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罗素的摹状词

合集下载

罗素摹状词理论

罗素摹状词理论

罗素摹状词理论一、摹状词和专含义(一)摹状词摹状词是用来摹状事物,揭示事物某些特征、属性的,是由冠词和普遍名词及限制语构成的表示某个事物的词组。

罗素把摹状词分为两类:限定摹状词和非限定摹状词。

“非限定的摹状词是这种形式的词组:‘一个某某’,而限定的摹状词是这种形式的词组:‘那个某某’。

”[1]也就是说非限定摹状词是一个或一些具有某种或某些特征或属性的对象,这在英语里比较好理解,因为在英语中非限定摹状词可以表示为由不定冠词“a”或“an”加上一个或多个形容词再加上名词,或直接加上名词组成的词组。

在汉语中则可表示为:一个人,一条狗,一座建筑,一个戴帽子的人,一个穿红色衣服的人等等。

限定摹状词是某个具有一定特征或属性的特定的唯一的东西。

在英语里则表示为由定冠词“the”加上一个或多个形容词再加上名词,或直接加上名词组成的词组。

在汉语中可表示为:那个带着帽子的人,世界上最高的山峰,14和16之间的那个整数等等。

限定摹状词和非限定摹状词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在于:一个由非限定摹状词词组组成的命题可能有很多个与其形式相同的真命题,而一个由限定摹状词词组组成的命题只能有一个与其形式相同的真命题。

以下面的命题为例:“我遇见了一个人”,在这里“一个人”很显然是一个非限定摹状词,所以可以得出很多个与原命题形式相同的真命题,比如“我遇见了苏格拉底”,“我遇见柏拉图”等等;然而如果是一个由限定摹状词组成的命题:“我遇见了《红楼梦》的作者”,显然《红楼梦》的作者是一个限定摹状词,而与之对应的也只能有曹雪芹一人,所以与之形式相同的真命题只能有一个,那就是:“我遇见了曹雪芹”。

