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摹状词理论

合集下载

罗素摹状词理论

罗素摹状词理论

罗素摹状词理论一、摹状词和专含义(一)摹状词摹状词是用来摹状事物,揭示事物某些特征、属性的,是由冠词和普遍名词及限制语构成的表示某个事物的词组。

罗素把摹状词分为两类:限定摹状词和非限定摹状词。

“非限定的摹状词是这种形式的词组:‘一个某某’,而限定的摹状词是这种形式的词组:‘那个某某’。

”[1]也就是说非限定摹状词是一个或一些具有某种或某些特征或属性的对象,这在英语里比较好理解,因为在英语中非限定摹状词可以表示为由不定冠词“a”或“an”加上一个或多个形容词再加上名词,或直接加上名词组成的词组。

在汉语中则可表示为:一个人,一条狗,一座建筑,一个戴帽子的人,一个穿红色衣服的人等等。

限定摹状词是某个具有一定特征或属性的特定的唯一的东西。

在英语里则表示为由定冠词“the”加上一个或多个形容词再加上名词,或直接加上名词组成的词组。

在汉语中可表示为:那个带着帽子的人,世界上最高的山峰,14和16之间的那个整数等等。

限定摹状词和非限定摹状词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在于:一个由非限定摹状词词组组成的命题可能有很多个与其形式相同的真命题,而一个由限定摹状词词组组成的命题只能有一个与其形式相同的真命题。

以下面的命题为例:“我遇见了一个人”,在这里“一个人”很显然是一个非限定摹状词,所以可以得出很多个与原命题形式相同的真命题,比如“我遇见了苏格拉底”,“我遇见柏拉图”等等;然而如果是一个由限定摹状词组成的命题:“我遇见了《红楼梦》的作者”,显然《红楼梦》的作者是一个限定摹状词,而与之对应的也只能有曹雪芹一人,所以与之形式相同的真命题只能有一个,那就是:“我遇见了曹雪芹”。

罗素后期在其著作中所提到的摹状词指的一般也都是限定摹状词,他的摹状词理论也同样是针对限定摹状词来说的。

(二)专名罗素早期认为,专名是指称个体的语词,是标记其所指称对象的简单符号,指称一个特定的事物。

也就是一个特定对象的名称,如一种水果的名称,一个人名称等等。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 罗素把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视为哲学的本 质工作。在他看来,每一个哲学问题,当 经受必要的分析和澄清时,就可看出,它 或者根本不是真正的哲学问题,或者是具 有我们所理解的含义的逻辑问题。
摹状词理论目的
• 罗素提出摹状词理论至少有两个目的: • 减少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承诺,澄清有关 “存在”的思想上的混乱; • 解决逻辑中的集合论悖论。 • 关于前者,他在《西方哲学史》中有过明 确的论述:“像‘美国的现任总统’一类 的短语曾造成很多麻烦
分析哲学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 开始从中国文化内核中寻找中国现代社 会中的教育(梁漱溟先生、冯友兰先生都认为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 教育在其中扮演着 西方社会中宗教与法律所扮演的角色, 即: 通过教化以求社会的沟通与和谐。 如我国上个世纪的“平民运动改革”“乡村 教育改革” • 对话与多元化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限定摹状词与专名
• 罗素把摹状词分为非限定性摹状词和限定性摹状 词两大类。 • 非限定性摹状词是一个具有“一个如此这般的东 西”(a so and so)这种形式的词组,在英文中 非限定性摹状词是由不定冠词“a(或an)”加 上一个普遍名词构成的 。 • 限定摹状词的语言形式是“那个如此这般的东西” (the so and so),罗素给出的例子有:“那个戴 铁面具的人”、“那个最后进屋子的人”、“那 个当过教皇的英国人”、“43和34的和”,罗素 用得最多的还是“《威弗利》的作者”和“当今 法国国王”。
分析哲学对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影响
• 人们坚信人的理智驾驭着语言,但是语言 反作用于人的理智的观点也是正确的,语 言使哲学与科学复杂起来。-----培根 • 分析哲学家们认为每个词没有固定的意义 他们随用法和语境的变化而不同。 • 如果我们在描述教学目标时用了象“公 正”“美德”“公平”这些词,这反而导 致了目标表述的含糊不清。

