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导学案
苏教版八上《枣核》导学案

苏教版八上《枣核》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情结,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导学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1.导入:欣赏歌曲《绿叶对根的情谊》:“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然后提问“绿叶”指谁?“根”指谁?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为课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渲染了特定的气氛。
) (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标”(见前)3.作者简介: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初读课文,认字识词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蹊跷( ) 嫣红( ) 倘若( ) 山坳( )掀启( ) 镶嵌( )②风烛残年故弄玄虚安顿感慨良深精致匀称泛舟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3.找中心句。
4.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
(线索)(板书)请学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 )枣核--( )枣核--( )枣核--( )枣核。
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有助于阅读理解。
)5.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
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二)自主学习(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回)(三)自学检测方法: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教师点拨。
三、合作探究自由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1.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而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国内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2.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他思乡呢?齐读第七段后找关键句。
课文《枣核》导学教案示例

一、教案基本信息《枣核》导学教案示例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课文的细节描述,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意识。
(2)懂得珍惜亲情、友情,学会感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2)通过课文细节,推测作者写作意图。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学生展示生字词学习成果,教师点评、讲解。
(3)教师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
(4)学生通过课文细节,推测作者写作意图。
4. 课堂练习:(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主题。
(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5.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课文内容。
(2)学生书写课后感悟,教师批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
(2)学生朗读、表达能力的提升。
2. 课后作业:(1)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创新性。
(2)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
(2)学生主动参与情境创设,提高学习兴趣。
2. 互动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分组讨论。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合作精神。
《枣核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枣核》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的】通过本次学习,使学生了解枣核的起源、形态特征、作用及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导学内容】1、枣核的起源及历史背景;2、枣核的形态特征和作用;3、枣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引导教师在课前可做一个小调查,询问学生他们对枣核的了解程度。
通过问答形式引出本次学习的话题。
第二步:学习重点通过PPT或视频资料的展示,介绍枣核的起源、形态特征和作用。
让学生对枣核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第三步:学习拓展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了解枣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文化内涵。
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枣核在历史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步:课堂分享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分享对枣核的感悟和看法。
第五步:反思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学习的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导学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枣核的小论文,包括对枣核起源、形态特征、作用和文化内涵的探讨。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学习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了枣核的起源、形态特征、作用及文化内涵。
培养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和保护意识,激发了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第二课时【导学目的】1. 理解《枣核》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2. 分析《枣核》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3. 探讨《枣核》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导学步骤】第一步:故事背景1. 《枣核》是现代作家张恨水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困境中的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历程。
2. 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初的上海,展现了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的特点。
第二步:主要内容1.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小枣的年轻画家,在压力和困境中成长的故事。
2. 小枣早年家境贫寒,靠着勤奋和才华考上了艺术学院,但却在现实社会中遭遇各种困难和挫折。
《枣核》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在保证教学内容全面性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 好,适当删减或增加部分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需求。
创新教学方法
可以尝试引入更多具有互动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 辩论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加强学生参与
通过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学生提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 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才华。
期末考试成绩评价
知识掌握程度
通过考试成绩衡量学生对《枣核》相关知识的掌 握程度。
思维能力
考试中的分析、判断、归纳等题型可以评估学生 的思维能力。
表达能力
考试中的写作或简答题可以评估学生的文字表达 能力及对《枣核》相关内容的理解深度。
07
教学反思与改进建议
总结本次教学经验教训
01
教学内容安排
本次教学中,对《枣核》一文的背景、情节、人物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情境导入
通过描述与枣核相关的场景或故事, 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展开做好 铺垫。
问题导入
提出与枣核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 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讲解背景,理解文意
时代背景
介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
文章大意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基调。
小组合作能力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是否积 极参与,与小组成员合作 完成任务,体现出团队合 作精神。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作业完成率
学生是否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完 成率是否达到要求。
作业质量
学生的作业是否整洁、规范,是否 有明显的错误或疏漏。
作业创新性
学生是否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表现 出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提出自己独 特的见解和想法。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核、妻”等8个生字,读准“折、涨”两个多音字。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3.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重难点:巩固复述故事的方法,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板块一:巩固词语,引出新课1.巩固上节课学习的词语。
出示:里屋莫非厉害发抖松手跟前甘心2.导入新课,出示课题,认识故事的主人公。
3.了解导读要求。
4.回顾学习方法。
板块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1)检查标自然段。
(2)检查词语读音。
(3)读好多音字。
(4)理解难懂词语的意思。
2.了解故事其他主要人物。
3.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板块三:迁移运用,复述故事1.回顾梳理故事顺序的方法。
2.默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梳理故事的顺序,记录在学习单上。
3.反馈交流。
(1)按地点转换梳理故事顺序。
(2)按时间顺序梳理故事顺序。
4.自主选择,填写表格。
这两种方法都非常好,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
接下来,请你按下暂停键,默读课文,找出重点内容记录在表格里。
(1)交流反馈。
(2)听学生复述故事,并进行评价。
5.根据学生反馈,学习故事重点内容。
(1)找到枣核的本领。
小小的枣核为什么能惩治的了强大的衙役和县官呢?他究竟有什么样的本领?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思考一下。
(2)学习枣核如何惩治衙役,赶回牲口。
枣核是怎么运用这些本领来惩治衙役和县官的?读读6—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现枣核本领的关键词语。
(3)学习枣核如何惩治县官。
枣核又是怎么运用他的本领惩治县官的?读读8—1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现枣核本领的关键词语。
6.修改表格,再次进行复述。
板块四:续编故事,激发想象同学们,故事的最后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可被枣核戏弄的县官和衙役会放过他吗?后面可能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来想象一下吧。
板块五:对比两篇故事,交流收获,引发阅读兴趣1.回顾学习内容,交流收获。
课文《枣核》导学教案示例

