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_2_生态环境容量及承载力研究

合集下载

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 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 规模的大小。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 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 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 之内。
3.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要素
进行环境承载力研究就必须分清承载体和环 境承载对象,并计算出承载体的承载率,即承 载体、承载对象和承载率是进行承载力研究 的三要素。
承载力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例如:生态足迹法(ecological footprint)、能值分析法(emergy analysis)、AHP层次分析法、聚 类分析法等,以及在以上方法基础上进行改进和综合使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计算和评价方法
“生态足迹法”是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和评价 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时最常用的评价方法 之一。
5.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综合分析国内外承载力文献,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研究范式以实证 研究为主,其中大部分文献是基于调查问卷、实地调研、文献综述、 数据统计、实验、GIS、模拟仿真等研究方法,以某一国家或某一区 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的评价方法,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单因 素或多因素的综合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和评价模型与计算和评价方法一样 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既有像物流(logistic)增长模型、神 经网络模型等传统模型;又有几何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 等基于资源承载力自身构建的改进或创新模型。
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计算和评价模型
1.承载力 2.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 3.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三要素 4.资源环境承载力 5.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6.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和评价模型
7.评价方法和模型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1.承载力
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衡量环境 质量状况和环境容量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干扰能力的一 个重要指标。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概述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科学中常用的概念。

它们用来描述一个特定生态系统所能够容纳的生物种群数量或环境压力的极限。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对于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容量的定义及应用环境容量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不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情况下,所能够容纳的生物种群数量或环境压力的最大值。

环境容量是生态系统自身特性和功能决定的,与人类活动和干扰密切相关。

环境容量的计算往往涉及到生态学、土地利用、水资源、空气质量等多个方面。

环境容量的应用广泛,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

通过评估一个城市的环境容量,可以确定合适的建设规模和布局,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农业和渔业领域,环境容量的概念也被用来评估农业生产系统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容量的评估方法评估环境容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方法包括数学模型、统计分析和专家咨询等。

不同的评估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环境系统和研究目的。

例如,对于水资源的环境容量评估,可以使用水循环模型和水资源利用率等指标来计算。

而对于空气质量的环境容量评估,则通常使用气象数据和空气污染物浓度等指标进行分析。

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及应用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生态系统或某一资源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利用量或负荷。

它与环境容量密切相关,但更注重于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常被应用于自然资源管理、能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等领域。

环境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与环境容量类似,但更关注于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通过评估环境承载力,可以确定资源的合理利用范围和发展目标,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环境承载力的计算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资源数量、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人类活动等。

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着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例如,在能源开发领域,需要考虑能源资源的可再生性、开发技术的进步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以确定能源开发的可持续利用量。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1、环境容量;指人类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或者具体来说是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

2、在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的工作内容要求时应考虑的原则(3项):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排放;固体废物分类处置。

3、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5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对所涉及的区域进行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5年计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4、水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5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分析基于环境容量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和基于技术经济条件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应根据环境功能区划所规定的水质标准要求,选用适当的水质模型分析确定水环境容量,季节性河流原则上不要求确定水环境容量;对于现状水污染物排放实现达标排放,水体无足够的环境容量可资利用的情形,应在制定基于水环境功能的区域水污染控制计划的基础上确定开发区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如预测的各项总量值均低于上述给予技术水平约束下的总量控制和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指标,可选择最小的指标提出总量控制方案,如预测总量大于上述两类指标中的某一类指标,则需调整规划,降低污染物总量。

5、河流/湖泊:水环境容量;河口/海湾:水环境容量/最小初始稀释度;(开敞的)近海水域:最小初始稀释度。

6、给定区域内,达到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而允许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总量,就是该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环境容量。

特定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与以下因素有关(5个):涉及的区域范围与下垫面复杂程度;空气环境功能区划及空气环境质量保护目标;区域内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区域大气扩散、稀释能力;特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沉积、清除机理。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1、环境容量;指人类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或者具体来说是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允许排放量。

2、在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的工作内容要求时应考虑的原则(3项):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排放;固体废物分类处置。

3、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5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对所涉及的区域实行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5年计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4、水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5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分析基于环境容量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和基于技术经济条件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应根据环境功能区划所规定的水质标准要求,选用适当的水质模型分析确定水环境容量,季节性河流原则上不要求确定水环境容量;对于现状水污染物排放实现达标排放,水体无充足的环境容量可资利用的情形,应在制定基于水环境功能的区域水污染控制计划的基础上确定开发区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如预测的各项总量值均低于上述给予技术水平约束下的总量控制和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指标,可选择最小的指标提出总量控制方案,如预测总量大于上述两类指标中的某一类指标,则需调整规划,降低污染物总量。

