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朝帖
争座位帖 (宋拓 日本三井藏本 )

此帖原为北宋长安安师文旧物,曾刻以传世。后安氏兄弟析居家财,真迹一剖为二。其后又进入内府,不复外见。内府亦辗转不知所终,遂世无见真迹者。原迹已佚。而安师文以真迹模勒刻石,其刻石今存西安碑林第二室,方形竖刻,107.5×69.5厘米,分上下二截书,各36 行。 此刻石世称“关中本”、“陕刻本”。因摹刻精妙且真迹失传,好事者皆以该本为据辗转翻刻,传世摹勒翻刻计有12种之多。故传世诸本以其最为所重。今北宋拓本已不传,南宋拓本亦稀如星凤。其中以国家图书馆馆藏北宋帖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上海图书馆藏南宋拓本比较有名。
颜真卿 行书 争座位帖 (宋拓 日本三井藏本 )
又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书于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文稿。
此帖系颜真卿与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书信手稿。传有七纸,约64行。信中直言指谪郭英乂在两次隆重的集会上藐视礼仪,谄媚宦官鱼朝恩,以致礼遇高于六部尚书之事,抬高宦官的座次。为此颜真卿引历代及唐代成规抗争之,写下此长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鱼朝恩在当时是一个大权在握、骄横跋扈、朝野侧目的人物,颜真卿的斥责打击了他的嚣张气焰,所以世人称此书稿为《争座位帖》。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品,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上,气势充沛,劲挺豁达,字里行间横溢着粲然忠义之气,显示了颜真卿刚强耿直、朴实敦厚的性格。 迄今一金紫光禄大夫检校邢部尚书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谨奉寓书於右仆射定襄郡王郭公阁下,盖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是之谓不朽。抑又闻之,端揆者,百寮之师长。诸侯王者,人臣之极地,今仆射挺不朽之功业,当人臣极地。岂不以才为世出,功冠一时。挫思明跋扈之师,抗回纥无厌之请,故得身画淩烟之阁,名藏太宝之廷,吁足畏也。然美则美矣,然而终之始难。故曰: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可不儆惧乎?书曰:尔唯弗矜,天下莫与汝争功。尔唯不伐,天下莫与汝争能。以齐桓公之盛业,片言勤王,则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葵丘之会,微有振矜,而叛者九国。故曰:行百里者半九十里,言晚节未路之难也。从古至今,自我高祖太宗已来,未有行此而不理,废此而不乱者也。前者菩提寺行香,仆射指麾宰相与两省三省已下常参官并为一行坐,鱼开府及仆射率诸军将为一行坐,若一时从权,亦犹未可。何况积习更行之乎?一昨以郭令公父子之军,破犬羊凶逆之众,众情欣喜,恨不顶而戴之。是用有兴道之会,仆射又不悟前失。径率意而指麾,不顾班秩之高下,不论文武之左右,苟以取悦军容为心。曾不顾百寮之侧目,亦何异清画攫金之士哉?甚非谓也。君子爱人以礼,不窃见闻姑息。仆射得不深念之乎?真卿偶闻军容之为人,清修梵行,深入佛海,况乎收东京有殄城之业,守陕城有戴天之功,朝野之人,所共景仰,岂独有分於仆射哉。加以利衰涂割,恬然於心。固不以一毁加怒,一敬加喜。尚何半席之座咫尺之地能泊其志哉。且卿裏上齿,宗庙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威,以明长幼。故得彝伦叙而天下和平也。且上自宰相御史大夫两省五品以上供奉官自为一行,十二卫大将军次之。三师三公令仆射少师保傅尚书左右侍郎自为一行,九乡三监对之,从古以然,未尝参错,至如节度军将,各有本班卿监之班。将军有将军位,纵是开府特进,并是勋官,用荫即有高卑,会燕合依伦叙,岂可裂冠毁冕,反易彜伦,贵者为卑所凌,尊者为贱所逼,一至於此,振古未闻。如鱼军容阶虽开府,官即监门将军,朝廷列位,自有次叙,但以功绩既高,恩泽莫二,出入王命,众人不敢为此,不可令居本位,须别示有尊崇,只可于宰相师保座南,横安一位,如御史台众尊知难事御史,别置一榻,使百寮共得瞻仰,不亦可乎?圣皇时,开府高力士承恩傅宣,亦只如此横座,亦不闻别有礼数。亦何必令他失位,如李辅国倚承恩泽,径居左右仆射及三公之上。令天下疑怪乎?古人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愿仆射与军容为直谅之友,不愿仆射为军容佞柔之友。又一昨裴仆射误欲令左右承勾尝尚书,尝时辄有训对。仆射恃贵,张目见尤,介众之中,不欲显过。今者与道之会,还尔遂非,再谒八座尚书,欲令便向下座。州县军城之礼,亦恐未然。朝廷公宴之宜,不应若此。今既若此,仆射意只应以为尚书之与仆射。若州佐之与县令乎?若以尚书同于县令,则仆射见尚书令,得如上佐事刺史乎?益不然矣。今既三厅齐列,足明不同刺史且尚书令与仆射,同是二品,只校上下之阶,六朝尚书并正三品,又非隔品致敬之类。尚书之事仆射礼数未敢有失。仆射之顾尚书,何乃欲同卑吏?又据宋书有百官志,八座同是第三品,隋及国家始升,别作二品。高自标致,诚则尊崇,向下挤排,无乃伤甚况再於公堂,猲咄常伯,当为令公初到,不欲纷披,黾勉就命,亦非理屈。朝廷纪纲,须共存立,遇尔隳坏,亦恐及身。明天子忽震电含怒,责毂彜伦之人,则仆射其将何辞以对。
王羲之《游目帖》

王羲之《游目帖》王羲之《游目帖》又名《蜀都帖》摹本墨迹,草书,纸本,11行,102字。
日本广岛安达万所藏,毁于火。
此帖宋、明两朝皆在民间,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入内府,咸丰、同治年间赐予恭亲王,后归日本广岛安达万藏所有,内藤湖南曾为安达氏书跋。
此帖经过多次装裱,前后隔水缝间的收藏鉴赏印模糊不清,有乾隆御玺、恭亲王印多方。
