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的称谓

合集下载

经典古人称呼很讲究!看看中国古代称谓礼仪大全

经典古人称呼很讲究!看看中国古代称谓礼仪大全

经典古人称呼很讲究!看看中国古代称谓礼仪大全我国古代称谓礼仪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讲究礼。

在称谓上,就更讲究礼的规矩。

在古代,称谓涉及礼制,因此被十分看重,乃至成为中国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父母、儿女、兄弟间的称谓1.家严(家君、家尊):旧时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2.家慈:旧时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由严父慈母而来。

3.高堂:古代称父母。

4.膝下:古代儿女与父母通信时用的敬辞,书面语。

5.泰山:妻父为泰山。

6.东床:女婿为东床。

7.犬子:对小儿的爱称或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8.伯仲叔季:古时兄弟间老大为伯,老二为仲,老三为叔,最末为季。

9.息女:年幼弱小的子女。

对别人父母、兄妹的称谓1.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2.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3.令兄:对对方哥哥的敬称。

4.令弟:古对对方弟弟的敬称。

5.令妹:古对对方妹妹的敬称。

6.令坦:古对对方女婿的敬称。

7.令郎:古对对方儿子的敬称。

8.令爱:古对对方女儿的敬称。

9.千金: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有金贵之意。

对男子的称谓1.子:对成年男子的尊称,也是对学问居高者的尊称,相当今之“先生”,如孔子、孟子等。

对人称呼时相当于“您”。

2.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

3.丈夫:古称成年男子,不专指女子配偶。

4.父:古代男子的美称,在字后加“父”或“甫”表性别,或对老年人的尊称,如渔父。

5.甫:通“父”。

6.须眉:男子为须眉,因古人以男子须眉稠秀为美,故以此代称。

对妇女的称谓1.裙钗:旧时为妇女的代称,以服饰借代。

2.拙荆(山荆、荆室):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称谓,荆钗布裙为贫寒人家妇女而穿,故以此代称。

3.蛾眉:本为女子长得美的眉毛,代指女子美貌,进而代称美女。

4.粉黛:粉黛是富贵人家女子的化妆用品。

故以此代称美女。

5.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以此代称妇女。

6.姥:古代称老妇人。

7.妪:古代对年龄大的妇人的称呼。

8.媪:古代对妇人或老妇人的称呼。

表示谦卑的自称1.鄙人:表谦卑的自称,本指住于郊野之人,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

古代称谓常识

古代称谓常识

古代称谓常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称谓常识:
- 直称姓名:
- 自称姓名或名。

- 用于介绍或作传。

-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 称郡望:如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 称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

如《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 称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

