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教案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教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案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中国近代化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政治、经济、思想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1898年的戊戌变法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盟的作用。

孙中等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统治。

191年,新化运动的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本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在整个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本单元知识结构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化运动。

从经济、政治到思想的学习过程,层层深入。

3、教学目标和要求(1)知识目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化运动(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的能力。

如分析评价洋务运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②认识到维新变法是在民族危机关头,由资产阶级推动,清政府实行的一次自救运动。

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③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④认识到新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为民主主义革命的到奠定了思想基础。

⑤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培养学生爱国救国意识和振兴中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化运动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几次运动的总趋势。

二、教法和学法利用多媒体,图并茂,给学生讲解相关概念;如近代化,洋务派等;适当补充人物的相关历史事实,通过对人物的了解更好的记忆理解当时的历史事;采用启发教学、分析比较、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探究式模式;引导学生从中国人民对近代化探索过程去理解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概括知识点。

教学反思中国近代化探索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中国近代化探索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中国近代化探索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国近代化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进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反思和探讨。

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化的背景和历程,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事件。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使他们能够分析和评价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验。

3. 激发学生对中国近代化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近代化的背景和历程: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要事件。

2.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验:包括洋务运动、战国时期的改革、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

3. 中国近代化的成就和问题:包括中国近代化的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在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等方面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中国近代化的问题。

2.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和探索经验。

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4. 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相关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

四、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评估:包括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提出的问题等。

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检验他们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3. 项目评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对中国近代化的研究和呈现,评估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的反思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初中历史_《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 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教学难点】近代化的探索的特点和感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节课我们一起复习近代化的探索。

二、梳理知识: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何为近代化?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第一步探索: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口号:自强、求富代表:中央:恭亲王奕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前期:自强创办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后期:求富创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筹建海军:北洋、南洋、福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结果:失败失败的标志: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地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局限性: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积极性: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起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

第二步探索: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加深民族危机兴起:1895 公车上书揭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发展:创办《万国公报》(后改《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时间:1898年6月到9月领导者:光绪帝内容:经济:发展农工商业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教育:创办报刊,开办新式学堂,废除八股文。

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结果:失败又称:103天。

百日维新影响: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第三步探索: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1905 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历史意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教学反思中国近代化探索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中国近代化探索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中国近代化探索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化探索教学反思进行详细探讨。

一、教学背景及目标中国近代化探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时期,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变革和发展。

教学目标是通过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教学反思,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掌握相关知识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近代化的起因、进程和成果,以及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思潮等。

可以通过教材、课件、多媒体等资源进行教学,同时引用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信息。

(2)案例分析法:选取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典型人物、事件或思潮,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3)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和步骤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思考和评估的过程,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和步骤进行:1. 教学观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问题和困惑等。

2. 教学记录:教师可以通过录音、摄像等方式记录教学过程,以便后期回放和分析。

3. 教学反思会议:教师可以组织教学反思会议,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教学经验和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4. 学生反馈: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讨论等方式,征求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和建议,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5. 教学总结:教师要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总结,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下一次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初中历史_近代化探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近代化探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案例(个人备课)近代化探索学情分析学习阶段:八年级认知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知识储备:已有一些浅显的认知不足之处:对近代化探索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和中外史的横向联系能力不足。

近代化探索效果分析1.教师理清近代化探索知识脉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2.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探索,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是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升华。

3.学生能积极思考,多角度思维,多层次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近代化探索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中国近代化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1898年的戊戌变法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盟的作用。

孙中山等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统治。

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本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在整个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评测练习1.南京历史悠久,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南京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缩影。

下面那一选项的史实与南京没有关系:()A.《南京条约》 B.火烧圆明园C.中华民国 D.南京国民政府2.在课本剧《孙中山》的排练现场,扮演孙中山的同学应说的台词是:()A.“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

”B.“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D.“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3.下列一组词反映了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进步主题:①国民革命②民主、科学③维新变法④三民主义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④③②①D、③④②①4.八年级(1)班同学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归纳为一个专题,这个主题的名称可以确定为()A、思想解放运动B、民主革命运动C、政治改革运动D、中国近代化历程5.学完中国近代史,八年级(1)班开展了一次题为“近代化的探索”的历史小论坛活动。

