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谚语和汉语俗语的一致性
浅析中英文化谚语的异同

浅析中英文化谚语的异同南昌工学院邹玮玮黄师兰摘要:谚语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绚丽多彩的至宝,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全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当中所产生的聪慧的积淀和结晶,因此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
谚语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而且巧妙运用多种修辞使语句结构紧凑,生动形象。
谚语内涵丰硕,广博深邃,几乎反映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文对英汉谚语作了对照研究,论述了它们在各个不同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基于这一对照研究,作者得出英汉两种谚语的对应关系:对应,大体对应与不对应。
关键词:谚语;文化;相似点;不同点1.谚语的概念语言是文化的一部份,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语言也是文化的一个载体,是一种大体跨文化沟通交流方式。
就语言的特色而言,谚语,毫无疑问是文化不同的显著表现。
尽管,咱们都很了解谚语,但却很难清楚地对它下概念。
以下几种概念是在一些英语词典中给出的,或是一些闻名的语言学家概念的。
⑴Proverbs are daughter of daily experience.(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2nd edition, New York: 1982)(2)A proverb is a short well-known saying that states a general truth or gives advice.(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3)谚语是所有民族,人们,时期的聪慧的结晶。
(Gregory Titelman)(4)谚语是通过简练的比喻方式来表达一种一般的一般的方式。
(Robert South)二、中英文化谚语的相似性不论是中式谚语仍是西方谚语,都承载着两国人民文化的相似性和不同性,是其聪慧的结晶,中英文化的相似与不同也说明了文化之间的不同及不同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中英文化谚语的相似性要紧在于它们的起源、个性、专门价值。
英汉对等习语的象似性与隐文化现象探析

英汉对等习语的象似性与隐文化现象探析
英汉对等习语是指英语与汉语之间的格言、谚语等习语,它们在形式、意义上非常相似,而且也深深反映出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
这种象征性的象似性,使英汉对等习语成为外语研究者和文化研究者们研究多元文化之间的象征和语言转换的宝贵资源。
英汉对等习语的象似性,显示出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
例如,英文习语“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及时补救可以节省
事倍功半)与汉语习语“一针见血”(一个劲儿就能解决问题),这两句习语都蕴含着“及时补救”的意义,但用词却不尽相同,
体现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观念。
另外,英文习语“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不要以貌取人)与汉语习语“人不可貌相”(不能以貌取人),二者的寓意相同,但又有不同的表
达方式,体现出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观念。
此外,也可以通过英汉对等习语来观察隐文化现象。
如英语习语“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滚石不生苔)和汉语
习语“滚石不磨,流水不腐”,这两句习语都表达了“流动不停留”的意思,但是汉语习语把它更具体地体现出来,反映出汉
文化中追求滚动的精神,以及汉文化中说话更为具体的习惯。
可以看出,英汉对等习语的象似性,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外语,而且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探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以及隐文化现象。
因此,研究和研究英汉对等习语,对于
深入理解和探究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更好地了解隐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英谚语的异同分析

中英谚语的异同分析作者:张俊强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6期摘要:谚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类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语言中最具代表性和精华部分。
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着很多的谚语,这些谚语在某些方面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和不同。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方法,归纳和总结了中英谚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关键词:谚语;汉语;英语;相同点;不同点作者简介:张俊强(1978-),男,汉族,吉林省白山市人,吉林建筑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H0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2一、引言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谚语的形式相对简洁和固定,用简单的词语表达深刻的道理和含义,便于人们的记忆和使用,因此,广受人们的喜欢。
作为历史悠久的两种语言,汉语和英语中有着为数众多的谚语,这些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准确理解这些谚语的含义对于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和误解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同属于语言中比较特殊的形式,因此,中英谚语有某些共同点。
但是由于两种语言所植根的文化土壤有所不同,中英谚语之间又有着不同点和差异。
二、中英谚语的相同点中英谚语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和句子结构方面。
2.1 使用相同的修辞方法由于中英谚语的在句式都比较简单和简洁,同时还要用经常使用的词汇表达深刻的道理,因此中英谚语中都使用一些修辞方法来到这样的目的,经常使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对偶和押韵。
汉语中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样的谚语,英语中有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 and goes out like a lamb. 这样的谚语,在这两个言语中都使用了明喻的修辞方法,除了明喻之外,英汉谚语中也使用暗喻的修辞方法,例如汉语中的”刀子嘴,豆腐心”。
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的一致性

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的一致性成语就其广义而言是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定型的词组和短语。
”成语是人们在语言的长期使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是语言文化的精髓,凡是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大量成语,汉语和英语都是如此。
Idioms in terms of its generalized refers to "longstanding conventional meaning, the form of concise and penetrating, stereotyped phrases and phrases." Idioms are created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use for a long time, is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all the comparative history language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idioms, Chinese and English.使用汉语和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心理态势、思维方式等存在明显的差异,导致在成语所使用的意象、含义和用法上也有很大不同,但人类对外界的认知及反应是大致相同的,这就使得汉语成语与英语成语具有很多一致性。
Using Chinese and English country's history background, economic lif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ustoms and habits, psychological situat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such as thinking mode, resulting in image, meaning and usage of idioms used also have very big different, but human perception and reaction to the outside world is roughly the same, this makes the Chinese idioms and English idioms have a lot of consistency.一、文化全球化使汉语成语与英语成语趋于一致A, the cultural globalization makes Chinese idioms and English idioms tend to be consistent汉语成语和英语成语作为两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人们往往强调它们的民族性和典故性,但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语言的变化恰好可以体现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024年汉英谚语对比研究》范文

