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教案

牧草栽培及草地学教案xx大学xx校区动物科学系草业教研室xx二00八年2月25日牧草栽培及草地学教案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牧草的栽培技术、加工调制和经营组织的科学。
就饲草生产本学科的性质而言,属于植物性生产的范畴,在种植业中居重要地位,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应用而言,饲草生产直接服务于畜牧业,是畜牧生产中所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草业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
课程的任务是运用现代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技术,深刻揭示牧草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生长发育规律,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丰产潜力,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优质、高产、高效的饲料,并通过科学的加工调制,提高饲草的利用率。
二、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1、牧草的起源、分布和分类;2、牧草的特征特性;3、牧草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4、主要牧草的生产性能和栽培技术;5、牧草的利用途径和加工原理(青贮)。
(二)能力技能方面1、掌握主要牧草栽培的全程技术;2、掌握青贮的一般技术和操作方法;3、掌握饲草料均衡供应技术。
三、教学说明及学时分配(一)使用教材:本课程选用《饲草生产学》(董宽虎主编,第一版)为教材。
实验指导书采用西南大学荣昌校区草业教研室编写的《牧草栽培及草地学实习指导》(二)学时分配:本课程共45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9学时,实验学时16学时。
讲授纲要第一章绪论(6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基本概念(1学时)2、牧草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学时)3、国内外牧草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1学时)4、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内容(1学时)5、前景展望(1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饲草的概念2、了解饲草生产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基本概念难点:牧草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1、饲草的概念2、饲草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国内外饲草地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4、饲草生产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5、前景展望第二章农学基础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牧草的生长发育(2学时)6学时)(第二节牧草的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2学时)第三节牧草生长发育与土壤的关系(1学时)第四节牧草生长发育与肥料的关系(1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牧草生长发育的生理基础2、理解牧草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周期性特征,和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3、掌握牧草生长发育和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牧草生长发育的规律难点:牧草生长发育和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第一节牧草与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一、植物器官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二、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第二节牧草的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一、光照二、温度三、水分四、空气五、矿质营养元素第三节牧草生长发育与土壤的关系一、土壤组成二、土壤的主要性状第四节牧草生长发育与肥料的关系一、肥料的种类及特性二、施肥的原则及方法第三章种子与播种(6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牧草种子的特点(2学时)2、牧草种子的贮藏方法(2学时)3、牧草种子的播种技术(2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种子的概念和牧草种子的特点2、种子的品质要求3、了解一般种子处理方法4、掌握牧草播种技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种子的品质要求难点:牧草播种技术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一)牧草种子的特点1、种子的涵义2、种子的特点(二)牧草种子的贮藏方法1、普通贮藏法2、密封贮藏法3、低温除湿贮藏法(三)牧草种子的播种技术1、种子的品质要求2、种子的处理3、播种第四章牧草品种选择及繁殖方式(4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种与品种的区别(0.5学时)2、牧草品种的选择(0.5学时)3、品种的繁殖方式(0.5学时)4、牧草引种(1学时)5、杂种优势(0.5学时)6、田间试验(1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牧草品种选择的方法2、熟悉牧草繁殖技术3、田间试验技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牧草品种选择的方法难点:田间试验技术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一)种与品种的区别(二)牧草品种选择方法:单株选择法、混合选择法、改良混合选择法(三)品种的繁殖方式1、原种生产2、原种的繁殖3、加速繁殖的方法四、牧草引种(一)引种的概念(二)引种的原理(三)引种的程序五、杂种优势六、田间试验(一)田间试验的任务(二)田间试验的基本要求(三)田间试验遵循的三个原则(四)试验地的选择(五)试验设计第五章主要牧草栽培及利用(10