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

-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

古代称谓大全

古代称谓大全

一、父族:1、父母:称已故父亲为显考;称已故母亲为显妣。

自称孝男某名。

称自己的已故父母,为先父、先母。

2、爷爷:称已故爷爷为显祖考;称已故奶奶为显祖妣。

自称孙某名。

人称自己的已故爷爷、奶奶,为先祖考、先祖妣。

3、爷爷的父亲:称曾祖。

自称曾孙某名。

4、爷爷的胞兄弟:称伯叔祖大人。

自称侄孙或又孙。

5、父亲之胞兄弟:称伯父、叔父大人。

自称脉侄。

6、父之胞兄弟之妻:称伯母、叔母。

自称脉侄。

7、兄长之妻:称尊嫂,自称夫弟。

嫂嫂回称夫弟:称贤叔,自称愚嫂。

8、弟弟之妻:称贤弟妇,自称夫兄。

弟妇回称尊伯,自称愚弟妇。

9、侄子之妻:称贤侄媳,自称愚叔、愚伯。

父(侄子之父)回称伯叔翁。

10、祖母之父:称外曾祖大人。

自称愚外曾孙。

11、祖母之亲叔伯:称外曾伯祖、外曾叔祖大人。

自称愚外曾又侄。

对他人对他12、祖母之胞兄弟:称舅祖大人。

自称愚甥孙。

13、祖母之胞姊妹:称姨祖母。

自称愚姨侄孙。

14、祖母之胞脉侄:称表伯叔大人。

自称表侄。

15、祖母脉侄之妻:称表伯叔母。

自称愚姨侄。

16、祖母胞兄弟之婿:称表姑父。

自称表内侄。

二、母族:1、母亲之父母:称已故外公为外祖考;称已故外婆为外祖妣。

自称愚外孙。

2、母服内伯叔:称外伯祖、外叔祖大人。

自称愚外侄孙。

3、母服内伯叔母:称外伯祖母、外叔祖母。

自称愚外侄孙。

4、母亲之姑夫:称外祖姑夫大人。

自称愚姻内侄孙。

5、母之胞兄弟及妻:称舅父母大人。

自称愚外甥或外侄。

6、母亲之胞姊妹:称姨妈。

自称姨甥或姨侄。

7、母亲之姊妹夫:称姨丈大人。

自称愚姨甥。

8、母之亲表兄弟:称表舅。

自称愚姻侄。

9、母之表兄弟妻:称表舅母。

自称愚表侄。

10、母服内之侄儿:称贤表兄弟。

自称愚表兄弟。

11、母服内之侄媳:称表嫂或表弟妇。

自称表夫兄弟。

12、母服内之侄女:称贤表姊妹。

自称表兄弟。

13、母之侄女丈夫:称表姊妹夫。

自称姻弟。

14、母胞姊妹之女:称姨表姊妹。

自称愚表兄弟。

15、母亲姊妹之婿:称姨表姊妹夫。

自称姨表姻弟。

古代文化常识——人物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人物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人物称谓
一、谦称
(1)王侯自称
朕、寡人、孤、寡君、不穀(gu)
(2)臣子自称
臣、老臣
(3)一般人自称
仆、愚、小人、鄙人、不才、不肖、不敏、不佞、贱子
(4)女子自称
妾、贱妾、婢子
(5)自称家人
家严、家慈、舍弟、拙荆(自己妻子)、贱息(自己子女)、犬子(儿子)、弱息(女儿)、息女(女儿)、小女
二、敬称
(1)称君王
陛下、天子、殿下、东宫、车驾
(2)称臣子、侍从
麾下(对将帅)、足下(下称上或同辈)、执事、阁下、左右(近臣)、近侍、君
(3)称师、长
夫子、丈人、老、父、亚父、母,膝下、高堂、泰山、先考(对已故父亲)、先妣(对已故母亲)
(4)称朋友、同辈
先生、卿、子、公、吾子(比“子”更亲热)
(5)称对方亲眷
令堂: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令尊: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令兄:对对方哥哥的尊称
令弟:对对方弟弟的尊称
令妹:对对方妹妹的尊称
令坦:对对方女婿的尊称
令郎:对对方儿子的尊称
令爱:对对方女儿的尊称
千金: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
三、上称下或平辈之间的称呼
尔,渠
四、贱称
小子、竖子。

古汉语中的称谓

古汉语中的称谓

古汉语中的称谓(1)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古人对平辈或尊辈一般称字。

如称屈平为屈原。

(2)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3)称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叫谥号。

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如欧阳修谥号为“文忠”。

(4)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某人。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称籍贯、官地(1)称籍贯指用籍贯之名来称呼某人。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

(2)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某人。

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是因为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称官名、爵名(1)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之。

(2)称爵名如《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古代帝王自称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毂(不善)。

(2)读书人自称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3)一般人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4)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家”“舍”等谦辞。

“家”是对别人称比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比自己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称谓

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称谓

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称谓(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草民。