罗素后期在其著作中所提到的摹状词指的一般也都是限定摹状词,他的摹状词理论也同样是针对限定摹状词来说的。

(二)专名罗素早期认为,专名是指称个体的语词,是标记其所指称对象的简单符号,指称一个特定的事物。

也就是一个特定对象的名称,如一种水果的名称,一个人名称等等。

浅析贝特兰·罗素的《摹状词与不完全符号》

浅析贝特兰·罗素的《摹状词与不完全符号》

接下 来 罗 素对 有 定 摹状 词 和 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称( n  ̄e s ) 的 区别 做 了特 别探 讨 。 他 认 为 ,有定 摹 状词 和名 称是 有 本 质 的 区别 的 … 一个 有定 摹状词 不
是 一个 名 称 。其 一 ,一 个名 称 是 一 个简单 的符 号 ,它不包含 其它 符号 , 而一 个 有定 摹 状词 则 是 一个 复 杂 的
这样 的 不完 全 符号 ,人 们 因 为被 其 表 面 的语 法 现 象 所 误 导 , 因 此 在 哲
符 号 ,它 包 含 有 很 多 符 号 。 例 如
S c o t t i s t h e a u t h o r o f Wa v e r l e y
上两 个命 题 都是 假 的 。因 为法 国现 在 实 行共 和 制 ,没 有 一个 对象 适 合 “ 当今法 国国王 ”这个 表达式 。
有定摹 状词( d e i f n i t e d e s c i r p t i o n s ) 和 不定摹状词( i n d e i f n i t e d e s c r i p t i o n s ) 。 个人 ”是不 定摹状 词 ,而 “ 那 个 人 ”则 是 有 定 摹 状 词 。在 英 语 里 ,
T h e u n i c o r n d o e s n o t e x i s t( 独
世 界上减少 了一个 无 中生有 的实体 , 这 是哲 学 的一 个 胜 利 。但是 ,这个 哲 学胜 利是 因为 澄清 了 “ 语 言发 挥 作 用 的方式 ”上 的一 个 误解 而 得 到
等。
角兽不 存在) 。一个 稀疏 平常 的句子
却引起 了哲学家 们 的思 考… 不 存在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 罗素把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视为哲学的本 质工作。在他看来,每一个哲学问题,当 经受必要的分析和澄清时,就可看出,它 或者根本不是真正的哲学问题,或者是具 有我们所理解的含义的逻辑问题。
摹状词理论目的
• 罗素提出摹状词理论至少有两个目的: • 减少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承诺,澄清有关 “存在”的思想上的混乱; • 解决逻辑中的集合论悖论。 • 关于前者,他在《西方哲学史》中有过明 确的论述:“像‘美国的现任总统’一类 的短语曾造成很多麻烦
分析哲学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 开始从中国文化内核中寻找中国现代社 会中的教育(梁漱溟先生、冯友兰先生都认为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 教育在其中扮演着 西方社会中宗教与法律所扮演的角色, 即: 通过教化以求社会的沟通与和谐。 如我国上个世纪的“平民运动改革”“乡村 教育改革” • 对话与多元化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限定摹状词与专名
• 罗素把摹状词分为非限定性摹状词和限定性摹状 词两大类。 • 非限定性摹状词是一个具有“一个如此这般的东 西”(a so and so)这种形式的词组,在英文中 非限定性摹状词是由不定冠词“a(或an)”加 上一个普遍名词构成的 。 • 限定摹状词的语言形式是“那个如此这般的东西” (the so and so),罗素给出的例子有:“那个戴 铁面具的人”、“那个最后进屋子的人”、“那 个当过教皇的英国人”、“43和34的和”,罗素 用得最多的还是“《威弗利》的作者”和“当今 法国国王”。
分析哲学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影响
• 人们坚信人的理智驾驭着语言,但是语言 反作用于人的理智的观点也是正确的,语 言使哲学与科学复杂起来。-----培根 • 分析哲学家们认为每个词没有固定的意义 他们随用法和语境的变化而不同。 • 如果我们在描述教学目标时用了象“公 正”“美德”“公平”这些词,这反而导 致了目标表述的含糊不清。

简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简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话 中, 一个 人是一个 非限定性 的摹状词 , 也就是 一个命题 函项
将 这三部分转 换成 日常语 言就是 : 至 少有一个人 写 了《 西
‘ p X , 这句话可 以改写为我遇见了 X , 并且 X是人 。 语法结构相 同 游 记》 ; 至多有一个人写 了《 西游 记》 ; 谁 写了《 西游记》 谁就是 明
的 两 句 话 经 过 了逻 辑 分 析 就 清 晰 明 确 的看 出 了 这 两 句 话 在 逻 朝 人 。这 三 个 部 分 都 蕴 含在 “ 那个写 《 西 游 记》 的人 是 明朝 人 ” 这
辑形式上 的不 同。 从这一方面就体现出了专 名与摹状词 的根本 个命题 中, 是三个 部分 的合取 。
简析罗素 的摹状词理论
简析 罗素 的摹状词理论
口刘 睿 赵 月
保定 0 7 1 0 0 0 ) ( 河 北 大 学政 法 学 院 , 河北

要: 伯 特兰・ 罗素是 英国著名 的哲 学家、 逻 辑学家、 数 学家、 社会活动家和教 育家。罗素在弗雷格理论 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了指称理论 , 提 出了摹状词理论。 以限定性和 非限定性 两类摹状词深入地 区分 了专名和摹状词的 区别 , 解决 了语 言上 不实存 的本
对象 的特 征而不是突 出指示功能, 也就 意味着摹状词 可以指代 也不实在 的, 不能在 思维 中考虑 的事物 , 像金 山 , 独 角兽 , 红脸 那些 有意义而没有所指 的对象。但是单看摹状词这三个字可能 鬼等 。但是当人们谈论这些对象 的时候 , 却从另一方面肯定 了 会引起歧义 , 摹状 词并不是某一 类词 , 而是具有 描述对象特 征 它们的存在 。最后, 对含 有摹状 词的命 题的研 究是罗素摹状词 的一类短语 ,它是更好地展现 日常语言逻辑结构 的分析工具 。 理论中最重要的方面 。摹状词 的意义来 自于它 的组成部分 , 即 罗素把摹状 词分为非限定性摹状 词和 限定性摹状词两类。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探析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探析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探析苏格拉底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便是他提出的摹状词理论,它将文学活动与丰富的情感联系到一起,在他的哲学著作当中也得到相应的探讨。

