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圆融的人生境界(四)
浅谈人生的四种境界

浅谈人生的四种境界人生的境界是一个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逐渐达到的心理状态和人生体验,是一个人在心灵层面上的成熟和深化。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境界,通过思考和感悟,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浅谈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浮躁”的境界。
这是很多年轻人常常会经历到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追求十分强烈,追求快乐的心态往往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刺激。
他们不断地追求物质财富,追求名声和地位,希望通过这些来获取快乐。
然而,很多时候,这些外部的东西给予的满足只是短暂的,很快就会消失。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往往追求的是量的增加,而忽视了质的提高。
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内心需求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培养自己的内心世界。
因此,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往往感到迷茫和没有方向。
他们追逐的目标不断变化,很难得到真正的满足。
第二种境界是“平凡”的境界。
在平凡的境界中,人们已经逐渐关注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追求真实和纯粹。
他们明白物质的追求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开始探索内心的世界。
他们学会与自己对话,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清楚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懂得享受生活的美好。
他们懂得欣赏自然的美丽,懂得感恩身边的人和事。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的生活变得简单而充实,内心充满了平和和满足。
第三种境界是“高尚”的境界。
在高尚的境界中,人们已经超越了自我的桎梏,关注到了社会和大众的利益。
他们将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世界。
他们有着追求真理和公义的精神,对社会问题思考更加深刻,关注他人的福祉。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追求的目标更高尚。
他们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懈努力,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动力和激情,积极地投入到社会的议题和活动中去。
第四种境界是“智慧”的境界。
在智慧的境界中,人们已经超越了一切的烦恼和纷争,拥有了洞察真理的智慧。
学会圆融通透4-7

学会圆融通透我觉得一切都很顺利,运气很好。
大家更多地都认为我是一个在美国社会长大的华人,而不认为我是一个台湾人。
倒不是说哪一个是更重要的,而是说在我的背景上来说,大家更看重我在硅谷做了哪些事情。
我在中国一直做得非常顺利,中国的政府也一直非常支持我们、理解我们的做法和我们的期望。
——李开复在工作中,工作环境会让一个人与很多的人发生联系,不管当事者双方是否愿意,都要互相发生联系,无法选择。
在和各式各样的人际交往关系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摩擦发生,能够正确处理这种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思想、情绪、生活和工作。
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不会有乐观向上的心态和事业的成功,因此,就必须要对为人处世的态度做一下改变。
李开复在开创研究院时的困难有很多,但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并不大肆渲染,而是一句带过:“我觉得一切都很顺利,运气很好。
大家更多地都认为我是一个在美国社会成长的华人,而不认为我是一个台湾人。
倒不是说哪一个是更重要的,而是说在我的背景上来说,大家更看重我在硅谷做了哪些事情。
我在中国一直做得非常顺利,中国的政府也一直非常支持我们、理解我们的做法和我们的期望。
”李开复做事或接受采访都很注重与环境保持和谐,始终以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做事。
李开复的这种为人处世的方法,就是一种圆融通透的处世方式。
李开复在回国后迅速取得了各界的信任,很快融入新的氛围中。
很多人都认为在这当中虽然由微软公司的地位带给李开复一些天然的优势,但是他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在工作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21世纪很需要这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很需要在这种心态下表现出来的圆融通透的处世方式。
这种处世方式能更圆满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帮助自己搞好人际关系,让自己给对方留下很好的印象。
有的人认为在工作中,只要能做好上司或制度规定的事,就是做好自己的事了,就能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好。
