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6)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福州大学初试科目参考书目

王镜岩朱圣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生物化学》(上、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828)结构力学
龙驭球编,《结构力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祁皑主编,《结构力学》,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祁皑编著,《结构力学学习辅导与解题指南》(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846)材料科学综合
材料模块:胡赓祥,蔡珣,戎咏华.材料科学基础(第三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版;化学模块:潘祖仁.高分子化学(第五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
(847)经济法学
漆多俊主编:《经济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
(848)环境法学基本理论
《环境资源法教程》第二版,蔡守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环境法学》,陈泉生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
(836)道路建筑材料
谭忆秋,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严家汲,道路建筑材料,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年
(837)经济学综合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另参见:《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版,西方经济学编写组;逄锦聚等主编:《政治经济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9版
(844)电子电路与系统(含模电、信号与系统)
《电子线路(线性部分)》,谢嘉奎,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版;《信号与系统》上册及下册的第7、8两章,郑君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版
(845)综合日语(日本文学、日本概况)
《日语概论》翟东娜潘钧编著,高等教育教育出版社2008;《日本近代文学史》谭晶华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日本古典文学入门》张龙妹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日本文化概论》韩立红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硕士研究生(有机化学专业初试)入学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有机化学专业初试)入学考试大纲第一篇:硕士研究生(有机化学专业初试)入学考试大纲硕士研究生(有机化学专业初试)入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化学基础一、考试的总体要求1、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
2、掌握分析化学中各类分析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及局限性,正确处理分析数据与信息,并具有选择分析化学方法、正确判断和表达分析结果的能力。
3、掌握物理化学课程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并掌握其含义及适用范围。
掌握物理化学的公式应用及应用条件,概念要明确,计算题要求思路正确,步骤简明。
二、考试内容及复习范围无机、分析化学部分1.物质结构简介1)了解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能量的量子化、波粒二象性。
2)了解原子轨道、波函数、概率、概率密度、电子云的概念,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特征。
重点掌握描述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n、l、m、ms)的物理意义、取值规律和合理组合。
3)根据电子排布的三个原则和能级组概念,掌握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根据电子排布的价电子构型,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族、区)及有关性质。
4)了解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和电负性等概念及其一般递变规律。
5)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理论要点。
重点掌握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空间构型及分子极性的关系。
6)了解分子间力和氢键的性质。
7)熟悉和掌握晶体的内部结构和基本类型,以及离子键和离子晶体,金属键和金属晶体。
