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小故事

合集下载

王守仁的生平事迹

王守仁的生平事迹

王守仁的生平事迹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王守仁的生平事迹,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守仁的生平事迹王守仁出身显赫,其母怀胎超过十月才分娩,因诞生之前其祖母梦见天神抱子而降,云中鼓吹,故其祖父为其取名“云”。

王守仁五岁便能默记其祖父所读过的书,却仍不开口说话,后得一高僧指点,其祖父为其改名守仁,这才说话。

王守仁十二岁得时候正式在师塾就读,十三岁母亲去世,这是一个挫折,但王守仁志存高远,认为最要紧的事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

王守仁二十七岁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考得进士,得以入朝为官。

在仕途中,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一哲学思想,在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此之外,王守仁的心学思想还传入了东南亚、朝鲜半岛等地方,并产生了大批的追随者。

王守仁出生在一个富裕显赫的家庭,王守仁出生前,他的祖母做了一个很吉祥的梦,意味王守仁一生会有很大的作为。

家庭条件的优渥,给王守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加上王守仁自幼聪颖,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见解。

据说,王守仁成婚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后来问及原因时,才知道王守仁在闲逛中,被道士打坐所吸引,便前去向道士请教。

俩人相谈甚欢,王守仁和道士一起打坐到忘记了时间,第二天家人才找到王守仁。

从这个小故事中就可以看出来王守仁对哲学思想非常感兴趣,后来,王守仁关于“格物致知”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王守仁进入官场之后,因为不满宦官刘瑾执政,便上书进行弹劾,遭到刘瑾的报复,王守仁不仅被杖罚,还遭到了贬官。

贬官途中,刘瑾派人追杀王守仁,王守仁伪造自杀逃过追杀。

王守仁受到父亲的点拨后,继续赶路上任。

到贵州龙场时,他用道理教育当地人,并受到尊敬和爱戴。

慢慢地,王守仁对思想又有了新的认识,经过不断地探寻,王守仁提出心学这一哲学思想。

王守仁五十四岁辞官回乡讲学,1527年又被重新起用为总督两广平乱,平乱后因病告老还乡,1529年在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舟中病逝。

心学祖师王守仁的故事_历史故事

心学祖师王守仁的故事_历史故事

心学祖师王守仁的故事
心学祖师王守仁的故事
心学祖师王守仁,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当驿丞。

到任不久,捉拿了一个强盗,这家伙打家劫舍,杀人越货,为非作歹,无所不为。

现在被逮了,他倒是快人快语,朝着王守仁喊:铡人刀子磨快点,别对我讲仁义道德,我们这号人,早就没这个了。

王守仁说:好啊。

只是现在天气热,你可以先脱了外衣,我们再审案。

这强盗感觉这话,没甚恶意,也就把外衣给脱了。

王守仁说:还是热吧,看你汗涔涔的。

把内衣也脱了吧。

这强盗感觉这话,也没甚了不得的,也就把内衣脱了。

王守仁接着说:还是热啊,咱们现在把短裤都给脱了吧。

这强盗嗫嚅着说:大人,这不行,大堂之上,赤裸身体,成何体统?我们也是有尊严的。

王守仁说:你不是说你没有道德良知了吗?你还是有羞耻之心的嘛。

我们之间还是可以谈仁义道德的。

经过王守仁循循善诱,这位对自己认知毫无道德感的强盗,终于发现,自己也是保持着最低的人伦底线的,发现自己保持了最起码的羞耻心与最基本的尊严感。

于是他甘心服罪,接受审判。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故事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故事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故事
“哎呀,这道题好难呀!”我抓耳挠腮地对着作业本发愁。

一旁的爸爸看着我笑了笑,说:“别着急,慢慢想。

你知道王守仁吗?”我摇摇头,爸爸便开始给我讲起了王守仁的故事。

王守仁小时候也是个很爱思考的孩子呢。

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在外面玩耍,看到一只鸟在树上叫。

王守仁就好奇地问小伙伴们:“这只鸟为什么会叫呀?”小伙伴们有的说因为它高兴,有的说因为它饿了。

王守仁却不满足于这些答案,他想要知道更深刻的原因。

随着爸爸的讲述,我仿佛来到了王守仁生活的那个时代。

我看到王守仁认真读书的样子,看到他为了弄明白一个道理而苦苦思索的神情。

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不太懂。

爸爸耐心地解释道:“就像你学习知识,不能只是知道了就完了,还要去实践呀,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这就是知行合一呀。

