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历史选修一第八单元第二课 倒幕运动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8: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5.标志:1860年,刺杀井伊直弼 6.局限: 未明确倒幕,幻想幕府进行改革
盲目攘夷
7.结果:1863年,尊攘派被赶出京都; 1864年,长州藩遭围攻,运动失败。
二、倒幕运动的兴起
【探究】尊攘派为何转变成倒幕派? 1.原因(背景): 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使尊攘派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的 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单纯“攘夷”是不行的,只有倒幕 才是挽救日本的先决条件。
重现情景:
1860年3月24日上午,来自江户和萨摩藩的18名武士利用 幕府实权人物井伊直弼登城的机会,在江户城的樱田门外, 对井伊直弼发动了袭击,尽管有60名警卫保护,井伊直弼还 是被砍下了头。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樱田门事件”。
发动“樱田门事件”的武士们宣布,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反 对幕府,只是为了清君侧。从此,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有 地主、富农、商人和手工工厂主参加的“尊王攘夷”运动开 始了,并由此揭开了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序幕。
三、戊辰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
大政奉还 后, 幕府 仍控制着国家大权。为真正取得国 家领导权,必须推翻幕府 (2)直接原因:倒幕派强迫幕府“ 辞官纳地 ”
2.目的 彻底打跨幕府,真正取得国家领导权 3.过程
鸟羽、伏见战役 进攻江户,幕府不战而降
4.结果 推翻幕府,成立明治政府,迁都东京
1867年,萨摩、长州等藩组成讨幕联盟,策划武力讨幕;与 此同时,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席卷包括京都等大城市在内的幕 府管辖区。幕府统治摇摇欲坠。在此情况下,德川庆喜采取以 退为进的策略,1867年10月24日他假意向朝廷提出辞职,将 政权交还天皇,称为大政奉还。
(1)原因 A.倒幕派实力壮大,获天皇支持 B.幕府实力削弱,为保住权利以退为进,假意“大政奉还” (2)影响:幕府统治形式上的结束
历史(人教版选修1)课件:8-2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 [探究结论]
• (1)图一:从“锁国”走向“开国”。图二: 尊王攘夷运动。图三:武装倒幕运动。图四: 戊辰战争。
• (2)黑船事件后,日本被迫从“锁国”走向“ 开国”,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面临日益 严重的民族危机,中下级武士萌生了强烈的民 族意识,开展了旨在驱除外国侵略者的尊王攘 夷运动。
探究主题 探究目的
倒幕运动
(1)知识层面:考查倒幕运动过程的有关知 识 (2)能力层面:考查学生分析图片信息的能 力
• 阅读下列图片:
• [探究问题] • (1)上述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日本历史上的什
么重大事件?
• (2)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关 系?
• (3)图三和图四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怎 样的关系?
• 【特别提醒】尊王攘夷虽然提高了天皇的地位 ,但由于掌握实权的是幕府的首脑将军,因此 尊王攘夷运动注定失败。但运动使尊攘派擦亮 了眼睛,开始注重实际,进而演变成倒幕派。
• 【典例2】尊王攘夷运动和武装倒幕的相同点 不包括( )
• A.都对幕府统治不满 • B.都希望实现富国强兵 • C.都以“攘夷”为重心 • D.领导力量和根据地基本一致 • 解析:尊攘派重在“攘夷”,倒幕派重在“倒
• ①倒幕派:加紧倒幕运动,准备讨伐幕府。密
切同 的关系,争取获得
的支持。
• (2)概况:1867年10月,幕府表示要把政权天“皇 奉还” , 史称“大政奉还”。
• 三、戊辰战争
• 1.原因大政奉还
国家政权
• (1)“ 。
”后天,皇 德川幕府仍控制着
辞官纳地
武力
• (2)1868年年初,倒幕派以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课件 第八单元 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反抗幕府统治斗争的过程
“尊王攘夷”运 动
倒幕运动
戊辰战争
一.“尊王攘夷”运动的兴起
1.兴起原因:
2.口号和中心任务:
3.基础力量: 4.斗争方式: 5.斗争结果:
一.“尊王攘夷”运动的兴起
1.兴起原因:
①根本原因:日本民族危机加剧,激起国民的爱国热 情。 ②直接原因:幕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引起爱国武 士的不满,形成“尊攘派”。
三.戊辰战争 1868年
①“大政奉还”后,幕府实际上仍控制着国家政权
原因:②倒幕派为了真正取得国家政权决心彻底打垮幕府
③1868年初,倒幕派以天皇名义强迫幕府“辞官纳 地”,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 ——直接原因
①1868年1月,德川幕府以“除君侧之奸”为名, 进攻京都。
经过: ②决定性战役:鸟羽、伏见战役,新政府军在西
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海军准将马修· 佩里率领4艘战舰,驶入 德川幕府咽喉要地江户湾相州浦贺海面(今东京湾神奈川县南 部),下碇停泊,船上的大炮不怀好意地瞄准了岸上的炮台。 这些军舰是奉美国总统菲尔莫尔之命前往远东,与日本、琉球 等国商谈开国问题的大舰队的一部分。由于其船体为黑色,又 像怪兽一样不断喷出漆黑的浓烟,发出轰鸣,所以被岸上那些 震惊的日本人称作“黑船”。
人民支持: 新政府废幕府苛政,减租减税
英国给倒幕派以政治、经济、军事援助
国际: 西方列强宣布保持中立
思考题: 尊攘派与倒幕派有何异同?
同:
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对幕府统治不满; 2.目的:希望实现富国强兵,抵制外来侵略; 3.斗争对象:
指向外来侵略者和幕府的反动统治。
4.对天皇的态度:
都拥护天皇,并以天皇名义讨伐幕府。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八单元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共18张PPT)

〖课标〗分析认识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公元17世纪初
1865年 1868年
1863年 1867年
(日本)
公元19世纪末
高杉晋作 大久保利通
木户孝允
西乡隆盛
倒幕运动前的日本社会
1、政治方面:闭关自守、封建落后 2、经济方面:封建领主经济瓦解,资本主义发展 3、阶级矛盾:农 不满民幕、府资统产治阶级、中下级武士 4、民族矛盾:美国率先打开大门,列强纷纷侵入
为什么“尊王攘夷”运动和倒幕运动是由武士而不是 资产阶级领导的?主要是由什么决定?
日本资产阶级还不成熟,相对软弱,没有领导政 治和军事的经验。同时,他们大多数是商业和高利贷 资产阶级,又同土地有联系,非常害怕农民运动。
武士是日本统治的基础,社会影响和活动能量较 大。武士具有比较丰富的军事经验。由于封建经济的 解体和欧美资本主义的侵略,下级武士的经济状况和 政治地位日益下降,为了生存,他们与资产阶级联系。 因而他们既反对幕府,又能够反映资产阶级的观点和 利益。
一、“尊王攘夷”运动
原因:
根源:黑船事件后,民族危机加深 直接原因:幕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
含义:所谓“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赶
走外来侵略者。
标志: 1860年,刺杀井伊直弼 (樱田门事件)
1860年3月24井日伊,直来弼是自日水本江户户和幕萨府末摩期藩的大的老1(8辅名佐武将士军 利用井伊直弼政登务的城最的高机官职会),。在江户樱田门外,对 井伊直弼发动“对了安外袭政妥击大协狱。,”同尽:时井,管伊,有直大6弼肆0对迫名内害警加反强对卫幕派保府,的很护专多,制改井权革力派, 伊直弼还是被领砍袖下被了流放头,。甚至这处就死是,前日后本共有历一史百上多人著入名狱, 的“樱田门事四“件分安”之 政。一 大死 狱亡 ”。。当时天皇的年号是“安政”,史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八单元第2课《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成立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整理倒幕运动的原因、过程及影响,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
2.分析明治政府的主要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这些改革对日本现代化的推动作用。请以表格形式呈现,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全面。
3.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著名人物,如坂本龙马、西乡隆盛等,选取一位人物,为其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人物传记,突出其在倒幕运动或明治政府改革中的作用和贡献。
4.结合课堂讨论,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答案:
a.倒幕运动中,哪些因素促使日本走向现代化?
b.明治维新对其他国家现代化进程有何启示?