2.滴定分析概述1)了解有关误差的几个基本概念: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准确度、精密度等。
2)了解误差的来源、特点、消除及减免、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措施和方法,掌握各种误差的计算(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绝对偏差、相对偏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变动系数)。
3)掌握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了解置信区间与置信度的概念及计算。
4)掌握可疑值的取舍方法(Q检验法、G检验法)。
了解显著性检验方法(F检验法、t检验法)。
浙江农林大学2023考研考试大纲食品加工与安全专硕-初试826《食品化学》考试大纲

浙江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食品化学》初试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浙江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食品化学》考试是为招收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和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选拨考试。
它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的食品化学素质,包括对食品化学各项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掌握食品成分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能针对食品品质的变化,分析有关食品化学方面的原因,了解最前沿的食品化学的进展和发展趋势。
三、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一)水分考试内容1.水在食品中的作用;2.水和冰的结构和性质;3.食品中水的存在形式;4.水分活度;5.等温吸湿线;6.水分活度与食品的稳定性。
考试要求1. 掌握水在食品中的作用;2. 理解水和冰的结构和性质及其如何对食品质量和加工工艺产生影响;3. 掌握食品中水的存在形式。
理解结合水、自由水的概念和分类;4. 掌握水分活度的定义,水分活度与温度的关系;5. 理解等温吸湿线的概念,“滞后”现象的概念,理解在等温吸湿线各区段的水分状态;6. 掌握水分活度与食品贮藏中的微生物活动、酶促反应和非酶反应的关系,理解在生产实际中如何合理控制食品水分活度的程度。
(二)蛋白质考试内容1.氨基酸、肽和蛋白质的结构、分类和一般性质;2.蛋白质的变性(变性对蛋白质功能性质的影响、常见的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3.加工对蛋白质物理、化学和营养价值的影响(热处理、低温处理、脱水与干燥、辐射、碱处理);4.蛋白质的食品功能特性(与水的相互作用、凝胶形成、织构化、乳化性质、起泡性质、风味结合作用)。
考试要求1. 理解蛋白质的分类;2. 掌握氨基酸的结构;3. 理解蛋白质的结构特点及维持立体结构的主要作用力类型;4. 掌握蛋白持质变性的定义,引起蛋白质变性的条件及原因;5. 掌握蛋白质变性特性在食品加工中的表现和应用;6. 掌握蛋白质的食品特性及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7. 掌握加热、碱处理、冷冻与脱水干燥对蛋白质的影响机理、现象及在生产中的控制;8. 掌握禽畜类肉蛋白、鱼肉蛋白、乳蛋白、大豆蛋白、小麦蛋白、胶原蛋白的结构特点及主要特性;9. 理解植物蛋白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暨南大学《食品化学》826-2022年真题(附完整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202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B卷)********************************************************************************************招生专业与代码: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蛋白质工程、食品工程考试科目名称及代码:食品化学(826)考生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卷)上,写在本试题上一律不给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建议:不要写太多,简明扼要即可,想留下好印象也可以多写1.淀粉老化2.酶活力3.成碱食物(生理碱性食物)4.油脂烟点5.蛋白质组织化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铜离子将叶绿素中的()离子取代后,叶绿素更加稳定。
A.Zn2+B.Ca2+C.Fe2+D.Mg2+2.肌肉中能与亚硝酸盐反应使肉制品呈现稳定鲜红色的物质是A.氨基酸B.蛋白质C.血红素D.糖原3.属于高倍甜味剂的物质有AA.甜叶菊甘B.木糖醇C.葡萄糖D.糖4.淀粉分子中,葡萄糖链接方式为A.肽键B.糖苷键C.酯键D.酰键5.属于鲜味剂的有A核苷酸B儿茶素 C.奎宁 D.维生素C6.油脂的酮型酸败针对的是A甘油 B.饱和脂肪酸 C.单不饱和脂肪酸 D.多不饱和脂肪酸7.属于人工合成色素的物质为A.红曲色素B.姜黄C.柠檬黄D.花青素8.以下物质的化学名称是A糠醛 B.羟甲基糖醛 C.丙烯酰胺 D.丙氨酸9.非洲神秘果内含的一种碱性蛋白质,使人吃了以后再吃酸的东西时,口感反而有甜味,这种现象称为味的A对比现象 B.相乘作用 C.消杀作用 D.变调作用10.蔬菜热烫流失最多的维生素为A.维生素CB.维生素DC.维生素AD.维生素K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每题3分,部分选对得2分,选错不给分,共15分)1.以下化合物中,哪些不是糖类热降解的产物2.以下维生素中,属于水溶性维生素的是3.引起果蔬褐变的酶有A多酚氧化酶 B.抗坏血酸脱氢酶 C.淀粉酶 D.叶绿素醇4.可用作抗氧化剂的物质的有A乳酸链球菌素 B.迷送香提取物 C.茶黄素 D.葎草酮5.以下哪些是多糖具有的功能性质A亲水 B.凝胶 C.稳定 D.风味结合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简答题一般只回答要点,不发散或者稍微发散一两句。
