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细菌感染与免疫

合集下载

第六章 细菌感染与免疫 (2)

第六章 细菌感染与免疫 (2)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二)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微生态学 医学微生态学:研究对象? 微生态平衡? 微生态失衡? 菌群失调症?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

分布特点:种类数量多,多数为非致病菌


作用:参与自然界物质循环、产生抗生素
病原菌多来自人和动物的排泄物、死于传染 病的人畜尸体,极易死亡 危害:能形成芽孢的细菌(如破伤风梭菌) 可长时间存活,因此土壤与创伤及战伤的厌 氧性感染有很大关系。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入侵、定居、 繁殖、扩散
细菌毒素
足够的侵入数量
适当的侵入途径
机体免疫力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一、细菌侵袭力
突破、进入、定值、繁殖扩散的能力 (一)粘附素 (二)荚膜 (三)侵袭性酶类 (四)侵袭素 (五)细菌生物被膜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一)人体正常菌群及其作用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作用*:
生物拮抗
营养作用
免疫作用
抗衰老作用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侵袭力 ——粘附素

医学微生物 第五版 陆德源

医学微生物 第五版  陆德源

使用教材:《医学微生物学》陆德源主编,第5版(国家21世纪规划教材)学时分配:理论授课52学时;实验:28学时。

第1篇细菌学第1、2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一、学习目的和要求:1.掌握细菌形态大小、结构和种类及其生物学意义。

2.熟悉细菌营养的类型、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速度和细菌生物氧化代谢的特点。

二、学习要点:(一)细菌的大小、形态与结构辨别和记忆:1.微生物的概念:必须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测量单位是微米(μm).2.形态:3种:球菌(1μm):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和叠球菌等;(2)杆菌(1-5×0.3-1μm):如大肠杆菌、结核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等;(3)螺形菌:包括弧菌、螺菌和螺形菌,如霍乱弧菌、鼠咬热螺菌、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等。

理解:1.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及细胞壁的功能。

(容易出大题)2.细菌特殊结构的种类及生物学意义。

应用:细菌形态结构特征在细菌鉴定中的应用。

(二)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辨别和记忆:1.厌氧菌:必须在无氧环境中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

如破伤风梭菌。

2.细菌的繁殖方式:一般是简单的二分裂,个别以分枝,如结核菌。

3.细菌生长曲线: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理解: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充足的营养;(2)适宜的酸碱度;(3)合适的温度;(4)适意的气体。

2.厌氧菌厌氧原理:第4、5章噬菌体细菌的遗传变异一、学习目的和要求:1.熟悉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

2.熟悉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明确细菌耐药性的形成原因二、学习要点:(一)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辨别和记忆:细菌遗传变异的类型1.基因突变、2.基因转移与重组:转化、转导、溶原性转换和接合。

