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原子结构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有机化学第三版答案南开大学出版社第8章

有机化学第三版答案南开大学出版社第8章

反应为可逆反应,在反应中通过I-交(R)构型的化合物 转化成(S)构型, 转化后的(S)构型的产物又可通过I-交换 转化成(R)构型。反应达到平衡时,两种构型的化合物各占 50%故体系发生消旋化。
D
*I- +
CI
H
n-C3H7
R
D
NaI
*I
C
H + I-
n-C3H7 S
每当有一个放射性的碘离子(I-*)发生交换, 就会有一个R构型的分子转化成S构型。转化成的S 构型的分子就会与未转化的R构型的分子形成外消 旋体,当有50%的分子发生同位素交换后整个体系
OH
8、自1,3-丁二烯制1,4-丁二醇,有人设计了下 面的路线,有什么错误?应如何修改?
CH2=CH-CH=CH2
Cl2
CH2-CH=CH-CH2 H2
Pt
Cl
Cl
CH2CH2CH2CH2
Cl
Cl
NaOH H2O
CH2-CH=CH-CH2
OH
OH
(1)错误:碳卤键容易被还原,在H2/Pt 条 件下化合物将被还原成正丁烷。
Cl
-Cl-
Sn2
HO-CH2-CH2-CH=CH2
H
OH
(2) ClCH2CH2C=C-CH3
H2O
CH3
CH3
CH2 CH=C
+ OH-
-Cl-
CH2
CH3
Cl
CH3 C OH CH3
CH3 C OH CH3
H
H
(3)
CH2Br H2O
+
OH
CH2Br -Br-
消除 E1 取代 SN1
H CH2

高教第二版徐寿昌有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8章

高教第二版徐寿昌有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8章

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立体化学一、下列化合物有多少中立体异构体?OHClClCl 四种三种..CHCHCHCHCHCHCHCH213333CHCH CHCH CH333CH33CH33ClHClHCl ClHCl Cl ClHH HHClHClH ClH OHHH H OH OHOHH CHCH CH333CH C H CH CH3333OHCH.33两种CHCHCHCH33CHCH33OHHHHOCH(CH))CH(CH2323CH.CHCHCHCHCH4332八种ClClCl CH CH CHCH CH CH CH CH33333333ClH Cl H H Cl H ClCl Cl H H H ClClHCl H Cl H H Cl Cl HCl ClH H H ClH Cl H ClClH Cl Cl H Cl Cl HCl ClH HH H CHCHCH CHCH CH32CHCH3322CHCHCHCH32CHCHCHCH32323232ClCH 没有3四种.CH(OH)CH(OH)COOHCH.6CH3CHClCH53CH CH CH CH3333HOHOH OHH H OHH.β-溴丙醛,没有7HOH HOHOHH OHH CHBrCHCH22COOHCOOH COOHCOOH OCHCH 两种,4-庚二烯,38.23HHCHCH32(对映体)C=C=CC=C=CCHCHCHCHHH32239.1 ,3-二甲基环戊烷,三种CH CH CH H33CH3H3H H H H CH CH33二、写出下列化合物所有立体异构。

指出其中那些是对映体,那些是非对映体。

解:颜色相同的是对映体,不同的为非对映体。

.四种立体异构,两对对映体CHCHCHCH=CH133OH OHOHCHCH33CHC=CCHC=C33HHHHHH OHOHHHCHC=CC=CCH33HCHCHH3H3HCH有三种立体异构,其中两种为3.2对映异构体CH3CHCH33HCHHCH33HH HHCHCH33但大多数认为没有立体异构,对这个题的答案有争议,Cl.应该有两对对是如果考虑环己烷衍生物的构象为椅式,3映体。

有机化学第7、8章习题答案

有机化学第7、8章习题答案

第7章芳烃及非苯芳烃思考题答案思考题7-1苯具有什么结构特征? 它与早期的有机化学理论有什么矛盾?答案:苯分子具有高度的不饱和性,其碳氢比相当于同分子量的炔烃,根据早期的有机化学理论,它应具有容易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等特性。

但事实上,苯是一种高度不饱和却具异常稳定性的化合物。

因此,要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一矛盾是当时有机化学家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知识点:苯的结构特征]思考题7-2早期的有机化学家对苯的芳香性认识与现代有机化学家对苯的芳香性认识有什么不同?答案:早期的有机化学把那些高度不饱和的苯环类结构并具有芳香气味的化合物称为芳香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所具有的特性具称为芳香性。