计算机826考纲

计算机826考纲计算机826考纲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重要考试标准,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人类的角度出发,以生动的方式描述计算机826考纲的内容。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826考纲首先涵盖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这包括了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的运作方式。
二、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在计算机826考纲中,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也是重要的考察内容。
我们将学习如何建立和管理计算机网络,了解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的相关知识。
同时,还需要掌握网络通信协议和网络传输原理等方面的知识。
三、程序设计与开发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程序设计与开发在计算机826考纲中占据重要位置。
我们需要学习不同编程语言的使用方法,掌握常用的算法和数据结构,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思路。
四、数据库与信息系统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也是计算机826考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将学习如何设计和管理数据库,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
同时,还需要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开发方法,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五、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成为计算机826考纲中的热门内容。
我们将学习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算法,了解机器学习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科技挑战。
六、计算机安全与隐私保护计算机安全与隐私保护是计算机826考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我们需要学习如何保护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止黑客攻击和恶意软件的侵入。
同时,还需要了解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最佳实践。
总结计算机826考纲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广泛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我们通过努力学习,能够在计算机826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为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杭州师范大学2022年《826有机化学(一)》考研专业课考试大纲

基础知识内容占50%;理解பைடு நூலகம்识内容占30%;综合知识内容占20%。
试卷难易结构
测试考生能否正确理解、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基本反应。考察考生运用所学的化学反应去分析、解决实际化学问题及创新能力,试卷难易适中。
试卷题型结构
完成反应,目标分子的设计与合成,推测机理,确定结构
试卷分值结构
202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有机化学(一)》考试大纲
参考书
《有机化学》第三版(上、下册)胡宏纹主编;《有机化学》(第四版)高鸿宾主编
考试内容
各种烃类、醇和酚、醚、醛和酮、羧酸及其衍生物、胺及其它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及多肽的结构、性质及反应,周环反应等;利用所学反应进行目标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利用简单的波谱学知识,如红外、核磁、质谱等确定化合物的结构,推测反应机理等。
完成反应(30-40%),目标分子的设计与合成(30-40%),反应机理(15-20%),推测结构(15-20%)
评分标准和要求
试卷有评分标准
备注
一级学科硕士点召集人:(学院盖章)学院分管院长签名:
贵州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828 物理化学一(不含结构化学)