但是,这种想法未必就一定能让别人觉得满意。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国王在位的时候为了防止刺杀事件的发生,他做出了一个规定:大臣百官以及诸公子被召见的时候,他们的车辆都不能驶过朝堂的大门口,防止刺客利用马车潜入皇宫,危害国王安全。
处事圆通人贵五品的人生哲学

处事圆通人贵五品的人生哲学处事圆通人贵五品的人生哲学做人,处世要圆通一概不要过于张扬,也不应过于低调;既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在大处要精明些,在小处要糊涂些;在进退之间要把握好分寸,在方圆之道要掌握好方向用一双慧眼洞悉世事,用一颗慧心做人做事。
智慧人生,圆通处世,人贵五品。
一、若人会处事人生则大不同如何处世是生活的艺术,掌握这门艺术的人顺境不张狂,逆境能变通,能在生活中如鱼得水,应付自如。
学会处世的智慧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也是我们走向成熟的标志。
做人处世要通达时务,能方则方,能圆则圆,方圆兼济,集百家之长于一身。
天圆地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可见,方圆处世的略谋,乃是责天法地的大智慧,顺应了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大规律。
在现实中,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会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则会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
因此,做人必须方圆有度,刚柔并用。
方为做人之本,圆为处世之道。
方圆结合,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外人所左右。
“圆”,圆滑世故,融通老成,指做人做事讲究技巧方略,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后,该前则前,该后则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
外圆内方之人,有忍的精神,有让的胸怀,有貌似糊涂的智慧,有形如疯傻的清醒,有脸上挂着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错的对方圆做人,八面玲珑;爱生活做事,事事顺心。
如果说人际关系是一部机器,那么,圆融的处世技巧就是这部机器的润滑剂。
比起男人来说,女人更需要获得处世智慧。
女人的处世智慧是指女人把握自身与外界环境的能力,女人需要智慧在社会上打拼出一个位置,女人需要用智慧来赢得社会地位和尊重,需要智慧来平衡事业和家庭,需要智慧来获得爱情、稳定婚姻,需要智慧来管理自己、塑造自己。
智慧的人知道,只有懂得和掌握圆融处世的技巧,自己才能在是非场里出入逍遥,顺、逆境都纵横自在。
二、刚柔并济每个人成功的处世状态诸葛亮兵法有云:“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为人处世最顶级的智慧:外圆内方、圆融通达

为人处世最顶级的智慧:外圆内方、圆融通达《菜根谭》所言: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愤世失机者,必执拗之人。
”从古至今,凡成就大事业者,都有方正刚直的气节,以及圆融机变的智慧。
方圆交融、刚柔并济,是人际关系中最顶级的处世之道。
01做人既要刚正不阿,也要弹性十足韩非子有言: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意思是做人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即真诚方正。
“人不可无刚,无刚则不能自立”,这是做人的一项原则,也是最优秀的品质。
失去了做人的原则,也就没有了判断是与非的尺度,只能随波逐流、听天由命。
歌德曾在一本书中写道:带着镣铐跳舞。
“镣铐”就是人生的规范,只有规范的人生才是有序、充实并快乐的!明朝时期,有位叫杨熹的人,官至尚书。
他平常做人严于律己、谨小慎微。
老百姓都对他称赞有加。
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去了一处果园,园中各类果子数不胜数,他看到了喜不自胜,竟然顺手摘下了树上的两颗桃子来吃。
从梦中醒来以后,杨熹感觉特别自责“我怎么能偷吃果子呢?这还是说明我没有做到淡泊名利啊!”为此,他非常悔恨懊恼,就惩罚自己,好几天不吃饭。
古人有言: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生在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和目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做人要方正,这是做人的个性,也不失为一种道德规范。
但是凡事有个度,过刚则易折。
因此,做人也要保持弹性,把握好一定的“火候”,不能一意孤行,锋芒毕露。
王凯是某投资行业的一位业务主管,工作中能力极强。
但是,就是一个直性子,有一说一,经常得罪人。
因为是老员工,确实业务精湛,领导也是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谁知,太耿直的性格并不是人人都喜欢,不懂得避忌锋芒,早晚会惹出祸端。
年初时,中层管理人员变动,从总公司调来一个新经理。
新官上任三把火,经理从各方面考核属下,包括做事态度、方法、以及个人性格等。
在一次的业务探讨会上,因经理签订的合同有点问题,王凯当着众人的面出言不逊,话里话外满是对新经理的鄙夷。
让经理很是下不了台面。
圆融通达的解释

圆融通达的解释圆融通达,是一种高度的境界,是一种人生的追求。
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处事态度。
圆融通达,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修养。
那么,什么是圆融通达呢?一、圆融圆融,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以平和、宽容、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不计较得失,不计较利益,不计较权力,不计较地位。