3.表现型变异:毒力变异、抗原变异和耐药性变异。

4.基本概念:转化、转导、溶原性转换、接合、噬菌体、F+、F-菌、F质粒的概念:理解:1.F质粒转移特点:可经性菌毛结合转移,可形成高频重组转移2.噬菌体与宿主细菌的相互关系。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2021/1/12
8
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1.正常定居部位改变
2.宿主免疫功能下降
3.菌群失调(dysbacteria):
指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
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
态。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为菌 群失调症(dysbacteriosis)或菌群交替 症 ,往往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
2021/1/12
20
(Ⅱ)毒素(Toxin)
毒素(toxin): 损伤宿主机体组织细胞或器官、引起
病理生理变化的致病物质。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等不同,
分为两种: ▪ 外毒素(exotoxin) ▪ 内毒素(endotoxin)
2021/1/12
21
1 外毒素exotoxin
特 点:
⑴由活细胞分泌产生,主要是革兰阳性菌及某些
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
▪ 非病原菌(non-pathogen):
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细菌,或称非致病
菌。 2021/1/12
11
(一)感染的来源
1. 外源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 ):
▪ 病人
▪ 带菌者
▪ 病畜和带菌动物
2. 内源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
非致病性分枝等
2021/1/12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皮肽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绪论一、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分布二、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和意义三、了解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发展史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掌握1.细菌细胞壁、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与医学的关系2.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二、熟悉1.细菌的中介体、核糖体、质粒、异染颗粒的概念2.细菌的大小、形态和排列三、了解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第二章细菌的生理一、掌握1.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2.与医学有关的细菌合成代谢产物二、熟悉1.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和人工培养2.常见生化反应3.细菌的分类和命名原则三、了解1.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2.细菌的新陈代谢与能量转换3.细菌的分类原则与层次第三章消毒与灭菌一、掌握1.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和无菌操作的概念2.高压蒸气灭菌法、紫外线杀菌应用范围及注意点二、熟悉1.热力灭菌、辐射杀菌法和滤过除菌的种类、应用范围及注意点2.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原理、使用对象和影响因素三、了解1.超声波杀菌法2.干燥与低温抑菌法第四章噬菌体一、掌握1.噬菌体的概念2.温和噬菌体二、熟悉1.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2.毒性噬菌体三、了解噬菌体的应用第五章细菌的遗传和变异一、掌握细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二、熟悉1.细菌的变异现象2.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三、了解1.基因突变与损失后修复2.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一、掌握1.条件致病菌形成的特定条件2.细菌的致病机制3.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二、熟悉1.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微生态学、毒力、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带菌者和带菌状态的含义2。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3.细菌感染的来源4.传播方式与途径5.感染的类型三、了解1.外毒素的作用机制2.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第七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一、掌握1.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原理与主要生物制品2.标本采集和送检的原则3.人工免疫与生物制品定义一、熟悉1.获得性免疫产生的方式2.病原菌的检验程序3.常用血清学试验的原理三、了解1.动物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检验方法2.DNA重组疫苗、核酸疫苗、治疗性疫苗、抗菌血清、胎盘球蛋白第八章球菌一、掌握1.葡萄球菌的形态染色、分类、凝固酶、肠毒素、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2.链球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分类、链球菌溶素和抗O试验、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3.肺炎链球菌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要点4.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标本采集及注意点5.淋病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所致疾病与免疫性、二、熟悉1.葡萄球菌的培养特性、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物质、微生物检查法2.链球菌的抗原结构、抵抗力、致病物质、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3.甲型溶血性链球菌4.肺炎链球菌5.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多糖群特异性抗原、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6.淋病奈瑟菌的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引起人类化脓性感染的主要病原性球菌的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三、了解1.葡萄球菌的生化反应,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链球菌的生化反应、超抗原、B群、D群链球菌3.肺炎链球菌的菌体抗原、肺炎链球菌O、脂磷壁酸、神经氨酸酶4.脑膜炎奈瑟菌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5.淋病奈瑟菌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与分类6.卡他布兰汉菌第九章肠杆菌科一、掌握1.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及其所致疾病2.志贺菌属的致病性3.沙门菌属的致病性与免疫性4.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与微生物学分离鉴定有关的生物学特性二、熟悉1.肠杆菌科的共同特性2.大肠埃希菌与人类关系及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致病机制;3.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步骤4.肥达试验三、了解1.大肠埃希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2.志贺菌和沙门菌的防治原则3.沙门菌分类4.其他肠道细菌第十章弧菌一、掌握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二、熟悉1.霍乱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免疫性和防治原则2.副溶血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诊断与防治三、了解1.霍乱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2.副溶血弧菌的致病物质第十一章厌氧性细菌一、掌握1.破伤风梭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2.产气荚膜梭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3.肉毒梭菌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二、熟悉1.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特性2.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特性3.肉毒梭菌的生物学特性4.艰难梭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5.产气荚膜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6.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点和标本采集三、了解1.破伤风梭菌和肉毒梭菌的微生物学检查2.厌氧菌的种类与分类,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第十二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一、掌握1.放线菌的概念2.硫磺样颗粒二、熟悉衣氏放线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诊断三、了解诺卡菌属第十三章棒状杆菌一、掌握1.白喉棒状杆菌和形态染色和培养;2.白喉外毒素3.白喉的防治原则二、熟悉1.白喉棒状杆菌的培养特性和抵抗力2.白喉棒状杆菌所致疾病及免疫性3.Shick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及判定4.白喉棒状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三、了解其他棒状杆菌属第十四章分枝杆菌属一、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免疫特点、结核菌素试验和卡介苗预防二、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和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三、了解1.分枝杆菌属的通性和种类2.非结核分枝杆菌3.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第十五章动物源性细菌一、掌握动物源性细菌的概念二、熟悉1.布鲁菌种类、形态、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2.鼠疫耶氏菌菌形态、致病性及防治原则3.炭疽芽胞杆菌形态、培养特点、抵抗力、致病性及防治原则4.蜡样芽胞杆菌的致病性三、了解1.布鲁菌培养、生化、抗原结构和分型;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2.鼠疫杆菌培养、生化、抗原结构和分型;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3.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和假结核耶氏菌4.炭疽芽胞杆菌抗原结构和分型;致病物质,微生物学检查第十六章其他细菌一、熟悉1。

