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伴你行】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7 第3讲 破解文言文阅读翻译题提能专训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7 第3讲 破解文言文阅读翻译题课件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7 第3讲 破解文言文阅读翻译题课件

住这件事治了韩文的罪。(皇上)下诏降韩文一级并免官。刘瑾 愤恨难平,又以遗失部籍的罪名,逮捕韩文下狱。数月后获 释,罚一千石米运送到大同。不久又一次罚米,致使韩文家业 荡尽。等刘瑾被诛杀,韩文才恢复官职,后来退休。嘉靖五年 韩文去世,享年八十六岁。
第二步:查找标志,识句式。 “识句式”,即认识古今不同的句式,并在翻译时进行恰 当的转换。“识句式”的重要方面是查找标志。一是固定句式 的标志词,如“奈……何”表示疑问,“……孰与……”表示 比较,“何……为”表示反问等;二是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如 “……者,……也”表示判断,“为……所……”“…… 见……”表示被动,“唯……是……”表宾语前置等。
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山东民愿以羊牛 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 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③民驱走二千里,皆破 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 “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 偿耶?”力争不奉命。
“五步法”破解文言文翻译
考生翻译时易犯随意性、盲目性等错误。俗话说:兵来将 挡,水来土掩,我们要让考生明白“什么词需要译”“怎么 译”,如果沿此思路分“五步”进行精细到位的翻译,就能破 解文言文翻译这个难题。
第一步:瞻前顾后,看语境。 准确翻译句中重要词语的前提是“通句意”。“通句 意”,即大体通晓要求翻译的语句的意义;“瞻前顾后”是 “通句意”的具体方法,即根据“句不离段”的原则,将句子 置于段中,根据语境把握句意,包括人物、事件,句内、句外 的各种关系等。
翻译误区
应对策略
语言不合规范 注意使用双音节词,用语要规范
不辨感情色彩 明确褒贬对象,正确使用褒贬词语
对单句,要注意把握特殊句式;对复 误译语法关系

【名师伴你行】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7 第3讲 破解文言文阅读翻译题课件

【名师伴你行】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7 第3讲 破解文言文阅读翻译题课件

第三步:注重语法,现活用。 词类活用、省略成分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理顺句子的结构 来解决。主、谓、宾、定、状、补是文言文句子的主要成分, 因为各自的功能不同,往往由不同类型的词语充当,当考生发 现某个位置上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时,就可以从词类活 用的角度去思考,如文言文中的“使使……”“使”本来是名 词,这里两个名词连用,就可以确认第一个“使”活用为动 词,此词可翻译成“派遣使者”。
[试题调研] [例1] 分析画线处误译病因,写出正确译文。
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 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 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 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 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 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 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2014· 新课标卷Ⅱ)《明史· 韩文传》
获。恰逢天下大变而大赦天下,张祖才得以回乡。室内空无一 物,马厩牛圈一般光景,只好拆毁量斗木桶做柴烧。心想除了 努力学习没有用来振兴门户的,于是决定学习儒业。当时,皇 帝下诏让有八顷以上田地的人家,选择儿子或孙子一人做属 吏。县里的檄文来了,张祖拒不接受,手拿书卷愤激地说: “我是你们这些做小吏的人吗?”县令禀告按察司,又发檄文 征召张祖前去,张祖如同拒绝县里一样坚决不接受。使者仔仔 细细地看了看他,说:“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 委屈。”于是带着他离开了。
[二轮备考讲义]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 3讲
破解文言文阅读翻译题
热点盘点
细研深究
必须回访的热点名题

2015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言文阅读答案和译文

2015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言文阅读答案和译文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译文卢象昇,宜兴人。

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

(崇祯)六年,贼流入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

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

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识马即步战。

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

贼骇走,相洁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与牛兰。

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

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

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

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

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

”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

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

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

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晟提残卒,宿三宫野外。

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

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晟遣廷麟往乞援,不应。

师至蒿水桥,遇清兵。

象晟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

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

象晟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

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

一军尽覆。

侯弘文者,奇士也。

散家财,募滇军随象升讨贼。

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

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

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注】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善射,娴将略熟习B.逐贼危崖高峻C.督天下援兵督促D.次顺义驻扎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然事多□嗣昌、起潜挠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③背负二十四矢□死A.①因②且③乃 B.①为②而③以C.①因②而③以 D.①为②且③乃7.下列文句中,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