简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简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话 中, 一个 人是一个 非限定性 的摹状词 , 也就是 一个命题 函项
将 这三部分转 换成 日常语 言就是 : 至 少有一个人 写 了《 西
‘ p X , 这句话可 以改写为我遇见了 X , 并且 X是人 。 语法结构相 同 游 记》 ; 至多有一个人写 了《 西游 记》 ; 谁 写了《 西游记》 谁就是 明
的 两 句 话 经 过 了逻 辑 分 析 就 清 晰 明 确 的看 出 了 这 两 句 话 在 逻 朝 人 。这 三 个 部 分 都 蕴 含在 “ 那个写 《 西 游 记》 的人 是 明朝 人 ” 这
辑形式上 的不 同。 从这一方面就体现出了专 名与摹状词 的根本 个命题 中, 是三个 部分 的合取 。
简析罗素 的摹状词理论
简析 罗素 的摹状词理论
口刘 睿 赵 月
保定 0 7 1 0 0 0 ) ( 河 北 大 学政 法 学 院 , 河北

要: 伯 特兰・ 罗素是 英国著名 的哲 学家、 逻 辑学家、 数 学家、 社会活动家和教 育家。罗素在弗雷格理论 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了指称理论 , 提 出了摹状词理论。 以限定性和 非限定性 两类摹状词深入地 区分 了专名和摹状词的 区别 , 解决 了语 言上 不实存 的本
对象 的特 征而不是突 出指示功能, 也就 意味着摹状词 可以指代 也不实在 的, 不能在 思维 中考虑 的事物 , 像金 山 , 独 角兽 , 红脸 那些 有意义而没有所指 的对象。但是单看摹状词这三个字可能 鬼等 。但是当人们谈论这些对象 的时候 , 却从另一方面肯定 了 会引起歧义 , 摹状 词并不是某一 类词 , 而是具有 描述对象特 征 它们的存在 。最后, 对含 有摹状 词的命 题的研 究是罗素摹状词 的一类短语 ,它是更好地展现 日常语言逻辑结构 的分析工具 。 理论中最重要的方面 。摹状词 的意义来 自于它 的组成部分 , 即 罗素把摹状 词分为非限定性摹状 词和 限定性摹状词两类。

摹状词与摹状词理论渊源

摹状词与摹状词理论渊源

1
模态逻辑中的摹状词主要用于表达必然性和可能 性等模态概念,通过对模态词的刻画来表达知识 和推理。
2
模态逻辑中的摹状词可以通过模态运算进行组合 和推理,如必然化、可能化等,形成更为丰富和 精确的模态知识表达。
3
模态逻辑中的摹状词还具有语义解释和模型论基 础,能够支持更为深入的逻辑分析和哲学探讨。
其他逻辑分支中摹状词相关研究
在一阶逻辑中,摹状词被用来表达个体和谓词 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个体和谓词的刻画来表达 知识和推理。
在二阶逻辑和高阶逻辑中,摹状词被用来表达 更为复杂的概念和属性,如集合、函数、关系 等,支持更为抽象和高级的知识表示和推理。
在非经典逻辑中,如直觉主义逻辑、多值逻辑 等,摹状词的表达和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但 同样在知识和推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02 摹状词理论发展脉络
早期哲学家对摹状词探讨
亚里士多德
在《范畴篇》中首次提出摹状词概念,认为摹状词是描述事物性质的词语,具有指称功 能。
柏拉图
在《泰阿泰德篇》中讨论了摹状词与名称的关系,认为摹状词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
近代哲学家对摹状词深入研究
洛克
在《人类理解论》中详细阐述了摹状词 的作用,认为摹状词是构成复杂观念的 基础。
摹状词与语言演变
语言学关注语言的演变和发展。摹状词作为语言中的一部分,其形成、发展和变化也反映了语言的演变过程 。通过对摹状词的研究,可以揭示语言演变的某些规律和特点。
心理学视角下摹状词研究
认知心理学与摹状词
心理学视角下,摹状词与人类的 认知过程密切相关。认知心理学 研究人类如何获取、存储、处理 和运用知识,而摹状词作为知识 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认知过程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探析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探析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探析苏格拉底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便是他提出的摹状词理论,它将文学活动与丰富的情感联系到一起,在他的哲学著作当中也得到相应的探讨。

摹状词理论的主要思想是苏格拉底认为,情感可以用词语表达出来,而且理性的行为是由情感驱动的。

从苏格拉底的角度来看,如果要更好的把握情感,一定要借助于文字来传达当时的情感。

他指出,文字表达的主要功能是唤起情感,正是在这种情感考虑之下,他主张需要做到三件事: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结构化、调整语言;从历史出发。

