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的限定性摹状词理论及其指称-精选资料

合集下载

罗素摹状词理论

罗素摹状词理论

罗素摹状词理论一、摹状词和专含义(一)摹状词摹状词是用来摹状事物,揭示事物某些特征、属性的,是由冠词和普遍名词及限制语构成的表示某个事物的词组。

罗素把摹状词分为两类:限定摹状词和非限定摹状词。

“非限定的摹状词是这种形式的词组:‘一个某某’,而限定的摹状词是这种形式的词组:‘那个某某’。

”[1]也就是说非限定摹状词是一个或一些具有某种或某些特征或属性的对象,这在英语里比较好理解,因为在英语中非限定摹状词可以表示为由不定冠词“a”或“an”加上一个或多个形容词再加上名词,或直接加上名词组成的词组。

在汉语中则可表示为:一个人,一条狗,一座建筑,一个戴帽子的人,一个穿红色衣服的人等等。

限定摹状词是某个具有一定特征或属性的特定的唯一的东西。

在英语里则表示为由定冠词“the”加上一个或多个形容词再加上名词,或直接加上名词组成的词组。

在汉语中可表示为:那个带着帽子的人,世界上最高的山峰,14和16之间的那个整数等等。

限定摹状词和非限定摹状词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在于:一个由非限定摹状词词组组成的命题可能有很多个与其形式相同的真命题,而一个由限定摹状词词组组成的命题只能有一个与其形式相同的真命题。

以下面的命题为例:“我遇见了一个人”,在这里“一个人”很显然是一个非限定摹状词,所以可以得出很多个与原命题形式相同的真命题,比如“我遇见了苏格拉底”,“我遇见柏拉图”等等;然而如果是一个由限定摹状词组成的命题:“我遇见了《红楼梦》的作者”,显然《红楼梦》的作者是一个限定摹状词,而与之对应的也只能有曹雪芹一人,所以与之形式相同的真命题只能有一个,那就是:“我遇见了曹雪芹”。

罗素后期在其著作中所提到的摹状词指的一般也都是限定摹状词,他的摹状词理论也同样是针对限定摹状词来说的。

(二)专名罗素早期认为,专名是指称个体的语词,是标记其所指称对象的简单符号,指称一个特定的事物。

也就是一个特定对象的名称,如一种水果的名称,一个人名称等等。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 罗素把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视为哲学的本 质工作。在他看来,每一个哲学问题,当 经受必要的分析和澄清时,就可看出,它 或者根本不是真正的哲学问题,或者是具 有我们所理解的含义的逻辑问题。
摹状词理论目的
• 罗素提出摹状词理论至少有两个目的: • 减少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承诺,澄清有关 “存在”的思想上的混乱; • 解决逻辑中的集合论悖论。 • 关于前者,他在《西方哲学史》中有过明 确的论述:“像‘美国的现任总统’一类 的短语曾造成很多麻烦
分析哲学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 开始从中国文化内核中寻找中国现代社 会中的教育(梁漱溟先生、冯友兰先生都认为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 教育在其中扮演着 西方社会中宗教与法律所扮演的角色, 即: 通过教化以求社会的沟通与和谐。 如我国上个世纪的“平民运动改革”“乡村 教育改革” • 对话与多元化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限定摹状词与专名
• 罗素把摹状词分为非限定性摹状词和限定性摹状 词两大类。 • 非限定性摹状词是一个具有“一个如此这般的东 西”(a so and so)这种形式的词组,在英文中 非限定性摹状词是由不定冠词“a(或an)”加 上一个普遍名词构成的 。 • 限定摹状词的语言形式是“那个如此这般的东西” (the so and so),罗素给出的例子有:“那个戴 铁面具的人”、“那个最后进屋子的人”、“那 个当过教皇的英国人”、“43和34的和”,罗素 用得最多的还是“《威弗利》的作者”和“当今 法国国王”。
分析哲学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影响
• 人们坚信人的理智驾驭着语言,但是语言 反作用于人的理智的观点也是正确的,语 言使哲学与科学复杂起来。-----培根 • 分析哲学家们认为每个词没有固定的意义 他们随用法和语境的变化而不同。 • 如果我们在描述教学目标时用了象“公 正”“美德”“公平”这些词,这反而导 致了目标表述的含糊不清。