随着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意识到,除了苯环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分子结构也具有如苯一样的特别性质。

现在仍然迫用芳香性概念,但其内涵已超出了原来的定义范围。

现在对芳香性的定义为:化学结构上环状封闭的共轭大π键,不易被氧化,也不易发生加成反应,但是容易起亲电反应的性质。

[知识点:苯的芳香性]思考题7-3 关于苯分子的近代结构理论有哪些?其中,由Pauling提出的共振结构理论是如何解释苯分子结构?答案:现代价键理论:苯分子中的六个碳原子都以sp2杂化轨道和相邻的碳和氢原子形成σ键,此sp2杂化轨道为平面其对称轴夹角为120°,此外每个碳原子还有一个和平面垂直的p轨道,六个p轨道相互平行重叠形成了一个闭合共轭体系。

分子轨道理论:基态时,苯分子的六个π电子都处在成建轨道上,具有闭壳层电子结构。

离域的π电子使得所有的C-C键都相同,具有大π键的特殊性质因此相比孤立π键要稳定得多。

Pauling提出的共振结构理论:苯的每个1,3,5-环己三烯都是一种共振结构体,苯的真实结构是由这些共振结构式叠加而成的共振杂化体。

【知识点:苯近代结构理论】思考题7-4什么是休克尔规则? 如何利用休克尔规则判别有机分子的芳香性? 答案:休克尔规则:单环化合物具有同平面的连续离域体系,且其π电子数为4n+2,n为大于等于0的整数,就具有芳香性;如果π电子数为芳香性,符合4n,为反芳香性,非平面的环状共轭烯烃则为非芳香性。

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基础习题及参考答案(全)

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基础习题及参考答案(全)

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基础习题及参考答案(全)第一章原子结构与结合键习题1-1计算下列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长:(1)质量为10-10kg,运动速度为0.01m?s-1的尘埃;(2)速度为103m/s的氢原子;(3)能量为300eV的自由电子。

1-2怎样理解波函数ψ的物理意义?1-3在原子结构中,ψ2和ψ2dτ代表什么?1-4写出决定原子轨道的量子数取值规定,并说明其物理意义。

1-5试绘出s、p、d轨道的二维角度分布平面图。

1-6多电子原子中,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是怎样影响电子的能级的?1-7写出下列原子的基态电子组态(括号内为原子序号):C(6),P(15),Cl(17),Cr(24)。

1-8形成离子键有哪些条件?其本质是什么?1-9试述共价键的本质。

共价键理论包括哪些理论?各有什么缺点?1-10何谓金属键?金属的性能与金属键关系如何?1-11范德华键与氢键有何特点和区别?参考答案:1-1利用公式λ=h/p=h/mv、E=hν计算德布罗意波长λ。

1-8离子键是由电离能很小、易失去电子的金属原子与电子亲合能大的非金属原子相互作用时,产生电子得失而形成的离子固体的结合方式。

1-9共价键是由相邻原子共有其价电子来获得稳态电子结构的结合方式。

共价键理论包括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

1-10当大量金属原子的价电子脱离所属原子而形成自由电子时,由金属的正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静电引力使金属原子结合起来的方式为金属建。

由于存在自由电子,金属具有高导电性和导热性;自由电子能吸收光波能量产生跃迁,表现出有金属光泽、不透明;金属正离子以球星密堆方式组成,晶体原子间可滑动,表现出有延展性。

第二章材料的结构习题2-1定义下述术语,并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晶系,空间群,平移群,空间点阵。

2-2名词解释:晶胞与空间格子的平行六面体,并比较它们的不同点。

2-3(1)一晶面在x、y、z轴上的截距分别为2a、3b和6c,求出该晶面的米勒指数。

分析化学第八章 原子结构 复习题

分析化学第八章  原子结构 复习题

第八章原子结构复习题(一)填空题1、某电子处在3d 轨道,它的主量子数n为();副量子数l为();磁量子数m可能是()。

2、描述5 d1电子运动状态可用的4 个量子数为()。

3、3 d轨道的主量子数为();角量子数为();可能的磁量子数为();自旋量子数可以为()。

4、在下列各小题的空白处填入所允许的量子数:①n= 1 ,l=(),m=()②n= 2 ,l= 1,m=()③n= 3 ,l= 2 ,m=()5、波函数ψ是描述()数学函数式,它和()是同义词。

|ψ|2的物理意义是();电子云是()形象化描述。

6、基态氢原子的 1 s电子在原子核附近()最大;在r=53 pm 处()最大。

当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双原子分子时,核间距离的一半称为氢原子的()半径;它的值比53 pm()。