究其原因,苏格拉底认为,这三个方面都可以增强人们对摹状词理论的理解。

从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来看,苏格拉底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就需要掌握可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的语言技巧。

苏格拉底力主语言要具有美学性,以激发艺术家的想象力。

与其他教学法不同,他的教育观点主张,教育的过程需要教授和承认历史,取经当地的艺术以及文字。

结构化、调整语言则是苏格拉底认为,发表意见时,要结构化、调整语言,用更简洁和更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模糊不清。

因此,更有意义的文字表达才能唤起人们的共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苏格拉底认为,如果想要理解特定的文字,一定要有针对历史的认识,而且,要诚实、全面地认知历史,因为人们在面对历史时,才能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有更清晰的认识。

由此,苏格拉底强调从历史要从“大事记”入手,弄清历史上著名文学作品、战争、政治革新、技术发展等重大事件,这样,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文艺作品,把握情感。

总而言之,苏格拉底摹状词理论的核心思想一直是“尊重人的情感”,他认为,当想要进行有意义的文学创作时,就要充分考虑到情感的重要性,也就是需要对语言的特点和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撰写出真正有意义的文章。

逻辑与哲学的典范——摹状词理论浅探

逻辑与哲学的典范——摹状词理论浅探

逻辑与哲学的典范——摹状词理论浅探在研究哲学思想的过程中,摹状词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它主要关注语言如何表达本质上无法表达的事物,以及如何建构具有现实意义的客观世界。

关于摹状词理论,有许多观点可以介绍。

本文将从概念构建以及在哲学思想的影响方面,对摹状词理论进行浅探。

许多哲学家认为,摹状词理论源于古代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概念。

他说:“概念的本质是一种模仿,就像人们的行为,模仿者模仿他人的动作”(苏格拉底,1996)。

他认为,一个概念就是一种模拟,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外在世界对内在世界的影响。

因此,摹状词理论被认为是一种构建概念的理论,它将语言和行为结合起来,以理解概念的本质。

摹状词理论还被广泛用于哲学思想中,尤其是它在现象学和实证主义方面的影响。

在现象学方面,摹状词理论出,通过建立概念,人们可以将复杂的外部世界的现象转化为简单的概念,以便它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探索。

在实证主义方面,摹状词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它强调使用语言去表达客观可见的现实,而不是迷信或隐喻。

在日常生活中,摹状词理论以及它的实践也非常重要。

比如,我们经常利用概念去理解复杂的现实环境。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概念来阐释政治、经济和历史现象。

而我们也可以运用摹状词理论去探究事物的本质,比如情感表达和艺术创作,这都是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分支。

总之,摹状词理论在哲学思想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将概念构建和模仿行为结合起来,从而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现实世界。

同时,它还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为人们的实践和理解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从而可以看出,摹状词理论是逻辑与哲学的一个重要典范,它为人们理解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

浅谈罗素摹状词理论

浅谈罗素摹状词理论

现代经济信息浅谈罗素摹状词理论王丽珍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摘要:罗素在弗雷格指称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指称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摹状词理论。

他对专名和摹状词做了严格区分,并认为名称是缩略的摹状词。

而摹状词能够区分为限定性描述和非限定性描述。

摹状词理论的提出展现了现代逻辑在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中的巨大作用,并且促进了分学哲学的发展。

研究罗素摹状词理论,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罗素;专名;摹状词;指称;意义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1-0362-03罗素(Russell)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把数理逻辑的理论运用到研究哲学问题的语言分析中。

1905年罗素的《论指示》(On Denoting)发表在《心灵》Mind杂志上。

在这篇文章中,罗素第一次全面地提出摹状词理论,开辟了哲学的里程碑。

他认为弗雷格的专名理论是存在缺陷的,不应该将专名和摹状词一概而论,要对它们严格的加以区分,他把个体词分为专名和摹状词两类,并对摹状词进行了限定摹状词与非限定摹状词的区分。

由此创立了摹状词理论体系,为哲学家们研究指称理论的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促进其理论的发展。

一、罗素指称理论的研究背景19世纪英国著名的逻辑学家穆勒,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问题做出了研究。

