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地理论文

合集下载

某大型超市配送中心选址分析 _大学论文

某大型超市配送中心选址分析 _大学论文

1前言大型超市或称综合超市,英文叫General MerchandiseStore(简称GMS),是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大众化实用品为主,并将超市和折扣店的经营优势结合为一体的,品种齐全,满足顾客一次性购齐的零售业态。

大型超市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大众也越来越多的走进大型超市进行购物。

随着人们在超市进行购物活动,物品流动的增加,如何在不利用现有销售面积改建仓库前提下使超市内的商品得到及时的补充成为超市首要思考的问题,这导致超市物流配送中心问题的提出。

人们对大型超市配送中心理念和运作方式研究导致了一大批理论与应用的研究问题的产生,并因此推动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从配送、仓储、信息技术到物流配送中心选址、建设、规划和管理等,都有一系列的研究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将重点研究大型连锁超市配送中心选址的情况。

首先从定义上了解一下什么叫配送中心。

配送中心是以组织配送性销售或供应,执行实物为主要职能的流通型物流据点。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配送中心作了如下定义:“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主要为特定的客户服务;配送功能健全;完善的信息网络;辐射范围小;多品种、小批量;以配送为主,储存为辅” [1]。

其次,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的内涵是将各连锁分店所需货物在规定日期,安全、准确的送达的活动,配送是一种完善的、高级的输送活动。

配送不是简单的将超市的订货单的货物商品送到各个店铺,而是按照各店铺的要求,确定的组织和明确的供货渠道,在相关的制度保证下进行货物的运送,来保证个超市连锁分店的货物供应。

大型连锁超市建设配送中心进行统一配送意义重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充分挖掘第三利润,也就是所谓的物流利润。

对于超市来说,第一利润是降低进货成本增加利润,第二利润是增加客流量,扩大销售的利润,现在因为竞争的激烈导致这两种利润的空间越来越少。

所以“第三利润源泉”即物流利润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自然环境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自然环境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是陕西师范大学的重点专业学院,是一所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学院。

学院简介: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重点专业学院,是一所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学院。

学院前身是起源于1944年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史地科,历经西大师范学院史地系、西安师范学院史地系、西安师范学院地理系、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旅游系)、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等历史变迁,于2017年6月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黄国璋教授、聂树人教授、刘胤汉教授等曾先后在本院任教。

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117人,其中专任教师99人,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26人,副教授31人,专任教师博士率达到91.9%,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中国工程院孙九林院士、中国科学院傅伯杰院士为双聘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风沙物理学专家董治宝研究员受聘为我校首位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水资源专家冯起研究员,交通地理专家曹小曙教授,大气环境研究专家段克勤教授,风沙地貌研究专家吕萍教授,全球变化研究专家刘晓宏教授受聘为我校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旅游经济学专家张辉教授受聘为我校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

经过70多年的发展,学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现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区域环境学、自然灾害学和国土资源学)、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旅游管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地理学、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商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及环境科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第四纪地质学、学科教学论等相关专业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环境工程硕士、旅游管理硕士、教育硕士等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中国旅游研究院西部旅游发展研究基地、西部资源环境研究所、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污染暴露与生态环境健康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城市规划与研究中心、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环境科学实验室、黄土高原环境动力学实验室等平台成为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台湾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台湾问题

**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台湾问题姓名:***学号:******班级:*********大学**学院2013年11月一、台湾的地理位置及地位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

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绿岛等岛屿。

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

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

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

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

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

台湾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台湾对大陆来说就是一艘永远不沉的航母,台湾对美国来说是它第一岛链的最前沿。

台湾经济军事及政治位置都不容小觑。

二、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及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

隋唐时期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

据史籍记载,610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

到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

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

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

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

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

进入16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

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

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

1662年郑成功率领明朝海军力量驱逐了荷兰殖民者,设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湾岛。