4.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尊重历史事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日本历史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明治维新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倒幕运动的具体细节和明治政府的改革措施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可能存在主观臆断和片面理解的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和纠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介绍倒幕运动的背景,如黑船来航、尊王攘夷运动等,让学生了解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是如何推动日本历史变革的。
2.详细讲解倒幕运动的过程,包括长州、萨摩等地的倒幕活动,以及戊辰战争中幕府与倒幕派的冲突。
3.分析明治政府的成立及其改革措施,如废藩置县、兵制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等,阐述这些改革对日本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4)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8.2《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教学设计

第2课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尊王攘夷”为什么会转变为“武装倒幕”?
倒幕武装为何能迅速击败幕府?
难点
西南强藩为什么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黑船事件以后,面对西方势力入侵,国家主权逐步丧失,社会经济危机日益严重,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日本社会各阶层不满幕府的对外软弱妥协,对内的恐怖镇压,掀起“尊王攘夷”运动。
但此时尊攘派重心是在“攘夷”,还寄希望于幕府实行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
1863年幕府发动政变后,尊攘派被清除出京都,支持倒幕派的长州藩在内外压力下被迫屈服,“尊王攘夷”运动终结。
指望幕府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已不可能;而且尊攘派也认识到盲目“攘夷”并不可取,尊攘派转变为倒幕派,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
在倒幕派的压力下,幕府“大政奉还”。
幕府表面上结束统治,实际上仍控制国家政权。
为真正取得国家的领导权,倒幕派发动戊辰战争,。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第八单元第2课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建立教案

第八单元明治维新第2课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建立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面临外来侵略腐朽不堪的幕府统治已不能维护国家和民族独立,日本人民日渐觉醒,要求推翻幕府统治,戊辰战争的胜利,为明治维新的进行提供了可能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掌握“尊王攘夷”运动的概况;了解“维新三杰”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倒幕根据地西南强藩,“大政奉还”等知识;识记戊辰战争爆发的原因、主要经过、结果及胜利的原因,(2)会分析“尊王攘夷”运动失败的原因;理解“尊王攘夷”运动发展为倒幕运动的原因,比较“尊王攘夷”运动和倒幕运动的异同;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对比归纳法,比较“尊王攘夷”运动和倒幕运动的异同(2)运用讨论法分析“尊王攘夷”运动发展为倒幕运动的原因;戊辰战争胜利的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认识民族危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增强国民潜在的爱国主义热情。
(2)通过对“维新三杰”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的学习,体会时代风云人物的魄力、人格魅力以及坚韧毅力等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倒幕派为什么能迅速击败幕府?难点:为什么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四、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了解不是很多,可以说知之甚少。