《汉英谚语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谚语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民的智慧和生活经验。
汉语和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两门语言,其谚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本文旨在通过对汉英谚语的对比研究,揭示两种语言谚语的异同,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二、汉英谚语的共性1. 反映生活经验: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谚语都是人们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
例如,“一日之计在于晨”(A day's plan starts in the morning)和“时间就是金钱”(Time is money)都强调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2. 表达普遍真理:汉英谚语都包含许多普遍真理,如人生哲理、道德观念等。
如汉语的“知人知面不知心”(You can't know a person's heart by his face)和英语的“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行动胜于言辞)都表达了人的复杂性和实践的重要性。
三、汉英谚语的差异1. 文化背景差异: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汉英谚语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汉语中的“画龙点睛”用来形容做事要抓住关键,而英语中则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
反之,英语中的“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汉语中也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
2. 价值观念差异:汉英谚语所反映的价值观念也存在差异。
例如,汉语中的谚语更强调家庭、亲情和道德观念,如“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等;而英语谚语则更强调个人主义、竞争和创新等观念,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和“Think big, dream big”(志存高远)。
四、汉英谚语的分类与比较根据内容和主题,汉英谚语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生活哲理、道德伦理、人际关系、自然现象等。
简论英汉习语的三个对应关系

英汉习语是指英文和汉语之间的习惯用语。
这些习惯用语可以按照三种不同的对应关系来分类:
1.相似习语:这种对应关系指的是英文和汉语之间的习语具有相似的意思和用法。
例如,"to break the ice" 在英文中意为"打破沉默",而在汉语中的"打破僵局"也有类似的意思。
2.相反习语:这种对应关系指的是英文和汉语之间的习语具有相反的意思。
例如,"to be in the doghouse" 在英文中意为"处于不良处境",而在汉语中的"入狗窝"则意为"处于良好处境"。
3无对应习语:这种对应关系指的是英文和汉语之间的习语没有直接对应的习语。
这可能是因为两种语言在文化、历史、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的。
例如,"to have a green thumb" 在英文中意为"有园艺才能",而在汉语中并没有类似的习语。
英语谚语和汉语俗语的一致性

英语谚语和汉语俗语的一致性来源:译者| 时间:2年前| 阅读7510 次[收藏] [划词已启用]有两则关于同一条英语谚语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的译例。
其一是“清水不浓血却浓”,其二是“血浓于水”。
从字面上看,上述两则译例译得固然不错,似无可厚非。
译文读起来很顺,又比较易懂,但读后似有不知所云之感。
这是因为译文的形象没能准确地传达出这条谚语的喻义来。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p.28)上对这条谚语的解释是"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of the same family is stronger than other,relationships”因此,这则谚语似可以借用汉语中一句俗语“亲不亲一家人”来译更能表达出“属于同一血缘关系的一家人比别人更亲近一些”的寓意。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谚语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
英语谚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
在一定程度上,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
因此,翻译英语谚语时,仅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的表现是不够的。
译者须较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
只有多注意英语谚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色彩,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某些英语谚语和汉语成语、俗语在表现形式和含义方面是一致的或基本一致的。
汉译这些英语时,可惜用与其喻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谚语及俗语直接对译。
这样不但可以比较好地保持原文的神韵和形式,又使译文易于为读者或听者接受。
如:Pride comes before a fall. 骄兵必败。
A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Two is company,but three is none. 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无水吃。
英语中与中国谚语相当的表达 英语简短谚语

