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与养生

合集下载

古琴的修身与养生

古琴的修身与养生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古琴音色清晰纯美,含蓄、深沉而音韵悠长。

十分适合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对它的表现力就已经尊崇到了神话的程度。

例如先秦著作《韩非子》曾记述了春秋时期琴家师旷弹琴引来玄鹤合鸣舞蹈的事迹。

历代都有以琴为中心的动人故事、传说。

春秋时期的孔子把古琴作为“乐教”的主要手段。

他所教授的“六艺”课程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

伯牙和钟子期更是许多人所知晓的。

伯牙弹琴子期知音的故事,在《吕氏春秋》中有明确的记录。

通过这个记载可以看到,最晚在秦代以前,古琴已可以用独奏的形式,用纯器乐的手段,来表现人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沟通人的思想感情。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都是抚琴的高手,大量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关于古琴的描述。

古琴历经三千多年,有三千多首有文字记载的琴谱,有大量的琴学理论论述。

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足以证明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三千年中,古琴辉煌过,也曾多次历经磨难,甚至被迫害到几乎遗忘。

但是,古琴始终在民间流传,在文人中流传,没有任何力量使它毁灭。

一旦环境许可,古琴便春风吹又生。

现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古琴又开始在中国兴旺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古琴、学习古琴。

我们不禁要问,古琴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二古琴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有着三千年历史而仍然有众多喜爱者的活的乐器,它的形制、曲谱、理论等一整套的琴学内容,没有任何一件乐器可以和它相比。

那么,古琴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古琴始终是中国文人最喜欢的乐器。

文人不仅用古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而且当作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工具。

他们通过古琴让自己的心灵和古人对话,视古琴为忠贞不渝的朋友,甚至视古琴为自己的生命。

古琴在文人心目中具有十分神圣的地位。

“琴道”与“养生之道”

“琴道”与“养生之道”

“琴道”与“养生之道”古琴,又称七弦琴,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为伏羲所造。

古琴有别于其他乐器,它是自古文人用来陶冶性情的专有的圣洁之器,文人用它来抒发情怀寄托理想,会友时互通心趣,独处时修身养性,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

它不是大众的表演艺术,不在于“他娱”的表演意图,而是以“自娱”养生之修行为主旨,它的目的更在于“养生”、“修德”等。

琴的主要功用是教化和修身。

因此,古琴艺术一般不称“琴艺”,而尊为“琴学”。

养生贵在养心,而养心首要养德。

“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自古以来音乐与“德”就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古人十分重视乐的教育作用,《礼记·乐记》中记载:“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乐也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移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指出音乐是道德操守的精华。

健康的音乐具有良好的作用,能够改善人的品德操守,能够深刻激发人的情感,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蔡邕的《琴操》记载:“昔伏羲作琴,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

”桓谭《新论·琴道》云:“琴七丝足以通万物而考至乱也。

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

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

大声不振华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

八音广博,琴德最优”。

古琴,向来是礼乐教化的工具。

其次,弹琴可动静结合,心身双修琴能养疾其次还表现在弹琴可使人精神专一,杂念皆消,从而心静神凝,精气内敛,同时还能活动手指,增强手指功能,可谓是动静结合,心身双修。

名士嵇康既是著名琴家又是养生家,他的传世名作《养生论》提出“清虚静泰”的养生观,主张老庄的“无为”思想,“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使精神“无为自得,体妙心玄”,神、意、心、身皆静,物我两忘,可使真气运行无滞,外无六淫之侵害,内无七情之干扰,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白居易晚年得风疾,古琴亦是他的心灵安慰,他写道:“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已空。

古琴养生修德(韬钧)

古琴养生修德(韬钧)

古琴养生修德(韬钧)古琴,又称七弦琴,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为伏羲所造。

它是自古文人用来陶冶性情的专有的圣洁之器,文人用它来抒发情怀寄托理想,会友时互通心趣,独处时修身养性,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而是以“自娱”养生之修行为主旨,它的目的更在于“养生”、“修德”、宋朱长文《琴史》说:“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声音而已,达则于以观政焉,穷则于以守命焉”,认为琴的主要功用是教化和修身。

