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_周志忍
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建立绩效型与责任型政府的迫切需要,借鉴西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形成了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方式。
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主要有:绩效计划与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与改进等环节。
政府绩效管理作为政府管理制度创新和有效管理的方法,其作用也在不断的增强。
但是与此同时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中的绩效计划与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与改进等环节中同样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绩效目标设定不合理、绩效指标设置不规范、绩效考核设置不科学绩效反馈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绩效管理这位政府的管理工具的功用,它们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应对,以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
关键字:绩效绩效管理问题对策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roblems andCountermeasures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needs of establishing a performance and a responsible government, the formation of our government is urgent. Our mode is on the basis of the western public sector performance management experience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Our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mainly has: plans and implementation of performanc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performance feedback and improvement and other links.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s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system innovation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approach, its role is enhanced. But at the same time our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such as: performance targets set unreasonable, non-standard set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performance appraisal is set unscientific performance feedback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the existence of these problem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function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the government's management tools they need in a timely manner to take measures to counter it,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Keyword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performance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绩效管理随着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公共部门管理的一种新的方法。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现状、问题及出路探讨

象 的需要 外 , 更多 的是公 民借 此监督 和督 促政 府行 为 的需 要 ,
以便使政府更 好地为民服务 。
( ) 府 内部 动 力 不 足 , 制 不健 全 一 政 体
主要 内容的政府绩效评估 和行政 问责制度。2 0 , 0 9年 十七届二 中全会 审议通过的 《 于深 化行政 管理 体制 改革 的意见 》 关 中明
4 3
也 缺 乏 具 体 的 规 定 , 就 导 致 了 公 民参 与 的无 序 性 和参 与 的形 这
中图分类号 : 6 0 3 文献标识码 : D3. A
文章编号 :0 8—89 (0 10 —0 4 —0 10 9 7 2 1 )3 0 3 3
一
、
研 究缘起
二、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存在 的问题
我国政府绩效 评估 存在 的 问题 是学 术界一 直在 讨论 的 问 题, 笔者把这些 问题分 为两大类 : 一类 是政府本 身的 问题 , 一 另 类是公 民的问题 。从本 质 上来讲 , 府绩 效的 高低 , 政 与公 民的
理 流 于形 式 。
收稿 日期 :0 l 5一O 2 1 —O 9
作者 简介 : 陈
胜( 9 8 ) 男 , 1 8一 , 江苏南通人 , 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 2 1 南 0 0级行政管 理专业硕士研究 生 , 主要研 究行政管理理论 与实践 、 共政 公
策。
郑易 平(9 O ) 男 , 1 6一 , 江苏徐 州人 , 京航空航 天大学人文学 院教授 , 南 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 究政 治学理论 。
一
我国正在 由管制型政府 向服务 型政府转变 , 由于 历史和 国 民性的原 因 , 国政 府官 员 的官 本位 思 想非 常严 重 ,君 贵 民 我 “ 轻” 的观念在一些官员 的思想 中根深 蒂固。政府绩效 评估对 于
关于政府绩效管理的思考

关于政府绩效管理的思考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是我国政府改革的主要目的,目前的政府绩效管理成为提高我国政府效率和执政能力的重要路径。
政府绩效管理是一种行政管理上的制度创新,如今也成为各国推行政府改革的有效管理工具,同时它也是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经之路。
虽然我国政府在绩效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多种问题亟需研究,本文在了解政府绩效管理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挖掘问题所在,为我国建设高效廉洁政府提供路径选择。
标签:政府绩效管理;问题;路径选择一、政府绩效管理概述政府绩效管理始现于20世纪末期的西方国家。
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各国普遍出现经济衰退、生产力下降、政府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资源严重浪费、公共财政持续出现赤字,政府面临着严重的管理危机和公众信任危机。