要让学生依据学案充分预习。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
(见后面的学案)2.问题式教学。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依据学案预习本课,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通过检查学生对学案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二)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黑船事件以后,面对西方势力入侵,国家主权逐步丧失,社会经济危机日益严重,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日本社会各阶层不满幕府的对外软弱妥协,对内的恐怖镇压,掀起“尊王攘夷”运动。
血的教训使其最终演变为倒幕运动。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8.2名词解释:倒幕运动

倒幕运动
德川幕府末期打倒幕府的政治运动。
19世纪中叶,欧美资本主义加紧对日本侵略,日本国内人民反封建斗争蓬勃发展,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陷于危机之中。
一些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对幕府统治不满,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性改革,于是在人民群众运动推动下,掀起了倒幕运动。
日本资产阶级也追随倒幕活动,在经济上予以支援。
1866年1月,萨摩和长州两藩倒幕派结成倒幕同盟,决心以武力讨幕。
这时,萨摩、长州等藩倒幕派已放弃盲目排外的做法,英国也改变原来支持幕府的政策,转而支持倒幕派势力。
为了打击倒幕派势力,幕府在1866年6月发动第二次讨伐长州藩的战争,但以萨摩藩为首的许多大名都拒绝助战。
这次战争以幕府失败而告终。
在萨摩、长州两藩的影响下,全国倒幕势力逐渐联合。
1867年10月,萨摩、长州、安艺三藩倒幕派武士定下举兵倒幕之约,并开始向京都集结。
1867年10月14日,经过倒幕派在朝廷的策划,以天皇名义向长州、萨摩两藩下达了“讨幕密诏”。
同一天,将军德川庆喜为了缓兵,奏请“奉还大政”,表示辞去将军职位,将“大政”“奉还”给天皇,但他却同时在大阪集结兵力。
1867年12月9日(公历1868年1月3日),在倒幕派的策划下,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幕府制和成立新的中央政府,并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一切权力重归天皇。
接着爆发了推翻幕府的戊辰战争。
1868年1月,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政府军和幕府军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伏见激战三天,幕府军大败。
政府军乘胜追击,进逼江户。
4月,德川庆喜被迫投降,政府军进占江户(后改名东京)。
统治日本二百六十多年的德川幕府被推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对日本社会带来了哪些
影响? ⒈日本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⒉激化了日本社会的矛盾,动摇了幕府统治; ⒊加速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客观上刺激日本资本 主义经济发展; ⒋先进思想传入,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要 求变革呼声更加强烈。
明治维新的背景
旧制度
阻碍
封建落后 闭关锁国 封建领主经济开始 瓦解,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逐渐发展
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一成一败。结合其 目的和过程,简要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 因
洋务运动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洋务派为维护封建统治 而实行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明 治维新是明治政府为实现民族振兴、建立近代化国家而进 行的改革。
它推翻了幕府统治,并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全面而行之有效
大 政 奉 还 图
