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晚期肺肉瘤样癌患者对特瑞普利单抗呈现持续缓解的案例

合集下载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收稿日期]2021-12-30 [修回日期]2023-03-16[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KJ2018A0997)[作者简介]向俊馨(1993-),女,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李殿明,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E⁃mail:listar1588@[文章编号]1000⁃2200(2024)03⁃0302⁃05㊃临床医学㊃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奈达铂治疗晚期肺鳞癌病人的近期疗效分析向俊馨1,2,李小利1,刘 莹1,刘 允1,王 璐1,李殿明1(1.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分子诊断中心,呼吸系病临床基础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蚌埠233004;2.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401420)[摘要]目的:探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奈达铂治疗晚期肺鳞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㊂方法:选取驱动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㊁间变性淋巴瘤激酶㊁C⁃ROS 原癌基因阴性的晚期肺鳞癌病人80例,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和免疫联合化疗组,各40例,分别给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奈达铂和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奈达铂治疗4周期,比较2组病人的近期疗效及主要不良反应㊂结果:免疫联合化疗组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28例,稳定(SD)9例,进展(PD)2例,客观缓解率(ORR)72.5%(29/40);疾病控制率(DCR)95%(38/40)㊂单纯化疗组CR 0例,PR 13例,SD 22例,PD5例,ORR 37.5%(13/40),DCR 87.5%(35/40)㊂免疫联合化疗组ORR 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P <0.01),2组DCR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2组病人白细胞计数减少㊁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㊁血小板计数减少㊁贫血㊁低蛋白血症㊁转氨酶升高㊁乏力㊁脱发㊁恶心㊁四肢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雷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奈达铂治疗晚期肺鳞癌较单纯化疗具有更佳的近期疗效,不会增加病人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可以作为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肺鳞癌病人的一线治疗方案㊂[关键词]肺鳞癌;替雷利珠单抗;紫杉醇;奈达铂[中图法分类号]R 734.2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3898/ki.issn.1000⁃2200.2024.03.005Short⁃term efficacy analysis of tislelizumab combined with nab⁃paclitaxel /nedaplatin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XIANG Junxin 1,2,LI Xiaoli 1,LIU Ying 1,LIU Yun 1,WANG Lu 1,LI Dianming 1(1.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Medicine ,Molecular Diagnosis Center ,Clinical Basis of Respiratory Diseases Key Laboratory of Anhui Provinc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engbu Medical University ,Bengbu Anhui 233004;2.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Medicine ,Qijia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Chongqing 40142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hort⁃term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islelizumab combined with nab⁃paclitaxel /nedaplatin in the treatment advanced 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Methods :Eighty advanced 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patientswith negative driver gene including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nd C⁃ROS oncogene 1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simple chemotherapy group and an immunotherapy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group,with 40cases in each group,which were treated with nab⁃paclitaxel /nedaplatin and tislelizumab combined with nab⁃paclitaxel /nedaplatin for 4cycles,respectively.The short⁃term efficacy and major adverse reactions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In the immunotherapy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group,there was 1case with complete remission (CR),28cases with partial remission (PR),9cases with stable disease (SD),and 2progressive disease (PD),and the objective remission rate (ORR)was 72.5%(29/40),the disease control rate (DCR)was 95%(38/40).In the simple chemotherapy group,there was 0case with CR,13cases with PR,22cases with SD,5cases with PD,and the ORR was 37.5%(13/40),DCR was 87.5%(35/40).The ORR in the immunotherapy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imple chemotherapy group (P <0.01),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C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such as decreased white blood cell count,decreased neutrophil count,decreased plateletcount,anemia,hypoalbuminemia,elevated transaminases,fatigue,hair loss,nausea,and limb pain of pati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s:Tislelizumab combined with nab⁃paclitaxel/nedaplatin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has better short⁃term efficacy than simple chemotherapy,does not increas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patients during the treatment period,and has good safety,which may be used as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advanced 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patients with negative driver gene.