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习得

合集下载

浅议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

浅议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

浅议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关键词】英语文化教学策略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

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展现教材中的英语文化素材,将文化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创设文化交流场景,使学生理解英语文化,获得跨文化的认同感,在中外文化的对比中,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和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初中英语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内涵及意义英语新课程目标中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为课程目标之一,认为文化意识不仅是指对异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而且包括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

教师要宏观把握英语教学的文化意识课程目标,从传统的注重语言知识转变为重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使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增强跨文化意识,最终达到文化意识课程目标的要求。

文化意识作为英语教学的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跳出本民族汉语言文化价值观的束缚,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获得语言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并逐渐将这些有意识的文化内化为自身一种无意识的文化感知,实现文化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的策略1.把握认知特点,激发文化习得动力语言文化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是学生在感受母语与目的语文化冲突的过程中,实现行为、态度、认知重新构建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认知特点和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自我调节思维活动及情感的表达,提高学习英语文化的动机水平,自觉地融入文化学习,使学生在英语语言与母语的文化冲击中内化文化信息,构建文化意识。

如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3“Halloween”时,我先从我国一些传统节日的习俗说起,在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之时,投影万圣节的图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What’s the story about the festivals?和How to celebrate the festivals?这样,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不仅对万圣节的由来、时间、装饰、饮食、活动等有了清晰地了解,而且能感受到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拓宽学生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视野,加深对文化的理解感悟和认同。

文化习得在英语学习与教学中的应用

文化习得在英语学习与教学中的应用

文化习得在英语学习与教学中的应用作者:金黎希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5期[摘要]对于英语文化习得在英语学习中所具有的重要性,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大多数研究者对于英语文化本身的重要性,英语文化所应包含的内容以及英语学习者对英语文化的认知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很少有人从英语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深入地了解过他们对于英语文化内容的看法,以及它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选择性。

本论文对80位英语学习者做了问卷调查和分析。

问卷通过一系列封闭式和开放式的问题,对80名受调查者对于英语文化习得的态度和看法进行了综合的了解。

从而得出以下的结论:部分英语学习者对于英语文化本身的重要性是肯定的,对于英语文化内容的习得具有选择性。

并且,在以下的正文中,对于英语学习者感兴趣的英语文化内容(包括目标语文化,本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将有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英语文化习得目标语文化本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34-03一、介绍(一)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要了解英语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必须先了解广义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文化和语言的紧密联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已被不断地验证。

在英语语言研究领域,理论者和实践者对这个观点也无任何异议。

文化必有一部分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

文化涉及到在一个群体里生活、劳动的人。

在这个以国家为单位划分的世界里,不同的文化可以以国家的形式得以区分体现。

因此,我们才有了中国文化、日本文化、英国文化,等等。

这只是划分文化的一种方式,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认识到,在一个国家的文化里,又会包含许许多多不同文化的集合。

它们通过不同的地域、种族和宗教等被划分为一个个文化的集合。

然而,不管有多少文化的集合,它们要延续和发展就必须使用一种语言,使这种语言成为它们文化表达的依托。

研究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永恒不变的大课题。

(二)研究的目的及研究问题研究英语文化习得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只是这个大课题中一个小小的分支。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习得方法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习得方法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习得方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

下面介绍几种文化习得方法。

一、通过英汉两种文化的比较,加强文化教学初中英语新大纲明确规定:“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可采用英语同母语对比的方法。

”越来越多的中学英语教师意识到中西文化差异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英语和母语同等起来,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

英语学习如在比较中进行,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对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是有裨益的。

在此只需把英国人和中国人寒喧问候的话和称呼等日常交际用语比较一下,就知道其间的差异,同时也说明比较中西文化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以新教材第一册的lessonⅰ为例,其中学生向老师问候说:”good morning,teacher!”(教师,您早!/ 早上好!)。