7、Li 原子在基态时 3 个电子的四个量子数分别是()、()、()。

8、用三个量子数n、l、m可以表示一个原子轨道。

则2 p z轨道可以表示为();3 d z2 轨道可以表示为()。

9、符号4 d表示电子的主量子数n=(),角量子数l=(),该轨道有()种空间取向,最多可容纳()个电子。

10、用元素符号填空:第四周期中,原子的 4 p 轨道半充满的元素为()3 d轨道半充满的元素为()。

11、第三周期中有两个成单电子的元素是()、();第四周期元素中未成对电子最多可达();3 d轨道半充满的+3 价阳离子是()。

12、在基态电子构型如下的五种原子中,①1 s 2 2 s 2 ;② 1 s 2 2 s 2 2 p 5 ;③1 s 2 2 s 2 2 p 1 ;④ 1 s 2 2 s 2 2 p 6 3 s 1;⑤ 1 s 2 2 s 2 2 p 6 3 s 2 ,原子半径最大的是(),电离能最小的是(),电负性最大的是()。

(填序号表示)13、比较下列各组中那一个元素的第一电子亲合能较高?①C 和F :()高;② F 和I :()高;③F 和Cl :()高;④O 和S :()高;14、M 3+离子3 d轨道上有3 个电子,则该原子的原子序数是()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 ) M 属于( )周期( )族的元素 ,它的名称是( ) 。

八年级化学原子与分子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化学原子与分子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化学原子与分子练习题及答案1.选择题(1)原子核由什么组成?A.质子和中子B.质子和电子C.电子和中子D.电子和质子答案:A.质子和中子(2)以下哪种粒子在原子核内?A.质子B.中子C.电子D.质子和中子答案:D.质子和中子(3)元素周期表是按照什么来排列元素的?A.质量数B.原子序数C.中子数D.质子数答案:B.原子序数(4)化学符号"H"代表的是什么元素?A.氧气B.氢气C.氮气D.氯气答案:B.氢气(5)氯气的化学符号是什么?A.CB.NC.ClD.Fe答案:C.Cl(6)氧气的化学符号是什么?A.OB.NC.SD.Fe答案:A.O2.简答题(1)简述原子结构的组成和特点。

答:原子结构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电荷为中性。

电子云则是围绕原子核旋转的带负电荷的粒子。

原子的特点是质子数等于电子数。

(2)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分别代表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答:原子序数代表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也表示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

质量数表示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原子序数是唯一确定元素的特征,而质量数可以因为同一元素的同位素不同而有所变化。

3.计算题(1)氢气(H)的质量数为1,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1个中子。

求氢气原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

答:氢气原子的质子数为1,电子数也为1。

(2)含有7个质子和8个中子的原子X的质量数为多少?答:原子X的质量数为7+8=15。

4.综合题(1)元素A的质子数为17,质量数为35。

请判断以下说法的正确与否,并给出理由。

说法一:元素A的电子数为17。

说法二:元素A是氯气。

答:说法一错误,元素A的电子数等于质子数,为17。

说法二正确,根据质量数为35,可以确定元素A是氯气。

(2)下面是一个化学方程式,请根据方程式回答问题。

C + O2 → CO2问:在该反应中,碳原子的数量是否发生改变?氧原子的数量是否发生改变?答:碳原子的数量没有发生改变,仍然是1个。

《结晶学基础》第八章习题 8001 在A1型等径圆球密堆积中,密置层 ...

《结晶学基础》第八章习题 8001 在A1型等径圆球密堆积中,密置层 ...