因此,古琴艺术一般不称“琴艺”,而尊为“琴学”。

古琴的创制包含了天地、人事、阴阳、律历等道理。

蔡邕《琴操》云:“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

文上曰池,下曰滨。

池,水也,言其平;下曰滨,滨,宾也,言其服也。

前广后狭,象尊卑也。

上圆下方,法天地。

五弦宫也,象五行也。

大弦者,君也,宽和而遇;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乱。

文王武王加二弦,合君臣恩也。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

古琴易学而难精,非长年累月修炼,难以达到高的境界,也难以达成修身养性的目的;修炼过程较枯燥,不能急于求成,正是磨炼心性的好方法。

朱长文《琴史》有《列子·汤问第五》中记载的师文向师襄习琴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师文为了达到那种春夏秋冬皆能令草木生辉,万象蓬勃,充满生机,出神入化的境界,经历了三年不成章的痛苦,更经历了掌握了技术之后磨炼心性的过程,因为其志所在乃内得于心,外应于器。

当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吕,凉风忽至,草木成实。

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夹钟,温风徐回,草木发荣。

当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钟,霜雪交下,川池暴冱。

及冬而叩徵弦以激蕤宾,阳光炽烈,坚冰立散。

将终,命宫而总四弦,则景风翔,庆云浮,甘露降,澧泉涌。

古琴看似简单,只有七弦十三徽,却蕴含着变化无穷的声调与音韵“琴用五音,变法甚少,且罕联用他调,故音虽雅正,不宜于俗。

然弹琴为三声,散声、按声、泛声是也。

琴之散、按、泛三音,正如天、地、人三籁。

三种音色的变化不仅在琴曲表现中担当着不同的情绪表达的作用,通过指法的变化,却可以演化出与天地之音相通,与人声相类的各种音色,生发出变化多端的音韵。

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

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

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1. 引言本章主要介绍文档的目的和范围,以及对古琴艺术和中医养生进行简单概述。

2. 古琴艺术2.1 古琴起源与发展历程- 简述古琴起源于中国,并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

- 指出其在音乐、文化等方面所承载的重要意义。

2.2 古琴构造与特点- 描述古代传统丝弦乐器——古筝结构组成部分。

- 阐明不同类型(如台湾式、浙江式)之间存在差异性。

3 中医养生基础知识.3。

l 中草药疗法:-.指出了中草药作为一种常见而有效治疗方法,在保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几种具有益处并被证实安全无害的常见草荷:人参,枸杞子,当归;.32针灸:--解释了针灸是一项通过刺激身体穰道来调整阶段平衡从而达到预期效果的传统中医疗法;--了几种常见针灸穴位和其对应的养生效益,如太冲、内关等。

.33 饮食调理:-.指出饮食在中医养生领域起着重要作用,并介绍一些与古琴艺术相关联的有助于健康保持及提高音乐表现力的特定蔬菜水果,如柚子,核桃等;3. 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结合- 引述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相互促进发展的观点。

- 分析古琴演奏过程可能带来身心放松、气血畅通等好处。

4. 实践案例分析本章将通过实际案例探讨古琴艺术与中医养为一个整体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包括以下内容:a) 案例1: 刘先生使用每天弹奏古筝进行自我调节以缓解工作压力;b)案2:玛丽女士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其中包含了很多关于中草药和谱曲技巧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她在古琴演奏方面的技巧;c) 案例3: 张先生通过针灸疗法调整身体平衡,从而改善了他的音乐表现能力。

5. 结论本章总结文档内容,并强调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相互融合所带来的益处和潜力。

6. 附件- 列出相关文件、图片或其他资料作为参考。

7. 法律名词及注释- 古筝:一种传统丝弦乐器,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

由多根不同长度和厚度的丝线构成。

- 中草药:指用于治疗疾病或保健目标而采集自天然环境并经过加工制备后使用的各类植物材料。

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

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

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正文:一、引言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相互关联,它们共同呈现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演奏技巧。

而中医养生则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节身心平衡来达到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的关系,分析其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的作用。

