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天文历法

【文化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天文历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
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
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六十甲子”依次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鲁僖公三十三年、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庆历四年等。
80道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

1. 中国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____。
答案:印刷术2. 孔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哪个省?答案:山东省3.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答案:曹雪芹4. 京剧中的“生”通常指的是什么角色?答案:男性角色5. 长城的总长度大约是多少公里?答案:约2万公里6. 中国的国花是什么?答案:牡丹7. “三皇五帝”中的“三皇”是指哪三位帝王?答案:伏羲、神农、黄帝8.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答案:隋朝9.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答案:武则天10. 中国传统节日中,重阳节是哪一天?答案:农历九月初九11. 中国的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其编撰者是谁?答案:许慎12. 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主人公是谁?答案:孙悟空13. 中国最大的岛屿是哪个?答案:台湾岛14. 中国的传统医学称为____。
答案:中医或中医药15. 中国的第一位皇帝是?答案:秦始皇(嬴政)16. 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在第一个的是?答案:鼠17. 中国的首都是哪座城市?答案:北京18. 中国的国粹之一是?答案:京剧19. 中国最长的河流是什么?答案:长江20.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答案:儒家学派21. 中国的春节又被称为什么?答案:农历新年或新年22. 中国的国石是什么?答案:翡翠(或和田玉,根据不同标准)23. 中国传统音乐中有五声音阶,分别是宫、商、角、____和羽。
答案:徵24.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指哪三个国家之间的对峙?答案:魏、蜀、吴25. 中国的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主要著作是什么?答案:《道德经》26. 中国的国歌是什么?答案:《义勇军进行曲》27. 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新娘通常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答案:红色28. 中国的传统戏剧形式除了京剧外,还有哪些?请列举两种。
答案:越剧、黄梅戏、豫剧等(任选两种)29. 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主要用于纪念什么?答案:纪念先人或扫墓30. 中国的国树是什么?答案:银杏树(或柏树,根据不同标准)31. 中国的四大名绣指的是哪四种刺绣?答案:苏绣、湘绣、粤绣、蜀绣32.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分别是谁?答案: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33. 中国的国鸟是什么?答案:丹顶鹤(或朱鹮,根据不同标准)34. 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四合院是哪种类型的住宅?答案:北方传统的民居类型35.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古代诗人?答案:屈原36. 中国的传统乐器二胡有几根弦?答案:两根弦37. 中国的国酒是什么?答案:茅台酒38. 中国的传统书法有几种主要书体?请列举三种。
传统文化常识之24节气

传统文化常识之“二十四节气”一、“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二、“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二十四节气”有的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至”是极、最的意思。
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有的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有的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有的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附:“二十四节气”具体表象1.立春(2月3—5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新的轮回。
有吃春饼和春卷的习俗2.雨水(2月18—20日):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3.惊蛰(3月5—7日):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气候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
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4.春分(3月20—21日):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
(完整)二十四节气常识及农事

农耕文化历史区二十四节气景观墙展板一、二十四节气历史及二十四节气歌1、二十四节气总体介绍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指导农事活动的工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
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2、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两天。
二十四节气从每年公历2月初的立春开始,循环一周到下一年1月中下旬之交的大寒结束,其次序列下:3、二十四节气特点分类说明二十四个节气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按其性质,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类。
(1)、描述季节起始一类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这是根据气候的变化定位,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的标准是地球运转到了黄道上的某一位置,说穿了就是以太阳光的入射角大小来界定季节之间的分野.比如一年开始的立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15度。
(2)、描述天文现象一类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它们分别表示昼夜的长短,如“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太阳光线直射在赤道上,地面各处昼夜等长);夏至白天最长(太阳光线直射在北回归线即北纬23°26′上,接着就南移.此时北半球黑夜最短白昼最长);冬至黑夜最长(太阳光线直射在南回归线即南纬23°26′上,接着就北移。
此时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3)、描述物候特征一类的:惊蜇、清明。
常见文化常识