《结晶学基础》第八章习题8001在A 1型等径圆球密堆积中,密置层为:----------------------------------- ( )(A) (100)面 (B) (110)面 (C) (111)面 (D) (210)面8002在A 1型堆积中,可取出一立方面心晶胞,金刚石晶体可抽出立方面心点阵,所 以C 原子是按A 1型堆积的,对否?8003从A 3型堆积中可取出一个六方晶胞,晶胞中含有两个球,坐标分别为(0,0,0)和(1/3,2/3,1/2),故为六方体心点阵,对否? 8004在A 1型堆积中,球数:正四面体空隙数:正八面体空隙数=________。

8005等径圆球作A 2型堆积,其密置列方向为:----------------------------------- ( )(A) a (B) b (C) c (D) a +b (E) a +b +c8006原子按六方最密堆积排列,原子在六方晶胞中的坐标为_______。

8007已知 Mg 的原子半径为 160 pm ,属 hcp(六方最密堆积)结构。

(1) 晶体有什么微观特征对称元素?属什么空间点阵型式?(2) 原子分数坐标;(3) 若原子符合硬球堆积规律,求金属镁的摩尔体积; (4) 求d 002值。

8008等径圆球六方最密堆积,中最近两个相邻八面体空隙公用的几何元素为_____;最近两个相邻四面体空隙公用的几何元素为____________。

8009等径圆球的六方最密堆积可划分出六方晶胞,晶胞中两个原子的分数坐标分别为(0,0,0)和(1/3,2/3,1/2)。

(1)八面体空隙中心的分数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面体空隙中心的分数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8010由直圆柱形分子堆积,最高的空间利用率为____________。

江苏师范大学《无机化学》习题库及答案第八章 原子结构

江苏师范大学《无机化学》习题库及答案第八章 原子结构

第八章原子结构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第四周期元素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可达(A)4个(B)5个(C)6个(D)7个2. 下列元素中,原子半径最接近的一组是(A)Ne,Ar,Kr,Xe;(B)Mg,Ca,Sr,Ba;(B)B,C,N,O;(D)Cr,Mn,Fe,Co。

3. 下列基态原子的电子构型中,正确的是(A)3d94s2(B)3d44s2(C)4d105s0(D)4d85s24. 具有下列电子构型的元素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是(A)n s2n p3(B)n s2n p4(C)n s2n p5(D)n s2n p65.镧系收缩使下列各对元素中性质相似的是(A)Mn和Tc (B)Ru和Rh (C)Nd和Ta (D)Zr和Hf6. 氢原子的3d和4s能级的能量高低是:(A)3d > 4s(B)3d < 4s(C)3d = 4s(D)无3d,4s轨道,无所谓能量高低7. 下列各组元素按电负性大小排列正确的是(A)F>N>O(B)O>Cl>F(C)As>P>H(D)Cl>S>As8. 下列各对元素中,第一电子亲和能大小排列正确的是(A)O>S(B)F<C(C)Cl>Br(D)Si<P9. P区元素的电子排布特征结构是:(A) np6(B) ns2 np1~ 6(C) ns2(n-1)p6(D) ns2(n-1)d10np610、下面是一些电子的量子数,能量最高的电子是:(A) 3,0,0,–1/2(B)3,2,0,+1/2(C) 4,0,0,–1/2(D)3,1,–1,–1/2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 4P亚层中轨道的主量子数为,角量子数为,该亚层的轨道最多可以有种空间取向,最多可容纳个电子。

2. 周期表中最活泼的金属为,最活泼的非金属为。

3. 某元素基态原子失去3个电子后,3d轨道半充满,其原子序数为。

它在第周期,族,属于区元素。

4. 核外电子排布的三原则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习题参考答案1 玻尔理论的要点是什么?玻尔理论有哪些局限性?答:玻尔提出三点假设:①核外电子是在某些符合一定条件的轨道上绕核运动的。

电子在这些轨道上运动时,既不吸收能量也不放出能量。

②原子在稳定状态时,电子尽可能处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

这时原子的能量最低(称为基态)。

当原子从外界获得能量时,电子可以跃迁到离核较远(即能量较高)的轨道上去,此时原子和电子处于激发态。

③处于激发态的电子很不稳定。

当电子从离核较远的轨道返回到离核较近的轨道时,会以光的形式释放出能量。

光的频率取决于能量较高的轨道与能量较低的轨道之间的能量差。

玻尔理论的缺陷在于未能完全冲破经典物理的束缚,加入了一些假定,仍然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采用了宏观物体运动的固定轨道。

玻尔理论不能解释这种光谱的精细结构,玻尔理论也不能解释多电子原子的光谱。

2 ∣ψ∣2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的形象化表示是什么?波函数绝对值的平方∣ψ∣2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它表示空间某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概率,即概率密度。

电子云就是概率密度∣ψ∣2的形象化图示。

3 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与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相比有哪些不同?答:比较电子云的角度分布与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可以看到,它们主要有两点区别:①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上有正、负号,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上均为正值。

②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比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要瘦一些。

