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体格检查

合集下载

儿科体格检查()

儿科体格检查()

THANKS
谢谢
提高健康意识
通过儿科体格检查,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提高 健康意识,增强对儿童健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02
CHAPTER
检查前的准备
患儿的准备
患儿应穿着宽松、便于穿脱的衣 服,以便于检查者进行体格检查。
患儿应提前排尿、排便,保持身 体舒适状态。
对于需要特殊检查的患儿,如心 电图、B超等,应按照医生要求
Q3:体格检查的步骤有哪些?
体格检查通常包括三个主要步骤:初步观察和询问、身体检查和特殊检查。
在初步观察和询问阶段,医生会观察儿童的外观和行为表现,询问家长关于儿童的基本情况、病史、生活习惯等问题。在身 体检查阶段,医生会通过触摸、听诊、观察等方式,对儿童的各个身体部位进行检查。特殊检查阶段则是在初步观察和身体 检查发现问题后,进行进一步的专项检查,以明确诊断。
儿科体格检查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检查前的准备 • 检查步骤和方法 • 检查后的注意事项 • 常见问题解答
01
CHAPTER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儿科体格检查是对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身体检查,旨在评 估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预防疾病 。
背景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儿科体格检查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定期的体格检查,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情 况,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促进孩 子健康成长。
腹部检查
检查腹部形态、软硬程度、是否有压痛等异常表现。 注意肝脾大小、质地是否正常,是否有肿块或结节。
检查腹部血管搏动情况,了解血液循环状况。
四肢检查
检查四肢关节活动是否正常,有无畸形或脱位。

儿童体格检查1

儿童体格检查1

儿童体格检查生长发育是儿童区别于成人的独有特点。

体格生长水平可以代表儿童的健康状态,而生长不足往往是某种疾病或营养缺乏的表现。

一、体格检查的目的(一)了解儿童体格和神经精神发育状况以及喂养、护理、教养和生活环境等,是否存在不利于儿童生长与发育的因素,设法予以消除。

(二)检查有无营养性疾病及其他异常状况,予以矫治;对出生缺陷和遗产性疾病做好咨询。

(三)了解并督促预防接种。

(四)对家长进行优育、优教的宣传和指导。

二、体格生长指标选择临床上常用反映体格生长指标,有头围、体重、生长或身高(2岁以上)、坐高。

三、体重、身高的临床意义婴儿期体重的临床意义较身高更为重要,因为在整个婴儿期体重可增至3倍,使体重可以敏感的反映生长不足的状况,与近期营养或疾病关系密切。

身长(高)是婴儿期最重要的测量指标,与长期营养或遗传关系密切。

而坐高或四肢长度的测量对于某种异质生长如坐高与四肢长度比例合适的矮小考虑生长激素引起的身长矮小或家族性矮小可能大,否则考虑其他矮小。

四、体格检查对象及内容(一)问诊:1.新生儿期:母亲怀孕时年龄、健康状况、用药情况及营养情况,是否近亲结婚;新生儿有无窒息、产伤、出生体重、新生儿期的黄疸情况和喂养情况。

2.婴儿期:a 喂养情况;b 生长发育情况;c 预防接种情况;d 疾病患病情况;3.幼儿期:a 饮食情况;b 语言和动作发育情况;c 生活习惯;d 预防接种完成情况;e 疾病患病情况;4.学龄前期:与幼儿期大致相同,注意询问口腔卫生及饭前便后洗手等卫生习惯及其他小朋友交往情况,以及家族高血压史等。

体格测量:主要测量体重、身长(高)、头围,测量用具、方法要统一,测量要精准。

1、体重:婴儿可取卧位,1—3岁小儿可坐或立位,不摇动及不接触其他物体,读数以公斤为单位,记录至小数点后一位。

2、身长(身高):3岁以下测身长(卧位长),测量者位于小儿右侧,左手按住小儿膝部,使双下肢紧贴底板,右手推移足板,注意两侧刻度读数一致,以厘米为单位,记录到小数点后一位。