于是,各国相继掀起了一场被称为“重塑政府”的行政改革运动,以减少政府干预,用企业管理中已经相当成熟的管理理念重塑政府管理,政府绩效管理便在西方国家大规模推行起来,成为政府部门进行有效资源配置、提高政府回应力的重要手段。
如今,政府绩效管理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行政改革的潮流。
我国政府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也开始注意借鉴和引进国际流行的新的管理机制、管理技术和工具,政府绩效管理也在不断探索中。
所谓政府绩效管理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制定政府的长期和近期目标、达成目标的策略、评估绩效的标准,从而对行政机构运作进行管理和评价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绩效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政府的高效运转和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途径,是“利用绩效管理、绩效标准、奖励和惩罚来激励公共组织。
奖惩可以是财政性的,也可以是准经济性的,或者还可以是纯粹心理上的”。
政府绩效管理是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它以服务取向、社会取向、市场取向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与建立责任政府、公平政府、廉洁政府、公益政府、廉价政府和法治政府紧密相连。
政府绩效管理总结

政府绩效管理总结政府绩效管理是指政府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为实现好、快、优、高的目标,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科学决策和能力提升,建立起一整套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以评价和调整政府组织和机构的工作绩效,推动政府的高效、透明和责任担当。
政府绩效管理在我国各级政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从国家层面,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是绩效管理的最高级别应用,涵盖国家发展目标和重大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价。
在地方层面,各级政府以及各个部门都建立起了绩效管理体系,以促进政府工作的高效和效能。
政府绩效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建立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评价指标,对政府的工作进行绩效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进行相应的改进和调整。
政府绩效管理的理念是以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政府工作进行量化、定量和定性的评价,以实现政府工作的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
政府绩效管理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绩效管理可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效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和低效使用。
通过对政府工作进行绩效评价,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短板,改进工作方法和流程,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其次,政府绩效管理可以推动政府职能和责任的转变。
通过对政府组织和机构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以结果为导向,促使政府职能和责任从过程管理向结果管理转变,从而实现政府的高效、透明和责任担当。
再次,政府绩效管理可以促进政府的能力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
通过对政府工作的绩效测评,可以发现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督促政府加强能力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提高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能力。
最后,政府绩效管理可以增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通过公开透明的绩效评价和结果公示,可以让公众了解政府工作的进展和成效,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和满意度,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合作和共赢。
然而,政府绩效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和科学性的确立是一个难点。
政府工作涉及的领域广泛多样,很难找到一套全面、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周志忍讲座参后感——政府绩效管理

参加周志忍讲座报告4月7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周志忍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本人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周教授有关政府绩效管理实践的专场讲座,整个讲演过程精彩纷呈、启人深思,尤其是在提问互动环节,周教授针砭时弊,妙语连珠。
饱餐如此精神盛宴,笔者不禁有一些思考,形成此篇报告,拿出来以期作引玉之石。
现代的政府绩效管理理论实际上是舶来品,我国学术界对其内涵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各家的观点莫衷一是。
依据周教授的演讲内容,笔者从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产生背景的视角提出一点想法。
毋庸置疑,开展政府绩效管理集中体现了执政与管理理念的巨大转变,党和政府直面政府管理过程中的突出矛盾与问题,探索治理贪污、浪费与官僚主义等顽疾的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辉煌成就,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极大地催生了人民的政治利益诉求,建立廉洁高效的呼声日益高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和政府及时并适时地开展政府绩效管理,坚定不移地推进“政府再造”。
因此,政府绩效管理始终体现着科学发展、执政为民的理念,是开创政府治理新局面的必由之路。
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有效地激励与约束政府行为;公开绩效报告,勇于接受民众监督与批评,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政府绩效管理仅仅是一个工具,是一把“双刃剑”,绝对不能取代目标,本末倒置,否则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后果。
组织创造什么价值,是其存在的根本理由。
政府接受人民的委托,掌控公共资源,是以实现公众福利最大化为最终使命。
政府绩效管理无疑是政府实现价值的一个有效工具与手段,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体现政府的职能,以结果为导向。
周教授把政府绩效管理框架比作一个“亭子”,顶部代表着政府管理的使命、战略目标以及绩效目标;它有两根支柱,一个是实施绩效管理的策略和手段,另一个是外部因素与风险。
如下图:正如图中所强调的,周教授提出的“亭子”是没有地基的,这样的体系必然是不够稳定的。