微生物选择题

微生物选择题

绪论一、选择题(只选一个最佳答案)1.下列微生物中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A.细菌B.衣原体C.放线菌2.下列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A.衣原体B.立克次体 D.放线菌3.B.肺炎衣原体C.溶脲脲原体D.伤寒沙门菌二、名词解释1.微生物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3.非细胞型微生物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三、问答题1.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有哪些?各有何主要成就?2.微生物学今后的应加强哪些方面的研究?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选择题(只选一个最佳答案)1.A.毫米 C.厘米 D.纳米2下列不属于细菌基本形态的是A.球菌B.杆菌C.弧菌3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A.脂蛋白B.脂多糖C.磷壁酸4B.竞争合成细胞壁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C.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D.干扰细菌DNA的复制5.青霉素的作用机理是A.切断肽聚糖中聚糖骨架β-1,4糖苷键C.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D.损伤细胞膜通透性6.A.磷脂B.脂肪酸C.甘油7.A.核糖体B.胞质颗粒 D.质粒8.A.高尔基体 C.内质网 D.线粒体9.细菌的核质中有A.核膜B.核仁C.组蛋白以上均不对12.细菌形态学检查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A.Giemsa染色法B.美兰单染色法C.印度墨汁染色法13.细菌革兰染色性不同是在于A.细胞核结构不同B. D.中介体的有无14.革兰染色所用染液的顺序是B.结晶紫,乙醇,碘液,稀释复红D.稀释复红,乙醇,结晶紫,碘液A.碘液B.结晶紫液C.95%酒精D.稀释复红液16.革兰染色的意义不包括A.细菌分类B.选择药物C.鉴定细菌17.B.含水量少C.有多层致密结构D有大量DPA二、名词解释1.肽聚糖3.脂多糖(LPS)4.脂质A5.细菌L型6.异染颗粒7..原生质体8.原生质球9.荚膜10.鞭毛11.菌毛12.普通菌毛13.性菌毛14..芽胞三、问答题1.细菌的基本形态有哪些?32..试比较G+和G-细胞壁结构的异同点。