[Key words]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islelizumab;nab⁃paclitaxel;nedaplatin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肿瘤,同时也是全球肿瘤相关死亡的第一死因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8年全球肺癌死亡病人达176万[1],在我国肺癌也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㊂肺癌主要有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cell lung cancer,SCLC),其中NSCLC约占85%,SCLC约占15%[3]㊂在过去十多年中,由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㊁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重排和C⁃ROS原癌基因(recombinant C⁃Ros oncogene1,ROS1)重排的发现,开创了肺癌靶向治疗的时代㊂肺腺癌病人由于其较高的突变率而受益,而肺鳞癌由于突变率较低,对于经基因检测EGFR㊁ALK和ROS1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肺鳞癌病人采取含铂两药方案化疗[4],病人的总生存期很低㊂随着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近年免疫治疗大量用于NSCLC的一线㊁二线治疗[6],晚期肺鳞癌病人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7],这些药物通过刺激病人T细胞免疫反应以识别和破坏癌细胞,免疫疗法的毒性特征与化学疗法不同,而且总体上耐受性更好,病人获益更大[8]㊂替雷利珠单抗2021年在中国NMPA 首次获批联合紫杉醇或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铂类作为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肺鳞癌一线治疗方案[9],但在研究设计中铂类多采用卡铂或顺铂,而奈达铂是一种专门为提高耐受性而设计的铂类衍生物,研究[10]表明在晚期NSCLC中,以奈达铂为基础的方案的呕吐和肾脏毒性低于顺铂,由于其在晚期或复发的鳞状NSCLC中较好的疗效而获指南推荐[10]㊂目前关于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奈达铂治疗晚期肺鳞癌尚未见报道㊂因此,本研究探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奈达铂治疗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肺鳞癌病人在真实世界中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基因检测EGFR㊁ALK和ROS1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肺鳞癌病人80例,随机分为免疫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各40例㊂免疫联合化疗组男36例,女4例,年龄36~76岁;单纯化疗组男32例,女8例,年龄47~79岁㊂2组性别㊁年龄㊁临床分期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㊂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㊂纳入标准:(1)经细胞学或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确诊为肺鳞癌病人;(2)肿瘤分期Ⅲb~Ⅳ期病人;(3)ECOG PS评分0~1分;(3)连续接受4周期及以上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或单纯化疗;(4)影像学至少存在一个可测量的病灶;(5)临床资料完整;(6)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㊂排除标准:(1)ECOG PS评分2~3分;(2)中途终止治疗或疗程未达4个周期病人;(3)合并有其他系统肿瘤病人;(4)临床资料缺失或不完整㊂表1 一般资料比较(n)临床特征免疫联合化疗组(n=40)单纯化疗组(n=40)χ2P 性别 男 女364328 1.57>0.05年龄/岁 >60 ≤601228832 1.07>0.05是否吸烟 是 否132710300.46>0.05临床分期 Ⅲ期 Ⅳ期172320200.45>0.05淋巴结转移 有 无3462812 2.58>0.05初诊肺内转移 有 无832634 2.58>0.05初诊胸腔积液 有 无8326340.35>0.05续表1临床特征免疫联合化疗组(n=40)单纯化疗组(n=40)χ2P初诊肝转移 有 无33740 1.39△>0.05初诊大血管侵犯 有 无3374360.00△>0.05初诊骨转移 有 无9307330.38>0.05初诊脑转移(无症状) 有 无2382380.26△>0.05 △示校正χ2值1.2 治疗方法 (1)免疫联合化疗组:第1天,替雷利珠单抗200mg+100mL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时间大于30min;第2天,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260mg/m2+ 100mL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奈达铂80mg/ m2+500mL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㊂(2)单纯化疗组: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260mg/m2+100mL 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奈达铂80mg/m2+ 500mL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㊂2组均给予4周期治疗,每21d为1周期,治疗期间常规予以护胃㊁止吐㊁水化㊁护肝㊁保肾等治疗㊂1.3 临床疗效评价 疗效评价按照实体肿瘤疗效判定标准RESIST1.1[11]进行评定,通过影像学观测,将其分为:(1)完全缓解(CR),所有靶病灶完全消失,持续4周以上;(2)部分缓解(PR),所有靶病灶长径总和缩小≥30%;(3)稳定(SD),所有靶病灶长径总和缩小<30%或增大≤20%;(4)进展(PD),所有靶病灶长径总和增大>20%或出现新病灶㊂并计算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ORR=(CR例数+PR例数)/总例数×100%,DCR=(CR例数+PR例数+SD例数)/总例数×100%㊂1.4 不良反应评价 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制定的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NCI⁃CTCAE v5.0)[12]进行不良反应评级㊂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㊂2 结果2.1 2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 免疫联合化疗组ORR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P<0.01),2组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㊂表2 2组病人疗效比较[n;百分率(%)]分组n CR PR SD PD ORR DCR免疫联合化疗组401(2.5)28(70.0)9(22.5)2(5.0)29(72.5)38(95.0)单纯化疗组400(0)13(32.5)22(55.0)5(12.5)13(32.5)35(87.5)χ2 12.830.63P <0.01>0.05 2.2 2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组病人白细胞计数减少㊁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㊁血小板计数减少㊁贫血㊁低蛋白血症㊁转氨酶升高㊁乏力㊁脱发㊁恶心㊁四肢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㊂表3 2组病人不良反应比较(n)类别免疫联合化疗组 Ⅰ Ⅱ Ⅲ 发生率/% 单纯化疗组 Ⅰ Ⅱ Ⅲ 发生率/% χ2P白细胞计数减少81022.5 52120.0 