前隔水外题签为“晋会稽内史王羲之字逸少《游目帖》真迹”,题签下有一无名题跋:“此真晋泠金纸,紧薄如金,索索有声,与笔阵图相类,载在襄阳待访录。
”帖尾有守和审定题跋:“有钟绍京书印二字小印。
钟盖唐之越公也。
晋谢奕、谢安、桓温三帖,并黄素《黄庭经》上,俱有此印。
见米元章《宝章待访录》。
而《黄庭经》今藏韩雷州处,予屡见之,尤可据证耳。
”此帖安达氏有影印本。
摹本毁于火灾,现只有照片存世。
此信札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
信中表达了王羲之对西土山川奇胜的向往。
周抚,字道和,东晋中兴名将周访之子,原籍汝南安成,后移家浔阳。
永昌元年(三二二年),为王敦爪牙。
太宁二年(三二四年)王敦失败,周抚等逃入西阳蛮中。
太宁三年朝廷大赦。
咸和初(三二六年)周抚为王导所用。
兴宁三年(三六五年)六月卒于益州刺史任上。
王羲之与周抚关系亲密,多有问讯。
此帖书法妍美而不柔媚,矫捷而不轻佻,求雄强而不强作怒张,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
明方孝孺称赞云:“《游目帖》寓森严于纵逸,蓄圆劲于蹈厉,其起止屈折,如天造神运,变化倏忽,莫可端倪,令人惊叹自失。
”释文: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
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
可得果,当告卿求迎。
少人足耳。
至时示意。
迟此期真,以日为岁。
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
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
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延伸阅读王羲之手迹《游目帖》重生记2007年12月3日,失传已久的王羲之书法作品《游目帖》终于如期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
木兰诗课文全文

木兰诗课文全文木兰诗课文全文《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
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木兰诗课文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木兰诗课文全文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
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
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注释1.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2.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3.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机:指织布机。
宋代文官帖职制度

宋代文官帖职制度宋代承继唐、五代馆阁制度,经过百余年的孕育,逐渐形成一套完备而独特的文官帖职制度。
这套帖职制度在宋代官制和宋代政治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后世学者留意不多,本文拟对宋代文官帖职制度的发展、作用、特点等问题加以论述,以期对该项制度有较为探入的认识。
所谓帖职,即以他官兼三馆及殿阁学士等职名之谓。
帖职一词,北宋时期与职或职名是完全吻合的概念,南渡后则不包括秘、著、校、正等馆职在内。
换言之,本文所说帖职是指北宋时期的殿阁学士、枢密直学士、诸阁直学士、诸阁待制、直龙图阁和哲宗元符二年以前的馆职、元符二年以后的集贤殿修撰等3等帖职、政和六年以后的集英殿修撰等9等帖职以及南宋时期自监修国史、观文殿大学士至直秘阁在内的馆殿职名。
一、帖职制度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宋代文官帖职制度滥觞于唐。
就目前所见到的材料来看,帖职一词至迟于德宗贞元年间即已出现。
时张荐先后以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阳翟尉、谏议大夫兼史馆修撰,权德舆所作张荐墓志铭并序即将张荐三兼史馆修撰称之为“三帖职”。
1稍晚,宪宗元和二年,又有白居易以盩厔尉“帖集资校理”。
2唐初,李世民建秦王府,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杜如晦、房玄龄等18人各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
当时,“诸学士并给珍膳,分为三番,更直宿于阁下,每军国务静,参谒归休,即便引见,讨论坟籍,商略前载”。
3当是文馆制度最早的写照。
前人对于太宗此举推崇备至,认为正是这样方才出现了“太平俗洽,官人得材,功赏必实,刑不谬及,礼无愆度……天下晏如,遗粮在亩,盛德洽于人心,而祥风游乎海内”的贞观之治。
4唐代设昭文、史馆、集贤三馆,所收亦一时聪明魁垒之材,文学多识之士。
如令狐德棻、虞世南、颜师古、李延寿、马怀素、张说、张九龄、徐安贞等俱当时一代名儒大臣。
唐代“凡1《旧唐书》卷149《张荐传》,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第4024页。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506《唐故中大夫守尚书工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史馆修撰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充吊赠吐蕃使赠礼部尚书张公墓志铭并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145页。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帝王名臣像册之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