这是因为,|Y |的值总是小于1的,而∣Y∣2的值更小。

4 给出下面每组中可能的量子数:(1) n = 3 , l = 1 , m = ?(2) n = 4 , l = ? , m = -1(3) n = ? , l = 1 , m = +1答:(1) m = 0 ,±1。

(2) l = 3,2,1。

(3) n≥25 M2+离子的3d轨道上有3个电子,该元素位于周期表中哪一周期?什么族?什么区?中文名称是什么?分别写出描述这3个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

答:该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4周期,ⅤB族,d区。

中文名称是钒。

描述3d轨道上3个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分别是:n l m m s(1) 3 2 +2 +1/2(2) 3 2 +1 +1/2(3) 3 2 0 +1/27 某元素在Kr之前,当它的原子失去3个电子后,角量子数为2 的轨道上的电子恰好是半充满。

写出该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并指出该元素位于哪一周期?什么族?什么区?中文名称是什么?答:该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

该元素位于第4周期,ⅧB族,d 区,中文名称是铁。

8 将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基态激发到2s或2p轨道,所需要的能量是否相同?为什么?如果是氦原子情况又是怎样的?答:由于氢原子是单电子原子,E2s=E2p,所以将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基态激发到2s或2p轨道,所需要的能量相同。

氦原子是多电子原子,两个电子间存在斥力E2s≠E2p,所以将氦原子核外电子从基态激发到2s或2p轨道,所需要的能量不相同。

.9 下列叙述是否正确?将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1) 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故氢原子只要一个轨道。

(2)主量子数为2时,有2s、2p两个轨道。

(3)因为p轨道的角度分布呈“8”字形,所以p电子运动的轨道为“8”字形。

(4)电子云是波函数∣ψ∣2在空间分布的形象化表示。

答:(1) 不正确。

正确的叙述是: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但氢原子核外的原子轨道不只一个。

(2) 不正确。

正确的叙述是:主量子数为2时,有1个2s轨道,3个2p轨道。

(3) 不正确。

正确的叙述是:p轨道的角度分布呈“8”字形,p电子在围绕原子核运动。

(4)正确。

10 A、B两元素,A原子的M层和N层的电子数分别比B原子的M层和N层的电子数少7个和4个。

写出A、B两原子的名称和电子排布式。

答:A原子是钒,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34s2B原子是硒,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4。

11 写出具有电子构型为1s22s22p5的原子中各电子的全套量子数。

答:n l m m s(1) 1 0 0 +1/2(2) 1 0 0 -1/2(3) 2 0 0 +1/2(4) 2 0 0 -1/2(5) 2 1 +1 +1/2(6) 2 1 +1 -1/2(7) 2 1 -1 +1/2(8) 2 1 -1 -1/2(9) 2 1 0 +1/212 什么是屏蔽效应?什么是钻穿效应?什么是能级交错现象?答:在多电子原子中,由于其他电子对某电子的排斥作用抵消了一部分核电荷,从而使有效核电荷降低,削弱了核电荷对该电子的引力,这种作用被称为屏蔽作用或屏蔽效应。

外层电子钻到靠近原子核的内层空间,从而躲避其他电子的排斥使本身能量降低的现象称为钻穿作用。

对于多电子原子而言,原子轨道的能量由主量子数n和角量子数l共同决定,主量子数n 小和角量子数l大的轨道(内层轨道)能量反而高于主量子数n大和角量子数l小的轨道(外层轨道)能量,如对于元素K:E4s<E3d,这种现象称为能级交错现象。

13 核外电子排布遵循哪三项原则?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核外电子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

(1) 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在原子中所处的状态总是要尽可能使整个体系的能量最低,该体系是最稳定的。

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分布到能量最低的轨道。

(2) 泡利原理:泡利原理指出,在同一原子中没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或者说,在同一原子中没有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

从泡利原理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对于n,l,m 都相同的原子轨道,每一个轨道中最多只能容纳两个自旋方向不同的电子。

(3)洪特规则:电子分布到能量简并的原子轨道时,总是尽可能保持相同的自旋方向,分占不同的轨道。

14 按原子半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列元素:Ca, Si, As,Te答:Ca> Te> As> Si15 什么是电离能?说明第三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电离能变化的特点。

答:使元素处于基态的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成为+1价气态阳离子所需要的能量,称为该元素的第一电离能。

