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第三课时)
第三高中语文 陈情表(第三课时)教学案 鲁人

A.逮奉圣朝〔及、至〕沐浴清化〔蒙受〕
B.供养无主〔主人〕辞不赴命〔牺牲〕
C.寻蒙国恩〔寻求〕拜臣郎中〔医生〕
D.刘病日笃〔病重〕告诉不许〔告知〕
3.下面各句中“以〞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一样的一句是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二、探究
研读课文3、4段。
〔一〕文言知识
1、重点实词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
日薄西山
听臣微志
庶刘幸运
保卒余年
2、古今异义
①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通假字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二〕归纳分析
1、第3段作者间接地阐释了自己的治国纲领,.其内容是什?
2、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之道?
D.朝廷催促李密赴任非常紧迫,李密仍坚守“乌
鸟私情〞,辞不赴命。他的做法符合情理。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⑵欲苟顺私情,那么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四、稳固提升
稳固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
学习指导
即时感悟
明确学习目的和重点
小组,互相补充
借助工具书,独立完成。
独立考虑;
积极讨论。
。
3、第4段交代了全文写作目的,.是什么?
4、本文中有很多短语如今已经成了成语。请找出来,并解释。
三、当堂达标
1.以下划线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哪一项哪一项
A.险衅xùn闵凶பைடு நூலகம்ǐn门衰祚薄zuò
B.期功qī夙遭sù茕茕孑立qiónɡ
《陈情表》教案15篇

《陈情表》教案《陈情表》教案1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陈情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陈情表》教案1本教案将通过《陈情表》的教学,引导学生对于古人“至孝”行为的理解,唤醒他们对亲情的珍惜。
学习目标:1.梳理课文情节,检查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
2.通过阅读对祖孙之情的描写,具体体会“孝”这一中华美德。
3.引导学生赏析李密说情的艺术以及至真至诚的说情语言。
教学流程(3课时):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以声激情充满真情的课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引进我们设置的情境里,于是我在课前选择了满文军的一首《懂你》,把整个课堂引入深情的氛围,然后导入:读《出师表》不泪下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泪下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泪下者,必不友。
今天,让我们走进李密的陈情表,去体会一个孝子面对恩重如山的祖母和皇帝诏命时无奈的述说吧!二、涵咏功夫兴味长,以读诉情阅读能体味文本思想的多姿多彩,深化作品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他们的审美境界。
语言形象是任何影视表演永远取代不了的东西,所以,品读语言,感受形象是教学的必备环节。
我在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有层次梯度地三读了,即:第一读,读正确音;第二读,读准字词轻重;第三读,把握感情。
所以,上课时,我让学生伴着舒缓忧郁的节奏朗读时,他们已经把李密的感情处理得十分到位了。
三、润物无声潜人心,细节析情(课堂实录片段)在分析文本时,好的问题设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我采用的创设情境法,不单停留在对课本的文字的解说上,更注重调动学生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构筑画面,我设置的问题如下:幻灯显示1:从第一段中,有几个数字,“六月、四岁、九岁”,这几个时期李密分别发生了什么变故?你能用自己的话去描述李密的童年遭遇吗?生:李密6个月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四岁母亲也嫁人了,九岁还不会走路,他的童年非常悲苦。
陈情表3

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在充分了解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课文。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抽查学生的背诵、默写。
2.“研讨与练习”二明确: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险衅:指命运不好。
夙:早时。
凶:不幸。
译文: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孩:小孩,此是作者自指;见背:离开我。
背,背离、离开。
译文:我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薄:浅薄。
息:子。
译文: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不久。
除:授予官职。
译文: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
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译文: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听:准许。
卒:终。
译文: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推进新课研读课文(一)学生齐读第一段1.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2.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3.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
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 显示 )多媒体课件显示: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二)学生齐读第二段1.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提示:两层。
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2.第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按时间顺序)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看出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就职)?(采用追问的方式)提示:按时间顺序。
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启下文“日薄西山”)。
陈情表第三课时-适合基础较差学生

《陈情表》学案
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文言知识,体会作者的苦情、亲情、忠情。
2.赏析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语言特色。
3.结合实际生活,理解“孝”的含义。
二、学习方法指导:
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学习内容:
1.本文所述作者的不幸,共有几个?请一一列举。
2.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李密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感?