教学反思中国近代化探索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中国近代化探索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中国近代化探索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中国近代化探索一、引言近代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

教学反思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实践方法,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教学反思的角度,探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以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反思与总结。

二、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 近代化的概念和特征近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其特征包括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教育、科技创新等。

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再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改革开放的进程。

2.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战争与革命,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这些运动和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3. 中国近代化的挑战与机遇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其中,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是中国近代化的主要挑战之一。

同时,中国也从外国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机遇。

三、教学反思在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作用1. 教学反思的概念和意义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思量、总结和评价的过程。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断改进和提升教学效果。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中,教学反思可以匡助教师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的需求,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 教学反思在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实践教学反思在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学反思可以匡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提高教学效果。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反思可以匡助教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引导学生主动参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建立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建立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案(推荐五篇)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案(推荐五篇)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案《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2、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3、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分析】近代化探索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线索,在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近代化探索在经济、政治和思想上的表现从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近代化探索的特点: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此外,历史与现实在本单元中有很好的结合点,我们要关注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伟大成就,体现历史对现实的借鉴功能。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新课的学习后,已经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几场运动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对于这些运动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产生的影响和特点等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因此有必要进行系统的知识重构。

【复习目标】1、知道近代化的概念,知道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背景。

2、说出近代化探索的四场运动的名称、时间、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主要内容,比较其异同点。

3、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四场运动的作用及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探索的艰巨性,归纳出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从而得出向西方学习过程的一些启示。

4、通过绘制知识树或思维导图,重构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复习重难点】重点:四场运动的概况、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难点:四场运动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和启示,重构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设计理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复习。

利用时间轴、知识树等方式引导学生宏观的看待专题,理解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和影响,懂得把前后知识建立关联性,突出历史的时序性、变迁性和因果联系。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难点突破 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 百日维新的过程中,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 除了湖南巡抚陈宝箴等极个别人以外,大多对新政或明或 暗的抵制。
材料二 慈禧太后在变法开力始量后对不久比,(就客要观求原光因绪皇)帝
凡是任命高级官吏必须首先征得她的同意。 材料二 在百日维新的103天里,光绪帝先后发出变法
模诏令、谕旨达180件。康有为的策弟略弟失康误广仁(曾主评观价原道因:)“规
21
课堂小结
背景

戌 变
过程

影响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洋务运动的破产 公车上书 创办报刊、团体 百日维新:内容 解放了人们思想
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精选ppt
爱国 救亡
的 政治 运动
思想 解放 运动
22
课堂延伸
身处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我们,能够从一百多年前 的那场变法中感悟到些什么?我们今天又该怎样继续 推进改革开放?
政治方面 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意义
有利于具有维 新思想知识分 子参与政权
经济方面
文化方面 军事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有利于中国民 族工业的发展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 有利于西方科 译外国书籍,传播新思想; 技文化的传播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军事的 近代化
戊戌变法是一场精大选pp刀t 阔斧的改革 18
精选ppt
御览上书—— 变还是不变?
16
变法开始—— 大刀阔斧还是循序渐进?
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课堂历史辩论会
社会各界对变法的态度
类别
态度
维新士人
完全拥护变法
了解西学的官僚 支持有限变法
大部分官僚 不愿或反对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知识;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发展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洋务运动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目的,培养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关系的分析、论证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分析评论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开辟了道路,使学生了解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的开始,树立面向世界的“国际化”意识;通过评价洋务运动,帮助学生吸取洋务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内容。

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察两幅战船图片,一艘是鸦片战争时期的,一艘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这两艘船的不同?
学生:动力、材质等不同。

教师:短短50年,中国近代海军发展为何如此迅速?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自学部分:提要求,自主解决基础。