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黑麦草(1学时)2、苇状羊茅、玉米(1学时)3、鸭茅(1学时)4、狼尾草(1学时)5、牛鞭草(1学时)6、苏丹草(1学时)7、三叶草属牧草(1学时)8、毛苕子(1学时)9、紫云英(1学时)10、紫花苜蓿(1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主要牧草的的植物学特征2、了解主要牧草生物学特性3、掌握主要牧草栽培技术4、掌握主要牧草利用方式和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多花黑麦草、狼尾草、牛鞭草、三叶草属牧草、紫云英的生物学特性难点:多花黑麦草、狼尾草、牛鞭草、三叶草属牧草、紫云英的栽培技术、利用方式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第一节黑麦草属牧草多花黑麦草第二节苇状羊茅、玉米第三节鸭茅第四节狼尾草第五节牛鞭草第六节苏丹草第七节三叶草属牧草白三叶、红三叶第八节毛苕子第九节紫云英第十节紫花苜蓿第六章牧草混播技术(4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混播的优越性:(0.5学时)2、牧草混播的原理(1学时)3、混播牧草的原则(1学时)4、混播牧草播种量的确定(1学时)5、混播牧草的方法(0.5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牧草混播的优越性及其原理2、掌握混播牧草组合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难点:混播牧草播种量的确定重点:混播牧草的方法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一)牧草混播的优越性1、产量高而稳定2、改善牧草品质3、便于收获和调制4、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5、减轻杂草的危害(二)牧草混播的原理1、形态学互补原理2、生长发育特性3、营养互补原理4、生态学原理(三)混播牧草的原则1、混播牧草的选择原则2、混播牧草组合比例(四)混播牧草播种量的确定1、按单播量计算混播牧草播种量2、根据利用年限确定播种量(五)混播牧草的方法第七章间作、套作、复种和休闲(4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复种(1学时)2、轮作(1学时)3、间作(0.5学时)4、套作(0.5学时)5、连作(0.5学时)6、休闲(0.5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南方牧草的套作以及粮草间作、轮作方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牧草的间作、套作、轮作方式难点:掌握南方农区粮草间作、套作、轮作技术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1、复种2、间作3、套作4、轮作5、连作6、休闲第八章青贮饲料及其调制(5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青贮的意义(0.5学时)第二节常规青贮发酵的基本原理(0.5学时)第三节影响青贮饲料品质的因素(1学时)第四节青贮饲料调制技术(1学时)第五节添加剂青贮(1学时)第六节青贮饲料的品质鉴定及饲用技术(0.5学时)第七节干草及其调制(0.5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牧草青贮原理2、掌握牧草青贮的一般方法3、掌握青贮品质鉴定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青贮的一般方法难点:青贮品质鉴定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第一节青贮的意义(一)青贮饲料和青贮的目的(二)青贮饲料在畜牧业生产上的意义第二节常规青贮发酵的基本原理(一)青贮发酵过程(二)青贮发酵和微生物第三节影响青贮饲料品质的因素(一)青贮原料(二)调制技术方面的因素(三)影响发酵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节青贮饲料调制技术(一)常规青贮(二)半干青贮技术(三)草捆青贮第五节添加剂青贮(一)发酵促进剂)(二)发酵抑制剂(三)好气性变质抑制剂(四)营养性添加剂第六节青贮饲料的品质鉴定及饲用技术(一)青贮饲料品质鉴定法(二)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饲用技术第七节干草及其调制(一)干草的优点(二)干制的原理(三)干制方法主要参考书:1.陈宝书主编.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高洪汶,马明荣.菊苣开花及种子形成规律的研究.草业科学,1993(3):62~643.高野信雄.青贮饲料大全.酪农事情社,19704.韩建国主编.牧草种子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5.洪绂曾,任继周主编.草业与西部大开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6.洪绂曾,任继周主编.现代草业科学进展.中国国际草业发展大会论文集.草业科学编辑部出版,2002.5增刊7.贾慎修主编.中国饲用植物志(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8.缪应庭主编.饲料生产学(北方本).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9.内蒙古农牧学院主编.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10.南京农学院主编.饲料生产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11.潘衍庆等.中国热带作物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2.苏加楷等.优良牧草栽培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313.孙吉雄主编.草地培育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4.王栋编著.牧草学通论,上,下篇.畜牧兽医图书出版社,195015.王栋原著.任继周等修订.牧草学各论(新一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6.肖文一,陈德新,吴渠来.饲用植物栽培与利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17.张秀芬,饲草饲料加工与贮藏.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2。
《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教学大纲