在英美国家里,从早起到中午都可以说:“good morning”,有时告别时也可以用;而在汉语里只能在早起到上午九时左右说“您早”,告别时不能说“您早”。

在汉语中可以把“老师”当作一种称呼,可是在英语里“teacher”是职业不是称呼。

因此,在上此课时,我们有必要告诉学生:英美人习惯称呼老师为sir或mr,mrs××;在日常交际中,关系比较密切还可以直呼其名。

这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

此外,我们还应注意英美文化的差异的比较。

例如:在建议表达上,英国人说“let’s go!”(我们走吧!)美国人说:“ shall we le-ave?”(我们可以走了吗?),他们认为“let’s go!”有命令之意,很不礼貌。

因此,我们在讲授第二册 unit 6 “shall we go to thepark?”时,就应该让学生注意“shall we …”和“let’s …”作为两种不同建议的表达方法在使用上的区别。

英语语言中词语文化习得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英语语言中词语文化习得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英 语 语 言 中“ 语 文 化 ” 词 习得 和 跨 文化 交 际能 力 的培 养
李旭鸥
(温州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浙江 温州 325600)
摘 要 : 语 言在语 言、 文化 、 文化 交际三者的关 系中 跨 语言反映文化, 文化是语言的 内涵 交际是 目的并影响着语 文化和跨 文化 交际的关 言的使用和发展 。本 文通过 对语 言 、 系的深入 的阐述 . 论证 了英语语 言中“ 词语 文化” 习得对跨文 化 交际能力的培养的必要性和“ 词语 文化 ” 习得 的具体 范围
此语言和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的 文化背景作用下群体或个人从事语言价值判断和语言选择时
反映出一定的语言文化心理 。由于文化心理通常有一定的文
过其他的英语教材, 在课文和练习的题材和内容上体现, 其中 也包括课外读物和辅助课本。例如:复旦的教材, 这里也包括
了有关英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 第二种是通过词语文化
和方式。
的习得。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后一种情况。 二、词语文化习得的范围以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必
要性
英语词语文化习得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关键词 : 语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化
跨文化 交际词语文化 习得范围
一、 语言、 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 一种文化现象, 是社会交际的 工具。 交际功能是它最本质和最主要的功能。 但是语言的交际 功能是建立在语言的文化载储功能之上。 离开民族文化, 就不 可能全面地掌握该民族的语言。因此, 要真正的掌握英语, 进 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必须具备以下两类知识:第一类是有关 语言本身的结构体系方面的知识, 即语音、 语法、 词汇三个方 面的知识。 第二类指与该语言有关的超语言信息。 指语言背后 的与该语言相关的各种历史文化政治方面的实际知识等等。 只有语言使用者同时具备以上两种知识, 语言的社会文化交 际功能才能得到完全的发挥。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第二语言习得者普遍偏向于 “ 就语言本身学语言”语言的结构系统当然是重要的, , 但却是 远远不够的, 必须同时进行第二类知识的学习。 语言植根于文 化之中。 民族文化不仅是民族语言活动的广大舞台, 更是民族 语言形成、 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动力。 语言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的 历史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 因此, 英语的学习必须密切结合 说英语的人民的文化背景知识加以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教学作为英语教学法科学的一门新分支学科,其目的是进一 步落实英语教学 目的的交际性原则和完成普通教育和人文教 育。第一学期 , 一般用学生的母语讲授 ;如果在中、 高年级开

