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殡葬设施布局规划的思考及体会
殡葬改革工作思考建议

殡葬改革工作思考建议第一篇:殡葬改革工作思考建议我县从2009年3月1日起正式启动殡葬火化政策,经过县委、政府的大力宣传,殡改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基本上可以说城区社区的居民已经了解了相关的政策。
从日常工作管理上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笔者所在社区从3月1日起至发稿时间,累计死亡6人,根据6人的火化情况,发现在殡葬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二、现在有些农村社区为了搞好社区的殡改工作,出现死亡情况后,委曲求全,负担死者的火化费用,增加了社区自身的负担。
解决方法:确系低保户、五保户的可以按照政策给予部分减免或全免;确系家庭困难的户,由社区出具证明给予部分减免。
县民政局应该出台相应的减免政策来配合我县的殡改工作地开展,间接地减少社区的压力。
三、德源公司要加快自身的建设和机器的维修保养工作。
笔者社区茶厂小区死者家属要求殡仪馆车辆早上8点来车运送遗体去火化,但是因为德源公司的火化传运带出现问题,需人工托运。
其他社区的死者家属因此事阻拦德源公司的火化工作,双方产生矛盾。
待解决问题时,我社区死者遗体在茶厂小区灵堂摆放已到9点多种,幸亏我社区及时介入,做了大量的工作,才稳定了死者家属的情绪,否则又会出现一起大的殡改工作纠纷问题。
解决办法:德源公司应加快建设力度,启用第二台火化设备,同时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机器的日常维修。
避免此事的再次发生。
四、加强宣传力度,尤其是在农村社区和城郊社区的城郊结合部,要加强殡改宣传力度,真正做到家喻户晓。
五、尽快出台符合我县殡改工作关于弱势群体减免费用的政策,尤其是对失地、少地、无地的居民(村民)和家庭困难的下岗职工家庭做出相应的减免政策,以推动殡改工作地开展。
我县的殡葬改革工作是一件涉及子孙后代的好事情,都说“万事开头难”,但是从我县殡葬改革工作的政策执行方面看,违反政策的事例也只是少数,多数群众还是能够理解和支持政府的这项政策,说明我们还是有群众基础的,起步也很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关于农村殡葬改革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一是受传统观念影响,殡葬改革认可度不高。长期以来,群众受传统孝道文化和“入土为安”“有碑可祭”理念的影 响,把土葬作为是尽孝的重要环节,对现代化绿色殡葬方式普遍存在排斥心理。有的群众受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影 响,信仰“风水”“生死轮回”,认为“落叶归根”才符合传统习俗,选个合适位置埋葬亲人后,能荫福后代。甘肃省泾川县 城关镇延丰村一位村民表示:“附近村民普遍采用土葬方式,如果自己不入乡随俗,可能会遭人闲话、受人排挤,邻 居亲属也不会支持,并且土葬方式已延续千年,对于火化等其它丧葬方式自己和家人暂时难以接受。”
四是殡葬基础设施滞后,配套服务供给不足。受土地性质、规划选址、政策资金等因素制约,公益性公墓建设 要求严格,部分地区缺少公益性公墓及具备遗体火化、骨灰安放等功能配套的殡仪馆,导致一些丧家选择火化后骨 灰又“二次装棺”土葬,不仅没节约耕地,还加重了经济负担。当前农村丧葬服务业发展滞后,缺少正规的殡仪服务 机构和专业服务团队,群众只能选择传统土葬。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公众对墓地需求持续增加,但一些经营性公 墓价格持续攀升,群众只能“望墓兴叹”,相比其它方式,土葬更加简单随意,致使个别群众私葬乱葬。泾川县飞云 镇飞云村一群众反映:“近年来,国道沿线的坟墓不但没减少,反而立碑的越来越多,成了一种不良趋势,以前的土 坟堆三、四代人之后就自然消退,现在变成水泥石板结构的墓穴和石碑,不利于耕地恢复。”
三是坟墓拆迁难度较大,加大城镇开发成本。长期以来,农村零星乱葬滥埋、修大坟现象比较普遍,坟墓散布 在城镇各规划区、田地内和公路两旁,不仅妨碍城镇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而且经常引发邻里纠纷甚至群体性事件。 由于
缺乏统一殡葬区规划,部分项目因建设需要搬迁坟墓,迁坟是当前不少地方村民禁忌,项目建设单位被迫把大量 精力用于协商迁坟,部分墓主家属漫天要价,增加了补偿成本,造成工程延期,甚至项目搁置。据泾川县高平镇高 平村的一名村干部反映,去年在实施中心粮库项目建设过程中,几个农户联合阻挡项目施工,要求补偿迁坟费用每 座5000元,且由村委会协调新的坟墓用地,甚至个别农户为了得到更多补偿,借口称项目区域内还有其它“暗坟”, 造成土地流转困难,项目无法按期开工。
新形势下殡葬管理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殡葬管理的几点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殡葬管理逐渐受到重视。
然而,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管理殡葬,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规范
现今社会呼吁绿色、简约、文明的殡葬方式,政府应该在规划和实施殡葬管理方案时考虑这些方面。
例如,采用电子化管理,推广环保殡葬,鼓励绿色祭祀等方式,加强殡葬业的规范,实现殡葬业的绿色化、智能化和文明化。
(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殡葬管理的正常运作需要社会共识和认可,因此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政府可以利用大众媒体和网络渠道宣传殡葬文化,推广好习惯,摒弃陋习,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树立文明殡葬新风尚。
(三)加强行业自律和标准制定
殡葬业应该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建立行规行约,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业务考核,制定行业标准和质量评估制度,提高行业素质。
同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道德教育和职业认同感,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四)加强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
政府应该加强对殡葬业的监管,完善执法体系,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和信用评估,对违规企业或个人进行惩戒,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保证殡葬业的良性发展。
总之,新形势下,殡葬管理必须走绿色、智能、文明的道路。
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引导和规范、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行业自律和标准制定、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实现殡葬业的科学规范治理,为社会和人民服务,做好殡葬业工作。
安排逝者的墓地与陵园规划布局

安排逝者的墓地与陵园规划布局墓地与陵园规划布局墓地与陵园是人们用来安葬逝者并缅怀他们的地方。
规划和布局一个合适的墓地与陵园对于逝者家属和社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墓地与陵园的规划布局,以及如何安排逝者的墓地。
1. 墓地与陵园规划布局的意义墓地与陵园规划布局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为逝者提供一个尊重和安详的安息之地。