常见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总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化常识:
1. 四大名著:中国的四部著名小说,包括《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2.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项重要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3. 五岳:中国的五座名山,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4. 四书五经: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5. 十二生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12 种动物,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
6. 五行: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五种元素,包括金、木、水、火和土。
7.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历法中的24 个节气,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8. 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主要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等。
9.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也称为“月夕节”,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
10.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过年”,有守岁、拜年、贴春联、吃年夜饭等习俗。
24节气冬至的知识简介

24节气冬至的知识简介冬至是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之一,它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冬至通常在公历每年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到来,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点达到一年中最南点时,北半球的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冬至的知识。
1. 起源与发展冬至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古人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发现太阳的直射点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移动。
冬至是冬天最冷的时候,但也意味着冬天将要过去,春天即将到来。
因此,在农耕社会中,人们将冬至看作一个重要的节气,并传承了许多相应的习俗与庆祝活动。
2. 冬至的习俗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人们在这一天有许多传统的习俗。
例如,北方人会吃水饺、腊八粥等食物以展示节日的热闹气氛。
南方人则会吃汤圆,寓意团圆和团结。
同时,还有许多地方会举行庙会、农民画展览以及打饺子比赛等活动,让人们能够共同参与、增进友谊。
3. 冬至的饮食习俗冬至是一个与食物相关的节日。
在中国民间,冬至时期有一个重要的食俗,那就是吃饺子。
吃饺子的习俗形成于唐朝,饺子的形状像古代的铜钱,寓意着“除旧迎新”之意。
此外,还有一种叫做腊八粥的食物,也是冬至时期人们的常见食物。
人们用各种杂粮、莲子、豆类等熬成的粥,具有增强身体抵抗力的功能。
4. 冬至与中医养生冬至是中医养生的关键节气之一。
传统中医认为,在冬至这一天,阳气已经到达最低点,而阴气开始增长。
在此期间,人们要注重保暖养生,以应对寒冷的冬季。
建议多喝温热的汤类食物,增加热量摄入,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度的运动,提高体温和免疫力。
5. 冬至与文化传承除了食俗和养生习惯,冬至还与文化传承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冬至被视为阴阳交替的重要时刻,代表着新一轮的开始。
此外,冬至也与古代祭祀活动有关。
冬至这一天,人们多会烧纸钱、在祠堂祭扫、奉祀祖先,以示对祖先的敬意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总结起来,冬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具有丰富的习俗和传统意义。
冬至小知识

冬至小知识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
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度时,即为冬至。
冬至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也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有许多与冬至相关的习俗和小知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冬至的小知识吧。
一、冬至的由来冬至这个节气的名称源于古代的农耕文化。
在古代农耕社会中,冬至是农民们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
冬至之后,阳光逐渐增加,天气逐渐变暖,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来说非常关键。
因此,农民们会在冬至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二、冬至的习俗1. 吃冬至饺子在中国北方地区,冬至这一天吃饺子是一项传统习俗。
饺子的形状像古代的银元宝,寓意着来年财源滚滚。
此外,饺子还寓意团圆,因为饺子的包法需要家人一起动手,象征着家庭的团聚和和谐。
2. 吃冬至汤圆在中国南方地区,冬至这一天吃汤圆是一项传统习俗。
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形状圆润,寓意着团圆和完整。
吃汤圆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民间传说,相传汤圆是由一位仙女赐予人间的美食,吃了汤圆可以驱除厄运,带来好运。
3. 冬至祭祀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的平安和顺利。
祭祀的对象可以是祖先、神灵或其他重要的精神符号。
这是一种传统的宗教仪式,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4. 冬至戴红线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戴上红线,寓意着驱邪和祈福。
红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吉祥和幸福。
戴上红线的人们相信,红线可以保护自己免受邪恶的侵害,同时也可以带来好运和福气。
三、冬至的养生方法1. 吃饮食保暖冬至是寒冷的季节,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温热的食物来保暖。
比如热汤、热粥、热饮等,可以帮助我们保持体温,增强抵抗力。
2. 多运动锻炼冬至是冬季的开始,也是一个适合运动锻炼的时机。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常识