【详尽答案、解析、译文】2015全国各地高考文言文阅读题

【详尽答案、解析、译文】2015全国各地高考文言文阅读题

2015全国各地高考文言文阅读目录江苏卷 (2)〖参考译文〗 (3)山东卷 (3)〖参考译文〗 (5)湖北卷 (6)〖参考译文〗 (8)重庆卷 (9)【参考译文】 (10)安徽卷 (11)【参考译文】 (13)四川卷 (14)〖参考译文〗 (15)〖参考译文〗 (16)天津卷 (16)〖参考译文〗 (18)湖南卷 (19)〖参考译文〗 (20)广东卷 (21)〖参考译文〗 (22)北京卷 (23)〖参考译文〗 (25)浙江卷 (26)〖参考译文〗 (28)福建卷 (28)〖参考译文〗 (30)全国卷Ⅰ (30)〖参考译文〗 (32)全国卷Ⅱ (32)〖参考译文〗 (34)江苏卷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张耒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

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

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

呜乎!其志亦大矣。

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

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

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

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

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

2015年高考广东卷文言文《明史·卢象升传》注释答案解析译文

2015年高考广东卷文言文《明史·卢象升传》注释答案解析译文

2015年高考广东卷文言文《明史·卢象昇传》注释答案解析译文【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卢象昇,宜兴人。

象昇虽文士,善射,娴(xián,熟练,熟悉)将略(用兵的谋略)。

(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jīfǔ,指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

畿:国都周围的地方。

辅: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据(占据,占领)西山(北京西山,是太行山的一条支阜,又称小清凉山),象昇击却(击退。

却:退却)之。

贼走还(hu án,回到)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

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

逐贼危崖(悬崖。

危:高峻,陡峭),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额头),象昇提刀战益疾(猛烈,勇武)。

贼骇(hài,惊惧,害怕)走,相诫曰:“卢廉使遇即(就)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

召宣(宣府)、大(大同)、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入京护卫)。

赐象昇尚方剑,督(监管,督率)天下援兵。

象昇麻衣草履(cǎolǚ,草鞋。

履:鞋),誓师及(到)郊。

当是时,嗣昌(杨嗣昌,明末大臣、诗人。

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崇祯十年任兵部尚书,用“四正六隅”、“十面之网”之策镇压农民起义军,荐熊文灿总理六省军务。

后因熊文灿失职,亲自出京督师,被张献忠以走致敌战术牵制,疲于奔命。

其时已得重病,闻襄王被杀之后,因自感有愧于崇祯帝的信赖惧罪绝食而死)、起潜(高起潜,明末宦官。

崇祯初为内侍,深受崇祯器重。

崇祯五年,督诸将征孔有德叛乱。

旋督宁、锦军,镇压农民军。

九年,任总监,分遣诸将御清军,怯丑不敢战,惟割死人首冒功。

十七年,李自成攻京师,他监宁、前诸军,中道弃关走。

福王时召为京营提督。

后降清)主和议。

象昇闻之,顿足(以脚跺地。

形容情绪激昂或极其悲伤﹑着急)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万分之一,万一,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定)不幸,宁捐躯断脰(dòu,脖子)耳。

2015年新课标II卷阅读答案及译文

2015年新课标II卷阅读答案及译文

2015年新课标II卷阅读答案及译文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

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气。

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場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

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

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

”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

”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

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

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出师命将,扫清群丑,上禀圣算,指日克除。

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

”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

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

寻代宇文述为左翊卫大将军。

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

是日旦将朝,见执。

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

”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

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

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呈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2015年全国高考文言文选段与译文一、全国新课标卷Ⅰ【原文】孙傅,字伯野,海州人。

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建,不然必败。

翛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

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

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惟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朔廷。

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译文】孙傅字伯野,海州人。

考中进士,任礼部员外郎。

当时蔡袺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政事,劝他早点做些更改,否则一定失败。

蔡袺不听。

升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期,高丽入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民夫修船,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

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对于中国没有丝毫好处。

”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他在蕲州安置。

2015年安徽高考文言文《御史梁皙次先生传》注释答案解析译文

2015年安徽高考文言文《御史梁皙次先生传》注释答案解析译文【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清]王世槙先生姓梁氏,讳(即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

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二是讳长官——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

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

先生生世族(旧指世代显贵的家族),幼不喜纨绔(wánkù,富贵人家子弟穿的细绢做成的裤子,泛指有钱人家子弟的华美衣着,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名声和利益)蔑如(mièrú,微细,没有什么了不起)也。

于诗嗜(shì,喜欢,爱好)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dōng yú,东方),清辉照北床。

