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
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

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一)来源于网络一、【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
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名师点睛1.明确表达技巧的范围。
表达技巧是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表现手法上看,有联想、对比、衬托、烘托、白描、象征、抑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从表达方式上看,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其中的借景抒情考查的频率较高;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用典等。
2.掌握答题的思维步骤。
解答鉴赏表达技巧的题目,最重要的是要准确判断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分三个层面,首先要考虑的是第一个层面,考虑是否运用了对比、衬托、白描、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然后考虑第二个层面,即表达方式,尤其要注意借景抒情的情况;最后考虑第三个层面,也就是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内容、情感、主旨)

咏物言志诗鉴赏要点
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 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 其妙] 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③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 象征、拟人、对比。 ④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 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咏物言志诗鉴赏方法
(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都 华清宫 吴融 是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借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古 讽 过华清宫 李约 今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类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注:华清宫为唐明皇杨贵妃纵乐的地方。《霓裳》《羽 衣》为舞曲名。
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直写物象,绘形绘色, 以求逼真传神;一是托物寓意,借题发挥,抒情 言志。如《硕鼠》《江雪》《咏柳》。 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1、概括所咏事物的特征。
2、体会作者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情趣、 爱好、愿望)。 3、表达技巧——象征、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拟人、 比喻、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
(1)两首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 者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各有什么作用?简要 说明。
(1)第一首诗表达了对无视人民疾苦、 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的批判之情。 第二首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 (2)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手法。 第一首:宫内与宫外对比(或横比): 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 阴,温暖如春。突出了对无视人民疾苦、 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的不满。 第二首今昔对比(或纵比):昔日霓裳 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 荒凉。突出统治者荒淫误国的主旨。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 要点:两首诗都是怀古之作,主题 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 相同,题材相似;都运用了对比的 差抒写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 手法。 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 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 诗人内心的感受。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ppt课件

精选ppt
练习:分析下面这首诗的画面美。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答题指导: A、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画面。 B、这幅画面是怎样组合而成的?可从色彩、动静、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 分析。 C、概括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思想情感。
分析:A、这首诗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 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
精选ppt
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参考答案: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 用:
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 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 崇光是春光,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 “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 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 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
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精选ppt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 哪些特征?
完阔苍凉雄浑辽阔高进壮阔深进绅腻空寂缠绵幽静宁谧婉转朦胧繁复繁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一些概念
精选ppt
知识准备——意象
意象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象”——物象、形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人、事、物,是诗
古诗借景抒情鉴赏

古诗借景抒情中的景、情关系一、景、情反衬情、景反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1、以哀景写乐(豪)情“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
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
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
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月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落日” 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
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
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某种壮怀、豪气,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
《塞上作》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
诗歌鉴赏方法--写景抒情诗

• • • •
分析:前两句写眼前美丽的春景,后两句则触 景生情引发漂泊的伤感,属于以乐景写哀情。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 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 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 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 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晚风、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 两句描绘的诗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 意边境局势紧张,或者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 2.诗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 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 的将领,保家卫国,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 情怀(或爱国情怀)。
写 景 抒 情 诗
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 景物有什么特征? 景物:月落、乌啼、霜、江边的枫树、 渔火、寒山寺等。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2、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出羁旅者孤独清冷、愁绪满怀 的情感。
(1)请分析“逾”和“欲”的表达特点(3 分) (分析诗句中的词语,首先要解释该词的意 义,然后再说该词用得好在哪)
• 答:逾——越,更加; 欲——想,好像要 • 江碧鸟逾白——因江水的碧绿而衬托出在江面 翻飞的鸟的雪白。好处在碧水与白鸟形映成趣 • 山青花欲燃——因群山青翠因而衬托出山花像 烈火燃烧一样鲜红,好处在用拟人表现花朵的 动态美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写景抒情诗(含答案)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写景抒情诗一、概念:写景抒情诗,是诗人以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风光等为内容,来抒发情怀、表情达意、寄托理想的一类诗歌。
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重点需要突破:写了什么景?景有何特点?怎么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情?二、鉴赏技巧:技巧一:抓意象,明特点意象是诗歌中承载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是诗中具体的景、物、人等。
在诗歌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一些意象有了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义。
技巧二:析手法,知技巧常见写景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双关、对偶、对比、衬托、设问等;描写方法有虚实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白描等。
技巧三:辨哀乐,悟情感。
三、鉴赏中的常用语:(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四、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代]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
1.对诗歌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战事激烈,秋雁哀鸣,所见所闻,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月夜”的背景。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
C.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两句诗既写自己兄弟分离,生死难卜的现状,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写景抒情诗鉴赏13