”我恍然大悟,可不是嘛,就像我做数学题,光知道公式不行,还得实际去做才能学会呀。

我突然觉得王守仁好厉害呀,他能想到这么深刻的道理。

我问爸爸:“那我怎么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爸爸笑着说:“你呀,就从认真做好每一道题,做好每一件小事开始呀。


我重重地点点头,心里想着:我也要像王守仁一样,不仅要知道,还要做到。

我拿起作业本,认真地思考起来,这一次,我不再觉得题目那么难了,因为我知道,只要我去行动,就一定能找到答案。

我觉得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很多知识的大门。

我也要努力去做到知行合一,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王守仁悟道的故事

王守仁悟道的故事

王守仁悟道的故事话说在明朝那会儿,有个牛气冲天的大儒,名叫王守仁,江湖人称“阳明先生”。

这哥们儿可不简单,不仅是文人里的战斗机,还是哲学家里的扛把子,更是军事上的奇才。

今儿咱们就聊聊他悟道那点事儿,保证让你听得津津有味,直呼过瘾!王守仁打小就聪明绝顶,书读得好,诗写得溜,还特爱思考人生大问题。

可那时候,朝廷腐败,社会动荡,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总想着怎么给这世界来点正能量。

但说归说,干归干,他一开始也是摸石头过河,没找到方向。

有一天,王守仁被贬到了贵州龙场,那地儿穷山恶水,鸟不拉屎,简直是人间炼狱。

换做一般人,早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了。

可咱阳明先生不一样,他不但没垮掉,反而把这当成了修行的好地方。

每天对着大山发呆,跟自己做深度对话,琢磨着天地万物背后的那个“理”。

这天,王守仁又坐在山洞前,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峰,心里头那个纠结啊,就像一团乱麻,怎么也解不开。

他想:“咱这辈子到底是为啥而活?这世间的真理到底是啥玩意儿?”正琢磨着呢,突然一阵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他心里猛地一颤,仿佛被什么东西击中了要害。

“啊!”王守仁大喊一声,差点没从石头上蹦起来。

他恍然大悟,原来那个“理”不在别处,就在自己心里!咱们平时说的“心即理”,就是这么来的。

他觉得自己像是被点亮了一盏灯,整个世界都变得清晰明亮起来。

从那以后,王守仁就像开了挂一样,思想境界突飞猛进,啥事儿都能看透,啥难题都能解开。

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说知道就得做到,别光说不练假把式。

这理论一出,立马火了,大家伙儿都觉得这哥们儿说得在理,纷纷拜他为师。

王守仁悟道的故事,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大侠,经历了一番磨难,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武功秘籍,从此走上了人生巅峰。

他用自己的智慧,照亮了那个时代,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咱们现在学习他的思想,不光是为了增长见识,更是为了学习他那份坚持和勇气,不管遇到啥困难,都得咬牙挺过去,说不定哪天,咱也能悟出点啥来呢!。