0.07>0.05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40010.051015.00.46>0.05血小板计数减少32012.560015.00.11▲>0.05贫血232062.5230057.50.21>0.05低蛋白血症110027.5140035.00.52>0.05转氨酶升高100 2.5100 2.5 >0.05△乏力90022.560015.00.74>0.05脱发200 5.0200 5.00.26▲>0.05恶心100025.060015.0 1.25>0.05四肢疼痛70017.560015.00.09>0.05 △示Fisher′s确切概率法;▲示校正χ2值3 讨论 替雷利珠单抗是一种抗PD⁃1单克隆抗体,可结合并阻断激活的免疫细胞如T淋巴细胞上表达的PD⁃1,PD⁃1与其配体PD⁃L1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T 细胞耗竭,从而减弱抗癌免疫反应㊂经过专门设计,可最大限度地减少FcγR与巨噬细胞的结合,从而消除抗体依赖性吞噬作用,与帕博利珠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相比,替雷利珠单抗对PD⁃1的亲和力更高,该药物于2019年12月首次在中国获批用于二线化疗后复发或难治的经典霍奇金淋巴瘤病人[9,13]㊂目前国产研发的替雷利珠单抗已加入中国国家医保[14],成为更具性价比的治疗选择[15],为晚期肺鳞癌病人带来了福音㊂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是一种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的紫杉醇纳米粒制剂㊂传统紫杉烷类(如紫杉醇和多西紫杉醇)会破坏微管的稳定性,从而阻止细胞增殖,是最广泛使用的化疗药物之一㊂由于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不含溶剂,例如聚氧乙烯蓖麻油,因此不需要大剂量的皮质类固醇和抗组胺药来预防过敏反应[16]㊂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相对温和的化疗药物,与包括NSCLC在内的各种实体瘤的其他化疗方案相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㊂临床试验表明,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比传统紫杉醇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17-18]㊂奈达铂是顺铂的衍生物,WJOG5208L[19]指出它具有与顺铂相同的胺载体配体,但具有不同的基团,其中乙醇酸以双齿配体的形式与铂离子结合,是为了减少顺铂引起的胃肠道和肾毒性反应而研制的,与传统的顺铂或卡铂没有交叉耐药性㊂该研究纳入355例晚期肺鳞癌病人,随机分为奈达铂+多西紫杉醇组和顺铂+多西紫杉醇组,结果显示奈达铂+多西紫杉醇组总生存期(OS)为13.6个月,明显长于顺铂+多西紫杉醇组OS的11.4个月,一些重要的非血液学不良事件(恶心㊁厌食和疲劳)在奈达铂+多西紫杉醇组的发生率比顺铂+多西紫杉醇组低,且程度较轻,而且可以接受三线化疗的病人数量明显增多㊂一项Ⅱ期临床试验[20]表明,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奈达铂双周化疗方案可用于治疗晚期鳞状细胞肺癌,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临床耐受性,可能成为晚期鳞状细胞肺癌病人新的一线治疗选择㊂一项替雷利珠单抗联合铂类化疗一线治疗中国晚期肺癌病人的Ⅱ期研究[9]表明,在中国晚期肺癌病人中,化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通常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表现出持久的抗肿瘤活性㊂该试验共纳入54例病人,其中肺鳞癌组(替雷利珠单抗+紫杉醇+顺铂/卡铂)ORR为80%,非鳞NSCLC组(培美曲塞+顺铂/卡铂)ORR为94%,2组O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出现最常见的与替雷利珠单抗相关的不良反应是乏力和甲状腺功能减退㊂RATIONALE307[21]研究纳入360例病人,分为替雷利珠单抗+紫杉醇+卡铂组㊁替雷利珠单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卡铂组㊁紫杉醇+卡铂组,包含替雷利珠单抗的2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ORR明显增高,但OS数据不成熟㊂该试验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贫血,最常见的Ⅲ级或以上不良反应是中性粒细胞水平降低㊂在接受含替雷利珠单抗治疗的病人中,高血糖㊁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肺炎是最常见的潜在免疫介导不良反应㊂这两项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晚期肺癌病人中,替雷利珠单抗可显著降低晚期肺鳞癌病人的进展或死亡风险,但都缺乏OS数据㊂本研究探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奈达铂对比单纯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肺鳞癌的短期治疗效果,免疫联合化疗组ORR为72.5%,单纯化疗组ORR为37.5%,与以上临床试验数据基本符合,替雷利珠单抗联合两药化疗相比与单纯化疗效果评价更加侧重于ORR,而非DCR,本研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贫血㊂2组共同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以上两项研究[9,21]结果相符㊂综上所述,与单纯化疗相比,雷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奈达铂治疗晚期肺鳞癌具有更佳的近期疗效,不会增加病人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可以作为晚期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肺鳞癌病人的一线治疗㊂[参考文献][1] BADE BC,DELA CRUZ CS.Lung cancer2020epidemiology,etiology,and prevention[J].Clin Chest Med,2020,41(1):1.[2] CAO W,CHEN HD,YU YW,et al.Changing profiles of cancerburden worldwide and in China:a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globalcancer statistics2020[J].Chin Med J,2021,134(7):783. [3] DUMA N,SANTANA⁃DAVILA R,MOLINA J.Non⁃small celllung cancer:epidemiology,screening,diagnosis,and treatment[J].Mayo Clin Proc,2019,94(8):1623.[4] 仲佳.‘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2021“更新要点解读[J].实用肿瘤杂志,2022,37(1):8.[5] MAO G,YANG D,LIU B,et al.Deciphering a cell death⁃associated signature for predicting prognosis and response toimmunotherapy in 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J].RespirRes,2023,24(1):176.[6] 徐晓婉,唐淑慧,张锚,等.非小细胞肺癌病人常见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8):1096.[7] 于江泳,武晓楠,马俊玲,等.中国人群肺鳞癌患者免疫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J].中国肺癌杂志,2022,25(7):546.[8] DAABOUL N,NICHOLAS G,LAURIE S.Algorithm for thetreatment of advanced or metastatic squamous non⁃small⁃cell lungcancer:an evidence⁃based overview[J].Curr Oncol,2018,25:S77.[9] WANG Z,ZHAO J,MA Z,et al.A phase2study of tislelizumabin combination with 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y as first⁃linetreatment for advanced lung cancer in Chinese patients[J].LungCancer,2020,147:259.[10] WU Y,SPICER J.Nedaplatin:a new platinum for squamous lungcancer?