他对专名和通名做了严格的区分,在他看来,专名只有外延,没有内涵,而通名既有内涵又有外延。

在其著作《逻辑体系》中指出:“专名是没有涵义(sense)的,它们指示用它们称呼的个体,但是它们并没有指示蕴涵这些个体具有什么属性。

”①弗雷格不赞成穆勒的摹状词理论,他引进了对表达式的涵义和意谓的区分。

正是由于这种区分,他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名称理论。

弗雷格把专名理解的非常广泛,他认为无论是通常所说的专名、还是摹状词,只要它们指称一个单独的对象,都是专名。

不难看出,他的专名涉及穆勒所称呼的专名和摹状词。

我们能够从《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中清楚地看到他陈述对这种专名理论的陈述:“我称每个代表一个对象的符号为专名。

简析摹状词理论

简析摹状词理论

简析摹状词理论2012169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张彦明事物指称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罗素,在专名的指称问题上由早期的语法指称论转向中期的逻辑指称论,并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对语句结构进行深人的逻辑分析,严格区分专名和摹状词,提出著名的“摹状词理论”,他通过对专名和摹状词的严格区分及对摹状词的精细语句分析,从而成功地解决了自然语言中可能出现的三大语义学难题。

(一)同一替换难题:若a = b ,根据同一律,在任何命题中a、b可以相互替换,且不会改变命题的真值。

但现实语言中这一说法却有问题。

“例如,乔治四世想知道司各脱是否为《威弗利》的作者;而事实上司各脱是《威弗利》的作者,从而证明乔治四世想知道的是,司各脱是否是司各脱。

”要解决这道难题,罗素首先区分名字与摹状词。

他给的定义是:“(1)名字。

一个名字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直接指一个个体,这个个体就是它的意义,并且凭它自身而有意义,与所有其它的字的意义无关;(2)摹状词。

一个摹状词由几个字组成,这些字的意义已经确定,摹状词所有的意义都是由这些意义而来。

”由此,我们不难区分:“司各特”为名字,“《威弗利》的作者”为摹状词。

同时他还认为,“包含一个摹状词的命题和以名字替换命题中的摹状词而得的命题不是相同的,即使名字所指的和摹状词所描述的是同一个对象,这两个命题也不一样”。

命题“司各特是《威弗利》的作者”与命题“司各特是司各特”显然是不同的。

(二)排中律失效难题:根据排中律,“A是B”或“A不是B”两个矛盾命题必有一真,但“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或“当今法国国王不是秃头”都是假命题。

那么如何能说明这两个矛盾的命题事实上不都是假的,从而保证排中律有效?对待这个难题,罗素认为不仅要区分专名与摹状词,还要区分摹状词出现在命题中是“首次出现”(primary occurrence)还是“再次出现”(secondary occurrence)。

他认为,“每一个在其中一个摹状词有首次出现但并不摹状任何东西的命题都是假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摹状词理论
摘要:摹状词理论从语言形式上成功地解决了20世纪三大语义学难题。

向人们展示了解决哲学疑难和捍卫特定哲学立场的语言形式分析方法的范式,在西方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摹状词;命题
事物指称论(名称的所指对象是与名称一一对应的客观事物的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罗素,在专名的指称问题上由早期的语法指称论转向中期的逻辑指称论,并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划的成就——对语句结构进行深人的逻辑分析,严格区分专名和摹状词,提出著名的“摹状词理论”。

使他从语言形式上捍卫了他的事物指称论思想。

罗素认为,20世纪产生的三大语义学难题的根源在于我们没有对专名和摹状词做出明确的
区分。

罗素当初就是为了解决三大语义学难题而提出他的摹状词理论的。

罗素通过对专名和摹状词的严格区分及对摹状词的精细语句分析,从而成功地解决了自然语言中可能出现的这
三类难题。

下面我们看罗素是怎样用他的摹状词理论破解上述三大语义学难题的。

(一) 同一替换难题:若a = b ,根据同一律,在任何命题中a、b可以相互替换,且不会改变命题
的真值。

但现实语言中这一说法却有问题。

“例如,乔治四世想知道司各脱是否为《威弗利》的作者;而事实上司各脱是《威弗利》的作者,从而证明乔治四世想知道的是,司各脱是否是司各脱。


要解决这道难题,罗素首先区分名字与摹状词。

在论文《摹状词》的第十五段落,他给的定义是:“(1)名字。

一个名字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直接指一个个体,这个个体就是它的意义,并且凭它自身而有意义,与所有其它的字的意义无关;(2)摹状词。