王守仁有趣历史故事

王守仁有趣历史故事

王守仁有趣历史故事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与他的名字紧密相联。

下面,我们将聚焦于一些令人着迷的王守仁历史故事,以展现这位伟大思想家的卓越人生和思想贡献。

作为一个伟大的儒学思想家,王守仁对教育无比重视。

据传,他年轻时曾在家乡山东的一所私塾教书。

有一天,王守仁正在教学,突然发现一个小伙子在窗外偷听课程。

这让王守仁感到非常生气,于是他高声喝道:“身负天下重寄,你竟敢偷听!”这小伙子感到非常惊讶,赶紧逃跑了。

王守仁注重教育的事迹曾广泛流传,也凸显了他对于儒学传统的严格要求和执着追求。

在他的某次著名演说中,王守仁提到了一个关于人性善恶的故事,以传达自己鲜明的思想观点。

他讲述了一个有关螃蟹的寓言故事。

据说有一种特殊的螃蟹,它的左边脚是黑色的,右边脚是白色的。

这种螃蟹常常和其他普通的螃蟹一起生活,而其他螃蟹对它产生了不信任的情绪。

一些普通螃蟹觉得左白螃蟹的存在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并试图将其排斥出去。

然而,王守仁以此来说明,人性的善恶并不取决于个体的外在特征,而是取决于内在的道德品质。

他强调,善恶之心并非源自外在,而是植根于每个人内心的本质。

除了作为一位思想家,王守仁还被人们视作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他在明代的政治界具有很高的声望,被朝廷征召多次出任一些重要职位。

据说,一个受贿的官员曾向王守仁行贿,希望能得到一份官职。

然而,王守仁却毫不留情地将这位官员交给了法律。

这个故事展示了王守仁对廉洁正直的坚守,以及他在治理国家方面的道德标准。

此外,王守仁还是一位重视生态环境的早期倡导者。

在他的著作《爱蚕》中,他强调了对蚕的保护与培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蚕丝织品是中国的传统工艺之一,对于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保护蚕的生态环境,保障蚕的生存和繁衍,对于国家的繁荣至关重要。

王守仁有趣的历史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这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的独特视角。

王守仁的名人故事

王守仁的名人故事

王守仁的名人故事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这就是王守仁,小编收集了王守仁的故事,欢迎阅读。

(一)斗江彬深谋远虑王阳明在成功擒拿了反叛的宁王朱宸濠之后,明武宗(正德皇帝)的宠臣江彬、张忠等人才赶到,这些狡猾的宠臣想要谋夺王阳明的功劳,便到处散播流言,说王阳明的坏话。

他们造谣说,王阳明曾在一开始依附宁王共同反叛,到后来感到宁王的势力必败,才转而捉拿宁王来抢功劳。

王阳明在这么危机四伏的情况下,王阳明不以为意。

王阳明第一次去拜访江彬等人的时候,江彬等人都给王阳明设立的是下方的旁席,让王阳明坐。

王阳明假装不知道这样的安排,大摇大摆地直接走到上席坐下,然后招呼江彬等人坐下方的旁席。

江彬等人立刻脸色大变、开始口出恶言,王阳明却不动声色、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们这样是正常的官场交际礼节。

接下来有些人便上前给王阳明解围,于是江彬等人的恶言才停止。

王阳明不是为了争一个座席,而是不希望一旦受到江彬等人的节制,则此后事事都将听从他们的安排而不可逆转了。

冯梦龙先生对此事的边批只有两个字:“高见”。

(二)通太监明哲保身正德十四年七月,刚刚反叛不久的宁王朱宸濠被王阳明抓获。

八月,捷报还未传到北京,明武宗就又下诏亲征,其实就是想到南方游玩。

武宗的大军刚刚到达良乡(今属北京房山区),王阳明的捷报就到了,写明其将带着生擒的宁王到北京来献俘。

但武宗仍然坚持以南征为名进行南游。

朝廷上的奸臣们对待功臣居心叵测,王阳明很是担忧。

正好此时有二位宫禁中的太监来到浙江,王阳明便想到了解祸之法。

他在杭州镇海楼之上大摆筵席,热情款待这两位太监。

酒喝到一半,王阳明叫左右退下,并且命令下属将上楼的梯子也撤去。

这样,他才拿出两盒子书简给这两位看,这些书简都是这两位太监勾结宁王的证据。

王阳明将这些书简全部交还给了他们。

这两位太监对王阳明感激不尽。

王阳明最终免除了兔死狗崩、功成被诛之祸,多亏得这两位太监从中进行居间维护。

假如这个时候王阳明拿书简一事对这两个太监进行要挟,那就会仇怨加深、祸患不已了。

王阳明简短的故事

王阳明简短的故事

王阳明简短的故事1.关于王阳明的事迹王守仁,浙江余姚人。

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

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

骑、射、兵法,日趋精通。

明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

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

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让他出丑。

不料守仁提起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在思想方面,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