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后来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自出机杼,推陈出新,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
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
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
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
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兰亭序(五种版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山阴名士四十一人集于兰亭,修禊祭,宴曲水。
即席赋诗,汇为一卷,由王羲之当场作序。
这篇序情文并茂,心手双畅,向称“天下第一行书”。
其妍美流便的风神,被后世视为行书的典范和楷模。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羲之书法,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
兰亭真迹据记载已随唐太宗殉葬昭陵。
这些唐摹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褚遂良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墨迹摹本,多属此系统,以冯摹的“神龙本”最为接近原作;一为欧阳询摹本,刻帖“定武本”即源自欧本,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本。
兰亭序(兰亭八柱第一)卷,唐,虞世南摹,纸本,行书,纵24.8cm,横57.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本质地为白麻纸,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当属唐人勾摹本。
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临禊帖”。
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天历本”。
十七帖释文及译文-老徐精心编辑整编

十七帖释文及译文1、《郗司马帖》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译文:十七日这天信已写好了,本想请郗司马带去,还未启程,当天就得到您的来信,甚感安慰。
要说的话已都写在先前的信上了,这里只简单写几个字作为答复。
2、《逸民帖》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译文:我上次东行,略见当时美好的山川景物。
我想隐居当逸民的想法已经很久了,您怎么又同样提起(再次出仕)之事?简直像梦话一般!没有机缘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何能尽表我的心意。
3、《龙保帖》龙保等平安也,谢之。
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译文:龙保等几个晚辈都平安,谢谢。
很想见您舅舅,他可好。
真是疏隔得太久了。
4、《积雪凝寒帖》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
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
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
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译文:算算日子,和您分别至今已廿六年了,虽时常有书信往来,却难以舒解久别思念的情怀。
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只更增加心里的喟叹和感慨。
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
想您近况一切如常,希望明年的夏秋之间,或能再得到您的来信。
方今岁月漫长,要从那里说起呢。
5、《服食帖》吾服食久,犹为劣劣。
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
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译文:我炼丹服药虽久,功效还是不怎么理想,但是和比起往年来,大概还是差强人意的。
您自己保重珍爱为要。
写这封信时,有无限的惆怅。
6、《知足下帖》瞻近无缘省苦,但有悲叹。
足下小大悉平安也。
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有期耳。
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
此信旨还具示问。
译文:看来最近尚无机缘会晤,只有付之悲叹。
您家中大小都平安吧。
听说您将来这里居住,等待您来到,不胜欣喜之至,此言想必可以实现,要告诉我日期喔。
我意料您不想住在京都建康,这里地既隐僻,又当时令特佳,所以很高兴您能前来。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简介王羲之简介王羲之中文名称: 王羲之又名: 书圣王会稽王右军逸少朝代: 东晋国别: 中国籍贯: 山东临沂代表作美术图片: 七月都下帖三月十三日帖东方朔画赞丧乱帖乐毅论二谢帖佛遗教经兰亭序(局部)十七帖大道帖姨母帖孔侍中帖寒切帖得示帖快雪时晴帖此事帖游目帖行穰帖远宦帖适得帖频有哀祸帖黄庭经类别: 古代书法家生平简介王羲之(321—379)魏晋书法,名家辈出,遗迹宏富,其中将楷书、行草诸体推向新境界的,当首推晋代大书家王羲之(321—379)。