摹状词理论的主要思想是苏格拉底认为,情感可以用词语表达出来,而且理性的行为是由情感驱动的。

从苏格拉底的角度来看,如果要更好的把握情感,一定要借助于文字来传达当时的情感。

他指出,文字表达的主要功能是唤起情感,正是在这种情感考虑之下,他主张需要做到三件事: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结构化、调整语言;从历史出发。

究其原因,苏格拉底认为,这三个方面都可以增强人们对摹状词理论的理解。

从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来看,苏格拉底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就需要掌握可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的语言技巧。

苏格拉底力主语言要具有美学性,以激发艺术家的想象力。

与其他教学法不同,他的教育观点主张,教育的过程需要教授和承认历史,取经当地的艺术以及文字。

结构化、调整语言则是苏格拉底认为,发表意见时,要结构化、调整语言,用更简洁和更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模糊不清。

因此,更有意义的文字表达才能唤起人们的共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苏格拉底认为,如果想要理解特定的文字,一定要有针对历史的认识,而且,要诚实、全面地认知历史,因为人们在面对历史时,才能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有更清晰的认识。

由此,苏格拉底强调从历史要从“大事记”入手,弄清历史上著名文学作品、战争、政治革新、技术发展等重大事件,这样,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文艺作品,把握情感。

总而言之,苏格拉底摹状词理论的核心思想一直是“尊重人的情感”,他认为,当想要进行有意义的文学创作时,就要充分考虑到情感的重要性,也就是需要对语言的特点和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撰写出真正有意义的文章。

浅谈罗素摹状词理论

浅谈罗素摹状词理论

现代经济信息浅谈罗素摹状词理论王丽珍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摘要:罗素在弗雷格指称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指称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摹状词理论。

他对专名和摹状词做了严格区分,并认为名称是缩略的摹状词。

而摹状词能够区分为限定性描述和非限定性描述。

摹状词理论的提出展现了现代逻辑在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中的巨大作用,并且促进了分学哲学的发展。

研究罗素摹状词理论,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罗素;专名;摹状词;指称;意义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1-0362-03罗素(Russell)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把数理逻辑的理论运用到研究哲学问题的语言分析中。

1905年罗素的《论指示》(On Denoting)发表在《心灵》Mind杂志上。

在这篇文章中,罗素第一次全面地提出摹状词理论,开辟了哲学的里程碑。

他认为弗雷格的专名理论是存在缺陷的,不应该将专名和摹状词一概而论,要对它们严格的加以区分,他把个体词分为专名和摹状词两类,并对摹状词进行了限定摹状词与非限定摹状词的区分。

由此创立了摹状词理论体系,为哲学家们研究指称理论的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促进其理论的发展。

一、罗素指称理论的研究背景19世纪英国著名的逻辑学家穆勒,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问题做出了研究。

他对专名和通名做了严格的区分,在他看来,专名只有外延,没有内涵,而通名既有内涵又有外延。

在其著作《逻辑体系》中指出:“专名是没有涵义(sense)的,它们指示用它们称呼的个体,但是它们并没有指示蕴涵这些个体具有什么属性。

”①弗雷格不赞成穆勒的摹状词理论,他引进了对表达式的涵义和意谓的区分。

正是由于这种区分,他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名称理论。

弗雷格把专名理解的非常广泛,他认为无论是通常所说的专名、还是摹状词,只要它们指称一个单独的对象,都是专名。

不难看出,他的专名涉及穆勒所称呼的专名和摹状词。

我们能够从《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中清楚地看到他陈述对这种专名理论的陈述:“我称每个代表一个对象的符号为专名。

罗素

罗素

罗素。

罗素的理论主要是围绕他的摹状词理论来进行的。

“我所谓的摹状词是指任何具有一个如此这般或那个如此这般形式的短语,我称具有一个如此这般形式的短语为模糊的摹状词,而称具有那个如此这般形式的短语为限定的摹状词,因此一个人是一个模糊的摹状词,而那个戴帽子的人则是一个限定的摹状词。

