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1.1.1三角形的边

一、授课类型:新授课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表示,三角形边、内角、顶点的定义,三角形的分类以及三边的关系。

2、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三边关系的过程,认识三角形这个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提高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数学分类讨论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

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三角形的图片,学生欣赏并从中抽象出三角形。

(二)、新课教学

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位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2.三角形边、内角、顶点的定义:

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

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三角形分类:

问:三角形可采用几种不同的分类标准?如何分类?

(1)按边相等关系:

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三角形

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2)按角分:

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斜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三)、合作学习

引入情境:一只蚂蚁从点A爬向点B,如图所示,第一种是沿着AB、BC爬,第二种是直接从点A爬向点C,哪种爬法最近?

A

BC

结论:1、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定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理论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定理的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

例题:用一条长为18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1)如果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是4cm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四)、课堂练习

书第4页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

五、板书设计

1.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位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边、内角、顶点的定义:

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

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三角形分类:

(1)按边相等关系:

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三角形

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2)按角分:

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斜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4.三边关系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

一、授课类型:新授课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通过画图了解三角形的三

条高(及所在直线)交于一点,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等都交于一点.

3、采用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培养自己主动参与、勇于探究的精

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

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难点:三角形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的区别,三角形的高与垂线的区别,钝角三

角形高的画法,不同的三角形三条高的位置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书第8页第一题

2、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为2和9,且周长为奇数,那么满足条件的三角形共有

()个。

3、以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为边,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A.3,3,3B.3,3,6C.3,2,5D.3,2,6

4、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12cm和8cm,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

是.

(二)、学习新知

1.三角形的高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

A

BDC

①观察图形,回答问题

1.AD是△ABC的BC上的.

2.∠ADB=∠ADC=

②在练习本上画出三角形,并在这个三角形中画出它的三条高.(如果所画的是

锐角三角形,接着提出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哪里?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那

里?)观察这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的位置有何关系?

三角形的三条高____________,锐角三角形三条高交点在锐角三角形_____,直角三角形三条高线交点在直角三角形________,而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

在钝角三角形__________.

2.三角形的中线

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的线段。

①观察图形,回答问题。

A

BDC

1.AE是△ABC的BC上的中线.

2.BD==

1

2

②在练习本上画三角形,并在这个三角形中画出它的三条中线.(如果所画的是锐角三角形,接着让他们画出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看看这些三角形的中线

在哪里)?观察这三条中线的位置有何关系?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________,它们__________,这个交点在

______________.

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

A

21

BDC

①观察图形,回答问题。

1.是△ABC的∠BAC的平分线.

2.∠1== 1 2

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在这三角形中画出它的三条角平分线,观察这三条角平分线的位置有何关系?

无论是锐角三角形还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它们的三条角平分线都在_________________,并且________.

(四)、巩固练习:

1.课本5页练习2题

2.课本8页练习第4题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9页第9题

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

一、授课类型:新授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地操作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没有稳定性。

2、稳定性与没有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

3、采用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培养自己主动参与、勇于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三角形稳定性在生产、生活是实际应用

难点:准确使用三角形稳定性与生产生活之中

四、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想一想

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好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为什么这样做呢?

(二)、做一做

1、用三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2、用四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3、在四边形的木架上再钉一根木条,将它的一对顶点连接起来,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三)、议一议

从上面实验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与同伴交流。

三角形木架形状不会改变,四边形木架形状会改变,这就是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没有稳定性。

(四)、三角形稳定性应用举例、四边形没有稳定性的应用举例

(五)、练一练

课本练习

(六)、布置作业

练习册

11.2.1三角形的内角

一、授课类型:新授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并会应用。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3、学会解决与求角有关的实际问题;

4、初步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说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四、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将将它的内角剪下,试着拼拼看。在同伴交流有哪些不同的拼合方法。证明过程书第12页。

(二)、实践说理,深入新知

1.例1、2的讲解

2.证明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证明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三)、应用新知

1.在△ABC中,

(1)已知∠A=

80,能否知道∠B,∠C的度数?

(2)已知∠A=

00

80,∠B=52,则∠C=

(3)已知∠A=

80,∠B-∠C=

40,则∠C

(4)已知∠A+∠B=100,∠C=2∠A,能否求∠A、∠B、∠C的度数?

(5)已知∠A:∠B:∠C=1:3:5,能否求∠A、∠B、∠C的度数?