二、古琴艺术的特点及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⒈古琴艺术的历史渊源与发展⑴古琴艺术的起源与演变⑵古琴艺术的流派与代表作品⑶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⒉古琴艺术对身心健康的影响⑴音乐疗法与古琴音乐⑵古琴演奏对身心的调节⑶古琴演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⑷古琴演奏对身体健康的益处三、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及其与古琴艺术的关系⒈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⑴中医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⑵中医经络学说与养生保健⑶中医调理阴阳平衡与健康⒉中医养生与古琴艺术的相互作用⑴古琴音乐的音律与中医音乐养生⑵古琴演奏的动作与中医气功调养⑶古琴艺术对中医养生方法的启示四、结论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在传统文化中既有独立的价值,又存在着相互联系与相互促进的关系。

通过古琴艺术的演奏与欣赏,可以调节身心平衡、舒缓压力,进而促进健康。

而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对古琴艺术的演奏和欣赏也有积极的影响。

因此,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的结合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附件:⒈古琴艺术的发展历程图表⒉中医养生常见养生方法介绍手册⒊古琴演奏心理调试指南法律名词及注释:⒈版权法:对创作作品的使用、传播、控制等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

⒉文化遗产保护法:保护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确保它们得到传承和保存的法律法规。

⒊知识产权法:保护创造性的人类智力劳动成果和文化创意的法律规范。

谈古琴养心性

谈古琴养心性

谈古琴养心性
弹奏古琴对手指的按摩作用具体如下:
按摩拇指:可缓解心脏疾病、过敏性皮炎、脱发、喉咙痛。

按摩食指:可缓解便秘、食欲不振、胃痛、慢性胃炎。

按摩中指:可缓解肝脏疾患、疲劳、食欲旺盛、耳鸣、头晕。

按摩无名指:可缓解感冒、咽喉疼痛、头痛、尿频、汗多、宫寒等。

古琴曲由耳入心,最适合养心安神。

在弹奏的过程中要心无杂念,呼吸均匀,达至曲随手行、意存弦外的琴人合一的境界。

在弹奏古琴的过程中,手指走动琴弦,即使人处斗室,也能感受到巍巍高山、潺潺流水的意境。

听着琴弦上音符跳动,激荡着身心,物我两忘。

弹奏古琴就是一种自主养生,调节气血阴阳,调养生息的过程。

如果不会弹古琴也没关系,可以收听一些古琴曲,边收听做推五经的按摩运动。

推五经即五指上的脾经、肝经、心经、肺经和肾经。

脾经位于拇指罗纹面,肝经位于食指罗纹面,心经位于中指罗纹面,心经位于中指罗纹面,肺经位于无名指罗纹面,肾经位于小指罗纹面。

在五指罗纹面沿顺时针方向旋揉为补,每天一至两次,每次200~300遍,可以起到补土健脾、养肝、安神、益肺、补肾的效果。

五指从指面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脾经宜补不宜清;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虚则需补后加清;如果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可用清法,清心火能清热退心火。

肺经可补可清;补肾水能补肾益脑,温养下元;清肾水能清利下焦湿热,用于膀胱蕴热,小便赤涩等。

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

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

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
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
一、简介
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是一项深受广大众多爱好者关注的研究领域。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乐器,其音色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而中医养生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养生保健传统治疗方法,强调“治未病”的理念,与古琴艺术相辅相成,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

二、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的渊源
1.古琴与气
古琴演奏过程中,通过琴音的共鸣以及演奏者自身的呼吸调节,能够调和人体的气机,促进气血运行,起到舒筋活络,强身健体的作用。

2.古琴与心态
古琴演奏需要演奏者投入全身心的精神,达到心无杂念的境地。

这种专注的心态有助于调节情绪,舒缓压力,并对中医治疗方法中的心理调节产生积极影响。

三、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的实践应用
1.古琴养生法
通过演奏古琴,可以调整中医所说的气血、阴阳、五脏六腑等身体的平衡状态,增强体质,改善气虚、血瘀、肝郁等病症。

2.中医理论在古琴演奏中的应用
中医理论中有关经络、穴位等理论在古琴演奏中得到应用,演奏者可以针对不同的音符、音调对应不同的经络和穴位,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效果。

