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认识发展过程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认识发展过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认识发展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反映了人类认识活动的历史演变和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

孟子 不学而能为良能 不虑而知为良知
柏拉图 理念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 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反映论:是指确 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 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 认识论原则,坚持从 “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认识路线。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游牧和农耕 丈量土地和商品交易 建筑、工业和战争
需
要
认 识
天文学 数学 力学
了解气候 精确计算 合理用力
政治统治
管理民众
政治学
另一方面,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可能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人眼观察:微尘级
光学显微镜:细胞级
电子显微镜:原子以下级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费尔巴哈
第三节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第二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
先分析下认识的主客体
认识的客体
现象 本质
多变的
稳定的 反映现象 反映本质 感性形式 理性形式
认识的主体
感觉器官 思维器官
…实践
认识
感性认识
再实践…
理性认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判断、 推理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区别于以下三种认识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机械性 不可知论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感觉和思维
唯心主义先验论
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物
感觉和思维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一观点划清三个界限:1、他把反映论原则贯彻到底,是全面的、彻底的反映论。
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2、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3、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的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而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克服了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
二、实践及其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三个特点。
实践具有生产活动、处理社会关系活动、科学实验三种基本形式。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改造世界。
2、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同时,认识对实践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既会出现理论脱离实践基础的教条主义倾向,也会出现现实脱离理论指导的经验主义倾向,这两种主观主义错误倾向都是应该防止和克服的。
四、认识的辩证运动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其一,理性认识本身应该是正确的,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前提。
其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保障;其三,理性认识必须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自觉实践,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根本途径。
其四,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物质基础。
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第一,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其一,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要受到客体本身发展过程和客体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
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辩证过程和真理

2、感性评价和理性评价及相互关系 (1)感性评价及其形式和特点(P162) (2)理性评价及其形式和特点(同上) (3)感性评价和理性评价的辩证关系 3、实现感性认识(感性的认知和评价) 向理性认识(理性的认知和评价)飞跃 的条件(P163) (1)占有真实而丰富的感性材料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 进行加工
习惯、本能、以及直觉、灵感、顿悟、 想象等。 (3)认识过程是逻辑过程和非逻辑过 程的有机同一。(P156) 理性因素起主导和支配作用,非 理性因素渗透于理性因素之中,由此造 成认识活动的复杂性。 否定非理性因素及其作用是不可 取的;过分夸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也是 错误的。
三、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第四章 实践基础上的认识 辩证过程和真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认识的辩证过程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 俱进
第一节 认识和实践的辩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
一、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 体的能动反映 二、认识活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三、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一、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 客体的能动反映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 定作用(P156—158) (1)实践是认识和认识能力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中产生新问题、创造新的 认识手段、推动认识能力的提高。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 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 (1)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获得成功。 (2)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使之失败。 思考: 1、认知和评价的区别和联系 2、情感、意志、灵感、顿悟、直觉、 想象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的正确反映只有一个。(P169) (2)认知真理的一元性:对同一个客 观对象的真理性认知只有一个。 (3)评价真理一元性:在同一时间地 点条件下,对同一个价值关系的真理 性评价只有一个。(注:评价是多样 性的,但真理性评价只能是一个。) 4、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引出的结论 (1)真理没有阶级性;(2)真理面 前人人平等;(3)有否真理与权力、
第六章 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第六章认识论(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认识论”一词来自希腊文“知识”和“学说”的结合,是一种关于认识(或知识)的学说;定义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和产生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
认识就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往作用中,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而要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进行规定,就必须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为前提和基础。
从客观事物到主观感觉和思维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主观感觉和思维到客观事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这两条路线之间的斗争,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
1.一切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本质上都是先验论唯心主义认为:认识的主体并不是人本身,认识的客体也不是物质,两者在本质上都是精神性的东西,认识不过是从精神到精神,即精神对自身的认识。
唯心主义把认识当成先于物质、先于经验和实践的东西,主张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是头脑中固有的。
2.一切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除外)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它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本对立。
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认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二)主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1.主体的概念、特征及形式:①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②主体的特征:A.自然性:B.社会性:C.意识性:D.实践性:③主体的形式:A.个人主体B.集团主体又称群体主体C.社会主体2、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形式:①客体是指进入认识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
②客体的特征:A.客观性:是指任何客体的存在都是不以主体意识为转移的。
B.对象性:是指客体和主体相联系,使客体首先成为主体的实践对象,进而成为主体认识、改造和目的的所指的对象。
C.社会历史性:客体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它的内容、范围和层次不断扩展的变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课前索引学习指导学习目标本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可概括为八个字:本质、过程、结果、运用。
即理解认识的本质;深刻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弄清认识结果是得到真理,理解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全面理解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体现。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掌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过程、真理与价值、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难点是认识的本质、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学习方法牢牢把握本章的知识框架,重点知识点一定要掌握,一般知识点了解即可,特别注意党的思想路线部分还要注意各种辨证关系的掌握。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概括表述,常以选择题出现。
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个人的认识史也再现着整个人类的认识史。
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一致的。
认识和意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在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意识和认识同等看待,意识的起源就是认识的起源。
个人思维的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
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心理和思维过程的考察,研究了认识的发生。
2、认识论和本体论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本体论,也就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问题;第二方面研究的是思维能不能认识、能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一般将它称为认识论问题。
