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荷韵》教案
清塘荷韵教案

清塘荷韵教案有关清塘荷韵教案3篇清塘荷韵教案篇1学习目标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4、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获得人生的感悟,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
学习重点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对作者情感变化的把握,理清文章脉络,理解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反复诵读和感受具体的文字,理解作者对荷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学习方法阅读――讨论――体悟学习过程一、导入二、预习感知1、初读课文,扫除“拦路虎”。
①脍炙人口②()泥③旖旎④翘盼⑤接踵而至⑥睥睨⑦堕⑧擎⑨�u �三、交流研讨(一)合作探究1、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翼和怜爱跃入了池塘,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从此老人的心为之牵绊,随之起伏。
圈划出表明作者情感起伏变化的语句,理清行文的线索。
2、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3、品读圈划5、6、7节文字,交流体悟荷之韵。
4、我们很难想象,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和美丽,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
找出表现荷的生命力的语段,集体朗读。
同学们能对寂寞沼泽中的莲子或跃出水面盛开的荷花说上两句吗?5“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特色,本文的“神”更是融入于文章的字里行间,试概括本文的“神”。
6、课文引用了不少古诗句,信手拈来,为文章增色。
说说这些诗句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四、链接提升1、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
2、荷的形象、荷塘的景致,时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驻足;关于荷的诗文,也时常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陶醉。
你还知道哪些与荷有关的诗文名句?写在下面。
《清塘荷韵》教案

《清塘荷韵》教案【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技能目标:1、朗读品味语言,从阅读中获得学会观察的启示,懂得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作用。
2、品味荷之韵:张扬生命的强者,领悟生命的智者。
情感目标: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获得人生的感悟,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初读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对作者情感变化的把握,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情感。
2、教学难点:反复地诵读和感受具体的文字,理解作者对荷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教学设想】:《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本文写的是莲荷从虚无到繁茂的漫长历程,重在写莲荷顽强的生命力,写作者的欣慰和希望。
文章中浸透了作者对人生及人类历史的沉重思索,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并不奢求学生能深刻体悟生命的内涵,只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能让学生串连起自我的生活体验,体会到一种生命力的顽强,在心中留下一颗千年不烂的生命的种子。
【教法】:阅读——讨论——体悟【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俗语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同学们正是花季雨季的青春时期,大家拼搏努力,想印证自己青春的美丽;可生活中爱美的并不只是青春时期的笑脸,还有很多人如:(生命之美的例子 2个左右)有这样一个非常可爱的老人,在自己86岁高龄时还对生活之美要求很高,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清塘菏韵》设计意图: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二】、作者季羡林(1911——)山东清平县人,当代学者,教授。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
1935年赴德国学习,主修印度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46年回国后,受聘为北大教授担任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1997年底《季羡林全集》共32册出版。
【三】、初读感知(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1、字词理解:(学生集体朗读)接踵而至(zhǒng) 细弱单薄(bó) 旮旮旯旯(gā ga lá la)旖旎(yǐ nǐ) 蓇葖(gū tū) 睥睨(pì 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清塘荷韵》优秀教学设计