2、出示教科书79页例。

设计3个问题:

(1)请你解释一下这些方位角。

(2)∠ACB是哪个三角形的内角?

(3)有不同解法请你的同伴交流。

设计意图:向学生展示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四)、练习巩固

1、完成教科书80页练习1、2.

2、已知△ABC中,∠C=∠ABC=2∠A,BD是AC边上的高,求∠DBC的度数。

设计意图:增加第2小题,一方面巩固了前面的已学知识(高),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

(五)、总结归纳

采用让学生归纳、补充,然后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

1、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六)、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82页第1、3、4题。

2、选做题:

00

(1)在∠C中,CD⊥AB,垂足是D,∠A=54,∠BCD=56,求∠B,∠ACB 的度数。

(2)在△ABC中,∠A+∠B=110,∠C=2∠B,∠C=50度,分别求∠A、∠B

的度数。

(3)在△ABC中,∠ACB=90度,CD⊥AB,垂足为D,∠BCD=27度,求∠ACD 的度数,且探索∠BCD与∠A,∠B与∠ACD的关系。

(4)将一个三角形纸片一刀分成两个三角形,能否这两个三角形:

①都是直角三角形;

②都是钝角三角形;

③都是锐角三角形;

请简要说明理由。

11.2.2三角形的外角

一、教学目标

1、三角形外角的概念,理解三角形外角定理。

2、培养学生总结知识内容,使之条理化,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运用几何语言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论的应用.

难点:三角形外角的概念.真正理解推论,并能灵活运用.

三、授课类型:新授课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ABC的内角,那么三角形有没有外角呢?三角形外角的定义是什么?答: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下面我们来研究它的性质.

(二)、学习新知

①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1、三角形外角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角的特征有三:(1)顶点在___________上.(2)一条边是______________.(3) 另一条边是__________________.

3、画出一个三角形,并画出它的所有外角。

4、下列图中,∠1、∠2、∠3哪些是△ABC的外角?

A

A

B A

E

1

2

CD

G

D

1

2

B

C

3

BF

E

3

C

1

2

E

D

②证明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巩固练习:

1.一个三角形的两内角分别55°和65°,它的外角不可能是()

A.115°

B.120°

C.125°

D.130°

2.已知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小于与它相邻的内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3.已知,如图,在△ABC中,D是三角形内一点,

求证:∠BDC>∠BAC。

(四)、布置作业书

第15-16页练习

11.3.1多边形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多边形及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区别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

2、探索多边形的边数与对角线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及转化思想的渗透.

3、采用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培养自己主动参与、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探索多边形的边数与对角线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多边形定义的准确理解,多边形的边数与对角线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三、授课类型:新授课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引入课题

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多边形图案,引入多边形的定义,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

二、学习新知

1.如果一个多边形由n条线段组成,那么这个多边形就叫做n边形.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

2.多边形分为:凹多边形和凸多边形.画多边形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直线,整个多边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这样的多边形叫做凸多边形,类似地,画多边形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直线,整个多边形不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这样的多边形叫做凹多边形.本节是讨论凸多边形.

3.多边形的边,内角,外角.

(1)组成多边形的各条线段叫做多边形的边.

(2)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内角.

(3)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4.多边形的对角线

(1)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2)多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画图说明)

①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引n-3条对角线。将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n(n3)

条对角线.

②n边形共有

2

5.正多边形:像正方形这样,各个角相等,各条边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如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等等.

(三)、巩固练习:

1.课本21页练习1.2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

11.3.2多边形的内角和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外角等概念.

2.能通过不同方法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并会应用它们进行有关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2)多边形的外角和公式.

2.难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四边形内角和360°,我们可以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所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

(二)、交流展示:

1.证明多边形的内角和(n-2)×180°。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出的对角线将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因为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所以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为(n-2)×180度。

2.例一、二讲解

3.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的证明。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当多边形边数增加时,它的内角和也随着增加.()

2.当多边形边数增加时.它的外角和也随着增加.()

3.三角形的外角和与其他多边形的外角和相等.()

4.从n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出(n一2)条对角线,得到(n一2)个三角形.()

5.四边形的四个内角至少有一个角不小于直角.()

(2)、填空题.

1.内角和为1440°的多边形是.

2.内角和等于外角和的多边形是边形.