项目五 小儿体格检查 操作流程

项目五 小儿体格检查 操作流程

项目五小儿体格检查操作流程简要流程操作步骤操作前操作过程1.操作者着装整齐,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2.用物体重秤、身长测量器或带有身高量杆的磅秤、软尺3.环境温度适宜,安静整洁,必要时屏风遮挡,请无关人员回避等4.小儿去除包被,脱掉衣裤、鞋袜、帽子1.核对解释辨识患儿,向患儿及家属解释体格测量的目的和过程2.测量(1)体重空腹、排便后、脱去衣裤、鞋袜后进行称量。

①小婴儿用盘式杠杆秤或电子秤测量,读数精确到10g(图2-5-5-1)。

天气寒冷时,或体温偏低及病重婴儿,可先带包被测量,所测体重减去衣被重量即得婴儿体重。

②1—3岁幼儿用坐式杠杆秤测量,读数精确到50g。

③3岁以上儿童用站式杠杆称测量,读数精确到50g。

称量时儿童不可摇晃或接触其他物体,计算时应准确减除衣物的重量。

(2)身长①3岁以下儿童用量板于卧位测身长,儿童脱帽、鞋袜及外衣,仰卧于量板中线上。

将头扶正,头顶接触头板,测量者一手按直儿童双膝,使双下肢伸直并拢紧贴底板,一手移动足板使之紧贴足底,读数精确至0.1cm。

②3岁以上儿童用身高计测量,儿童脱帽、鞋,直立,双眼平视正前方,足跟靠拢,足尖分开约呈60°,足跟、臀部、两肩胛、枕骨粗隆均同时紧贴测量杆。

测量者移动身高计头顶板与儿童头顶接触,板呈水平位时,读数精确至0.1cm。

(3)坐高选用量床,提起患儿小腿使膝关节屈曲,大腿与底板垂直,骶骨紧贴底板。

滑动足板紧压臀部,记录头板与足板之间的距离即为坐高。

读数精确至0.1cm。

(4)头围将软尺0点固定于头部一侧眉弓上缘,再将软尺紧贴头皮绕枕骨结节最高点及另一侧眉弓上缘回到0点,读数精确到0.1cm。

(图2-5-5-2)(5)胸围儿童取卧位或立位,儿童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测量者一手将软尺0点固定于一侧乳头下缘(乳腺已发育的女孩,固定于操作后胸骨中线第4肋间),一手将软尺紧贴皮肤,经两侧肩胛角下缘回到0点,取平静呼气和吸气时的平均值。

儿童体格测量方法

儿童体格测量方法

儿童体格测量方法
儿童体格测量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体重:测量时,儿童需脱去鞋帽和外衣,仅穿单裤,站在体重计上,脚跟靠拢,双足与地面呈90度,两臂自然下垂,读取数据并四舍五入至。

测量
时应注意,稳定后读数。

2. 身高:3岁以下儿童用量床测定身长,需将小儿平躺于量床上,脱鞋、袜、帽,仅穿单裤,仰卧于量床底板中线上,一人用手固定婴幼儿头部,使头顶紧密接触头板。

另一人站在婴幼儿右侧,左手握住两膝,使两下肢并拢紧贴量床,右手移动足板使其紧贴小儿双足跟,读足板处所示数字。

3岁以上儿童可测身高:赤足,取直立位,两足跟、枕部、臀部及两肩胛间接触身长计立柱,足跟靠拢,足尖分开,两眼平视前方,测量者将滑板下移使之与小儿头颅顶点相接触,读取立柱上的数据。

3. 坐高(顶臀长):较大儿童坐于身高测量仪的坐板上,枕部、臀部及两肩胛间接触立柱,双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呈90°弯曲,两眼平视前方,测量者将滑板下移使之与小儿头颅顶点相接触,读取立柱上的数据。