圆融,是一种人格魅力,是一种人际关系的良好处理方式。
圆融的人,能够在与人交往中,以真诚、善良、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失去自己的风度和气度。
二、通达通达,是指在思想上、情感上、行为上,能够达到一种高度的境界,能够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能够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和快乐,能够以一种高度的智慧和修养去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通达,是一种人生的追求,是一种人格的提升,是一种境界的升华。
三、圆融通达的意义圆融通达,是一种高度的境界,它能够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以一种平和、宽容、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失去自己的风度和气度。
圆融通达,能够让我们在思想上、情感上、行为上,达到一种高度的境界,能够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能够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和快乐,能够以一种高度的智慧和修养去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圆融通达,是一种人生的追求,是一种人格的提升,是一种境界的升华。
它能够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自信、坚定,能够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赢得更多的尊重、信任、友谊。
圆融通达,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它能够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加精彩、更加充实、更加美好。
四、圆融通达的实践圆融通达,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处事态度。
要实践圆融通达,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培养平和、宽容、包容的心态,不计较得失,不计较利益,不计较权力,不计较地位。
2. 培养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和快乐,以一种高度的智慧和修养去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3. 培养真诚、善良、友善的态度,以平和、宽容、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失去自己的风度和气度。
学会了圆融的哲理句子

学会了圆融的哲理句子世上唯一永恒不变的,是无常,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学会了圆融的哲理句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人的成熟不是年龄,而是懂得了放弃,学会了圆融1、相信人生不会亏待你,你吃的苦,你受的累,你掉进的坑,你走错的路,都会练就独一无二成熟坚强感恩的你。
2、幸福没有明天,也没有昨天,只有现在。
有的爱散了,有的爱远了,有的爱淡了,若你发现身边有一份不离不弃的陪伴,那是时间沉淀给你最感动的圆满。
3、每个人心里,都有个过不去的人,不管你有多爱,TA在你的生命里只有两种结局,要么是终点,要么是路人,再无别的选择。
4、不冷战,不任性,多沟通。
用舒服的方式喜欢和爱,知道承担,懂得分享,一起进步。
愿你成为这样的人。
愿你遇见这样的人。
5、该来的都会来,该走的都会走,缘起缘灭、终有时,随缘、顺缘、不强求;遇到任何情况,面对、接受、处理、放下、不苛求。
借了一副空皮囊而来,临了又空空无一物地去,人生几十年,不过如此。
6、世上唯一永恒不变的,是无常。
许多人事,无论你费尽多大心机,花了多少力气,即使能够拥有,也都是暂时的。
身处无常的世界,要有一个平常的心态,才跟得上幸福的脚步。
所谓平常的心态,就是是花开花谢皆风景的淡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坦荡,安心享受得到,坦然面对失去的豁达。
7、透过生死,才会明白健康的重要;透过成败,才会明白通达的重要;透过得失,才会明白淡泊的重要。
人生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苦苦追求那些原本可以放弃的,却忽略了生命中那些最最宝贵的。
人生难免会有迷茫,关键在于明白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多点淡然,少点虚荣,活得真实才能活得自在。
8、看清一个人又何必去揭穿;讨厌一个人又何必去翻脸。
活着,总有看不惯的人,就如别人看不惯我们。
人的成熟不是年龄,而是懂得了放弃,学会了圆融,知道了不争。
有些苦衷不言痛,不是没感觉,而是知道说与不说都一样;那些暗伤,不是不在乎,而是懂得了慢慢修复。
9、人生有太多的问题找不到答案,太多的答案搞不懂为什么,冥冥中一切皆有定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以善心处于顺境,以静心安于逆境。
品味人生:宽容才会有圆融的人生

品味人生:宽容才会有圆融的人生品味人生:宽容才会有圆融的人生在如今这个大千世界里,怎样才能更好地为人处世?宽容就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有了这种大智慧,你才能在宽容别人的同时进一步成全自己。
宽容,是处世的艺术,是人生圆融通达的润滑剂,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平安,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快乐。
