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合集下载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我看到书中的理论与自己经历有暗合的地方,也因为我发现用书中的观点看世界会发现以前不曾注意到的地方,还因为以书中的理论为指导改进自己的学习之后感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于是,我迫不及待的想与大家分享我的学习所得,将书中所讲进行消化、理解、归纳、思考,重新拆分组合,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思索,形成了我将要讲的以下内容。

一、前言(什么是天才、相关人物介绍、内容概述)1.1 什么是天才1.1.1 名言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迅)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爱迪生)人们常把我的成功归功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不过是刻苦而已。

(亚历山大)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这就是天才。

(狄德罗)天才?绝对没有那种东西。

有的只是用功、方法和不断地计划。

(罗丹)没有某些发狂的劲头,就没有天才。

(富涅卡)没有疯狂性格的人、绝没有庞大的天才。

(亚里士多德)聪明源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的热爱而已。

(高尔基)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郭沫若)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梅兰芳)我一直认为,除了傻子,人在智力上差别不大,不同的只是热情和努力。

(达尔文)1.1.2 本书是各位名人故作姿态,过分谦虚?还是这些名言之后真的存在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值得人们研究。

本书通过科学研究成果、对大量鲜活事例的分析来寻找天才密码。

1.2 相关人物介绍简介1.2.1 作者丹尼尔·科伊尔,其著作《兰斯·阿姆斯特朗的战争》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其纪实作品《硬球》,成为好莱坞票房影片《临时教练》剧本原型。

1.2.2 理论提出者安德森·埃里克森,瑞典人,从小的梦想是成为探险家,但不幸的是长大后的他发现地图上似乎没有什么地方需要他去冒险了。

于是他就成为了一名心理学研究者,还不小心成为天才研究的先驱之一。

10000个小时成功定律

10000个小时成功定律

10000个小时成功定律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成功定律的定义和含义
2.10000 小时定律的来源和理论依据
3.10000 小时定律的实际应用和案例
4.10000 小时定律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正文
一、成功定律的定义和含义
成功定律,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内,要想成为专家或者取得一定的成就,需要付出至少 10000 小时的努力。

这个定律,也被称为“10000 小时定律”。

二、10000 小时定律的来源和理论依据
10000 小时定律最初是由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的。

他认为,无论是在哪个领域,要想成为专家,需要经过 10000 小时的学习和实践。

这个定律的理论依据在于,人类大脑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在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一项技能。

三、10000 小时定律的实际应用和案例
10000 小时定律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比如,运动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音乐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科学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才能发现新的知识和理论。

四、10000 小时定律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0000 小时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
能真正掌握一项技能。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经典版)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经典版)

目录分析
01冒牌哈佛
02才能细胞
03天降人才
04三大秘技
06疯狂的海岛
05信号
07点燃明灯
09伯乐的一万小时
08伯乐的武器
10伯乐的赌注
作者介绍
这是《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经典版)》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 ♀️ ♀️。
以谈论髓鞘质相关内容赖引出学习方法,核心内容就是精深练习+激情,以及一位好老师,内容的事例过多反而 Nhomakorabea得内容啰嗦。
天才的真身就是练习,练习,不断练习,精深训练,确实是本励志书,普通人也可以锤炼不同的“髓鞘
质”!。
颠覆或者部分颠覆我们先前的认知-精英、天才深受老天爷的眷顾。
精彩摘录
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哈佛图书馆训言
精深练习是建立在一个悖论之上的:朝着既定目标挣扎前进,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不断犯错,会让你更聪
明。类似的说法是,做那些不得不放慢节奏的事情,犯错并加以改正——就像爬冰山,刚开始的时候会滑倒,会
跌跌撞撞,最后不知不觉中就变得敏捷自如。
花了一点小时间浏览完,比较商业化运作的快餐书籍,天才和努力,只有深入其中,才能知道。
天道酬勤,并不是指练习,而是指精深练习。“练习并不能使之完美;完美的练习才能使之完美。
无论如何,我看到的可能就是我期望看到的,决心、练习、坚持…你怎么选择对待你的人生?由你自己决
定。
嚯嚯嚯,我和异类天才的差距也就仅仅10000小时,每天3小时,差不多也就9到10年的时间
路。
技能学习需要精深练习。但是精深练习不是一碟小菜,它需要精力、激情和投入。换言之,这需要天才理论
的第二大元素:动力燃料——激情。