这种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变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政府派人到台湾测绘地图,以后一直将台湾岛视为“东南沿海七省之门户”。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中文摘要……工……工工工言前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国内外喀斯特景观及其旅游活动研究现状……国内外喀斯特研究……门了山东喀斯特研究沂水县地理概况……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状况……社会经济条件状况……沂水县喀斯特景观发育特征……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质基础……喀斯特地貌发育……作为景观资源的喀斯特形态……`……溶洞……“固”型山体……喀斯特石牙……喀斯特泉……沂水县喀斯特景观资源的质量和开发条件评价……沂水县喀斯特景观资源的质量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沂水县喀斯特景观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沂水县喀斯特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只叮寸任月月生态环境保护··,··················……喀斯特景观旅游资源保护··……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实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提高旅游者满意度……加强对游客管理,解决环境容量不足及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提高导游员讲解水平··……加大旅游设施建设力度··……结语……照片……参考文献··……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二…匀尸,一﹄……景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近年来,国内旅游、国际旅游需求日益旺盛,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地政府也都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喀斯特景观是一种重要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之一,喀斯特景观以其奇妙、奥秘、优美和景观多样性的特点而得到广泛的旅游开发利用。

山东是我国北方温带喀斯特的典型地区之一,而沂水县地处鲁中南喀斯特地区的东南部,区内大片出露的可溶性岩石、复杂的地质构造构成了区内喀斯特发育的重要基础,使该地区成为山东省喀斯特发育非常典型的地区。

第七届中日韩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的论文

第七届中日韩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的论文

第七届中日韩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的论文
第七届中日韩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8月3日~6日,第七届中日韩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

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和日本地理学会、韩国地理学会联合主办,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延边大学和吉林省地理学会共同承办。

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以及美国、泰国和非洲的地理学家、青年地理学者及研究生20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刘毅研究员,日本地理学会会长、日本大学地理系noritaka yagasaki教授,韩国国立庆北大学um jung-sup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薛康教授出席大会并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教授、校长助理冯江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日本地理学会秘书长、日本东京大学人文地理系yoshio arai教授,吉林省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张平宇研究员等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曹广忠博士主持。

本次会议以和谐东亚为主题,特邀来自日本的noritaka yagasaki教授,来自韩国的um jung-sup教授,来自我国的张平宇研究员、张洪岩教授、柴彦威教授,分别以《亚洲人在全球地理环境的迁移》、《中国东北矿业城市脆弱性》、《东北亚季节性co2流量跟踪gosat比较评价》、《长白山自然景观及其环境气候背景》和《新地方主义: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新概念性框架》为题作大会学术报告。

地理论文范文

地理论文范文

地理论文范文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海平面上升方面。

随着全球温度的不断升高,冰川融化加速,导致海平面上升。

这将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包括沿海湿地的消失、海岸线的后退以及淡水资源的盐化等问题。

此外,海平面上升还将导致更多的岛屿国家面临被淹没的威胁,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存带来巨大的挑战。

其次,气候变化还将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全球变暖使得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加剧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例如,干旱、洪涝、飓风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将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包括农作物减产、生态平衡破坏以及人类健康受到威胁等问题。

此外,气候变化还将导致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丧失。

全球变暖使得许多动植物栖息地受到破坏,导致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此外,气候变化还将改变许多动植物的分布范围和生活习性,给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带来巨大挑战。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全球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制定更加严格的减排目标和措施。

其次,应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投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

同时,应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保护濒危物种和栖息地,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总之,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全球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制定更加严格的减排目标和措施,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投入,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共同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地理科学学院2019届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题目1当前和

地理科学学院2019届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题目1当前和

肖 胜 教授级高工(福建省林业局航护站)
张友水 教 授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陈文惠 副研究员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秘 书:吴勇 副教授
时 间:2019年5月17日(星期五)下午14:00
地 点:邵逸夫楼五楼会议室
欢迎师生参加!
硕士生:肖微
导 师:李新通副教授
题 目 4:基于多源数据的福建省城市建成区时空演变研究
硕士生:聂亚文
导 师:余明 教授
题 目 5:基于特征知识与决策树模型结合的闽江下游湿地提取研究
硕士生:张文燕
导 师:李新通 副教授
答辩委员会主席:胡德勇 教 授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员:毛政元 教 授 (福州大学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
地理科学学院 2019届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
题 目 1:当前和未来情景下登革热疫情风险预测和影响因素研究
硕士生:吴伟
导 师:余明 教授
题 目 2:基于地表温度数据的两种时空滤波数据融合算法对比研究
硕士生:侯浩然
导 师:丁凤 副研究员
题 目 3:基于InVEST模型的闽东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以古雷石化基地水源地为例

大学生毕业论文(通用6篇)

大学生毕业论文(通用6篇)

大学生毕业论文(通用6篇)大学生活将要谢下帷幕,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毕业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毕业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毕业论文篇1经济全球化是世纪变迁的显著特点,它是冷战后世界格局发展演变和最终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一)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它已经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