《清塘荷韵》优秀教学设计《清塘荷韵》优秀教学设计两篇《清塘荷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2、理解、品赏作者对生命的体验和对人生的参悟3、运用三读法和问题法引导阅读教学重点:荷之韵的品味教学难点:文中蕴含的理趣(佛理)的品赏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提出问题。
二、导入新课看到荷花,我们马上会想起一些古代咏荷的名句。
比如说荷花呀,不仅古人喜欢,今人也喜欢。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两篇咏荷的文章,可谓“双峰对峙,二荷并举”。
一篇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篇是季羡林的《清塘荷韵》。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去品味他笔下的荷韵。
三、解读文本明确用三读法。
点一下哪三读,怎么读(一读感知:指向整体文体思路内容;二读理解:指向局部关键词关键句;三读品赏指向文章的深层意蕴)(一)一读感知首先请同学们用2分钟时间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大致内容,这是阅读的第一个环节。
感知学生回答明确:1~2 希望池塘里有荷花 3~8 荷的生长过程9~11由荷而得到的感悟 12祝福“季荷”过渡:经过刚才的初读,我们已初步掌握了文章的思路和大致内容。
下面我们开始对文章的具体段落,进行理解性阅读,这是阅读的第二个环节。
(二)板书:理解昨天,我们同学在预习课文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呀,我选择了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1、如何理解周一良先生所赐的“季荷”二字?(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能抓住关键词提问)你已经作了哪些思考?坚韧荷勃发/爆发季羡林个性季荷思路点拨:荷是季羡林种的,而且他非常爱荷。
“ 荷”是怎样的?(这“趣”在荷身上有哪些体现?)季羡林又是怎样的(结合手头的资料)?两者是契合的。
所以称之为“季荷”。
相机读第6节,第8节。
过渡:难道仅仅是荷花和季羡林的身上有这些特点吗? ( 一切生命都有。
)齐读这句话。
清塘荷韵 阅读教学设计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清塘荷韵的意境和主题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本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学生能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练习 学生能够通过比较阅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 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激发学生对荷花的 喜爱和赞美之情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 对荷塘的深厚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 趣和人文素养
教第 三
章
学 内 容
荷花的生长环境
水生植物,生长在池塘、沼泽等静水环境中 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条件 适宜的水深和清澈的水质 对土壤的要求不高,但需保持水中的养分
荷花的形态特征
叶片形状: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有清晰的叶脉。 花序结构:荷花的花序为头状花序,由多个小花组成,颜色丰富多样。 花瓣质地:花瓣柔软,轻盈,有多种颜色,如白色、粉色、红色等。 生长环境:荷花生长在淡水环境中,如池塘、湖泊等,对水质要求较高。
清
尽单 量击 言此 简处
塘
意输 赅入 的你
荷
设 韵 阐 的
述正 观文 点,
计 阅 文
字 是
您 思 想 的
读
提 炼 ,
教
汇 报 人 :
XXX
请
学
壹 目
贰 教
叁 教
目
录 标
学 目
学 内
录
题
标
容
肆
伍
陆
教教Leabharlann 教学学学
方
过
评
法
程
价
章第 一
章
节 标 题
教第 二
章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掌握清塘荷韵的生字词和多音字 理解清塘荷韵的主题思想和主要内容 了解荷花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设计1:清塘荷韵

《清塘荷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2.过程与方法:品味荷之韵: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讨论探究荷花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1.品味荷之韵。
2.让学生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获得人生的感悟,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生命。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请学生朗读6、8两段,注意把握作者的心情。
1.问:文中作者说“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为什么作者这样说?前面还有没有出现过奇迹?“奇迹”出现了两次,一再强调是“奇迹”,说明莲子在水中静卧一年二年(无——有),甚至第三年也只有孤零零的五六个叶片,但是到了第四年,一下子绿透了全池塘,红透了半边天。
