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高中课文教案

合集下载

《观刈麦》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整体理解诗歌思想含义,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3.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感悟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掌握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

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一、1、新课导入。

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刈”是“割”的意思。

白居易看割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2、作者介绍。

点击课件“知诗人”按钮进入作者介绍页面。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

世称白香山。

唐代诗人。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

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

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

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

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3、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

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

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2、学生齐读、概括内容。

整理归纳: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五、悟诗情。

1、诗文欣赏。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观刈麦》 原创(优)教案

《观刈麦》 原创(优)教案

1教学目标1.深情朗读,背诵全诗。

2.重点研读,领悟主旨。

2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理解能力。

3重点难点古诗主旨的理解感悟。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观刈麦?一、激趣导入师:面对五月的麦收,我曾写过一首蹩脚的小诗:五月的心情五月的心情是花儿朵朵/ 它笑开了脸蛋// 五月的心情是麦粒颗颗/ 它笑绽了肚皮// 五月的心情是农民匆匆// 它笑弯了脊梁// 那笑是蜂飞蝶舞// 那笑是麦浪翻滚// 那笑是五谷丰登师:你能看出我的心情吗?曾经的五月,曾经的麦收,诗人白居易却流露出不一样的心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叙事诗《观刈麦》。

出示目标。

①深情朗读,背诵全诗。

②重点研读,领悟主旨。

活动2【讲授】观刈麦二、诵读感知师:①自由朗读,要求:读正字音,读出节奏。

正音:观刈麦(yì) 覆陇黄(lǒng) 荷箪食(hè) 童稚(zhì)携壶浆(xié) 饷田去(xiǎng) 秉遗穗(bǐng) 背灼(zhuó)悬敝筐(bì) 三百石(dàn) 岁晏(yàn) 吏禄(lù)【过渡语】音读准了,我们还要读准重音,读出节奏。

自由诵读,指名展示。

节奏: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过渡语】读正字音,读出节奏,还应该读出语感。

师:②有老师建议,参照它读一读,并以后两个层次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观刈麦》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准确理解《观刈麦》的大意。

2.了解诗人白居易的常识。

3.初步接触读诗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1.准确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用形象的富有细节的语言描绘诗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底层农民的生活,理解底层农民的痛苦,激发热爱底层农民的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过程与方法:1.五步读诗法:读诗如诗——读诗如画——读诗读情——读诗读人——读诗读史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读懂诗歌大意,了解作者情怀。

教学难点:激发共鸣,反思社会。

【教学资源】1.《观刈麦》沙画视频2.白居易的生平介绍和其他表现民生的代表诗作3.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投影展示【猜一猜】《观刈麦》沙画视频第二部分:读诗一、读诗如诗投影展示怎样做到读诗如诗?1 .字正腔圆地读;2 .有板有眼地读;3 .有情有味地读。

二、读诗如画诗人看到了哪些画面?三、读诗读情三幅画面里,哪一句诗最拨动你的心弦,请说明原因。

四、读诗读人《观刈麦》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所写的一首诗。

县尉主管缉捕盗贼、催百姓交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十分清楚。

五、读诗读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

——赵丽宏《为你打开一扇门》师投影《悯农》诗二首和《烈日炎炎似火烧》,请学生配乐动情诵读。

投影展示悯农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2.师小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孩子们啊,但愿你们从这些诗中读出悲悯的情怀,读懂农民苦,诗人痛,社会伤,但愿你们拥有“珍惜”之心,“怜惜”之情。

但愿你们不要成为那不知百姓疾苦的公子王孙啊!第三部分:小结第四部分:布置作业【教学反思】1.板块可以更凝练。

《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教案

初中语文观刈麦永安中学戴永萍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及写作背景。

2.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艺术魅力。

3. 结合诗歌内容,了解当时赋税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本文叙事与心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过程方法:读说结合,读出感情、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情感态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教学媒体:多媒体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1、又到农忙时节,真是“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啊。

这句诗出自何处?(学生积极回顾旧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刈”是“割”的意思。

麦收的季节,诗人白居易于田埂边看割麦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进作者: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贞元进士,后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早年家境贫寒,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多有了解。

贞元进士,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被后世誉为“古今长歌第一”.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

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

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2、题目解说《观刈麦》是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观刈麦,就是看割麦子.刈:割。

(学生自主积累,培养学生网上自主搜索资料的能力,只有充分了解诗人及当时的写作背景,才能做到知人论世)3、诵读指导自读课文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观刈麦教案四

观刈麦教案四

观刈麦教案四观刈麦教案篇10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重要的文言词。

2.熟读诗歌,使学生加深对唐代社会的认识。

3.了解诗人反躬自省,关注民生疾苦的宽阔胸怀和可贵品质。

重难点:熟读诗歌,加深对唐代社会的认识,理解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的《卖炭翁》的内容导入二、简介1、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