该图现藏于日本东京圣德纪念馆。1867年,萨摩、 长州等藩组成讨幕联盟,策划武力讨幕;与此同时, 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席卷包括京都等大城市在内的幕 府管辖区。幕府统治摇摇欲坠。在此情况下,德川庆 喜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1867年10月24日他假意向朝 廷提出辞职,将政权交还天皇,称为大政奉还。
一、镰仓幕府 (1192——1333年) 二、室町幕府 (1336——1573年) 三、德川幕府 (1603——1867年)
德 川 家 康
内忧:德川幕府统治陷入危机
政治上: 实行身份等级制 闭关锁国 外交上:
社会阶级对立 激化社会矛盾
造成近代日本的落后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受阻
经济上:限制工商业
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为什么戊辰运动后期西方列强持中立态度 而不是维护幕府?
1。日本自身资源贫瘠,不足以引起西方列强将其吞并为殖民地的 欲望 2。地理战略位置上来说,日本是个四面环海岛国,难引起领土纠 纷 3。当时国际形势上,欧洲列强完成手工工业化向机器工业化的巨 大转变,处于原始资本积累过程,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得欧洲列强 无暇发动更多对日本的战争 4。日本完成明治维新可以为西方列强完成资本主义垄断打开东方 的市场 5。明治政府乃至全日本国民对用坚船大炮打开日本国门的西方列 强心存敬意,虚心学习,国际关系呈现一种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 低调,使得西方列强对其麻痹大意(这是日本最大的成功) 6。美国得到德川幕府开放长崎以外其他港口作为通商的优惠条件
P113:请分析倒幕武装迅速打败幕府军队的原因
⑴取得天皇密诏,取得政治主动权。 ⑵ 幕府统治不得人心,遭到广泛痛恨,更多大名 与幕府决裂,参与倒幕战争。 ⑶政府军作战目标明确,战斗力较强。 ⑷三井等大商人提供更多财政支持; ⑸新政府废幕府苛政,减租减税; ⑹西方列强宣布中立;英国商人把大批武器卖 给倒幕派。
戊辰战争 戊辰战争的爆发及主要经过 战争胜利的原因 尊王攘夷运动的兴起。 “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运动的终结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第二课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专题内在知识结构
从锁国到开国 倒幕与明治政府 明治维新 走向世界
内忧:幕府统治危机
尊王攘夷
改革旧制度 发展新经济 文明开化
制定宪法 崛起东方
外患:黑船事件
倒幕运动
社会危机全面加剧
戊辰战争
建立新军队
对外扩张
历史条件与过程
措施
影响
日本的幕府时代
幕 府 一词始自古代汉语,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在 日本,最初指近卫大将住所,转指武士首脑征夷大将军 (简称将军)府邸,以后又称将军为首的中央政权为幕 府。从公元1192年到1867年,在日本历史上是实行军事 封建统治的“幕府政治”时期,经历过镰仓幕府、室町 幕府、德川幕府三大幕府的统治。
基础:中下级武士、部分大名、富农、工场主、 商人、新兴地主等,称为尊攘派。 活动:尊攘派除了刺杀与西方列强势力勾结 的幕府当权者外,还屡屡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国 家商人和外交官,进攻停泊在日本港口的西方 列强船只,引起了西方列强的武装干涉。 武装:在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中,由中下级武士领 导的有广大人民参与的武装力量,1863年高杉晋作 在长州藩组织“奇兵队”,抗击西方侵略者,该组 织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在尊王攘夷运动中发挥了很 大的作用。
十 九 内忧 世 纪 中 期 的 日 本 外患
新经济
导致
幕 府 危 机
倒 幕 运 动
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美国用大炮打开日本大门 日本的民族独立受到威胁, 有识之士吸取中国的教训
民 族 危 机
“尊王攘夷”
原因: 民族危机加剧、幕府反动统治 标志: 暗杀井伊直弼 任务: “攘夷”——抵御外国侵略 基础: 中下级武士、部分大名、富农、 工场主、商人等 武装: “奇兵队” 局限: 对幕府存幻想 结局: 失败
樱田门事件
井伊直弼是日本江户幕府 末期的大老(辅佐将军政务的 最高官职)。 1860年3月24 日,来自水户和萨摩藩的18 名武士利用井伊直弼登城的机 会,在江户樱田门外,对井伊 直弼发动了袭击,尽管有60 名警卫保护,井伊直弼还是被 砍下了头。这就是日本历史上 著名的“樱田门事件”。
武士为什么要刺杀井伊直弼?
异: 1、战略中心: 前者中心是攘夷,后者中心是倒幕; 2、对内对幕府、天皇的立场: 尊攘派对幕府尚存幻,没有明确提出推 翻幕府统治的要求;倒幕派主张武装推翻 幕府统治。前者拥立天皇仅在口号、天皇 地位、权力未发生根本变化;后者迫使幕 府“大政奉还”,并推翻了幕府。