5、河流/湖泊:水环境容量;河口/海湾:水环境容量/最小初始稀释度;(开敞的)近海水域:最小初始稀释度。

6、给定区域内,达到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而允许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总量,就是该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环境容量。

特定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与以下因素相关(5个):涉及的区域范围与下垫面复杂水准;空气环境功能区划及空气环境质量保护目标;区域内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区域大气扩散、稀释水平;特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沉积、清除机理。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与优化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与优化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与优化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负荷也越来越大。

因此,评价和优化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标准和优化方法,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生态系统能够容纳和维持的人口数量及其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压力的能力。

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主要标准有:自然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结构和资源可承载量等。

自然环境质量是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

这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因素。

例如,如果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超过了卫生标准,生态环境就无法承载更多的人口。

因此,保持自然环境的质量是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重要一环。

生态环境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提供给人类活动所需的资源和服务的能力。

这包括水源、土地、能源等。

例如,一个地区的水资源丰富,能满足更多人口的生活需求,就意味着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容量较高。

因此,合理利用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是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关键。

生态空间结构也是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一个良好的生态空间结构,能够提供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使人们得以享受自然环境的益处。

例如,城市公园、湖泊、湿地等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提供自然景观,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保护和恢复生态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关键。

最后,我们需要探讨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方法与解决方案。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并加强执法力度,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

其次,应加大对生态环境容量的调查和研究力度,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加强生态空间结构的规划和建设,将自然景观和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在评价和优化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过程中,我们应考虑到自然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结构和资源可承载量等因素。

环境容量压力承载力量化分析_XXXX

环境容量压力承载力量化分析_XXXX

环境容量压力承载力量化分析_XXXX环境容量是指一个特定环境能够容纳的最大压力或负荷程度。

它是指环境能够提供的资源量和服务能力,并且能够保持环境质量的程度。

环境容量的概念在环境管理和规划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决策者确定一个特定环境能够持续支持多少人口、产业或其他活动。

环境容量的量化分析即是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和模型,将环境容量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以方便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

在进行环境容量的量化分析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明确研究对象是一个具体的环境还是一个特定的活动。

例如,可以研究一个河流的环境容量,也可以研究一个城市的环境容量。

其次,需要确定用于量化分析的指标和数据源。

一般来说,环境容量的量化分析可以使用多个指标来衡量,包括但不限于可持续发展指标、环境负荷指标、资源利用效率指标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地球化学数据、遥感数据等多种数据源获取。

接下来,需要建立合适的模型来计算环境容量。

不同的环境容量模型适用于不同的环境。

例如,对于一个河流环境容量的量化分析可以使用水质模型和水量模型,来计算河流的水质和水量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

最后,需要对环境容量的计算结果进行评估和应用。

评估环境容量的计算结果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当前环境容量的状况,判断是否已经超过了环境的负荷承载能力。

根据评估结果,决策者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环境容量的量化分析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合适的模型,才能准确地评估环境容量,从而保护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人口资源容载力指标C5
经济发展力容载指标C6
基础设施容载力指标C7
优势度指标C10
潜力度指标C11
d11,d12….
d21,d22….
d31,d32….
d41,d42….
d51,d52….
d61,d62….
d71,d72….
d81,d82….
生物资源指标C4
社会设施容载力指标C8
科教容载力指标C9
饱和度指标C12
2
区域性 受各类区域的水文、地理、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水域对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净化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导致水环境容量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3
系统性 河流、湖泊等水域一般处在大的流域系统中,水域与陆域、上游与下游、左岸与右岸构成不同尺度的空间生态系统,因此,在确定局部水域水环境容量时,必须从流域的角度出发,合理协调流域内各水域的水环境容量。
基本环境容量也被称为K容量或稀释容量,变动环境容量也被称为R容量或自净容量。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稀释和自净容量,无疑对防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一)环境容量
排放方式
自净
稀释
W自净
W稀释
W
例一:水环境容量:反映流域的自然属性(水文特性),又反映人类对环境的需求(水质目标)
水环境容量=稀释容量(W稀释)+自净容量(W自净)两部分
协调发展度指标13
d91,d92….
d111,d112….
d101,d102….
d121,d122….
d131,d132….
由表征水环境承载力大小的综合指数或相对值来表示。
01
假设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中,有m个发展方案,因而存在m个水环境承载力。不妨设此m个水环境承载力为Ej(j=1,2,…,m),再设每个水环境承载力由n个具体指标确定的分量组成,即:

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

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

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生态社区ecocity2010 整理一、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1、承载力承载力在生态学中的最早应用始见于1921年。

在这一年,帕克(Park)和伯吉斯(Burgess)在有关的人类生态学杂志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

在讨论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与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时,承载力便成为了一个探讨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概念。

承载力在人口、环境规划和管理、畜牧系统管理、农业、旅游、自然资源管理、森林管理以及城市规划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也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承载力概念和相应的承载力理论,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承载力,研究的目标仍以人口为主流,主要的有土地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物物理承载力、文化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等。

2、资源承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资源承载力(Resource Bearing Capacity)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到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复杂系统,其承载量一是取决于资源系统本身,包括资源的数量、质量、资源的开采条件以及人们利用资源的程度、方式与手段等;二是取决于资源系统与人口、环境、经济和社会系统的相互协调程度。

3、环境承载力在充分认识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并在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概念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国内较严格的“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北京大学完成的《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报告》中,即“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这里,“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11-17
武汉·后官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 之
生态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力专题研究
詹庆明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2009年6月
武汉·后官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 之生态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力专题研究
• 生态新区为什么要发展? • 生态新区将如何发展?
武汉·后官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 之生态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力专题研究
项目 后

湖 生态新区人均(公 生 态 顷/人)
新 蔡甸区人均 区 与 (公顷/人)
蔡 甸
生态新区总量(公
区 顷)
比 较
蔡甸区总量
(公顷)
生态足迹
0.5246 0.5246 34046.54 237559.82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盈余
0.5545
0.0299
0.6011
0.0765
35987.05 268421.29
随着武汉市轨道交通四号线、汉蔡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的规划、通 车,后官湖生态新区与武汉主城的联系更加紧密,发展条件日臻成熟,潜 力巨大。与此同时,作为武汉市生态格局“六轴-六楔”之一后官湖绿楔的 重要组成部分,后官湖生态新区的生态保护压力同样巨大。如何在保护生 态环境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发展潜力,实现经济、社会、文化 和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是后官湖生态新区面临的首要问题。
武汉市各区生态承载力比较
2003、2007年蔡甸区生态足迹
项目
2003年 2007年
武汉市人均生 态足迹(公 顷/人)
蔡甸区人均生 态足迹(公 顷/人)
蔡甸人口数 (人)
蔡甸区总生态 足迹(公顷)
0.9311 0.9864
0.4952 6
479725 446549
237559.82 234264.51
对于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 而言,中心城区、黄陂区:P >Csp,人口超载,自然资源面 对的人口压力较大;蔡甸区、 汉南区、东西湖区、江夏区、 新洲区:P <Csp,人口承载力 富余,经济资源对人口承载力 的贡献较小,自然资源相对较 为富足,适合大力发展。
武汉·后官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 之生态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力专题研究 与武汉城市圈比较
1
2010-11-17
武汉·后官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 之生态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力专题研究
政策扶持的历史性机遇 优越的区位条件 便利的交通条件 丰富的自然资源 深厚的文化底蕴
武汉·后官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 之生态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力专题研究
蔡甸是武汉的西南门户。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的深入建设,武汉市周边的各区各镇都在极力强化自身的优 势要素,提高投资吸引力,竞争趋于白热化。后官湖生态新区的建设就是 武汉市委、市政府为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构建环保生态建设示范区的 重大举措,更是主动承接武汉中心城区产业及人口转移、加快推进“两型 社会”建设的突破口。
1679.61 -1313.9
103.45 26.84
29.18 46.6
122.9 185.96
123.77 229.03
109.9 439.53
4
2010-11-17
武汉·后官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 之生态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力专题研究
以武汉市为参照区,武汉 市各区(除中心城区):G< Csg ,资源经济承载力富余,经 济发展相对不足,具有一定的 经济发展潜力;中心城区: G>Csg ,经济严重超载,需要 其他各区进行分担。
62.8
21 308.86
212.77 79.6 45.66 576.79 215.79 91.79
111.85 -20.06 352.8
190.64 215.48 40.54 516.8 584.12 118.53
98.57 19.96 549.43
经济承载
实际GDP) 状态
(亿元)
(亿元)
76.31 139.98
(kg/hm2)。
2
2010-11-17
武汉·后官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 之生态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力专题研究
• 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理论将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 面积定义为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以表征该地区的生态容量。计算模型如 下: EF=ec*N= (j=1,2,3,4,5,6) 式中: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 aj为第j种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人均物理空间面积; rj为均衡因子,无量纲,同生态足迹模型中均衡因子; yj为产量因子; N为总人口数。 在实际的计算中要考虑到12% 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用所计算的ec减去 12%的ec所得的值就是实际的地区生态承载力,即:EF实际 = EF-12%* EF
主要内容
1、为什么要发展?
蔡甸区及后官湖生态新区概况 后官湖生态新区发展条件分析 后官湖生态新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后官湖生态新区生态足迹分析 后官湖生态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2、如何发展?
蔡甸区及后官湖生态新区生态敏感度分析 蔡甸区及后官湖生态新区建设适宜性评价 后官湖生态新区保护机制
武汉·后官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 之生态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力专题研究
22020280.82722
消费调整后的均衡 面积 (公顷/人)
0.12859 0.09779 0.55760 0.07604 0.00050 0.12589 0.98640
8169524.18690
2007年武汉市生态足迹
武汉·后官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 之生态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力专题研究
武汉·后官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 之生态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力专题研究
武汉·后官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 之生态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力专题研究 与武汉市比较
2007年蔡甸区及武汉市其他区相对于武汉市的资源承载力
地区 蔡甸 中心城区 东西湖区 汉南区 江夏区 黄陂区 新洲区
相对经 相对土 相对水 相对土地 相对水资 济资源 地资源 资源经 相对资 资源人口 源人口承 人口承 经济承 济承载 源人口
48839 112457 168378 240277
64900 64900 64900 64900
113739 177357 233278 305177
根据人口规模测算结果,在不同情景模式下,生态新区人口规模 分别为113739人、177357人、233278人、305177人。因此,可以 预测,在生产力和技术水平提高速度较快的条件下,当蔡甸生态新区 人口数在25-30万左右之间时,既可以保持生态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又能维持蔡甸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平衡,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 快发展。
3
2010-11-17
武汉·后官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 之生态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力专题研究
后官湖生态新区2007年生态赤字/盈余统计
项目
生态足迹
人均值(公顷/人)
0.5246
总量(公顷)
34046.54
生态承载力 0.5545 35987.05
生态盈余 0.0299 1940.51
武汉·蔡甸生态新区发展规划 之生态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力专题研究
武汉·后官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 之生态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力专题研究
4、后官湖生态新区生态足迹分析
武汉·后官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 之生态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力专题研究
• 生态足迹:指一定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人口资源消费和废物消纳所 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计算模型如下:
式中:EF为区域总的生态足迹,hm2 ; N 为区域总人口数; ef为人均生态足迹,hm2 ; aai为人均第i 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hm2); rj为均衡因子; Ci 为第i 种消费项目的人均消费量; Pi为生态性生产面积上生产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世界)平均产量
武汉·蔡甸生态新区发展规划 之生态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力专题研究
3、后官湖生态新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武汉·后官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 之生态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力专题研究
• 生态环境发展优势 ① 地理位置优势明显 ② 水生态环境优越 ③ 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较