”长老(年纪大的人)惊异。

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籍籍,形容名声盛大)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

出(出仕,出任)知西安之咸宁(担任西安府咸宁知县。

知:掌管),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视民如子,治行(shìxíng,犹言政绩)冠(超出众人,居第一位)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

官咸宁半载(bàn zǎi,半年),入(入京,入朝)为云南道(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

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设“道”)监察御史。

2015年高考文言文翻译ppt


、 蒋 氏 大 戚 , 汪 然 出 涕 曰 。
做一做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 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做高官得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为什么要参 与呢?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偏义复词,删去浅
4. 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石钟山记》) 译: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道它 的深度。
字字落实第二式:
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删去。
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换古代词语,将 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 字换成本字;古今异义词,正确理解 翻译。
翻译下列句子:
词类活用,名作动
2.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译:考虑到元军也许还能够用言语来打动。 借代:代酒,可译为“酒 力” 3.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译:沛公承受不住酒力,不能前来告辞。
(二)借代的译法:翻译时要译出借代的本 体。
翻译下列句子:
委婉:发动战争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
译:季氏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
3.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省略宾语:之, 他 译: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
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 白王。 省略宾语:之,代纸 译: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文从句顺第二式: 在文言文翻译时,补 出省略的成分。
古文中使用借喻、借代、用典、互文等, 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
翻译下列句子: 1.秦时明月汉时关 。
译: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

第03课+解题锦囊(文言文阅读+翻译)-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2018年高三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解题锦囊】高考文言文翻译易错点分析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直译和意译是文言文翻译的两种基本形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只有在不能直译的情况下才能意译。

高考设题大都是要求直译,做到逐字落实,意译容易失分。

通常有十种简易的方法:(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2)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不表意的虚词。

(3)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4)换:翻译时应把古代词语换成现代词。

(5)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6)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7)译:一字不漏地译出实词(含活用的词、通假字)和有表意的虚词。

(8)意: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内容,无法直译的就要意译。

(9)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10)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高考文言文翻译有九大易错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以减少失误:一、误译文言实词例1.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

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后汉书·邓寇列传》)[误译]光武责难那位太守,并向邓禹问道:“将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解析]“难”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基本用法:①读“nán”,困难,与易相对;②“nàn”,责难,责备。

这里的“难”字取第一个意项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很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文言文阅读(其他类)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韩信数项羽之失曰:“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①,忍不能予。

”繇②斯言也,信之所以徒任为将而不与闻天下之略,且以不保其终者,胥在是矣。

封爵者,因乎天之所予而隆之,非人主所以市天下也。

且爵赏亦岂必其足荣哉?荣以其难得而已。

人主轻之,天下猎之;人主重之,天下荣之。

羽不惜屈己以下人,而靳③天爵,何遽非道而必亡乎?抑信之为此言也,欲以胁高帝而市之也。

故齐地甫定,即请王齐,信之怀来见矣。

挟市心以市主,主且窥见其心,货已雠而有余怨。

云梦之俘,未央之斩,伏于请王.齐之日,而几动于登坛之数语。

刀械④发于志欲之妄动,未有爽.焉者也。

信之言曰:“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为人主者可有是心,而臣子且不可有是语。

况乎人主之固不可以是心市天下乎!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奚必践.姑许之言而亵天之景命哉!若夫项羽之所以失者,非吝封爵之故。

信之说,不如陈平之言之允也。

陈平曰:“项王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

”故羽非尽不知人,有蔽之者也。

琐琐姻亚,踞朊仕,持大权,而士恶得不蔽?虽然,亦有繇尔。

羽,以诈兴者也;事怀王而弑之,属宋义而戕之,汉高入关而抑.之,田荣之众来附而斩艾掠夺之。

积忮害者,以己度人而疑人之忮己。

轻残杀者,大怨在侧而怨不可狎。

左顾右盼,亦唯是兄弟姻党之足恃为援。

则使轻予人以权,己且为怀王,己且为宋义。

惴惴慄慄,戈戟交于梦寐,抑恶能不厚疑天下哉?然而其疑无救也。

为汉王之腹心者项伯也,其兄弟也;追而迫之刭者吕马童也,其故人也。

从之于大败之余者三十余骑,而兄弟姻亚不与焉。

怀慝⑤求援,而终以孤立。

非刓印不与者惎⑥而贼之,其亲戚之叛已久矣。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汉高帝之二》,有删改)【注】①刓(wán)敝:残缺,破旧。