一万小时定律 百科

一万小时定律 百科

一万小时定律百科摘要:一、一万小时定律的定义和背景1.定律的提出者: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2.定律的来源:对小提琴手的观察和研究二、一万小时定律的核心观点1.成功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2.10000 小时是实现精通的最低时间要求三、一万小时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案例1.体育领域:运动员的训练和提高2.艺术领域:音乐家、画家等的创作成就3.职场成功:企业家、专家等的专业技能积累四、一万小时定律的局限性和争议1.时间的投入并非唯一因素2.个人天赋和潜能的影响3.成功路径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五、如何运用一万小时定律提升个人能力和成就1.选择目标领域和方向2.制定长期的训练计划和时间表3.持续学习和实践,积累经验4.调整策略,适应变化正文:【一万小时定律】在众多关于成功的理论和经验中,有一个定律被广泛提及并受到关注,那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这一定律由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提出,源自他对小提琴手的观察和研究。

该定律的核心观点是,成功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而实现精通的最低时间要求为10000 小时。

【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案例】一万小时定律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验证和应用。

在体育领域,运动员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和比赛,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体能,从而达到世界级的水平。

例如,我国乒乓球运动员张继科在成为世界冠军之前,经历了长达10 年的艰苦训练。

在艺术领域,音乐家、画家等通过日复一日的创作和练习,逐渐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和高度的技艺。

如著名钢琴家郎朗,从小接受严格的训练,每天练习钢琴长达十几个小时,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职场成功方面,企业家、专家等通过在专业领域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不断积累知识和技能,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定律的局限性和争议】尽管一万小时定律在许多领域得到了验证,但它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有观点认为,时间的投入并非唯一影响成功的因素,个人天赋和潜能同样重要。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1. 一万小时的法则的关键在于:没有例外之人。

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

2. 如果我们想最大化自身的潜能,所有人都需要精深的练习。

无论你想构建什么类型的才能,都要遵循同样的路径。

要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你就必须走上这条路。

3. 我们不应该忽视错误或试图忘记它们,因为它们为我们指出了道路所在,同时为我们指出了一个事实:那些不敢冒险的人就无法发展他们的才能。

4. 关于你想成为谁,关于你生来会成为谁。

这种爱,这种激情,就是发展才能的原始燃料。

5. 髓鞘质(myelin)当我们开启神经回路的方式正确时,髓鞘质就给神经回路包裹上绝缘体,髓鞘质越厚,绝缘性就越强,我们的动作和思维就越加精确和敏捷。

髓鞘质的重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普遍性,每个人都有髓鞘质,虽然小时候生长速度最快,但确实一辈子都在生长。

二是通用性,髓鞘质的生长有利于所有类型的技能,包括智力类型和体力型。

三是无形性,髓鞘质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神奇的效果才能感受到。

6.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三大要项:精深、激情、伯乐。

7. 精深练习是建立在一个悖论之上的:朝着既定目标挣扎前进,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不断犯错,这让你更聪明。

8. 进行精深练习时,世界的寻常规则暂时不再适用。

时间利用效率提高,事半功倍。

把自己置于杠杆的一边,遭遇的失败越多,你就翘得越高。

窍门是设定一个稍稍超过自己现有能力的目标:设定努力的目标靶。

盲目受挫毫无帮助,现实目标才能突破原有水平。

9. 精深练习需要犯错,才可以转化为技能。

而人们往往极力避免错误。

所以,要理解精深练习是如何工作的,首先应该思考错误这个关键的“讨厌鬼”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的重要作用。