化学热力学:
①熟练掌握热力学第一、二定律及其应用,进行体系变化过程中相关热力学参数的计算,能用3个热力学判据对体系变化的方向进行推断;
②掌握从生成热和燃烧热计算反应热的方法及盖斯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③掌握偏摩尔量和化学势的定义,能推导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理想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明确组分标准态的物理意义;
化学动力学:
①掌握反应速率的表示、速率方程,基元反应、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等基本概念;
②掌握零级、一级、二级反应速率方程的微分式、积分式,速率常数单位、半衰期等基本概念以及对峙反应,平等反应和连续反应的基本特点,能进行相关的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③掌握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和单分子反应理论;
④掌握相、相数、独立物质数、组分数、自由度等概念,掌握单组分、二组分或三组分体系相图的绘制、相图特点及相律分析知识,理解杠杆规则、精馏原理在相图中的应用。
⑤理解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各种表示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范特霍夫等温方程,以及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的计算;
⑥掌握溶液中电化学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电化学与化学热力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可逆电极的种类、电极反应及可逆电池表达。能进行可逆电池反应平衡常数及热力学函数的计算;理解不可逆电极极化的原因及极化产生的结果,掌握析出电极电势的计算方法,理解通过电解沉积法实现不同金属离子间分离的原理和方法。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化学相关专业
三、考试形式
闭卷,180分钟
四、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导言
《物理化学》课程主要涉及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探讨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及化学反应的速度和机理问题。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化学热力学基本原理及其在溶液、相平衡、化学平衡以及电化学中的应用、理解化学动力学、表面化学及胶体理论的基本知识与原理。
13-15西北大学826物理化学考研真题

2013物化826一、选择题(每个选择题有A、B、C、D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每小题2分,共40分)1. 相对理想气体,实际气体的压力和体积分别会出现: ( )(A) 压力正偏差,体积正偏差 (B) 压力正偏差,体积负偏差(C) 压力负偏差,体积正偏差 (D) 压力负偏差,体积负偏差2. 在标准压力下,C(石墨) + O2(g)=CO2(g) 的反应热为△rHөm,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 △rHөm是CO2(g)的标准生成热 (B) △rHөm△=rUөm (C) △rHөm是石墨的燃烧热 (D) △rUөm <△rHөm3. n mol某气体在恒容下,由T1加热到T2,熵变为△S1,相同量的气体在恒压下由T1加热到T2,其熵变为△S2,则△S1与△S2的关系为: ( ) (A) △S1>△S2 (B) △S1<△S2 (C) △S1=△S2(D) △S1=△S2=04. 已知 373 K 时,液体A的饱和蒸气压为 5×104 Pa,液体 B 的饱和蒸气压为105 Pa,A和B构成理想液体混合物,当A在溶液中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5 时,气相中B的物质的量分数为: ( )(A) 1/1.5 (B) 1/2 (C) 1/2.5 (D) 1/35. 把500g樟脑(熔点451.15K)和0.1mol的某新合成的有机物相混合,所得的混合物熔点为443.15K,已知该有机物0.13g和5g樟脑混合物的熔点为447.15K,则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量为:( ) (A) 130 (B) 260 (C) 140 (D) 2806. 加入惰性气体能增大平衡转化率的反应是:()(A) C6H5C2H5(g)= C6H5C2H5(g)+H2(g)(B)CO(g)+H2O(g)=CO2(g)+H2(g)(C) 1.5H2(g)+N2(g)=2NH3(g)(D)CH3COOH(l)+C2H5OH(l)=H2O(l)+CH3COOC2H5(l)7. CuSO4与水可生成CuSO4⋅ H2O,CuSO4⋅ 3H2O,CuSO4 ⋅ 5H2O 三种水合物,则在一定温度下与水蒸气平衡的含水盐最多为:( )(A) 3种 (B) 2种 (C) 1种 (D) 不可能有共存的含水盐8. 对单原子理想气体分子,发生一个物理变化,欲求其热力学性质,要知道:()(A) qt、 qr、 qv (B) qt (C) qr、 qe、qn (D) qe、 qn9. 300 K时,分布在J= 1转动能级上的分子数是J= 0 能级上分子数的3exp(-0.1)倍,则分子转动特征温度是:( )(A) 10K (B) 15K (C) 30K (D) 300K10. 