3.简述细菌L型的主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 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
▪ 〔nonpathogenic bacterium, nonpathogen〕
第二页,共四十二页。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 正常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 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都寄居着 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 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 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 常菌群
皮肽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 菌 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第五页,共四十二页。
健康壮年
粪便涂片
健康青年 粪便涂片
肠道的正常菌群
第六页,共四十二页。
致病条件
寄居部位的改变
免疫功能低下
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
第十一页,共四十二页。
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通称医院内 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①交叉感染,由医院内病人或医务人员直 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 ②内源性感染,或称自身感染,由病人自 己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③医源性感染,在治疗、诊断或预防过程 中,因所用器械等消毒不严而造成的感染。
第十五页,共四十二页。
第十六页,共四十二页。
毒素 〔toxin〕
外毒素〔exotoxin〕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 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 白质
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 多糖,菌体死亡崩解时游离出来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毒力相关因素
(一)侵袭力:细菌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
繁殖扩散的能力
1.黏附因子(adhensive factor):菌毛黏附素; 非菌毛黏附素:荚膜等
黏附素作用: 细菌的黏附素均作为配体与宿主细胞表面
受体相互作用而介导粘附作用发生。
细菌
配体:黏附素
宿主细胞膜 菌毛黏附素
受体:糖脂/糖蛋白
细菌
细菌感染与免疫
概述
❖ 感染: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生长繁殖、释放毒素 等引起宿主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 病原菌(pathogen):引起宿主疾病的细菌 ▪ 非病原菌 ▪ 外源性感染(传染):病原菌来自宿主体外 ▪ 内源性感染: 病原菌来自宿主体内
▪ 传染:病原菌从一个宿主感染到另一个宿主体内,并引起 感染的过程。
一类具有超强能力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刺激产生过 量T细胞及细胞因子的特殊抗原
(五)免疫病理损伤
细菌感染本身没有直接毒性,但由于超敏反应引起 免疫病理性损伤
第三节 宿主的抗感染免疫
一、固有免疫 (一)屏障结构 皮肤与黏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二)固有免疫细胞: (三)固有免疫分子 补体(complement) 溶菌酶(Lysozyme) 防御素(defensin)
宿主细胞膜
配体:黏附素 受体
非菌毛黏附素
微生物配体及宿主细胞表面受体举例
细菌
黏附素 菌毛黏附素 非菌毛黏附素
受体
金葡菌
脂磷壁酸
纤维连接蛋白
淋球菌
菌毛
GD1-神经节苷脂
2. 荚膜:抗宿主吞噬细胞和抵抗体液杀菌物质 微荚膜:某些细菌位于细胞壁外层的特殊结构
,功能类似于荚膜。A群链球菌M蛋白 大肠杆菌K抗原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大纲

湖北医药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必修课,适用于本科临床、全科医学等专业)一、课程基本信息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

它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以及特异性预防和治疗等的科学。

与临床内、外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感染/传染性疾病高度相关。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

每篇首先系统的叙述相应微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性,包括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随之,介绍各篇可引起人或人畜共患疾病的常见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李凡、徐志凯主编)编写,主要由前言、学时、各章节的内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参考书籍和常用网址等四个部分组成。

“教学内容”下的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是“目的要求”中“掌握”的细化和补充。

该课程为必修课,3.5学分,总学时75学时,其中理论48,实验27学时。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明确自己的学习是解决临床感染这一目的,紧抓微生物的培养、致病物质、检测及医学上常见的致病微生物,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比较中学习微生物各论的知识。

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展示大量的微生物图片及实验操作,使大家掌握“三基”内容。