3.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等于30°,则这个多边形为边形.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教案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教案要充分体现其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差异性、艺术性、可变性、目的明确性、设计灵活性、内容新颖性、练习设计精细性、针对性和启发性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并背诵全文。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并了解白描手法。 3、赏析作者独特的情感,了解其熔叙事、写景、抒情与一炉的特色。 4、感受作者遗失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态度。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我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题安排】 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

景的文字,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法;分析作品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一、导语: 说到西湖,大家一定会信手拈来很多诗文,今天我要考考大家(抢答):春天的西湖?夏天的?晴天雨天的?(分别为《钱塘湖春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再欣赏冬天的西湖。 二、朗读,整体感知 自由诵读,找出难读的字,疏通文意。 崇祯(chóngzhēn)毳(cuì)衣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铺毡(zhān) 喃喃(nán)更(gēng)定更(gèng)有此人强(qiǎng)饮 师配乐朗读。 生模仿,自选对手,PK朗读。 生点评后在齐读。 三、景物欣赏 1、既然是“湖心亭看雪”,作者看到怎样的雪景? (找出文中语言并赏析) ;;>“雾凇……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营造了静寂、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八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与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就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就是否能升学。我班优生稍少,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求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有的学生思想单纯爱玩,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厌学无目标。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与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就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数据的分析等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3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全部四个领域。其中对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本册书在第十九章、第二十章分别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两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与数学活动落实“综合与实践”的要求。 第16章“二次根式”主要讨论如何对数与字母开平方而得到的特殊式子——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代数式及其运算的知识结构,并为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17章“勾股定理”主要研究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与应用。 第18章“平行四边形”主要研究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与判定,还研究了矩形、菱形与正方形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19章就是“一次函数”,其主要内容包括:常量与变量的意义,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与应用举例,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等内容的关系,以及以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来选择最优方案为素材的课题学习。 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就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1 社戏 知识与技能 体会江南水乡的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2.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难点 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课文录音磁带、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童年是自由的天堂,人们成年后回忆起往事,总是对它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鲁迅怀念童年时代的小说——《社戏》,体会一下这位伟大的斗士对童年时代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本文是鲁迅192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以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的生活。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同情农民、歌颂农民的篇章,《社戏》就是这类作品中的名篇。 1.听课文朗读音频,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3.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本文一共写了八件事,分别是: ①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④夜航去看社戏途中;⑤去赵庄看社戏;⑥看社戏后归航;⑦偷豆;⑧六一公公送豆。详写的是:③④⑤⑥⑦;略写的是:①②⑧。 4.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演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内容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5.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文中围绕中心事件又写了哪些事情?请写出每件事的主题词。 赵庄看戏。又写了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 1.“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在春末夏初。因课文中“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这些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2.“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虾“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被钓上来,自然乐趣甚浓;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钓来的虾,乐在心里。 “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却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浓浓的乐趣。 3.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起什么作用? 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然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4.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看社戏前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提出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都识水性。还用写包票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这才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性格,又使文章跌宕起伏。 5.“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这些误认表现了什么? “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二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 6.齐读课文第11~13自然段,讨论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月夜行船时沿途景色的,这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一、说教材: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测量操作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 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并掌握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概念,初步会画出平行 四边形底上的高。 说教法:新教材的引入方法与以往的不同,是采用两条等宽色带进行交叠后产生 的四边形来引入平行四边形的。首先突出的是平行四边形“面”的形象,然后再 到“边”(面的边缘)。教学分两两个环节。第一步是认识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 察两条互相平行的透明色带交叠出的四边形,进而观察这些四边形的特点。