一个摹状词由几个字组成,这些字的意义已经确定,摹状词所有的意义都是由这些意义而来。

”由此,我们不难区分:“司各特”为名字,“《威弗利》的作者”为摹状词。

然后在第十六段落开头,罗素写道“包含一个摹状词的命题和以名字替换命题中的摹状词而得的命题不是相同的,即使名字所指的和摹状词所描述的是同一个对象,这两个命题也不一样”。

命题“司各特是《威弗利》的作者” 与命题“司各特是司各特”显然是不同的。

(二)排中律失效难题:根据排中律“, A是B”或“A不是B”两个矛盾命题必有一真,但“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头”或“当今法国国王不是秃头”都是假命题。

那么如何能说明这两个矛盾的命题事实上不都是假的,从而保证排中律有效?
对待这个难题,罗素认为不仅要区分专名与摹状词,还要区分摹状词出现在命题中是“首次出现”(primarv0ccurrence)还是“再次出现”(secondary occurrence)。

他认为,“每一个在其中一个摹状词有首次出现但并不摹状任何东西的命题都是假的”。

所以,命题“那个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头”因为其中的“那个当今的法国国王”是一个什么都没描述的摹状词并且是首次出现,此命题为假。

对待“A不是B”何时为真、何时为假就看在主词位置上的摹状词A是“首次出现”还是“再次出现”。

“如果我们原有‘X是秃子’,然后以‘那个当今的法国国王’代以‘X’,然后再否定这结果,那么这个摹状词的出现是再次的,并且命题为真;但若我们原有的是‘X’不是秃子’,而后‘X’代以‘那个当今的法国国王’,那么这个摹状词的出现是初次的,并且命题为假。

”经过这么一分析,原来传统逻辑学的排中律难题就解决了:对于“A是B”和“A不是B”这两个相反的命题,当处于主词位置上的A是一个什么都没描述的摹状词并有初次出现条件下,这两
个命题都为假。

(三) 非实体不存在难题:按弗雷格的含义—指称理论,在当所指似乎缺乏时,会遇到如下困难,
说某物如:“这座金山不存在”,从直观上看似乎是谓语“不存在”对主语“金山”的一种性
质陈述,暗示着存在某个其存在属性被否定了的东西,但实际上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金山”这一东西,所以必然导致自相矛盾。

那么应如何有意义的谈论某物不存在这类命题呢?
“金山不存在”,一般来说,没有人会否认这是一个有意义的真句子。

我们说“金山不存在”时是很清楚地意指没有金山,也即没有与“金山”相对应的实在(或对象或个体)。

但是,运用逻辑哲学对这个句子进行分析时就出现了问题:要使命题“金山不存在”有意义,那么其中处于主词位置的“金山”必须有意义,而“金山”要有意义,就必须有一个实在的金山与之对应,也即“金山存在”,这就与句子本身的意义产生了矛盾。

于是,说任何东西不存在似乎都是自相矛盾的,这就是哲学史上有名的存在悖论。

从上面这一例子可以看出其主项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那么“一个非实体怎么能够成为命题的主词呢?”对于此类问题,罗素以摹状词理论为武器,用数理逻辑的分析方法,从逻辑层面上消解了这些非存在物,从根本上杜绝了本体论承诺。

具体地说,根据摹状词理论分析,位于主词位置的“金山”不是逻辑专名,而是一个什么都没有描述的摹状词,可以改写成“金子做的”和“山”,从而从主词的位置变到了谓词的位置上,因而不是真正的主词。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建立在一阶谓词逻辑的基础上的,他把谓词看成是对个体的说明,并对摹状词作了谓词处理。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充分体现了现代逻辑在哲学问题的语言分析中的用途,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不仅对逻辑学作出重大贡献,而且在哲学界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标志着逻辑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有人声称,罗素关于限定摹状词的分析可能比其他任何一个理论对分析哲学运动进程的影响都要大。

另外,他在形而上学这个问题上,特别是关于“存在”这个首要的形而上学问题,如何能够通过纯逻辑分析得到解决,而且罗素把摹状词理论中提出的逻辑分析方法作为哲学研究的一种可靠方法,成为分析哲学的奠基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充分体现了现代逻辑在哲学问题的语言分析中的用途,为分析哲学家们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

参考文献:
〔1〕涂纪亮. 语言哲学名著选辑: 英美部分〔M〕. 三联书店出版社,
1988.
〔2〕罗素. 逻辑与知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罗素. 数理逻辑导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