真是不动则已,一动惊人!在荷花没有露出水面的时间是非常漫长的,而当荷花真正开始繁衍,他的生长速度是惊人的。
这样一个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稀到密,绿透全池塘、红透半边天的过程。
2.问:这个奇迹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学生讨论)明确:说明了生命力的强大3.问:能否用文中的话说明?(齐读6):“天地萌生万物……无法抗御”。
4.大家能否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体会这生命力的强大?比如说:昙花一现,虽然昙花开放的时间如此短暂,但是,在它聚集力量的时间当中,它用尽了精力。
在那“一现”它开得烂漫!开得忘情!又比如:蝉,它在地下沉睡多达数月,而在地上则只有一、两周而已,所以它不断的鸣叫,以使自己的生命多姿多彩。
不断蔓延的荷花也是如此,这正体现了生命力量的伟大。
这些正说明了生命长时间的酝酿正是为了日后的勃发,正所谓“厚积薄发”。
这样,文章就上升了一个层次,既有景(荷花的生长茂盛),又有情(作者心情随生长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更有理(由此而阐述的生命力之顽强)。
从而达到了景情理的交融。
这一部分,作者不但展示了荷花生长的茂盛情况,而且对荷花生命力的顽强进行了赞美,我想我们大家也被荷花这种出乎意料的生长力量所打动,我们也为之惊叹和赞美。
《清塘荷韵》教学设计

《清塘荷韵》教学设计《清塘荷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品读精美语言,赏析荷韵之美。
3、理解作者借荷寄托的人生感悟。
情感态度: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热爱生命,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与热情。
教学重点品读精美语言,赏析荷韵之美。
教学难点理解荷花高雅洒脱、乐观豁达的神韵,借以理解作者的人生境界。
教学方法通读赏读、启发点拨、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投影片展示几幅荷花图片)千娇百媚,万种风情,相信这些荷的图片一定带给你绝美的享受。
看到它们,你联想到了哪些赏荷、咏荷的古诗文名句?千百年来,荷花以它的美丽圣洁受到历代文人的钟爱。
著名学者季羡林老先生在他86岁高龄时写了一篇散文《清塘荷韵》。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清塘荷韵的世界,去闻一闻荷香,品一品荷韵。
二、展示目标明确任务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品读精美语言,赏析荷韵之美。
3、理解作者借荷寄托的人生感悟。
三、积累整合夯实基础课前预习课文时,同学们对作者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老师又补充了一些关于作者的资料,一起来了解一下他坎坷的人生。
1、走近作者大屏幕展示:他,曾是一个生在贫困至极家庭的农村少年。
他,曾是一个置身战争硝烟饱尝饥馑难眠的留学青年。
他,曾是一个深遭文革动乱受残酷迫害的知识分子。
他,曾一度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
他,最终做大学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成为一代国学大师。
2、预习检查读一读,写一写:旖旎翘盼睥睨蓇葖脍炙人口接踵而至旮旮旯旯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以“荷”为线索展开,叙写了作者____荷、____荷、____荷的事情。
明确:种荷—盼荷—赏荷五、局部探究把握情感在作者挥洒自如的笔下,一塘荷花带着它的清香秀雅,带着它的勃勃生机扑面而来。
请同学们再次走近课文,和这位八旬老人一起去体会种荷、盼荷的忧与乐吧。
默读课文3——7段,思考:季老在四年的漫长等待后,面对蓬勃生长的荷,感悟到了什么?明确: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初中语文_清塘荷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清塘荷韵》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清行文思路2、品味写荷的精彩语言,感悟荷韵之美教学重点初读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难点诵读写荷的精彩语段,深入理解荷的韵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荷花美丽,荷花圣洁,许多文人墨客历来对荷花情有独钟。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片,并说出与它相对应的诗文名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季羡林在他86岁高龄时写的《清塘荷韵》又表现了荷花的什么韵味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塘荷韵”的世界。
二、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1、用直线画出表示时间的短语。
2、用曲线画出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3、指名学生回答表示时间的短语。
三十多年前,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前年和去年,今年夏天等。
由此可见,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行文的。
4、随着时间的变化,荷花的生长情况也在变化,作者的情感也在变化,请同学们完成下面5、依据情感变化,填空概括文章内容。