六、题 李 凝 幽 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 衬托 同工之妙。 都是 的写法。
(变题:“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 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 2、中间两联重在 写景、叙事 ,首尾两联都间接写出了 作者对 隐逸 生活的向往。 (变题: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方面来描写。 2、描写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下而 上、由上而下等。
诗歌的语言风格
清新自然、质朴淡雅、含蓄隽永、 旷达豪迈、沉郁顿挫、高昂乐观
3.确定作品抒发的情感属哪一种?体味作者抒发的 感情。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抒发的是_ 亲情 ______;“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 友情 情”抒发的是_______;“死去原知万事空, 爱国情 但悲不见九州同”抒发的是_______;“飞 热爱自然之情 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抒发的是___ ____;等等。
这首五言绝句是诗人漫游途中停泊在建德江边时写 的一首小诗,描写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的 景色,抒发了远离家乡、旅居在外时的孤独伤感之情。
二、 芙蓉楼送别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 一二句是怎样写出了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
答:首句写寒雨连江,夜暮降临,以凄清的景物来衬托 离情别绪;二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 “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 2、 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 纯洁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类诗歌散文

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类诗歌散文写景抒情类散文语言优美、想像丰富、构思巧妙、感情浓烈,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那么如何由浅入深逐步地理解散文、鉴赏散文呢?我以为“缘景入情阅读法”比较适合这类文学作品的阅读。
“缘景入情法”就是透过散文自然景物的描绘,进而把握作品的情韵美的一种阅读鉴赏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去理解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把主观感情融注于笔下的客观景物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具体如何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抓住“文眼”,理解内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理解散文内容,要善于抓住能够体现散文“神”的“文眼”。
“文眼”就是作品中最精彩、最传神、最使人动情、最耐人寻味的语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好的散文总是“眼”显“神”。
阅读时只要抓住这个“眼”,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
需要注意的是,“文眼”句有的是直接明示性的,有的则是委婉含蓄些的;有的在篇首,有的在篇末。
例如《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中文章在开头这样写到:“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丰富的生命历程。
”“就象春天,它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是完全不同的三个画面。
”这两句话既是全文的结构线索,暗示下文的内容就是描写维也纳三个月份不同的景致。
也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在于通过春天画面的描写来赞美青春的魅力。
抓住了这个文眼,文章如何行文,如何传情达意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抓住“文眼”,对于把握散文主旨和结构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借助想像,体会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
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的氛围与境界。
写景抒情类散文往往运用语言,营造一种意境。
欣赏这类散文的意境时,我们就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一、解读古诗词有一个比较管用的办法,就是分清其类别。
古诗词如果要分类的话,一般可分为以下十个大类别:①写景抒情诗词;②题赠送别诗词;③托物言志诗词;④山水田园诗词;⑤咏史怀古诗词;⑥边塞征战诗词;⑦羁旅行役诗词;⑧思妇闺情诗词;⑨悼亡游仙诗词;⑩谈禅说理诗词。
二、写景诗歌产生原因:1.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2.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三、写景诗歌的特点:写景抒情诗词,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词。
诗人在诗词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融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写景抒情诗词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四、写景诗歌的一般模式:1、一是一般情况下,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
人们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大多都习惯于用优美、绚烂的景物来抒写高兴、快乐的感情,用荒芜、暗淡的景物来抒写凄凉、哀伤的感情。
所以,解读时抓住景物特色就可以触摸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二是反其意行之,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以乐景写哀情,用让人心情愉悦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悲伤;以哀景写乐情,用让人心情悲伤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欢乐。
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让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前者是乐景写哀,后者是哀景写哀,而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如李煜《采桑子》中的“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无奈之下朦胧入睡,却见伊人人梦来。
这里用的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再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美景却更让诗人伤心,这里用的’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不过,以哀景写乐情的事例比较少见。