同时,同学们要关注当前社会突发感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控制,以激起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抗吞噬细胞吞噬 2.抵抗体液中杀菌物质:如抗体、补体等
(三)侵袭性酶类
致病性葡萄球菌凝固酶,能使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 变为固态的纤维蛋白包绕在菌体表面,有利于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 吞噬。A群链球菌产生的透明质酸酶可分解细胞间质透明质酸,利 于细菌及其毒素的扩散。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血链球菌、 口腔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可产生sIgA的蛋白酶,分解免疫球蛋 白IgA,破坏黏膜的特异性防御功能。某些致病菌被吞噬细胞摄入 后,可产生一些酶类物质抵抗杀灭作用,如葡萄球菌能产生过氧化 氢酶,抵抗中性粒细胞的髓过氧化物酶的杀菌作用, 有利于细菌随 吞噬细胞在组织中播散。
2. 细菌的致病性 3. 抗感染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 4. 医院感染的防控
难点:
1. 名词概念 2. 细菌的致病性:致病机理,内毒素,外毒素 3. 机体获得性免疫 4. 胞外菌感染、胞内菌感染及外毒素致病的免疫特点
细菌的感染(infection):是指细菌侵入宿主体内生长繁 殖并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 • 引起宿主感染的细菌称为病原菌(pathogen)或致病菌 ( pathogenic bacterium)。 • 病原菌从一个宿主到另一宿主体内并引起感染的过程称 为传染(infection or communication)。有些细菌在正常情 况下并不致病,只有在某特定些情况下才可引起致病,这类 细菌称为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或条件致病 菌(conditioned pathogen)。
毒力岛的GC平均含量往往较大地偏离于细菌 基因组的GC含量,提示毒力岛可能是通过水平转 移获得的。
一、侵袭力(invasiveness)
是指致病菌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等生理屏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进入机体并在体内 定植和繁殖扩散的能力。细菌的侵袭力包括与黏附、定植和产生侵 袭性相关物质的能力。与侵袭力有关的物质主要有黏附素、荚膜、 侵袭素、侵袭性酶类和细菌生物被膜等。
抗感染免疫:是指微生物入侵宿主机体后,宿主免疫系统 产生抗感染免疫应答,以抑制或避免微生物致病作用的过程。 • 免疫系统的这一功能被称为免疫防御。在宿主抗感染免
疫的压力下,微生物还会还会产生免疫逃逸现象, 以逃 避宿主的免疫防御功能。 • 微生物对机体的感染与机体对微生物的抗感染免疫,构 成了一对基本矛盾。这一对矛盾力量的消长决定着疾病 的发生、发展与结局。
医学微生物学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and Immunity
第三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胡福泉 博士/教授
2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 名词概念:正常菌群、机会性致病菌、菌群失调、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 脓毒血症、ID50、LD50、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模式识别受体等概念。
二、 机会致病菌
当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失调时,一些正常菌 群会成为 “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而引 起宿主发病,故机会致病菌也称为“条件致病菌” (conditioned pathogen)。 常见的情况主要有:
1.正常菌群的寄居部位改变 2.宿主免疫功能低下 3.菌群失调
表6-1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1.生物拮抗(biological antagonism) 正常菌群在宿主体 内的正常寄居可以 妨碍或抵御致病微生物的侵入与繁 殖,对宿主起着保护作用。 2.营养作用 正常菌群在宿主体内,对宿主摄入的营养 物质进行初步代谢、物质转化和合成代谢,形成一些有 利于宿主吸收、利用的物质,甚至合成一些宿主自己不 能合成的物质供宿主使用 。
(一)黏附素(adhensin) 黏附素是一类存在于细菌表面的与黏附相关的物质,可分为菌毛 黏附素和非菌毛黏附素两大类。 表6-2列举了部分细菌的黏附素及其靶细胞受体
参见表6-2
(二)细菌的荚膜
荚膜(capsule)是细菌菌体表面的一种特殊结构。细菌 的M蛋白、Vi抗原、K抗原等称为微荚膜。它们在致病 中的作用表现为: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Pathogenicity of Bacteria
致病性(pathogenicity): 细菌对宿主感染致病的能力。 毒力 (virulence)用于表示细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一般常采用半数致死 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或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 ID50)作为测定毒力的指标。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Normal flora and opportunistic pathogen 一、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 (normal flora):是指正常寄居在宿主体内,
对宿主无害而有利的微生物群的总称 。
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腔、 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表面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 生物。表6-1列举了人体各部位常见的正常菌群。
半数致死量(LD50)指即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 死亡的微生物数量或毒素剂量。半数感染量(ID50)是指能引起 50%实验动物或组织培养细胞发生感染的微生物数量。微生物毒力 越强,LD50 或ID50数值越小。
病原菌的毒力是由许多基因所决定的。这些致 病性相关基因在病原菌的基因组内可以是散在存 在的,也可以是簇集存在的。簇集存在的与细菌 致病性相关的DNA序列称为致病岛(patho-genicity island, PAI)。
3.免疫作用 宿主的免疫系统有赖于抗原的刺激才能发育 与成熟。正常菌群作为抗原可促进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 刺激免疫系统的成熟与免疫应答。 4.抗衰老作用 研究表明,人一生的不同阶段,肠道正常 菌群的构成与数量是不一样的,它们与人体的发育、成熟 与衰老有着一定关联。
正常菌群的几个延伸概念
•正常微生物群还与它们存在的环境(即宿主)之间存在相互依赖 与相互制约的状态。这种状态始终处于动态过程之中。只要这种 动态过程不会引起疾病,就被称为微生态平衡(microeubiosis)。 • 当宿主(免疫、营养及代谢等)、正常微生物群(种类、数量、 位置等)或外界环境(理化和生物)等因素变化打破了微生态平 衡,就会导致微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最常见的是菌群失调 (dysbacteriosis)。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它是从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 物与宿主、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