浅议英语泛读教学中的文化习得

浅议英语泛读教学中的文化习得
人类 思 维的工 具 ,是人 类形 成思 想 和表达 思想 的工 具 ,语言 词汇是
词汇 和语 法是学 习外 语 的基础 。丰 富 的词 汇 量是 提高 阅读能 力 年 给文 化下 的定 义—— 文化 是一 个复 杂 的整体 ,它 是人 作 为社会 的 的前提 条件 ,系统 的语法 知识 是英语 阅读 的必 要基 础 。词 汇量不 足
影 响英 语 阅读 能力 的提高 有 以上诸 多 因素 ,因此要 想 提高英 语 阅读水 平就 要从 这些 方面人 手 ,不 断扩 大词 汇量 ,养成 良好 的 阅读
习惯和 方法 ,但 是更 重要 的 ,也是需 要学 习者 更持 久进 行 的则是 通 过 多种媒介掌 握中西方文 化差异 。
泛读 课 的主要 任务 是 向学生 提供大 量 的 、足够 的语言 输入 ,所输 入 文 化背 景知 识在 很大 程度 上决 定着 学生对 信 息 的接 受 和对 文章 的理 的语 言素 材在 语言 指标 方 面有 足够 的覆 盖 面 ,在 词汇 和题 材等 方面 解 ,导 致学 生 阅读能 力较 差 的一个 重要 因素 就是学 生对 背景 知识 的 都有 一定 的深 度 ,以此保 证 了学生 阅读 的 “ ”。笔 者通 过承 担近 掌握不 够 。要想 提高 阅读 水平 ,不 了解语 言 产生 的社会 文化 背景 是 量 几年 的泛 读课 程教 学 ,认 识 到学生 的 阅读 能力高 低不 平 的原 因不单 不 行的 。只有 突破 了文化 障碍 ,才 能真正理解 文章 的内涵 。
位 ,是 掌握语 言 知识 、获 取信 息 、提 高语 言应用 能力 的重 要途 径 。
等 阅读技 巧 的训 练 。这种 阅读 方法 既费 时又 费力 ,严 重 限制 了阅读
泛 读 是 阅读 的一 种方 式 ,泛 读教 学 是 阅读 教 学 的一 个 重 要 组成 部 速度 ,也影 响了理 解的广 度和 深度 , 最 终所 读到 的只是 文章字 面 的 分 。英语 专业 开设 的必 修课 之一是 泛 读课 ,其 旨在扩 大学 生 的知识 含义 ,对 阅读能力 的提高是很大 的障碍 。 面 和文化 视野 , 增 进学 生的 阅读理解 水平 ,培养 学生熟 练地运 用 阅

英语教学与文化习得

英语教学与文化习得
汇, 掌握 了词汇的社会文化意义 , 才能真 正掌握词汇 的内涵 。
英语课本 中的文章 内容丰 富 , 涉猎 面广 , 有很 强的可 读
在英语教学 过程 中,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 生挖掘词 汇的社会文 化意义 , 当进行文化对 比, 适 使他们更深 入地理解 、 掌握并运
用词汇 。
性 。每篇 文章皆有其相关 的背景知识 , 并且涉及到所学语 言 国家 的历史 、 地理 、 治、 济 、 技 、 政 经 科 宗教 、 风俗 、 习惯 等 等。 教师需结合学 生的兴趣 , 当介绍 相关 的背 景知识 , 适 使学 生
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 二、 文化 习得 的途径
时征求在座女士的同意等等。女士优先有其历史渊源, 并已深
入人心、 扎根社会、 处处影响人们的言行举止 。本课的主要事件
是午餐, 午餐是英语国家常用 的一种社交方式 , 为此教师还可以 结合课文适当地 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国家的宴请礼仪和就餐习 惯。英语 国家的宴请形式有 自助餐 、 正式午餐 、 招待会 、 鸡尾酒 会等几种 , 人们一般根据客人 的身份和主人 想要达到 的目的来 决定宴客的形式。
能真正的掌握它 , 进而正确运用它 。
1背 景 知 识 中 的文 化 习 得 .
而不断丰富 。同时词汇也是语言系统 中体现文化 最浓烈 、 最 明显 、 最突出的一个部 分。英 语 的词 汇量 相 当大 , 汇涵盖 词 的意义 常常错综复杂 , 理解 、 掌握起来 需要花 费较 多精力 , 因 此词汇的掌握和使用往往是英语 学习者最头 痛的一个 问题 。 英语词 汇一般包含三层意义 : 词汇意义 、 结构 意义 、 社会 文化 意义。记住 了词 的词 汇意义 、 构 意义 并不 等 于掌握 了词 结