3.作者陈述一家之不幸,其目的何在?
4.本文哪些内容写到朝廷对自己有待有加?
5.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6.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召当官故意找借口。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四、请搜集有关“孝”的诗词曲赋或名人名言,或者古今中外感人的故事。
高三上册语文第七课《陈情表》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4篇

高三上册语文第七课《陈情表》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4篇《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全文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这里是勤劳的编辑帮助大家整理的高三上册语文第七课《陈情表》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4篇,欢迎参考。
陈情表篇一《陈情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本文作者以及相关的背景情况;2、梳理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本文的成语以及了解古代官职情况,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一些虚词。
3、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本文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特征。
过程与方法:1、感受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体会作者凄切婉转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至孝深情,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成语、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至真至诚、凄切婉转的感情。
教学方法: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教具:录音机、常规教具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记得《三国演义》吧?这部古典名著不仅给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语言运用的宝贵财富,比如大家熟悉的“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那么,大家知道吗,徐庶为什么进曹营?(是曹操用劫持徐庶母亲要挟徐庶,为了一个“孝”);那又为什么一言不发呢?(是徐庶临走之时对刘备许下不为曹操设一计的诺言,为了一个“忠”)。
可以说,面对一个忠孝两难的选择,徐庶作出了一个比较恰当的决定。
而在这以后不久,又有一位古人同样也面临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古人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陈情表》。
【解题】本文选自《文选》,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表文。
陈,陈述。
表,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李密,名虔,字令伯,武阳人,西晋文学家。
陈情表第三课时教案

陈情表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文章深切婉转的陈情技巧2、深入理解传统的孝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点:品读课文语句理解李密的“孝”忠“情感,理解李密与祖母间相依为命的亲情,理解李密对晋武帝的忠请。
深入理解孝道。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李密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苏轼言: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后人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今天我们分析这篇文章就从感情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考虑它的内容和表现技巧,而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篇“以孝感人”的“至文”。
忠孝两全是陈情表的中心。
本文语言恳切,文笔委婉,记叙详尽,说理周密,表达感情淋漓尽致,历来为人称道。
二、品读、理解感悟(一)品读探究第一段1、齐读第一段思考: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具体表现是哪句话?(齐读后,出示思考题目,小组讨论,找到语句,总结,教师引导点拨)夙遭闵凶:父死母嫁、多病伶仃、门衰祚薄、祖母卧病故不能废远(为下文埋伏笔)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作用时什么?先纵:六月,慈父见背;四岁,舅夺母志;少,多疾病;九岁,不行引导:父死母驾,写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躬亲抚养”的不易,表现力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
后横: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晚有儿息,外无近亲,内无照应引导:强调“无(鲜)”字,“儿息”虽有却“晚”,可见“门衰祚薄”,祖孙相依为命。
“无”“鲜”等写出了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
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铺垫。
以白描的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
小结:叙述祖孙相依为命之情(家庭不幸:父丧母嫁,多病孤苦;祖孙相依:祖母抚养,认定衰微,祖母卧病)不直陈其事,先诉惨状,引起同情。
(二)品读探究第二段3、讨论:本段写屡次征召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什么表明?(读第二段,学生讨论后,找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引导小结)特点:征召的级别越来越高(按时间顺序)显出朝廷征召之殷切。
《陈情表》优秀教案(三)(整理精校版)

《陈情表》优秀教案(三)必修教案1015 19:48::《陈情表》优秀教案(三)A.课时安排:共3课时。
B.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苦情、亲情、忠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C.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进而分析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
D.教学难点:动笔的勤奋。
E.教学方法:反复诵读的新授课。
F.教具使用:相关课件PowerPoint格式。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简介:二、诵读提示:1.注意体会的真挚感情。
本文是写给皇帝的信,以叙事为主。
在叙事中包含着真挚的感情。
诵读时,要注意文章的层次,做到有表情地诵读。
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体会文中抒发的感情。
2.本文多四字句(五至七字句,可以看作加统领字的四字句),读来容易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但在以四字句为主的同时,又杂以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字的句式,构成了句式的错综变化,使文章脉络流走,音韵和谐。
诵读时要加以体会,读出文章的节奏感。
3.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柞薄、茕茕孑立、床蓐、猥以微贱、非臣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三、整体感知:理解本文,首先要对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
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
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
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陈情表第三课时

古今异义
举臣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今义:①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②泛指读书 人。)
拜臣郎中 (古义:尚书省的属官。今义:<方〉中医医生。)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皇恩。今义:向上级报告。)
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奔走效劳,这里指赴京就职。今义:(车、马等)迅速地 跑。)
古今异义
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奔走效劳,这里指赴京就职。今义:(车、马等)迅速地 跑。)
下课!