四、其他相关内容
1.附件
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古琴音乐欣赏录音、古琴演奏教程视频等。

2.法律名词及注释
a.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医学体系,该体系以气血、阴阳、五行等理论为基础。

b.古琴:指中国古代的七弦琴,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乐器之一。

浅谈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的有机融合

浅谈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的有机融合

浅谈古琴艺术与中医养生的有机融合关键词:古琴艺术;中医养生;有机融合1琴学医道,异曲同工琴棋书画是传统文化中的四艺,其中位于首位的“琴”指的正是古琴,古琴的地位可见一斑。

作为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其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其清幽脱俗的声音经久不衰,其中蕴含的独属于中国哲学的智慧更是传承至今。

“雅”是古琴的最突出特点,其在古代多受文人雅士所偏爱,因此被赋予了更加文雅、圣洁的气息,文人雅士将心中所思所想贯注在一首首琴曲中,最终在古琴演奏中加以抒发,因此其已经超脱了音乐本身,成为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独特思想以及高尚品格的象征。

“此艺知音自古难”是描述七弦琴也即古琴的著名语句,这凸显了古琴“高山流水”的本质,即其不看重“他娱”,而旨在运用演奏实现“自娱”的效果,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换言之,古琴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修身、立德的艺术形式。

中医也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之一,在信息更加发达的新时期,其“神奇”更是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中医学作为一门传统医学,其形成与发展的脉络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其中蕴含的众多哲学思想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涵盖的各类养生方法一直流传至今。

中医养生理论以“天人响应”“形神合一”为基本出发点,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思想出发点形成与长期的封建社会背景,因此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特征,但是其本质上所强调的人与自然、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协调却具有极高的价值,这也是中医学的精髓所在。

人们之所以选择养生与保健,旨在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而养生与保健本身又讲究“度”,强调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得人们能充分顺应自然及生命发展的规律,并对“阴阳”进行调节,从而使得人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而在全部的养生活动中,精神养生又有“千古养生第一法”之称,这也是中医学与西方医学相互区分的重要标志。

2中正平和,琴能养性养生与养性存在着内在统一的关系,养性是指对人的性情、情绪进行调节,而这种调节对于人身心的整体状况是有益的,因此养性最终是为养生而服务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与养生
内容摘要:古琴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从先秦时代起,他便在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所谓“八音之中,琴德最优”,古琴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世代相传的结果,使得其具有了超越纯粹乐器的地位而获得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琴者,情也。

琴能养疾首先表现在琴能调畅人的情志,古琴对人的心态也有很大的影响,与人的手上的经络及大脑的激素也有关,平”“清微淡远”的审美趣味,也是养生的一个方面。

关键词:古琴;养生;养疾;情志;心态;经络
(一)弹琴与心态
学琴的人都知道,弹琴之时身心皆要正。

身正则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阴阳平衡。

而心态对弹琴者来说,也同样是非常的讲究。

弹琴之时,要安闲宁静,心平气和,自然而不躁作,这样才有清雅之韵。

久而久之,弹琴者也很自然的养成了清静平和之心、高洁洒脱的气质。

所以,弹琴者长寿,这是很正常的事。

相反,追求暴躁的人,其心理也自然刚暴浮躁,那么得病或短命也是正常的事。

“琴之为器…..其声正, 其气和, 其形小,其义大, 如得其旨趣, 则能感物。

志躁者, 感之以静, 志静者, 感之以和。

和平其心, 忧乐不能入, 任之以天真, 明其真, 而返照动寂, 则生死不能累”。

琴书中类此典型的综合陈述屡见, 大致强调心志对身体的主导作用, 养心守神可保元气以调控身体、维持平衡, 重视身心整体的有机变化, 少就局部问题作技术性的验证, 甚至对经验现象的表述方式, 长期以来似无重大进展。