英语中与中国谚语相当的表达英语简短谚语中国有很多谚语说的很棒,言简意赅,其实在英语中也有很多表达,跟这些谚语有异曲同工之处。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句英汉相当的谚语,学习一下吧。
1.World is but a little place, after all. 天涯原咫尺,到处可逢君。
Explanation: It is used when a person meets someone he knows or is in someway connected with him in a place where he would never have expected to do so.当一个人在一个地方非常意外地碰到熟人的时候就可以用这句话,看下面的例子:Example: Who would have thought I would bump into an old schoolmate on a trek up Mount Tai. The world is but a little place after all.2.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入乡随俗Explanation: Conform to the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ose amongst whom you live.Example: I know you have egg and bacon for breakfast at home, but now you are on the Continent you will do as the Romans do and take coffee and rolls.3. What you lose on the swings you get back on the roundabouts.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Explanation: A rough way of starting a law of average; if you have bad luck on one day you have good on another; if one venture results in loss try a fresh one---it may succeed.Example: He may always possess merits which make up for everything; if he loses on the swings, he may win on the roundabouts.4.What are the odds so long as you are happy. 知足者常乐Explanation: What does anything else matter if a person is happy. Example: You complain so much, but you have a good family, parents, health, and money. What’s the odd so long as you’re happy.5.Entertain an angel unawares. 有眼不识泰山Explanation: To receive a great personage as a guest without knowing his merits.Example: In the course of evening someone informed her that she was entertaining an angel unawares, in the shape of a composer of the greatest promise.6.Every dog has his day. 是人皆有出头日Explanation: Fortune comes to each in turn.Example: They say that every dog has his day; but mine seems a very long time coming.7.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Explanation: people are loath to refer to defects in their possessions or their family membersExample: he said that his teacher considered his work brilliant, but I would rather hear it from his teacher’s own mouth. 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举了这么例子,大家也来试着翻译几个谚语吧hit the nail on the headhave an iron hand in a velvet glovegreat minds think alikegood wine needs no bushGive him enough rope and he will hang himself.Evil does not always come to injure.A fool may give a wise man counse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谚语和汉语俗语的一致性
来源:译者| 时间:2年前| 阅读7510 次[收藏] [划词已启用]
有两则关于同一条英语谚语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的译例。
其一是“清水不浓血却浓”,其二是“血浓于水”。
从字面上看,上述两则译例译得固然不错,似无可厚非。
译文读起来很顺,又比较易懂,但读后似有不知所云之感。
这是因为译文的形象没能准确地传达出这条谚语的喻义来。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p.28)上对这条谚语的解释是"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of the same family is stronger than other,relationships”因此,这则谚语似可以借用汉语中一句俗语“亲不亲一家人”来译更能表达出“属于同一血缘关系的一家人比别人更亲近一些”的寓意。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谚语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
英语谚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
在一定程度上,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
因此,翻译英语谚语时,仅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的表现是不够的。
译者须较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
只有多注意英语谚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色彩,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某些英语谚语和汉语成语、俗语在表现形式和含义方面是一致的或基本一致的。
汉译这些英语时,可惜用与其喻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谚语及俗语直接对译。
这样不但可以比较好地保持原文的神韵和形式,又使译文易于为读者或听者接受。
如:
Pride comes before a fall. 骄兵必败。
A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Two is company,but three is none. 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无水吃。
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Enough is asgood as a feast. 知足常乐。
有些英语谚语虽然在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方面和其相对的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异,而且所比喻的事物并不一样,但他们的喻义却相互吻合,而且表达方式也很相似,汉译这些英语谚语时,常常需要“易其形式,存其精神”,即采用形象近似的汉语成语意译。
这样可使译文既喻义明显,又含而不露,且可再现原文所具有的语言效果,容易达意。
如:
Two can play the game.孤掌难鸣。
Newbroom sweeps 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 说曹操,曹操到。
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 这山望着那山高。
Putting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本未倒置。
有些英语谚语意在言外,语言含蓄,寓意深刻。
如果仅从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而不领会原文的具体含义及其效果,译文势必平淡无味。
这样既不能表达意思,又有损于原文的语言形象和丰富内涵。
因此,在翻译时,应在汉语中寻找那些与原文喻义相同或效果相似的成语、谚语或俗语来表达,则会使译文形象生动,准确达意。
试比较下列各译例。
Peopl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s should not throw stones 如译成“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不应扔石头”不如译成“己有过,勿正人”或“责人必先责己”。
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 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Murder will out. 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 如译成“愚者敢闯天使不敢去的地方”,不如译成“初生牛犊不怕虎”
One cannot make an omelette without breaking eggs 如译成“想吃煎蛋卷,就得打鸡蛋”,不如译成工“有得必有失”。
或甚至可以引申为“不破不立”。
如果所要翻译的谚语喻义清新,形象逼真,按其字面直译其意,就能表达出原文的喻义来,则可直译。
这样做既能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且又可丰富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一举两得,请看下面的译例。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那些自己帮助自己的人。
或,自助者天助之。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金钱是万恶之源。
An empty sack cannot stand upright. 空袋立不直。
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 以你所期望的别人待你的方式待人。
这与另一谚语:Don'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don't want others do unto you.“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相似。
Money talks. 钱能通神。
有些英语谚语常常采用对称的修辞手段。
使用这一修辞手段的目的在于加强语势,宜于说理,读后有心悦诚眼之感。
汉译这些谚语时,应适当注意保持其修辞色彩,以便体现原文的表达方式。
如:
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
如果按字面译成,“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去,但不能叫它饮水”至少是没有充分体现这句谚语本身所具有的强烈对比色彩。
从语法分析的观点看,在这个句子里,情态动词may和can 虽然都表示“可能”的,但在含义上有所不同。
这里may表示“事实上的可能性”,而can则表示“逻辑上的可能性”。
并列连词but使前后两个分句意义相反,对比色彩强烈。
在这种情况下,译文也必须力求对偶整齐,前后呼应,形成对照。
如将此句译作“牵马河边易,逼它饮水难”或“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会更好些。
总之,即使像谚语这样孤立的语句,翻译时也需尽一番揣摩切磋之功,否则译文就可能与原文“貌合神离”,文不达意。
译事艰辛也许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