宽容是心之福,是心之喜,是心之吉,是心之美。
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
可以说,越是聪慧的人,越是胸怀宽广,大度能容。
是看透了人生,看透了社会之后所具有的那种从容自信和超然。
能宽容别人的人,往往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对人生看得深,悟得透,想得开,放得下,宽容的人懂得:让人即让己;利人也利己。
于是他们能时时处处心平气和,宽容大度,处事追求和谐圆满。
所以说世间有了宽容,宽容别人就好似在自己的心中又开启了一道门,它把怒火、哀怨、苦难统统抛在了门外边,而留在心中的,则永远是快乐、幸福和光明!因此;有宽容才会有圆融的人生,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千人千面,各有各的活法,但宽容做人是处世的前提。
人生因宽容而优雅。
宽容是一种美好而圆融的人生哲学。
圆融佛教语:破除偏执,圆满融通。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中:“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
圆融之人多是身有傲骨,心无傲气,厚道谦虚。
”要知道人都是生而平等,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只因自己心灵的或高尚、或庸俗才有所分别。
做人可以有傲骨不能有傲气,心存傲气自然会排斥外物、与众不合、作茧自缚、自寻烦恼,限制自心与外境交流,只会自绝于大众,坑害自己的同时也难以做成君子。
易经八八六十四卦中,唯有“谦”卦每爻都是吉祥卦意,“满招损,谦受益”,可见虚心能使人博大精深,能从对待万事万物的宽大与包容中,领略到一种自由自在、无挂无碍的圆融之美。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希望过著有尊严的生活,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机会站在同一立足点出发,至於将来成就如何?则会因个人的努力与才智而有所不同。
心外无物:心物圆融的境界

心外无物:心物圆融的境界
王阳明提出的心外无物,具有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心外无物,是心即理命题的进一步展开。
心即理,本心就是天理,天理就是天道,道是世界运行的秩序,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道,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包罗万象。
道是通过万事万物的理而体现的,道离不开事物而独立存在。
那么,既然道无所不包,心即道,那么,心外也就自然无物了。
第二,心外无物,是从人与物关联层面的展开。
本心是人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司令部,任何人接触具体事物都是有限的,心学把事物分为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事物没有和人的主观相关联的状态,称为寂,另一种就是事物与人的主观发生关联的状态,称为明。
心只能感应进入主观世界以内的事物,从这个角度上说,心外无物。
但心外无物,不是否定事物离开主观世界而不能客观存在,而是以寂的状态存在,这与唯心主义不相干,它强调了人与事物之间的两种关系,寂和明。
第三,心外无物,是心境无限开阔的最高境界。
我们的本心本来就等同于天道,本来就应该像天那样广博,万事万物都应该在我们心中,我们的心外本来就不应该有物,但现实的世界中,我们心外的物太多了。
说明自己的心胸还不够广博,对事物的关心还不够,应该不断修炼内心,让自己的心无限的广博,关心万事万物,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我们的心本来就等同于天,人性本来就等同于天道,这是生命的本然状态,也是人生必须追求的境界,明白了心即理,也就明白了心
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从而真正追求万物一体,世界大同,天人合一,心物圆融的美好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出圆融的人生境界
——全国妇联家庭教育指导专题研修班体会之四
2016年10月13日,在全国妇联的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培训会上,上海师范大学的萧萍教授做了《家庭亲子阅读的七个关键词》的演讲。
“在阅读中生活,在生活中阅读”,“家庭阅读处处是风景,处处阅读是家庭风景”,阅读需要“圆融,不僵化”等观点,让我回味良久,思虑恒远。
“在阅读中生活”,就是“活在阅读中”,就是随时随地阅读。
萧教授拓展了“阅读”概念的外延,我明白阅读不仅读书,更是读景,读人,读社会,读生活。
一天我在等公交车时,听到两位不太老的老人的对话——甲:妈妈不比孩子,不听话可以打骂,讲遍了道理,她依然不听话,真气人!乙:对老人要孝,更要顺的,不然,她走了你要后悔的。
我读到了“生活”。
又一次在超市排队付款,一个老太对另一个说,后悔把老伴送去养老院,他们没有像我一样每天扶他锻炼,现在还不如几个月前了!我读到了“爱情”。
自从爱上乡土文化,我常常带学生去参观常州历史文化街区青果巷,寻访常州先人的足迹,跨越时空,与这座2500年的古城对话。
我读到了“历史”。
2014年去欧洲旅游后,我写了20篇游记,邻居看后说,我们再怎么玩,也不会知道“新坊桥”建在元代,比很多欧洲建筑都老啊!我读到了“建筑”。
2009年,我和女儿去云南梅里雪山,见到了处女峰卡瓦博格,这座海拔6740多米的雪峰硬是诡异地不让人类登顶。
我读到了“敬畏”。
每年夏天,我都会在小区池塘边乘凉,听青蛙的鼓噪、欢唱;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我常常听鸟鸣——我读到了“天籁”之音。
如果这些都是“阅读”,那我真的就是在“阅读中生活”了!这种“阅读”跳出了常规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超越了浑浑噩噩的过一天算两个半天的无奈,而让存在多了美丽,多了安宁,多了心灵的放飞和自在的呼吸!