教师:要想了解一段历史,我们首先要了解它发生的背景。

让我们进入本课的第一部分,兴起。

随老师一起批阅几道奏折。

奏折一:
粤中团勇报捷,盖意中事。

逆夷所长者,船也,炮也;所短者,路远也,人少也……—————曾国藩奏折
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奏折
师:曾国藩、李鸿章的观点是什么?你同意吗?
奏折二: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
师:洋务大臣的话说明他想从哪方面兴办洋务?请你说说,这样做对清政府有什么好处?
奏折三:
“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师:洋务大臣的话说明他认识到什么?为此提出了什么口号?
第二部分发展
有了基础的预习,大家对这场新运动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洋务运动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的呢?请大家快速的阅读教材,思考问题: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几条?每一条的内容是什么?请以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学生:主要有四点。

分别是1、创办军事工业;2、创办民用工业;3、筹建海军;
4、兴办新式学堂。

教师: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有二三十家,主要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展示:
让学生当堂掌握,组内互查。

第三部分结局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思考:李鸿章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怎么样?
展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
教师:从上面的曲线可以看出洋务运动时期我国民放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
这说明洋务运动的什么作用?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让我们开展一场辩论赛。

正方学生: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引进了西方的近代科技,使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企业。

为近代企业积累了生
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教师:洋务运动破产了,但其中的影响还在,一批近代企业建立起来了,它们的
生产在继续,这其中就有我们在刚上课时看到的江南造船厂。

新中国成立后,它们焕发了新的生机,
反方学生:运动没有触及根本的制度,所以失败了。

师: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起点,是近代中国强国之梦的开始,之后的中国人开始了一次一次的努力,为着国家的独立、富强而拼博奋斗。

同学们在评价时要学会一分为二。

四、课堂总结
齐读顺口溜,一起感悟启示。

五、反馈达标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比初一时对历史的理解深了一层,但还是存在欠缺和不足,近代史内容、材料丰富,对初二的学生理解有难度。

并且,本课讲述的内容与许多影像作品的时代背景相关,课堂上可以用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是初二的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敏感性,很难做到自主掌握、自主总结,需要老师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和练习,
当堂教授当堂检测加以巩固。

并且,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对本节课出现的民族观念较难理解,在评价历史事物和历史事件的时候容易片面思考。

所以,在学习方法上,老师也要及时加以指导,锻炼学生全面思考的习惯,通过新颖的教学形式加深对本课的理解,督促学生课后及时巩固和背诵,可以通过画思维导图或者讲故事的方式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洋务运动的基础知识。

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和组内互查的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将基础知识当堂掌握。

认识到本节课学习的洋务运动,虽然是失败的,但他的创新精神和改革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引导学生通过本课学习树立了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授,让我意识到课堂更应该尊重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小组合作,锻炼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在备课过程中,要多增加教学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应该即时讲解,最好用题目将知识点串联。

教材分析
近代中国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一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二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洋务运动》是八年级上册第四课,洋务派
官员为富国强兵以图自救而开展的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这一课从运动的兴起、发展和结局三个层面进行叙述,层次明晰,重点突出。

当堂测评练习
1、以下人物中属于洋务派的有()
①林则徐②邓世昌③奕④曾国藩⑤李鸿章⑥左宗棠⑦张之洞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⑤⑥⑦
C.②③④⑤⑥
D.③④⑤⑥⑦
2、西方列强的枪炮声震醒了清王朝部分官僚,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他们发起了一
场自救运动。

其主要影响是
A.实现了富国强兵
B.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挽救了民族危亡
D.阻止了外国资本主义扩张
3.洋务派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开展的自救活动有()
①创办军事工业②创办民用工业③筹建海军④废除科举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4.洋务运动欲“自强”而不强,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中央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B.创办企业采用封建生产方式
C.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生产关系
D.西方列强破坏
材料分析题
中国即不为穷兵海外之计,但期战守可恃,藩篱可固,亦必有铁甲船数只洲弋大洋,始足以遮护南北各口,而建威销萌,为国家立不拔之基。

——李鸿章
(1)李鸿章的话说明他认识到什么?
(2)他有什么举措?其目的是什么?
内容标准
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知识与能力
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知识;通过对洋务运动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相关图片,及相关历史材料,学会处理信息的方法;通过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式学堂等内容,认识洋务运动动的目的及作用。

通过感知历史,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洋务运动的目的、口号及内容,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认识它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