它主要表现力世界经济内在联系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动的包容性。

由它释放出来的巨大的世界生产力动能,是推动世界巨变的根本动力。

这一历史进程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具有既导向多极化,又导向单极化的双重效应,但主导作用是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既蕴含巨大的风险,更提供历史性机遇,从而引发新一轮史无前例的空前激烈的竞赛,其核心是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过渡。

在这场竞赛中,必定有一批国家善于抓住发展机遇,采取正确的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地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增强综合国力。

发达国家可能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可能逐步赶上,在大国中会出现此起彼落的情况,但不太可能出现“一国独醒,众国皆醉”的状况。

由于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强了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由于大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在相互孤立的状态下,而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展开,大国实力发生相应序列位移的可能性与幅度都较以前增大,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另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影响与作用相对上升。

这样,作为全球核心结构的世界格局就会发生力量对比的重大调整。

相对上升大国分享相对下降大国原先的影响力,不断创造出新的、多无的力量空间,造成国际关系和大国地位的不平衡转换。

正是这种不平衡发展促进了世界大国的多元化,而世界大国多元化正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类与地理环境问题摘要: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

同时,环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环境问题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地理环境的污染将给人类生活带来怎样的危害?人类真的不可以跟地理环境和平共处吗?对于地理环境污染问题我们该做些什么?关键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环境污染、和平共处。

(一)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于光远的定义为: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天然存在、未经人类加工的资源,如土地、水、生物、能量和矿物等。

狭义的自然资源只包括实物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广义的自然资源则包括实物性自然资源和舒适性自然资源的总和。

自然资源可分为有形自然资源(如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等)和无形的自然资源(如光资源、热资源等)。

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

自然资源可划分为:生物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国土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气候气象、水资源等。

环境资源,如太阳光,地热,空气和天然水等。

这类资源比较稳定,的利用而明显减少。

如能合理开采发展,精心保护,就能水续为人类利用。

生物资源,如动物、森林、草场等。

这类资源人类使用之后可以通过本身的生产繁殖再生产出来,如能合理开发利用,科学经营管理,也能为人类水续利用。

土地资源,包括农用土地、城市土地等。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矿藏资源,包括能源、各种矿物等。

它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其储量有限,开发利用之后不能再生,利用一部分就少一部分,直至估竭。

耗竭性自然资源。

它以一定量蕴藏在一定的地点,并且随着人们的使用渐减少,直至最后消耗殆尽。

矿藏资源就是一种典型的耗竭性自然资源。

稳定性自然资源。

它具有固定性和数量稳定性的特征。

如土地资源。

流动性自然资源,也称再生性资源。

这种资源总是以一定的速率不断再生,同时又以一定的速率不断消失,如阳光、水(水域资源除外)、森林等。

流动性自然资源又可以分为两小类:一是恒定的流动性自然资源。

它们在莱一时点的资源总员总是保持不变,如阳光资源和水能资源等。

二是变动的流动性自然资源。

它们在某一时点的资源总星会由于人们的开发使用而发生变化,如森林资源和水体资源等。

那这些资源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科学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的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由此增强的温室效应会加剧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随着气温加速上升,预计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海平面上升还会家具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

过多地适用氯氟烃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

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臭氧层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早内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的几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作物减产,加强温室效应。

大气污染主要与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烟尘等有关。

由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

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底面即为酸雨。

酸雨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

我国长江以南重庆、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严重。

这一时期,环境问题上升成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人地矛盾逐渐恶化。

(二)众所周知,环境污染即指环境变得不清洁、污浊、肮脏或其他方面的不洁净的状态。

一种状态由洁净变污浊的过程叫污染。

环境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2)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赃水、垃圾;3)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音;4)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5)矿山废水、废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唐朝诗人杜甫赞美大自然的名句。

可是现在一些地方由于环境污染的危害,已经见不到这样的美景了。

环境污染不仅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一.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污染严重时,生物在形态特征、生存数量等方面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下面分别讲述环境污染在酸雨、有害化学药品、重金属和水体富营养化四个方面对生物的危害。