[J].Lancet Oncol,2015,16(16):1573. [11] EISENHAUER E,THERASSE P,BOGAERTS J,et al.New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urs:revised RECISTguideline(version1.1)[J].Eur J Cancer,2009,45(2):228.[12] BASCH E,REEVE B,MITCHELL S,et al.Development of the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s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version ofthe 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PRO⁃CTCAE)[J].J Natl Cancer Inst,2014,106(9):dju244. [13] LEE A,KEAM S.Tislelizumab:first approval[J].Drugs,2020,80(6):617.[14] 姚欣凯,穆新林,张海英.4种准入中国医保的PD⁃1抑制剂药学特性及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2,39(7):952.[15] GONG J,SU D,SHANG J,et al.Cost⁃effectiveness of tislelizumabversus docetaxel for previously treated advanced non⁃small⁃celllung cancer in China[J].Front Pharmacol,2022,13:830380.[16] WANG S,LIANG Q,CHI Y,et al.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effectiveness and tolerability of nab⁃paclitaxel in Chinese elderly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J].ThoracCancer,2020,11(5):1149.[17] DECHOW T,RIERA⁃KNORRENSCHILD J,HACKANSON B,etal.First⁃line nab⁃paclitaxel plus carboplatin for patients with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results of the NEPTUNstudy[J].Cancer Med,2021,10(22):8127.[18] SHITARA K,TAKASHIMA A,FUJITANI K,et al.Nab⁃paclitaxelversus solvent⁃based paclitaxel in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treatedadvanced gastric cancer(ABSOLUTE):an open⁃label,randomised,non⁃inferiority,phase3trial[J].Lancet GastroenterolHepatol,2017,2(4):277.[19] SHUKUYA T,YAMANAKA T,SETO T,et al.Nedaplatin plusdocetaxel versus cisplatin plus docetaxel for advanced or relapsed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lung(WJOG5208L):arandomised,open⁃label,phase3trial[J].Lancet Oncol,2015,16(16):1630.[20] LV WZ,LIN Z,WANG SY,et al.PhaseⅡstudy of a Bi⁃weeklychemotherapy regimen of combined liposomal paclitaxel andnedaplatin for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squamous cell lungcancer[J].Transl Oncol,2019,12(4):656.[21] WANG J,LU S,YU X,et al.Tisle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vschemotherapy alone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advanced squamousnon⁃small⁃cell lung cancer:a phase3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AMA Oncol,2021,7(5):709.(本文编辑 赵素容)(上接第301页)[8] AMIR LH.ABM clinical protocol#4:mastitis,revised March2014[J].Breastfeed Med,2014,9(5):239.[9] MARTÍNEZ⁃LÓPEZ M,IBORRA S,CONDE⁃GARROSA R,et al.Microbiota sensing by mincle⁃Syk axis in dendritic cells regulatesinterleukin⁃17and⁃22production and promotes intestinal barrierintegrity[J].Immunity,2019,50(2):446.[10] GAO JR,SHI MM,JIANG H,et al.MicroRNA⁃339⁃5p inhibits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rat mesangial cells by regulating theSyk/Ras/c⁃Fos pathway[J].Naunyn Schmiedebergs ArchPharmacol,2022,395(9):1075.[11] DING N,LI P,LI H,et al.The ROCK⁃ezrin signaling pathwaymediates LPS⁃induced cytokine production in pulmonary alveolarepithelial cells[J].Cell Commun Signal,2022,20(1):65. [12] 王振杰,陈硬,宋琦,等.乌司他丁通过miR⁃146a调节TLR4/NF⁃κB信号通路减轻失血性休克大鼠肾炎性损伤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3):286.[13] 李磊,徐志鹏,夏群,等.醋酸钠林格液复苏联合乳酸菌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6):708.[14] LIU L,LUCAS RM,NANSON JD,et al.The transmembraneadapter SCIMP recruits tyrosine kinase Syk to phosphorylate Toll⁃like receptors to mediate selective inflammatory outputs[J].JBiol Chem,2022,298(5):101857.[15] TAKASHIMA M,LALONDE C,OLSZANSKI LA,et al.Localizedand systemic 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 a murine acute mastitismodel[J].J Inflamm Res,2021,14:4053.[16] WANG X,LIU M,GENG N,et al.Staphylococcus aureus mediatespyroptosis in 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 via activation ofNLRP3inflammasome[J].Vet Res,2022,53(1):10. [17] KOBAYASHI K,MATSUNAGA K,TSUGAMI Y,et al.IL⁃1βis akey inflammatory cytokine that weakens lactation⁃specific tightjunctions of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J].Exp Cell Res,2021,409(2):112938.[18] ZHAO W,DENG Z,BARKEMA HW,et al.Nrf2and NF⁃κB/NLRP3inflammasome pathways are involved in Prototheca bovisinfections of mouse mammary gland tissue and mammaryepithelial cells[J].Free Radic Biol Med,2022,184:148. [19] WANG H,HAO W,YANG L,et al.Preconditioning withprocyanidin B2protects MAC⁃T cells against heat exposure⁃induced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inflammation[J].MolImmunol,2022,147:126.(本文编辑 卢玉清)。