婴儿测量时仰卧于量床底板中线上,一人用手左右固定婴幼儿头部,使其头顶紧密接触头板。

4. 头围:用软尺测量儿童头部的最大维度。

5. 胸围:用软尺测量儿童胸部的最大维度。

这些测量方法有助于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

如有异常,应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小儿体格检查课件

小儿体格检查课件

小儿体格检查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儿体格检查》。

本课主要介绍了小儿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小儿体格检查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体格检查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小儿体格检查。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说出小儿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知道小儿体格检查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学会正确地进行小儿体格检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儿童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小儿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

难点:小儿体格检查的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视频、图片。

学具: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个关于小儿体格检查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学课文,了解小儿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3.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课件,详细讲解小儿体格检查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互相模拟进行小儿体格检查,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回答一些关于小儿体格检查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小儿体格检查一、基本方法1. 观察2. 测量3. 触诊二、注意事项1. 温暖、舒适的环境2. 尊重儿童3. 正确的操作方法七、作业设计1. 根据所学,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小儿体格检查的重要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播放视频、课件讲解、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小儿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性强。

但在讲解过程中,对于一些细节的处理还不够到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掌握儿童营养需求,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指导。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儿体格检查》。

小儿体格检查

小儿体格检查

小儿体格检查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小儿体格检查一、1、望其神智、面色是否正常,头发是否稀少,触摸有无方颅、鞍状颅。

2、摸囟门:囟门有前囟和后囟,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线形成的菱形间隙,其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2cm,后随颅骨的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约在12~18个月完全闭合。

后囟为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在出生时已很小或已闭合,至迟约生后6~8周完全闭合。