(二)弹琴与激素
研究证实,音乐可调节大脑皮层,使体内的激素增多。

在这种良好的“刺激”中,人的神经、内分泌、消化系统顺畅“运动”.脏腑等生理机能得到调节,阴阳趋向平衡,进而缓解疾患,祛病延寿。

音乐,有歌唱,称声乐;有乐器演奏,称器乐。

古人音乐养生中,特别注重以乐器演奏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并首推古琴。

古琴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其外观古朴,音色幽雅苍劲。

抚琴者多逍遥自在,令人羡慕,而琴声洒脱悠扬,确实让人愉悦,所以,古琴备受历代文人墨客、帝王将相的青睐。

古琴音乐沉静、精致,好听不闹,除了能陶冶人的情操、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之外,经常抚琴还能祛除病痛。

据史料记载,舜帝善弹五弦琴,歌南风之诗,寿享11O岁;唐代琴家赵耶利享年76岁;明代虞山派琴家严天池享年78岁……长寿者不胜枚举。

传统中医的养生之道强圈…世界舢.2调调节人体平衡,阴阳平衡才能保持真正的健康,而古琴的弹奏要求完全符合平衡原则。

(三)弹琴与经络
弹奏古琴,双手手指直接抚琴,手指要有力度,接触琴弦的范围广,左右手交替做轻、重、缓、急的动作,达到人体力量的最佳平衡点。

经络学是中医的主要理论。

虽然某些人只相信西医的理论而并不承认中医,可中医的治疗效果与保健功能是人所共见的,也是使世界为之惊叹的。

人体上有十二条主要经络,而手上集中有六条。

其分别是:手太阴肺经(起自胸前的中府,达于母指尖的少商)、手阳明大肠经(起自食指尖的商阳,达于鼻边的迎香)、手厥阴心包经(起自腋下的天池,达于中指尖的中冲)、手少阳三焦经(起自无名指尖的关冲,达于
耳边的耳门)、手少阴心经(起自腋下的极泉,达于小指尖的少冲)、手太阳小肠经(起自小指尖的少泽,达于耳处的听宫)。

这些经络有效地调整着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

经常运动手的经络,尤其是弹奏古琴(其接触琴弦最广,力量均衡),能够很好地促进手指末梢神经的血液循环,降低心脏血液的回流及供血的压力,同时由于呼吸及音乐节奏的和谐把握,可增强心脏功能,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有氧运动。

(四)弹琴与意志
琴能养疾首先表现在琴能调畅人的情志,抒发情感,令人消愁解闷,心绪安宁,胸襟开阔,乐观豁达,对情志性疾病的调养十分有益。

并且琴中五音对应人身五脏,“宫”与“脾”相通,助脾健运;“商”与“肺”相通,舒达气机;“角”与“肝”相通,解郁制怒;“徵”与“心”相通,通调血脉;“羽”与“肾”相通,养神宁志。

宋欧阳修在《送杨置序》中记载了他曾郁郁不得志,幽忧不平, 患上情绪病,后来通过琴声疗疾而痊愈,并把此法介绍给朋友杨置。

其中谈到:“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

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

说明疾病的产生与忧郁的情绪有关,药物只能化解病痛,而琴声却能使内心平和,从而达到治本的效果。

琴能养疾其次还表现在弹琴可使人精神专一,杂念皆消,从而心静神凝,精气内敛,名士嵇康既是著名琴家又是养生家,他的传世名作《养生论》提出“清虚静泰”的养生观,主张老庄的“无为”思想,“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使精神“无为自得,体妙心玄”,神、意、心、身皆静,物我两忘,可使真气运行无滞,外无六淫之侵害,内无七情之干扰,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白居易晚年得风疾,古琴亦是他的心灵安慰,他写到:“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已空。

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清畅堪消疾,恬和好养蒙。

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相信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一定会从中得到古琴与养生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婷.论音乐欣赏教学中对立统一理论的体现和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刘承华.古琴美学的历时性构架[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02).
[3]刘楚华. 古琴养生观与乐医同构思维发表于:《金陵古琴·之音琴社》,2009
[4]琴史·声歌(据<四库艺术丛书>出版)1991
[5]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增订本)2002
[6]程敏.刘玉龙古琴弦外"和谐"之音的文化探析[期刊论文] -乐器2007(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