课文《枣核》导学教案示例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枣核》的基本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运用词汇和语法知识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枣核》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情节。
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2 课文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讨论和思考,深入分析和评价课文。
3.2 互动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2 讲解课文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
4.3 互动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
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跃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2 作业和测验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5.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进步。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枣核》的文本,确保文本的质量良好,无误。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导学案3篇2024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导学案3篇2024〖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导学案第【1】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过程与方法: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教学重、难点:1、较为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主题内涵,是重点也是难点2、品析本文质朴情真的语言,是重点教学构想:“读”为手段,“品”为重心,“情”为基调,“悟”为目的教学用具:儿歌《一个枣核大不大》,歌曲《我的中国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欣赏儿歌,切入课题儿歌:一个枣核大不大?一间屋子盛不下。
一个枣核小不小?一间屋子盛不了。
(板书课题、作者)二、用心聆听“枣核”,感知内容1、生自由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记叙了美籍华人索要生枣核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2、师生合作朗读课文,(师读文章的第1、2、10、11段,男生1读第3至6段的旁白,男生2读7至9段的旁白女生3读第3至6段中“美籍华人”的话,女生4读第7至9段中“美籍华人”的话)读后小组合作:请用横线画出文中含有“枣核”或“枣树”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枣核”展开故事情节的。
枣核——枣核——枣核——枣核3、同学们,面对梳理出来的情节,在本文构思上,你会有怎样的发现?(一线串珠)4、“美籍华人”只索要枣核却不说用途本已“蹊跷”,要了枣核不回答我的询问更显“故弄玄虚”。
(巧设悬念):设置悬念——加深悬念——解开悬念“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小小枣核,饱含真情同学们说,这一粒枣核小不小?三、用智美读“枣核”,品析语言1、这枚小小的枣核确实“不小”,因为她寄托着美籍华人浓浓的思乡之情,真挚的爱国之心。
那么此情、此心具体体现在哪些字词上呢?请自由美读课文,在值得品味的好词下加小圆点、好句下画波浪线,然后选择你个人最受触动的一处进行简要旁批。
枣核导学案

课文还通过朴实的叙事、真诚的独白和精巧的构思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语言简洁质朴且富含抒情色彩,使得这篇叙事散文美不胜收。
课文《枣核》通过设置悬念、以小见大、朴实的叙事和精巧的构思等多种写作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籍华人试种枣核以寄托思乡之情的动人故事,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民族情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预习检测题
一、填空题
1.《枣核》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只有枣核大小的孩子,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村民抢回牲口、勇敢地同县官斗争的故事。
2.课文通过枣核智斗恶官的故事,赞扬了他勤劳、聪明、勇敢的美好品质,讽刺了官府的无能和残暴。
二、选择题
1.课文《枣核》中,枣核是如何帮助村民抢回牲口的?
A.通过智取
二、学习重难点
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是本文的学习重点。通过品味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联系语境体会语言的深意,学生需要深入理解枣核作为故乡的象征,所寄托的思乡爱国之情。
学习并掌握作者如何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以及如何通过小中见大的写法来深化主题,是本文的学习难点。学生需要仔细研读课文,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理解并掌握这种写作技巧。
六、写作手法
课文《枣核》采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课文运用了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通过开篇提及老同学托“我”带几颗生枣核,但却未说明其用途,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接着,当老同学拿到枣核并表现出珍视的态度时,其用途仍然不明朗,进一步加深了悬念。直到故事结尾,谜底才被揭开:老同学想试种枣树,以寄托思乡之情。这种设置悬念的手法使得故事更具魅力,让读者欲罢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核》导学案
【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
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
一、给下面词语注音。
1.蹊跷()
2.山坳()
3.调皮()
4.匀称()
二、根据拼音填空,并解释词语。
1.风(zhú)残年:
2.故弄(xuán)虚:
3.感慨(liáng)深:
三、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
1.明辩是非()
2.莫不关心()
3.精神涣发()
4.走头无路()
5.磨肩接踵()
6.进入梦香()
7.指高气扬()
8.歪风斜气()
9.鬼鬼崇崇()10.知迷不悟()
四、根据课文意思填空。
1.一位旧时的()写来封航空信……
2.他把我( )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
3.追忆起当年在北海( )的日子……
五、从课文中找出美籍华人朋友托人从国内带枣核的原因,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1.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
2.正音
二、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学生在默读课文后回答]
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3.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4.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
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
五、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1.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
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
(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3.我不知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5.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六.总结
1.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
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课题: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三.揣摩下列语句,口答括号中的问题。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
(如删去加点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并释疑:
课文讲到这儿,看看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
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
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对其中的精彩句段体味、赏析)
枣核·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下列词语中有五个错别字,找出来并依次加以订正
拾金不昧争研斗艳光怪陆离生机盎然弱不经风
情不自尽风烛残年姹紫嫣红故弄悬虚感概良深
二、文中“她托在掌心”,能否把“托”换成“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第7节中“游子的心境”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节中,“走到‘北海’跟前”中,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出两句表现思乡爱国之情的名言或诗句或歌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几年,许多在海外学有所成的“游子”纷纷归国,或从事科研工作,或投资办厂,请针对这种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语段,按文后要求答题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很精致匀称。
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间有个睡莲池。
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
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
长了。
姑娘在哈佛教书。
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
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我想厂甸,想隆福寺。
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
1.说说下面加粗的词语表达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①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这句话中的“家乡味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家庭事业都如意”句中的“如意”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