简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简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话 中, 一个 人是一个 非限定性 的摹状词 , 也就是 一个命题 函项
将 这三部分转 换成 日常语 言就是 : 至 少有一个人 写 了《 西
‘ p X , 这句话可 以改写为我遇见了 X , 并且 X是人 。 语法结构相 同 游 记》 ; 至多有一个人写 了《 西游 记》 ; 谁 写了《 西游记》 谁就是 明
的 两 句 话 经 过 了逻 辑 分 析 就 清 晰 明 确 的看 出 了 这 两 句 话 在 逻 朝 人 。这 三 个 部 分 都 蕴 含在 “ 那个写 《 西 游 记》 的人 是 明朝 人 ” 这
辑形式上 的不 同。 从这一方面就体现出了专 名与摹状词 的根本 个命题 中, 是三个 部分 的合取 。
简析罗素 的摹状词理论
简析 罗素 的摹状词理论
口刘 睿 赵 月
保定 0 7 1 0 0 0 ) ( 河 北 大 学政 法 学 院 , 河北

要: 伯 特兰・ 罗素是 英国著名 的哲 学家、 逻 辑学家、 数 学家、 社会活动家和教 育家。罗素在弗雷格理论 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了指称理论 , 提 出了摹状词理论。 以限定性和 非限定性 两类摹状词深入地 区分 了专名和摹状词的 区别 , 解决 了语 言上 不实存 的本
对象 的特 征而不是突 出指示功能, 也就 意味着摹状词 可以指代 也不实在 的, 不能在 思维 中考虑 的事物 , 像金 山 , 独 角兽 , 红脸 那些 有意义而没有所指 的对象。但是单看摹状词这三个字可能 鬼等 。但是当人们谈论这些对象 的时候 , 却从另一方面肯定 了 会引起歧义 , 摹状 词并不是某一 类词 , 而是具有 描述对象特 征 它们的存在 。最后, 对含 有摹状 词的命 题的研 究是罗素摹状词 的一类短语 ,它是更好地展现 日常语言逻辑结构 的分析工具 。 理论中最重要的方面 。摹状词 的意义来 自于它 的组成部分 , 即 罗素把摹状 词分为非限定性摹状 词和 限定性摹状词两类。

从关联理论角度探析限定摹状词的指称问题

从关联理论角度探析限定摹状词的指称问题

从关联理论角度探析限定摹状词的指称问题作者:杨洪薇曹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3期摘要:罗素于20世纪初首次提出摹状词理论,在摹状词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既受到西方语言哲学家的支持和赞扬,也受到不少西方语言哲学家的批评和指责。

通过对罗素限定摹状词理论以及限定摹状词指称研究发展的介绍,得出其由语义研究向语用研究发展的结论,并试图借鉴关联理论探析限定摹状词指称确定的过程。

关键词:限定摹状词;指称;语境;关联[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3-0163-02摹状词(description)是指用来指称某一对象并对这一对象进行某些特征描述的名词性词组。

1905年,罗素在他的论文《论指称》(On Denoting)中提出了他的摹状词理论,并在此后的《数学原理》、《哲学问题》等著作中做了进一步的扩充和改善。

然而,“摹状词理论”的译法并不能显示这个理论实际所处理的问题,即指称和描述的关系问题。

陈嘉映在他译著的《哲学中的语言学》一书中就提出,把“摹状词”平实译为“描述语”更为恰当。

罗素在弗雷格区分了涵义与指称的基础上,指出摹状词与通过实指和命名方式指称单一对象的专名是不同的。

此外,罗素还把摹状词区分为“非限定的”和“限定的”两种。

他说:“我所谓摹状词是指任何具有‘一个如此这般’(a so and so)或‘那个如此这般’(the so and so)形式的短语,我称具有‘一个如此这般’形式的短语为‘非限定的摹状词’;而称‘那个如此这般’单一形式的短语为‘限定的摹状词’。