给处于右图(图1)II区的系统中投入一块结晶的A(s),发生的现象是:( )(A) A(s)将很快溶解(B)(B) A(s)将稳定存在(C)(C) A(s)量将增加(D) (D) B(s)量将增加11. 在 Hittorff 法测迁移数的实验中,用 Ag 电极电解 AgNO3溶液,测出在阳极部AgNO3的浓度增加了 x mol,而串联在电路中的 Ag 库仑计上有 y mol 的 Ag 析出, 则Ag+离子迁移数为:( )(A) x/y (B) y/x (C) (x-y)/x (D) (y-x)/y12. 291K,纯水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为 4.89×10-2 S·m2·mol-1,此时水中m(H+)=m(OH-)=7.8×10-8 mol·kg-1,则291K时纯水的电导率k(S·m-1)为:( )(A) 3.81×10-6 (B) 3.81×10-8 (C) 3.81×10-7 (D) 3.81×10-513. 有如下两个电池,其中a1< a2,电池的动势分别为E1和E2:(1)Cu(s)│Cu2+(a1)ǁCu2+(a2)│Cu(s) E1(2)Pt(s)│Cu2+(a1),Cu+(a’)ǁCu2+(a2), Cu+(a’)│Pt(s) E2两个电池的反应都可以表示为:Cu2+(a2) → Cu2+(a1),则两个电池电动势的关系为:():(A) E1 = 2E2 (B) E1 = 1 / 2E2 (C) E1= E2 (D) 无法比较14. 关于阈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阈能的概念只适用于基元反应 (B) 阈能值与温度有关(C) 阈能是宏观量、实验值 (D) 阈能是活化分子相对平动能的平均值15. 平行反应B→P(E1);B→Q(E2),已知活化能E1>E2,指前因子A1>A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6)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察目标
该考试的主要目标是考察考生对于有机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主要有机反应及反应机理、有机合成思路、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要求考生能够系统地运用有机化学相关知识内容和方法来准确分析、解释和科学处理工程实际问题。
二、考试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了解有机化学发展历史及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学习任务及研究方法;
1.2 理解化学键理论及共价键的形成和属性;
1.3 掌握基本概念:原子轨道、分子结构、构造、均裂、异裂、自由基、中间体、诱导效应、官能团;
1.4 了解有机化合物元素分析及结构测定方法。
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
2.1 熟练掌握烷烃的同系列、异构及烷烃的命名;
2.3 掌握烷烃的构象:构象的定义,交叉式与重叠式,构象
表示法(透视式与Newman投影式),构象与能量关系;
2.3 了解烷烃的物理性质:沸点、熔点、溶解度、密度及变
化规律,分子间力;
2.4掌握烷烃的反应,重点掌握烷烃的卤化反应及自由基反应
历程;
2.5了解烷烃的主要来源和用途。
2.6 掌握环烷烃的异构和命名;
2.7了解环烷烃的物理性质、环烷烃的来源和应用;
2.8 掌握环烷烃的化学性质,理解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的
关系;
2.9 掌握环己烷的构象、理解取代环己烷的构象分析;了解
其它单环及多环环烷烃的构象。
第三章烯烃和炔烃
3.1 掌握烯烃、炔烃的结构、异构和命名;
3.2 理解烯烃的相对稳定性与结构的关系;
3.3 掌握烯烃、炔烃的制法;
3.4了解烯烃、炔烃的物理性质;
3.5 重点掌握烯烃的反应:催化加氢;亲电加成(加卤素、
卤化氢、水、次卤酸、硫酸);自由基加成(过氧化物效应);硼氢化反应;氧化,臭氧化;聚合反应;α-氢的反应(高温卤代,氧化,氨氧化);掌握炔烃的反应。
3.6 掌握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熟练应用马氏规则,了解区域
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的概念。
掌握碳正离子的稳定性、碳正离子的重排及烯丙位重排;
3.7 了解烯烃、炔烃的来源和工业制法。
第四章二烯烃共轭体系
4.1 掌握二烯烃的命名;
4.2 掌握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4.3 理解及掌握电子离域及共轭效应;
4.4 理解并会写出一般化合物的共振式;
4.5 了解重要二烯烃的工业制法。
第五章芳烃芳香性
5.1 掌握苯的结构;掌握苯及苯衍生物的异构、分类及命名;
5.2 重点掌握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
Friedel-Crafts反应)及其反应机理;
5.3 理解并掌握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定位规律:定位基的分
类,一元取代的定位规律及解释,二元取代苯的定位规律;
5.4 掌握烷基苯的其他反应;
5.5 了解单环芳烃的来源和用途;
5.6 了解多环芳烃的命名、性质。
掌握萘的性质及其定位规
则;
5.7 了解芳烃的工业来源;
5.8 理解并会应用休克尔规则判断芳香性;
5.9 了解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
第六章立体化学
6.1掌握以下基本概念:偏振光、旋光性、手性、比旋光度、
对称元素、对映体、非对映体、外消旋体和内消旋体的概念;
6.2 掌握分子的对称性和手性的关系;
6.3 掌握构型的表示方法及手性分子的R/S命名法;
6.4 了解碳环化合物及不含手性中心化合物的立体异构;6.5 了解手性合成的概念。
第七章卤代烃