罗素认为语言有两种的功能,即命名功能和描述功能。

具有命题功能的表达式是专名,就是我们可以直接亲自获得的知识,而具有描述功能的表达式是摹状词,就是我们通过别人的描述获得的知识。

摹状词本身没有独立的意义,它们不能作为一个语句的主词,要使摹状词有意义,我们必须把整个摹状词拆散成几个组成部分,由这些部分来完成原来摹状词在词句中的作用。

罗素试图用他的摹状词理论解决三个疑难。

一是排中律疑难。

根据排中律,语句A是B和语句A不是B,这两个语句必有一真一假。

著名的例子是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子。

法国是共和政体,没有国王。

而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子的排中律另一面是当今法国国王不是秃子,这两个句子都不是真的。

而在罗素看来,这个问题出在当今的法国国王这个限定的摹状词作为命题的主词上,当今的法国国王并不是像其他专名那样作为真正的主词,它只是摹状词。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样:是否有一个当今的法国国王,如果有这个国王,他是否是秃子。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浅析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浅析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浅析作者:孙丽丽罗雅丽伍雅澜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12期摘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分析哲学的经典。

基于对弗雷格对专名的思考,罗素区分了专名和摹状词,并用摹状词理论解释了语言哲学中的独角兽、同一律和排中律等三大问题,为哲学家研究指称理论提供了基础。

后世学者如斯特劳森、克里普克等质疑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三大问题的思考。

现阶段,研究者把言语行为、认知语言学等视角引入了摹状词理论的探讨中。

关键词:名称摹状词命题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2-0072-031905年,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罗素在《心灵》(mind)杂志上,发表了《论指谓》(On Denoting)。

(储修伟,2014)这篇文章是他自己最看好的个人哲学论文。

在这篇论文里,他陈述了摹状词理论,论证了该理论的意义,并说明了摹状词逻辑分析对分析知识的作用。

这一理论是根据罗素关于存在问题的思考所展开的,是分析命题的逻辑形式的有力工具,被视为分析哲学的经典,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成为语言哲学、逻辑学和形式语义学的主流思想(周允程,2015)。

该理论自提出以来,一些学者如斯特劳森、克里普克对此提出了异议(郭立东,2012),一些学者则从不同维度对其进行了解读。

本文拟对罗素的摹状论的产生背景、主要思想、研究者们对摹状论的质疑,以及摹状论的现状展开探讨。

一、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产生背景及特征20世纪初,西方哲学产生了一种思潮,把哲学问题归结于语言,因此不少哲学家把关注点转向了语言的本质及语言的使用问题。

其中对简单命题即主谓式命题受到了哲学家的特别关注。

简单命题可以分为性质命题和关系命题。

前者是对某一对象的性质的阐释,后者是对两个以上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的阐释。

两个命题都有主谓结构。

弗雷格(G. Frege)根据主谓结构区分了专有名词和概念名词。

其中专有名词和主语对应,表达某个对象,概念词对应的是谓语,表达某个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罗素认为,哲学的本质工作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对哲学问题的分析能够看出是否是真正的逻辑问题。

在语言哲学和逻辑学领域中,罗素的摹状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罗素开拓了摹状词理论新领域,取得了极大的突破。

他区分了专名和摹状词,并且提出了分析摹状词的方法,从而解决了哲学上的三大难题,因此,罗素创造的摹状词理论对之后的摹状词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一律失效,排中律失效,存在悖论这三者是哲学史上的三大难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三大难题都无法得到解决,直到罗素开创了摹状词理论,这三个悬而为解的难题才得到最终解决。

与此同时,“语言学转向”的出现也推动了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提出,而在罗素之后,多位哲学家对他的摹状词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提出了各自对摹状词理论的见解,由此可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有利于于后世哲学家的研究并且影响范围广,影响深度大。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在一定的背景下产生的,“语言学转向”就是罗素摹状词理论产生的背景。

“语言学转向”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维也纳学派哲学家古斯塔夫—伯格曼提出的,这个转向就是指哲学研究对象从认识论主体转向语言本身,一片研究语言的热潮为罗素提供了研究背景,他针对德国哲学家麦农的对象理论,指出任何一个名称都是有所指的并且所指的对象都是存在的。