一个良好的规划布局可以带来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1.1 尊重个体需求每个逝者和他们的家属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和个人喜好,墓地与陵园的规划应该尊重这些差异。
例如,一些人可能希望选择传统的木乃伊葬或火化,而另一些人可能更倾向于现代的绿色葬或海葬。
规划和布局需要考虑到这些不同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1.2 保护自然环境墓地和陵园的规划布局应该注重环境保护。
可以采用生态友好的设计,比如合理规划植被、建立自然湿地和鸟类栖息地等。
同时,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也要确保逝者墓地的合理利用,不浪费土地资源。
1.3 提供适宜的悼念环境墓地与陵园的规划布局也要考虑到逝者家属和社会公众的悼念需求。
可以设计和建造宽敞明亮的祭奠场所,供人们祭拜和缅怀逝者。
同时,需要提供足够的停车位、座椅和遮阳设施等,以方便人们前来。
2. 墓地与陵园的规划布局要点为了有效规划墓地与陵园的布局,下面列举了一些要点:2.1 区域划分首先,墓地与陵园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比如按照宗教信仰、文化习俗或特定的风景要素等。
这样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并使整个墓地与陵园更加有序和整洁。
2.2 空间布局在每个区域内,需要合理布局不同类型的墓地和陵园。
可以根据墓地的形式(地下葬、地面葬或火化等)和墓碑的样式(矗立式、平面式或特殊形式等)进行分类和排布。
同时,还可以考虑采用景观元素来美化墓地,比如花坛、湖泊和小桥等。
2.3 导引系统为了方便人们找到特定的墓地和陵园,需要设计一个良好的导引系统。
可以在墓地入口处设置欢迎中心或服务站,提供导览地图或导航服务,并设置标识牌指示墓地的不同区域和特色景点等。
殡葬事业单位的殡葬场地规划与建设

殡葬事业单位的殡葬场地规划与建设殡葬事业是社会的一项重要事务,殡葬场地作为殡葬事业的基础设施之一,其规划与建设对于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殡葬事业单位的殡葬场地规划与建设,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殡葬场地规划的必要性1. 社会发展需求:随着人口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殡葬场地规划成为迫切而必要的事务。
公众对于安全、环保、文化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殡葬场地规划需要能够满足这些需求。
2. 和谐稳定社会秩序:合理规划殡葬场地可以有效避免因场地不足或不合理规划而带来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殡葬场地规划的原则和步骤1. 原则:(1)科学合理:殡葬场地规划应基于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环保健康:殡葬场地规划应考虑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建立符合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标准的场地。
(3)文化传承:殡葬场地规划需要考虑文化传承,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历史传统,建设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场地。
2. 步骤:(1)需求调研:对当地的殡葬事业需求进行调研,了解人口情况、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公众对殡葬场地的期望。
(2)选址评估:寻找合适的场地选址,并进行评估,考虑交通便捷性、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
(3)规划设计:根据调研和评估结果,进行场地规划设计,包括场地布局、建筑设计、景观规划等方面。
(4)建设管理:在规划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管理,确保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环境保护。
三、殡葬场地建设的优化与改进1. 场地多功能化:将殡葬场地设计为多功能空间,除了殡仪服务外,还可设置公众活动场所、绿化带等,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和社会效益。
2. 环境友好型:建设绿色环保的殡葬场地,采取节能、环保的建筑设计和设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 创意文化化:在建设过程中融入本地的地域文化元素,让场地更具特色和归属感,提升公众对殡葬场地的认同感和尊重度。
新形势下殡葬管理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殡葬管理的几点思考殡葬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社会文明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殡葬管理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新形势下殡葬管理的思考。
要加强法制建设。
殡葬管理是一项涉及公众利益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工作,必须依法进行管理。
要加强对殡葬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相关责任主体和权力边界,确保殡葬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有序进行。
要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做到守法经营、依法监管,净化殡葬市场秩序。
要加强行业管理和标准化建设。
殡葬管理是一个涉及多个行业、多个环节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各方共同合作,形成合力。
要加强对殡葬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要加强对殡葬设施的布局和管理,建立完善的殡葬服务网络,方便人民群众享受到优质的殡葬服务。
要加强对殡葬程序和仪式的规范,建立健全殡葬标准化和文明化的制度和机制,推进殡葬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现代化。
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
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可以在殡葬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要加强对殡葬管理科技创新的引导和支持,推动新技术在殡葬管理中的应用,提高殡葬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要加强对殡葬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殡葬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和全方位监管,提高殡葬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第四,要加强社会宣传和舆论引导。
殡葬管理工作是一个涉及人心、情感和文化的工作,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参与。
要加强对殡葬文化的传播和宣传,推动公众树立正确的殡葬观念和价值取向。