《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牧草及草坪草育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育种和良种繁育的主要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了解近代牧草与草坪草育种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并能运用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我国主要优质牧草及草坪草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育种特点、育种方向和育种方法。
使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牧草和草坪草育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术,通过对各主要优质牧草和草坪草饲用、应用和繁育特点的科学分析,将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的基本理论、传统育种方法和近代育种的新技术及新方法相结合,合理规划主要优良牧草和草坪草在不同自然生境下的育种目标、育种方向和育种方法,提高学生对育种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育种目标第一节制定育种目标的意义和原则第二节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第三章牧草种质资源第一节牧草种质资源的概念和类别第二节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第三节牧草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鉴定与保存第四章牧草繁殖方式与育种第一节牧草繁殖方式第二节不同繁殖方式牧草群体遗传育种特点第五章引种第一节引种的作用第二节引种的理论基础第三节引种的方法和技术第六章选择育种第一节选择的遗传学基础和作用第二节选择的具体方法第三节不同繁殖方式的选择法第七章杂交育种第一节杂交育种的意义第二节杂交亲本选配第三节杂交组合方式第四节有性杂交技术及杂种后代选育第五节有性杂交育种程序第八章杂种优势利用第一节杂种优势的概念与表现第二节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第三节杂种优势的遗传第四节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与利用第五节综合品种与轮回选择育种方法第九章诱变育种第一节诱变育种的特点和利用第二节诱变育种的原理和方法第三节诱变育种的方法和程序第四节辐射和其他育种方法的配合使用第十章倍性育种第一节单位体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第二节多倍体育种第十一章远缘杂交育种第一节远缘杂交育种的意义与作用第二节远缘杂交不可交配性及其克服的方法第三节远缘杂种天亡、不育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第四节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与选择第十二章生物技术在牧草育种中的应用第一节细胞和组织培养在牧草育种中的应用第二节原生质体培养及体细胞杂交第三节重组DNA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第十三章牧草及饲料作物良种繁育第一节牧草及饲料作物良种繁育任务及体系第二节牧草良种制种技术第三节牧草及饲料作物良种繁育程序第十四章草坪草育种第一节草坪草育种概况第二节草坪草育种方法和程序第十五章黑麦草育种第一节黑麦草的育种概况第二节黑麦草的品种资源第三节黑麦草的育种目标和方法第十六章苜蓿育种第一节苜蓿种质资源和育种目标第二节苜蓿开花机制及其杂交技术第三节苜蓿的育种方法五、考核方式及要求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60%+实验(实践)报告30%+平时考核10%考核要求:1.闭卷考试:名词解释表达准确,语言规范;简答题名词解释准确,内容切题,解释清楚,语言流畅;论述题要求名词解释准确,基本原理阐明准确,语言表达流畅,能通过合理分析举例说明相关观点。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发育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一节 牧草饲料作物生长习性与类别
• 根:是牧草饲料作物的地下器官,主要生理功能 是固定 植株,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及养分。
• • 包括 •
主根:由胚根长成 侧根:由主根上发生的各级大小分支 不定根:由茎叶或植株其他部位产生的根
• • 根系
• 环境因素的分类 根据因子的性质可分五大类: • 气候因子 • 土壤因子 • 地理因子 • 生物因子
人为因子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二节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与环境
• 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 植物与光的生态关系 • 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通过光强、光长和光谱成分三
个方面起作用的。 • 光强 • ①对生长的影响 • ②对发育的影响 • ③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二节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与环境
日照长度对植物的影响
• 主要表现为光周期现象。 • 另外,日照长度还对植物休眠和地下贮藏器官形成有
影响。短日照可以使植物提前进入休眠状态,也可明 显促进地下块根、块茎的形成。生产中可利用短日照 处理促使多年生牧草提早进入休眠,准备御寒越冬。 • 光谱成分对植物的影响(略)
• d.短-长日照植物:先一段短日照,再一段长日照才能开花 的植物。温带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如鸭茅。
• e.长-短日照植物:先长后短才开花。如夜香树。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一节 牧草饲料作物生长习性与类别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一节 牧草饲料作物生长习性与类别
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牧草栽培学第二章 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陈宝书主编课程教学内容(各章、节基本内容,用※标注为选学内容)栽培较多的牧草:苜蓿、沙打旺、草木樨、红豆草、野豌豆、羊柴、柠条及羊草、无芒雀麦、披碱草、老芒麦、冰草、苏丹草等;栽培较多的饲料作物:玉米、饲料大豆、苦荬菜、千穗谷、饲用甜菜等;国内外著名的牧草饲料作物:紫云英、小冠花、三叶草、百脉根、扁蓿豆、胡枝子、黑麦草、猫尾草、野茅、碱茅、紫羊茅、苇状羊茅、草地早熟禾等。
绪论主要讲栽培牧草和饲料作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简述国内外牧草栽培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科的历史变迁、研究进展、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同时简要说明本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等。