”[1]我们通常所说的摹状词,就是指限定摹状词。

以英语为例,限定摹状词的一般结构是:定冠词 + 描述性词组 + 普通名词(单数)。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用命题函项来分析日常语言,澄清专名的误用,目的是解决事物的指称和描述问题,解决了哲学上关于“存在”的问题,关于“同一”替换的问题和排中律疑难的问题。

摹状词理论探析DescriptiveTheory

摹状词理论探析DescriptiveTheory
们只能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摹状词。以“吴承恩”为例,
民选的政治元首,不存在世袭的国王,所以“当今法国国
它实际上是“那个叫做吴承恩的人”(要理解他必须要结合
王是秃头”和“当今法国国王不是秃头”认为它正确与否
他的其他摹状词) 的简称。在逻辑意义上使用的专名,就
这两个陈述句都是非真的。罗素开玩笑道:“喜欢综合的黑
是“这”或者“那”这样的指示代词。因为当两人在进行
格尔信徒可能会推断说,法国国王带了假发”。罗素的说法
交流时,“这”或者“那”所指向的,才是交流者都能明白
是,如果 A 与 B 并非相异,那么,不论是设想有‘A 与 B 之
的现实殊相。但是,即使如此,“这”或者“那”要作为专
间的差别’的对象,还是设想没有这样的对象,看来都是
excluded middle, and the existence of fallacy in ordinary language, and this initiates the deeper research. Peter Strawson criticizes Russell's theory from
历史上,许多学者都研究过以下三大难题,他们都试
罗素认为,摹状词理论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以上三个问
题:
1.针对同一替换规则失效,还以司各脱与 《威弗利》 的
图用自己的理论去解决,但结果差强人意。罗素的摹状词
作者为例。按照摹状词理论翻译后的理想语句就变成,“有
理论的提出也是源于对它们的思考。这三大难题是:
且仅有一个人,他写作了 《威弗利》,而且乔治四世想知道
合他所追求的“完美的逻辑”语言的要求,即“如果一个
新符号不能保证具有指称物,那么它就不该成为一个专有

罗素

罗素

罗素。

罗素的理论主要是围绕他的摹状词理论来进行的。

“我所谓的摹状词是指任何具有一个如此这般或那个如此这般形式的短语,我称具有一个如此这般形式的短语为模糊的摹状词,而称具有那个如此这般形式的短语为限定的摹状词,因此一个人是一个模糊的摹状词,而那个戴帽子的人则是一个限定的摹状词。

罗素认为语言有两种的功能,即命名功能和描述功能。

具有命题功能的表达式是专名,就是我们可以直接亲自获得的知识,而具有描述功能的表达式是摹状词,就是我们通过别人的描述获得的知识。

摹状词本身没有独立的意义,它们不能作为一个语句的主词,要使摹状词有意义,我们必须把整个摹状词拆散成几个组成部分,由这些部分来完成原来摹状词在词句中的作用。

罗素试图用他的摹状词理论解决三个疑难。

一是排中律疑难。

根据排中律,语句A是B和语句A不是B,这两个语句必有一真一假。

著名的例子是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子。

法国是共和政体,没有国王。

而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子的排中律另一面是当今法国国王不是秃子,这两个句子都不是真的。

而在罗素看来,这个问题出在当今的法国国王这个限定的摹状词作为命题的主词上,当今的法国国王并不是像其他专名那样作为真正的主词,它只是摹状词。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样:是否有一个当今的法国国王,如果有这个国王,他是否是秃子。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初探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初探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初探提要:作为关于专名的极为重要的理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逻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但是,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自提出之后却遭到了不少的批评。

本文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分析其遭受的主要批评,以期对其客观的定位和合理的评价。

关键词:摹状词;批评;定位;评价一、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罗素在1905年发表的论文《论指称》(On Denoting)中提出了摹状词理论,并在此后的著作中对此理论进行了一些补充和改善。