要加强对殡葬品牌和殡葬服务的宣传,引导人们选择合适的殡葬服务,避免盲目跟从和浪费资源。
要加强对殡葬管理工作的舆论引导,凝聚社会共识和力量,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
新形势下殡葬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加强法制建设、行业管理和标准化建设、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加强社会宣传和舆论引导。
只有从多个方面加强殡葬管理工作,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
浅议殡葬(5篇模版)

浅议殡葬(5篇模版)第一篇:浅议殡葬浅论我国殡葬管理事业的发展及其改革【摘要】“清明时节雨纷纷”,殡葬业的高收费现象,像冰冷的雨滴打在人们的心头。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广大人民群众对殡葬环境和殡葬服务管理工作的要求日益提高,殡葬服务机构因违规违纪和服务事故被媒体曝光的越来越多,殡葬改革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因此,作为民生工程的一部分,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殡葬管理,研究殡葬管理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改革的道路,是民政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殡葬管理发展改革死,是生命的归宿。
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死了之后怎样安葬便成了一个问题。
殡葬,也就成了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对社会发展与进步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殡葬服务机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基本上实现了由事业单位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方向转变。
殡葬服务机构不断深化改革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逐步提高,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殡葬服务业初步形成。
近年来殡葬单位的研究生、大学生的比例逐年增加,殡葬工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殡葬行业已形成有59万多名职工的新兴特殊服务行业。
所以,依法制定殡葬事业发展规划,加强殡葬管理,对加大我国殡葬改革力度,有效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倡导移风易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的殡葬管理及其发展殡葬亦称“丧葬”,其含义是指人们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方法和对死者的哀悼形式。
殡葬管理的主体是指殡葬管理活动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活动的实施者。
我国殡葬管理的主体按照《国务院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是:“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民政部门负责管理斌在工作。
”①而殡葬管理的客体是指殡葬管理的对象,及丧事活动的当事人,管理的内容则为对丧主举丧形式和对遗体处理方式的管理。
新形势下殡葬管理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殡葬管理的几点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殡葬管理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对殡葬管理进行深入思考,以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对新形势下殡葬管理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生态环保问题可以推广火化殡葬方式。
火化殡葬不占地,不产生污染物,对于节约土地资源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也可在殡葬业中推广绿色葬的理念,鼓励人们选择环保的葬礼方式,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支持。
可以推动生态公墓的发展。
生态公墓是指建立在自然环境中,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墓地,它不仅可以缓解传统墓地资源匮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保护自然环境,体现社会的生态责任,提高殡葬行业的社会形象。
可以加强对殡葬业的环保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强化行业监管,提高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技能水平,实现殡葬业与生态环保的有机结合。
二、文化传承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殡葬文化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传统的殡葬仪式和风俗渐渐被现代化、个性化的仪式所取代,传统文化传承面临严峻的考验。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殡葬文化。
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工作,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殡葬文化观念。
殡葬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是历史和人文的结晶,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传达殡葬文化的重要性,引导人们重视和尊重传统文化。
可以加强对传统殡葬文化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建立相关制度和机构,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墓地、墓园进行保护和维护,打造传统殡葬文化的展示场所,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传统殡葬文化的魅力。
可以在殡葬服务业中加强对传统仪式和礼节的传承和保护,让人们在葬礼仪式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魂,使传统和现代融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殡葬文化。
三、服务理念问题随着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殡葬服务也需要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
传统的殡葬服务理念以尊重、规范、专业为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服务理念的更新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82g『薯:I鲞雅舌l舌岳Il驴
g
严重影响了周围地区的开发建设。
圃于传统观念.