该部分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一章牧草的区划和分布第一节牧草的分布了解我国牧草的起源概况。
第二节牧草的类型牧草的类型划分第三节牧草的区划了解我国牧草的区划原则和依据及九大分区概况第二章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第一节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生长发育、生育期、生育时期、光周期现象、春化现象等基本概念;第二节牧草各个器官的生长发育牧草种子特点及萌发特性;阶段发育理论;※第三章牧草地小气候(自学)第四章土壤耕作及其耕作制第一节土壤耕作的任务、作用和措施了解土壤耕作的概念、任务、作用、种类和措施;第二节间混套种和复种掌握间作套种的概念及增产理论。
第五章牧草地建植和管理技术第一节人工草地类型了解人工草地的类型第二节播种技术及建植、管护掌握人工草地的建植及管理技术(包括混播技术和种子生产)※第七章草田轮作第一节轮作理论轮作的概念、原理及作用第二节草田轮作技术茬口、轮作类型、草田轮作计划的编制第九章豆科牧草第一节豆科牧草概述了解豆科牧草的特点及常见种类。
第二节各论重点掌握苜蓿、三叶草、红豆草、小冠花等牧草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栽培和饲养利用技术。
第十章禾本科牧草第一节禾本科牧草概述了解禾本科牧草的特点及常见种类。
王成章-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教学大纲

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Breeding Science of Forage and Turf Grass学时:50 2.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是研究牧草、饲料作物和草坪草品种选育和繁育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是草业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该门课程旨在于使学生掌握遗传学、育种学、繁育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知识,掌握系统育种、杂交育种、倍性育种、抗性育种等育种必备的基本技能以及苜蓿、玉米等主要牧草、饲料作物和草坪草的品种选育方法和良种繁育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牧草、饲料作物与草坪草育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了解不同牧草、饲料作物和草坪草的种质资源,牧草的繁殖方式与其育种方法的关系,掌握系统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倍性育种、诱变育种、抗病虫育种等育种手段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以及适于农区的主要牧草、饲料作物和草坪草的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方法。
(二)试验技能方面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技能:1.熟练掌握苜蓿品种杂交技术和杂交后代选育方法。
2.熟练掌握玉米自交系的培育技术和单交种制种方法。
3.熟练掌握黑麦草、三叶草育种方法和良种繁育技术。
三、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6学时)绪论(1学时)重点:种和品种的特点,以及育成品种成立的依据。
第一节牧草、饲料作物与草坪草的主要内容一、概念二、牧草、饲料作物与草坪草与各学科的关系三、牧草、饲料作物与草坪草育种技术四、种和品种的概念五、优良品种在生产中的作用第二节牧草、饲料作物与草坪草育种工作的回顾与展望一、中国牧草、饲料作物与草坪草育种工作的回顾二、中国牧草、饲料作物与草坪草育种工作的成就与展望第一章育种目标(1学时)重点: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如产量、品质、抗逆性;难点:育种时应怎样科学处理各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育种目标第二节主要目标性状一、丰产性二、品质三、抗性第三节牧草育种的过程第四节确定育种目标的原则第二章牧草、饲料作物和草坪草种质资源(1学时)重点: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与保存方法;难点:鉴定评价方法。
《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要求学生了解常用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产特性,掌握其高产栽培技术,能够根据畜牧业生产的需要合理安排牧草和饲料作物栽培,具备组织和指导饲草生产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耕作栽培基础第一节牧草与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习题要点:饲草生长发育规律第二节牧草与饲料作物生长发育对环境的要求习题要点:生产生长发育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第二节牧草与饲料作物的生产管理习题要点:饲草高产栽培管理本章重点、难点:饲草种类不同,生长发育及环境要求不同,栽培管理不同。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饲草生长发育过程,理解环境对饲草生长的影响,把握不同饲草生长规律,结合环境条件,能够建立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
第二章牧草第一节豆科牧草习题要点:豆科牧草种类及栽培管理要点第二节禾本科牧草习题要点:禾本科牧草种类及栽培管理要点第三节其它牧草习题要点:其它牧草种类及栽培管理要点本章重点、难点:牧草种类多,管理要点不同,需要认真区别掌握。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常见栽培牧草营养价特性,理解栽培管理措施的相关理论依据,把握其高产优质生产措施。
第三章禾谷类饲料作物第一节玉米1.玉米特性、特征2.栽培管理方法习题要点:玉米高产栽培方法第二节高粱及其它禾谷类饲料作物1.高粱特性、特征2.栽培管理方法习题要点:高粱高产栽培方法本章重点、难点:禾谷类饲料作物高产栽培措施;如何合理轮作、间作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禾谷类饲料作物生长特性,理解环境因素对生长的影响,把握高产栽培措施。
第四章豆类饲料作物第一节大豆1.大豆特性、特征2.高产栽培措施习题要点:大豆高产栽培方法第二节其它豆科饲料作物1.种类及特性2.高产栽培措施习题要点:豆科饲料作物种类及相关栽培方法本章重点、难点:豆科饲料作物高产栽培措施;结合种植业,合理轮、间作。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豆科饲料作物种类及特性,理解栽培措施与生长特性的相关性,把握高产栽培措施。