敢于政府绩效管理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

敢于政府绩效管理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政府绩效管理是指政府机构根据既定目标,通过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对政府工作的效果和绩效进行管理和评估的一种管理手段。
政府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推动政府机构的创新和改进,以满足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期待和需求。
在实践中,政府绩效管理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目标设定、绩效评估、绩效考核、绩效奖励等。
政府绩效管理的实践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体系。
政府工作的目标是政府机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标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核心。
为了实现目标管理,政府机构需要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体系,包括明确目标、制定指标、设定时间节点等。
通过目标管理,政府机构可以激励机关干部推动履职尽责,促进政府工作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
第二,完善绩效评估体系。
政府绩效评估是对政府机构工作效果的客观评价,是绩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政府机构需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包括明确评估指标和方法、建立评估机制、加强对评估结果的运用等。
通过绩效评估,政府机构可以了解自身工作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改进工作方法和提高工作效果。
第三,营造绩效导向的工作环境。
政府绩效管理需要营造一种以绩效为导向的工作环境,激励机关干部积极创新和改进工作方法。
政府机构可以通过建立奖惩制度、加强对绩效的考核和监督等措施,鼓励机关干部敢于担当、主动作为。
同时,政府机构还需要培养和选拔具备优良绩效管理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为绩效管理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政府绩效管理的理论思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绩效管理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政府绩效管理是政府机构工作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推动政府机构的改革和创新。
然而,在实践中,政府绩效管理需要与社会治理相结合,充分考虑公众对政府工作的需求和期待。
只有在充分参与和合作的基础上,政府绩效管理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
第二,政府绩效管理与制度建设的关系。
政府绩效管理需要依赖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效果分析

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效果分析摘要: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己演变成世界各国实施政府再造、落实政府责任,以及改进和评价政府管理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工具。
本文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际验证相结合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效果,剖析了其中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了改进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途径。
关键词:绩效管理政府组织绩效评估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应用,不仅为政府开展绩效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对建设求真务实、高效廉洁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的有益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
一、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现状目前,各级地方政府持续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变革观念、转变职能、调整组织结构和改革行为方式的同时,积极借鉴和引进国际流行的新的管理机制、管理技术和工具,努力提高政府的效能,政府绩效评估由此走上了实践舞台。
(一)积极方面我国引进和推行政府绩效管理的时间较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以推进政府机关效能建设和推行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为突破口,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在政府绩效评估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消极方面我国政府的绩效管理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的绩效管理模式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客观对比分析这些问题,我国的政府绩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尚没有建立完整的绩效管理系统;二是绩效管理指标不科学,管理指标过分关注经济的发展,忽视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三是缺少外部的绩效管理。
二、我国政府绩效管理问题分析(一)观念障碍当前的“观念障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中国传统的、根深固的“官本位”思想形成的障碍。
[1]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做官和升迁作为衡量一个人生存价值的基本标准。
第二是“理性经济人”意识的淡漠形成的障碍。
(二)部门内部的缺陷在政府部门,绩效管理所倡导的顾客取向和质量优位意味着与传统的决裂,是一场管理上的革命。
[2]在官僚制范式的传统结构下,我国的政府体制缺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职能界定不科学、不明晰,导致许多部门的管理工作交叉重叠、相互矛盾,没有构成一个有机的职能体系,缺乏必要的整体统一性和系统性。
浅谈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为管理政府 的基本方法 , 促使政府开展绩效考核 以提高公共管理 水平 。 绩效管理机构在政府 中应具有相对独立 的地位 , 享 有调查、 考核评估有关政府活动 的权利 , 不受其他任何行政组织或个人 的 干扰 ;评估结 果能够有 效传 递和 反馈 ,切实用于 提高行政 效率;