• 3、对外立场不同: • 尊攘派以赶走外来侵略为中心任务,采 取攘夷排外政策;倒幕派认识到幕府的封 建落后统治无法抵挡外来侵略,必须振兴 工商业,实行开国政策,扩大对外贸易, 所以为了倒幕而要求开国,于是放弃了攘 夷论。 • 4、结果: • 尊王攘夷运动失败,武装倒幕彻底打跨 幕府胜利。
根源:黑船事件以后,日本民族危机的加深。 直接原因:幕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政策,引起许 多有民族责任心的武士不满。 标志:1860年3月24日,来自水户和萨摩藩的18 名武士利用井伊直弼登城的机会,在江户城 的樱田门外,刺杀了井伊直弼(井伊直弼在幕 府将军德川家定病重期间掌权后,与美国签 订卖国条约,对内打击改革派)。 任务:尊王攘夷—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
课堂小结
尊王攘夷
内忧外患 失败 倒幕运动
形式上结束了幕府统治 1868年 戊辰战争 彻底结束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
课堂小结
倒幕 运动 尊攘派变成倒幕派 和明 倒幕运动的 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 治政 兴起 农民和市民暴动,极大地支持、 推动了倒幕运动的发展。 府的 大政奉还 成立
战争爆发的原因
三、戊辰战争 1.根本原因: ① “大政奉还”后,但幕府还拥有庞大的领地和人数 众多的军队,实际上仍然掌握着国家大权。 ②大多数大名仍然在观望 2.直接原因:1868年倒幕派强迫幕府“辞官纳地” 3、目的: 彻底打败幕府,真正掌握国家政权 4.概况: ①1968年1月,伏见、鸟羽战役打败幕府军队 ②1868年4月,德川庆喜不战而降. ③1869年彻底打败幕府,结束战争。
2.尊王攘夷运动的终结
1863年秋天,幕府发动兵变,把长州藩 的尊攘派驱逐出京都,很多支持尊王攘夷运 动的公卿和长州大名毛利父子被免职。毛利 父子原想同幕府妥协,但遭到幕府拒绝。遭 到拒绝的毛利父子在长州藩重用高杉晋作等 尊攘派人士。尊攘派以长州藩为根据地,准 备卷土重来。
大久保利通
木户孝允
西乡隆盛 (1827——1877)
西南强藩
1865年2月,长州藩高 杉晋作掌握藩政,萨摩 藩西乡隆盛、大久保 利通掌握藩政,1866 年3月,萨长两藩结盟
长州
肥前 萨摩
土佐
思考:为什么西南强藩会成为倒幕 运动的根据地? 1、政治:长期受幕府排挤 2、经济:采取了一些自强的改革措 施,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实力强大。 3、军事:密切同英国的关系,从英 国进口先进武器;萨摩、长州缔结 军事同盟。 4、领导:高杉晋作等人具有富国强 兵的变革思想,采取正确的斗争策 略:夺取了西南强藩的实权,联络 更多的藩参加倒幕,争取到天皇的 支持。 5、群众基础: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 动摇了幕府统治的基础,为倒幕运 动奠定基础。
(1830-1878)(1733——1877)
维新三杰
二、倒幕运动的兴起 1、原因: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使尊攘派认识到要克服民
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倒幕才是挽救日本的先 决条件 2、目的: 推翻幕府统治
3、领导: 高杉晋作及维新三杰: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
西乡隆盛
4、根据地:西南强藩,长州、萨摩、土佐、水户肥前等 5、大政奉还: 联络更多的藩参与倒幕运动,从英国进口先进 ①倒幕派: 武器,争取取得天皇的支持 ②幕府: 为消除倒幕派讨伐的借口,保住实际权力 ③结果: 大政奉还
(二)倒幕运动的结果:日本进入明治时
期
1868年,江户改名东京,新政 府宣布改元“明治”。1869年,明治政 府正式迁都东京。 (三)倒幕运动成功的意义 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 确立了为明治政府的统治,为维新变法 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思考题: 在倒幕运动中,尊攘派与倒幕派有何 日本资产阶级还不成熟,相对软弱,没有领导政治 和军事的经验。同时,他们大多数是商业和高利贷 异同?同: 资产阶级,又同土地有联系,非常害怕农民运动。 1、原因: 武士是日本统治的基础,社会影响和活动能量较 民族危机加深,对幕府统治不满; 大。武士具有比较丰富的军事经验。由于封建经济 2、目的: 的解体和欧美资本主义的侵略,下级武士的经济状 希望实现富国强兵,抵制外来侵略; 况和政治地位日益下降,为了生存,他们与资产阶 3、斗争对象: 级联系。因而他们既反对幕府,又能够反映资产阶 指向外来侵略者和幕府的反动统治。 级的观点和利益。 4、对天皇的态度: 都拥护天皇,并以天皇名义讨伐幕府。 性质:不是资产阶级革命。①领导力量是中下级武 4、领导力量基本一致: 士,而非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结果也是中下级武 中下级武士为主,大名和工商业者支持; 士为首的新官僚集团掌握了政权;②目的:是推翻 5、根据地基本一致:西南强藩。 卖国腐朽的幕府统治,而非发展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