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在晚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在晚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在晚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对肿瘤免疫学的深入研究,免疫治疗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领域中的热点和前沿。

其中,PD1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疗法,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显著的疗效引起了广泛关注。

卡瑞利珠单抗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PD1抑制剂,已经在晚期恶性肿瘤治疗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卡瑞利珠单抗在晚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将首先简要介绍PD1抑制剂及卡瑞利珠单抗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机制,然后重点分析卡瑞利珠单抗在晚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试验数据、疗效及安全性,最后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

二、PD1抑制剂的作用机制PD1(Programmed Death 1)是一种表达在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其主要配体PD-L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和PD-L2在多种肿瘤细胞及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中表达。

在正常的免疫反应中,PD1/PD-L1通路通过抑制T细胞的过度活化,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然而,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利用PD1/PD-L1通路逃避免疫监视和攻击,形成免疫逃逸。

PD1抑制剂是一类能够特异性结合PD1或PD-L1,从而阻断PD1/PD-L1通路的免疫疗法。

卡瑞利珠单抗(Camrelizumab)作为一种PD1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阻止PD1与PD-L1和PD-L2的相互作用,从而解除对T细胞的抑制,恢复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

卡瑞利珠单抗还能促进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在晚期恶性肿瘤中,肿瘤细胞往往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攻击,其中PD1/PD-L1通路是关键的免疫逃逸途径之一。

因此,卡瑞利珠单抗等PD1抑制剂的应用,能够重新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PD-1与PD-L1的区别

PD-1与PD-L1的区别

PD-I与PD-1.1.的区别1893年,美国纽约骨科医生Wi1.IiamCOIey意外发现术后化脓性链球菌感染竟使肉瘤患者的肿瘤神奇她消退了,于是他开始不断探究其发生的原理,从此揭开了肿瘤免疫治疗的序幕,而WiI1.ian1.COIey医生也被后人尊称为“肿瘤免疫疗法之父”。

经过了百年多的发展,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市面上也有十余款不同的免疫治疗药物“争奇斗艳”。

在免疫治疗时代,我们应该更加了解免疫治疗,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为此,我们从免疫治疗中选取了最常见、适用范围最广、应用最成熟的PDT/PD-1.1单抗进行介绍,以小见大来整体了解一下免疫治疗。

一、什么是PDT和PD-1.1?我们人体具有一套完整的自我防护系统称为免疫系统,它可以帮助我们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也会在我们自身的细胞出现问题时及时发现并将其清理,对于癌细胞也同样如此。

也就是说,我们机体是具备自我消杀肿瘤的能力的。

那为什么肿瘤还会在体内肆意生长呢?是免疫系统的杀灭能力不足吗?免疫细胞的任务一衰老细胞免疫细16色细胞显然不是,我们的免疫细胞T细胞是完全有实力消灭肿瘤细胞的,但肿瘤细胞实在是太狡猾了,它不仅会隐藏自己,让可以清除它的T细胞很难发现它,还会让T细胞停止脚步不要再追击它。

因此,想要让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杀灭肿瘤细胞就有不同的思路可选,一是让T细胞重新找出肿瘤细胞(CAR-T疗法);二是让T细胞不受阻碍全力追击肿瘤细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检查点是指在免疫细胞上表达、能调节免疫激活程度的一系列分子,可以认为是免疫细胞的刹车系统。

当我们系统激活后,免疫细胞开始执行消杀任务,但为了让它们的活化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围,让车不要开得太快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就需要不时踩一下刹车来控制一下。

但肿瘤细胞恰好利用了免疫检查点,让免疫细胞彻底刹车,不再前行。

为了让车(免疫细胞)重新出发,就要抑制免疫检查点的“刹车”行为。

2020晚期肺肉瘤样癌患者对特瑞普利单抗呈现持续缓解的案例

2020晚期肺肉瘤样癌患者对特瑞普利单抗呈现持续缓解的案例

2020晚期肺肉瘤样癌患者对特瑞普利单抗呈现持续缓解的案例肺肉瘤样癌(Pulmonarysarcomatoid carcinoma, PSC)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占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 NSCLC)的不到1%,这类肿瘤多为低分化特征,对常规化疗不敏感,具有较强的侵略性和频繁耐药性,超过70%的患者初次就诊已是晚期,其总生存期不足半年,整体预后较其他非小细胞肺癌差,即使在较早期,其总体预后也较差,因此,寻找新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MET 14外显子跳跃突变是PSC肿瘤细胞中常见且重要的分子特征;此外,与非小细胞肺癌其他类型相比,PSC显示有更高水平的肿瘤突变负荷(TMB,20% versus 14%, p = 0.056),PD-L1高表达也见于超过一半以上的PSC中。

而既往多项研究显示高TMB 或PD-L1高表达与免疫治疗疗效可能呈正相关。

今日和大家分享一例PSC患者,在使用PD-1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治疗后,获得PR,随后加入局部放疗,持续缓解的案例,这也给此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案例介绍一般情况男性,79岁,于2019年4月因右侧牙龈肿物、右侧胸壁肿物、头晕1个月入院。

影像学检查胸部增强CT示右肺上叶巨大占位性病变累及胸壁,伴肋骨骨质吸收改变。

病理检查及诊断牙龈肿块活检组织病理染色结果显示:CK(+)、Vimentin(+)、CK7(−)、CK8/18(+)、TTF1(弱+)、NapsinA(−)、CK20(−)、绒毛蛋白(−)、SMA(+/−)、Desmin(−)、S-100(−)、Calponin(−)、HMB45(−)、Melan-A(−)、Ki67(40%)。