小儿前囟增大要注意是否缺钙。

3、检查脖子、屁股皮肤是否有红疹。

4、检查肋骨有无外翻。

5、心肺听诊:(1)年龄愈小,呼吸脉搏愈快。

(2)各年龄组小儿每分钟呼吸、脉搏次数(下表)6、检查脐部,断脐处有无愈合、感染、分泌物,有无脐疝。

检查男孩生殖器,有无鞘膜积液(对光试验阳性),睾丸是否下降到阴囊,尿道口是否红肿,腹股沟有无斜疝。

女孩肛门有无畸形、肛裂,阴道有无分泌物、畸形,尿道口是否红肿。

7、原始反射如觅食反射,拥抱反射,吸允反射,握指反射在3个月之前均存在,3个月之后未消失要注意神经系统疾病。

8、是否容易入睡、容易发生惊厥。

乳母注意补钙,避免母乳喂养的小儿缺钙。

9、检查口腔,避免鹅口疮的发生,检查舌系带长度是否正常。

检查牙齿:(1)人有乳牙(20个)和恒牙(32个)。

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岁有6~8颗乳牙,约在2~岁出齐20颗牙。

6岁左右开始萌出第一颗恒牙,直到20~30岁出齐20颗恒牙。

2岁以内乳牙颗数可用公式推算:乳牙数=月龄-4(或6)。

2、若有先天不足后后天护养失宜,均可导致牙齿的发育迟缓或障碍。

10、三个月以内婴儿检查其反应与听力能力时,在距离其眼睛20cm处放置颜色鲜艳并能发出声音的物品,诱其注意该物品后转动物品,观察该儿能否随物品转动方向而转动。

11、检查完毕,抱起小儿,观察其是否容易安抚。

观察小儿交流能力是否完好。

二、(一)、测头围:1、测量方法:用量尺经眉弓上沿、耳尖上沿、枕部隆起饶头一周的长度即为小儿头围长度。

儿科体格检查

儿科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儿童主要生理指标
➢ 呼吸脉搏 年龄分期 呼吸 脉搏 新生儿(<28d) 40-45 120-140 婴儿(<1y) 30-40 110-130 幼儿(<3y) 25-30 100-120 学龄前期(<7y) 20-25 80-100 学龄期(8-14y) 18-20 70-90 ➢ 血压(mmHg) 收缩压:y×2+80;舒张压:2/3收缩压
.
20
体格检查:儿童主要生理指标
➢ 体重(kg): ①<6m:出生体重+月龄×7 ②7-12m:6+月龄×0.25 ③>1y:年龄×2+8
➢ 身高(cm): ①出生时50,1岁75,2岁85 ②≥2岁:年龄×7+75 ➢ 颅骨 3-4月骨缝闭合,后囟:4-6w,前囟:1-1.5y.21来自体格检查:儿童主要生理指标
.
10
体格检查:皮肤淋巴结
➢ 皮肤 ①应在明亮光线下检查 ②皮肤颜色,黄染、皮疹、紫癜、色素沉着等,皮肤弹性和皮 下脂肪的厚薄,皮下有无结节及水肿等 ➢ 淋巴结 ①触诊淋巴结(耳后、枕部、颈部、腋窝及腹股沟) ②注意其大小、硬度、活动性、有无压痛 ③正常小儿可扪及到单个质软、状似黄豆大小的淋巴结,可移 动,无压痛。
.
11
体格检查:头部
➢ 头颅大小(测头围)、形态、囟门及骨缝是否闭合,有无枕 秃
➢ 五官情况 ①眼:眼睑有无浮肿、下垂,眼结膜是否充血,角膜有无溃疡 及混浊,巩膜有无黄染,瞳孔形态、大小、对光反射等 ②鼻:观察鼻形,注意有无鼻翼煽动,鼻分泌物及鼻通气情况 ③耳:耳廓有无畸形,外耳道有无脓性分泌物,有无疖肿,提 耳时有无疼痛,乳突有无压痛
.
4
体格检查要点
➢ 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信任和合作,观察 患儿的精神状态,对外界的反应和智力状况;

《小儿体格检查》课件

《小儿体格检查》课件

04
小儿体格检查异常表现及处理
身高、体重异常
身高、体重低下
可能存在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或生长 发育迟缓等问题,需进一步检查病因 并采取相应措施。
身高、体重超标
可能存在肥胖问题,需调整饮食结构 、增加运动量,并关注是否患有内分 泌疾病。
头围异常
头围过大
可能存在脑积水、颅内肿瘤等疾病,应及时就医检查。
胸围、腹围标准
胸围标准
新生儿胸围平均为32厘米,1岁时约为46厘米,2岁时约为50厘米。胸围的大小与宝宝的营养状况和胸廓发育有 关,如果胸围异常则可能存在肺部或胸廓发育问题。
腹围标准
新生儿的腹围平均为30厘米,1岁时约为40厘米,2岁以后腹围的增长速度与胸围相匹配。腹围的大小可以反映 宝宝的消化系统发育情况,如果腹围异常则可能存在消化系统问题。
详细描述
宝宝前囟未按时闭合,可能存在佝偻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家长应密切关注宝宝 是否有夜惊、多汗、发育迟缓等症状,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期治疗。
牙齿发育畸形案例
总结词
牙齿发育畸形可能是遗传因素、不良习惯或口腔卫生 不良所致,需进一步检查确诊。
详细描述
宝宝牙齿排列不整齐、形态异常,可能存在遗传因素 、不良习惯或口腔卫生不良。家长应关注宝宝口腔卫 生,纠正不良习惯,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期干预和 治疗。
否肿大。
心肺听诊
使用听诊器检查小儿的心脏和 肺部是否有异常杂音。
检查注意事项
01
02
03
提前做好准备
提前为小儿洗澡、换上干 净的衣服,以便医生更好 地进行检查。
保持安静
在检查过程中,家长要安 抚小儿的情绪,保持其安 静,以便医生准确地进行 检查。
遵循医生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体格检查
一、
1、望其神智、面色是否正常,头发是否稀少,触摸有无方颅、鞍状颅。

2、摸囟门:
囟门有前囟和后囟,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线形成的菱形间隙,其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2cm,后随颅骨的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约在12~18个月完全闭合。

后囟为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在出生时已很小或已闭合,至迟约生后6~8周完全闭合。