“在生活中阅读”,我理解为“阅读是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我的童年,记忆最深的是奶奶的睡前故事。
不识字的奶奶,靠看戏,记住了无数“名著”:白蛇传,岳飞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
她每天睡前都会给我讲那么一两出,让我在美好的想象中安眠。
我的多美妙的阅读“启蒙”啊!
少年时代,记忆最深的是打谷场上的“阅读”。
那时,生产队分的口粮稻谷,
要自家筛淘晾晒碾米;晒谷子赶麻雀是我的事情。
但每次,我都是躲在大伞下看书,任凭大片麻雀狂吃谷子!为此常常挨大人骂。
我对阅读到了“痴迷”的程度。
中学时,校篮球队高大的光头教练(据说是南京体育学院的老师,右派),兼管着学校的图书馆。
这个从常州城里搬去的,南宋时书院演变而来的古老学校里,藏书非常丰富。
我们常常是打完球后,跟他进书库,挑自己喜欢的书抱回家,看完再跟他换。
《鲁滨逊漂流记》、《三里湾》、《赵树理小说集》、《卓雅和舒拉的故事》等等,广泛阅读。
那时,我的阅读是“如饥似渴”!
大学时,阅读完全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不但涉足古代文学,尤喜外国文学名著: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作品,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战争与和平》、《复活》、海明威的《海狼》、杰克伦敦作品、雨果、普希金、海涅、狄更斯等等,几乎拿来就读,没有选择。
沉浸在阅读里,成了一生的习惯!
工作后,跟随教学,我从文学作品,转变到《心理学》、《教育学》等的阅读。
结合问题,阅读越来越与现实生活结合,用于解决实际矛盾。
读了《文化苦旅》,我们全班同学去游玩了《江南小镇》;每次旅游,我都会带本地图,带本书,边行走,边阅读。
阅读完全是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了。
信息化时代来临,我们“移居”网络。
利用现代化手段来阅读,范围更广泛,内容更广博:我曾把易中天的《品三国》、曾仕强的《易经的智慧》、于丹的《论语心得》等视频,转换成MP3,灌到手机里,随时听。
阅读成为时刻不可或缺的精神粮食。
我们也在朋友的读书会上相聚,读书,聊天,赏景,品茶。
那种舒适惬意,真的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
“阅读”完全融于生活!
“家庭阅读处处是风景”,回忆陪女儿读书时的阅读,三人常常各抱一本书,读到兴奋时,会跑到另外一个人的房间里,哈哈大笑着谈自己的感悟!其乐融融的氛围,至今想来还留恋无比。
“处处阅读是家庭风景”。
一个家庭能随时随处地阅读,文化氛围将成为孩子心灵成长的温床。
女儿工作去了另外的城市,但每次回家,我都看她带着书,哪怕没有空读一页,也可以体悟她深深的“阅读”情结。
萧萍教授说,阅读的人是目光温和的。
是的,你见过凶神恶煞的阅读者吗?那些浮躁的、急于求成的、欲壑难填的人,无疑都是与阅读无缘的。
温和的目光,
显示的是静、善、美、爱!在融融的爱意里成长的孩子,肯定有善心,有友爱,有努力和奋进。
萧萍教授说,阅读的状态是不僵化,不苛求的。
非要名家给出的书目才读,非要名著才读,非要让孩子读他们完全不懂的“经”,这是真正的僵化,是培养不出爱阅读的孩子的!甚至,是对孩子阅读趣味的戕害。
我觉得,真正的阅读,是随着孩子成长的需要,按照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阅读。
萧萍教授说,阅读的一个关键词是圆融。
什么是“圆融”,它是佛教语,意思是没有矛盾,破除偏执,圆满融通。
在阅读中,学会善良、学会共情,学会谦让,学会变通,学会宽容;在阅读中,再也不要逼迫孩子、硬性规定、命令他们、胡乱比较、钻牛角尖,无端形成亲子冲突;在阅读中,练就自己豁达的处世态度,独立的个性,批判性思维,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在阅读中,家庭和谐,夫妻和睦,亲子和顺——这就是圆融!
我更认可这个说法:圆融,意味着我们生命所能达到的至高境界。
我们在那里,与自己相逢、与他人相逢、与身处的这个世界相逢,并融为一体,坦诚地、真实地分享着彼此生命的美好与丰盛。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阅读中,读出圆融的人生境界!
于蕉叶斋
2016.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