病理诊断考虑为肉瘤样癌。

CT引导下右肺占位穿刺活检组织病理染色显示:CK(+)、CK7(−)、CK8/18(+)、CK5/6(−)、P63(−)、P40(−)、SMA(−)、S- 100(−)、Desmin(−)、Calretinin(−)、Ki67(50%)(图1),病理示(右肺)肉瘤样癌。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2020年10月 第17卷 第19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临床常见的肺部恶性肿瘤,高发于吸烟人群,临床致死率较高[1]。

多数早中期NSCLC患者并无明显临床症状,常被患者忽略,因此部分NSCLC患者确诊时病情已进入晚期,肿瘤病灶已经开始转移[2],此时已错过手术切除病灶最佳时期。

临床多采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转移性NSCLC患者,临床发现即使能够延长生存期,但患者免疫功能下降严重,不利于治疗开展[3]。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PD-1)单抗药物治疗晚期NSCLC疗效已被广泛证实,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4]。

卡瑞利珠单抗属于新型PD-1单抗药物,本研究旨在观察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转移性非鳞状NSCLC的疗效,具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8例晚期/转移性非鳞状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44例)与观察组(44例)。

对照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53~76岁,平均(62.82±6.84)岁;体力状况(ECOG)评分等级:1级14例,2级23例,3级7例。

观察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52~76岁,平均(62.45±6.77)岁;ECOG评分等级:1级15例,2级20例,3级9例。

两组ECOG评分等级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涂建仁,付华珍江西省肿瘤医院,南昌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昌 330029[摘要]目的:观察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晚期/转移性非鳞状NSCL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44例)与观察组(44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连续化疗3个疗程后对比两组免疫因子及毒副反应情况。

Tecentriq一线挑战卵巢癌惨淡收场2020妇瘤收获哪些治疗数据!

Tecentriq一线挑战卵巢癌惨淡收场2020妇瘤收获哪些治疗数据!

Tecentriq⼀线挑战卵巢癌惨淡收场2020妇瘤收获哪些治疗数据!卵巢癌(OC)是全球⼥性第8⼤常见癌症,每年有30万例新确诊病例。

约70%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5年⽣存率仅为39%[1],是妇科肿瘤死亡率最⾼的[2]。

卵巢癌患者的⼀线标准治疗⽅案集中在卡铂联合紫杉醇±贝伐单抗上,尚未有其他药物撼动含铂化疗在卵巢癌⼀线治疗的地位。

7⽉13⽇,Roche宣布,IMagyn050 III期研究显⽰,在Avastin(贝伐珠单抗)、紫杉醇和卡铂联合⽅案的基础上添加Tecentriq (atezolizumab)⽤于晚期卵巢癌的⼀线治疗未能达到⽆进展⽣存期(PFS)的主要终点。

安全性数据表明Tecentriq与贝伐单抗、紫杉醇和卡铂联合使⽤的安全性与已知的联合使⽤安全性⼀致。

罗⽒Tecentriq⼀线挑战卵巢癌扑街,让很多⼈唏嘘不已。

化免的加成并未通⽤到卵巢癌患者治疗中,提⽰临床慎重这种加成治疗⽅法。

不过,不要灰⼼,今年卵巢癌依然收获了不少临床⽅案优秀数据,为卵巢癌的治疗铺砖添⽡。

⼝服国内独创⽅案:抗⾎管⼩分⼦TKI近⼏年,国内独⽴⾃主研发的抗⾎管⼩分⼦TKI药物安罗替尼和阿帕替尼在多个癌种获批数据。

在卵巢癌⽅⾯也获得了⼀定的研究结果。

为卵巢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服治疗⽅案。

1.2020ASCO:安罗替尼单药挑战铂耐药复发性卵巢癌,ORR达35.7%安罗替尼是正⼤天晴⾃主研发的⼝服酪氨酸酶抑制剂(TKI),可抑制VEGFR2/3、FGFR1-4、PDGFR α/β、c-Kit和Ret,⽬前已经获批⽤于晚期⾮⼩细胞肺癌、⼩细胞肺癌及软组织⾁瘤。

2020ASCO⼤会上公布的前瞻性、单臂、单中⼼的II期研究,纳⼊⼆线或以上化疗失败的铂耐药复发性卵巢癌(PRROC)患者,或难治性卵巢癌患者22例,接受安罗替尼12mg/天(第1-14天,21天为⼀周期)进⾏治疗。

主要研究终点为ORR,次要终点包括⽆进展⽣存期PFS、总⽣存期OS、疾病控制率DCR和安全性。

IMpower110研究首次证实阿替利珠单抗单药一线治疗完胜化疗

IMpower110研究首次证实阿替利珠单抗单药一线治疗完胜化疗

IMpower110研究首次证实阿替利珠单抗单药一线治疗完胜化疗2019年9月27日至10月1日,一年一度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在巴塞罗那盛大召开。

会议第一天,备受瞩目的IMpower110研究(LBA78)一经发布就引起广泛热议,《医学界》有幸邀请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部肿瘤科的著名肺癌专家卢铀教授,从对肺癌治疗现状和临床实践影响的前瞻视角来对该研究进行深度解读。