第四自然段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 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 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 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
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这样看来,是我在 陛下效忠的日子还很长,然而报答赡养祖母刘氏的日子已很短 了。我怀着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能够准许我对祖母养老 送终的请求。我的辛酸悲苦,不单是蜀地的人和益州、梁州的 长官亲眼目睹,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到的,祈望陛下能怜惜我愚 昧至诚的心意,同意我这点微小的愿望,或许祖母刘氏能够侥 幸保全她的余年。我活着愿意献出生命,死后愿意结草来报答 陛下的恩惠。我怀着像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谨此上表禀 告使您知晓。
阅读分析
1.作者在本段中主要写了哪些感情?
本段主要写作者的感激之情。 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
2.本段第一句话在全段的作用是什么?
针对上文,终养祖母和报效国家之间的两难选择,首句即言 “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的纲领。言外之意是孝祖母虽然是私情, 却也合情合理,也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提出了理论依据。 众所周知,晋灭蜀汉之后,司马氏集团为了收笼民心,承继了 汉“以孝治国”的策略,而李密也恰恰是在此背景下,借助对 武帝推行孝道的赞扬,来委婉地指出自己的行为正是对这一政 策的最好拥护。抓住“孝”字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 的价值观念中去,皇帝你倡导孝政,我现在正是在践行你的国策, 可谓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在每个明天,我们命定的目标和道路,都要比今天前进一步。
陈情表(三)【课题】必修三 第一单元 《陈情表》 【课型】新授课 【学案序号】3【课时】1课时 【使用日期】2月28日【学习目标】1.感受作品表达的浓浓亲情,正确评价和理解文本的观点和思想感情;2.梳理、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和语文知识;3.学习文本通过记叙生活琐事表达情感的写法,学会表达自己感受到的亲情;4.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和语文知识,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用现代汉语翻译特殊文言句式自主学习一、 背诵默写全文二、练习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陨.首(yǔn) 切峻.(jùn) 猥.以微贱(wèi) B .矜.育(jīn) 宦.达(huàn) 刘病日笃.(dù) C .希冀.(jì) 优渥.(wò) 过蒙拔擢.(zhuó) D .盘桓.(yuán) 侥.(jiǎo)幸 气息奄奄.(yǎn) 2.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A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B .而刘夙婴疾病。
C .今臣亡国贱俘。
D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答案】 B(B 是被动句。
)3.下列对各句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说自己的舅父是个凶狠、无礼义廉耻的人。
★ 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在每个明天,我们命定的目标和道路,都要比今天前进一步。
B .历职郎署,本图宦达——目的是说自己本想在仕途上发达,但能力差,没有升上去,自己错蒙皇上抬举。
C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意在说明祖母对自己恩深似海。
D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表明自己虽然暂时还不能为皇帝出力,但将来一定为皇帝效命。
【答案】 D4.下面6句话分编为4组,全能够表现李密孝敬祖母....的一项是( ) ①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②臣侍汤药,未曾废离③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 ④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⑤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⑥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A .①④⑥B .②③⑤C .①③⑥D .②④⑥【答案】 B(①与④,主角是祖母,不是李密。