《牧草栽培学》学习指南

(1)传统黑板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
2003-2005年学校该课程得到了多媒体课程建设的资助,已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并成功运用于本科教学。
借助网络教学为展示平台,实现了课程资源的网络交流和共享,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使得所授课程更生动、更直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
(2)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
实验实习方面,在原来的单个实验模式基础上增加了的综合大实验,使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设计实验,室内外结合完成该环节,加强了实践环节。
(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本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学生刚开始接触专业课。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理论,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一方面增强动手能力,同时也使得学生对专业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近五年来,这个环节在培养本科生的专业技能方面成绩突出。
(4)考核方式多样化、科学化
课程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环节两部分,成绩分别由卷面成绩、实践环节和平时成绩组成。
①为体现大纲中实践环节的加强,考核方式适当淡化期末考试理论考核的权重;②加大实践考核环节,并单独计分。
将以小组形式分管试验地的一年长历史实践环节和课后一周的集中教学实习相结合,综合给予每个学生合理公正成绩评定;③网上提交、网上批阅作业平时作业采取网上提交的方式,既方学生及时查看结果,又方便教师长期备案。
④将学生登陆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的次数作为评定学生平时成绩的一个指标。
《牧草种植》教学大纲

《牧草种植》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牧草种植》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
本课程是研究牧草饲料作物的栽培技术、加工调制和经营组织的科学。
就饲料生产而言,属于植物性生产的范畴,在种植业中具重要地位,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应用而言,饲草生产不仅直接服务于畜牧业,而且广泛应用于农业和环境保护方面,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践的综合性学科。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应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和农业科学技术成就,揭示牧草及饲料作物在各种生产技术条件的综合作用下的生长发育规律,从而为畜牧业生产提供高产、优质的牧草饲料。
同时使牧草饲料作物在农业生产和环境治理与保护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专业能力1.初步掌握牧草及饲料做我生产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组织、管理、指导饲草生产;2.能够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饲料的途径和方法;3.能够通过科学的加工调制,提高饲草的利用率,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优质、高产、高校的饲料。
(二)方法能力1.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牧草知识解释生产与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在遇到各种实际问题时能通过独立思考和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三)社会能力1.培养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品质;2.培养良好沟通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3.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4.具有安全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知识部分项目一:牧草及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1.牧草及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掌握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及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和生理基础。
2.牧草及饲料作物与外界环境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掌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草制宜和因畜制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项目二:牧草及饲料作物的栽培管理1.土壤耕作掌握土壤耕作的任务和措施,熟悉少耕和免耕农作制,掌握牧草及饲料作物的间作套种和复种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牧草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20337课程名称:牧草栽培学英文名称:Forage crop cultivation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60学分:3适用对象:草业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其中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实验成绩、出勤记录和课堂提问。
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土壤肥料学、植物遗传育种学、植物生理学二、课程简介《牧草栽培学》是草业科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本学科内容是研究牧草饲料作物的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途径,生长发育特性及其与环境条件和栽培条件的关系,土壤耕作、栽培措施和牧草特殊种植方法等农艺丰产技术,生产流程中各个环节的经营管理与降低成本和增产增效的关系,豆科牧草、禾本科牧草及其他种类饲料作物种和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特性和价值。