百姓:战国后平民的通称黎民:即平民。

“黎”通“骊”:黑色,因黑发而名。

黔首:黔,黑色,战国时期秦尚黑色平民用黑布包头,故称“黔首”。

布衣:古代富人穿丝帛,平民穿麻布,故称平民为“布衣”。

庶民(庶人):秦汉前对身份比奴隶高的农民和小商人的称谓;秦汉后泛指一般平民。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一)尊称(敬称)1 对帝王的尊称:万岁、君主、天子、圣上、圣驾、陛下2 对太子、亲王的敬称:殿下、千岁、3 对将军的敬称:麾下4 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尊称:称使节:节下;尊三公、郡首等一定地位的人称:阁下5 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尊称:令、尊、贤、仁令:称对方父亲:令尊;称对方母亲:令堂;称对方妻子:令阃;称对方兄长:令兄;称对方儿子:令郎;称对方女儿:令爱;称对方的妹妹:令妹尊:用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称对方父母:尊上;称对方父亲:尊公、尊君、尊府称对方母亲:尊堂;称对方亲戚:尊亲;称对方:尊驾;称对方家庭:尊府,府上。

表对方的意思:尊意;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称对方:贤家称对方儿子:贤郎称对方弟弟:贤弟仁:表示爱意如:仁兄,仁弟等6 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唐朝后,丈人才有专指妻父,敬称泰山,岳父。

妻母称丈母,敬称泰水,岳母。

7 对地位高或年长的死者的敬称:称已死的皇帝:先帝称已死的父亲:先考,先父,先严故有“如丧考妣”之成语称已死的母亲:先妣,先母,先慈称已死之有才德的人:先贤。

8 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9 君对臣的敬称为卿,爱卿10 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圣君。

11 其他尊称的固有说法,称父母:高堂,双亲;称兄弟:昆仲,手足称夫妻:伉俪,伴侣;称妇女:巾帼称男子:须眉;称老师:恩师,夫子称学生:门生,受业;称同学:同窗(二)谦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孤(意不能得众)寡(意为少德之人)不谷(意不善)朕(第一人称代词)官吏的自谦词:下官,末官,小吏,臣等。

读书人自谦词:小生,晚生,晚学(意为先学后辈);不才,不佞,不肖(意为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自称的谦词: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私下,私自)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为对方效劳)自己一方亲属朋友时的谦词:家——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长的亲属时的谦词;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兄。

古代汉语谦称、敬称、特殊称谓

古代汉语谦称、敬称、特殊称谓

古代汉语谦称、敬称、特殊称谓谦称1、自称:愚、敝、卑、臣、仆2、帝王自称:孤、寡、朕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6、尊长者自称:在上7、晚辈自称:在下8、老人自称:老朽、老夫敬称1、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2、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已逝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已逝的母亲:先妣、先慈。

3、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4、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5、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6、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7、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8、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特殊称谓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与现代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不尽相同,阅读古诗文时要特别留意,以免误解,甚至闹出笑话。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人称代词
1、吾吾不能居其地(《勾践灭吴》)吾:我们。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我。

2、余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余:我。

盖余所至(《游褒禅山记》)余:我们。

3、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予:我。

4、朕回朕车以复路兮(《离骚》)朕: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5、汝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汝:你。

6、尔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尔:你。

7、乃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尔、乃:你,第二人称代词。

8、若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若:你的
9、二三子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勾践灭吴》)二三子:你们。

10、或或百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或:有人,有的人,不定代词。

二、以身份、职业作称谓
1、公、侯、伯、子、男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汉代封侯实际上只有王、侯二等。

王子封“王”相当于先秦的诸侯,汉代初期异姓也封王,后来“非刘氏不王”,异姓受封的通称列侯。

三国以后,历代封爵制度不尽相同,但姓封王都是一致的,异姓一般封为公、侯、伯、子、男。

晋、宋以后,爵号加“开国”字样表示尊贵,如乐安郡开国公,曲阜县开国子,称为开国爵。

2、子、臣、君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子:儿子。

臣:臣子。

君:君主。

3、黎民黎民不饥不寒(《寡人之于国也》)黎民:百姓。

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众,黎民:众民)、生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4、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使者,即后世所说的外交使节。

5、贾人贾人夏则资皮(《勾践灭吴》)贾人:商人。

行则叫商,坐则叫贾。

6、、前马其身为夫差前马(《勾践灭吴》前马:前驱,在马前开道的人。


7、、左右太后明谓左右(《触龙说赵太后》)左右:身边的侍臣,以位置代人。

8、征夫问征夫以前路(《归去来兮辞》)征夫:行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