)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称妇女在丈夫死后不再嫁为“守节”,“舅夺母志”的“母志”就是指母亲守节抚孤的志愿。
B .古代丧礼,凡为祖父母、叔伯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服丧一年,叫“功服”。
C .刺史在晋朝时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D .“孝廉”“秀才”都是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孝廉”即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秀才”即优秀人才。
【答案】 B(“功服”应为“服期”)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及特色的概括与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作者与祖母更相为命,以使晋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
第二段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而且自己由于要赡养祖母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作者这样写,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
B .文章第三段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作者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作者的从政历史、人生态度及政治理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
第四段则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晋武帝,从而达到陈情目的。
C .本文语言形象生动,精练准确,饱含强烈感情。
如第三段“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象地把病重的祖母喻为要落山的太阳,来日不多,气息微弱,生命之★ 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在每个明天,我们命定的目标和道路,都要比今天前进一步。
烛即将熄灭,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随时都有可能死亡,写得真挚感人,催人泪下。
D .本文主要是以情动人。
作者陈述了他的苦情、亲情、忠情及怨恨上司之情,情真意切,令人怜悯,最终打动了晋武帝,让他在家侍奉祖母。
【答案】 D(“怨恨上司之情”和“让他在家侍奉祖母”都不对。
)二、文本精品阅读下面语段,回答7~10题。
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到“谨拜表以闻。
”原文见课本。
7.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犹蒙矜.育(怜惜) B .不矜.名节(自夸) C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鉴别) D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尽) 【答案】 C(鉴:鉴察,明察。
)8.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译文:我想圣明的当朝是用孝道治理天下的。
B .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译文:恩宠如此优厚,我怎敢徘徊不前,而有非分的愿望呢。
C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译文:乌鸟还有感情,我希望把祖母奉养到去世。
D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我活着应当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报恩。
【答案】 C(乌鸟还有反哺其亲的感情,希望让我把祖母奉养到去世。
)9.作者不应诏所用的最有力的“武器”是( )A .圣朝以孝治天下B .亡国贱俘,至微至陋C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D .报养刘之日短也【答案】 A★ 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在每个明天,我们命定的目标和道路,都要比今天前进一步。
10.对上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的前面几段重在于叙事中动之以深情,选文则重在于陈情中晓之以大义。
B .在陈情中既表述自己“愿乞终养”的决心,又表达了活着时要尽忠,死后亦当感恩图报的感情。