学生 通过操作、比较、思考后发现:这些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然后引导学生 小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给出数学记号。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的例子,一方面可以丰富对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认识。 第二步是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平行四边形的任何一条边都可以为底边,那么从底边的对边上的一点出发做底边 的垂线,该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该底边上的高。然而“高”的概念对学生来 说不容易建立,以为学生在生活经验中的高,往往是身高、树高、塔高等,指的 是直立于地面上的对象的高度,隐含着垂直的定义。因此教材中,我从垂线这一 概念引入,再通过垂线段建立起高的概念,同时进行操作观察,这些高的位置与 关系。从中得出:同一底边上可以画出无数条高,这些高的长度都相等,但在一 般情况下,我们只要作一条高就可以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如形外高的操作,或者底不是水平方向的怎样操作高等,从而拓宽了学生对平面图形中“高” 的认识。 19.1平行四边形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2、掌握平行四边形底和 高的概念,并初步会画出平行四边形底上对应的高。 [过程与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会画出 平行四边形底上对应的高。【教学难点】:会画出平行四边形底上对应的【教学 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藤野先生》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教学要求: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当堂练习作文片段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二、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中的老 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三、简介作者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四、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相识前相识相处时相别后 东京(离、往、初到、在)仙台(回)北京 见闻感受相识肖像声调深切怀念 相处四件事例珍藏讲义 悬挂照片 相别神情话语多写文章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五、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投影显示如下) (1)外貌描写的句子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 (4)介绍解剖学历史治学严谨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生活俭朴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17章 分式 §17、1、1 分式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从中认识分式,并能概括分式 2、使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一个代数式就是否就是分式 3、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类比地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如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 渗透数学中的类比,分类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为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 (1)面积为2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3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米; (2)面积为S 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a 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___米; (3)一箱苹果售价p 元,总重m 千克,箱重n 千克,则每千克苹果的售价就是___元; 二、概括: 形如B A (A 、 B 就是整式,且B 中含有字母,B ≠0)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 A 叫做分式的分子,B 叫做分式的分母、 整式与分式统称有理式, 即有理式 整式,分式、 三、例题: 例1 下列各有理式中,哪些就是整式?哪些就是分式? (1)x 1; (2)2 x ; (3)y x xy +2; (4)33y x -、 解:属于整式的有:(2)、(4);属于分式的有:(1)、(3)、 注意:在分式中,分母的值不能就是零、如果分母的值就是零,则分式没有意义、例如,在分式a S 中,a ≠0;在分式n m -9中,m ≠n 、 例2 当x 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11-x ; (2)3 22+-x x 、 分析 要使分式有意义,必须且只须分母不等于零、 解 (1)分母1-x ≠0,即x ≠1、 所以,当x ≠1时,分式1 1-x 有意义、 (2)分母23+x ≠0,即x ≠-2 3、 所以,当x ≠-23时,分式3 22+-x x 有意义、 四、练习: P5习题17、1第3题(1)(3)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就是整式,哪些就是分式? 9x+4, x 7 , 209y +, 54-m , 238y y -,9 1-x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八上语文教案课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从新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 二、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三、消息: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 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 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称 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四、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投影或板书) 芜湖: wú摧枯拉朽:kū荻港:dí 2.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 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退:溃败后退。 五、熟读课文(可以全班整体朗读,也可以个别阅读)。 1.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该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 年 2 月 10 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 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 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 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 ⑴ 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⑵ 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小结 新闻报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的最主要文体之一,了解新 闻的基本知识,掌握新闻的主要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阅读新闻报道,有着 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也是我们本堂课的主要内容。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探究”(一)。 2.思考“练习·探究” (二)。 3.阅读“词句品味·积累。” 教 学 反 思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数 学 教 案 第十三章:轴对称 2016年10月-11月 教师:李治民 第11章三角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 等于1800 ,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4、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会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5、理解平面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镶嵌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 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及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是难点 11.1.1三角形的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 2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重点难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符号表示,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是重点;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 [投影1-6]如古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交通标志,等等,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 那么什么叫做三角形呢? 二、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注意:三条线段必须①不在一条直线上,②首尾顺次相接。 a b c (1) C B A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教案(教学设计)全集 1社戏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