10. 目标明确,重视错误的练习构建一条好的神经回路,最佳的方法就是开启电流,处理错误,然后重启,就这样一遍遍重复这个过程。

努力拼搏不是无关紧要的过程,而是生理上的必经之路。

一万小时定律是什么意思

一万小时定律是什么意思

一万小时定律是什么意思
一万小时定律,即在任何领域中,你只要坚持不断地学习,大约需要一万个小时(大概十年)就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也有人称之为“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或“一万小时定律”。

据说,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自己: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想来,这话用在巴菲特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吧!他靠着“复利投资法则”积累起亿万财富;同时他又懂得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将其应用到企业管理与投资当中去,取得了惊人的收益。

而我们平常人呢?
《一万个小时定律》是一本讲述关于天才的书籍,对于普通人来说,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然后全力以赴、持续努力,最终会达到自己的目标。

我认为,读完这本书之后,还要记住两句名言:一是: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二是:每个人在人生中都有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挺过去,你就会发现,那段日子已经过去了。

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什么时候开始,而是开始之后怎样才能继续。

- 1 -。

一万小时定律法则

一万小时定律法则

一万小时定律是一种强调熟能生巧、持续努力的观点,认为在任何领域,只要投入一万小时的时间和精力,就能从普通人变为该领域的顶级人才。

这个定律最早由国外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

一万小时定律的核心观点是:人们眼中的天才并非天生卓越,而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付出才能达到超凡的成就。

根据这个定律,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就需要10000小时的磨练。

按照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周工作5天计算,至少需要五年时间。

然而,一万小时定律并非适用于所有场景。

例如,仅凭时间累积并不能使一个保安成为顶级保安,因为单纯地重复性工作无法实现技能的积累和迭代。

一万小时定律的关键在于,这10000小时必须是一段连续、专注、有目标的投入,而非简单的重复。

一万小时定律鼓励人们相信自己,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专注,可以在某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成功并非仅凭时间累积,还需要正确的方向、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反思与进步。

一万小时定律——天才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天才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天才定律加拿大畅销书作家麦尔坎・葛拉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是什么概念?那大约是每天练习三小时,风雨无阻,连续十年。

葛拉威尔引述大量研究数据表明,世界上不论任何行业,当你具备基本技能后,最终能否出类拔萃,成为专家、权威、大师,只有一个因素最重要,那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最低限度是一万小时。

随着畅销书《异类》的流行,“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这个口号现在是尽人皆知。

也许仍然有不少人相信那些不世出的天才必有天生的神秘能力,但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所有顶级高手都是练出来的。

不但如此,最近几年的科学进展,人们可能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关于怎样炼成天才的统一理论。

好消息是除了某些体育项目对天生的身高和体型有特殊要求之外,神秘的天生素质并不存在,也就是说人人都有可能成为顶级高手。

早在20多年以前,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学家 Benjamin Bloom 就曾经深入考察过120名从音乐到数学多个领域内的精英人物,发现他们幼年时代没有任何特别之处。

后人的研究更证明,在多个领域内,就连智商都跟一个人能不能达到专家水平没关系。

有个匈牙利心理学家很早就相信只要方法得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被训练成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高手。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选择了一个传统上女性不擅长的项目,也就是国际象棋。

结果他和妻子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训练成了国际象棋世界大师,这就是著名的波尔加三姐妹。