3、三是前面写景,后面抒情。
如果是四句诗的话,一般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这种情况的诗比较容易,暂不多论。
4、四是全诗都是写景,将情付托于景中。
古诗词中最有名的通篇写景的莫过于以下三首了: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刘禹锡的《石头城》以及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五、写景抒情诗歌的抒情方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六、写景诗的景情关系:景——情:一致-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情与景的关系】"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抒情。
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
要想鉴赏诗歌景物,首先要在阅读中明确所写景物的“乐”与“哀”。
从乐与哀角度来说,情和景之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
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这可由尾联可见。
中间两联写春天鸟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机,即是为了抒发后文"最爱"之情所作的铺垫,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第二种情况,"哀"景正衬"哀"情。
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
例如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全诗集中表达的是对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为此,第二句的"高卧"即是孤独的诗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不得已之举;第四句的"秋声"更是明显地渲染了凄苦的心情。
第三种情况,"乐"景反衬"哀"情。
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这里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
鉴于情况不尽相同且各有代表性,下面以四首诗为例作简要分析。
先看杜甫的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的景是美好的春景,可是后两句的情又是伤感的怀乡之情。
这时一定要注意,全诗的中心恰恰是这后两句而不是前两句。
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前面的美景就是为反衬后面的伤感之情服务的。
再看这首《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三、四句虽然写到了芳树之花和春山之鸟,但是不是要表达赏春之喜呢?不是,因为花是"自"落,鸟是"空"啼。
"自"和"空"两个字可现美景无人欣赏之孤寂和失落。
再看岑参的这首《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前两句无疑是萧条衰败之景,那么后两句庭树发花是不是美景呢?也不是。
因为,"人去尽"仍是萧条冷清之景,"庭树"不知人事已非这一变化,仍天真开花,正可反衬山房之破败和人心之凄冷。
最后再举杜甫《客至》一诗为例:"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首联写到的春水和群鸥固然是田园生活特有的情趣,但若仅理解到这里,认为这是在表达对目前生活的欣赏,恐怕有违诗人的本意。
这时,我们不妨看一下颔联,颔联说"我这一直没有朋友来,今天才迎来你这位客人",字里行间,充分表现出诗人盼客之苦、迎客之喜。
那么,首联所写的"处处春水"、"日日群鸥",是不是在所谓的清新热闹中,蕴含着无人来访的深深的孤寂呢?第四种情况,"哀"景反衬"乐"情。
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
请看李白的这首《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
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
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七、写景诗歌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八、鉴赏写景诗歌原则: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景-境-情-情景关系第一,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
如下面这首唐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有人评论这首孟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谒(求荐之意)之痕”。
那么,诗人孟浩然是如何把求荐之意表达出来的?这首干谒诗(诗用于有所要求而拜见对方)是作者西游长安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
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
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这首干谒诗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写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
是把眼中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极好的范例。
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如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虽然也抒写羁旅相思之情,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抒写离愁别恨的小令,词作上片写景,虽抒写悠悠相思之情,但所写的秋景阔远绮丽,毫无衰飒情味。
下片抒情,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绪、黯然凄怆的思乡情怀。
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
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绮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
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描写的景色却阔远而绮丽。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
这说明,抒写离情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第三,要注意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写景的方法很多,概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等等。
如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题后要求答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联下句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
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接着自我作答。
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