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
唯心主义必然把人的认识仅仅限制在精神的范围内,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总之,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它需要通过具体的认识论观点表现出来。
3、认识和认识论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五年制马哲 第五章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过程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某些特征
学习点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 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的错误;而经验论主义犯了类似经 验论的错误,轻视理论,否认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把 局部的狭隘的经验当做普通真理, 着两张倾向都是违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
父亲的格言
教师正在跟学生讲述格言“给予胜于接 受”。 一个小男孩叫喊道:“对啊,老师,我 父亲在工作中总是按照这个格言去做”。 “啊,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呀!他的职 业是什么?” “他是拳击运动员,老师。”
内涵: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外延: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范围
判断在思维中的重要作用
做出新的判断是认识发展的标志。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 决定的。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 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只有理 性认识才能深刻地反映事物,才能揭示和抓住事 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正确的理性认识才能 对人们的实践产生巨大的指导、推动和促进作用。 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坚持感 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坚持了认识 论中的辩证法。
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
感觉 硬! 红! 甜! 知觉
一个又甜又#43;„„
感性认识: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表面现
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第五章认识的本质和规律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员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基本规定,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其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弄清楚认识的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过程;认识真理的本质、客观性和价值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即实事求是。
主要内容:1、认识的本质和基础2、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3、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4、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学重点: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过程真理实事求是时间授课:6学时在前几章里,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本章我们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它以前的认识论的本质区别是: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本章共分四节即:认识的本质和基础、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和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
我们首先学习第一节。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和基础本质说的是对象是什么的问题,探寻对象的本质,就是从静态的角度去考察对象是什么,如世界的本质、认识的本质、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等等;规律说的是从动态角度去考察对象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必然联系。
研究任何一个对象,都得研究它的本质和规律,诸如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
●认识的这三个要素与我们在第二章第三节里所学的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认识过程的上升性
爱因斯坦:光既 有粒子性,又有 波动性。
牛顿:光是 “粒子”。
惠更斯: 光是波。
光的本性之争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二,理论付诸实践, 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三,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必须把理论付诸实践。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上升性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麦哲伦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是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的特点或本
质的反映。
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判断是运用概念对事物的性质和事物 之间的联系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断定,是概念内 部所包含的矛盾的展开。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 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 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
判断
理性
这花是红的。
感觉
感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另一方面,理性中也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破万卷书,行万里路。 ———— 杜 甫
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人 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 涵是不同的。
———— 黑格尔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
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弈
▲例:
凡是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办法 抢劫公私财物的,是犯了抢劫罪;
(大前提)
某人以暴力、胁迫方法抢劫他人财 物;
F=GM1M2/R2
于赖依
感
理性认识
性
认
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二,感性认识需要深化,有待于发展为 理性认识
F=GM1M2/R2
感性认识
理 性 认 识 有待于发展到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二,感性认识需要深化,有待于发展为 理性认识
班·达依尔: 陛下,我只 要……
舍罕国王:当 然可以……?!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 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 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 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 2、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 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认识的能动作用, 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 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 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 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 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苹果(知觉)=红+甜+硬+……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
性形象,是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
是人们离开曾经感知过的事物之后,事物
的形象在大脑中的再现。
知觉
表象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 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直接感知。
名贵的波斯猫的主人都是有钱有
势的人;
(隐含的大前提)
这里是战场,有钱有势的人必然 是高级军官; ( 隐含的小前提)
因此,波斯猫晒太阳的沙堆下面 肯定是敌人的高级指挥部。(结论)
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 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 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 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爱迪生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上升性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2、认识过程的上升性
认识过程的上升性
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而实践和认识 之每循环的内容,都 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 的程度。
认识过程的上升性
牛顿与苹果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
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作用于人的感官而 引起的一种最简单 、最直接的反映形 式。
硬! 红!
甜!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知觉是各种感
觉集合起来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整体形象 ,是对事物多种特性 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 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 的表面现象。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的含义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 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 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F=GM1M2/R2
理性认识的形式
第四单元 唯物辩证法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过程的反
复性和上升性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
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 、表面特征、各个片面的直接的、具 体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
舍罕王赏麦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2)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第谷
开普勒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2)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培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一方面,感性中 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小前提) 所以,某人犯了抢劫罪。
(结 论)
课堂讨论: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法两军 交战,德军的哨兵几天来每天上午都看到远 方的沙堆上有一只波斯猫在晒太阳,他报告 了长官。德军指挥官立即命令炮火对此进行 猛烈轰击,结果一举摧毁了一个法军旅指挥 部。
问题:为什么德军军官能够果断正 确地下达这个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