而哲学三大难题也促进了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产生。

第一个哲学难题是“同一替换规则失效”。

比如,乔治想知道司各特是不是《瓦利弗》的作者,当司各特是《瓦利弗》的作者时,可以将“司各特”替换成“《瓦利弗》的作者”,于是,我们得到“乔治想知道司各特是不是司各特”。

这句话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因而,同一律失效。

第二个哲学难题是排中律失效。

排中律表明,两者之间必有一真,不存在非真非假的情况。

“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和“当今法国国王不是秃头”这两者都是假的,因为法国没有国王,因而,排中律在此处是失效的。

第三个哲学难题是存在悖论。

“这座金山不存在”。

当这个语句为真的时候,“金山”这个词没有指称对象,当这个语句为假的时候,语句本身也就没有意义了。

由此表明,这个语句不可能既是真的,同时又是有意义的。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在破解这三大哲学难题时做了非常详细的阐述,被称为“哲学典范”。

罗素最初在《论指谓》中系统的提出了关于限定摹状词的思想,之后对此思想不断的进行充实扩展,最终形成为哲学典范的摹状词理论。

罗素强调不能把专名和摹状词混为一谈,“关于限定摹状词,首先一点要弄清的,就是它不是一个名字。

”专名是简单符号,而摹状词是复合符号。

在罗素看来,任何专名都是有所指的,专名的意义就是自然语言中的专有名词,比如苏格拉底,比如埃菲尔铁塔。

专名最终是要通过对对象的特征进行描述和说明的方法才能完成指称,因此,名称必须是要有含义的。

而摹状词与之不同,摹状词是不具有饱和性与唯一性的,它只有在命题使用中才有意义。

因而要对命题进行逻辑分析,得到命题的真正形式,并且消除摹状词的存在,哲学三大难题才会得到解决。

摹状词的类型主要是两种类型,不定摹状词和限定摹状词。

不定摹状词是没有限定的,比如一个人,一棵树等,这种“一个如此这般的东西”形式的短语就是不定摹状词,它具有不定性。

限定摹状词与之相反,比如,这个人,这棵树,那个人,那棵树等,这种“那个如此这般的东西”形式的短语就是限定摹状词,它与不定摹状词相比较具有唯一性。

罗素认为,如果要消除不定摹状词的话,必
须要在论域上加上一个条件句来限制,若是要消除限定摹状词,相对来说就比较难处理,需要区分它的初现和再现。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三个哲学难题是如何解决的呢?首先是同一律失效难题,比如“司各特是《瓦弗利》的作者”就可以分析为“有一个体X 创作了《瓦弗利》,如果X和Y都创作了《瓦弗利》,那么X和Y等同;如果X创作了《瓦弗利》,则X是苏格兰人”。

这三个句子的合取就消除了限定摹状词存在于命题中,同一律失效的难题得到了解决。

其次是排中律失效难题。

“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在整个命题辖域里,“当今的法国国王”这个摹状词是初现,“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如果改为“X是秃头”这个命题,把“当今的法国国王”代入到这个函项里,这个摹状词就是再现,因而没有冲突,排中律难题也得到了解决。

最后一个是存在悖论难题。

“这座金山不存在”,在这个命题中,“金山”不是作为主词,并且不存在,“存在”也不是作为谓词而是量词,“存在”是来修饰摹状词,这个命题就可以解释为“X是金的并且是一座山”这是假的,这个命题就是真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个体满足既是金的又是一座山这两个条件,因而存在悖论也就不存在了。

通过摹状词理论,罗素揭示了逻辑形式和语法形式的差异。

“罗素用现代逻辑工具去分析限定摹状词,提出了摹状词理论,后经斯特劳森开始,经唐耐兰和克里普克,到20世纪80年代将情景语义学思想运用于分析限定摹状词,使得该项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化。

”由此可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后期哲学家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罗素的思想对中国也有很大的影响,胡适特地请罗素来中国讲学并宣扬摹状词理论,中国思想家们也开始用分析哲学来看待并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具有开创性,对中西哲学的发展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