Na的第一电离能最低,由Na到Mg随着核电荷升高电离能升高,这是由于Mg为3s2的稳定电子构型,Al失去一个电子可得到3s23p0的稳定结构,所以Al的第一电离能反而比Mg低;P原子有较高的电离能,因它为半充满的p3结构;S原子的电离能又低于P原子,因其失去一个电子可得半充满的p3结构,Ar为3s23p6的稳定结构,在这一周期中电离能最高。

16 按各基态原子第一电离能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列元素:B, Be, C, N, O答:N > O > C > Be > B17 为什么Na的第一电离能小于Mg的第一电离能而Na的第二电离能却大大超过Mg的第二电离能?答:答:由于Na的价电子层结构为1s22s22p63s1,Na易失去最外层的s电子,Mg的价电子层结构为1s22s22p63s2,属于全充满结构,不易失去电子,所以Na的第一电离能小于Mg。

而Na的第二电离能是Na+离子失去全充满结构1s22s22p6的一个电子,而且这个电子属于原来的内层,而Mg是失去1s22s22p63s1的一个s电子,所以Na的第二电离能大大超过Mg。

18 为什么锂在化合物中常呈+1氧化态,而铍在化合物中常呈+2氧化态?答:锂的第二电离能(7 298.165 kJ·mol-1)是第一电离能(520.2222 kJ·mol-1)的大约11倍,所以锂通常失去一个电子显+Ⅰ氧化态。

铍的第二电离能(1 757.109kJ·mol-1 )约为第一电离能(899.50 kJ·mol-1)的两倍,而第三电离能(14 848.76 kJ·mol-1)约是第二电离能的8倍,表明铍易失去两个电子,而难于失去第3个电子,所以铍通常显+Ⅱ氧化态。

19 什么是电子亲和能?氯和氟哪种元素的电子亲和能大?为什么?答:元素的一个处于基态的气态原子获得一个电子生成气态 -1价阴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称为该元素的第一电子亲和能。

氯的电子亲和能大,这是因为,第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非常小,电子密度很大,电子间排斥作用大,以致当加合一个电子形成阴离子时由于电子间强烈的排斥作用使放出的能量减小。

而对应的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半径较大,且同一层中又有空的d轨道可容纳电子,电子排斥作用减小,因而加合电子时放出的能量相对较大。

20 按第一电子亲和能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列元素:B, C, O, S答:S > O > C > B21什么是电负性?同周期以及同族元素的电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有什么变化规律?答:分子中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就是元素的电负性。

元素的电负性是呈现周期性变化的。

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同一周期从左向右电负性增大;同族元素自上而下电负性减小。

22 按电负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列元素:Al, B, Be, Mg答:B> Al > Be > Mg23 有A、B、C、D四种元素。

其中A为第四周期元素,与D可形成1:1和1:2原子比的化合物。

B为第四周期d区元素,最高氧化数为7。

C和B是同周期的元素,具有相同的最高氧化数。

D为所有元素中电负性第二大的元素。

给出四种元素的元素符号,并按电负性由大到小排列之。

答:这四种元素分别为:A—K or Ca or Ge;B—Mn;C—Br;D—O。

这四种元素按电负性由大到小排列为:O> Br > Ge > Mn(> Ca> K)24 什么是镧系收缩?其影响是什么?答:镧系收缩指的是,镧系元素的原子半径(离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逐渐减小的现象。

镧系收缩的结果使镧系元素后面的过渡元素的原子半径都相应的缩小,使第三过渡系列元素的原子半径与第二过渡系列元素的原子半径相近,使得Zr和Hf,Nb和Ta,Mo和W的性质极为相似,很难分离。

25 用斯莱特法则计算说明元素Pd的核外电子排布是[Kr]4d10而不是[Kr]4d 85s2。

解:如果Pd原子基态的电子构型是[Kr]4d85s2Pd原子核作用于一个5s电子上的有效核电荷为:Z * = Z – σ = 46-(0.35×1+0.85×16+1.0×28) = 4.05eV E s 92.8505.46.13225-=⨯-=如果Pd 原子基态的电子构型是[Kr]4d 10Pd 原子核作用于一个4d 电子上的有效核电荷为:Z * = Z – σ = 46-(0.35×9+1.0×36) = 6.85eV E d 88.39485.66.13224-=⨯-=从以上计算说明Pd 原子基态的电子构型为[Kr]4d 10时最外层电子的能量比[Kr]4d 85s 2时要低,所以Pd 原子基态的电子构型是[Kr]4d 10而不是[Kr]4d 85s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