液将保持稳定;而当溶剂中溶质的质量超过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时,多余的溶质无法溶解,会析出形成固体。
四、溶解度曲线溶解度通常在温度变化时发生改变,我们可以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来分析这种变化规律。
溶解度曲线通常以质量为横轴,温度为纵轴,曲线上的点表示相应温度下的饱和溶解度。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可以判断溶液的特性。
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时,曲线向上倾斜;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时,曲线向下倾斜;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始终保持不变时,曲线是水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溶解度
精品课件
一、饱和溶液
•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
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溶液 叫做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
不饱和溶液
饱
精品课件
二、溶解度
•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溶解度曲线
绘制方法 意义及其应用
精品课件
KNO3
熟石灰[Ca(OH)2]
精品课件
气体的溶解度
• 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
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