英语教学中体现语言习得与文化意识的关系

英语教学中体现语言习得与文化意识的关系
的 阐述
O eaHos( 剧 院1 等 , 些 标 志 物 通 常 是 该 国 的 民族 象 征 和 骄 傲 。 pr ue歌 等 这 这
些 国家 的人 民 常 常 引 以 为豪 。 通 过 介 绍 这 个 国 家 的 人 文 地 理 历 史 , 学 让 生 从 了 解 这 些 方 面 中更 好地 理 解 英 语 中常 出现 的 习 语 。教 师 也 可 以从 教 材 中 出现 的英 语 习语 , 绍 当 时 的 历 史 文 化 背 景 。 由 于 地 理 、 史 、 教 介 历 宗
关 键 词 :文化 意 识 ;文 化 背景 :文 化 氛 围
中图分类号:G4 7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9 8 3 (0 0 0 - 12 0 10 - 6 1 2 1 )4 0 3 — 2
的 了解 , 全 班 介 绍 这 些 地 区 的 主 要 建 筑 和 标 志 , :i e ( 国 的 大 向 如 BgB n英 本 钟)teLb r t u( 国 的 自 由女 神 像)V j Monan( , iet Sa e美 h y t ,ui u tis日本 的 富 土
如 土 ”一 个 用 水 一 个 用 土 , 因 是 英 国 是 一 个 岛 国 , 史上 航 海 业 曾一 , 原 历 度领先世界; 而汉 民族 在 亚 洲 大 陆 生 活 繁 衍 , 们 的 生 活离 不 开 土 地 。与 人 历 史 典 故 相 关 的 习语 : 汉 语 的 “ 施 效 颦 ” “ 落 孙 山 ” “ 公 好 龙 ” 如 东 、名 、叶 等
山)t eG et l 中 国 的 长 城) er ot Wor s( 马 俑) , ra l( h Wa !T r C t r e 兵 a a i ,悉 尼 的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有关西方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素材,教师在讲授语言点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文化的渗透。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

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

一、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谚语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

在课堂中,可开展Guess and Translation专栏,学生分组做竞猜,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谚语,各组内每个成员都可起立翻译,前提是用汉语的谚语进行翻译。

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直译为:今天是昨天的教师),学生要译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最佳,该组得分最高。

再如,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直译:活着无目标,就如航海无指南针),显示该谚语后,教师先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What does the word“compass”mean? 即:compass一词词意是什么?根据sailing (航海)一词,学生都会根据这一词猜出compass是指南针之意,再翻译该谚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句中文谚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到英语中有关航海的众多词汇,最后引导学生想到这是由西方航海技术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有关系的,航海技术的发展与西半球海洋偏多的地理概况也密不可分,再深层次地思考一下,便可以体会到为什么海盗(private)一词在西方盛行,而武术却在中国大陆上兴起。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1、词汇教学中注意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词汇教学的难点并不在于词汇的读音、本义,而在于词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习得发表时间:2010-08-03T11:51:55.10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13期供稿作者:刘小兰[导读]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是英语课特有的一个方面。

本文结合JEFC新教材,介绍了几种英语教学中文化习得的方法。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习得刘小兰摘要: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是英语课特有的一个方面。

本文结合JEFC 新教材,介绍了几种英语教学中文化习得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文化习得;文化差异作者简介:刘小兰,任教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实验学校。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都着重语言形式的学习,比较忽视不同的文化对交际作用的负影响。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我国对外交往与民族接触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英语教学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随之而来的要求对其所属文化有所了解的呼声越来越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与之有关的文化。

人教社JEFC新教材的编者们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安排:涉及文化介绍的课文和日常生活的会话题材比统编旧教材分别增加了10.2个百分点和36.2个百分点。

这表明:通过日常教学要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是英语课特有的一个层面。

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

下面结合JEFC新教材,介绍几种文化习得方法:一、通过英汉两种文化的比较,加强文化教学初中英语新大纲明确规定:“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可采用英语同母语对比的方法。

”越来越多的中学英语教师意识到中西文化差异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英语和母语同等起来,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

英语学习如在比较中进行,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对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是有裨益的。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把JEFC新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两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二是日常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道别、致谢、建议等。

在此只需把英国人和中国人寒喧问候的话和称呼等日常交际用语比较一下,就可知道其间的差异,同时也说明比较中西文化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此外,我们还应注意英美文化差异的比较。

例如:在建议表达上,英国人说“Let's go!”(我们走吧!)美国人说:“ Shall we leave?”(我们可以走了吗?)他们认为“Let's go!”有命令之意,很不礼貌。