②繇(yóu):由,从。

③靳:吝惜。

④刀械:借指杀身之祸。

⑤慝(tâ):邪恶,恶念。

⑥惎(jì):毒害,憎恨。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于请王.齐之日王:做(齐王)。

B.奚必践.姑许之言而亵天之景命哉践:履行。

C.未有爽.焉者也爽:痛快。

D.汉高入关而抑.之抑:压制。

答案:C 解析:C项,爽,差错。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作者认为项羽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羽不惜屈己以下人,而靳天爵②琐琐姻亚,踞朊仕,持大权,而士恶得不蔽③羽,以诈兴者也④以己度人而疑人之忮己⑤惴惴慄慄,戈戟交于梦寐⑥怀慝求援,而终以孤立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⑤ D.②④⑥答案:D 解析:①是韩信的观点;⑤描述的是项羽当时的情形。

采用排除法,故选D 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的关于项羽失败的言论,可能是他想借此要挟汉高祖刘邦,从而达到抬高自己的目的。

B.韩信认为功臣应当分封城邑,他与君主做交易,暂且做了齐王,却招致杀身之祸。

C.项羽的失败,作者认为他过分倚重亲人却又受蒙蔽,嫉贤妒能,滥杀无辜,终致众叛亲离。

D.历来对项羽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作者并不认可韩信吝啬封爵的说法,却对陈平的分析赞赏有加。

答案:D 解析:D项,原文中说“信之说,不如陈平之言之允也”,可见“对陈平的分析赞赏有加”有误。

4.请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主轻之,天下猎之;人主重之,天下荣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况乎人主之固不可以是心市天下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抑恶能不厚疑天下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如果)君主看轻它,(那么)普天之下的人都想猎取它;(如果)君主看重它,(那么)普天之下的人都会把它看作荣耀。

(2)况且,做君主的人根本就不可以用这种心理去赢得天下啊!(3)他怎么可能不对天下人抱有极大的戒心和疑虑呢?5.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短文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尽心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参考译文】韩信列举项羽的过失说:“有功劳应当封爵的人,印绶破旧了,(项羽也)舍不得授给别人。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韩信只担任将领却不能从刘邦那里知晓天下大计,并且不能保全自己到终老的原因,全都在这里了。