殡葬设施一旦在城市中某一地区建成,其周围地
区的开发建设一般都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地价
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例如.常州市殡仪馆位
于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的中心地区,造成其周围
的地块一直未利用起来.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2)传统的殡葬文化使得殡葬设施一般都占
据城市中环境较好的地区,且占地较大,对城市
的总体布局具有相当不利的影响。
图1常州市殡葬设施现状
Fig.1CurrentsituationsofburialfacilitiesinChangzhou
图2常州市殡葬设施规划
Fig.2BurialFacilitiesPlanofChangzhou
3关于殡葬设施布局规划工作的建议
通过参与编制<常州市殡葬设施布局规划>
对殡葬设施布局规划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3.1规划编制应得到从上至下各级政府
有关部门的重视
鉴于殡葬设施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特殊性,
建设部今后在修订<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时,应
增加殡葬设施布局规划方面的内容;各个城市在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把殡葬设施布局规划作
为一个专项规划进行编制,并报市政府审批,使
殡葬设施的规划建设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3.2规划编制的范围应覆盖全市域.内
容及深度应与其他专项规划有所区别
殡葬设施占地过多,布局散乱所带来的环境
问题及与城市总体布局相矛盾的问题,关乎实现
城市可持续发展.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
市的大局,因此殡葬设施布局规划的范围应覆盖
全市域,在全市域范围内统筹考虑。
另外,殡葬
设施的建设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因此其内容
及深度应与其他专项规划有所区别。
3.3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探索适合国情.市
情.民情的殡葬设施建设形式
5.5.1告别“入土为安”,提倡“上天”“入地”
关于殡葬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就中国的国情而
言.规划兴建城市各级公益性公墓是目前许多城市
首先要做的事。
由于受传统墓葬方式的影响,目前
的公墓建设比较单二.墓穴大多以台阶式.方阵式
排列,主要建造材料是水泥或石材.风化瓦解的过
程十分缓慢.加之绿地不配套,造成严重的”白化”
现象。
因此,将原有的平面式墓地改造为立体式的
灵塔园(上天)或地下的壁葬(入地),是目前殡葬
设施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塔陵(包括地上.
地下)与平面式公墓相比,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1)节约土地:一般公墓每穴占地2~3m2.
双穴占地4m‘,而塔陵每位只占地0.01m‘,节约土
地的效益非常明显.
(2)增加绿地:平面式的骨灰墓地一般一座
墓上只种几棵树,特别是新建的骨灰墓地.碑高
树小.影响景观。
建造塔陵可以腾出土地开展绿
化.塔陵占地与绿化面积之比可达1.60。
(3)变墓地为景点:地上塔陵按照园林化的要
求设计.塔陵可建成为可供观赏,登高的楼阁式建
筑物,周围建设绿化小品。
而地下塔陵在地下建壁
葬设施,符合国人。
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同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编制殡葬设施布局规划的思考及体会
作者:陶特立, 黄勇, 邱桃东, TAO Teli, HUANG Yong, QIU Taodong
作者单位:陶特立,邱桃东,TAO Teli,QIU Taodong(常州市规划设计院), 黄勇,HUANG Yong(常州市规划设计院规划二所)
刊名:
城市规划
英文刊名:CITY PLANNING REVIEW
年,卷(期):2009(4)
1.常州市人民政府常州市殡葬设施布局规划 2006
2.田豆豆;田丰;王伟健壁葬为何难赢土葬 2008
本文链接:/Periodical_csgh20090401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