这个实验甚至证明哪怕你不爱好这个领域,也能被训练成这个领域的大师,因为三姐妹中的一个并不怎么喜欢国际象棋。

而坏消息是成为大师需要长时间的苦练。

每天练三小时,完成一万小时需要十年时间,但这只是达到世界水平的最低要求。

统计表明对音乐家而言,世界级水平要求的训练时间是十五到二十五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目录DAY 1-作者简介及导读-冒牌哈佛(一)-冒牌哈佛(二)-才能细胞(一)-才能细胞(二)DAY 2-天降人才(一)-天降人才(二)-三大秘技(一)-三大秘技(二)DAY 3-信号(一)-信号(二)-疯狂的海岛(一)-疯狂的海岛(二)DAY 4-点燃明灯(一)-点燃明灯(二)-伯乐的武器(一)-伯乐的武器(二)DAY 5-伯乐的一万小时(一)-伯乐的一万小时(二)-伯乐的赌注-一万小时的世界-总记作者简介及导读丹尼尔•科伊尔(Daniel Coyle),《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作家,两次成为美国杂志奖的候选人。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是他众多畅销作品中的一本。

这是一本探讨如何有效地努力,直至成功的书。

与普通的成功学作品完全不同,他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进行精深练习,而练习的本质是促进大脑里髓鞘质的生长;他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地开启激情的大门,让自己始终能够积极展开、积极练习;他还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清楚地识别优质伯乐,以便更好的引领我们进行技能训练,并获得深刻感悟。

作者将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分为三大要项:精深、激情、伯乐。

如何融合这三要项便是掌握技能的关键。

在书中,作者穿插了许多有趣的真实案例,用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笔者诚邀大家一起来进行一次体验之旅吧。

冒牌哈佛(一)犯错让你更聪明。

——德国寓言众所周知,常青藤盟校哈佛为世界培养了一个又一个的人才,堪称奇迹。

在赞叹她的同时,作者深探其究竟,在世界的其他角落里寻找一些像哈佛一样,涌现出大量人才的小地方,作者称之为“人才温床”。

跟随作者来到巴西圣保罗的一个普通水泥地上,年仅11岁的小布鲁尼奥正在专注并且重复地练习着同一个动作,仿佛看到了一个巨星的影子。

但是如果我们仅用“专注”两个字,来总结巴西足球人才扎堆出现现象的原因,是远远不够的。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巴西民众普遍热衷于室内五人制足球,这便是“巴西灵魂的孵化器”。

因为这个孵化器,在1958年的世界杯足球赛上,巴西一举夺魁,带领世界进入了巴西足球的时代。

笔者认为,这种孵化器的成功不无道理,是精深训练的典型例子。

精深练习的建立有一个悖论:向目标奋进,挑战极限,不断试错,从而走向成功。

巴西室内五人制足球的场地只有标准场地的一半,人数不到标准人数的一半,球的重量更是普通足球的两倍。

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每个人接触球的次数是普通足球球员的6倍;越重的球,越需要精准控球;练过五人制足球的球员也不会担心对手逼得有多近。

这便是巴西足球的孵化器。

但是要澄清一点,室内五人制足球并不是巴西足球成功的唯一因素。

其他一些为人熟知的因素,诸如气候、热情和贫穷,确实起着一定的作用。

而五人制足球是一根杠杆,其他因素通过这根杠杆来传递能量。

冒牌哈佛(二)与巴西的五人制足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百年前的美国也以同样的方式孕育着人才的温床。

当时,航空迷林克制作的航空模拟训练器在设计之初并没有被人看好,被人笑话为小孩子的玩具。

直到二战开始,美国空军飞行员频频死于坠机,将军们因偶然的机会重新考察了林克的训练器,并且开始将其投入到飞行员的训练中。

结果,林克的“蓝盒子”模拟器为美国训练了数千名飞行员。

和巴西的五人制足球场一样,这个“蓝盒子”为飞行员们提供了精深练习的机会。

比起之前的纸笔学习,准飞行员们在上天之前已经在“蓝盒子”的操作板上完成了很多次起降、俯冲,应对了多次突发事件。

“蓝盒子”使得坠机率大大减少。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人才金矿”产出地,例如培养出多名世界前20名的俄罗斯网球名将俱乐部;诞生了一大批流行音乐歌星的德克萨斯音乐学校……作者发现,这些所谓的“冒牌哈佛”们都具备着能让人投入其中并不断练习的氛围,以及同样精确、深入的训练机会——对实时情况的立刻判断及反应,并且进行大量训练。