其理论基础是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发育特性及其对栽培条件反应的规律性和产量形成的规律性。
在此基础上,尚需掌握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土壤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杂草与病虫害防治学、牧草饲料作物遗传育种学、家畜饲养学、田间试验设计与数理统计分析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
Forage cultivation is a main part of grassland science. It is an application course that is to study the resource status and growth of forage crop, the relation between entironment and cultivation condition, the biology characteristic and the application importance of bird's-foot, gramineous grass, other feed species and variety, and fertility technology including soil tilth, cultivation technique, planting method and so on. Its theory elements is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 of forage crop, the reactive disciplinarian for cultivation condition, and the rule of yield form. Student need master theory and technique of botany, plant taxology, plant physiology, plant ecology, agrology,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agriculture aerography, forage and feed breeding, livestock thremmatology, statistics and so on.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牧草栽培学》是专为草业科学本科专业设立的一门核心专业课,是草业科学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学科性质属于植物性生产范畴,为第一性生产,是种植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直接服务于畜牧业,而且广泛应用于农业和环境保护方面,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践的综合性学科。
其任务是运用现代生物科学及农业科学技术成就,提示牧草饲料作物在各种丰产技术条件的综合作用下生长发育的规律,从而为畜牧业生产提供高产、优质的牧草饲料。
本学科的任务是运用现代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技术,深刻揭示牧草及饲料作物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生长发育规律,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丰产潜力,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优质、高产、高效的饲料,并通过科学的加工调制,提高饲草的利用率。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饲草生产工作日益重要。
通过讲课与实验实习,理论联系实际,使学习者扎实地掌握饲料作物栽培管理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获得分析和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了解饲料作物的生物学特性;熟练地掌握饲料作物的丰产、稳产、优质、低投、高效的管理技术措施(品种选择、杂草防治、土肥水管理等),达到具有组织、管理、指导饲草生产的能力,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饲料的途径和方法,为畜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重点掌握:牧草和饲料作物的基本概念2.一般掌握:本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牧草与饲料作物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3.基本了解:国外牧草与饲料作物生产现状与科研发展的趋势;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
(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牧草和饲料作物的基本概念;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国内外牧草与饲料作物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牧草和饲料作物的基本概念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能够掌握牧草和饲料作物的基本概念。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发展牧草饲料作物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第二章牧草的分布和区划(一)目的与要求重点掌握:栽培牧草的适应性、牧草的类型。
一般掌握:牧草的区划。
基本了解:作物和牧草的起源、栽培牧草的分布。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牧草的分布1.主要内容1)作物和牧草的起源;2)栽培牧草的适应性;3)栽培牧草的分布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栽培牧草的分布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栽培牧草的分布。
第二节牧草的类型1.主要内容1)按分类系统划分;2)按生育特性划分;3)按分布区域划分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牧草的类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牧草的类型。