1.酸雨对生物的危害酸雨使土壤和河流酸化,并且经过河流汇入湖泊,导致湖泊酸化。

湖泊酸化以后不仅使生长在湖中和湖边的植物死亡,而且威胁着湖内鱼、虾和贝类的生存,从而破坏湖泊中的食物链,最终可以使湖泊变成“死湖”。

酸雨还直接危害陆生植物的叶和芽,使农作物和树木死亡。

现在,酸雨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全球性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将燃烧更多的煤、石油和天然气,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因此,今后酸雨造成的危害有可能更加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的国家之一,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酸雨。

例如,我国西南某地区,1982年的三个月内就降了四次酸雨,雨水的pH为3.6~4.6,致使大面积的农作物受害。

早在19世纪中叶,人们就注意到地衣和苔藓植物不能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中存活,烟囱附近的植物叶片往往出现病斑。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后发现,这些现象都与该地区的大气污染有关,并且可以利用一些植物来监测某个地区大气污染的状况。

不同的植物对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的敏感程度不同。

例如,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比较高时,紫花苜蓿、向日葵等的叶片就会很快褪绿,或者叶脉间出现褐色斑块,严重时叶片逐渐坏死。

这些植物对大气污染反应敏感,可以用来监测大气污染的状况,叫做大气污染指示植物。

2.有害化学药品对生物的危害农药是一类常见的有害化学药品。

人们在利用农药杀灭病菌和害虫时,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生物造成危害。

许多农药是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被生物体吸收以后,会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致使这类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远远超过在外界环境中的含量,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富集作用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加强。

例如,几十年前DDT作为一种高效农药,曾经广泛用于防治害虫。

美国某地曾经使用DDT防治湖内的孑孓,使湖水中残存有DDT,而浮游动物体内DDT的含量则达到湖水的一万多倍。

小鱼吃浮游动物,大鱼又吃小鱼,致使DDT在这些大鱼体内的含量竟高达湖水的八百多万倍。

3.重金属对生物的危害有些重金属如Mc、Cu、Zn等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大部分重金属如Hg、pb等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毒害作用。

生态环境中的Hg、pb等重金属,同样可以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在生物体内大量浓缩,从而产生严重的危害4.Hg对水蚤生命活动的影响通过演示实验可以看出,Hg对水蚤有毒害作用。

科学家们发现,自然界中的Hg在水体中经过微生物的作用,能够转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

在被甲基汞污染了的海水中,藻类植物改变了颜色,海鱼也大量死亡。

科学家们还发现,质量浓度仅为4mg/L的PbCl2溶液,就能明显地抑制菠菜和番茄正常地进行光合作用。

可见,Hg、Pb等重金属对于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是十分有害的。

5.富营养化对生物的危害富营养化是指因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体中含有适量的N、P等矿质元素,这是藻类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

但是,如果这些矿质元素大量地进入水体,就会使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这些生物死亡以后,先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使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明显减少。

接着,生物遗体又会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产生出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致使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发生富营养化的湖泊、海湾等流动缓慢的水体,因浮游生物种类的不同而呈现出蓝、红、褐等颜色。

富营养化发生在池塘和湖泊中叫做“水华”,发生在海水中叫做“赤潮”。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排出的水中含有很多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这些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大量地排到池塘和湖泊中,会使池塘和湖泊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池塘和湖泊的富营养化不仅影响水产养殖业,而且会使水中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严重地影响人畜的安全饮水。

二.环境与人体健康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许多人终日呼吸着污染的空气,饮用着污染的水,吃着从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农产品,耳边响着噪声……环境污染严重地威胁着人体健康。

1.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大气污染主要是指大气的化学性污染。

大气中化学性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对人体危害严重的多达几十种。

我国的大气污染属于煤炭型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

这些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不经过肝脏的解毒作用,直接由血液运输到全身。

所以,大气的化学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很大。

这种危害可以分为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和致癌作用三种.慢性中毒大气中化学性污染物的浓度一般比较低,对人体主要产生慢性毒害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城市大气的化学性污染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重要诱因。

急性中毒在工厂大量排放有害气体并且无风、多雾时,大气中的化学污染物不易散开,就会使人急性中毒。

例如,1961年,日本四日市的三家石油化工企业,因为不断地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等化学性污染物,再加上无风的天气,致使当地居民哮喘病大发生。

后来,当地的这种大气污染得到了治理,哮喘病的发病率也随着降低了。

致癌作用大气中化学性污染物中具有致癌作用的有多环芳烃类和含Pb的化合物等,其中3,4-苯并芘引起肺癌的作用最强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