C .选文融情于理,特别是连用“凡”“况臣”“且臣”“今臣”“但以”“是以”等词,曲折而有条理。
D .作者用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意在表明孝比忠更重要。
【答案】 D(意为说明“报刘日短事君日长”。
)三、课外延伸阅读下文,回答11~14题。
杜重威,朔州人也。
安重荣反,重威逆战于宗城,重荣为偃月阵,重威击之不动。
重威欲少却以伺之,偏将王重胤曰:“两兵方交,退者先败。
”乃分兵为三,重威先以左右队击其两冀,战酣,重胤以精兵击其中军,重荣将赵彦之来奔,重荣遂大败,走还镇州,闭壁不敢出。
重威攻破之,以功拜重威成德军节度使。
重威出于武卒,无行而不知将略。
破镇州,悉取府库之积及重荣之赀,皆没之家,高祖知而不问。
及出帝与契丹绝好,契丹连岁入寇,重威闭城自守,属州城邑多所屠戮。
胡骑驱其人民千万过其城下,重威登城望之,未尝出救。
重威居镇州,重敛其民,户口凋敞,又俱契丹之至,乃连表乞还京师。
未报,亟上道,朝廷莫能止,即拜重威为邺都留守。
而镇州所留私粟十余万斛,殿中监王钦祚和市军储,乃录以闻,给绢数万匹以偿之,重威大怒曰:“吾非反者,安得籍没邪!”三年秋,契丹高牟翰诈以瀛州降,复以重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
契丹寇镇、定,重威西趋中渡桥,与虏夹滹沱河而军。
偏将宋彦筠、王清渡水力战,而重威按军不动,彦筠遂败,清战死。
转运使李谷教重威以三脚木为桥,募敢死士过河击贼,诸将皆以为然,独重威不许。
契丹遣骑兵夜并西山击栾城,断重威军后。
是时,重威已有异志,而粮道隔绝,乃阴遣人诣契丹请降。
契丹大悦,许以中国与重威为帝,重威信以为然,乃伏甲士,召诸将告以降虏。
诸将愕然,以上将先降,乃皆听命。
重威出降表使诸将书名,乃令军士阵于栅外,军士犹喜跃以为决战,重威告以粮尽出降,军士解甲大哭,声震原野。
契丹赐重威赭袍,使衣以示诸军,拜重威太傅。
契丹犯京师,重威以晋兵屯陈桥,士卒冻饿,不胜其苦。
重威出入道中,市人随而诟之,重★ 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在每个明天,我们命定的目标和道路,都要比今天前进一步。
威俯首不敢仰顾。
汉高祖定京师,拜重威太尉、归德军节度使,重威惧,不受命。
遣高行周攻之,不克,高祖乃自将攻之。
遣给事中陈同以诏书召之,重威不听命,而汉兵数败,围之百余日。
重威食尽,民多逾城出降,皆无人色。
重威乃遣判官王敏及其妻相次请降,高祖许之。
重威素服出见高祖,高祖赦重威,拜检校太师、守太傅、兼中书令。
高祖病甚,顾大臣曰:“善防重威!”高祖崩,秘不发丧,大臣乃共诛之,及其子弘璋、弘璨、弘璲尸于市,市人蹴而诟之,吏不能禁,支裂蹈践,斯须而尽。
(节选自《新五代史·杜重威传》)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重威逆.战于宗城 逆:迎战 B .未报.,亟上道 报:报告C .重威出降表使诸将书.名 书:书写 D .高祖病甚,顾.大臣曰 顾:环顾 【答案】 B(报:答复,回复)1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杜重威“无行”和“心怀异志”的一组是( )A .悉取府库之积及重荣之赀 重威惧,不受命B .重威登城望之,未尝出救 阴遣人诣契丹请降C .重敛其民,户口凋敝 重威俯首不敢仰顾D .诸将皆以为然,独重威不许 顾大臣曰:“善防重威!”【答案】 B(A :“重威惧,不受命”不能反映出“心怀异志”;C :重威俯首不敢仰顾不能反映出“心怀异志”;D :“诸将皆以为然,独重威不许”不能反映出“无行”)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安重荣反叛,起初杜重威率兵攻打不动。
后来兵分三路攻打时安重荣部将赵彦之投降,这才打败了安重荣。
B .杜重威军人出身,没有德行。
大肆搜刮百姓,对百姓不加以体恤,在百姓受到契丹的欺凌时也没有发兵营救。
C .杜重威不懂为将的谋略,对于别人的建议也不采纳。
当北面行营招讨使与契丹战斗时,在部下苦战时因自己兵力受到契丹牵制而按兵不动。
D .杜重威心怀异志,投降契丹,受到百姓的唾骂。
后归降汉高祖,在汉高祖死后大臣们共同杀掉了杜重威和他的儿子。
★ 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在每个明天,我们命定的目标和道路,都要比今天前进一步。
【答案】 C(“因自己兵力受到契丹牵制”原文中并没有体现)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重威欲少却以伺之,偏将王重胤曰:“两兵方交,退者先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时,重威已有异志,而粮道隔绝,乃阴遣人诣契丹请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重威出入道中,市人随而诟之,重威俯首不敢仰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杜重威打算稍稍后撤等待时机,偏将王重胤说:“两军刚交战,后退的先败。
”(2)这时,杜重威已有二心,而运粮通道被隔绝,于是暗中派人去向契丹请求投降。
(3)杜重威在路上出入,街上的人跟着骂他,杜重威低头不敢仰视。
合作探究讨论练习题附参考答案: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 )【答案】 B(B 是被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