王羲之,字逸少,山东临沂人。
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他家学渊源,早年从得魏钟繇笔法的卫夫人学书,然他敢于改变钟的笔法,使楷书在用笔、结字、章法布局方面更富气韵,史称“韦圣”。
王羲之的行草植根于汉魏以来的隶书,他把带隶书波磔的草书发展为章草,而把不带隶韦波磔的草书演变为今草,又把介乎楷、草之间的行书与草书并用,使之广为流行。
此种创造,深获历代韦家尊重。
唐太宗予以极高的评价,说他“详察古今,研精篆隶,尽善尽美”。
可惜他的真迹今已难觅。
存世之墨迹,均属后人摹本或临木,煊赫世代的《兰亭序》为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书圣”的生平和思想晋代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其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
王羲之(321—379,另作303—361),字逸少,琅玡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
伯父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
羲之幼时不善于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
晋大尉郗鉴选中他为女婿,“坦腹东床”的典故就出于王羲之(见《世说新语·雅量》)。
朝廷公卿著重王羲之的才器,屡屡召举为官,他都辞谢。
后为征西将军瘐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王羲之兰亭序评价

王羲之兰亭序评价兰亭集序是我国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之一,它的这部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那么,人们是如何评价兰亭集序的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对兰亭集序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兰亭序的历史评价《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
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
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
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确实如此,传说王羲之以后也曾再书《兰亭序》,但均逊色于原作,所以《兰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传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太宗得《兰亭序》后,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过王羲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而最终殉葬,这更让后世对《兰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国书法第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
历代有关《兰亭序》评语集萃宋黄庭坚:《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
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成妍,要各存之于心,会其妙处耳。
宋米芾:永和九年暮春月,内史山阴幽兴发;群贤吟咏无足称,叙引抽毫纵奇札;爱之重写终不如,神助留为万世法;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似;昭陵竟发不知归,摹写典型犹可秘;彦远记摹不记褚,要录斑斑纪名氏;后生有得苦求奇,寻购褚摹惊一世;寄言好事但赏佳,俗说纷纷那都有是。
元赵子昂:余北行三十四二日,秋冬之间,而多南风,船窗晴暖,时对兰亭,信可乐也;七日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朝帖
梁武帝萧衍《数朝帖》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
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
[1] 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知事,母张尚柔。
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
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
前期任用陶弘景,在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
史书称: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
……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
释文:数朝脚气,转动不得,多有忧,悬情也。
二谢处委曲,复当有情,故旧数有书问,不可复有兴(也,知何时再言话报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