背景介绍阿替利珠单抗(Atezolizumab)是一种抗PD-L1的人源化IgG1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PD-L1与其受体PD-1和B7-1(也称为CD80)的相互结合,从而解除肿瘤免疫微环境抑制状态和T细胞耗竭,促进肿瘤特异性T细胞活化、增殖和杀伤效应,从而实现清除肿瘤细胞的目的。

目前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获批的适应证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三阴乳腺癌以及尿路上皮癌。

IMpower110研究是一项III期、开放性、随机对照、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比较阿替利珠单抗单药相比铂类(顺铂或卡铂)联合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滨用于经PD-L1筛选的IV期非小细胞肺癌初治患者。

该研究总共纳入572例患者,其中555例患者无EGFR/ALK突变(WT)。

按1:1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接受:免疫治疗组:阿替利珠单抗1200mg静脉输注,每三周一次,直至疾病进展、不可接受的毒性或临床获益消失。

标准化疗组:顺铂或卡铂(研究者决定)联合培美曲塞(非鳞癌)或吉西他滨(鳞癌),4至6个周期后可采用培美曲塞单药维持(非鳞癌)或最佳支持治疗(鳞癌)直至疾病进展、不可接受的毒性或死亡。

主要疗效终点:总生存期(OS),按照TC/IC3→TC/IC2/3→TC/IC1/2/3的顺序进行统计分析;次要疗效终点:研究者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客观缓解率(ORR)以及缓解持续时间(DoR)。

研究设计研究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5.7月。

与标准化疗相比,阿替利珠单抗显著改善PD-L1高表达(TC3/IC3-WT)IV期非小细胞肺癌初治患者的中位OS:20.2月vs13.1月,HR=0.59(95%CI:0.40,0.89),P=0.0106;两组的12个月OS率分别为64.9%vs50.6%;中位PFS分别为8.1月vs5.0月,HR=0.63(95%CI:0.45,0.88),P=0.007;两组的12个月PFS率分别为36.9%vs21.6%。

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晚期肺肉瘤样癌1例

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晚期肺肉瘤样癌1例

临床肺科杂志2021年7月第26卷第7期1131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晚期肺肉瘤样癌1例马丽云赵秋红闫春良肺肉瘤样癌(Pulmonag sarcomatoib carcinomas, PSC)是一类恶性度较高、分化差、发病率低的肺恶性肿瘤,占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 l cal l lung canc­er,NSCLC)的0.1%~0.4%[1]o本文回顾了我科收治的一例晚期肺肉瘤样癌病人,应用帕博利珠单抗的治疗过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复习,以提高对该疾病的治疗认识。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0岁,因“确诊肺癌1年余”于2019年5月20日收入我院。

既往吸烟20余年,10支/日,戒19年。

患者于2017年11月因胸痛就诊北京协和医院,CT提不左肺占位,大小约2.7x2.9c叫左肾中部占位,大小约2.8x2.7cm。

2017年11月21日PETNT提示:1)左肺上叶代谢异常增高团块,大小约 3.6x3.6x3.0c叫SUVavg&0,SUVmax 21.7,考虑恶性病变可能性大,左肾中部后外侧实质内软组织密度结节,代谢稍增高,不除外恶性,中腹部右前方近腹膜代谢增高淋巴结,大小约1-3x 1.6,SUVavg7.8,SUV ccx20.0,性质待定。

2)前纵隔升主动脉前不规则软组织影,无代谢活性,考虑良性。

3)双肾多发囊肿,右肾盂钙化,前列腺增大并钙化。

4)部分胸腰椎椎体骨质增生。

5)直窦、上矢状窦及横窦增宽,未见代谢增高灶(图1)。

2017年11月23日CT引导下行经皮肺穿刺,病理提示肺组织实变,其内见分化差的肿瘤细胞浸润,细胞呈梭形,结合免疫组化,考虑肉瘤样癌。

患者未诊治。

2017年12月25日复查CT提示左肺占位,大小约5.1x4-4cm,较前增大,左肾中部占位,大小约2-8 x2.5cm,膜多组密度节,较者 2.6 x2.4cm,腹膜后多发淋巴结同前。

2018年1月4日胸腔镜下行左上肺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前纵隔探查术,术后病理提示肺浸润性腺癌,部分呈腺泡型,部分呈肉瘤样癌,免疫组化检测:ALK-C5F3(阴性对照)(-),Nap/n A(-),TTFN(部分+,部分dol:10.3969/j.imn.1009-6663.2021.07.036作者单位:100076北京,北京航天总医院-),CD10(少量弱阳),AEPAE3(+),Vimenfn (+),CA9(部分弱阳),RCC(-),PAXV(-), CK7(+),KP7(50%+),CEA(-),EMA(+), ALK-D5F3(肿瘤)(-),(图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晚期肺肉瘤样癌患者对特瑞普利单抗呈现持续缓解
的案例
肺肉瘤样癌(Pulmonarysarcomatoid carcinoma, PSC)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占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 NSCLC)的不到1%,这类肿瘤多为低分化特征,对常规化疗不敏感,具有较强的侵略性和频繁耐药性,超过70%的患者初次就诊已是晚期,其总生存期不足半年,整体预后较其他非小细胞肺癌差,即使在较早期,其总体预后也较差,因此,寻找新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MET 14外显子跳跃突变是PSC肿瘤细胞中常见且重要的分子特征;此外,与非小细胞肺癌其他类型相比,PSC显示有更高水平的肿瘤突变负荷(TMB,20% versus 14%, p = 0.056),PD-L1高表达也见于超过一半以上的PSC中。