第三节牧草的区划1.主要内容1)牧草的区划的意义和背景;2)牧草的区划的原则和依据3)牧草的区划的方法和命名;4)各分布区域概述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放牧型牧草、刈割型牧草、牧刈型牧草、上繁草、下繁草。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一般了解牧草的区划。
(三)课后练习思考:广东地区已栽培的有哪些牧草?概述华南栽培区的特点?(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第三章牧草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一)目的与要求重点掌握: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生育期和生育时期、一般掌握:种子的萌发、幼苗生长发育、枝条生长发育、种胚生长发育、根系生长发育(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1.主要内容1)生长和发育;2)生育期和生育时期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长和发育的概念。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生长和发育的概念。
第二节牧草各个器官的生长发育1.主要内容1)种子的萌发;2)幼苗生长发育;3)枝条生长发育;4)种胚生长发育;5)根系生长发育;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长和发育的基本概念、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三)实践环节和课后练习实践:观察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种子萌发的特点;观察牧草的生育期。
练习:多年生牧草器官发生的阶段及其特点是什么?简述种子萌发的特点?简述牧草幼根发育的特点?(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调查实践。
第四章土壤耕作及其耕作制(一)目的与要求重点掌握:土壤耕作的技术作用、土壤耕作措施、间作和套种、复种。
一般掌握:南方的土壤耕作制。
基本了解:少耕和免耕农作制。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耕作的任务、作用和措施1.主要内容1)土壤耕作的任务特点;2)土壤耕作的技术作用;3) 土壤耕作措施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土壤耕作的技术作用、土壤耕作措施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在牧草和饲料作物作物栽培中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第二节间作套种和复种1.主要内容1)间作和套种;2)复种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间作、套种、复种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能够在田间进行间作、套种、复种。
第三节少耕和免耕农作制1.主要内容1)起源和发展概况;2)类型和特点;3)少耕法和免耕法的主要作用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少耕法、免耕法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什么是少耕和免耕农作制。
(三)实践环节田间实践:间作、套种(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调查实践、实习。
第五章牧草地建植和管理技术(一)目的与要求1.重点掌握:种和品种的选择、常规播种、保护播种、新建牧草地管护、成熟牧草地管理2.一般掌握:牧草生产经济分析3.基本了解:人工草地类型(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人工草地类型1.主要内容1)依据热量带划分;2)依据利用年限划分;3) 依据牧草组合划分;4)依据培育程度划分;5)依据复合生产结构划分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依据热量、利用年限、牧草组合、培育程度、复合生产结构划分人工草地类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人工草地的类型。
第二节播种技术1.主要内容1)种和品种的选择;2)播种材料及其准备;3)常规播种;4)保护播种;5)几种特殊播种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种和品种的选择、常规播种、保护播种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在南方播种黑麦草应该采取哪些播种技术?第三节新建牧草地管护1.主要内容1)围栏建设与保护;2)苗期管护;3)杂草防除;4)越冬管护;5)返青期管护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新建牧草地管护的管护要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第四节成熟牧草地管理1.主要内容1)配方施肥;2)合理灌溉;3)技术利用;4)病虫害防治;5)更新复壮技术;6)翻耕技术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成熟牧草地管理要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成熟牧草地管理技术。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练习对成熟牧草地应进行怎样的养护管理?怎样对新建牧草地进行养护管理?(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
第六章牧草混播的理论与技术(一)目的与要求重点掌握:混播的概念、混播原理、混播技术;一般掌握:牧草混播的优越性;(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混播的理论1.主要内容1)混播的概念;2)混播原理;3) 牧草混播的优越性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混播的概念。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混播的原理。
第二节混播技术1.主要内容1)混播成员的选择;2)混播牧草选择原则;3)混播牧草的组配比例;4)混播技术;5)混播草地的利用管理2.基本概念和知识混播的技术。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混播技术。
(三)课后练习1 什么是牧草的混播?2 在选择草种混播组合时,应遵循哪些原理?3 试述牧草混播的主要技术特点?4 试述牧草混播地的利用管理技术?(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
第七章草田轮作(一)目的与要求重点掌握:轮作的概念、草田轮作的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