•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① 生态系统类型比较齐
全,资源保护与建设 压力较大; ② 城市发展速度较快, 人地矛盾突出,耕地 保护压力大; ③ 生物多样性不断减 少; ④ 城乡环境治理瓶颈尤 在。
武汉市1995-2007能源消耗量 武汉市2005人均生物资源消耗量
蔡甸区相关 数据
武汉市2005年生态生产面积 武汉市2004年国土利用图 蔡甸区国土利用数据 蔡甸行政区1万地形图 2003-2007年蔡甸区社会经济数据
来源 武汉市统计信息网 /I ndex.aspx 同上 根据相关学术论文整理
3965.044 14051404.87
人均生态足迹 (公顷/人)
0.12379 0.52718 1.36632 0.18632 0.00048 1.69659
均衡因子
2.8 0.5 1.1 1.1 2.8 0.2
人均均衡面积
0.34661 0.26359 1.50295 0.20495 0.00134 0.33932 2.65877
• 生态赤字(盈余):根据生态足迹分析法,对区域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 进行对比,如果生态足迹超过了生态承载力,就会出现生态赤字;如果生态 足迹小于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
武汉·后官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 之生态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力专题研究
• 数据的收集
项目 武汉市相关 数据
名称 武汉市1990-2008经济统计数据
武汉·后官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 之生态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力专题研究
5、后官湖生态新区资源承载力分析
武汉·后官湖生态新区发展规划 之生态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力专题研究
• 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
相对资源承载力是指通过选定资源承载力的理想状态作为参照区, 以该参照区人均资源拥有量为标准,将研究区与参照区的资源存量进行对 比,从而确定研究区内资源相对可承载的适度人口数量,并明确研究区各 种资源相对存在状态。它表征一定时期内研究区相对资源存在的数量和质 量,对该空间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 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