——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1)线索:看社戏。(2)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目标导学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景物描写: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

八年级下册英语第一单元教案

八年级下册英语第一单元教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一.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1. They have a lot of tall since 3 years ago.(build)2. It’s (possibly) to finish such a difficult task in a very short time.3. Tom seems ( go skating) tomorrow. But he is very of the life.(bore)4. My cousins both want to be great (science) so that they can make those (predict) clear. They will try to stop people from making ( 更少污染)5. That astronaut was not with that truth..(pleasant)那个宇航员对那个令人不快的事实感到很不满意。6. Tom takes five days

(teach) that parrot==Tom spends five days (teach) that parrots7.Many scientists are trying to make robots (walk), it’s difficult for them (finish)this8.We all know that (predict) the future can be diffficult and many (predict) never came true. 9. Tom (is) a computer programmer in 7 years.10.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use people and money to do more work.(few/ little) 二.写出下列短语1.三只电动牙刷three 2。太空站 3。好几百只鹦鹉 of 4。在未来 the 4.形状不同的巨大的机器人 robots different 5.实现梦想 realize the dream===make the dream 6.驾飞船到月球 to the moon. 7. fall in love with 8. 穿戴更随意些more 9。Be the same as 反义be different 10.活到200岁 live two hundred years old.11. 通过电脑在家学习 study at home 三.重点句型1have fun doing sth. 【句型介绍】意为\”做某事有乐趣”,其中have fun 相当于enjoy oneself,表示过得愉快。【句式比较】 have a good / nice / wonderful time doing sth. / with sth.Did you have a good / nice / wonderful time visiting that country?访问那国家你们快乐吗?另表“做某事费力”have trouble/ difficulty/ problems/ a hard time doing sth./ with sth. 【特别提醒】句中fun及trouble 为不可数名词,前不能用冠词。可用great、much、a lot of,lots of等修饰。习题 1.it’s fun (swim)in the sea, we had great fun (go swimming)there. 2. what fun they had (visit) that amusement park. 3. Noneknows what great

湘教版新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学生的基本情况: 上学期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整式的乘法,相交线与平行线以及统计的一些简单知识,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等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至的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与进一步的发展,但学习习惯上,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培养得很不理想,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敢于大胆思考,课堂上就把时间有在思考问题上。本学期要思考如何克服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弊端,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学生对思考规律的小结,及时复习、总结上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课堂上专心致至的听讲,想在老师和同学的前面,及时纠正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表扬和鼓励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学习方法上,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对称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答案,需要加强训练与培养。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 Unit 1 What's the matter? 教材解读 Go for it! 是以任务型语言教学为基础的英语教材,它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融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于一体。本书每个单元都列出明确的语言目标、主要的功能项目和语法结构、需要掌握的基本词汇,并分为Section A和Section B两部分。Section A为目标句型提供分步事例和指导性练习;Section B使学生能够对已经学过的目标句型运用自如。每个单元还附有Self Check部分,此部分是让学生用来测试自己现阶段的英语水平,即对本单元的语言目标的掌握程度有较为明确的认识。 第1单元以What's the matter?为中心话题,让学生认知表示身体部位的单词以及部分疾病的表达方法,描述身体不适和提出建议展开,学习和运用“What's the matter?”和“What should…do?”让学生学会描述身体的不适和提出建议。本课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出学生运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际和交流,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换对身体不适的描述及建议,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情谊。同时,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单元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识目标:认知表示身体部位的单词以及部分疾病的表达方法。能听懂并描述日常小事故的处理方法。掌握句型:What's the matter? I have a stomachache. What should she do? She should lie down and rest. 2. 能力目标:能准确描述自己的常见疾病,并能对他人的常见疾病提出合理化建议。掌握日常小事故的正确处理方法。培养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灵活运用教材,从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语言能力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删除材料中的听力部分,将其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以保持课堂的完整性。对教材作适当的修改和扩充,使内容更贴近生活,让学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合理安排本单元的课时数,设计好每课时的教学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谈论健康问题,增加同学和朋友间的了解,增进友谊。 2. 通过开展扮演病人等活动,培养学生关心他人身体健康的品质。 3. 通过本课的阅读,培养学生处理紧急事件的基本能力,以及发生紧急事件时互相帮助的精神。教法导航 1. 以任务型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理念、利用整体语言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 2. 在教学中创设切实可行的任务型教学活动、突出交际性。 3.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为基础,注重实用性。 4. 引趣激趣策略,创设情景调节气氛,引发激发学生兴趣。 学法导航

八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一次函数》教学案例 大木初中林巧 一、教学内容的说明 本章是学习函数的第一阶段,具体讨论最简单的初等函数——一次函数。本节课要完成一次函数图像的画法和一次函数的性质的学习。它既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拓展,又是后续学习“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对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讨论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体会知识间联系,进而形成完整探究函数知识的认识结构。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我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一次函数”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应描点法画出一次函数图象,感悟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及其与正比例 函数图像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利用两个适合的点画出一次函数图象。 2、使学生通过画函数图象,并借助图像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法在数学问题 中的作用,并能运用性质、图像及数形结合法解决相关函数问题。 3、在探究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于他人 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其中,借助图像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法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因此,拔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但是对于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图像对函数性质的理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观察、动手、类比、探究、归纳,在启发教授的基础上,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合作交流。 在教学手段方面,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现图像的平移过程。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合作探究,学习新知,熟练性质,应用练习,回顾所学归纳小结。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因为学生已了解正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与一次函数的概念,故让学生回顾正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为类比、探究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做好铺垫。 提问: 1、什么叫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形状是什么样的? 3、真高比例函数y=kx(k是常数,k≠0)中,k的正负对函数图像有什么影响?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在学生已经知道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画图、观察、比较、猜想、验证。让学生体验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函数图像y=kx+b实际是对直线y=kx上的所有点进行了平移的结果。 1、画图:用描点法在统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图象y=6x、y=-6x+5的图像。 2、观察:比较上面两个函数退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观察结果回答下列问题(见书的