封爵,应当遵照天意封给有功之人,以表彰、推崇他们,不应当作为君主用来收买人心的手段。

再说封爵赏赐难道一定能够使人荣耀吗?(封爵赐赏之所以)荣耀,只是因为它难以获得罢了。

(如果)君主看轻它,(那么)普天之下的人都想猎取它;(如果)君主看重它,(那么)普天之下的人都会把它看作荣耀。

项羽不惜委屈自己而甘居人下,只是吝惜官爵,(不愿轻易授人,)怎么就不合道义一定要灭亡呢?也许韩信说这番话,是想要用来要挟刘邦从而抬高自己。

所以,齐地刚刚平定,(他)就请求做齐王,韩信的内心世界由此可见一斑了。

(韩信)怀着一颗商人之心来与君主做交易,君主刘邦看穿了他的用心,(韩信)得到了好处,但同时也“赚”来了深深的怨恨。

(他)在云梦被俘,在长安未央宫被杀,(其祸根)隐藏在请求做齐王之日,杀机萌动于登坛拜将时的寥寥数语。

杀身之祸起于志欲妄动,这话一点也不错。

韩信的话说:“用天下的城邑分封功臣,有什么不能征服的。

”做君主的人可以有这样的想法,可是做臣子的人就不应当说这样的话。

况且,做君主的人根本就不可以用这种心理去赢得天下啊!(君主)所说的话不一定都要讲信用,所做的事不一定都要做到。

(君主)为什么一定要履行随口所许的诺言从而亵渎苍天的意旨呢?至于项羽失败,并不是吝惜封爵的缘故。

韩信的说法,比不上陈平的说法公允。

陈平说:“项王任用、喜爱的人,不是项家人便是妻子的兄弟,即使有怀有奇特才能的人却不重用他们。

”所以项羽不是完全不了解人,是有人蒙蔽了他。

猥琐无能的众亲戚,占据着各要害部门,手握大权,这样,士人们怎么能够不受排挤、抑制呢?即使这样,也是有原因的。

项羽,是靠奸诈发迹的;(他)侍奉楚怀王却杀了怀王,在宋义帐下为将却杀害了宋义,看到汉王刘邦进入函谷关便压制他,田荣的人马来归附他,他却残酷地杀害、掠夺他们。

(项羽)接连因忌恨而残害别人,是由于他用自己的心思去揣度别人,怀疑别人都在忌恨、陷害自己。

轻率杀人的人,一定会有对自己恨入骨髓的仇人在周围,这些仇人是不可亲近的。

(所以,项羽)左顾右盼,发现也只有这些自己的兄弟姻亲值得信赖,可以作为辅弼。

如果轻率地把大权授给别人,自己就会成为怀王,自己就会成为宋义。

(项羽)整日提心吊胆,惴惴不安,在睡梦之中看到的也是刀枪剑戟,他怎么可能不对天下人抱有极大的戒心和疑虑呢?然而,他的疑虑戒备之心并不能挽救他覆亡的命运。

作为刘邦心腹的项伯,是他的兄弟;追赶他并且逼迫他自刎身亡的吕马童,是他的老朋友。

在惨败之后仍然追随他的有三十多人,可是他的兄弟姻亲没有人在其中。

怀着一颗奸邪之心想求得亲友援助,却最终落得个孤立无援的下场。

并不是原先(他)舍不得封赏的那些人因为怨恨而伤害他,他的亲戚们早已背叛了他。

【断句译文】诸侯危害到土谷之神,就改立诸侯。

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祀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二、(2014·湖北七市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先王父①马赞(清)莫与俦先王父崇级君好马而善相,家中常数十蹄,皆驽骀.,不当意。

山砦②蛮家有一驹,善蹄龁人,砦中莫敢近者。

出牧,常听.数日不归。

先王父闻之曰:“此其良马乎?”令奴子招弟往视。

返,白以神俊。

王父复亲视之,信。

议售,马主以不能驭,取直极廉。

而曰:“马素无缰辔,要自施之。

服不服,不吾与也。

”而招弟故善服马,令砦人驱马群于巷,蓦自墙登其脊,任所之。

腾山越涧,往复约百里。

马稍倦,谓之曰:“汝可降矣!”马似首肯者。

乃结带为辔,牵以归。

乃驯良无匹,然惟先王父及先君③能骑之。

有所适,二百里外,日往返,未尝及晡.。

负盐米,二倍于常马;速亦然。

日食,尽粟四五斗。

王父爱之甚,每亲饲之,否则先君饲之,招弟饲之。

他人稍近之,则蹄龁立至矣。

又解人语。

先君读书于羊安,去家五十里。

月令马致.米,盈其驮,谓之曰:“送至羊安!”则自去。

有顷,先君闻嘶声,则马立学舍外。

卸其驮,曰:“速归!”有顷,已复至家。

往返不须人驭也。

凡所曾经历,语以地名,即能自至其处。

以故先王父适远,有句留,马率自归。

计事竣,当往迎,皆命马。

知本州某闻其异,必欲以重价致。

先王父不肯,然以其地方官,强应之。

令招弟牵往,系州署堂下桩。

谓其圉人④曰:“须数健者视此马。

不尔,不能有也。

”各笑颔之。

招弟出城里许,马已拔桩奔腾来,桩尚在缰也。

乃还价,归马。

州衙人谓未尝食其寸草粒粟云。

至先王父卒之夜,马悲嘶,不食而毙。

先后在吾家,计三十年。

赞曰:“其附主也,似感知己,其致力似图报恩。

他人之厚豢,曾不一盼,独于其主而殉之身。

此古烈丈夫事,尚不易得之今之人。

马乎!尔犹负毛插角之伦乎!”(选自《清文观止》)【注】①王父:祖父。

②砦(zhài):同“寨”。

③先君:已故的父亲。

④圉人:官名,掌管养马放牧等事;泛指养马的人。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中常数十蹄,皆驽骀.骀:劣马。

B.出牧,常听.数日不归听:听说。

C.日往返,未尝及晡.晡:申时,即午后三点至五点。

D.月令马致.米,盈其驮致:送达,送给。

答案:B 解析:B项,听,听任,任凭。

7.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该马的能力超群的一组是( )①谓之曰:“汝可降矣!”马似首肯者②负盐米,二倍于常马;速亦然③他人稍近之,则蹄龁立至矣④谓之曰:“送至羊安!”则自去⑤凡所曾经历,语以地名,即能自至其处⑥马已拔桩奔腾来,桩尚在缰也A.①②⑥ B.①③⑤C.②④⑤ D.③④⑥答案:C 解析:①表明马被驯服了;③表明马与主人感情笃深,独忠于主人;⑥说马毅然脱缰奔向老主人,体现其忠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