评 估 活 动 能 引起 公众 的关 注 ,有 充 分 的 可 信 度 和 透 明 度 。 颁 布 绩 效管理工作 的制度和规 范, 对公共行政过程哪些项 目应该进行评 估 、开展什么形式的评估、评估应注意 的事项等 问题作 出详细规 定 ,使评估工作有法可依 、有规可循 ,把绩效管理纳入正常 的发 展轨道 。 ( 二 ) 因地 制 宜地 设计 绩 效 指标 体 系 必 须 根 据 各 个 公共 部 门 绩效 的具 体 体 现 方 式 , 设 计 适 应 各 个 公共部 门绩效衡量 的有 效可行 的具体绩效指标体系 。 对于公共部 门 的可 量 化 产 出应 设 计 量 化 指 标 体 系 , 难 以量 化 的 产 出则 遵 循 如 下原则来设计指标 : 具体 的、明确 的、切 中目标 的、可衡量 的、 可评价 的;能够实现 的;现实的而非凭空想象 的;具有时限的 。 同时在 设计 绩效 指标 的 时候 还必 须把 握好 以下 几对 结合 关系 : ① 内部指标与 外部指标相 结合;②数 量指标与质量指 标相结合 : ③肯 定性 指标与否 定性指 标相 结合 :④技 术性指标 与 民主 性指 标相结合;⑤客观性 指标 与主观性指标相结合:⑥指出性指标与 回报性指标相结合 。 ( 三 )完善绩效数据收集系统和建设信息 公开 的电子政府 ( 1 )绩效数据和信息 的收集 是绩效管理的必要条件 。政府 绩效管理所需要 的信息量大 , 涉及 的部 门多, 信 息来源渠道广泛 , 因此要充分利用 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 , 把政府各项公共管理项 目 的实施结果 、实施过程的监测数据 、已开展 的绩效考核资料等汇 集形成全 国性 的绩效管理数据库 ,建立 有效 的信 息传递 网络 。在 收集 、整理 信息的同时,把绩效考核的结果尽快反馈和扩 散给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周志忍*=摘要>论文围绕三个方面对15年来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做了系统描述:新研究领域的开拓、发展阶段与特征;绩效管理基本理论的研究;我国绩效管理与评估实践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从研究思路和方法的角度,对绩效管理研究的未来努力方向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绩效管理绩效评估研究思路=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486(2009)01-0034-24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国内学界掀起了回顾、反思和展望学科发展的热潮。
政府绩效管理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业已走过了15年的研究历程。
温家宝总理2008年3月在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制度0,标志着绩效管理研究得到了肯定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赋予了研究者更大的责任。
因此,对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进行系统的回顾与反思,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围绕三个方面对十多年来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做了系统综述:新研究领域的开拓、发展阶段与特征;绩效管理基本理论的研究;我国绩效管理与评估实践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从研究思路和方法的角度,对绩效管理研究的未来努力方向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周志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教授。
感谢匿名评审人的意见!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与管理机制研究0(编号05J ZDH0019)。
一、新研究领域的开拓、发展阶段与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初行政管理学恢复重建以来,行政效率和效能一直是学科研究的重要主题,提升行政效能的相关技术如目标管理、绩效考评等也受到普遍关注。
但现代意义上的政府绩效管理研究,可以说起始于90年代中期,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蓝志勇、胡税根,2007)。
(一)第一阶段(1994-1999):初步探索阶段有关研究是从绩效评估开始的。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学界已经使用了/绩效评估0的概念,但对它的理解等同于雇员个人的绩效考评(卢文超、梁小秋,1993;周礼智,1991)。
1994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左然编译了英国学者大卫#伯宁翰的5英国地方政府中运用绩效评估尺度的观察6和约翰#鲍恩的5评估中央政府的工作绩效6两篇短文,标志着以组织为对象的政府绩效评估进入了我国学者的视野(大卫#伯宁翰,1994;约翰#鲍恩,1994)。
1995年,周志忍在5新视野6上发表了5公共组织绩效评估:英国的实践及其对我们的启示6一文,对英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实施背景及其特征、绩效指标设计、评估的三大E内容框架、绩效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等作了概括性介绍,同时概括了我国评估活动存在的主要缺陷,提出:借鉴英国和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探讨建立适合我国情况的组织绩效评估理论框架、方法论体系及操作程序,从而使绩效评估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已经成为我国学者管理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周志忍,1995)这一时期,国内的相关研究从绩效评估扩展到了绩效管理。
1998年,在5中国政府形象战略6一书中,周志忍依据国际相关研究文献,从三种意义上对政府/绩效管理0做了界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一个过程、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
随后,他集中于绩效管理过程和绩效评估,对相关理论、机制、技术和发达国家的实践作了系统的论述(周志忍,1998)。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探索从绩效评估开始逐步扩展到政府绩效管理,研究内容涉及到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运行机制、操作技术和国际实践等诸多方面。
但总体看,研究者数量有限,其研究没有引起行政管理学界和政府官员的普遍重视¹。
(二)第二阶段(2000-2003):研究拓展阶段进入新世纪以后,政府绩效评估在国内逐渐引起关注,相关研究有了一定拓展。
从C NK I论文数量看,这一时期政府绩效评估的学术关注度明显上升(见图1)。
图1CNK I对/政府绩效评估0的学术关注度资料来源:彭国甫、盛明科,2006这一时期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绩效评估基础理论的研究。
这包括绩效评估内涵、特性、作用等的基础性研究,也¹这一时期的相关研究有田玉青(1997),张延欣、王明涛(1995)等。
包括政府实施绩效评估的指导思想或实施理念的研究¹。
(2)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系统介绍和研究。
绩效评估的国别研究如杜钢建(2000)对英国、母天学(2001)对美国实践的考察,对发达国家绩效评估的系统研究包括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合课题组、陈振明等对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综合考察研究(陈振明,2003;刘旭涛,2003;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合课题组,2003)。