只有通过精确,深入地训练,才能培养出许多专业化的人才,精深练习是通向成功的钥匙。

才能细胞(一)我一直认为,除了傻子,人在智力上差别不大,不同的只是热情和努力。

——查尔斯·达尔文一个让神经学教授们惊叹不已的物质——髓鞘质,是我们探究精深练习的关键。

研究者发现,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例如美国的著名高尔夫运动员泰格•伍兹,巴西的著名足球明星罗纳尔多,他们大脑中某部分的髓鞘质都要比普通人厚。

笔者不禁要思考,髓鞘质与“专注”和“大量”的练习有何联系呢?经实验表明,我们所认为的那些天才们只是拥有更厚的髓鞘质,那么这些髓鞘质又是如何起作用的呢?本书作者告诉大家,人做每一个动作都是依靠脑海里的神经回路,就像电流一样,而髓鞘质便是包裹在这电流外的绝缘体。

这些绝缘体越厚,神经回路就会越准确、越快速地将信息传达给肌肉,伟大的技能者就诞生了。

而髓鞘质的厚度与练习的精深程度有着直接关系。

这就是髓鞘质的作用,也阐释了髓鞘质和“专注”技能的关系。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髓鞘质的加厚需要不断进行精深练习。

仔细地探究一下髓鞘质,笔者不难发现,髓鞘质是活体组织,除了一点一点地积累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开启回路,使髓鞘质运作正常。

技能练习的越频繁,就越能自如地运用技能。

于是笔者找到了“专注”和“大量”练习的本质——髓鞘质。

才能细胞(二)髓鞘质系统的研究,是非常让人无处着手的。

而研究者埃里克森给出了一个非常易于理解的例子,笔者可以带领大家通过这个例子体会髓鞘质的作用。

在埃里克森十五岁时,他发现班上有一位国际象棋最差的同学能在短时间内棋艺突飞猛进,轻松赢过自己。

这极大地激发了他对心理学研究的兴趣,于是他开始研究许多领域的高手。

在心理学世界处于因弗洛伊德而发生剧变的那个年代,埃里克森坚信自己的研究可以找到帮助人们成就伟大事业的方法。

他经过三十年兢兢业业的研究,观察了各种职业人士的练习行为,并且记录下时间和特点。

于是一条崭新的基础理论便问世了:任何领域的专家都要经过10000小时专心致志的练习。

因此我们可以相信,天才是可以造就的,普通人也可以像天才一样,拥有超凡的技艺。

笔者总是羡慕NBA赛场上科比天才般的技巧,但要知道,他每天4点准时起床,6点准时开始训练。

10000个小时的训练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埃里克森总结道:“天才拥有的细胞类型,我们其他人也拥有。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一群天生拥有强烈的进步愿望的人,而这种愿望被称为“大师的激情”。

精深练习×一万小时=世界级技能。

如果我们想开发自身的潜能,所有人都需要精深的练习。

无论你想培养什么样的才能,都要遵循同样的路径。

天降人才(一)优秀是一种习惯。

——亚里士多德笔者理解了10000个小时的基本理论是专注与大量,那么再让笔者随着本书作者找寻一些天才的例子,看是否符合这个理论。

勃朗特三姐妹的大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她们凭借着《简爱》、《呼啸山庄》等作品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笔者困惑,为何她们的作品能够如此成功呢?本书作者给出了答案——微型小书的练笔,为她们提供了讲故事的肌肉。

一次次提笔对于她们的作用是同样的——让脑海中的髓鞘质变厚。

牛津大学历史学家朱丽叶•巴克通过查找海量的资料发现,三姐妹写的微型小书也只不过是业余水准,并且有抄袭当时肥皂剧剧情的嫌疑。

本书作者想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三姐妹的成名并不是因为过人的文学天赋,而是因为她们从小就开始写微型小书。