而既往多项研究显示高TMB 或PD-L1高表达与免疫治疗疗效可能呈正相关。

今日和大家分享一例PSC患者,在使用PD-1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治疗后,获得PR,随后加入局部放疗,持续缓解的案例,这也给此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案例介绍
一般情况
男性,79岁,于2019年4月因右侧牙龈肿物、右侧胸壁肿物、头晕1个月入院。

影像学检查
胸部增强CT示右肺上叶巨大占位性病变累及胸壁,伴肋骨骨质吸收改变。

病理检查及诊断
牙龈肿块活检组织病理染色结果显示:CK(+)、Vimentin(+)、
CK7(−)、CK8/18(+)、TTF1(弱+)、NapsinA(−)、CK20(−)、绒毛蛋白(−)、SMA(+/−)、Desmin(−)、S-100(−)、Calponin(−)、HMB45(−)、Melan-A(−)、Ki67(40%)。

病理诊断考虑为肉瘤样癌。

CT引导下右肺占位穿刺活检组织病理染色显示:CK(+)、CK7(−)、CK8/18(+)、CK5/6(−)、P63(−)、P40(−)、SMA(−)、S- 100(−)、Desmin(−)、Calretinin(−)、Ki67(50%)(图1),病理示(右肺)肉瘤样癌。

NGS综合基因组分析
肺穿刺组织中发现KRAS G12C突变(等位基因频率47.7%)。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D-L1过表达(≥50%)。

治疗经过及疗效评估
给予患者抗血管生成药物安罗替尼(12mg,每日1次,连续14天,随后休息7天),期间出现顽固性高血压。

一个周期后,胸部CT
扫描显示疾病进展(PD)。

随后方案更换,进行免疫治疗,给予PD-1抗体特瑞普利单抗(240 mg,Q3W),期间出现轻微皮疹,在局部药物对症处理后改善,并维持免疫治疗方案。

特瑞普利单抗治疗5个周期后,右侧牙龈肿胀消失,胸壁肿块明显缩小,CT复查,反应评价为部分反应(PR)。

2019年12月,免疫治疗8个周期后,发现右侧颌下淋巴结肿大,右肺病灶增大,病情进展。

加入安罗替尼减量使用(8mg,每日1次,连续治疗14天,休息7天),期间血压控制尚可,随后右上颌下淋巴结明显缩小。

综合治疗3个周期后,患者出现右上肢麻木。

完善CT示右肺病灶较前明显增大,右侧临近多发肋骨骨质破坏,疾病进展。

经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方案调整为特瑞普利单抗联合胸椎放疗(每次300 Gy,共16次,共4800 Gy),期间右臂疼痛明显减轻,3个周期联合治疗后CT扫描显示胸壁肿块缩小。

联合治疗期间患者整体情况较好,无明显副作用。

放疗后维持特瑞普利单抗单药治疗,患者至今状态良好。

治疗期间CT扫描变化见。

讨论
PSC患者手术切除后易复发,对传统化疗反应也不佳,这导致了较差的预后。

近年的研究发现,PSC具有高TMB,高PD-L1表达的特点,这为PSC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提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是PSCs潜在的治疗选择。

既往有报道显示肉瘤样肺癌对
nivolumab、pembrolizumab的高敏感性。

目前也正在进行一些PSC免疫治疗的前瞻性临床试验(NCT02834013、NCT03022500、NCT04224337)。

免疫与放疗的结合运用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既往研究报道放疗可提高PD-L1表达,对KEYNOTE-001的二次分析显示,在进行过pembrolizumab之前曾接受过颅外放射治疗的患者,其PFS和OS明显长于未接受过放射治疗的患者。

放疗结束时,PD-L1的表达升高可能持续7天。

因此,如果在这段时间内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功效可能会提高。

根据PACIFIC研究中的亚组分析,与放疗后durvalumab> 2 wk 相比,在放疗2 wk内启动durvalumab时观察到更好的PFS。

先前的研究还表明,高剂量的消融治疗非常有效,但是,高剂量放疗会导致淋巴细胞减少,从而降低免疫疗法的有效性。

目前,研究人员倾向于认为较低的剂量足以达到增敏效果。

众所周知,PSC是一种对放射疗法不敏感的肿瘤,该患者在接受300 Gy的剂量放疗,与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治疗后,CT对照显示肿瘤明显缩小。

因此,肿瘤的清除可能是由于免疫疗法或放射疗法和免疫疗法的结合。

未来在PSCs免疫联合放疗治疗的患者中,合理的放疗剂量也是值得探索的方向之一。

特瑞普利单抗属于PD-1抑制剂,目前已被批准用于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是我国首个国产原研PD-1单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也已授予其治疗鼻咽癌的突破性疗法认定(BTD)。

据我
们所知,该案例是第一例PD-L1过表达PSC患者对特瑞普利单抗反应并显示出显著疗效的病例,在进展后,患者还能从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局部放疗中获益,为PSC患者提供了一种很有前途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