因此,我们在讲授第二册 Unit 6 “Shall we go to thepark?”时,就应该让学生注意“Shall we …”和“Let's …”作为两种不同建议的表达方法在使用上的区别。

JEFC新教材中有许多涉及到文化差异的日常交际用语和习惯表达方式,我们都可将它们和文化背景及中英美三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联系在一起讲,这样学生掌握的就不是“中国式”的英语,而是比较地道的英美英语。

但在比较中应让学生注意正确对待异国文化,既要防止对异国文化过高评价,也要防止民族中心主义。

二、注重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主观评价。

JEFC新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汇可挖掘,如“ name,old, dog,pork,beef,look out,breadfast,takeaway food, sports,Christmas”以及表示颜色的词等。

对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可适当扩展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

以“dog”一词为例,在语言意义上,中国的“狗”与英美国家的“狗”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又相差甚远。

“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 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

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

所以,“dog ”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

又如:breakfast的词汇意义是“早餐”,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它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产生不同的联想。

对西方人来说其内涵是牛奶、咖啡、面包;而对许多中国人来说都意味着稀饭、馒头、油条之类。

此外,breakfast本身是由“break ”和“ fast”构成的。

在英语中“ break ”是“打破”的意思,“fast”是“禁食”的意思。

所以西方人把“打破禁食”的第一餐称之为“早餐 ”是有其文化背景的。

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我们应做有心人,随时给予介绍,使学生达到真正的掌握英语的目的。

三、从课文中寻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信息由于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JEFC新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帮助学生从中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他们不至于由于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而造成交际失误。

例如,在讲授第二册的Unit 20 Whatdo English people eat?时,我们就可以将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增加对西方社会的了解。

在西方,人们将“成功”作为人生的一大追求,他们爱工作,视时间为金钱,所以大街上人们都行走匆匆,过着快节奏的生活,以致“吃饭”问题在他们看来倒显得无足轻重了,这与我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是不同的。

所以像课本中出现的“hambur ger,sandwich,chips,fried chicken”等take-food就应运而生,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此外,我们还可指导学生从课文注释和插图中习得有关的文化知识。

JEFC新教材的课文注释,不仅仅局限于语言难点及其翻译,而且增加了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

例如第二册Lesson 79的注释Ⅰ:英国人喝茶和中国人习惯不同,英语人通常在茶(多为红茶)里加糖或牛奶,或两样都加,而中国人一般什么都不加,习惯喝清茶。

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向学生进一步补充解释:“红茶”译成英文为“black tea ”,而不要望文生义地译成 “red tea”。

图文并茂是JEFC新教材的一大特色。

有些插图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外,还可以从中习得有关的文化知识。

如第二册Lesson 90中一幅插图是一群英国人在寒冷冬天排队等公共汽车,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这说明他们除办事讲求公共秩序外,还注意维护属于自己的空间,也注意不侵犯别人的空间。

这是他们注意“个人隐私权”的反映,实质上这也是对课文中“ You must never jump the queue, If you jumpthe queue, other people will not be pleased!”最好的解释。

四、利用直观化教学手段,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能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

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如何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

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用拥抱或接吻的方式向他人表示祝贺,而在大多数的东方国家里,人们是用握手的方式来向他人表示祝贺。

又如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亲人死者的怀念。

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婚礼时,新娘一定要穿白色,以示“纯洁高贵”,而中国的新娘一般多穿红色,以示“吉祥幸福”,更有趣的是“红色”被英美国家的人们视为“罪恶”的象征。

这样富有情趣的对比观察,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培养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以期达到语言、情感上的沟通。

此外,还可以组织英语角、英语知识讲座、英语晚会等。

这些做法无疑会给学生提供很大的帮助。

总之,文化教学跟语言教学一样,没有定法可言,但是教学有法,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一定能找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习得方法。

参考文献:[1]邱金凤.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6(Z1).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实验学校邮政编码:516800Culture Acquisition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LIU XiaolanAbstract: In daily English teaching, making students underst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countries and social customs is an unique asepct in English teaching.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approaches to culture acquisition in English teaching.Key words: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culture acquisition; culture differenc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