她们之所以成为伟大的作家,不是由于一开始不成熟的仿写,而是因为她们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尝试。

精深练习的新认识让我们更好的诠释了勃朗特三姐妹的成才之路。

笔者回忆起了中国的小学教育,无论是练字还是计算,老师都要求一遍一遍反反复复地练习,这便是为了练就我们的语言和计算能力。

勃朗特三姐妹就是大家的良好榜样。

天降人才(二)文艺复兴时期是天才云集的年代。

本书作者用精深练习10000个小时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当时会涌现出大量的艺术家,而学徒制度成为我们回答这个问题的切入口。

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个“工匠行会”,行会以学徒制度为基础,小孩从七岁起,跟随师傅学艺五到十年,最终成为下一任师傅,开始收徒。

在学艺的五到十年间,徒弟们在师傅指导下实际操作了数千小时。

大师米开朗基罗从6岁开始拿起锤凿,先后经多位艺术家的指点,直到24岁因《圣母怜子图》一举成名。

像他这样,把大部分的青春岁月投入在精深练习上的大师不胜枚举,他们不断锤炼和优化技能回路,纠错、竞争,然后进步。

因此,这个答案也可以成为精深练习理论的佐证。

如果神经学家有机会穿越到文艺复兴时期,一定会发现米开朗基罗大脑里的髓鞘质比常人厚很多。

随着髓鞘质的作用逐步被发现,它几乎已经可以定义一个人的构造。

因为基因先天地构建了我们的本能反应,而一套完美的技能是由一个个本能反应构成的回路。

那么使得回路运转速度更快更准确的作料,便是髓鞘质。

普通的人,都是运用技能的髓鞘质人,而类似米开朗基罗式的天才,只是髓鞘质更厚的人。

人类的髓鞘质比猴子多百分之二十,所以我们可以使用语言交流;因为母乳中含有髓鞘质脂肪酸,所以母乳喂养的小孩智商更高;随着年龄的增大,髓鞘质自动分解,所以大龄的运动员开始退役……我们人,都是运用技能的髓鞘质人。

三大秘技(一)屡败屡战。

屡战屡败。

败了更好。

——塞穆尔·贝克特笔者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开始精深练习一万个小时了。

但是本书读到这里,作者还给出了如何专注、大量练习的方法。

先睹为快第一式:组块化。

它又分为三个步骤:整体吸收,分拆组块和放慢练习。

整体吸收说的是练习者要对练习的技能有全面的把握。

俗话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例如美国同年龄段排名最高的球手卡罗琳•谢,8岁的时候在网球神童比赛上,她发挥出了不符合她年龄的,和天王费德勒一模一样的动作——单手反手击球,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因为她一有空就看费德勒的录像,年纪轻轻就看过几万次费德勒如何反手击球了,无意识中她就领会了这个动作的精髓。

再比如,原本在美国一家鞋厂工作的雷•赖蒙堂在他22岁那年突发奇想,想去做一名音乐人。

他几乎是音乐零基础,也没多少钱去专业学习,但是他买了许多大师的作品,在家闭关练习了2年时间,这两年里,他每天都花几个小时练习跟唱。

后来他的专辑大卖,人们夸赞他拥有一副得天独厚的好嗓音。

但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吸取了大师作品的精华而成。

组块化的目的就是让练习者可以模仿,然后准备超越。

第二步骤是拆分组块。

美国草山音乐学校是演奏家的人才温床,学校里的教师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演奏家,他们成功的奥秘就是把长乐谱拆分成小片段逐一放慢练习,而奥秘的核心是慢。

这也就是第三步骤,放慢练习。

在草山,老师们要求学生放慢节奏练习曲子,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错误,提高精确度,掌握技能的节奏和形状。

所以组块化的练习就是从整到零、再到慢的过程。

第一技在笔者看来是整个三大秘技的核心,它揭示了精深练习10000个小时的本质。

三大秘技(二)三大秘技的其余两个秘技都是第一技的辅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