想荷——()——()——赞荷——()——祝荷点拨:散文要线索清晰,形散而神不散。
作者先写荷叶从无到有,再到繁盛;再写荷花之美之盛,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重点品读1、《清塘荷韵》的“韵”是什么意思?(可以将其组词)2、感悟荷韵。
本文对荷叶、荷花进行了细致传神的描写,请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语句或者段落,并进行赏析。
点拨:赏析语句,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的那种情感;没用修辞手法,就可以从词语运用角度分析,分析哪个词用得好,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感情;也可以从描写的方法入手,运用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什么思想感情。
例句:“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
”“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整个荷塘。
”“一夜之间”和“不到十几天”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明了时间之短,突出了荷叶生长之快,快得惊人。
北师大版八下《清塘荷韵》教案5篇

清塘荷韵季羡林教学目标:1、品读描写荷花的词句,欣赏荷之形韵美。
2、理解抒情议论句,品味荷之神韵美。
3、理清文章线索,感受作者恋荷之情韵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赏析文章描写荷叶、荷花的词句,欣赏荷花的风韵。
(2)理清文章的线索,从表达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中感受作者对荷花的爱恋之情。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抒情议论句的深刻含义,品味荷之神韵;结合作者经历和思想,感悟文中所蕴含的作者对生命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常说“一花一天国,一沙一世界。
”荷花美丽而圣洁,自古以来不少文人雅士对荷花都是情有独钟。
周敦颐在《爱莲说》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君子高洁的品性;朱自清《荷塘月色》则以“田田的叶子、舞女的群”道出了心中淡淡的忧伤和喜悦;而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季羡林老人在1997年86岁高龄写的《清塘荷韵》又绘出了季老怎样的思想境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季老的清塘,一赏荷韵。
二、散读课文,整体把握。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季老先生在门前的池塘撒下几颗种子,四年期待之后,终于等到了荷叶满塘、荷花盛开。
2、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种荷→→→祝荷二、重点赏析,品荷之韵。
1、细读文章第6、8小节,圈划关键词句,欣赏荷花之形韵美。
(1)叶之韵:“跃出水面”、“亭亭的”、“接踵而至”“遮蔽了整个池塘”“接天莲叶无穷碧”(2)花之韵:“红艳耀眼”“红盖擎天”“红花映日”“映日荷花别样红”2、齐读第9小节,这段文字写荷的什么?用意何在?写荷的凋零。
写出荷花生命的消逝——飘逸、豁达、淡定、洒脱。
3、秋日,生命的凋零,总是带给人凄凉与忧伤,为什么作者眼里荷花的凋零如此飘逸、豁达?结4、找出写荷这种生命力的语段,集体朗读。
(第7节段首)荷从“一粒粒种子”到“满塘风荷举”历经了四年漫长的等待、力量的积聚,这表现出了荷“顽强、坚韧”的生命力。
资料链接:季老在黑暗残酷、泯灭人性的“文革”时代,他不堪忍受那残暴的批斗与羞辱,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决意自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塘荷韵》教案教学目的: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3、美文美读教学重点:美文美读教学难点:掌握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语。
由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引入荷花,再引导学生回忆文人墨客描写的佳句。
(用幻灯片展示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和文人墨客描写的佳句)二、作者介绍(用幻灯片展示相关资料)季羡林:出生年月:1911,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三、扫清字词障碍(幻灯片展示:为加横线的字注音)脍炙人口接踵而至细弱单薄旮旮旯旯耄耋旖旎睥睨四、美文美读老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相结合,同时播放音乐,并展示关于荷花的图片,尽量把学生带入境界。
五、析题:清塘荷韵:中心语是荷韵,地点是清塘荷韵:指荷花的风韵、风姿和情趣从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作者借荷花美景抒发了对荷花的赞颂之情。
六、提问:散文的特点是什么(幻灯片展示)明确:“形散神聚”。
分析“形散神聚”的含义。
七、由《春》入手,谈散文的线索,引导分析本文的线索。
(本文的线索是:荷花用幻灯片展示)八、赏析美文以下用幻灯片展示:(一)理清全文的结构,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