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

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主张“致良知”.2.历史上心胸狭隘的事例人物+事例,最好做一点,简练一点周瑜心胸狭隘是罗贯中吹的,其实周瑜心胸很宽广;以下杨廷和到是真的心胸狭隘.嘉靖元年(1522),新登基的皇帝看到王守仁的功绩,赞叹有加,决定把他应得的荣誉还给他,还当众发了脾气:“这样的人才,为什么放在外面,即刻调他入京办事!” 然而之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道命令却迟迟得不到执行,拖到最后,皇帝连催了几次,吏部才搞出一个莫名其妙的结果——调南京兵部尚书. 皇帝都说要他入京了,吏部吃了豹子胆,敢不执行?吏部确实没有执行皇帝的命令,但他们也没有抗命,因为他们执行的,是另一个人的命令.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个人比皇帝厉害. 因为连当时的皇帝,都是这位仁兄一手拥立的. 此人就是我们的老朋友杨廷和,这次找王守仁麻烦的人正是他. 杨廷和大致上可以算是个好人(相对而言),虽然他也收收黑钱,徇徇私,但归根结底他还是努力干活的,朱厚照在外面玩的这几年,没有他在家拼死拼活地干,明朝这笔买卖早就歇业关门了. 但他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心胸狭窄,很难容人.他和王守仁的老上级王琼有着很深的矛盾,对于王守仁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手下留情.。

王守仁“读书做圣贤”的故事

王守仁“读书做圣贤”的故事

王守仁“读书做圣贤”的故事作者:潘长宏2021年11月20日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天生有特殊的气质。

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

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他的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才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

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

五守仁的相法,他认为一个人的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

”话说那是在1483年,王守仁在北京的一个私塾馆读书,入学后的有一天,他站起来十分郑重地问老师一个问题:他问“何谓人生天下第一等事”?他的老师当时吃了一惊,因为,从来不曾有学生问他这样的大问题。

他想了想说,“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这时,王守仁看着老师,并对老师严肃地说:“我认为不是这样”,你这样的回答十分口语化,也不够准确!他顿一顿对老师说道:“我以为人生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其实呵,自古以来,书是天下英雄本,而善是人间祸福根,孔子,孟子,诸子百家没有一个不认为事上诸多事,唯有读书高。

只有读好书,有了知识,有了才华,有了智慧,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站稳脚跟,只有立上远大的志向,才能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远。

王守仁在这里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了圣贤。

他用人生的铮铮之言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朋友们,大家不要忘记,人的一生,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他所说的这个问题,早就有先人回答过了,古语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守仁小故事【篇一:王守仁小故事】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

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

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故事背景: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

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

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

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和尚不语。

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

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4、“我以落第动心为耻”故事背景: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

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

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

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5、“光不仅在烛上”故事背景: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

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

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

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

徐樾不理解。

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

”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

”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

”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

”徐樾拜谢而去。

6、“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故事背景: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弟子回答:“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

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

周积匆忙的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的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7、“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故事背景:关于“盗贼也有良知”这个论点,王阳明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事实依据。

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

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

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大盗说:“脱就脱!”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8、“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故事背景: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我们应该注意,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

王艮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王艮不相信。

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

”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王艮尴尬的一笑:都是圣人。

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9、他一疑,事就成了故事背景:王阳明的这个计谋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造假。

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正规军南昌的公文,在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正规军的人数,粗算一下,大概有十万人。

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围南昌城,二十一日发动拂晓总攻。

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

他还伪造了答复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在信中,他对两人弃暗投明的态度表示深深的欣赏,并且答应两人,在平定朱宸濠后会给两人升官发财的机会。

他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

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这些造假计谋不以为然,他们问王阳明:“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

”有官员不假思索的回答:“肯定会疑。

”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10、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故事背景: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

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王阳明举个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

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

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补记】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

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

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作者:度阴山,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硕士)【篇二:王守仁小故事】王阳明,明代哲学家,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作为史上极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

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

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故事背景: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

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

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

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和尚不语。

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

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4、“我以落第动心为耻”故事背景: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