(3)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活动的评价研究。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合课题组把相关实践划分为三种类型,并提出我国建立机关工作效率标准体系的基本原则及设想(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合课题组,2003);蒋容、颜如春等人关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理论和实践研究不足、规范化程度不足、绩效指标体系权重设置不合理、评价主体单一等(蒋容,2003;颜如春,2003);李燕凌、徐双敏等人从可行性角度探讨绩效评估面临的主要障碍(李燕凌,2002;徐双敏,2003)。
(4)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制度设计的初步探索。
张璋(2000)进行了政府绩效评估的/元设计研究0,将现实中的元设计概括为两种模式:理性设计模式与社会互动设计模式,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他提出发展综合的元设计哲学。
谭功荣(2001)则从行政环境、行政职能、行政体制、行政执行、行政人员、行政效率等六个方面,对构建行政管理现代化指标系统做了尝试性探讨。
可以看出,除刘旭涛(2003)的5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战略与方法6少量成果之外,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政府绩效评估。
随着学术关注度和研究队伍的扩大,对绩效评估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呈现出系统化的发展趋势。
(三)第三阶段(2004-至今):研究的系统化、细化和创新阶段国内对政府绩效评估的学术关注度2003年明显上升,把2004¹几乎所有成果都涉及绩效评估的基础性研究,有关指导思想和实施理念的研究如马宝成(2001),蔡立辉(2003),李静芳(2001)。
年作为第三阶段的开端主要基于两点考虑:第一,2004年国务院文件中首次使用了/绩效评估0概念,标志着这一概念得到官方和社会认可;第二,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0需要树立/正确政绩观0,提出了构建/服务型政府0的目标,不仅为相关研究注入活力,而且确定了努力方向。
绩效管理成为公共管理学的热门领域,研究队伍急剧壮大,研究成果特别是专著大量涌现¹。
研究的系统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研究重点从绩效评估扩展到绩效管理,关注绩效评估与战略规划、绩效计划、绩效监测、绩效信息利用的结合,从而形成系统的绩效管理过程;第二,绩效管理研究的分支领域相继出现,如彭国甫(2005a)对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组(2005)对南京地税系统绩效管理的实证研究,安秀梅(2005)对公共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研究,邓国胜(2008)对事业单位绩效评估的研究;第三,绩效管理研究呈现出多重视角,如付亚和、许玉林(2004)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对绩效管理的研究,马国贤(2005)从公共财政角度对绩效管理的研究,邓国胜(2006)从群众评议角度对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
2006年9月,全国绩效管理研究会成立,既是我国绩效管理研究的重大事件,又是领域研究的新起点。
研究的细化即具体到专门主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具体如:卓越、陈国权等人对绩效评估的主体构建及其理论依据的研究(陈国权,2005;卓越,2004a);吴月等人对绩效评估中公民角色和公民参与的研究(吴月,2007;周志忍,2008);马振清等人对绩效评估动因的研究(马振清、马运鹏,2005);包国宪(2005)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三权0(管理权、组织权、评级权)的来源、归属和具体内容的研究;彭国甫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程序、信息保真制度、结果运用制度等问题的研究(彭国甫,2004)。
绩效管理研究的创新,主要表现为立足我国国情,关注政府新目¹如卓越(2004b),胡税根(2005),孟华(2006),周凯(2006)等。
标模式(如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学习型政府)和发展战略与绩效管理关系的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绩效管理体系的理论框架与操作工具的研究等,呈现出构建我国特色的绩效管理体系的发展势头。
(四)绩效管理领域的研究特色政府绩效管理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同时具有操作性、应用性强的特点。
因此,与行政管理学的其他分支领域不同,国内对绩效管理的研究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色。
第一,学术研究与政府决策的积极互动。
一方面,学术界引进绩效管理,相关研究引起政府高层关注,并在中央决策中逐步得到反映。
2003年1月27日,时任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同志对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的效率标准报告作出批示:/政府实施绩效管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请人事部关注此事。
0这是政府高层领导第一次使用/绩效管理0概念。
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5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6中指出:/要积极探索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办法0。
/绩效评估0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政府官方文件中,但范围限于行政执法。
2005年,国务院在52005年工作要点6中指出/探索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0,绩效评估从行政执法扩展到各级政府的全面工作。
随后的几年中,国务院开始推进政府绩效评估工作。
2008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制度0,绩效评估由此成为绩效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术研究与政府决策积极互动的另一表现是,相关学术研究紧紧围绕中央的施政理念和发展战略,把绩效管理作为构建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有效工具,推进其普遍实施和科学化,从而发挥学术研究的服务功能。
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特色是学术研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一方面,研究者以倡议者、首席专家、项目承担者等身份,参与了各级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的设计、推行以及改进完善工作,有的则以第三方身份,独立承担政府绩效评估任务;另一方面,研究者致力于我国相关实践的系统总结、评价和审视,以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详细讨论可见本文第三部分)。
二、绩效管理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其他新的研究领域一样,绩效管理涉及庞杂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国际学术界在许多方面尚未形成共识。
因此,综合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科学界定相关的概念,立足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的特色的理论,成了研究者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