【常识积累】⼆⼗四节⽓常识⼀直觉得⽇历上的节⽓是个很神奇的存在,古⼈仅仅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年中时令、⽓候、物候等⽅⾯变化规律,就能够发明“⼆⼗四节⽓”来帮助指导农事⽣产。
就像⼀年有四季⼀样,靠天吃饭的祖先对⼀年做了更细致的划分,将⼀年分为⼆⼗四节⽓、七⼗⼆候,“五⽇为候,三候为⽓,六⽓为时,四时为岁”讲的就是五天为⼀候,三候就是⼀个⽓节,六个⽓节就是⼀个季节,四季过去,⼀年也就过去了。
可以说⼆⼗四节⽓将天⽂、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凝结了中华民族劳动⼈民上千年的智慧。
2016年11⽉30⽇,联合国教科⽂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四节⽓——中国⼈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联合国教科⽂组织⼈类⾮物质⽂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等份,每⼀等份为⼀个节⽓,始于⽴春,终于⼤寒,周⽽复始。
“⼆⼗四节⽓”中⼗⼆个为⽓,⼗⼆个为节,节应在⽉初,⽓在⽉中,按顺序依次为:⽴春、⾬⽔、惊蛰、春分、清明、⾕⾬;⽴夏、⼩满、芒种、夏⾄、⼩暑、⼤暑;⽴秋、处暑、⽩露、秋分、寒露、霜降;⽴冬、⼩雪、⼤雪、冬⾄、⼩寒、⼤寒。
还有⽅便记忆的《⼆⼗四节⽓歌》:春⾬惊春清⾕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
(还找到⼀个⼝诀:⼀⽉⼩寒接⼤寒,⼆⽉⽴春⾬⽔连;惊蛰春分在三⽉,清明⾕⾬四⽉天;五⽉⽴夏和⼩满,六⽉芒种夏⾄连;七⽉⼩暑和⼤暑,⽴秋处暑⼋⽉间;九⽉⽩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全;⽴冬⼩雪⼗⼀⽉,⼤雪冬⾄迎新年。
)简单理解⼀下每个节⽓——⽴春:⽴是开始的意思,⽴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降⾬开始,⾬量渐增。
⽓温⼀般可升⾄0 ℃以上,雪渐少⽽⾬渐多。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昼夜平分,也是春天的中点,平分了春天。
清明:天⽓晴朗,草⽊繁茂。
常⾔道:“清明断雪,⾕⾬断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至文化常识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
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
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
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
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自强不息。
周公姬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
的图腾崇拜是龙和凤。
传说中的凤凰,每隔五百年就要在火中自焚一次。
在中国人看来,五百年是兴衰往复的一个周期。
五千年的沧桑巨变使华
夏文明在一次次灾难和抗争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
至大如年”之说。
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
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
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
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
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送东阳马生序》
“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
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
这天过节庆贺。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
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
红书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
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
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
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
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
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
陈将
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
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予怀怆然,感慨
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这首词中“淳熙丙
申至日”理解正确的是()。
纳西饮食文化与民族节日之祭祀活动有紧密联系。
与婚丧大事紧密
联系。
节日必有祭祀,祭祀必有饮食供品。
家祭,公祭都有约定俗成的饮食谱子。
就以大年三十晚上之大年饭这一餐为例,家祭礼仪之隆重,菜肴之丰盛均为一年家庭生活中之最。
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
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
梅花点涛抻喟祝看到今朝是杏株。
”
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膝文公章下》。
孟子说“大而化之谓圣”意思是说道理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变化的境界,就叫做圣人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
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
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