小儿前囟增大要注意是否缺钙。

3、检查脖子、屁股皮肤是否有红疹。

4、检查肋骨有无外翻。

5、心肺听诊:
(1)年龄愈小,呼吸脉搏愈快。

(2)各年龄组小儿每分钟呼吸、脉搏次数(下表)
6、检查脐部,断脐处有无愈合、感染、分泌物,有无脐疝。

检查男孩生殖器,有无鞘膜积液(对光试验阳性),睾丸是否下降到阴囊,尿道口是否红肿,腹股沟有无斜疝。

女孩肛门有无畸形、肛裂,阴道有无分泌物、畸形,尿道口是否红肿。

7、原始反射如觅食反射,拥抱反射,吸允反射,握指反射在3个月之前均存在,3个月之后未消失要注意神经系统疾病。

8、是否容易入睡、容易发生惊厥。

乳母注意补钙,避免母乳喂养的小儿缺钙。

9、检查口腔,避免鹅口疮的发生,检查舌系带长度是否正常。

检查牙齿:(1)人有乳牙(20个)和恒牙(32个)。

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岁有6~8颗乳牙,约在2~岁出齐20颗牙。

6岁左右开始萌出第一颗恒牙,直到20~30岁出齐20颗恒牙。

2岁以内乳牙颗数可用公式推算:乳牙数=月龄-4(或6)。

2、若有先天不足后后天护养失宜,均可导致牙齿的发育迟缓或障碍。

10、三个月以内婴儿检查其反应与听力能力时,在距离其眼睛20cm处放置颜色鲜艳并能发出声音的物品,诱其注意该物品后转动物品,观察该儿能否随物品转动方向而转动。

11、检查完毕,抱起小儿,观察其是否容易安抚。

观察小儿交流能力是否完好。

二、
(一)、测头围:
1、测量方法:用量尺经眉弓上沿、耳尖上沿、枕部隆起饶头一周的长度即为小儿头围长度。

记录取小数点后一位数。

2、头围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过大或过小均为发育异常的表现,故2岁以前测量头围最有价值。

3、新生儿平均头围约34cm,6个月时为42cm,1岁时46cm,周岁以后增长缓慢,2岁时为48cm,5岁时50cm,15岁时接近成人头围约54~58cm。

(二)、测胸围:
1、测量方法:用量尺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

记录取小数点后一位数。

2、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新生儿胸围平均约32cm,周岁时头、胸围几乎相等,以后则胸围超过头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约等于小儿岁数减1。

3、胸围大小与肺、胸廓骨骼、肌肉和皮下脂肪的发育密切相关,胸围过大过小均为发育异常。

(三)、测体重:
一般平均出生体重3kg,出生后第一周内由于哺乳量不足,水份丧失及排出胎粪,体重可暂时下降3%~9%,为生理性体重下降,随即迅速恢复和增长,年龄越小体重增长越快。

可用公式:(1)、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kg)×月龄(2)、7~12个月:体重(kg)=6(kg)+(kg)×(月龄-6)(3)、1~12周岁:体重(kg)=7或8(kg)+2(kg)×年龄,来粗略计算。

体重是代表体格生长的主要指标,若体重过高过低均为发育异常,须进一步寻找原因以纠正之。

(四)、测身(长)高:
1、测量方法:用量尺测量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3岁以下卧位测量身长,3岁以后站位测量身高。

2、身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增长相似,年龄越小增长越快,有婴儿期和青春期2个增长高峰。

3、新生儿身长平均为50cm,第一年身高平均增长约25cm,上半年比下半年快,第二年增长速度缓慢,平均为10cm,到2岁时身高约85cm,2岁以后身
高稳步增长,可用公式:身高(cm)=70(cm)+7(cm)×年龄,来粗略计算。

身高过高过低均为发育异常。

(八)血压
1、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一般收缩压不低于75~80mmHg(~),不能超过120mmHg(~),舒张压不得超过80mmHg()。

正常情况下,下肢血压约高
20~30mmHg(~ kPa),各年龄阶段小儿正常血压,可用公式计算;收缩压(mmHg)=80+2×年龄,舒张压(mmHg)=收缩压×
(1/2~2/3)
2、测压的方法:不同的年龄选择不同宽度的袖带,袖带宽度应为上臂长度
2/3,袖带过宽测得的血压值较实际值为低,过窄测得的血压值较实际值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