最新人教版本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设计

16.1.1 二次根式 教学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运用 教学目标: a ≥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 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给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关键: 1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的概念; 2a ≥0)”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列三个课本P2的三个思考题: 二、探索新知: ,都是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像这样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式子,我们就把它称二 a ≥0)? (学生活动)议一议: 1.-1有算术平方根吗? 2.0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 3.当a<0 老师点评:(略) 例1.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 1 x x>0)、、1x y +、 x ≥0,y?≥0). 分析0. x>0、x ≥0,y ≥01x 、1 x y +. 例2.当x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可知,被开方数一定要大于或等于0,所以3x-1≥0, 解:由3x-1≥0,得:x ≥13 当x ≥ 1 3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三、巩固练习 教材P5练习1、2、3. 四、应用拓展: 例3.当x +1 1 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分析11x +0和11 x +中的x+1≠0. 解:依题意,得230 10 x x +≥??+≠? 由①得:x ≥- 32 由②得:x ≠-1 当x ≥- 32 且x ≠-111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例4(1)已知,求 x y 的值.(答案:2) (2)=0,求a 2004+b 2004的值.(答案: 25 ) 五、归纳小结(学生活动,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1(a ≥0 2.要使二次根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满足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5 1,2,3,4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下列式子中,是二次根式的是( ) A . B C D .x 2.下列式子中,不是二次根式的是( )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均是名家之作。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有特色。 二、复习目标 1. 了解课文的相关文学常识及课文的大致内容。 2. 重点语句分析感知 3. 相关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课文回顾复习 藤野先生 一、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首次使用“鲁迅”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先后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本文选自他唯一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课文回顾 1. 未识藤野——与藤野相识、相处、离别——怀念藤野 2. 中心: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为中心选材 3. 线索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爱国情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憎恶,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途径的日墓里的水户(爱国思乡,学医的主要动机)仙台的职员对自己的优待(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衬托。) 日本“爱国青年”寻衅(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 写课堂上看电影(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4. 以事写人——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添改讲义——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尊重科学 关心解剖实习——诚恳热情、热情无私了解裹脚——认真求实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 5. 人物描写外貌、动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生活俭朴、治学严谨

6. 情感:感激(无私的帮助、学术的影响);敬重(伟大);怀念(收集讲义、挂照片、写文章);愧疚 三、重点语句回顾 1.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生动地表现上野的樱花鲜艳而美丽的特点。 2.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 形成一座富士山”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讽刺清国留学生盘辫子的丑态,表现作者对他们的厌恶、鄙夷、反感之情。 3.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讽刺清国留学生解散辫子的丑态,暗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之情。 4.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在全文起了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与“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相呼应。 5. 作者写1—3段的用意是什么?追述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为下文见到藤野先生埋下伏笔。同时,活画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揭露其腐朽灵魂,表达作者的憎恶之情与爱国之情。 6. 作者写清国留学生庸俗不堪的生活,主要抓住看樱花、盘辫子的细节来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其描写角度,除视觉外,还从听觉角度进行,如“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7. 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用很多篇幅写清国留学生的生活,写了到仙台途中想到的事,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的事件,这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径的日墓里的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这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的志愿对自己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衬托。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8.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厌恶失望——爱国(忧国忧民——痛苦根源) 9. “爱国青年”:运用反语手法,讽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与藤野先生形成对比 10. “正人君子”:运用反语手法,讽刺了走狗 11. “物以稀为贵“:自嘲——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 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 【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 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4练习. 【探研时空】 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与同伴交流.(AB=6) 2.如图2所示,△ABC≌△AEC,∠B=30°,∠ACB=85°,求出△AEC各内角的度数.?(∠AEC=30°,∠EAC=65°,∠ECA=85°) 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1.课本P4习题11.1第1,2,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左边板书本节课概念,中间部分板书“思考”中的问题,右边部分板书学生的练习. 疑难解析 由于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不同,在找对应边、对应角时,可以针对两个三角形不同的位置关系,寻找对应边、角的规律:(1)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