荷花(线索):种荷的缘由(1-2段)-- 种荷(3段) -- 盼荷(4-8段)-- 赏荷(9-11段) - - 祝福荷(11-12段)形:荷花漫长的生命历程(一)找出能表现荷花生命的句子,并在书上用横线标出来。
(二)找出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或语段,并在书上用横线标出来。
(三)本文的“神”是什么明确:颂扬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九、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十、本课小结:略17.清塘荷韵,美在何处请从荷的风姿、神韵、意趣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6分)18.如果把文中的第④、第⑤自然段删除,行不行,为什么(7分)19.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应该是什么呢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
(5分)试题答案:17.【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分析形象的能力。
这篇文章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清塘荷景是全文的主角,也是作者的审美对象,全文始终把荷叶、荷花当做写作的主体,从播种到生命的萌动、生长、凋落,每一个细节都牵动读者去体验生命的每一次悸动。
初读本文,以时间为序,一目了然,细细品味,你会摸索到潜藏的情感暗流,从作者对荷花播种之后的切切翘盼,到荷叶萌生之后的哲理之思,再到荷花盛开的闲情逸致,及至对冬日残荷的殷殷祝福,通篇流动着对生命的关注、呵护和挚爱,传达着对生命颂赞的主题。
抓住荷叶、荷花、落瓣三组意象,也就抓住了荷韵:荷花的“傲”、荷叶的“勇”、落花的“静”。
【答案】风姿:荷是秀雅的(1分),它迎风弄姿,睥睨一切(1分);神韵:荷是顽强的(1分),它活埋四年,不曾言弃(1分);意趣:荷是宁静的(1分),它优美淡然,洒脱飘逸(1分)。
18.【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这两段讲了什么内容,明确作者这样写的意图,然后分析这部分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
【答案】不好(1分)①内容上:从最初投放种子写起,写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的期待,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荷花的期盼(2分);虽然沉静了三年,但只要生命不止,一定会有生命勃发的时机,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顽强的生命力(2分)。
②结构上:为下文写荷叶满塘的狂喜和对荷坚忍不拔精神的赞美作铺垫(2分)。
19.【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把握主旨、探究分析能力。
本文写的是莲荷从虚无到繁茂的漫长历程,重在写莲荷顽强的生命力,写作者的欣慰和希望,文章中浸透了作者对生命的沉重思索,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文章与其说是写荷花,还不如说是写季先生的人生感悟,以荷喻人,借荷抒情,借荷明理。
本题既考查了审题能力,注意第一问的句式,又要求结合原文内容。
只答强者、智者得一分,弘扬生命或彻悟生命一分;结合原文分析一分;理由充分两分;两点任答一点得全分;其他答案只要有道理都可参照给分。
【答案】①是张扬生命的强者(2分)。
荷花的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让我们感悟到了生命的美丽和顽强(2分),莲子暗暗地积蓄着力量,破壳而出,“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正是生命强者的真实写照。
(1分)②是彻悟生命的智者(2分)。
一般来说,生命的凋零总是给人凄凉、萧条之感,作者笔下荷花的凋落却是一幅生动细腻、柔和宁静的美丽画面:月下荷塘,流水脉脉,微风不经意时吹落了一叶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飘荡(1分)。
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深感了生命的快乐。
离去时如此宁静安详,如此飘逸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2分)。
教学目标:1、品味荷之韵。
感悟作者的生命观。
2、分析课文情景交融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3、品味朴实凝练、自然而清新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体味荷之韵。
感悟作者的生命观。
教学技术: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质疑——对话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民歌《荷花颂》)(H1上课开始——H2荷花别称——H3小荷才露尖尖角——H4接天莲叶——H5清水出芙蓉、出淤泥而不染)荷花是美丽的,荷花是圣洁的。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争相颂之,咏之。
当代着名学者、散文家季羡林先生86岁高龄写了一篇散文《清塘荷韵》。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清塘荷韵》的世界感受季老笔下的荷花魅力。
(H6作者介绍)二、检查预习:1、文章的体裁:散文2、文章的线索:荷花3、文章的脉络:(H7理文脉)想荷——种荷——盼荷——观荷——命荷——赏荷——祝荷三、品味荷之韵1、(H8品味荷之韵,配乐)范读9—11节,思考这部分怎么写赏荷的(H9赏荷)明确:从夏日、月夜、今年夏天三个时间段来赏的。