7.1 掌握卤代烃命名法、卤代烷的结构、分类及物理性质;
7.2 掌握脂肪族卤代烃的重要反应: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
应、与活泼金属反应;
7.3 正确理解亲核取代反应的SN2和SN1机理及消除反应机
理(E1、E2);掌握影响亲核取代反应及消除反应的因素;
了解影响亲核取代反应及消除反应竞争的条件。
7.4 掌握制备脂肪族卤代烃的方法;
7.5 了解卤代烷的用途;
7.6 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制备及用途。
7.7 掌握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化学性质。
第八章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
8.1 理解氢谱基本原理。
掌握电子的屏蔽与去屏蔽效应、化
学位移的定义、有机化合物中各类氢的化学位移范围、n+1规律;初步掌握NMR图谱解析法;
8.2 理解分子结构与红外光谱之间的关系及主要官能团的特
征吸收频率;理解特征区、指纹区、红外活性等概念;
初步掌握一般化合物的红外光谱解析方法;
8.3 了解紫外光谱的原理及一般应用;
8.4 了解质谱的一般应用。
第九章醇和酚
9.1 掌握醇的结构、异构和命名;
9.2 掌握一元醇的反应,掌握醇的亲核取代、消除反应及其
机理;
9.3 掌握一元醇的制法;
9.4 了解二元醇的命名及性质;
9.5 掌握酚的结构、异构和物理性质;
9.6 掌握一元酚的反应。
第十章醚和环氧化合物
10.1掌握醚的结构、异构和物理性质;
10.2 掌握醚的反应;重点掌握醚的亲核取代反应及机理;10.3 掌握醚的制法:醇脱水;Williamson合成;
10.4 掌握环醚的性质;重点掌握环氧乙(丙)烷的化学性质;
10.5 了解冠醚用途。
第十一章醛、酮和醌
11.1 掌握一元醛酮的结构、异构和命名;
11.2 掌握醛酮与氧亲核试剂、与氮亲核试剂、与碳亲核试剂
的加成反应;掌握醛酮的α-氢原子的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11.3 掌握醛酮亲核加成反应机理及羟醛缩合反应机理;
11.4 理解并掌握醛和酮的酮—烯醇平衡及有关反应;
11.5 掌握醛酮的还原和氧化反应及应用;
11.6 掌握一元醛酮的制法:醇的氧化和脱氢;炔烃水合;同
碳二卤代物水解;Friedel-Crafts酰化法;芳烃氧化;羰基合成;
11.7 了解醛酮的来源和用途;
11.8 掌握α,β-不饱和醛酮的命名及反应;
11.9 了解乙烯酮、卡宾的性质;
11.10 了解醌的制法及化学性质。
第十二章羧酸
12.1掌握一元羧酸的结构及命名;
12.2理解诱导效应对羧酸酸性的影响;
12.3掌握一元羧酸的化学性质;
12.4掌握酰化反应的机理;
12.5了解一元羧酸的来源和用途;
12.6了解二元羧酸性质;
12.7了解羟基酸的性质。
第十三章羧酸衍生物
13.1掌握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命名;
13.2了解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13.3掌握羧酸衍生物的水解反应及其机理;重点掌握酯的水
解反应及其机理;
13.4掌握羧酸衍生物的其它反应:醇解、氨解、还原和与
Grignard试剂的反应;掌握酰基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13.5了解羧酸衍生物的用途;
13.6了解碳酸衍生物的性质及用途。
第十四章β—二羰基化合物
14.1 掌握酮-烯醇互变异构;
14.2 掌握乙酰乙酸乙酯的基本性质和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4.3 掌握丙二酸二乙酯的基本性质和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4.4 掌握迈克尔反应及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4.5 了解含活泼亚甲基化合物的性质。
第十五章胺
15.1了解硝基化合物命名、制法、性质;掌握芳香族硝基化
合物的制法、及化学性质(还原、芳环上的取代等);15.2掌握胺的分类、结构和命名;
15.3了解一元胺的物理性质;理解并会判断胺的碱性;
15.4掌握胺的反应: 胺烃基化;酰基化;磺酰化(Hinsberg反
应);与亚硝酸的反应;氧化;芳环上取代;异腈化反应;
15.5掌握胺的制法;
15.6 了解二胺、不饱和胺和取代胺的性质;
15.7 掌握季铵盐和氢氧化四烃基铵的命名、制备与反应;15.8了解重氮化合物的命名、制备;掌握芳基重氮盐的化学
反应(放出氮与保留氮的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5.9 了解偶氮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
15.10 了解腈的性质及用途。
第十六章杂环化合物
16.1掌握吡咯、呋喃和噻吩结构、命名及性质;
16.2了解吲哚的结构、命名及性质;
16.3了解含两个以上杂原子的五元杂环的结构、命名;
16.4 掌握吡啶的结构、命名、制备及性质;
16.5了解喹啉和异喹啉的结构、命名;
16.6 了解含氧的六元杂环的结构、命名。
第十七章类脂类
基本内容和要求:
17.1了解油脂的组成和性质;
17.2了解蜡、磷脂、萜类和甾类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
第十八章糖类
18.1了解单糖的构型、Haworth结构和构象;
18.2了解单糖的反应:氧化、还原、成苷、成脎、醚化反应、
互变异构及变旋现象;
18.3了解二糖、多糖的结构与性质。
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试卷结构为化合物命名或结构、有机反应转化题、理化性质题、分离鉴别题、有机合成、推断结构题、反应机理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