罗素首先摹状词区分为限定的和非限定两类。

限定摹状词通常是the+单数语词,如the man,the present King of England。

限定摹状词的主要内容是对一些语句作出改写,把包含限定摹状词以及包含一般概念作为主词的句子改写为一个命题函式,以此揭示其真实的逻辑结构,暴露出其表面语法只是假象。

罗素认为他的限定摹状词理论解决了三大哲学难题:A.迈农悖论B.违背排中律C.同一性问题。

罗素的改写方式有时比较接近日常语言,有时采用的却是符号逻辑形式。

陈嘉映(2006)将罗素的改写以以下形式体现出来:A.金山不存在=没有一个X,这个X既是金子做的,又是山。

B.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存在一个人,这个人是当今的法国国王,这个人是秃头。

C.《瓦弗利》的作者是司各特=有一个且仅有一个对象写了《瓦弗利》,并且这个对象是司各特。

(更形式化的表达方法是:有一个X,那个X写了《瓦弗利》,对于所有Y,如果Y写《瓦弗利》,则Y与X等同,并且X就是司各特。

)[1]以上包含限定摹状词的句子经过改写后,句子中不再包含限定摹状词。

那么罗素的改写是如何解决前面提到的三个哲学难题的呢?下面,我们来仔细看一下他的分析。

A.金山不存在在这一命题中,金山是主语,不存在是谓语。

经过改写后,金山被分解为“金子做的”和“山”这两个部分,且“金子做的”和“山”都从主词的位置转到了谓词的位置上。

这样,罗素便认为他清除了迈农世界里那些稀奇古怪的实体。

浅析罗素摹状词理论

浅析罗素摹状词理论

青春岁月1905年,罗素在其发表的《论指称》中提出了Description theory(摹状词理论),该理论的提出是以在弗雷格涵义指称论为基础的,主要以解决“存在”问题为目的,尤其对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被誉为“哲学的典范”。

罗素以解决哲学“存在”问题为目的,将摹状词在命题中化解为具有精确涵义的命题涵项,并以其为武器来解决哲学中由于专名和摹状词的混淆而产生的问题,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作为一种从逻辑的角度分析方法,将逻辑分析与语言哲学问题相结合,有利于呈现清晰的,符合客观事实的语言结构,防止对概念产生混淆。

摹状词理论的提出解决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受本体论的影响对日常语言所造成的误解,同时也对摹状词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语言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一、摹状词理论提出的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量子物理学撼动了低速运动下的传统物理学基础,数学被归结为逻辑学后逻辑悖论的出现,使传统的“思辨”哲学受到“实证”浪潮的猛烈冲击,在这危机之下所隐藏的真正的威胁是来自于哲学自身存在价值的丧失。

众所周知,每门学科都有自己所擅长研究的领域,如果该研究领域逐渐被消解,那么该学科也就逐渐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人类思维里形而上学的观念在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启蒙运动洗礼后也在逐渐消解,实证主义日益将思辨哲学从科学认识领域驱除出去。

在客观经验和实证原则的冲击下,先验真理和纯思领域也对其无法抵抗,传统哲学面临巨大的挑战。

然而数理逻辑的发展为哲学提供了一块摆脱客观经验的研究领域,但是由此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即逻辑的基础是什么。

哲学家们认为任何逻辑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解决哲学问题的前提就是要理清我们的语言。

因此一部分哲学家开始把日常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将其与逻辑分析相结合,这也引起了近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伴随“语言学转向”,分析哲学逐渐兴起,早期的分析哲学家对“指称”问题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弗雷格提出“涵义-指称”理论,罗素对此理论进行进一步发展提出著名的摹状词理论(Theory of Descrip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素的限定性摹状词理论及其指称
罗素是限定摹状词的创始人,在罗素看来,摹状词有限定和非限定摹状词构成。