三节分别写了荷花零落、小猫戏月、邻居赏荷。
荷花零落图,以动写静,正面描写。
后2节侧面烘托。
描绘了荷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2、抽读第9节,思考:为什么说“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对仗不工作者从中悟出了怎样的境界明确:不工主要表现在意境不统一。
这句诗表现的是一种空灵优美的意境。
给人静谧之美,禅意之美。
(联系落花的细节描写)。
而下句有强烈的动感,破坏了诗的静谧的意境。
池中荷花在离去的时候,能以这样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这也体现了季老豁达、超然、彻悟生命的人生境界。
3、(H10细节品读)齐读“风乍起----漂在那里”,(H11思考:一般生命凋零是怎样的)(H12作者笔下的荷花怎样)明确:一般的是凄凉、萧条荷花是非常优美的。
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感受到生命的快乐。
现在它要离去了,还如此宁静、安详,这正是缘于季老的豁达、超然的人生境界。
4、为什么季老对荷花有这样的感情呢(H13资料连接)季老研究佛学梵文较有造诣,是佛学家,他的研究与印度文化、佛教有着密切关系。
佛教自西汉东移传入我国,作为佛教“净土”代表的荷花丰富了中国荷花文化的内涵。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莲花(即荷花)是释迦牟尼的宝座,它是不受轮回的污浊环境影响的“佛的本质”,加上季老又是一个佛家思想较浓厚的一个人,他追求清静无忧,荷花正像一个品行高洁的隐居者一样,正符合季老的追求。
所以才会对荷花特别的情有独钟。
5、这部分写了荷的落花。
荷的外在形象还有哪些明确:还有荷叶,荷花。
齐读6、7、8三节中部分句段,思考这三节中的荷叶、荷花有什么特征茂盛。
色浓瓣多。
小结:这几节表现了荷的怎样韵致明确:外在的美丽形象。
6、课文3—6节主要写荷花的生长变化和作者的情绪变化。
速读3—6节,思考作者写那漫长的等待、多年的期盼和失望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绪变化表现了什么明确:文章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尽情渲染和铺张荷花的生长过程,为接下来描写满塘的荷叶积蓄了足够的力量。
流露了对荷花的极其喜爱之情。
7、季老在四年的漫长等待后,面对蓬勃生长的荷花,体会到了荷的怎样韵致明确:(H14)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顽强的生命力)8(H15讨论)联系社会实际生活或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你对生命的苦难的看法。
(H16、H17资料连接)(H18)活着是一种巨大的幸福。
死亡是必然降临的节日直面苦难笑对人生迎接未来(H19 荷之韵)四、感悟人之韵(H20探究人之韵)1、齐读第8节“现在我门前----而传吗”思考为什么周先生把朗润园的荷命名为季荷季老为何觉得有趣又感激明确:池中的荷是季老的人生写照。
点拨:荷花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暗暗地积蓄着力量,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
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人生也是同样如此,没有长期的努力哪有丰收的喜悦季老的三个十年:德国10年学梵文、文革十年翻译《罗摩衍那》、95年之后10年编辑《东方文化集成》600本。
季老的人生遭遇,与荷花的生命历程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展现了顽强而美丽的生命。
文章与其说是写荷花,还不如说是写季先生的人生感悟,以荷喻人,借荷抒情,借荷明理。
2、阅读“我无法知道---这个局面”思考荷花有怎样的生命精神明确:坚忍不拔第9节写荷花的凋零,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明确:恬然(超然、恬淡、豁达、洒脱)阅读12、13节,思考这2节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愿望明确:美好的生活愿望。
3、(H21)思考:“清塘荷韵”是否可以改为“池塘荷韵”,为什么明确:不可以。
清塘之荷是季老清俊高洁人格的体现。
五、阅读课文,品析语言的特点1、“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一下子从夏天转入了秋天”,“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
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
”特点:这是一段虚写的文字,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寄予了对残荷的美好的理想,也是作者人生理想的体现。
语言朴实但感情却是深沉而厚实的。
我们读这段文字,可以感受到一位散文大家文笔的老到,语言的精练。
2、写作者盼荷的急切与无奈:“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一个“吸”字,写尽了作者两年来对荷花无时无刻不在盼望清塘长荷花的期待心理和十分无奈却又不灰心的心情。
3、写荷叶在水底扩张的句子:“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淤泥里走动”,“走动”一词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荷花默默无闻却又坚忍不拔的精神充分表现了出来。
六、(H22)学生质疑:阅读课文,提出疑惑,师生共同解决疑惑。
七、(H23)小结课文小结:本文写的是荷从虚无到繁茂的漫长历程,重在写荷顽强的生命力.文章中浸透了作者对生命的思索,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