三、预习检测1.初读课文,完成:(1)找出你读不准的字词,并注上拼音在小组中交流,最后整理出小组生字词解读成果。

荷字音_____注释________陇字音_____注释_______饷田字音______注释_______但惜字音_______注释________穗字音________敝筐字音_____注释_________输税字音________注释__________岁晏字音___注释____2、熟读诗歌,读准字音,理解重要的词语,试着把握课文内容。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模板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模板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高中语文《白居易观刈麦》教学2.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3. 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观刈麦》的意义。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语言,领会白居易的“人民情怀”。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小组合作、诗歌朗诵5.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白板、诗歌朗诵音频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第一课时a.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b. 教师朗诵《观刈麦》,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c. 分析诗歌的结构:五言律诗、对仗工整、情景交融。

d. 解读意象:麦田、刈麦、农民等,理解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关注。

e. 讨论:白居易的“人民情怀”在诗歌中的体现。

2. 第二课时a.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b.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通俗易懂、贴近生活。

c.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d. 展示成果: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e. 诗歌创作:以《观刈麦》为模板,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五言律诗。

f.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三、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书写课后感悟,评价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创作能力的提升。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以及诗歌朗诵的表现。

3. 诗歌创作:评价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创意和技巧运用。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观刈麦》,背诵并默写。

2. 写一篇课后感悟,不少于300字。

3. 尝试创作一首五言律诗,题材自选。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白居易生平介绍、诗歌结构分析、意象解读等内容。

2. 白板:用于展示学生讨论成果。

3. 诗歌朗诵音频:用于引导学生跟读和感受诗歌韵律。

4. 参考资料:关于白居易和《观刈麦》的相关论文、评论等。

5. 课后作业评价标准:包括内容完整性、观点明确性、语言表达能力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麦田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氛围。

《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紧扣关键字词的解释,用散文化的语言复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通过比较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3、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并通过仿写形式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一课时时间,讲读这篇课文,利用朗读法,引起同学兴趣,并利用讨论法,使同学深刻理解作者心理情感与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此诗,使同学理解百姓疾苦,体会古时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感,使同学培养勤俭节约好生活习惯。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例如“荷笠”“荷戈”“刈麦”“忙日”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情感的理解。

2. 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麦田里的劳动者,激发学生对农民劳动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观刈麦》,边读边圈画出不懂的词语,通过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荷笠”“荷戈”“刈麦”“忙日”等词语的含义和作用,讨论诗人的情感表达。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和伟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热爱。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刈麦》。

2. 结合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农民劳动的短文。

3. 调查了解身边的农民劳动者,写一篇采访报告。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观刈麦》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热爱的情感态度。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农民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是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是否充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八、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描写农民劳动的诗歌,如《悯农》《农事歌》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和伟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刈麦高中课文教案
观刈麦高中课文教案
教学任务分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情感
与态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媒体
幻灯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一:
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
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请同
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并试着概括诗歌内容。
生:了解作者
师:突出强调
白居易、叙事讽喻诗
生:自读
师:指出需认读、掌握字词
输税
农桑



生:齐读、概括内容
师:整理、归纳
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
--------惭愧不已
读准诗韵,理解诗歌内容
情境二:
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请同学们在熟悉诗歌内
容的基础上赏读,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
-----”的句式说一说
生:自由诵读
师:例:
幻灯1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得好,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
仓,劳动人民为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
活。
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
酸。
生:赏读、探究、交流、发言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
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
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
辛。
。。。。。。。
师:小结
品析诗歌
,学会赏析方法
问题:
引出文章主旨
1、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
一现状的原因。
2、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
态度。
生:发言
师:整理、板书
劳作辛苦
苦--------
-
------
输税尽
生活困苦
愧--------
同情--------
关心百姓疾苦
把握诗歌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情境三: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将你的理解融入其中,读出情境、情感,并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插图去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师:指导,提供词语
幻灯2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
1、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2、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词语:
一望无际
此起彼伏
汗流浃背
筋疲力尽
腰酸背疼
声泪俱下
忍气吞声
衣衫褴褛
面无菜色
悲痛欲绝
家徒四壁
仰天长叹
面红耳赤
生:读、想象、描述、交流
激发想象,再现诗歌意境
总结课文
师:总结学法
读诗韵,赏妙点,悟情感,创意境,现主旨
生:背诵全诗
触旁通类
形成能力
情境四:
课外迁移,读以下二则材料,并在课后动手去搜集更多的`相关
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
师:出示材料
幻灯3
一、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
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
农》。
二、“中国26省市免征农业税,7。3亿农民特告别皇粮国税”-
-------2005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升华认识,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
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讨者”。为了使学生阅读兴趣
更强烈、更持久,做到自主学习,有所发现,我让学生反复读,在读
后抓字词自由赏析,在赏析的基础上想象自己进入了情境。由于学生
兴趣盎然,思维也特别活跃,积极性也补调动了,真正让学生“乐学”、
“会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会将这一教学中永远的真理体
现在每一节课堂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