限定摹状词的代表式为“这个如此这般的东西”(the so and so),比如说the morning star,“当今的英国女王”,“那个奔跑的孩子”等等。

专名(从广义上讲包括普通名词)是限定摹状词的特殊形式。

罗素此种分类的目的在于证明所有的单数词项,包括限定摹状词、专名、单数代词和指示代词,并不意味着客观世界的存在。

换句话说,罗素的目的在于否定传统的指称理论。

基于弗雷格的研究,针对限定摹状词这一术语,罗素首先提出了以下4个问题。

(一)明显指称与非存在问题
在罗素看来,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句子是有意义的,其原因在于该句选择了某一存在或存在物,并且赋予了这一存在某种特质。

如果句子的主语无法选择或指示某一存在,矛盾就会产生。

在例句(1)中,由于现在不存在目前的法国国王,要定位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存在物是不合乎逻辑的。

更糟糕的是,is bald这一谓语无法定位任何指示物,因此例句(1)是一个合乎语法但不合乎逻辑的句子。

(1). 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is bald.
(二)否定存在问题
否定存在问题是问题一的特例,但与问题一相比要更为严重。

从字面来看,例句(2)似乎是合乎逻辑并可接受的,因为
目前不存在法国国王这的确是事实。

但是问题正出现在这里:如果例句(2)是合乎逻辑的,那么就不应该用不存在的present King of France作为主语;如果这样一位国王真的存在,那么
为什么又要在谓语中将其否定?
(2). 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does not exist.
(三)弗雷格关于身份的困惑
例句(3)这样的身份陈述句包括两个单数词项。

如果该陈
述为真值,那么这两个词项指示同一个人或同一个事物。

表面来看,这两个陈述仅仅是表明Elizabeth这个人与自己一致,因此使得陈述本身变得次重要。

然而实际上,该陈述是重要的,它的确相听话者传递了某些信息,例如:谁是Elizabeth,或者谁统治英格兰。

用弗雷格的话来说,这两个单数词项拥有同样的指称但意义不同。

(3). Elizabeth Windsor = the present Queen of England.
(四)可替换性问题
单数词项的功能在于能够选出某一个体事物,并将其引入话语。

因此一般来说任何两个指称同一事物的单数词项在语义上是相同的:我们可以在任何句子中用两个词项的其中一个词项替换另一个词项而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或者至少不改变句子的真值。

我们来看例句(4):
(4). Emily thinks that the writer of Being and Nothingness is a great thinker.
假设例句(4)为真值,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Emily并不知晓Being and Nothingness的作者还会兼职写作一些淫秽小册子,诸如Sizzling Veterinarians。

如此一来,我们就不能用the writer of Sizzling Veterinarians来替换the writer of Being and Nothingness并保留原句的真值。

因此替换后的例句(5)实际上是虚假的。

借用奎因的术语,例句(5)中限定摹状词的句子位置具有指称晦暗性(referentially opaque),也就是说,某一指称替代词语的变化会改变句子的真值,这与其相反的情况指称明显性(referentially transparent)相对照。

(5). Emily thinks that the writer of Sizzling Veterinarians is a great thinker.
罗素限定摹状词指称的唯一性
唯一性(Uniqueness)是限定摹状词的重要特征。

对于限定摹状词和非限定摹状词唯一性的经典研究源于罗素于1905年为指称词语找到逻辑解析方法的尝试。

罗素的唯一性理论在之后的50年内都处于权威地位,然而之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引起了追随者对于该理论的质疑即反驳,其中斯特劳森的观点最为著名。

斯特劳森在1950年争论到一些摹状词时不完整或是不恰当的。

他指出:
看这样一句话The table is covered with books,可以肯
定过的是在正常使用情况下,the table这一限定摹状词指称是唯一的,也就是说它只用来指称某一特定的桌子,即具备唯一性。

这是定冠词的一个非常严格的使用。

罗素说过,以“那个某某”为形式的词组需要严格使用,“只能在有且只有一个某某的情况下使用”。

现在很明显,“在The table is covered with books 这句话中正常使用的限定摹状词the table在有且只有一张桌子的情况下应用是虚假的”。

其原因在于,话语发出的当时当地很可能存在除the table之外的其他桌子。

值得注意的是斯特劳森在这里并没有否认罗素对于唯一性
的分析,而是试图区分限定摹状词指称的唯一性与某一摹状词只能单一指称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